阳介 傅:企业家学“道”:碎片的对付|中欧商业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45:28
中欧商业评论 >> 2010年3月号 >> 企业家学“道”:碎片的对付 企业家学“道”:碎片的对付 [2010年3月号总第23期] 甲乙
自由撰稿人

最近江湖上道长李一的名头很响。据说投在他门下的企业家已经成千上万,耐人寻味。道家的理想是清静无为,商业却是动态的平衡,两者颇不相容。这又反映了怎样的商业趋势?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汉朝初年推崇黄老之术。当时久经战乱,平定天下以后,与民生息。但中国企业的路还长,商业与竞争相伴,大概永远也没有平定的时候。剩下的就没有什么好例子了,宋真宗早年励精图治,但经澶渊之盟,心灰意冷,转而求仙问道。

道长能给你突破极限的智慧吗?
据报道,道长不少弟子也有类似的经历,早年艰苦创业,如今疲惫不堪。他们为什么这么累?中国企业始终采取粗放的增长方式,前端机会主义,后端不断扩大投资和劳动强度,采取运动式而不是制度化的管理。短期内也成就一批明星企业和企业家。但随着市场饱和,机会越来越少,捡钢蹦容易,捡金砖难。现有业务已面临边际收益递减。管理的压力呈几何级数增长。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形势也趋于恶化。在这些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可能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已达到某种极限。
那他们在道长这里,能找到突破极限的智慧吗?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先秦诸子中,可能除了墨家,无论儒家的有为还是道家的无为,都是在个体的范畴内打转。中国人始终没能发展出非人格的组织,这也是今天中国企业的困境所在。太多企业是一个人的企业,企业的员工和社会关系都系于创始人一身,他以能力和激情推动各项事务,也不受现有规章制度的约束。这就是为什么企业和企业家的极限同步发生,也是为什么道长同时开讲东方养生学和“东方管理学”—身体垮了,东方管理学就没意义了。
企业家修身养性,工作起来更有精神,对员工温柔些,资金链放松些,都能改善企业的状况,但不能改变上述的人和企业关系,甚至可以说无解。这是个悖论:只有企业创始人有能力发动改革,但改革的目标正是取消这种能力。
既不能改变,那么企业家“学道”,最多是将极限推开一点,只是维持了。但一件事到了维持的地步,多半是维持不下去的。何况粗放的增长方式就像吸毒,从投资和劳动强度获得快感以后,就得不停地追加,否则会非常痛苦甚至崩溃,人变成自己创造物的囚徒。
道家有出世的精神。西晋松江人张翰在洛阳为官,某年秋天西风乍起,想起家乡鲈鱼正肥美,就辞官归隐,这是何等的潇洒!企业家们何不抛下一身俗务,专门追随道长清修?但他们一走,企业就危险了。没听说有人这样做,好像这样也退出道长的目标受众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两广总督叶名琛被英军俘获,时人称他是“不战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但道家至少可以使人达观面对失败。鲁迅讽刺这种心态,阿Q被杀头时,觉得人生天地间免不了要死的。中国的企业家大概也会觉得天地间的企业免不了要倒闭的。
中国是个巫术思维浓重的国家。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著作《金枝》中分析巫术包含两种思维模式:相似律和接触律。相似律以为形式的相似会导致相同的结果,比如通过洒水求雨。各种“东方管理学”也很善于这样类比,缺乏严缜的逻辑和可执行性。
道长的商业模式
道长的商业模式和他的客户没有本质的不同:突出个人,重视营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李一能否复制自己的成功模式,带出一个团队?据报道,道长每天至少讲十个小时,工作强度也很大。企业家觉得心累,可以找道长。要是道长也觉得心累,该找谁?万一贵体有恙,对自己的品牌和弟子的期望打击就太大了。
道长也是采取“撇脂战略”,主打购买力最高的客户。作为企业无可厚非,但作为精神导师,这是有问题的。历史上成功的宗教都曾借助权力和金钱传教,但都保留权钱无法渗入与控制的精神领域,所以能比权钱传承更久。这和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道理是相通的。
道家也曾有这样的气质。楚王欲招揽庄子为相,庄子问使者,神龟愿意死后被供奉空壳,还是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庄子愿意在泥里爬,但千年之后,道教还是接受了供奉。《西游记》里的道士都不太正面,不仅仅因为这是本佛教主题的小说,也是为了影射明朝当时的现实。
企业家学道更深的层次,反映出企业在中国始终是异物。企业是矛盾的存在,既是盈利性组织,又是战略性组织,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对金钱既追求又超越。西方找到了新教伦理的精神资源平衡这种矛盾,而中国文化对利益,不是逃避就是伪善,既拿不起也放不下。企业家们彷徨之下,只能拣到一些碎片对付。

甲乙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