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世鬼差txt免费下载:茶与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0:24:40

001 吃茶去

唐代从谂禅师,俗姓郝,曹州郝乡人(在今山东),幼年出家,不久南下参谒南泉普愿,学得南宗禅的奇峭,凭借自己的聪明灵悟,将南宗禅往前大大发展了一步。以后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和尚”。

一天,  寺里来了个新和尚。新和尚来拜见,赵州和尚问:“你来过这里吗?”

“来过。”

“吃茶去。”

新和尚连忙改口:“没来过。”

“吃茶去。”赵州和尚仍是这句话。

在一旁的院主不解,上前问:

“怎么来过这里,叫他吃茶去,没来过这里,也叫他吃茶去?”

赵州和尚回答:

“吃茶去。”

这便是千古禅林法语“吃茶去”的来历。

《五灯会元》记:“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

《景德传灯录》记:

“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洗漱,漱洗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

这些都是源自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

 近人赵朴初题诗吟咏此典: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002 被泼一勺粪

睦州陈尊宿与一个和尚路上相遇。

陈尊宿问:“你从哪里来,刚刚从哪里离开的?”

和尚答:“河北。”

陈尊宿问:“那里有赵州和尚,你曾去见过么?”

和尚答:“我刚从赵州和尚那里过来。”

陈尊宿问:“赵州和尚最近有什么教训徒弟的话。”

于是,和尚把赵州和尚叫人“吃茶去”的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

陈尊宿听后,呵呵大笑着说:“惭愧,惭愧。”

然后,他又问和尚:“你认为,赵州和尚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和尚不以为然地答道:“有什么大意思呢?那只是赵州和尚一时方便,随便说说罢了。

 陈尊宿气愤地叹道:“苦哉!你这么说,赵州和尚等于是给你泼了一勺粪。”

 

 003 茶饭之中

 崇信禅师原是渚宫一个卖饼人家的儿子。

早些年,道悟和尚住在天皇寺,当地无人知其大名,化缘无门,只有家住寺边的崇信日日给他送饼。崇信每天给道悟送十只饼。可道悟每天只吃九个,剩下一个,他再交给崇信带回,并对崇信说:“我恩惠给你,以降福于你家子孙。”

崇信心想:所有的饼原都是我的,怎么反成了你恩惠给我呢?这话难道还有另外什么意思吗?

于是,崇信登门向道悟请教。

道悟答他说:“饼,确实是你拿来的,现在仍然给你拿回去,这其中难道有什么问题么?”

崇信听后顿时领悟,当即发愿受戒出家。道悟给他起法名为崇信。

崇信跟着道悟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崇信对师父说:“自从我拜您为师后,你还没有给我讲过禅宗要义呢?”

道悟回答说:“你来这里之后,我怎么没有为你讲解禅宗要义?你敬茶,我接受;你送饭,我享用;你合掌打坐,我低头默念。我哪儿还没有给你讲解呢?”

崇信低头思考了很长时间。

道悟见此,又接着说:“理解了,当时就应该领悟,思考过长反会出错。一个人应当让性情无拘无束,随机缘心胸旷达,然后就尽平常心去做。除此而外,别无更好的解释了。”崇信豁然开朗。

 

004 举杯长叹

宋朝元丰五年(1082),神宗皇帝下诏,将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相国寺六十四院辟为八禅二律,召宗本禅师为慧林第一祖。

宗本自外地赶到京城,神宗先派使者去慰劳辛苦。三日后,神宗又传旨,让宗本在大相国寺外为民众说法。

宗本说法后的第二天,神宗将宗本召入宫中,在延和殿内向宗本问道。

神宗赐坐,宗本依照出家人本色,双足交叠而坐。

神宗问:“你在什么寺受的业?”

宗本答道:“先在苏州的承天寺,后在苏州的永安寺。”

神宗听说过南方的这两个寺,心里很是高兴,命侍臣赐茶。

茶端上来,宗本谢过神宗,然后举杯在手,大张其口长饮了起来,喝完,他将茶杯握在手中反复摇晃了一阵,才放手。

神宗又说:“禅宗今日方兴,应该多向信徒开导才是,千万不能懈怠。”

宗本向神宗表示:“陛下知道禅宗,那就如同太阳光普照天下,我当要努力,还怎么敢懈怠呢?”

宗本辞去时,神宗目送,一直到看不见为止。神宗对左右臣僚说:

“真是个有福的聪明和尚呀。”

 

005 倒立而死

隐峰禅师晚年入五台山寺。他知道自己将死,就决定在金刚窟前向众人演示自己的死法。

众人听说后,纷纷赶到金刚窟前观看。

隐峰禅师见众人来到,即问:

“许多禅师寂灭,有坐化的,有卧化的,你们是否还有人听说过有人立化的?”

有人回答:“听说过。”

隐峰再问:“那么你们是否听说过有倒立着寂灭的呢?”

众人回答:“没有听说过。”

于是,隐峰禅师就将身体倒转,头下脚上,笔直的矗立起来,就这样,隐峰倒立着归于寂灭。隐峰的身体虽是倒立的,但身上的袈裟仍然完好地贴着身体,端庄一如往常。

众人见隐峰已经寂灭,于是商量接下来怎么处理。有人提议,隐峰生前喜欢喝茶,先把隐峰的遗体抬到他往常坐的那个座位上,然后再说。于是,几个僧人上前搬抬,可隐峰倒立的遗体却是屹立不动,怎么弄都无法搬动。

围观的人见此,惊骇不已。

隐峰有一师妹,恰在附近庙宇中做尼姑,有人建议,去把这位师妹叫来,或许能有办法可想。

隐峰师妹应众人之请,来到了现场。

她径直走到隐峰身旁,伸手拍拍隐峰的身体,然后轻声斥道:“老兄,你以前做事不遵循规矩,死了还怎么这样愚弄人呢?!”

说完,即出手去推。

立刻,隐峰的身体轰然倒地。

 

006 悔不再踏他两下

赵州和尚拜南泉普愿为师学禅,师徒俩言行怪异超常,赵州和尚更胜普愿一筹。

普愿曾告弟子:“老师(普愿自称)自小养一头水牯牛,想到溪水东边去放牧,牛就要食别人的水草,想到溪水西边去放牧,牛也不免要食别人的水草。真是无法可想。”

普愿死前,有人问:“和尚百年后想往什么地方去?”

普愿答道:“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去。”

赵州和尚来学,普愿以此教他:“今天的人,须要向异类学习着做,才能够得道。”

赵州和尚问:“异且不去管它,类又是怎样的呢?

普愿趴下身子,两手着地,比照着给赵州和尚看,意即做一头水牯牛。

想不到,赵州和尚伸出脚,一下子把普愿踏倒在地,并在寺堂上大叫道:“悔!悔!”

事后,普愿让侍者去问赵州和尚“悔什么”。

赵州和尚答道:“悔的是,没有再踏他两下。”

 

007 茶禅渡东瀛

日本茶道文化,其原态是从中国移植过去的“唐物宋品”,而茶禅一味的发源地夹山寺为日本茶道视为源头。

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隋唐,中国茶文化入“经”成“道”,并与禅随缘联姻时,有多批日僧前来留学,给日本带回了中国的佛与茶,始展日本茶文化“东方第一枝”。

第二阶段两宋,中国禅茶文化日渐成熟繁盛,此时,“取经”的日僧络绎不绝,名僧容西两次入宋,居留中国达二十四年之久,带回了禅味浓烈的中国茶道,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和“茶禅一味”的墨宝带回日本,自己又撰著《吃茶养生记》,由此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师和日本茶道的先驱者。

第三阶段明清,在中国禅宗教义和“茶禅一味”的理念刺激和引导下,一种以崭新的精神和形式出现的茶道——草庵茶,在日本茶文化史上掀开了辉煌的一页,先驱者便是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

珠光曾跟随一休大师参禅,经过艰苦的修炼,最终成为一休大师的弟子,并从大师处得到了圆悟克勤的的墨迹。珠光将之运用于茶道,开拓出了日本茶道茶禅结合的新境界,这便是“墨迹开山”典故的由来。圆悟克勤的墨迹成了禅茶结合的最初标志,也是日本茶道界的最高宝物,人们走进茶室,都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以示对圆悟的敬意。由此,珠光被确立为日本茶道的开山。日本茶道,也就从单纯的生活艺术,升华为禅茶一味的“美的宗教”。

一九九二年三月,日本里千家茶道专家多田侑史先生率团三十余人,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湖北夹山寺朝拜,他在寺内用汉字写下了“猿抱子隐叠嶂后,鸟衔花落碧落前”的名偈。他说,在日本的茶道场所,都有这样的挂轴,几乎无人不知它的出处和内涵,这是夹山寺的开山祖留下的千古绝句呀!

多田然后来到碧岩泉旁,掬起一捧泉水,一饮而尽,仰面慨然叹曰:“今生可以瞑目了!”

 

008 一休与一路

一路,中国泉州人,壮年时东渡日本。

一路是一位隐士茶人,总是随身携带着一只茶釜,既烧饭又烹茶,自得其乐。到日本后,一路常常以诗歌同五山名僧唱和应答。将茶从中国带回日本、并著日本第一本茶书《吃茶养生记》的容西和尚便是五山名僧之一。

有一次,一休慕名前去拜访一路,见面后两人入座。

一休突然发问:“万法有路,如何是一路?”

一路答道:“万事皆休,如何是一休?”

 

009 脑袋象茶杯满

一个人来向一休学禅,问了好多问题,一休却一言不发,只是给来客倒茶。

茶杯已满,一休却不停手,结果茶水溢出杯子,流淌得到处都是。

客人提醒一休,一休说:

“你的脑袋便和这个茶杯一样,已被你固有的想法装的满满的,哪里还能装进什么新东西呢?”

 

010 珠光的茶道

一休禅师的弟子珠光一向有打盹的习惯,致使在公共场合里常常失态,为此他非常苦恼,便去请教医生。

医生劝珠光多喝茶,珠光听从医生的指示,喝了茶以后果真不再打盹了,由此,他逐渐喜欢上了喝茶。

一休禅师问:“珠光,你是以何种心态在喝茶呢?”

珠光答道:“为健康而喝茶。”

于是,一休禅师便给他讲了“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再问:“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呢?”

珠光默然。

一休禅师叫侍者送来一碗茶,当珠光捧在手上时,一休禅师大喝一声,将他手上的茶碗打落在地。

珠光一动也不动。

过了一会儿,珠光向一休禅师道过了谢便起座,走向玄关。

一休禅师叫:“珠光!”

珠光回头道:“弟子在!”

一休禅师问:“茶碗已经打落在地,你还有茶喝么?”

珠光两手作捧碗状,说:“弟子仍在喝茶!”

一休禅师追问:“你已经准备离此而去,怎么可以说还在吃茶?”

珠光诚恳地说:“弟子到那边吃茶!”

一休禅师再问到:“我刚才问你喝茶的心情,你只懂得这边喝,那边喝,可是全无心得,这种无心喝茶将是如何?”

珠光沉静地答到:“无心之茶,柳绿花红。”

一休禅师大喜,便将自己珍藏的圆悟克勤禅师的墨迹传给了珠光。

珠光自此开始改革当时流行的书院茶、门茶,将禅的思想导入茶文化,从而创立了日本的茶道,成为日本茶道的鼻祖。

 

011千利休的诠释

夹山和尚喝完一碗茶后,又自斟了一碗递给侍僧。

侍僧正欲接碗,夹山和尚问道:

“这一碗是什么?”

侍僧一时语塞。

对此,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解释说:

“茶室品茗是修行得道的最好方法。取水打薪,煮水沏茶,供于佛,施于人,自己也喝上一口,室里有花有香,人人都可以从这里寻找到佛祖的胜迹。”

日本茶道自夹山的茶禅演变而来,千利休将茶道发扬推进到了新的高度。

 

012  夜间茶会不插花

有一回,武野绍鸥举行夜晚茶会待客。

绍鸥在鹤头状插花器中插了一支水仙花,装点在茶室的“床”的位置。室内半明半暗的灯光将插花映衬在墙壁上,不仅花朵栩栩如生,插花器的鹤形更像是唳鸣着飞翔在云端一样,活了起来。

所有客人不禁为绍鸥精妙的构思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从那以后,京都一代的茶人便形成了夜间茶会不插花的习惯,他们觉得再怎么做也无法达到绍鸥的水平,与其献丑,不如藏拙。

在赏雪茶会中不插花的传统,也是缘于绍鸥。一个大雪的清晨,雪花静悄悄地在茶庭树枝上堆积起来,宛似一朵朵洁白怒放的鲜花。绍鸥觉得已经有“花”若此,再插花便是多余了。于是,茶会中,绍鸥将只盛满清水的插花器装点在“床间”位置,然后在旁边放上香炉燃起香。

绍鸥的这一手法,也同样成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013-茶巾干净便足够了

有一位居住乡下的茶人带话给千利休,想拿出一两金子请利休帮忙买几样茶道具,什么道具都可以。

利休给这位茶人去了一封信,信上写道:

“这一两金子一文不剩地全部用来买白布吧。对于静寂的茶庵茶(与讲究奢华的书院茶相对应的、讲求枯淡宁寂的点茶法)来说,没有什么都可以,只要茶巾干净便足够了。”

 

013 绍智教子

薮内绍智虽然是大茶人,可是来客人时,他总是让儿子点茶待客。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绍智和以往一样又让儿子去点茶。

当儿子拿着道具准备进入茶室的时候,绍智突然问道:“你刚刚喝过茶或水么?”

“没有。”

“那么,你先去喝一点茶或水,然后再来点茶。”

客人不解,问绍智为什么要这样要求孩子。

绍智回答说:“如果不先喝一点水就来点茶,那么点茶手法,点茶的样子就会变得粗糙拙陋,点茶速度也会比平常的快。因此,点茶的人即使不渴,也应自己先喝一口水后再点茶。”

茶人藤村庸轩以后在教导弟子时常说:“立志习茶的人,须时时铭记绍智这一教子箴言。”

 

014 名水品鉴

松平不昩晚年隐居在品川的大崎园。

有一次,不昩要开茶会,让一名仆人去汲水。

仆人到了地方,汲了水后挑着返回,走近大崎园时,正好碰到两只狗在路边撕咬打斗,仆人停下,在一旁驻足观看,看得着了迷,一不小心,把辛苦汲来的水弄翻了。

茶会马上就要开始,再去汲水,时间肯定来不及了。正当仆人不知所措,急如热锅上蚂蚁时,有一个人挑着水从旁边经过,他看到仆人怪可怜的样子,得知了事情的原委,他说:“那么,我挑的水,分你一部分吧,这是从朝鲜国釜山千里迢迢运来的名水,我敢保证,殿下一定会喜欢这水的。”

不昧仆人千恩万谢,连忙挑起分得的釜山水回家交差。

不昧品饮了用釜山水点的茶之后,说道:

“今天的水和往日的有些不同。记得我刚结婚的时候,曾在仙台藩伊达殿下那里品尝过用朝鲜国釜山的水点的茶,对,肯定没错,今天水的味道和釜山水的味道一模一样,绝对是天下名水。你们去问问,这水是从哪里汲来的?”

追问下,仆人只好说出了弄翻水的经过,并说明此水确是釜山水。

 

015 赏炭

十二世纪末,容西和尚将茶种和茶文化从中国带回日本,自此,品茶之风便逐渐在日本流行开来。

茶风首先是在寺院的僧侣之间和公卿武士之间开始的,因此,日本早期的茶道,也就有着两种不同的形态,各自发展起来。

当时,武士们也开始模仿中国宋代的斗茶。与中国的斗茶不同,日本武士间的斗茶,实际上是一种品茶,通过品茶而猜测茶的产地,以此作为赌博游戏。

以后,随着村田珠光和千利休等人创立的末茶道的兴起,斗茶之风逐渐衰微。不过,在新创立的末茶道之中,斗茶形式仍有一定形式的留存。在末茶道诸多茶事之中,有一种“茶歌舞伎”的形式,便是武士斗茶习俗的变种。

举行“茶歌舞伎”茶会时,先请客人品饮两种茶,称为试饮,请客人记住这两种茶的味道,然后在这两种茶的基础上再加一种,让客人品饮辨别,这是一种考较茶人味觉修炼水平的茶事活动。

有一次,古田织部举行“茶歌舞伎”茶会招待客人。

在茶会进行中,织部在附设于茶室的小厨房里,在炭篓中将炭摆成美妙的图案拿进茶室,准备给茶炉添炭。这本是茶会中很平常的一道程序,然而,当客人看见织部摆炭的图案后,纷纷赞叹不已,觉得把炭添到炉中后,谁也无法再摆出那么出色的图案。于是在客人的一致请求下,竟将炭篓装点在茶室里,作为鉴赏品,大家一起欣赏起来。

毫无疑问,此次“茶歌舞伎”茶会,若要论斗茶,当以织部为第一。

 

016 像你泡茶的样子

一位茶道上造诣极深的茶匠,跟着主人到江户参拜。当时治安不好,茶匠遵主人命,脱去平日衣裳,挎上长刀短剑,扮成了一副武士的模样。

有一天,茶匠到户外走走,他看到一位容貌猥琐的武士在池塘边,茶匠内心有些畏惧,不敢走近。

果然,那位武士反是向他迎了过来。

武士手按剑柄,对茶匠说:“你看起来象是来自土佐的武士,如果能让我领教一下你的本领,将是我的荣幸。”

茶匠心虚,忙说:“我虽然穿武士衣服,但我并非武士,我只是一个茶匠,比剑,我一定不是你的对手,你放过我吧。”

武士听了,知道茶匠害怕,更逼他比剑,不然就交出身上所有的财物。

茶匠本想交出财物走开,但他立刻想到,这样会破坏主人的名声和自己的名誉,便准备应战,一死了之。他转而又觉得,这样死去很不值,他突然想起,刚才来的时候,曾路过一个教习剑道的地方,说不定可以向剑人学几招,这样就能在比剑时有一个体面庄严的死法,像是第一流茶师赴死的姿势。于是他向浪人谎说:“既然你非和我比剑不可,我也乐于试试你的本事,不过,我随身带着主君的重要信件,必须先去复命,等回来再和你比剑。”

武士答应了。

茶匠急忙跑到剑道馆,求见剑人。剑人听了他的事,知道他只是来学一个体面的死法,就说:“来我这里的的徒弟都是来学求胜的剑法,你是第一个来学求死的剑法,我必须破例教你。既然你是茶匠,我可以教你求死之法,但交换条件是,请您为我表演一次茶道吧!”

茶匠心想,这可能是自己一生中最后一次泡茶,顿时忘了即将赴死的事,全神贯注地泡茶。他泡茶时那清朗、庄严、绝俗的神态,令剑人深为感动。

剑人喝下了茶匠泡的茶,他深信这是他喝过的最好的一盅茶。放下茶之后,剑人对茶匠说:“你不必再学什么死的方法,你刚才泡茶的心境,无论和什么武士决战都能取胜的!你去赴武士之约时,首先要像做茶道的准备工作那样全神贯注。你先郑重的向他问候,并道歉自己来晚了,再告诉他你已做好决胜的准备,然后脱下外褂,小心折叠好,再将扇子放在上面。接下来系上缠头,围上腰带,把裤裙的口子拉开。最后抽出长剑高举过头,摆好将对手砍倒的姿势,闭上眼睛,一听到喝声,就举剑向他劈去。这整个过程,必须专注,就像你方才泡茶的样子。”

茶匠向剑人道谢,出门就往池塘方向奔去,好像不是去比剑,而是去为朋友泡茶,一点也没有害怕。

见了武士之后,茶匠按剑匠的忠告,一一做完先期的准备,最后,当他举刀而立,那个浪人仿佛看见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无畏、无我且无念,浪人吓得连喝声都叫不出声,两人对立了一分钟。

武士最后扔下刀,趴在地上求饶,然后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017 老的大,还是小的大?

无德禅师不轻后学,不以辈份自居。

有一次,信徒到寺里礼佛上香,由一位年轻的知客师,引导到客堂上休息。坐定之后,知客师对肃立一旁的无德禅师说:“老师,请您上茶。”

无德禅师听后,赶快倒了茶。

一会儿,知客师又说:“请老师去把佛前桌子上的灰尘拂拭一下。”

无德禅师依言做了。

过了一会,知客师又叫:“今天还没有替瓶花换水。”

无德禅师又赶快为瓶花换水。

知客师又说:“老师,一会儿别忘了引导信徒到餐厅用餐。”

无德禅师仍是唯唯答应。

知客师离去后,众信徒对无德禅师说:“刚才那位年轻的知客师,这般指使您做这做那,我们实在是看不过去。请问那位知客师,究竟和您是什么关系?”

无德禅师非常得意地回答:“他是我的弟子。”

信徒大惑不解:“既然是您的弟子,为什么对您那么没礼貌?”

无德禅师欣慰地说:“有这么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气。我只要倒倒茶、擦擦灰尘、留信徒吃饭,其它寺内的一切杂事,都由他计划安排。这给我很大的帮助,否则,我会帮的很辛苦咧!”

信徒听后,仍是满脸疑惑:“真不知道你们究竟是老的大呢?还是小的大?”

无德禅师说:“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比较有用。佛教有一句话:和尚要能老,老了就是宝。一般人都以为老的尊贵,其实,沙弥虽小,将来终会成为法王的。”

 

018 远离珍品

武野绍鸥将天下茶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拥有并使用昂贵而珍惜的名品“唐物”茶道具的茶人。古代的诸侯和现代的豪商,大都属于这一类型。

第二类:手法高超,以茶安身立命的宗匠。这一类是特为职业茶人而设的,如今遍布日本各地的茶道老师当属此类。

第三类:虽无一物在身,却有三项所长,这三项是:坚定的信念、合理的设计和自由自在的创意。

第三类茶人往往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个性,是最值得赞叹的个体。当然,“无一物在身”,并非是真正的一无所有,而是指不假于外物。其实,能做到这一点便已经是大悟的境界了。

茶人本阿弥光悦便是第三类茶人中的一员。

光悦在晚年不再使用任何珍贵的茶道具,尽管他的藏品并不匮乏。光悦之所以要远离珍品,自有其卓见,他认为:使用珍品道具点茶,往往会担心划伤或损害了道具,这不仅无益于修炼进境,反而影响了自由的“茶心”。

 

019茶席无尊卑

一位地位相当于诸侯的武士拜访千利休,正赶上千利休的茶会刚刚开始,于是这位武士提出了想参加茶会的请求。

作为主人的千利休却没有马上答应,他说:“今天的茶会的主宾,只是一个平民百姓,所以您想参加茶会,确实有点儿让人感到为难。”

当时,日本社会等级森严,武士和平民同席而坐,便被认为有失身份,更何况让一位地位尊崇的武士坐在下手呢?

千利休又道:“如果您不当主宾也可以的话……”

武士马上接口说:“茶席是另外一个世界嘛!在超凡出世的世界里,浊世的尊卑等级尽归乌有。”

于是,武士侧身末座,享受了一碗美茶的招待。

 

020 茶屋妓院

法眼和圆通同是黄檗宗门下的高僧,两人过从甚密,交情深厚。

有一年,两人一起来到京都。

“听说祇园一带的茶屋很有名,你去过没有?”法眼问圆通。

“没有,一次也没去过。”圆通回答说。

“那么,咱们现在去瞧瞧怎么样?”

圆通同意,两人一起来到祇园。

两人在祇园中东张西望,然后在一间气派豪华的茶屋前驻足,两人觉得此处气氛不错,就进内入座。

店主迎了出来,法眼大声地自报家门:“我是摄州法眼,这位是纪州圆通。”

店主看到两个和尚这么一本正经的地进来,本已奇怪,一听姓名,竟是远近闻名的两大高僧,大吃了一惊,连忙将两位领到一间客室,殷勤有礼的招待。

原来,此时真正经营的茶屋不多,多的则是借着“茶屋”的幌子,实际上是饮酒取乐的色情场所。

两人看到有许多的女孩子,便对主人说:“啊呀,你有这么多女儿,真是太幸福了,请您把大家都叫过来吧。”

店主一听,心下越发狐疑,“把这些女人集中到一起,想做什么呀?”心里虽在嘀咕,却还是按照和尚的吩咐,把女人都叫到了一起。

众人坐定之后,法眼逐个认真端详了每一个人后,说道:“嗯,每一个都养育得这么漂亮,做父母的一定为此特别高兴吧。咱们能见面也是缘份,就让我们为你们做传授三皈戒山吧。请大家合掌和我一起念。”

于是,法眼高声念道:“南无皈依佛,南无皈依法,南无皈依僧。”

法眼每念一句,众女子也跟着念一句。

念完,法眼站起身来说道:“我们在这里已经没有什么事了,我们还是早点去别的地方吧。”说完便和圆通起身离座。

店主连忙跑过来竭力挽留,热情地为两位和尚安排了斋饭。

主人招待得十分精心周到,最后还布施了财物,所以两位高僧分别时,还有点依依不舍。

以后,法眼每跟别人谈起那天的经历,总要说:“茶屋实在是让人觉得很舒服,难怪年轻僧人们都愿意去。”

 

021 菩萨的生活

年青的求法者善财,向妙月长者讨教:“我的心已达到至高无上的开悟,但我仍旧还不知如何才能过菩萨的生活。请告诉我,您是因清静的般若光明而达到解脱的么?”

妙月长者说:“一个人的心,如果是在般若波罗蜜中,并与它密切相应,他就与这样的解脱面面相对了;因为那时他在所知觉、所了解的一切中都达到了自我的实现。”

善财又问:“自我的实现是否可以由听闻他人谈论而得?”

妙月长者答:“不能,因为般若波罗蜜亲自看入一切事物的真理真知。”

善财再问:“岂不是思考由听闻而来,对物如的认识是由思考与推理而来,自我的实现则由对物如的认识而来?”

妙月长者耐心地启示:“并非如此,自我的实现永不能仅仅从思考而来。我用一个比喻给你说,你细心听着。在一个广大的沙漠中,没有泉也没有井,一个春夏之日,有一个旅行者从西向东行,他遇到一个由东而来的人,就问对方:‘我极其干渴,请指示我,何处可以找到泉水与阴凉,让我能够沐浴、休憩?’从东来的人把他想知道的都告诉了他:‘再向东走,路会分成两支,一左一右。你走右边一条,再继续往前走,一定会找到清泉与阴凉。’现在你说,这个游客是否因为听到了关于泉水与阴凉的话,他的焦渴就能解除呢?”

善财说:“不,并不能。只有当他按着那个人指示的方向,真正到达泉水之处,喝了并在其中沐浴,他才能解除渴热,得到恢复。”

妙月长者说:“菩萨生活也正是如此。仅仅靠听闻和思想,永不能实现任何真理。”

 

022 和爱人分离的心情

茶道大师绍鸥说:“当你放下茶具时,你应该要有和爱人分离的心情那般的依依不舍。”

其意思是:应当把伟大的爱普及到像茶一样微小的事物上,心中有柔软的质地,时时充满着情感,对卑微的事物也要像对自己的爱人一样细心呵护。如此一来,就算没有很好的茶叶、茶具和茶水,只要你有待人的善意的爱心,也同样受到别人的尊敬,因为茶道的至高境界正在于此。

 

023 还是把我领到普通的厕所去吧

土方缝殿助是江户城权势熏天的大人物羽守忠友的家老,于是很多钻营的人在缝殿助身上下功夫,拍马贿赂无所不用其极。日久,缝殿助家财渐厚,生活上也日益奢华起来。

有一天,缝殿助召开茶会,取名为“草之茶会”,可是茶会却没有一丝草的朴素味道,所使用的任一件茶道具都价值不菲,悬挂的画轴出于名家手笔,硕大的插花器和香炉、茶釜是纯银的,而茶盒、香盒和其它的诸多道具,竟都是黄金所铸。本应该是静寂的茶会,变得耀眼生光。

茶会中,一位客人起身去厕所,却发现小便池外侧涂了黑漆,而内侧则是涂金的。客人踌躇了一会,对仆人说:

“你还是把我领到普通的厕所去吧。”

 

024茶人志士

明治维新前夕,幕府势力和拥戴天皇的勤皇派争斗得相当激烈。为了打击勤皇派,幕府将浪人武士纠集在一起,编成了一支京都守护警备队,称为新选组,专门用于对付勤皇派。

京都大佛池边住着一位带发游行僧人,在学习里千家的茶道,僧人舍弃了一切,也不管世态炎凉,只一心弄茶为乐。

有一天,这位僧人去参加朋友茶会。茶会刚刚开始,怀石料理还没有用完,便有大批新选组的捕快涌进门来,声称僧人是勤皇派,要立即逮捕。

僧人手中正端着汤碗,见此情景,僧人对捕快说:“大家安静一下,我是绝对不会逃跑的,请你们稍等。”

然后,他静静地喝完了汤,并按照茶会的规矩,从怀中拿出纸来将汤碗的碗沿拂拭干净。不慌不忙做完这一切后,僧人才站起来,将双手背到身后,

“你们来绑吧。”

僧人是否勤皇志士,没人知道,僧人是一位优秀的茶人,却是肯定的。

 

025 残缺之美

有一次,武野绍鸥和千利休一起去参加茶会。

赴会途中,路过一家茶道具店,绍鸥一下子相中了店中摆放的一只有两个耳饰的花瓶。去参加茶会,不方便购物,绍鸥决定回来时再买。

茶会结束后,利休抢先一步,赶到茶道具店买下了那个花瓶,随后利休便邀请绍鸥来自己家里品茶。

绍鸥来到千利休的茶室,只见那个花瓶就装点在茶室之中,但现在只有一个耳饰了,另一侧的耳饰被千利休故意敲出了一个缺口。

绍鸥心下暗暗赞叹。

 

026 高明的盗贼

灰屋绍益从自己的主公关白那里接受了一项任务:在茶瓢内部糊上纸,然后再在纸上喷洒金沙。

这项任务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所谓茶瓢就是在茶会中作为道具使用的葫芦,葫芦口那么小,在不损坏葫芦的情况下要在里面糊上纸,还要再均匀地喷上金沙,千难万难。想来,这只是关白故意为难绍益。

回到家里,绍益废寝忘食地思考到深夜,依旧没能想出一个好办法。

长时间思考使绍益觉得昏昏沉沉,十分疲惫,于是他想先喝碗茶,休息一下。绍益起身回到茶室,当他拉开茶室门时,大吃了一惊,一个蒙面黑衣大汉正坐在茶室里。

“肯定是盗贼”,绍益心里虽这样想,但他毕竟是有胆识的茶人,他镇定地对大汉开言道:“本想自己独自喝一碗茶的,既然来了,就一起喝吧!”

说着,绍益便拿出各种道具,按照严格的茶道标准点好一碗茶,递给这位不速之客。

蒙面人不推辞也不惊慌,轻轻地接过茶杯,津津有味地喝了下去。

看着蒙面人,绍益向蒙面人询问:“客人从哪里来?”

“正如你所看所想的那样,我是一个蒙面大盗。很久以前便已听闻您的高姓大名,于是便选定今晚,闯了进来。今天我接受了您款待的茶,我将铭记在心。”蒙面人堂堂正正地回答道。

稍顿,蒙面人又开口道:“刚才初见先生,觉得您眉目深锁,表情凝重,是不是有什么忧虑的事情呢?”

听蒙面人询问,绍益就毫不隐瞒地将自己的“葫芦难题”告诉了对方。

听完,蒙面人哈哈大笑道:“这项任务其实并不难解决。作为今晚品尝了您的茶的回礼,我传授你一个方法。你先将美浓产的纸煮烂,然后灌进葫芦,待其干燥,纸不就糊成了么?至于喷金沙么,你先将一个小竹管从葫芦口插进去,然后边移动竹管边往里吹金沙,那么金沙不就喷均匀了么?茶也喝完了,该教的也教完了,我这就告辞。”

蒙面人行了礼,从茶室的狭小出口飘然而去。

绍益高兴极了,马上按照蒙面人传授的方法用一个茶瓢进行试验。完事后,为验证效果,他特别剖开茶瓢检视,果然完美之极。

就这样绍益顺利的完成了关白交付的任务。

关白拿到绍益加工好的茶瓢后,左看右看,然后问到:“绍益,你说已糊好了纸并均匀地喷上了金沙,可茶瓢口这么小,我看不见,没法子检验呀!”

“为了做得让您满意,我在正式制作前先用一个替代品试验了一次,您请看这个。”说着绍益拿出已剖为两半的试制茶瓢呈给关白。

看着茶瓢内如此完美的效果,关白不得不叹服,“真不愧是绍益,竟能想出好办法,做得这么完美。”

“不,这不是我想出的办法。”绍益随即毫不隐瞒地将事情的经过和盘托出。

“呀,真是难得的奇遇!”关白赞叹之余,为茶瓢加上了铭文“白浪”。

白浪是盗贼的另一种说法。

 

027 以松枝饯别

关东一武士因换防将要远行,特意去向茶道师傅千利休辞行。

武士在大门口等了一会儿,才被请进茶室,他见到茶室中摆放插花的位置插的是一枝松枝,利休以松枝为插花,为武士点了一碗饯行茶。

喝过茶后,武士不解地问:“松枝一般用于供奉神佛,今天使用松枝是什么原因呢?”

利休答道:“今天就是为了给你饯行,才特意插上松枝的。松枝有千年之龄,乃寿比南山的象征之树木。古往今来,松树绿色恒定不变,因此,又是代表贞心的树木,所以以松枝饯行,再合适不过。”

在日语中,“松”和等待的发音相同,利休以一松枝来体现茶会饯别的主题,其中还暗含着对再相逢的期待。

 

028 今日庵

千宗旦是茶圣千利休之孙,他建了一间清寂的茶室,并请他一向尊敬的老师、紫野大德寺的清岩和尚来命名。

就在清岩到达前,宗旦因临时有急事必须出门,便留了一张纸条:

“抱歉,有急事,请明日相见。”

清岩来后,不见宗旦,留下一封信即离去,信内仅仅八个字:“懈怠比丘,不期明日。”

宗旦回家看了信,马上赶到大德寺去拜访清岩,并以谢罪的心情写了一首诗:“念念今日过今日,明日是明日。”

这个茶室就因此命名为“今日庵”。

宗旦也因此自号“今日庵”。

 

029 古镜未磨

有道禅师行脚时,路过一间茶坊,因为口渴,就想在此喝杯茶小憩一下。

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热忱招呼:“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

有道禅师平淡地看了一下茶架,点点头,一句话也不说。

店主小心地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你问吧。”

店主问:“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答:“黑如漆。”

店主再问:“古镜既磨后如何?”

有道禅师答:“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对不起,恕我不供养。”转身回店去了。

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现在连一个店主都不如,可见其禅道之高了。”于是,下苦心闭门深修,以求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茶坊门口。店主仍亲切地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答:“此去汉阳不远。”

店主再问:“古镜既磨后如何?”

有道禅师答:“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诚恳地说道:“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呼道:“伙计!泡茶,泡茶,泡好茶!”

 

030 神农采茶

相传,有一天神农采奇花野草时,尝到一种草叶,使他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他放下草药袋,背靠一棵大树休息。

一阵风吹过,神农闻到了一股清鲜香气。清香从何而来?他抬头一看,只见树上有几片绿油油的叶子冉冉落下,他有一点好奇,信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虽苦涩,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

神农食后更觉气味清香,舌底生津,精神好了,头晕目眩也减轻了。他好生奇怪,于是拾几片叶子在手细看,其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树木不同,因而,他就采了些芽叶,花果带回栽种。

从此,神农将这种树定名为“茶”,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

此为一说,另一说则是:

神农给人治病,亲自爬山越岭采集草药,采回后再对草药熬煎试服,亲身体会,鉴别各种草药的性能。

有一天,神农采了一大包草药,把他们按已知的品性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铁锅,放入溪水,生水泡煮。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转身去取草药时,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锅中,当即一股清香从铁锅中飘起,他走进细看,只见因这叶子落水,水中汤色已渐成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缓缓散发。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得味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神农从锅中捞起叶子,细加观察,发现附近树上没有这种树叶,于是发愿一定要找到这种树。

自此,神农一边继续研究这种叶子的药效,一边涉足群山寻找,最后神农终于在山坳里发现了几棵野生大茶树,其叶子和落入锅中的叶子一模一样,熬煮之,汁水黄绿,饮之其味也同,神农大喜,遂将其命名为“茶”。

 

031 达摩的发现

茶的发现,有一说是六朝时禅宗祖师达摩发现的。此说在日本和印度最盛。

传说,一心修禅的达摩祖师,从印度远到中国来修禅,他发誓九年不睡觉,可他还是打瞌睡。有一次,达摩不留神睡着了,醒来后他对自己非常生气,就把自己的眼皮割了下来,随手丢到身边的地上。

想不到,不久,就在他丢眼皮的地方居然长出棵小树。以后达摩想打瞌睡时,就摘这棵小树上的叶子咀嚼,就不想睡了。

就这样,小树叶子能提神的事,流传开了。

这棵小树就是茶树。

 

032 莲花白牡丹

白牡丹茶产于福建省福鼎县。

传说,在西汉时期,有位叫毛义的太守,因看不惯贪官当道,于是弃官,带着老母往山林深处隐居。母子俩来到一座山前,只觉得异香扑鼻,探问一位老者,得知香味来自莲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俩来到莲花池畔,见景色如仙境,便住了下来。

刚住下不久,老母即因旅途劳顿,病倒了。毛义为母亲四处寻药,却是找不到对症之药。一晚,毛义梦见了一白发银须的仙翁,仙翁告诉他:“治你母亲的病,须用鲤鱼配新茶,缺一不可。”毛义醒后,认定此是仙人的指点,可此时已入寒冬,鲤鱼,哪怕池塘里结冰也可以破冰捉鱼,但冬天去哪里采新茶呢?

正在为难之际,只见那十八棵牡丹竟然就是十八棵茶树,树上长满了嫩绿的新芽。毛义立即晒干,白毛茸茸的茶叶竟像是朵朵的白牡丹花。他用新茶煮鲤鱼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

以后,福鼎一带产的茶就被称之为“白牡丹茶”。

 

033 铁观音的传说

“铁观音”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它的产生在民间有几种传说:

一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游江南,走入一家福建茶馆品尝茶,喝罢感觉其味甘醇爽滑,有一种特殊的天然兰花的香气,又色泽暗绿,如铁压手,不觉赞叹此茶香美赛观音。乾隆走后,名声传开,当地人知道了品茶客人乃当今皇帝,于是约定俗成,将此茶名之为“铁观音”。

二说:清乾隆年间,安溪有一位叫魏饮的乡民笃信神佛,每天清晨必以清茶一杯,敬献于观音菩萨像前。一日清晨,他进山,途中发现乱石中,有一棵茶树,在朝阳辉映下叶片闪闪发光。魏饮好奇,将其移植于自己屋后,精心栽培。春来枝繁叶茂,遂采撷嫩叶制茶。他发现此茶较其它茶叶重,且暗绿似铁,便顺口称其为“重如铁”,又因该茶香气浓郁特别,魏饮便用它来供奉观音。久而久之,人们便将此茶改称“铁观音”了。

三说:清人王士让,乾隆年间出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筑书房于当地的南山之麓,自题名为“南轩”。

一日,王士让见荒园间有株茶树特异,遂移植于“南轩”后面的园地,朝夕相处,精心培育,茶树长成后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下茶叶制茶,茶叶乌润肥壮,泡饮后,香味沁人肺腑。

以后,王士让应召赴京,晋谒礼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馈赠。方望溪品后觉得其品不平常,便转献给朝廷,乾隆饮过以后,也是非常喜欢,于是召见王士让询问,王士让将自己的种茶的经过一一述说。乾隆见其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遂赐名为“铁观音”。

 

034贡茶大红袍

古时候,一个南方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他病倒在路旁,幸好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病才好了。秀才重新上路,不久金榜题名,中了状无,还被招为东床驸马。

数年后的一个春日,状无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他来到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辉,煞是可爱。

老方丈对状元说:“那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的。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天心庙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这茶可以治百病。”

状元听了,请方丈为他采制一盒,让他带入京城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呜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先焚香礼拜,再齐声高喊“发芽”,然后采下茶叶,精心制作,装入了锡盒,让状元带茶进京。

状元进京时,正赶上皇后肚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

状元再次回到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到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是大红袍染红的。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

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035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产于福建东北的政和县,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此茶色白如银,形状如针,有明目降火的奇效。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很多人染上了病却无药可医。有传闻说,洞宫山上的一口井旁有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于是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前去寻找,但都有去无回。

有一户人家兄妹三人,志刚、志诚和志玉,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大哥志刚来到洞宫山下,路旁走出一位老人告诉他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

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忽听身后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时变成了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不见大哥回来,老二志诚又接着去找仙草,当他爬到半山腰时,也同样因为喊声而回头,变成了石头。

找仙草的重任落在了妹妹志玉的肩上。她到了山下,见到了白发老人,老人同样告诉她不能回头,并送了她一块烤糍粑。志玉道谢后开始向上爬,她来到了乱石岗,只听见喊声四起,志玉不胜其烦,便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最后她终于爬上了山顶,到了龙井旁。

她采下龙井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了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志玉又采下种子,返身下山。回到家后,志玉将种子种满山坡,乡亲们用它的芽叶治好了瘟疫。

此后,当地人喜爱这种茶而辈辈种植,并为其取名为“白毫银针”。

 

036 茉莉入茶

很久以前,北京有一位茶商名叫陈古秋。

一天,陈古秋和一位品茶大师在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时,忽然想起有一南方姑娘曾托人送给他一包茶叶,他自己还未品尝,他便寻出请大师品尝。

冲泡之后,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似见有一位美丽姑娘出现,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又化成了一团热气。

陈古秋大惑不解,问大师其中缘故,大师说:“这茶乃茶中绝品——恩茶。”此话提醒了陈古秋。

他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购茶,夜晚住宿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的少女,泣说着因无钱,家中尚停放着父亲的尸身而无法安葬。陈古秋深为同情,便取出身上银两给了少女。三年过去,今春又去南方时,客店老板转交给他一小包茶叶,说是一位少女嘱他转交的。当时未冲泡,谁知竟是珍品。

“但为什么她只捧着茉莉花呢?”

为破此不解,两人又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似又在热气中出现。陈古秋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这乃是茶仙提示——花可以入茶。”

次年,陈古秋将茉莉花加到茶中,从此,便有了这种新茶——茉莉花茶。

 

037 “养在深山人未识”

相传唐朝大中年间,有个苗族老人雷太祖,带着四个儿子,从广东逃难到了江西,又从江西流浪到了浙江。

说来也是缘分,在江西,雷太祖结识了一个云游和尚,大家都是出门在外人,相处洽和,便交了朋友。一路同行到浙江,云游和尚把他们带到了自己的寺里。

原来这和尚,就是赤木山惠明寺的开山祖师。

这里古木森森,荒无人烟,是流浪汉安身栖息的好地方。雷家父子,便在惠明寺周围辟地种茶。

渐渐地,惠明茶便在赤木山区流传开了。

惠明茶的好,好在其种植在高山之巅。惠明寺位于赤木山东北山腰,山高一千五百米,茶园在半山腰,与白云比邻。春秋朝夕,立高山远眺,山下茫茫烟霞,众山唯露峰尖,犹如春笋破土。至于冬季,雪积山高,经月不散,实乃借玉为容了。

不过,惠明茶“养在深山人未识”,近千年来,只是在赤木山区流行,惠明茶真正被人发现,还是不到一百年的事。

 

038 古坟喜茶

剡县陈务早故,其妻寡居,和两个儿子过活。

陈务妻好饮茶,陈家外边有一座古坟,陈务妻每次饮茶时,都要先在坟前浇点茶祭奠一下。

两个儿子对母亲此举很不耐烦,常埋怨说:“古坟知道什么?母亲你这是白费心思。”两人甚至想把古坟给挖掉,陈务妻苦苦相劝才罢。

一天夜里,陈务妻梦见一人,对她拱手作揖说:“我埋在这里已经三百多年了,你两个儿子屡欲毁坟,蒙你保护才过关。你日常又赐我好茶,我虽已是地下腐骨,但也不能忘恩,常思稍作酬报。”

天亮,陈务妻在院子里发现有十万钱,钱看上去很古旧,似在地下埋了很久,但穿钱的绳子却是新的。陈务妻把这件事告诉两个儿子。两人知道这是古坟在报恩了,很是惭愧。

自此,陈务妻祭祷更勤。

 

039 龙井因龙(乾隆)扬名

乾隆好大喜功,也好游山玩水,有一年下江南,来到杭州。乾隆游玩西湖,再往西湖西南方游去,只见四周峰峦秀美,云雾缭绕,游兴大畅。走到龙井村附近的狮子峰下,乾隆始感倦怠,于是顺势走进了胡公庙休息。庙里的和尚端上当地名茶款待,乾隆精于茶道,一见茶便不由叫绝,只见洁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犹如雀舌,色泽墨绿,碧液中透出阵阵幽香。他品尝了一口,只觉得两颊生香,说不出的受用。

乾隆叫来和尚,问道:“此茶何名,产于何地?”

和尚回答说:“启禀皇上,这是小庙所产的龙井茶。”

乾隆一时兴发,走出庙门,只见胡公庙前碧绿如染,有十八棵茶树嫩芽初发,青翠欲滴,周围群山起伏,宛若狮形。乾隆龙心大悦,茶名龙井,山名狮峰,都预兆着他彪炳千秋的功业,十八又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而那茶确实也让人赏心悦目,甘醇爽口,于是乾隆当场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

从此,龙井茶声名远扬。

 

040 茶圣著《茶经》

陆羽二十一岁时决心写《茶经》,为此开始了对茶的游历考察,他一路风尘,饥食干粮,渴饮茶水,经义阳、襄阳,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每到一处,即与当地村老讨论茶事,将各种茶叶制成各种标本,将途中所了解的茶的见闻轶事记下,做了大量的“茶记”。

经过十余年,实地考察三十二个州,陆羽最后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开始对茶的研究著述,历时五年写成《茶经》初稿。以后五年又增补修订,这才正式定稿。此时陆羽已四十七岁,前后总共历时二十六年,才最终完成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巨作《茶经》。

陆羽声名远扬,朝廷有意留他在京为官,但他陈辞不就,仍周游各地,推广茶艺,影响所及,茶事大盛。唐朝以前,茶的用途多在药用,仅少数地区以茶做饮料。自陆羽后,茶才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饮料,茶盛于唐,饮茶之风普及于大江南北,饮茶品茗遂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陆羽被后人称为中国的茶圣。

 

041 禅助茶道行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记载道:

“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起初并没有什么人喝茶,开元年中期,泰山灵岩寺有个降魔师,在那里大力推行禅宗。降魔师要求学禅者必须晚上不睡觉,白天也不能去化缘取用食物,只可以饮茶,这样人人都怀揣茶具,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煮茶喝,学禅者到处游走,各地所见也就竞相仿效,喝茶就逐渐成为风俗习惯。逐渐茶道大行,就连朝廷的王公,朝中的官宦无一例外的都染上了喝茶的习惯。无日无夜,上下喝茶成风,也就成为风俗。这股风最初始于中原,然后逐渐流行到北国塞外。”

由此可见,唐代的茶风,起于禅兴,成于禅盛,竞相效仿成风,因而才得以茶道大行。

按照具体年代考察,天宝年间开始有人喝茶,至德、大历年间,逐渐增多,到了德宗朝,茶便盛行于天下了。

 

042 陆羽煎茶

陆羽自小在龙盖寺中长大,九岁开始努力向学,跟从智积和尚。

智积欲教佛经,希望他皈依佛门,陆羽却以出家人“既少兄弟又不可能有后代继承”,有违孝道,不肯接受,智积大怒,遂命他从事清扫杂役,同时还要他照料三十头牛。陆羽在放牛时,仍不放弃学习,在牛背上练习写字,为此事常遭鞭打。陆羽每想到“岁月匆匆,自己仍然不知书”,不禁悲从中来,以后找到机会,陆羽终于逃离了龙盖寺。

智积喜茶,且好品茶,平时非陆羽煎药的茶不喝,当时陆羽离开龙盖寺之后,智积就不再喝茶了。

以后,唐代宗召智积进宫,得知了此事,于是代宗令宫中能手煮茶,茶上来后,智积只喝了一口,就放下杯子不再喝,因为此茶和陆羽煎的完全不可比。代宗暗地里叫人密召陆羽进宫煮茶,然后再让智积品尝,结果智积一饮而尽,喝罢评价说:“这好像是渐儿煎的茶呀!”

代宗这才信服陆羽煎茶的独到和智积品茶的功夫,感动之余,让师徒两人重新相见。

 

043 贡茶求快

贡茶,因为是专门进贡给皇帝的御用茶,所以不仅品质要求上选,而且在采摘、加工、制作、包装、运送等每一个环节,无不受到破格的待遇,处处显示着穷奢极欲。
   
据记载,蔡襄漕闽、督统北苑期间,创制了比丁渭的大龙团更精致的小龙团。小龙团二十八饼重一斤,每一饼价值黄金二两,足见其贵重。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还为此说明其贵重的道理,说是黄金随便可以得到,而茶却不可多得,有钱也无处去买。欧阳修为京官时,两处官府才得到宫廷赏赐的一饼,四个人分,每人分到的茶叶就只能泡一两碗茶。在茶饼上宫人常常还在上面雕镂金花,难怪欧阳修以后得到御赐的一饼小龙团后,会乐不可支地赋诗庆贺、叩谢皇恩。然而如此贵重的小龙团没过多久就又成了下品,更高级的龙团胜雪密云龙相继出现,宣和庚子年(1120)出品的银线水芽,每一片仅人工费就要以万计。
   
贡茶并非只是单纯的昂贵,每年春天花园开园之际,地方长官都要亲临,祭拜天地神灵,因为待贡茶须如待圣上,对皇帝的恭敬和诚惶诚恐已融入到了茶事之中。
   
如此精贵的贡茶,包装和运输也极为郑重。
   
清代蒙山贡茶,采制完成后,茶叶放入银瓶和锡瓶,然后装入木箱,用黄绢包裹后以红印封缄。出发上京时,县官要占卜吉辰,穿朝服跪拜送行。一路所行,经过的州县必须谨慎护送。
   
茶贵新,所以在在运送上要求快,正如唐代李郢《茶山贡焙歌》所说:“十里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头纲贡茶须在惊蛰前采制,十天左右制成后装箱发运,快马加鞭,十天左右赶完四千多里路,赶在清明之前送到京城。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的“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两句,讲的也是个“快”字。

 

044 夫人英伦卖茶

曾纪泽,曾国藩长子,中国清未外交官,1878年,曾被派任出使英国、法国大臣,卸任回国前,曾在伦敦《亚洲季刊》发表著名长文《中国先睡后醒论》。
   
曾纪泽与夫人刚到英国时,英国正要举办“手工博览会”。博览会由英国上流妇女组织,凡妇女手工制造物件荟萃一处,由参观者评选比赛,认为好的,参观者就把钱投下,到散会时,把各物所得到的钱比较,谁的钱多,谁就是第一。

使馆接到英外交部送来的一纸公函,邀请夫人赴会。
   
曾使问夫人:赴不赴会?
   
夫人道:为什么不赴?你复函答应便是了。
   
曾使道:这不可胡闹。我们没有东西可参赛,不要事到临头,拿不出手,被人耻笑,反伤国体!
   
夫人笑道:你别管,我自有道理。
   
开会一日,曾使清早起来,却不见了夫人,知道赴会去了,连忙坐了马车赶到会场,只见会场中人山人海,异常热闹。场上陈列有锦绣,有金银,五光十色,令人目眩神迷。曾使四处寻找夫人,只听得一片喝彩声从会场门首第一个桌子边发出。回头一看,却正是夫人。
   
只见夫人端坐一把椅上,桌上摆着十几个康熙五彩鸡缸杯,几把紫砂龚春名壶,壶中满贮无锡惠山泉,泉中沉着几撮武夷山香茗,一种幽雅的古色,映着陆离的异彩,直射眼帘;一股清俊的香味,趁着氤氲的和风,直透鼻官。
   
许多西方伟男仕女,正是摩肩如云挥汗成雨时,烦渴得不得了。忽见有茶水,立时纷纷拥来,喝下正如仙露明珠的茶,人人欢喜赞叹!顿时金钱抛掷如雨点。
   
会合结算,夫人得了第一。

    045
救人一命,只取一杯
   
唐朝,德宗在位之时,有一天,一位朝廷官员骑马不慎,从马上跌下来摔伤了脚。
   
御医赶来为他针炙。国医用针对准穴位扎下去,只见针扎处有气体像烟一样冒了出来。可针扎后仍不见效,官员痛楚不减,到了晚上,人也渐渐地困乏,最后昏迷过去,眼看着就要咽气了。御医惊慌恐惧,一筹莫展。
   
恰在此时,一位道士走进官员家大门,朗声对众人说:对这种病,我正好能治。
   
道士走近躺在床上已人事不知的官员,仔细看了看针扎的部位,转头责备御医道:你把扎针看得太容易了!要知道,死穴与活穴只差分毫,人的血脉就像江河一样互相连通,针炙时要仔细准确地辨认其要害部位。看得出,您是针炙高手,可惜的是扎错了穴位。
   
道士叫官员家人把病床抬到敞亮处,再取了一根针,准备在病人左腿气体饱满的地方下针。下针之前,他扭头对国医道:我这一针下去,你前面扎的那根针就会跳出来,能跳到天棚板上。话说到此,道士手里的针已下去一寸多,果然,御医扎的那根针的一声,弹跳到了天棚板上落地。官员冒气的地方自然地合上了,官员当即就恢复了知觉。
   
官员和家人向道士频频致谢,家人取出各色金银丝帛赠送。
   
可道士什么都不收,只向家人讨一杯茶喝。
   
家人慌忙泡好送上,道士仰首一饮而尽。
   
喝完,道士也不言语,出门扬长而去,不知去处。

    046
不得一叶茶
   
明朝末年,翰林名人为人作文,润笔仅二三钱。明清易朝之后,文章价格的行情顿时提高,没有一两五钱的没人肯做,这一行情持续了整个清代,越到后来越高,这使得那些一生跨明清两代的老翰林们感慨不已。
   
明永乐年间进士张士谦,作文不险不怪亦不浅,才思敏捷,做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日可做数篇。当时京城的官宦,凡要给人送行、庆贺所需要的文章,大多都请张士谦做。当时张还在壮年,熬夜为人作诗写文,可其时翰林文人的润笔甚低,大多文章是白写,连一叶茶都得不到。直到入清以后,张士谦为人作诗文一篇,可收取手巾一条。他的生活,始终是靠做生意的弟弟资助才过得稍微象样,如果靠写文章的话,那真要饿得半死不活了。
   
可能也正因为润笔过低,甚至得不到任何润笔,遇到有人求诗文,中年以后的张士谦就有点厌烦,如果事忙而求者又逼得太紧,他就用以前的旧作搪塞,仅仅改一改上下题款,就交出去了。这就闹出一桩笑话,有一位知府离任,请求张士谦为其写一篇文章,张按其所求照办了。数月以后,又有人来求一送别文章,张士谦就以知府离任的那一篇稍稍改了几个字,交付来人。他忘了这前后两人是在同一州任官的。
   
两人以后相见,各取出张士谦所写文章,看看原来是同一篇,不禁大笑。

047 拔茶植桑

张咏初任崇阳县知县,见当地农家多以茶为业,且颇为富足。张咏不以为喜却为民忧,张对手下人道:“种茶比种稻谷利厚,但利既厚,官府必不会放过,好景不长,官府一定会课以重税,还不如让茶农改种其它,早作准备以应付。”

于是,张咏下令,全县拔除茶树,改种桑树。一时民怨沸腾,大叫其苦。

果然没两年功夫,官府对茶下重税,茶农不堪其负担,再想改种其它,无奈时令已过,来不及了。四周其他县的茶农皆失业,颗粒无收,只有崇阳农民未受其害,早一年栽下的桑树都已长成,这一年出产的蚕绢达到百万匹。

直到这时,崇阳的农民才明白张县令的远见和其为民着想的心思,为报其恩,民间集资为张咏建立了一个祠堂以为永久纪念。

江苏苏州的虎丘茶,也曾上演过同样的一幕。原先虎丘的茶农种茶,因茶叶利厚,当地人颇为富足,可等到虎丘茶一有名声,官府即加以重税,茶农不仅不得利,反而不及种稻米的,茶农们气愤难当,纷纷伐去茶树,发誓再也不种了。

有人慨叹,虎丘缺少一个张县令。

 

048 王安石也辨水

王安石在当宰相时,为新政改革日夜操劳,老年患上了痰火之症,虽然经过服药,仍难以根除。太医院告之,必须饮阳羡茶,并且要用长江瞿塘峡的中峡的水煎服,这样才能发挥疗效。

阳羡茶,没问题,可怎样才能取到中峡水呢?

恰在此时,苏东坡赴四川黄州为官。王安石虽与苏东坡政见不同,但带水这点事还是可以相托的,于是就请苏东坡帮忙,他对苏东坡说:“如果你和你的家人来往于京城和四川之间,那么在途中,当经过三峡时,请你帮忙为我在瞿塘峡的中峡中取一瓮水,带给老夫,那么我的衰老之年,可以说都是你苏东坡替我延长的了。”

话说到这里,苏东坡自然赶快应承下来。

一年后,苏东坡回京,想着要为王安石带水。

当时所谓的瞿塘三峡就是今天的长江三峡,瞿塘峡依次为:西陵峡、巫峡、归峡三峡,西陵峡为上峡,巫峡为中峡,归峡为下峡。王安石要的水就是中峡巫峡的水。

想不到苏东坡在三峡中欣赏两岸美丽的风景,又想做诗赋,想的头晕脑涨,不知不觉竟睡著了,等到他醒来,船已经过了中峡。苏东坡急忙要水手掉转船头再往中峡去,无奈水急如瀑布,根本无法逆水行舟,再加上水手们对他说:三峡前后相连并无阻隔,都是一样的水,为什么非要到中峡去取呢?于是,苏东坡就让人就近取了下峡水带回。

苏东坡到了京城,急忙将水送往王安石家。王安石命人将水瓮抬进书房,然后亲自用衣袖拂拭水瓮上的积尘,再打开上面的纸封,同时他命家中的童仆在灶中升火烧水。在烧水时,王安石撮了一把阳羡茶茶叶先放入杯中,等到水刚一沸腾,他立刻将水冲入杯中。

等了半晌,杯中的水才见一点茶色。王安石问:“你这水是从哪里取来的?”

苏东坡答:“巫峡。”

王安石问:“那么是中峡了?”

苏东坡答:“正是。”

王安石笑道:“又在欺骗老夫了!此水是下峡之水,如何假装是中峡之水?”

苏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

东坡不解其意,问道:“三峡相连,一样是水,老太师怎么能够分辨呢?”

王安石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必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才对。这瞿塘峡的水性,在《水经补注》上有明确记载:上峡的水,水性太急,下峡的水,水性又太缓,只有中峡的水是缓急相半,中和相当。太医院的医官是名医,他知道老夫得病是由于中脘变症,所以必须用中峡水来做牵引,药才可能见效,用三峡水烹阳羡茶,用上峡的水泡,茶味太浓,用下峡的水泡,茶味太淡,如果用中峡的水来泡,那茶味就在浓淡之间,最为合适了。刚才冲泡,茶色半晌才开始出现,故老夫知道是下峡水了。”

苏东坡心服口服,离席谢罪。

 

049 茶箱运兵器

北宋李允则任雄州知府时,有一次在军营中举行宴会。在正热闹时,突然有人来报告,兵器仓库失火了。李允则听到消息后不见惊慌,仍然饮酒作乐不停。不一会,有人来报,火扑灭了。事后清点,这场火烧去了不少兵器甲胄,李允则并不声张。

事后李允则派人秘密地带着文书到邻近的瀛州,去装运兵器甲胄来补充火灾所损失的。为了不让外人知晓,他让手下用装茶叶的箱子来回装运。当时茶风盛行,各地装运茶叶来往是常事。如此掩人耳目,不到十天的时间,兵器库里火烧损失的兵器又重新补充完毕,外面无人知晓。

此事有人报告了上司,枢密院弹劾李允则见火不救。宋真宗说:“李允则这样做,必定有他的道理,等问问他再说。”

李允则回报说:“储藏军械的地方,防火措施本十分严密。我正在军中举行宴会时兵器装备仓库失火,这肯定是内奸在搞破坏。如果我离开宴会,下令大家都去救火,恐怕还会有更预料不到的事态发生呢?”

 

    050 为茶而绝交

元朝名士倪元镇为张士信所窘辱,但绝口不言,对任何人都有不说。

有人问他为什么?

倪元镇说道:“一说便俗。”

倪元镇清高,也好饮茶,更喜欢亲自制茶烹茶,他精心特制了一种“清泉白石茶”的特色茶。

一日朋友赵行恕前来拜访。

倪元镇用“清泉白石茶”来款待赵,边饮边问赵的感觉如何?

赵行恕喝不出什么特别的感觉,只得如实相告。

倪元镇非常生气,说:“我当他是王孙子弟,所以拿出这种珍品茶,可他竟然一点都品尝不出其中的风味,真是个俗物。”

从此,倪元镇和赵行恕绝交。

 

051 一盏雨前茶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当过十二年的七品官,清廉刚正,在任上曾经作过一墨竹图,其上题诗明志:“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茶是郑板桥清贫生活的标志,也是其书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曾自道:

“一间茅屋,数竿新竹,雪白的纸窗上,微微透着绿色。在这种时候,独坐其中,泡一盏雨前茶,取一方端砚石,铺一张宣州纸,画几笔折枝花,真是人间乐事呀。偶尔朋友来访,对坐喝茶,风吹动竹子,风声竹声一片,此时愈是喧闹,却愈显得清静。”

一次,  友人请郑板桥题画,板桥慨然应允放笔写道: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对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会懂得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贫病之人,偶然得到个十天五日的空闲,于是关闭柴门,打扫竹径,遥对香花野草,喝喝苦茶,真是舒心得意之事。如果此时再有一点微风细雨,润泽于院中的花草之上,这种时候俗客不会上门,而好朋友相继来到,相坐品茗畅谈,就是难得的好时光了。我凡是给别人画兰花,画竹子,画怪石野草,是用来慰藉天下的辛劳之人,不是供那些享福的富人清心度闲的。”

 

052 药茶引故事

蒲松龄(16401715年),山东淄博人,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的《聊斋志异》通过谈狐说鬼方式,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百相,是清代最出色的笔记体小说。蒲松龄知识渊博通晓中药,熟知医理,对农业和茶事也深有研究,他在自己的住宅旁开辟了一个药圃,种了不少中药,其中有菊和桑。他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此基础上调制成一种药茶兼备的菊桑茶,既可以止渴,又能健身治病。

蒲松龄就是用这种药茶方泡茶,在家乡柳泉设了一个茅草亭,为过往行人义务供茶,路人喝茶时,他就请饮茶者讲故事和见闻。他的《聊斋志异》中四百九十多篇小说,多是经由这样的方式搜集的素材。

 

053 皇帝当了回茶博士

乾隆微服下江南,有一次,到松江“醉白池”游玩,与随从在附近一家茶馆坐下歇脚。

茶馆伙计先端上茶碗,随着退后,离桌几步远,拿起大铜壶朝碗里冲茶,只见茶水犹如一条白练自空而降,不偏不倚,不溅不洒地冲进碗里。

乾隆看的好奇,忍不住走上前,从伙计手里拿过大铜壶,也站在几步开外,学伙计的样子,向其余的茶碗里冲茶。

随从见皇上为自己冲茶,吓得想跪下叩恩,可又怕暴露了乾隆的身份,窘急之下,于是纷纷屈起手指,“笃笃笃”不停地在桌子上叩击。

事后,乾隆不解地问随从:“你们为什么用手指叩击桌子?”

随从们答道:“万岁爷给奴才倒茶,万不敢当,以手指叩击桌子,既可以避免泄漏皇上身份,也是代表叩头致谢也。”

以后,民间也开始沿用以手指叩桌的谢礼风尚。

 

054 县令难尝乌龙

乾隆二十八年(1763),彭光斗出任福建永安县令。

永安在武夷山下,为著名乌龙茶的产地,当地以及周围地区,不分权宦平民,无不以赏茶为乐事。然而,佳茗往往为富贵者所包揽,一般人难以尝到。因为每年茶季一到,广州、潮州、漳州、泉州、厦门等地的豪商巨贾,每每携重金接踵而入武夷山,把新茶囊括而去。其时茶价格之高昂,令人咋舌,高的每斤六十多两银子,最低的也要十六两银子,相较于其时的米价,一斤茶叶相当于千斤大米,时有“富家盏茶,抵得穷人半年粮”之语。

彭光斗任永安县令三年,从不曾尝过好的乌龙茶。

三年后,彭光斗卸任调迁,赴任途中过龙溪,路过一个竹园,遇一山中野老。老人邀请他入室歇息,又点上炉火,烹乌龙茶招待他。

只见老人取出的茶盏极小,一口就能喝完,彭光斗先还疑惑,但一口喝下,即沁透心脾,满嘴生香。彭光斗问老人,这才知道,喝的就是真正的武夷乌龙茶。彭光斗暗自感叹,在福建任职三年,从未喝过,直到今天才第一次领略,还是因为这乡村野老的招待,才得到口福!

堂堂七品父母官,只是在卸任时,在山中野外才偶尔得尝乌龙,由此可见,武夷乌龙真是名贵,彭光斗也真是好官,至少在任三年不是个贪官。

 

055 书店门口施茶

鲁迅在北京先后工作生活了十几年,民国初年的北京城内,茶馆遍布,朋友间交际应酬,往往离不开茶馆。鲁迅在北京时,也是茶馆的常客。不过,鲁迅更喜欢去的是北京的公园里的茶室,公园茶室环境幽静,既可休闲,也能工作,公园茶室人少清静,是著译的理想场所。一九六二年七八月间,鲁迅与齐寿山合译的《小约翰》,就是在中山公园茶室内完成的。

鲁迅的最后十年住在上海。三十年代,上海的沿街店家有一习俗,每到夏天,各家都在门首备有茶桶,过路者可自行用一长柄竹筒舀茶水喝,解渴解乏。鲁迅的日本好友内山完造,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口开书店,也学中国店家做法,在书店门口做一只茶桶。鲁迅会见友人、出售著作、购买书籍常去内山书店,他看到茶桶,十分赞同内山此举,多次从家中带茶叶到书店,交于内山,算是两人的合作施茶。

 

056 咸淡各有滋味

弘一大师把佛道修行和艺术生活结合起来,更显出他的艺术境界。

有一天,夏丐尊前来拜访,吃饭时,他见弘一大师只吃一道咸菜,他忍不住,说道:“难道你不嫌这咸菜太咸么?”

弘一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

过了一会儿,弘一大师吃好后,手里端着一杯开水,先生又皱着眉头道:“没有茶叶么,怎么每天都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又笑一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弘一大师把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一条毛巾用了三年,已经用破了,他说还可以再用;住在小旅馆里臭虫爬来爬去,访客嫌恶,他说只有几只而已。他是真正过上了“随遇而安”的生活。

 

057 但论品味不问价

梁实秋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龙井,多年来南北游历,天下名茶如君山茶、天津大叶,六安瓜片、云南普洱、武夷岩茶等等都喝过。但他自称不懂茶道,不讲茶经,只管品味,这还是源于他初到台湾时的一次买茶经历。

有一天,梁实秋随身带了点钱,准备买点好茶享受一番。

他走进一家茶叶店,开口索要上好的龙井,让老板拿出来让他挑挑。

这位老板将一身朴素的他上下打量了一番,然后取出了一斤八元的茶。梁实秋觉得太差。老板再拿出一斤十二元的茶。

梁实秋仍嫌不好。

老板勃然色变,厉声对他说:“买东西要看货色好坏,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

老板这番话犹如一记棒喝,梁实秋顿有所悟。

从此,梁实秋改变买茶喝茶习惯,他说:

“以后我喝茶,但论品味,不问价钱。”

 

058 瓶喝也行

有个人嘴馋贪杯。

一次,他到京城经商,遇到一个过去的熟人。熟人并不想请他回家吃饭,只在路上说话。

此人见状便说:“我应该到贵寓去拜访一下,口渴心烦,或茶或酒,可借一杯止渴。”

熟人说:“我家离得很远,不敢烦劳您光临。”

他道:“谅也不过二三十里,不远。”

熟人说:“我家地方狭窄,怕是不方便。”

他说:“只要能张得开口就行。”

熟人又说:“我家器皿不全,没有杯子。”

他马上接口道:“凭咱们二人的交情,用瓶子饮也行。”

 

059 现在怕两碗热茶

有个穷书生,穷得没饭吃,只好去给人家干活。

有一次,他和主人上街,看到饭铺里卖馒头,他很馋,又没钱买,便大叫一声,跌倒在地。

主人吃惊地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怕馒头!”

主人怪异道:“岂有人怕馒头的道理?”回家后,便在一间屋里摆了百十个馒头,将这个人锁在屋里,自己则在屋外观察动静。等了一阵,里面静悄悄的,不见有任何的动静,主人很纳闷,便从壁缝里往里看。只见那人手捧着馒头,已经吃了一多半了。

主人赶紧开门,问他为何又敢吃了,他答道:“我见了这些馒头,忽然不怕了。”

主人知道他假装害怕,实际是骗馒头吃,便怒斥道:“你现在还怕什么?”

那人赶紧回答:“只怕两碗热茶!”

 

060 端茶送客

客来喝茶,茶毕送客,这是中国人待客的礼貌和习惯。

若言语不合,或客人迟迟不去,主人往往以茶来表示请去的意思。

客气委婉的,主人问一句“再喝杯茶吧?”这自然让人比较容易接受。

不客气的,那就是主人端起茶碗或叫仆人再上茶,这就表示下逐客令了。知趣的客人,会立刻告别离去,否则可能会遇到更难堪的场面。

据说,清末孙中山北上晋见李鸿章,便因意见南辕北辙,不到片刻,李便来了个“端茶送客”。就此,孙中山才下定决心革命的。

 

061 卖你半把壶

福建有个富翁,喝茶成癖。

一天来了个要饭的,靠在门上,看着富翁说:“听说您家的茶特别好,能否赏我一杯?”

富翁笑着说:“你懂喝茶吗?”

要饭的答道:“我从前也是富翁啊!我是喝茶喝得破了产,故而落到今天要饭的地步。”

富翁一听,心生同情,叫人把茶捧了出来。

要饭的喝了一口,说:“茶倒不错,可惜还不醇厚,因茶壶太新之故。我有把壶,是昔日常用的,至今还带在身上,虽饥寒交迫也舍不得卖掉。”

富翁要来一看,这壶果然不凡,造型精绝,色泽暗沉,打开盖子,香味清冽,就打算要买下来。

要饭的说:“我可不能卖给你。这把壶,价值三千金,我卖给你半把壶,一千五百金,用来安顿家小,另半把壶我与你共享,如何?”

富翁欣然答应,要饭的拿了半把壶的钱,把家安顿好了。以后他每天都到富翁家里来,用一把壶两人烹茶对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