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锈纸规格:“山东人”苏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05:43

“山东人”苏轼

(2011-08-09 06:39:41)转载 

都知道苏轼苏老师是四川眉山人,苏老师在山东的日子满打满算也就两年多,但怎么想怎么觉得他是山东人。

先写下苏老师的几首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而日夜记梦》、《水调歌头》。这三首词都写在密州。密州是哪里?山东诸城。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十一月三日,38岁的苏轼来到了密州。当时的密州“下辖诸城、安丘、高密、莒县、胶西5县(相当于现在的诸城、安丘、高密、胶州、胶南、日照、五莲、莒南、莒县等9个县市)”。在密州的两年任期内,苏老师当官竭为民做主,诗词一出耀千古。

从杭州通判这地方二把手提拔到密州知州这地方一把手,按说苏老师升了,可没想到升到了一个穷得叮当山响的地方。蝗虫扑面而来,把能吃的都给吃了,害得苏老师到处找吃的,虫口夺食啊。苏老师在《后杞菊赋?叙》中写道:“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荒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这“扪腹而笑”的浪漫主义应该是到了山东学会的,以前苏老师哪儿吃过这苦啊。于是想起童年时的歌谣:“小大衣,皮领子,坚决不吃草种子;小大衣,皮布袋,坚决不吃黄青菜。”歌谣口耳相传,无法考证作于何时,但是贯穿其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应该还是和苏老师的“扪腹而笑”血脉相通的。只是乡里人不够雅,没有苏老师的才情,只会编顺口溜。

苏老师绝对是干事创业的人,全中国留下他足迹的地方都有他的佳话在,这不是闹着玩儿的,不是写两首诗做几首词就能挣下的。苏轼靠的是实干。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苏老师亲自带头灭蝗,吃没吃过不可考。我们小时候逮着蚂蚱烧来吃味道还是不错的,不过那仅限于物以稀为贵的时候,逮一两只尝个新鲜而已。苏老师运气不错,感动了老天爷,一场大雪算是把蝗虫给灭了。可来年又闹旱灾,没办法,还得干老本行,拿出在陕西凤翔求雨的本事,来了个常山求雨,真灵啊。“山中归时风色变,中路已觉商羊舞。夜窗骚骚闹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求完雨又兴修水利,修堤掘井。一边干活还一边到处拣孩子,光弃儿就救了几十个,胜造好几百级浮屠。这一通忙活换来了风调雨顺,换来了休养生息。苏老师终于有空捯饬自己的小日子了,一高兴,修了个超然台。于是就有了那首《望江南》:“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老师是豪放词派的鼻祖,但他也不是一下子就豪放起来的,追根溯源,就追到了密州。一起来欣赏一下《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高中时候一壮硕女生考我这首词,我无言以对,愧煞。寻来一读,胸胆开张至今,足见此词之威力无穷啊。这是苏老师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豪放词。出在密州,出在山东,绝不意外。

至于《水调歌头》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没有必要再反复吟咏了,反正现在只要天上月亮稍微亮点儿,无论谁发骚,张嘴肯定就这两句。一个人写点儿东西全中国人都念叨,这是什么境界啊。这词就是在那超然台上作的。我很怀疑他得了孔孟的真传,一传就是一千年,而且还要一直流传下去。再至于思念亡妻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而日夜记梦》深情款款,开了悼亡词的先河,算得上感天动地。太悲,就不重复了。

山东人苏轼在密州任上只有短短两年。宋朝那会儿的轮岗制度执行的倒是很坚决彻底,全国大交流,到点儿就走。每一站就两三年的事儿,是否预防了腐败不好说,反正让苏轼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离别总是那么惆怅,苏老师也不例外,临走跟继任者交接工作,感慨万千:“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肌肤。”按我自己的理解,他的意思是我这山东人没当好啊,老家还没照顾好就得走了。不见外,苏老师就是咱山东人。

苏轼离开密州,去了徐州。9年后又分配到登州,就是现在的蓬莱。5天的时间里两度登临蓬莱阁,胸胆开张啊。可惜就5天,又打马西行了。

满打满算,算上到济南看望弟弟苏辙的日子,苏轼在山东地面上也就两年半左右的时间,但是就是这短短的两年半让我相信,苏轼就是山东人。

当然,苏轼在中国大地留下的足迹很多,他的事迹俯拾即是。你也可以说他是河南人、陕西人、浙江人、江苏人、湖北人、湖南人、广东人、海南人等等,没错,他就是你那里的当地人。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