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门大门价格及图片:世界文豪.托尔斯泰妙语大全(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46:18

生命

生命的力量无处不在:在青草中,在树芽中,在花中,在昆虫和鸟雀中,于是我想,我们人类有一种特性,多少受制于这种力量,能够在自己身上认识这种力量。

—— 《托尔斯泰论集》

生命是一切。生命是上帝 生命是人的光。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却不理会它。

—— 《战争与和平》

一旦我们被抛出日常轨道以外,就一切都完了,但是,只有在那时候美好的新生活才开始。

—— 《战争与和平》  

精神上的创伤,也象肉体上的创伤一样,只有通过从内部滋生出来的生命力才得以痊愈。

—— 《托尔斯泰传》

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 《世界名言录》

西班牙斗牛之类的畸形的运动是野蛮的表征。但是专门的运动却是文明的表征。

—— 《安娜·卡列尼娜》

春天,是筹划和精心设计的时节。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最沉重和可恶的,莫过于我们不是以自己的生命,而是以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孩子们的生命做儿戏。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伪善不论在什么事情上也许可以欺骗最聪明最机灵的大人,但是最不灵敏的小孩也能识破伪善,对它起憎恶之感,不管它掩饰得多么巧妙。

—— 《安娜·卡列尼娜》

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唯一有所作为的时间。

—— 《三个问题》

但是另一种很明显的矫揉造作的形式却来代替了它,这就是在我的年龄还不能真正做到朴素的时候,我却强装出朴素来。

—— 《家庭的幸福》

习惯正一天天地把我们的生命变成某种定型的化石,我们的心灵正在失去自由,成为平静而没有激情的时间之流的奴隶。

—— 《家庭的幸福》

幸福的,幸福的,一去不返的童年时代啊!怎能不爱惜,不珍重对童年的回忆呢?这些回忆使我精神舒爽,心情振奋,是我的无上乐趣的泉源。

—— 《童年少年青年》

童年时代所具有的那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无忧不虑的心情,对爱的要求和信仰的力量,将来还会复返吗?当天真的喜悦和对爱的无限需求这两种至上的美德是人生唯一的愿望时,有什么时候会比它更美好呢?

—— 《童年少年青年》

记住,尼古连卡,没有人会因为你的相貌爱你;因此你要努力做个聪明的好孩子。

—— 《童年少年青年》

当思维不事先考虑意志的各种决定,而肉体本能变成生活的唯一动力的这种时候,我明白,一个孩子由于没有经验,特别容易陷入这种心情,他会毫不犹豫、毫无畏惧地,含着好奇的微笑,在他热爱的父母兄弟睡觉的房子放一把火。

—— 《童年少年青年》

在战斗中,青年人的精力时常比拖延大家们的全部经验更善于指导。

—— 《战争与和平》

一个活生生的人不能不理解那怕只体验过一次而在最早的童年时代常有的欢乐的感情,那种由于感动而希望热爱一切的欢乐的感情:热爱亲人、坏人、敌人、狗、马、青草;希望一切都好,一切幸福。

—— 《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丑是恶的显示,美是无罪的标志是自然本性,是童男童女。

—— 《托尔斯泰作品研究》

孩子是邪恶的放大镜。孩子们只要一接触到坏事和那些只被成年人视作不好的事,就感到骇人听闻。

—— 《托尔斯泰传》

尽管有死这个事实,但还是应该不能不活,不能不爱。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有的老年令人肃然起敬,有的老年令人生厌,有的老年分外悲惨。也有的老年令人肃然起敬和令人生厌兼而有之。

—— 《霍尔斯托梅尔》

是啊,生命是存在过的,现在却要去了,去了,我留不住它。

—— 《伊凡·伊里奇之死》

在童年里,那是有过某些真正愉快的东西的。如果童年能够再来,那真可以再过一次。但是体验过那种快乐的孩子已经不复存在,它好象已经是某个别人的往事了。

—— 《伊凡·伊里奇之死》

他离开童年越远,离现在越近,那些快乐也就越发显得没有价值和令人生疑。

—— 《伊凡·伊里奇之死》

在那里,生活开始的时候,是有一个亮点的,以后,一切就越来越黑暗,而且进展也越来越快了——跟死亡的距离成平方的反比。

—— 《伊凡·伊里奇之死》

在最残酷的事情——死亡临近的瞬间,你似乎已经感到它的呼吸了——可是你一切痛苦都消失了,就象黑暗在黎明前消失一样。

—— 《托尔斯泰传》

死,是万物不可逃避的终结。

—— 《<安娜·卡列厄娜>的创作过程》

友情

要做真正的知己,就必须互相信任。

—— 《童年少年青年》

我们平等地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

—— 《童年少年青年》

过分了解或者过分不了解,同样妨碍彼此接近。

—— 《童年少年青年》

我们的心灵是那么和谐,随便在一个人的任何一根心弦上轻轻一触,就会引起另一个人的共鸣。正是我们在谈话中所触及的各种心弦的共鸣,使我们得到无穷的乐趣。

—— 《童年少年青年》

他们对朋友的友情所以终生不渝,并不是因为他觉得这些朋友始终可爱,而是因为他们一旦爱上了某一个人,哪怕爱错了,他们都认为甩开他是不名誉的事情。

—— 《童年少年青年》

人们完全不相同的时候,就成了朋友。

—— 《战争与和平》

谁都会有需要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最重要的人是同你在一起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他以后究竟还会同别的什么人打交道。而最重要的事则是对他做好事,因为人生在世原就只为了这个唯一的目的!

—— 《三个问题》

跟不老实、不真诚的人最难相处。

—— 《魔鬼》

人只应当忘却自己而爱别人,这样人才能安静、幸福和高尚。

—— 《安娜·卡列尼娜》

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整个的他,实事求是地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爱他,而不是脱离实际希望他这样那样的……

—— 《安娜·卡列尼娜》

只有爱,只有牺牲,才是唯一真实的、不为客观情况所左右的幸福!

—— 《一个地主的早晨》

过不愉快的生活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而爱所有的人和被人们所爱却是非常简单的。

—— 《家庭幸福》

不论外界的条件如何,而永远都可以得到满足的是什么欲望呢?是爱,是自我牺牲。

—— 《哥萨克》

我将不再和你们在一起;但是我坚信我的爱永远不会离开你们,这种想法使我的心灵得到慰藉,我十分平静地、毫无畏惧地等待着死神的来临。

—— 《童年少年青年》

爱有三种:(一)美的爱;(二)自我牺牲的爱;(三)积极的爱。

—— 《童年少年青年》

……对待物品倒可以不必有爱心,砍树,造砖,打铁倒可以不必有爱心,可是对待人就不能没有爱心,犹如对待蜜蜂不能不加小心一样。蜜蜂的本性就是如此。假使你对待它们不加小心,你就会伤害它们和你自己。对待人也是这样。况且也不能不是这样,因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爱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规律。固然,人不能象强制别人为自己工作那样强制别人爱自己,然而从这一点却不能得出结论说,人对人不必有爱心,尤其是在对人有所求的时候。

—— 《复活》

艺术家的目的不在于无可争辩地解决问题,而在于使人由于生活的不可胜数、永不枯竭的表现而热爱之。

—— 《托尔斯泰论文集》

我觉得基督徒的爱、对邻人的爱、对仇敌的爱,比起一个青年人好看的眼睛在象你这样一个风流可爱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感情来,似乎更有价值,更甜美,更好罢了。

—— 《战争与和平》

用人类的爱来爱的时候,我们可以由爱变成恨,但是神圣的爱不能变。

—— 《战争与和平》

爱拦住死。爱是生命。

—— 《战争与和平》

看见一头将死的动物的时候,一个人感到一种恐怖的意味:与他自己的体质相同的东西在他眼前死下去了。但是假如将死的是一个心爱的亲密的人,除了对生命的灭亡所感到的恐怖,还有一种分离的感觉,一种精神的创伤,这一种精神的创伤,正如一种身体的创伤,有时致命,有时痊愈,但是一碰到任何外界使人烦恼的触摸,总要作痛和退缩。

—— 《战争与和平》

假如我们承认人类生活可以用理性来支配,生活的可能性就被破坏了。

—— 《战争与和平》

人类的抽象思考也带有同样过分冲动的痕迹。

—— 《托尔斯泰传》

相信我,世上是没有不通过劳动而能得到的东西的,爱何尝不然——爱,这最美,最自然的感情。

—— 《托尔斯泰传》

美丽是可以在一小时之内被发现、被爱上,而在同样的时间里又可以不爱上的,而爱一个灵魂却需要长时间。

—— 《托尔斯泰传》

没有爱的力量便没有诗。

—— 《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才能呢,这就是爱。在爱的人就有才能。您看那些恋爱的人,他们全是有才能的!

——高尔基 《忆托尔斯泰》

我们能爱恨我们的人,但无法爱我们恨的人。

—— 《世界名言录》

爱是人类唯一有理性的活动,爱是最合理最光明的精神境界。它所需要的,便是什么也不掩蔽理智的光芒,因为唯有理智的光芒方能助长爱。

—— 《托尔斯泰传》

爱是真实的善,至高的善,能解决人生的一切矛盾,不独使死的恐怖会消失,且能鼓舞人为别人牺牲:因为除了把生命给予所爱者之外,无所谓别的爱了;只有它是自己牺牲时,爱才配称为爱。

—— 《托尔斯泰传》

爱的生长,是以一种含有协合,真理,博爱的新的系统来代替一种含有分离,谎骗与强暴的生活组织。

—— 《托尔斯泰传》

如果人们不爱他的人群,那是最卑微的。

—— 《托尔斯泰传》

爱情

爱情的真谛在于精神,而不在于肉欲。

—— 《克莱采奏鸣曲》

爱情就是对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超出于对所有其他人的特别的爱恋。

—— 《克莱采奏鸣曲》

只有畜生才能听凭主人摆布随意交配,而人是有爱恋之心的。

—— 《克莱采奏鸣曲》

想着我近在眼前, 想着我远在天边, 想着我吧, 从今天直到永远, 到我死去仍然把我想念, 我曾多么忠实地把您爱恋。

—— 《童年少年青年》

没有对你们的爱,我的灵魂就不能存在。象我的爱这样的感情,若是有朝一日会消灭的话,那它就不会产生,单凭这一点,我就知道它会永久存在。

—— 《童年少年青年》

把那种磨损了的习惯的忠心换成一种充满神秘意味和前途未卜的新鲜的爱情,我觉得很高兴。况且,在同一时间,甩开一个人而爱上另一个人,意味着爱得比以前加倍地强烈。

—— 《童年少年青年》

积极的爱,就是渴望满足爱人的一切需要,一切愿望、怪癖、甚至缺陷。象这样爱着的人们,他们的爱总是始终不渝,因为他们爱的愈久,他们愈了解爱的对象,就愈容易去爱,也就愈容易满足对象的愿望。

—— 《童年少年青年》

财产是最无足轻重的东西,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

—— 《童年少年青年》

不能禁止一个人去造一个大型的蜡制的玩偶,而且去吻它。可是假如那个人带了这个玩偶走来坐在一个恋爱的人的面前,而且开始爱抚他的玩偶,一如那恋爱者爱抚着他所爱的女人一样的时候,那个恋爱者一定会感到不愉快的。

—— 《安娜·卡列尼娜》

对于他,她是那包围着他的敌意和嘲笑的海洋中的一个不单是好意而且是爱的孤岛。

—— 《安娜·卡列尼娜》

我不是用智力和想象爱她,而是用我整个存在爱她。爱她的时候,我就感到我是整个上帝的幸福世界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哥萨克》

爱情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只有用生活、用生活的全部来表达它。

—— 《哥萨克》

每逢卡秋莎刚刚走进房间里来,或者甚至聂赫留朵夫只是远远地看见她的白围裙的时候,一切东西在他的眼里就仿佛都被太阳照亮,一切都变得更有趣,更快活,更有意义,生活也变得更充满欢乐了。

—— 《复活》

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就跟在一切人身上一样,有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在目前这个时期,彼得堡生活和军队生活已经在他的身上引起利己主义的疯魔状态,兽性的人在他身上占着上风,完全压倒了精神的人。可是他见到卡秋莎以后,重又产生了他以前对她生出的那种感情,精神的人就抬起头来,开始主张自己的权利。于是在复活节前那一连两天当中,在聂赫留朵夫身上一刻也不停地进行着一场他自己也不觉得的内心斗争。

—— 《复活》

男女之间的爱情总有一个时候达到顶点,到了那个时候这种爱情就没有什么自觉的、理性的成分,也没有什么肉欲的成分了。

—— 《复活》

……他心里正在发生一种常有的现象:起初,一个自己爱过的人的多年不见的脸,由于分别期间所发生的外部变化而使人暗暗吃惊;随后,那张脸渐渐变得跟许多年前完全一样,一切已经发生的变化统统不见了,于是在自己的精神的眼睛前面出现了那个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精神的人的主要神精。

—— 《复活》

聂赫留朵夫对米西素来在两种态度之间摇摆不定:有的时候他仿佛眯细眼睛瞅着她,或者仿佛在月光下瞧着她,在她身上看见了一切优美的东西:他觉得她又娇嫩,又美丽,又聪明,又自然……有的时候他好象在明亮的阳光下似的,却忽然看见了她的缺陷,而且也不能不看见。

—— 《复活》

爱情不是一种尘世的感情,乃是一种天上的感情。

—— 《战争与和平》

可爱的不是美,使我们认识美的是爱情。

《战争与和平》

爱情,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

—— 《托尔斯泰论集》

使她陶醉的不是众人的赞赏,而是一个人的崇拜。

—— 《托尔斯泰论集》

我们应该懂得,凡是我们认为配得上称为人的目标——不论是为人类、为祖国为科学还是为艺术服务——没有一样能够依靠和你的恋爱对象结合的办法去达到。

—— 《托尔斯泰传》

强求爱情近似憎恨并发展成憎恨……

—— 《托尔斯泰夫人日记》

一个男人可以说他在恋爱了,但是一个女人却不行。

—— 《家庭的幸福》

恋爱和表白爱情,男人比女人更容易些。

—— 《家庭幸福》

我一生中非常不幸,在这种爱情中从来没有见过一点真情,见到的只有虚伪,在这虚伪之中,肉欲、夫妇关系、金钱、结婚或者离婚的愿望等等,大大扰乱了感情本身,闹得一切都辨别不清。

—— 《童年少年青年》

美的爱是爱这种感情本身的美和它的表现的美。对于这样爱的人来说,所爱的对象只有在它能引起一种快感时才是可爱的,他们享受这种快感的意识和表现。用美的爱来爱的人,很少关心相互间的关系,认为这种情况对感情的美和乐趣毫无影响。他们时常变换自己所爱的对象,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只不过是经常要激起爱的快感。

—— 《童年少年青年》

自我牺牲的爱,就是对为了所爱的对象而牺牲自己的过程的爱,丝毫不顾这种牺牲对所爱的对象有益还是有害。“为了在全世界面前证实我对他或者她的忠诚,任何麻烦事我都敢做。”这就是这种爱的公式。

—— 《童年少年青年》

喜欢自我牺牲的爱的人们,总以自己的爱感到自豪,他们苛求,嫉妒,猜疑,而且说也奇怪,他们盼望自己的对象遇到危险,以便前去搭救;盼望对象遭到不幸,以便前去安慰;甚至盼望对象有缺点,以便加以纠正。

《童年少年青年》

夫妻必须互相尊重,而不是互相拴上链子。

—— 《世界名言录》

只有爱情才能使婚姻变得圣洁,只有被爱情圣洁化了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

—— 《克莱采奏鸣曲》

没有爱情的婚姻并不是真正的婚姻。

—— 《克莱采奏鸣曲》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

同是一件婚事,一些人视之为儿戏;而另一些人,却视之为世界上最庄重的事情。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家庭中没有完满的幸福。

—— 《安娜·卡列尼娜》

只要了解了你所爱的妻子,你就会比认识一千个女人的人更能了解一切女人。

—— 《安娜·卡列尼娜》

女人是男人的前程上的一大障碍。爱上了一个女人,再要做什么事就很难了。要便利地爱一个女人,不受她一点妨碍,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结婚。……正好象你要背上包袱,同时又要用两只手做事,那就只有包袱系在你背上的时候才有可能,而那就是结婚。

—— 《安娜·卡列尼娜》

一个丈夫给予他的妻子自由,给她庇护,仅仅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她顾全体面。

—— 《安娜·卡列尼娜》

为了情人背弃丈夫和儿子,同时却还在吃丈夫的面包,这才真叫做卑鄙!

—— 《安娜·卡列尼娜》

一个家庭要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夫妻之间要么是完全破裂,要么是情投意合才行。当夫妇之间的关系不确定,既不这样,又不那样的时候,他们就不可能采取任何行动了。

—— 《安娜·卡列尼娜》

许多家庭好多年一直维持着那副老样子,夫妻二人都感到厌倦,只是因为双方既没有完全反目也不十分融洽的原故。

—— 《安娜·卡列尼娜》

她身上还有一种人们与热恋中的女人接触中所能感到的最大魅力,由于对丈夫的爱,她具有能洞悉他的内心世界的本领。他觉得她往往比他自己更能透彻地了解他,了解他的任何心境,了解他的感情的任何细微的变化,并且以此作为她行动的依据,所以她从来不曾刺伤过他的感情,总是竭力减轻他的忧思,加强他的欢乐感。

—— 《魔鬼》

假如结婚的目的是家庭,希望有许多太太丈夫的人或许可以得到很多乐趣,但是照那样就不会有一个家庭了。

—— 《战争与和平》

夫妻之间偶尔也还有温存亲昵的时候,但是为时总很短暂。这就是他们短时间停靠的小岛了,过后,就又驶上包藏敌意的海洋。这种敌意是从他们彼此冷漠的对峙中就能看得到的。

—— 《伊凡·伊里奇之死》

妇女的使命和高尚品质在于自我牺牲和爱别人。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装饰可以使多少活生生的女人得到幸福,同时也可以使得别人感到美的享受和幸福。

—— 《卢塞恩》

在这一类老处女身上,爱的储藏简直无穷无尽,虽然中意的人很多,她的爱却还有不少富余,她们就把这种爱倾注到周围所有的人们身上,倾注到凡是她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好人和歹人身上。

—— 《童年少年青年》

妇女的解放不在学校里,不在议会里,而在卧室里。

—— 《安娜·卡列尼娜》

女人这个东西不论你怎样研究她,她始终还是一个完全新的题目。

—— 《安娜·卡列尼娜》

一个人为她不生育,并且靠她的肩膀和卷发去迷惑男人的妇女,不是一个掌握了男人的妇女,而是一个被男人腐蚀堕落了的妇女。

—— 《托尔斯泰传》

在有些时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说了比她所应该知道的更多的关于他自己的话。他过后就忘记他的话了,可是她还记得。妒忌会不会是那担心着灵魂堕落的恐惧,那担心着会被侮辱、会成为可笑的惧怕呢?一个抓紧你的——女人并不危险,危险的倒是那个抓紧你的灵魂的女人。

——高尔基 《忆托尔斯泰》

女人在肉体上比男人更诚实,而在思想上却比男人更虚伪。可是她撒谎的时侯,她并不相信她所说的话;卢梭也撒谎,他却相信自己的谎话。

 ——高尔基 《忆托尔斯泰》

我呢,等到我的一只脚踏进坟墓的时候,我就会说出关于女人的真相来。我说完它,马上就跳进棺材里去,呯的一声把棺盖碰上,谁有办法就追上来吧!

——高尔基 《忆托尔斯泰》

我们大家,尤其是你们女人,都必须亲身体验一下生活里所有那些无聊的事,为的是把生活本身找回来;别人说什么是没有用的。

—— 《家庭的幸福》

有一些女人——大多数是做母亲的——一旦打定了主意,不达到目的,就不肯罢手,需要的时候,他们准备一天一天地、一点钟一点钟地磨下去,甚至演出种种话剧来,而她就是那些女人中的一个。

—— 《战争与和平》

经验

平放的石头下面,流不过水去。

—— 《两兄弟》

要是害怕狼群,就别到森林里去。

—— 《两兄弟》

狗请骡子吃肉,骡子请狗吃草,两下里落个饿肚子。

—— 《哈吉穆拉特》

谁也不会疑心昂首阔步的人是贼!

—— 《托尔斯泰论集》

时钟机构里的情形与军事机构里的情形完全相同,一个推动力一旦发出,一定造成最后的结果;推动力未到达以前,机构各部分漠然不动,也完全相同。到轮齿彼此咬住,游轮快得呼呼响的时候,轮子在轴心上咯吱作响,但是邻近的一个轮子却不响动,好象准备照那样持续一百年;但是杠杆捉住它的时候到了,于是那个轮子顺着推动力开始咯吱响起来,加入了共同的动作,动作的结果和目的是超乎它的知觉以外的。

—— 《战争与和平》

凡有法律的地方,就有不公道的事。

—— 《战争与和平》

一个人感到的冲动在一群人中间经常被放大。

—— 《战争与和平》

人类生命的全部力量……这一种力量就好象汽锅的安全汽门,在压力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那个汽门就让过多的水蒸汽喷出去了。

—— 《战争与和平》

有经验的车夫知道,作为一种恐吓举着鞭子,比打跑着的牲口的头好。

—— 《战争与和平》

我们观察破丘穴周围那些蚂蚁的时候,那些挖洞的昆虫的顽强、活力和无限的数目证明,丘穴虽然毁掉,一种毁不掉的东西(虽然不可捉摸,却是那个集团的真正的力量)依然存在。

—— 《战争与和平》

两个人争吵的时候,往往两方都不对,到了对方不再活着的时候,一方自己的罪过突然变得非常严重了。

—— 《战争与和平》

假如饮食的目的是滋养身体,一个一次吃两餐饭的人或许可以得到更多的享受,但是达不到他的目的,因为他的胃消化不了两餐饭。

—— 《战争与和平》

恢复了忽略过去的第一个条件,时间的条件,我们知道,没有前面下的一道命令,使最后的命令可以执行,则任何命令都不能执行。

—— 《战争与和平》

从来没有一道命令自发地出现,也没有一道命令适用于整串的事件;而是每一道命令来自另一道命令,从来不涉及整串的事件,只与一个事件的某一个时期有关。

—— 《战争与和平》

我们以为一个事件是由前于它的一道命令引起的,这一种错误观念来自下面的事实:我们只看见事件发生了,几道与事件相应的命令得到了执行,却忘记了由于不能执行而未被执行的那一些。

—— 《战争与和平》

一个比较大的人类集团向他们的共同目的进行活动的时候,那些由于负责指挥而少参加直接工作的人分得更清楚了。

—— 《战争与和平》

当人们以过分的温顺和谦卑而使人感到不安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一下子就变得苛刻和吹毛求疵到令人难堪的地步。

—— 《安娜·卡列尼娜》

在无限的时间里,在无限的物质量,在无限的空间里,分化出来一个水泡般的有机体,这水泡持续了一会就破裂了,这个水泡就是——我。

—— 《安娜·卡列尼娜》

内心不痛快的时候,头脑便容易发热。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同一件事,可以从悲剧的方面去看而变成一种痛苦,也可以单纯地甚至快活地去看……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一切自然力之间的关联,都是可以通过直觉来感知的。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如果把本来不同的两种意见搅混到一起,是什么结果也得不出来的。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不论替人家做了多少好事,不论多么忠心耿耿,看起来,决不能指望人家感激你。

—— 《童年少年青年》

幻想又代替了现实,现实的意识又破坏了幻想。终于想象疲倦了,它不再欺骗我。现实的意识也消失了,我完全失神了。

—— 《童年少年青年》

爱本身能够“以德报怨”,使一个人感到后悔和惭愧。

—— 《托尔斯泰传》

人在什么地方都会出事的。

—— 《托尔斯泰传》

当人们感到他们正把最可怕的东西执行到另一个人身上的那一瞬间,那可怕的东西对于受害者已经不复存在,却整个地反击到那些执行它的人身上了。

—— 《托尔斯泰传》

如果我们对一切都做一番评价和判断的话,那就没有什么神圣的东西可言了。

—— 《托尔斯泰传》

不可能使一个患色盲的人相信绿色并非红色。

—— 《艺术论》

要做一个好心的主人,就得做一个严厉的人。

—— 《一个地主的早晨》

走常人走的路,容易成功。

—— 《一个地主的早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优点有时比缺点更坏事。

—— 《一个地主的早晨》

我们早就不再认为对方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了;各人都在暗地里褒贬对方,并且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对方的过失。

—— 《家庭的幸福》

遭到射击,千万不要向人堆里跑,不要以为在人堆里会得到安慰。岂不知这最糟:人们总是朝人多的地方射击。我从来都是远远地离开人堆,单独一个人:所以我一次伤也没受过。

—— 《哥萨克》

哲理

不需要的沙粒都被一种不可更改的法则冲走了,金子却留了下来。

—— 《托尔斯泰传》

道德的真理可以也能够探讨,并且这种探讨是永无止尽的。

—— 《托尔斯泰传》

一切都在运动之中。人本身也在不断地运动,因此人的一切也只能解释为运动。

—— 《托尔斯泰传》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安娜·卡列尼娜》

假使你不把弦拉紧,而要拉断它,那是不容易的;但是把弦拉紧到极点,在这被拉紧的弦上只要加上一个指头的重量就会将它弄断的。

—— 《安娜·卡列尼娜》

在光明完全战胜黑暗的那黎明将要到来之前,通常总有一个幽暗的顷刻。

—— 《安娜·卡列尼娜》

世间万物,都有确定的位置。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事情总是这样,有了一个极端就有另一个极端的代表来跟它作对。

—— 《战争与和平》

运动之绝对的连续,是人类头脑不能理解的。任何一种运动的法则,只有在人类考察他从那种运动中武断地选出来的若干部分的时候,才成为可以理解的;但是,同时,把连续的运动任意分成不连续的部分,乃是产生人类大部分错误的原因。《战争与和平》

在适用于人生现象的无数范畴中间,我们可以把本质在其中占优势的那一些和形式在其中占优势的那一些区别开来。

—— 《战争与和平》

……人们放弃大地静止不动的观念的时候,才可能发现行星运动的法则。

—— 《战争与和平》

一堆雪不能一下子融化。有一个一定的时间限度,不到那个时间限度,任何数量的热力都不能把雪融化。

—— 《战争与和平》

不到一定的限度,物体任何机械的分裂都不能加速崩溃的过程。

—— 《战争与和平》

痛苦和自由有它们的界限,而那些界限是非常接近的。

—— 《战争与和平》

纯粹的完全的悲哀,正如纯粹的完全的快乐,是不可能的。

—— 《战争与和平》

只有承认我们不能了解我们当下可以领会的目的,并且承认最终的目的超出我们的知识范围之外,我们才可以看出历史人物生活中的经验的关联,才能认识他们所产生的 (与普通人类才能无法比较的)效果的原因,于是偶然和天才这两个名词就成为多余的了。

—— 《战争与和平》

人类智力在发现这些目的上提得越高,最后目的远非我们所能理解这事实就越明显。

—— 《战争与和平》

要找出相等于合力或合力的分力,分力的总和应当与合力相等。

—— 《战争与和平》

自由与必然性的对比根据观察行动的观点而增减,但是两者的关系总是反比例的关系。

—— 《战争与和平》

我们对自由意志和必然性的概念,按照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大小,时间相距的远近,对原因的从属性大小 (我们就这些原因考察一个人的生活),而逐渐减少或增加。

《战争与和平》

理性表明必然性的法则,意识表明自由的本质。

—— 《战争与和平》

自由是受考察的东西。必然性是考察的东西。自由是内容。必然性是形式。

—— 《战争与和平》

每个人的心灵中都刻划着普遍的、永恒的规律。每个人的心灵中也刻划着进步的规律,或者说,改良的规律,把这规律搬到历史上来只是由于误想而已。留给个人,那个规律是有用处的而且是人人也能接受的;但是一旦搬

到历史上来,它便成为无聊的、浅薄的空谈,陷于替一切废话与宿命论作根据了。

—— 《俄国文学史》

人只要能学会不评论,不苦苦地积极地思索,不回答为了使问题永远得不到答案而对他提出的问题,那就好了!他只要能够了解每种思想都是虚伪的、同时也是真实的就好了!它所以虚伪,是因为它的片面性,是因为人不可能了解全部真理:它所以真实,是因为它表达了人类愿望的一个方面。

—— 《卢塞恩》

文艺

艺术能在任何人的身上产生作用,不管他的文明程度和受教育的程度如何。而且图画、声音和形象能感染每一个人,不管他是处在哪个进化的阶段上。

—— 《艺术论》

艺术是人的威力的最高表现,它只给予极少数佼佼者。

—— 《阿尔贝特》

真正的艺术……没有别的意义,只是关于天职和人的福利的科学的表现。

—— 《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象一架显微镜,艺术家用它揭示自己心灵的秘密,向所有的人显示出人们共有的秘密。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为了准确地给艺术下定义,应当首先不再把艺术当成享乐的工具,而应当把它看成人类生活的条件之一。如果对艺术抱着这种态度,那我们就不能不看到,艺术就是人与人之间交际工具之一种。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艺术的主要目的——假设真有所谓艺术并且假设艺术真有所谓目的的活——那么,艺术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表现和揭示人的灵魂的真实。揭露用平凡的语言所不能说出的人心的秘密。因此才有艺术。艺术好比显微镜,艺术家拿了它对准自己心灵的秘密并进而把那些人人莫不皆然的秘密搬出来示众。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照我看来,每一部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也包括在内)有三个要素;(一)什么人和什么样的人在说? (二)怎样说?——他说得好还是坏,(三)他是否说他所想的以及完全是他所想到所感到的东西。对我说来,这三个要素的不同的结合决定人类思想的一切作品。

—— 《托尔斯泰论集》

艺术堕落是文明社会衰微的最确实无疑的标志。

—— 《托尔斯泰作品研究》

只有一种东西迫使你们行动,而且永远会比生活中的一切别的动力更强烈地推动你们,这就是对诗歌的需要。

—— 《卢塞恩》

人人都爱诗歌,都找寻诗歌,人人都在生活中只向往和找寻它,可是谁也不承认诗歌的力量,谁也不珍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幸福,既不看重也不感谢那些把幸福给予人类的人。

—— 《卢塞恩》

诗歌是一团火,在人的灵魂里燃烧。这火燃烧着,发热发光。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他把音乐叫做“灵魂的无声的祷告。” 因为音乐是没有言语的。在声音里比在思想里有着更多的灵魂。思想是一个装满铜板的钱袋,而声音呢,它却没有让什么东西弄脏过,它在内部是纯洁的。

——高尔基 《忆托尔斯泰》

艺术的、优美的作品,特别是话剧,首先要在读者或观众之间形成一种错觉,就是说演员们所体验和感受到的与观众的体验和感受相同。

—— 《托尔斯泰创作研究》

话剧不要给我们讲一个人的一生,而要使这个人处于矛盾的地位,当矛盾解决了,这个人也就表演完了。

—— 《托尔斯泰创作研究》

话剧的一切条件都在于,角色。……要处于和周围世界的矛盾中……和周围环境斗争,并且在斗争中表现角色的性格。 《托尔斯泰创作研究》

话剧中一定要有矛盾、有中心。一切都从此开端,一切都以此为归宿。

—— 《托尔斯泰创作研究》

戏剧需要明快有力,用不着那些奇巧复杂的言辞……。

—— 《托尔斯泰创作研究》

一个有才能的人,如果要创作话剧形式的作品,除了要掌握写作技巧之外还要具备表演的技巧……

—— 《托尔斯泰创作研究》

每种艺术都要有它自己的特点……戏剧的重要特点是表现正在发展中的和正在演变中的情节。

—— 《托尔斯泰创作研究》

无论怎么说,话剧中应该是情节重于对话、话剧不是舞剧,人物都要讲话。

—— 《托尔斯泰创作研究》

要写作戏剧形式的艺术作品,一个有才能的人除了具备写小说所需要的一切条件之外,还必须学会使他的登场人物尽可能多说几句中肯的机智的话,学会利用戏剧效果,并学会把各个人物的动作互相交织起来,使舞台上不致有一段较长的谈话,而有尽可能多的无谓的奔忙和骚乱。如果作者能够做到这些,那么他就会不停地一部接一部写出艺术作品,他可以从刑事新闻或最近引起社会注意的问题——如催眠术、承继问题——选取题材,或者从最古的时代、甚至从幻想的领域里选取题材。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艺术作品中主要的东西是作者的灵魂。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表现之一种。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 说这部小说是真正的艺术作品,这还不够,它还是一部出色的艺术作品,高度结合了真正优秀艺术作品的三个主要条件。 第一,它的内容很重要,因为它写了农民的生活,即构成任何社会的基础的大多数居民的生活,而现在不但在德国而且在欧洲所有国家里,农民正经历着他们自古以来许多世纪的社会结构的剧烈的变迁。…… 第二,这部小说技巧高超,用优美的德语写成,作者让他书中的人物说一种粗犷的、雄浑的劳动者的口语,因而显得特别强劲有力。 第三,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浸透着作者对作品中登场人物的强烈的爱。 *指封·波连茨的小说《农民》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在任何艺术作品中,最重要、最珍贵,并且对读者最有说服力的东西,便是作者对待生活的个人的态度以及作品中有关这种态度所写的一切……艺术作品的完整性不在于构思统一,不在于出场人物的系列等等,而在于贯穿整个作品的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的明确性和一致性。一个作家在一些岁月里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内牺牲形式的完美,只要他对所描写的东西的态度是明朗的并贯彻得有力,那么,他的作品就可以达到目的。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人生一世哪怕写一本短短的,但却有益的书也于愿已足了。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艺术表现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如果感情是好的、高尚的,那么艺术也将是好的、高尚的,或者相反。如果艺术家是个有道德的人,那么他的艺术也将是有道德的,或者相反。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那个把文艺作品结合成一体并从而反映生活的幻象的粘合剂,不是人物和情境的一致性,而是作者对他的对象所抱的特殊的伦理的态度。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修改的限度是不损害原作。每一个思想都有自己表现的极限。一个新的思想、起初很有意思,然后,由于进行了修改,它就不再是新的有意思的了,它就失去了当初表现出来的那种新颖了——结果就毁坏了它。

《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应当表现人所共有的精神状态。艺术要能唤起某种心情、情绪。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艺术。

《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既然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生活,那怎么可以只是描写他的饮食、散步等这样一些表面生活呢!描写表面生活与内心活动所具有的巨大意义是不相适应的。

—— 《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作家如果对这个世界没有鲜明的、确定的、新颖的看法,尤其是如果他认为这根本没有必要,他不可能写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一个没有明确而固定的新世界观的作家,尤其是那种认为甚至不需有世界观的作家,是不能创造出艺术作品来的。

—— 《托尔斯泰论集》

如果那些浅薄的评论家认为,我只想写自己称心如意的题材,如奥布浪斯基如何吃午饭,卡列尼娜的肩膀多漂亮,那么他们就大错而特错了。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灵感愈鲜艳夺目,表现灵感的工作就愈应该缜密。

—— 《世界名言录》

表现思想就是艺术的任务。

—— 《托尔斯泰创作研究》

艺术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因此无论在什么时期,艺术都应该是当时的艺术,即人们称之为我们时代的艺术。

—— 《托尔斯泰创作研究》

艺术是生活的镜子。若是生活丧失意义,镜子的把戏也就不会使人喜欢了。

—— 《艺术论》

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没有一件东西可以跟生活的事业,说到底,跟整个人类生活相匹敌。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我们反而珍爱生活的反映,而对生活本身往往忽视。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它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因为它作用于人,被人们所感受。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我们的生活无论现在、过去、将来都跟别人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跟别人的生活、跟共同的生活联系得越紧密,那生活就越丰满。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历史学想要描写整个民族——千百万人的生活。但是,谁要是不但想亲自动手描写哪怕一个人的生活,而且想要了解且不说一个民族的、即算是一个人的一段时期的生活,那么,当他一动手描写,他就会知道,这需要多少知识和智慧啊!需要掌握所有生活细节的知识,需要艺术技巧——艺术的才华,需要热爱。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想要知道人类在千差万别的许许多多国家里过去和现在是怎样生活、形成和发展的,激发他们对不断推动人类运动的规律的兴趣,另一方面,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地球上自然现象的规律和人类在其中的地位…… 我知道要达此目的需要两个因素:诗的艺术感情和爱国主义。为了发展这两个方面,目前还没有教科书。暂时还没有,应当去找。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一切东西,谈到它的外表和灵魂美时,也可以谈它的用途。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任何艺术流派必不可免要参与社会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只需弄明白,这当代艺术在哪里? (决不是在颓废派的音乐、诗歌、小说中。)不能在过去,只能在当代找出它来。那些一味想要表现自己为艺术行家的人们为此常常吹捧过去的艺术——古典艺术,破口大骂当代艺术,这只能表明他们对艺术一窃不通。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要全力以赴写出人物的生活,要形象地写出他们的内心感受,使人物按照他们本身的性格去做应该做的事,也就是自然而然地从人物性格和环境中顺理成章,做出结局。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应该完全象同你周围的人们一道生活,熟悉他们的情况一样,你必须和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一道生活,熟悉这些诗意的人物。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你设身处地体会您所描写人物的生活,把他们的内心感受通过形象描写出来;人物自己会按照他们的性格做出需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说,从人物的性格和处境所得出的结局,会自然而然地来到,出现。

《托尔斯泰论集》

艺术渗透到我们全部生活之中;我们称之为艺术的东西;戏剧、音乐会、书籍、展览会,只不过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各色各样的艺术表现,从儿童的游戏一直到宗教祭礼都是。

—— 《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必须使艺术简朴,明朗,为全体人民所能接受,同时又能抓住生活的脉搏。要写得动人心弦,明确清晰。

—— 《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真正的诗人不由自主地、痛楚地燃烧起来,并且引燃别人的心灵,而这便是全部文学事业之所在。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区分真正的艺术与虚假的艺术的肯定无疑的标志,是艺术的感染性。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只要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那就是艺术。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一个要创造真正的艺术品,必须具备很多条件。这个人必须处于他那个时代最高的世界观的水平,他必须体验过某种感情,而且他有愿望、也有可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同时,他还必须在某一种艺术方面具有一定的才能。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如果要写,只因为那时你不得不写。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艺术的神经就是艺术家对他的工作对象的狂恋式的爱情,如果有了这一条,那么一切不在话下,他的作品必将符合其他条件——内容充实和形式完美:内容必然充实,因为不可能热爱下贱的东西;形式必然完美,因为他既已热爱他的对象,艺术家就会不惜任何心血以使他所爱恋的内容披上最美好的形式。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任何艺术都有背离正道的两个危险——庸俗和做作。两者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能否通过这条小道决定于有没有激情。有了激情,有了方向,那就可以逃过两个危险。两个危险之中以做作最为可怕。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为了使文章有吸引力,单是用一个思想来统领全篇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全篇渗透一种感情。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感染越有力,则艺术之为艺术就越优秀——这里的艺术并非就其内容而言,即是说,不问它的感情好坏如何。 艺术感染的深浅程度决定于下列三个条件:(1)所传达的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性;(2)传达这种感情的清晰程度如何;(3)艺术家真诚的程度如何,即是说,艺术家自己体验他所传达的那种感情的力量如何。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如果一个作品不能在人的心里唤起一种和所有其他感情全然不同的欣悦的感情,不能使这个人在心灵上跟另一个人(作者)和欣赏同一艺术作品的另一些人(听众和观众)相一致,那么,无论这一艺术作品多么富有诗意,多么象真正的艺术作品,多么打动人心或者多么有趣,它仍然不是一个艺术作品。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正如传达出人们的思想和经验的语言是人们结为一体的手段,艺术的作用也正是这样。不过艺术这种交际手段跟语言有所不同: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没有心情的激动,咱们作家的事业就寸步难行。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真正的艺术作品——感染人的作品—一只有当艺术家把写作当成奋斗的时候才会产生。诗歌中这种要描绘现实中存在的事物的激情的产生是因为艺术家洞若观火之后,一心想要把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在形象中固定下来,一心想要理解现实中存在的事物的意义。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正如歌唱家或提琴家,如果生怕错了一个音调,那他永远休想在听众心里引起诗意的激动,同样,作家或演说家如果生怕说出一个未证实和阐明的原理,那他永远休想表现新的思想和感情。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有传染性的。只有当艺术家在探求、在奋斗的时候,这种有传染性的艺术作品才能够产生。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如果没有高昂的蓬勃的热情,就不可能写出艺术作品。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只有在你浸蘸笔尖,给墨水瓶里留下一小块肉的时候,才应当去写作。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艺术家只有在锐意追求,渴望表现的时候,才会产生真正的作品。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艺术家应该以火焰般的色彩,去描绘出一切。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我的作品使我焦躁不安,饱受折磨,也使我内心喜悦。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感染越深,艺术则越优秀——这里的艺术并不是就其内容而言的,换言之,不问它所传达的感情的好坏如何。

—— 《托尔斯泰论集》

艺术家越是从心灵深处吸取感情,感情越是真挚,那么它就越是独特,这种真挚使艺术家能为他所要传达的那种感情找到清晰的表达。

—— 《托尔斯泰论集》

我觉得,描绘一个人是完全不可能的。而描绘他怎样影响着我,则是可能的。

—— 《托尔斯泰论集》

思想家和艺术家并不象我们平素所想象的那样,安坐在奥林匹克的高山上;他总是处于骚乱和激动中。他应该决定和说出,什么东西给人以善,能解脱人们的痛苦,而他没有作出决定,没有说出什么;而明天也许就太晚了,他也许会死去了。

—— 《欧美作家沦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不是一种技艺,它是真正情感的表现。然而,艺术家惟有在不把自己孤立起来,过着人所应过的生活时,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情感。因此,逃避生活的人是处在最坏的创作环境中。

—— 《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在我们之间,不仅在批评上,还在一般的文学作品里,甚至在社会上,全部同意,说作家能愤怒啊、忧郁啊、狂暴啊是十分要得的……我却要说这是恶劣的;冈为一个愤怒的、忧郁的人并非常态的人,相反的,一个爱着的人是常态的,而只有在常态之下,一个人才能好好儿地做事,清清楚楚地看事情。

—— 《托尔斯泰传》

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

—— 《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因循守旧对于任何事情没有象对于艺术这样有害。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诗歌必须立意新颖,并且要用最鲜明、最美好的形象予以表达。

—— 《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构成一部真正艺术作品的基础的东西必须是全新的思想或全新的感情,但要表现它们又必须真正做到描写最微小的生活细节的准确性。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对于一个艺术家,古往今来皆然,必须使他能看到某些新的东西,而为了使他能看到新的东西,他必须观察和思考,他不应当在生活中去干那些妨碍他仔细深入思考和观察生活现象的无聊的事情。为此,必须:第一,他所见到的新的东西应是对于人们是重要的东西,他不应当过自私自利的生活,而应当参与人类的共同生活。当他一旦发现了这个新的重要的东西,他就会找到表现它的形式,也将具有那个作为文艺作品的必要条件的赤诚之心。艺术内容他必须表现得让大家都懂。为此,他必须把自己的技巧熟练地掌握到那种程度,以致工作过程中很少想到技巧,好似一个行走的人不去考虑行走的机械原理一样。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作者具有被人称为才能的那种特殊的秉赋,就是说,一种强烈的、紧张的、因作者兴趣之所在而专注于某事物的能力,一个具有此种能力的人因此就能够在他所注意的事物中看出别人所不能看到的某些新的东西。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为了对人们有益,任何作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内容新颖;第二,形式,或者象我们所乐意说的,才华;第三,作者对作品的对象所抱的严肃而热烈的态度。第一个和第三个条件是必须具备的,而第二个条件可以没有。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新东西在哪里呢?那应当推动社会、向社会指出它的缺陷、打开人们的眼界去观察内心世界的新现象、指出人们道德完善的新道路的新东西。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每一种艺术都是一个棋盘,应当深入钻研,去找寻新的棋局。无力深入钻研的人便从别种艺术中假借一些棋子摆进自己的棋盘里,自以为这便是创新。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思想的作品只有当它表达了新的意义和新的思想的时候才能算是思想的作品,而不能只是重复众所周知的道理;同样,艺术作品只有当它带给人类日常生活以新的感情(即使是意义不大的感情)的时候,它才算得上艺术作品。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艺术的第二个条件便是内容新颖。对于婴儿,一切都是新鲜的,因此他有许多艺术印象。对于我们来说,只有某种感情的深刻性,即表现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一切人的个性的感情的深刻性才会是新鲜的。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在一座森林里面你找不到两片完全彼此相同的树叶。

—— 《托尔斯泰传》

过去和将来的真正的艺术家都要能看到某种非常新颖的和重要的东西。

—— 《托尔斯泰创作研究》

各种各样的作品只有它展示了生活中新的方面,它才能是艺术作品。

—— 《托尔斯泰创作研究》

我们反对陈旧的表演方法,反对矫揉造作,反对虚假的感奋和朗诵,反对不自然的表演,反对演出中那些坏的习气和不好的布景,反对破坏格局的演出,反对演出的整个体制,反对有些剧院上演那些毫无意义的剧目。

—— 《托尔斯泰创作研究》

只有当你感到有一种崭新的、重大的内容,自己已经懂得,而别人尚未懂得;只有当你感到非把这个内容表达出来,否则不得安宁时,你才可以动笔。

—— 《世界名言录》

写不真的东西是可耻的;是什么就把它写成什么。如果想说什么,那就直率地说吧!

—— 《世界名言录》

……对于一件作品,一个虚伪的音调也是非常有害的,缺乏分寸感亦然。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艺术领域里,只需要唯一的消极的品质——不撒谎。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这些人不但不能区别真正的艺术和假冒的艺术,而且总是把最坏的、虚假的艺术当作真正的、优秀的艺术,而对真正的艺术则竟然觉察不出,因为虚假的艺术通常总是带有较多的装饰,而真正的艺术则往往是很质朴的。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真正的艺术作品只偶尔在艺术家的心灵中产生,那是从他所经历过的生活中得来的果实,正象母亲的怀胎一样。然而伪造的艺术可以由师傅和艺徒们连续不断地制造出来,只要有消费者。 真正的艺术不需要梳妆打扮,正如一个被丈夫痛爱的妻子那样。伪造的艺术好比一个娼妓,她必须经常浓妆艳抹。 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那想表达日积月累的感情的内心要求,正象对母亲来说,怀胎的原因是爱情一样。伪造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利欲,正象卖淫一样。 真正的艺术所引起的后果是把新的感情带进是日常生活中来,正象妻子的爱情所引起的后果是把新的生命带入人世一样。伪造的艺术所引起的后果是使人堕落,使人对享乐贪得无厌,以及使人的精神力量衰竭。 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人们应该知道这一切,为的是能把自己从这腐败和淫乱的艺术的污秽洪流中拯救出来。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我说出了要说的话……我的中篇小说里的主人公,我整个心灵所热爱的、我着力要描绘出其全部的美的、过去、现在以至将来都永远美妙动人的主人公——这就是真实。

—— 《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真诚,即艺术家对他所描写的事物的真实的爱憎感情。

—— 《托尔斯泰论集》

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只是因为他并不是按照他所想看的那样去看事物,而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看事物。

—— 《托尔斯泰论集》

文艺作品必须自然、真实。当你读它的时候,就应该象你自己经历过的一样,这样才自然,没有丝毫的装腔作势,但是非有使你经常激动的感情不可。

—— 《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假如科学需要准确性和真实性,那末艺术就需要双倍的这种准确性和真实性。

—— 《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应当写作再写作。这是锻炼章法和风格的唯一办法。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写作我一定要学会一气呵成。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您对《安娜·卡列巳娜》的看法我以为是不对的。恰好相反,我为自己的建筑艺术而感到自豪——圆拱衔接得使人觉察不出什么地方是拱 顶。而这正是我尽力以求的东西。这所建筑物的联接不靠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交往),而自有其内在的联系。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所谓英雄,这是谎话,是发明出来的东西,世界上只有平常的人,再没有别的了。 我们全是很厉害的发明家!我也是一样的,我写作的时候,会突然对一个人物起了怜悯心,于是我就给他添上一点好的性质,同时给另外一个人物减去一点好的性质,为了使他周围的人不致显得太坏。

 ——高尔基 《忆托尔斯泰》

我写《童年》时使用的老方法是个好方法,它必须把每个富有诗意的感情发挥到极致,抒情插笔也罢,描绘场景也罢,表现人物性格或自然景色也罢。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我从开头就采用的办法:分小章节来写,这是很便当的。每一章应当只表现一个思想或一种感情。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抱着描写的目的去观察事物的人——事物便在他面前呈现出被歪曲的形态。这点我有亲身体会。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人们的不同点越是显得复杂难辨,我们就越要准确地识别它,以求做到把那些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特点都融合成一个浑然的整体。

—— 《托尔斯泰传》

应当把人们的最富特征的癖好记录下来。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在没有写作灵感的时候,我是不动笔的。只有思想自行成熟起来了,那时就必须动笔写了。

—— 《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内心创作活动的经历。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我一直有这种感觉,并且只有当我写那些自己通晓和深思熟虑过的东西的时候,才能心旷神怡。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为了影响别人,艺术家理应是个探索者,他的作品便是探索。倘若一切真理都被他发现干净,倘若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从而教训人或者故意安抚人,那么池就无力去影响别人了。惟有当他在探索之中的时候,观众、听众、读者才会跟他在探索之中心心相印,携手共进。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要得到艺术中宝贵的东西,那就要收集许多材料,用批评的筛子把它予以筛选。

—— 《列夫·托尔斯泰长女回忆录》

您想象不到,我不得不在上面播种的这块田地的深耕工作会是多么的困难。思考,反反复复思考拟定中非常庞大的作品里要写的人物可能发生的一切情况,考虑百万种可能的组合中择取一种,即我正干这个。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他应当学会控制住头脑里的思想,不断加工,在一千个想头中间挑出一个来,并且使这一个想头从可能散布在一千处地方中清理出来,然后寻找它所应当放置的一个地方。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好的,表现得好的思想,正跟金子一样,纯靠冲淘。请您更多地思考和更少地写作,而写出了的东西要更多地淘汰。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作品焦点的存在,是一部真正艺术品的主要标志,人物、性格和事件都以此为转移而发展的。

—一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就是最富有经验和熟练的画家也不能单靠机械的才能去描绘什么,如果主题的轮廓没有预先向他显示的话。

—— 《安娜·卡列尼娜》

当你珍视作品的思想,不是用愚蠢的开头破坏它、污损它的时候,总是担心和重视开头。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艺术品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它应当有一个焦点才成,就是说,应当有这样一个点:所有的光集中在这一点上,或者从这一点放射出去。这个焦点万不可以用话语完全表达出来,实在,使得优秀的艺术品显得重要的,正是因为那艺术品的完整的基本内容只能由那艺术品本身表现出来。

—— 《世界名言录》

主要之点在于找出焦点以确定各部分的布局、因此,一巨布局正确了,那么,所有不必要的、累赘的东西自然而然会一概消失掉,一切都会以巨大的明晰度显现出来。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缺乏主导思想与强烈的兴趣我便不能写作。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只有注意到一个主题的各方面,才能得到文学上使人满意的成功。可是要使这项工作能够做得愉快,主题必须是崇高的。

—— 《托尔斯泰传》

艺术作品是好是坏决定于,艺术家说的是什么,他怎样说的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由衷而说的。1.为了让艺术家知道他应该说什么,必须使他知道什么是全人类所固有的东西以及与此同时什么是全人类尚不知晓的东西。为了知道这个,艺术家必须站在自己时代高等教育的水平之上,而更重要的是必须过着非自私自利的生活,要成为人类共同生活的参与者。因此,无论是不学无术的人,或者是顾影自怜的人都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艺术家。2.为了让他好好地说出他想说的东西 (“说”一词,我指的是思想的任何表达方式),艺术家应当掌握技巧。而为了掌握技巧,艺术家应该长期地做大量的工作,将自己的工作仅仅置于一己的内心的审判之下。3.为了使自己说出的话完全出自内心,艺术家必须热爱他的工作对象。而为了这个,必须不准开口说出那对它冷漠或可以对它闭嘴的事情,而只能说出那不得不说的事情,只能说出那些他爱得心痛的事情。上述三个基本条件是任何艺术作品所必备的,而第三条是主要的:缺了这一条,即缺了对工作对象的热爱,退一步说,缺乏对它真诚的正确的态度,艺术作品便完蛋了。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每个大艺术家都应该创造自己的形式。如果说艺术作品的内容可能是不可穷尽地多种多样,那么,形式也是同样的情形。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完美的表达思想的方式,应该是不可能再有比它更合适、更有力、更清楚和更完善的方式了。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写作要冲破任何形式的限制;既不象文章,论证,也不是文艺作品,而是把强烈感受到的一切尽可能表达出来,倾泻出来。

—— 《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中的精确性与气势几乎往往是互相冲突的。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为了让文艺作品深入人心,应当使它尖锐化。尖锐化就是意味着把它做得艺术上尽善尽美到了这一步,它就会克服人们的冷漠并重新获得它自己的生命。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面对我打算写的这件作品,脑子里产生了一个过去没有想过的关于美的必要条件——性格的尖锐性和鲜明性。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必须使艺术作品锐利化,这样才能使它深入人心。所谓锐利化,也就是说使它艺术上达到完美。

—— 《托尔斯泰论集》

小说里作者出面进行描写是不好的。应当描写登场人物之间怎样互相影响。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纯朴是道德美的主要条件。为了使读者同情主人公,必须使读者在这个主人公身上看出自己也有那么多的缺点,同样也有那么多的优点,优点是可能有的,缺点是必有无疑的……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去改变、损坏所叙述的事件,而要跟随着事件,让它把你引导到应该去的地方。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对现象内在变化的重视和描写,是文学艺术最艰巨的任务之一。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我从来就不知道,从我所写的内容中能预得出什么结论,能把我引导到什么地方去。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人物自己会完成他的性格所需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说,由于人物性格产生出来的结尾,自然就会出现。

—— 《托尔斯泰论集》

挖掘自己的内心,人常常掘出了顶好不被注意地摆在那里的东西。

—— 《托尔斯泰论集》

艺术家在细节上必须竭尽全部力量。

—— 《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只有当情节在心灵深处引起回响并跟未道破的心愿相融合的时候,这情节才算是好的。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只有当艺术家找到了构成艺术作品的无限小的因素时,他才可能感染别人,而且感染的程度也要看在何等程度上找到这些因素而定。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描写大多数读者尚不熟悉的典型或风景时,切不可把习以为常的典型或风景放在视野之外,应当拿它们作基础、与它们相比较从而描写那不熟悉的东西。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跟任何艺术一样,历史的首要条件应当是鲜明、朴实、准确,而不是假设性的模棱两可。但是艺术性的历史不会有科学性的历史的连贯性与不能达到的目的。艺术性的历史正如任何艺术一样,不是向广度,而是向深度发展,它的对象可能是描写全欧洲的生活,也可能是描写十六世纪一个庄稼人一个月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我认为,如果直接按某一个人的模特儿去写,那末,这完全不会是典型的——只能是某种单调的、例如的和枯燥干瘪的东西。恰恰应当抓住一个人某一主要的性格特征,并用所观察的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去补充,这时候就会是典型的。为了创造一个特定的典型,应当观察许多同类的人。

—— 《托尔斯泰论集》

在一些浅薄的叙述里,作者本人出面是很不好的,应当去写某个出场人

物是如何行动的。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任何事物,任何叙述,只有在不能辨认出作者同情谁的时候,才能产生印象。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为了使一部艺术作品能够深入人心,必须对它加以琢磨。所谓琢磨,就是使它在艺术上达到完美的地步。

—— 《世界名言录》

文艺创作的最后润色工作十分艰巨,需要付出巨大的力气。但,绝不能因此停步,不能稍事耽延,应当急驰到事情的终点。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通读和修改作品的时候,不要去想需要补充什么,而要去想如何尽可能地从中多删除一些,同时还不损害作品的思想 (不论这些多余的部分写得多么好)。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只要稿子还在我手上,我就会改来改去,改得它不能不面目全非……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应该抛弃写作无需修改的念头。修改三遍、四遍还嫌少。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您应当把多余的一切都删掉,写成象安年可夫所说的那样:一颗珍珠。筛掉沙子,获得黄金。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任何潦草写完的文章要反复审阅,删掉一切多余的东西,不要增补一星半点。这是第一个过程。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对于一个敏锐和聪明的人来说,写作的艺术不在于知道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该写什么。就改好文章而言,任何天才的添枝加叶不及大刀阔斧的删削。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一切模糊、拖沓、不当之处,一句话,一切不满意之处,必须消灭干净,毫不手软,即算这些文字本身是美妙的也罢。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在艺术中重要的不要有一点多余的东西,而只是给予读者一系列经过压缩的印象,结构上的严谨……才能产生印象上的鲜明。

—— 《托尔斯泰传》

我经常按模特儿去写,起先甚至于在草稿里所写的主人公的姓也是真实的,以便更鲜明地想象我要写的那个人物的面目。改名换姓,已经是在小说接近完成,进行润色加工阶段。

—— 《托尔斯泰论集》

作家在工作时必须要用刀具,不是涂抹颜料,而是要刻出轮廓。

—— 《托尔斯泰创作研究》

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

—— 《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朴素。这便是我所希望的比其他一切更要紧的品格。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文章的思想要正确,这还不够,必须学会说出话来使所有的人都懂,而主要的是不说任何多余的话。要做到这点必须付出大量的劳动。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应当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得单纯、准确、鲜明到那种程度,以致使每个读了它的人都能够说: ‘就这样吗?这是多么简单啊!’要做到这一点可得付出大量的紧张劳动。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 任何艺术中的主要素质——分寸感——在他身上得到非凡的发展…少数艺术家花费大量的劳动和作了深入的钻研才获得的这同样的分寸感,在他那未被教坏的幼小的心灵里以他全部原始的力量表现出来。 *指托尔斯泰办的雅斯纳雅·波良纳。小学的一个学生,名叫费奇卡。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没有分寸,过去没有现在也不可能有艺术家,犹如没有适当的节奏感就不可能成为音乐家一样。

—— 《托尔斯泰创作研究》

对于作家来说,用词就是他的事业。

—— 《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态度应该诚实。

—— 《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文字游戏应当完全抛弃。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为《识字课本》所写的故事和文章的)语言方面的工作是可怕的——必须写得优美,简洁,朴素,主要是,写得鲜明……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真正强有力的语言,有时它温柔动人,有时它又严峻锋利,有时它又热情奔放,有时它又活泼生动。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不认识希腊文,就谈不上有教养……现在我深信,在人类语言中真正的美是单纯的美,但以前我是茫然无知的。

—— 《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在我所写的全部作品,差不多是全部作品中,指导我的是:为了表现,必须将彼此联系的思想搜集起来,但是,每一个用词句表现出来的思想,如果单独地从它所在的联系中抽出来,那就失掉了它的意义,而大大地失色了。这联系本身 (我认为)不是由思想组成,而是由一种什么别的东西组成的,所以,绝不可直接用词句来表现这联系的基础;只能间接地——以词句来描写形象、行动、情况。

—— 《世界名言录》

如果我是沙皇,便要颁布一项法令:凡作家用词,本人也不解其意者,便剥夺他的写作权,并给他一百大板。

—— 《世界名言录》

对于作品中所用的任何一个词,都应该做到既不能增,也不能减,更不能较易改动。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必须在各方面养成始终写得准确而鲜明的习惯。吝则,你就会常常不自觉地用不自然的语句去涂抹和大笔挥舞掩盖自己思想上的模糊与含混。

——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人民语言的灵活生动:哪么需要——哪儿就 坚定有力,哪儿需要——哪儿就温存动人,哪儿需要——哪儿就严肃认真,哪儿需要——哪儿又热情洋溢……

—— 《托尔斯泰传》

科教

真正的科学是对于天职的认识, 因此是对每个人以及所有的人类的真正福利的认识科学和艺术对人们说来,象面包和饮料以及衣服那样地必需,甚至更为必需……真正的科学是对于天职的认识,因此是对每个人以及所有的人类的真正福利的认识。

—— 《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人类科学把每样东西剖开来了解,把每样东西杀了来考察。

—— 《战争与和平》

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艺术始终存在,并且永远会存在;这是无可争议也不必争议的。

—— 《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上帝并不存在,所有别人教给我们的有关上帝的一切都纯属虚构。

—— 《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教会就是一连串的谎言、残忍和欺骗。

—— 《托尔斯泰论集》

正教教会!……这不过是几个没有剃光头发的人,非常荒谬、自信、不学无术,满身绸缎呢绒,挂着镶宝的圣母像,称为大僧正或正主教,……专门在举行这种或那种圣礼的幌子下欺骗和掠夺人民。

—— 《托尔斯泰论集》

这里所做的一切事情是最大的读神行径,所有这些用基督的名义干出来的事情正是对基督本人的嘲弄。

—— 《复活》

他对于他所维护的宗教的态度宛如养鸡的人对于他用来喂鸡的人态度。腐肉很招人讨厌,然而鸡喜欢它,吃它,因此就应当用腐肉来喂鸡。

—— 《复活》

少数人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除了上帝以外什么东西都有了,多数人也需要上帝,因为他们什么东西也没有。

 ——高尔基 《忆托尔斯泰》

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树立起一个比他的学生更崇高的人生观,就不能够讲授。

—— 《托尔斯泰传》

要使学生能全心全意地听从教师,教师必须显示给学生,怎样凭着学习,我们能够进入思想、知识与诗歌的境地里,得到欢乐,有如揭起一张幔幕的一个角,叫学生先看看里面究竟是些什么境地。只有长期醉心于那闪耀在他面前的光亮之中,学生才能照我们所期望的去运用他的能力。

—— 《托尔斯泰传》

要教育人民,有三件东西是必要的:第一学校,第二学校,第三还是学校。

—— 《安娜·卡列尼娜》

一切教过孩子们的人大约都注意到,教员知道得越少,越不喜爱的科目,他教起来就得越严厉,就得用更加强迫的方法!而相反的,教员越是拿手越是喜爱的科目,他教起来也就更自由而且更自然了。

—— 《托尔斯泰传》

这两个人都是天赋很厚的,只不过因为没有人培养才畸形发展,犹如无人过问的植物也往往会乱生乱长,变得奇形怪状一样。

—— 《复活》

大学的目的是把教育普及于绝大多数的人。

—— 《俄国文学史》

我说,不但俄国的大学,甚至欧洲的大学,一旦不是完全自由的话,则除了专横以外便没有别的根据了,而且将会象修道院学校一模一样的畸形。

—— 《俄国文学史》

如果在人类知识之历史上没有绝对的真理,而只有错误的不断交替,那么根据什么理由要强迫年青一代去吸取那些大概也是错误的知识呢?

—— 《俄国文学史》

关于培养及对人态度这两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正如下所说:不但在口头上而且在事实上都应该如何对待人!如果这问题解答了,而且父亲的生活也是依照这样或那样的答案进行的,那末父亲这种生活中也就包含着儿女的一切培养。如果这问题解答得正确的话,则父亲也不贻害于儿女的生活;如果解答得不正确,就适得其反。至于孩儿将获得或不能获得某种知识,那倒是次要的问题,无论如何也不是重要的。孩子的能力倾向于那方面,他自会向那方面学习,那怕他是住在偏僻的地方。

—— 《俄国文学史》

在学问上每前进一步,就更接近这真理一步。

—— 《托尔斯泰传》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 《世界名言录》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 《世界名言录》

读书,尤其读纯文学的书——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该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性格上。但是,也有这样一类作品,在其中作者装模作样以掩饰自己的观点,或者三番五次改变它。最令人愉快的是那样的作品,其中作者力图隐瞒自己的看法,但与此同时他又一贯忠于自己的看法,无处不表现出来。而最坏的是那类作品,其中作者的观点不断改变,以至旁人根本看不见了。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人类的头脑不能完全了解事件的原因,但是寻找那些原因的愿望植根于人类的灵魂中。

—— 《战争与和平》

一个玩弄一只做得很精巧的表的机件的小孩子,因为他不懂得表的用处,竟敢说,他不相信做表的人,你比这小孩子更糊涂,更没有道理。认识他是困难的……多少世纪来,我们的始祖亚当到我们自己的时代,我们力求得到那种知识,离着我们的目的依然是无限的远;不过由于我们了解不够,我们只看见我们的软弱和他的伟大。

—— 《战争与和平》

我们所能知道的不过是我们什么也不知道。这乃是人类智慧的顶点。

—— 《战争与和平》

一个不懂一种机器的活动的人,把一片偶然掉在里边的、妨碍它的动作的、在里边颠来倒去的创花、想象作它最重要的部分,乃是很自然的。

—— 《战争与和平》

一切知识不过是把人生的本质纳入理性法则之下罢了。

—— 《战争与和平》

批评家向公众说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对于公众,他们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是群众和艺术家之间的中介人。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批评家吹捧任何一部虚伪的作品,好比打开一张门,艺术骗子便乘机而入。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批评的意义在于指出一切好的作品,指出这些或那些作品中有什么东西,用此办法指导群众的议论 (其中大多数人的艺术趣味大都是粗野的,对美是不敏感的。)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的批评家是十分困难的,同样,一个毫无才能和眼光短浅的人要当个批评家也是最容易不过的;前者非常急需;后者为害不浅。尤其后一种批评家借着评论别人作品的机会经常廉价地、毫无意义地大肆宣扬与该作品很少联系的自己的思想,那简直是胡说八道。

—— 《列夫·扎尔斯泰论创作》

富有经验的和好心的编辑尤其在俄国——凭他经常处于作者与读者的中介人的地位,总是能预先判断作品的成功与否以及读者对它的意见的。因此,我焦急地等候您的裁决。您的裁决将激励我继续我所爱好的工作、或者使得我把这开了个头的作品付之一炬。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被划为第一等的作家也有非常坏的东西,而被划为最低一等的作家反而有非常好的东西。因此,如果一个人相信了这种对作家划分等级的办法,相信了在一等作家那里一切皆好,在低等作家或不知名的作家那里一切都差,那么,在理解上他只会陷入歧途并且失去许多有教益的和有启发性的东西。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假如天才的作品一下子就被所有的人都理解,那它们倒不成其为天才的作品了。也可能有些作品就是不被人理解,那是因为它们确实不好,而天才的作品,在一开始的时候总是不能为大多数人理解的,过去是这样,将来也还会是这样。

—— 《列夫·托尔斯泰长女回忆录》

不管说来多么奇怪,批评家通常总是比一般人较少地能接受艺术的感染。

—— 《托尔斯泰论集》

屠格涅夫对我国文学产生的影响是最好的和富有成效的。他生活着,探求着,在自己的作品里说出他所探求到了的东西,说出全部探求到了的东西。他不象过去和现在许许多多作家那样行事,即他不把自己的才华 (即善于很好地描绘的才华)用来掩饰自己的灵魂,而是用来袒露自己的整个灵魂。他无所畏惧。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在莎士比亚剧中,那些作为性格而卓然不群的人物,实际是从作为他的戏剧的基础的前人作品里借来的性格。而且他这些人物的塑造,大都不是使用戏剧的方法,亦即让每个人物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话,而是使用叙事诗的方法——由一些人物叙述另一些人的特性的方法。

—— 《托尔斯泰论集》

那些写作下流歌剧和小歌剧或者下流小说的艺术家不管把自己叫做什么,可我们却无权把他们的活动叫做艺术活动。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今天看了三个展览会:象征派、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我认真地用心看那些画,可还是感到困惑,最后感到愤慨。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那些被称为颓废派作家的人们公开宣称,事情全都在于产生外在的印象,在于搞出效果,至于精神生活的实质可以不必过问。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一个农民走过——便描写农民;一只猪在睡觉——便描写猪,如此类推。难道这就算是艺术?那些把人类心灵与智慧的真正伟大的作品变成万古不朽的神思在哪里呢?……“模仿自然”这一点是容易做到的。心灵手巧依样画葫芦——万事大吉!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我把当代作家都叫做颓废派,因为在他们的艺术里只剩下一个东西——形式,技术上完美到如此的程度,以致形式本身便可给读者产生印象,迫使读者忘记本应该还有个内容。我国当代小说家、甚至非常有才华的小说家作用于读者想象力的本领是以牺牲任何思想而得到发展的……而作家在写作时,甚至心情冷漠,毫无创作过程中应用的激动情绪,内心空空如也,毫无值得一说的事情,但却造出能够抓住读者想象力的效果。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文学衰落有几个原因:读轻松的作品成了习惯,而写作成了专业。一辈子写一部好书于愿已足。读一部好书也一样。

——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粗野的肉感、颓丧的心情和柔弱的情感的艺术为人们斥责和轻视。

—— 《托尔斯泰论集》

现代作品大多数被所谓的现实主义损害了,这种现实主义更确切说应称为艺术上的乡巴佬气。

—— 《欧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人类的野蛮的天性中,兽欲主义真使人作呕啊!……可是,只要这兽欲是赤裸裸的,我们还能够站在精神生活的高处观察它,瞧不起它;只要一个人陷入兽欲生活中还能挣扎,那么,人终归还是人。可是,当这同一种兽欲主义躲藏在一件诗歌的、审美感觉的外套底下,要求我们向它膜拜——于是我们全部为兽欲所吞噬,转而膜拜兽欲,就再也不能够分辨善恶了,这是多么糟啊。

—— 《托尔斯泰传》

即无论如何不能为了人民大众容易理解而降低话剧的优美标准,相反,倒要加强话剧的力量,而不能使它庸俗不堪。

—— 《托尔斯泰研究》

历史

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

—— 《战争与和平》

观察历史运动的时候,我们知道,对于有益于人类的事的意见,每一件,随着每一新的作家而改变;所以,一度似乎是好的事,十年以后似乎是坏的了,反过来也是一样。

—— 《战争与和平》

虽然历史的海面似乎一动不动,人类的活动却象时光的流逝一般不断地进行下去。

—— 《战争与和平》

历史学的目的就是使各民族和人类认识自己。

—— 《战争与和平》

 在描写一场战争的时候,或描写一个民族被征服的时候,一个世界通史家不从一个人的权力上找事件的原因,而从与那个事件有关的许多人的交互作用上找事件的原因。

—— 《战争与和平》

各民族的生活并不包括在少数几个人的生活里边,因为那些人和各民族中间的关系还不曾发见。这种关系基于一个民族的集体意志移交给某一些历史人物的理论,是一种未经历史经验证实的假设。

—— 《战争与和平》

在解决自由意志或必然性的问题上,历史优于别的处理这问题的知识部门,因为在历史方面,这问题不涉及人类自由意志的本质,只涉及它在过去和一定状况下的表现。

—— 《战争与和平》

就历史来说,人类意志有若干运动路线存在,其一端隐在未知世界中,但是,在其另一端,一种现在的人类意志的意识在空间中、时间中和因果关系中活动着。

—— 《战争与和平》

当我写历史的东西的时候,我喜欢直到最微小的细节都忠实于现实。

—— 《托尔斯泰传》

对于每一件史实,要合乎人情事理地加以说明,并且要避免使用因袭的历史用语。

—— 《日记》

只有观察一个无限小的单位 (历史的差异,即人们个人的趋向),用艺术的方法把它们连结起来 (即发现这些无限小的单位的总和),我们才有希望得出历史的规律。

—— 《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我尽力写人民的历史。

—— 《托尔斯泰论集》

在历史的事件中,所谓大人物是给事件命名的签条,他们与事件本身只有最细微的关联。

—— 《战争与和平》

寻求历史运动的法则的时候,遇到完全相同的情形。事实上来自无数武断的人类意志的人类运动是连续的。

—— 《战争与和平》

历史,就是说,人类那不自觉的总括的群体生活,把国王的生活的每一刹那用作达到它自己的目的的工具。

—— 《战争与和平》

事实和历史记载中间所以发生这一切奇怪的、现在难于了解的矛盾,只是由于处理问题的历史家们所写的是不同的将军们的花言巧语和私人感想的历史,不是实事的历史。

—— 《战争与和平》

只要历史所写的是一个一个的人……而不是参加一个事件的全体 (绝对全体)人的历史,没有一种强迫人们向着一定目标活动的力量的概念,就完全不能记述人类的运动。

—— 《战争与和平》

一个植物学家看见一些植物都是从双子叶的种子里生长出来的,就坚持说,一切植物都要长成两片叶子,把充分长大、不再象两片叶子的棕榈、蘑菇、以至橡树看作违反理论的东西。这些历史学家也是这样。

—— 《战争与和平》

假如人人的意志都是自由的,就是说,假如每一个人可以随意行动,全部历史就要成为一串不连贯的偶然事件了。

—— 《战争与和平》

在历史方面,把人类意志认作一种能影响历史事件的东西,就是说,认作不服从法则的东西,正如在天文学方面,承认一种推动天体的自由力。

—— 《战争与和平》

附 录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著作年表

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作品极多。最重要的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三部长篇小说。他的创作标志着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曾被革命导师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1828 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在图拉省雅斯那亚·波良纳一个上层贵族地主家庭里。父母早丧,由亲戚照养。托尔斯泰从小便承袭了“伯爵”的爵位。和哥哥分家后他家中拥有三百多个农奴,几处领地。从小受典型的贵族教育。年青时的托尔斯泰非常喜欢普希金、果戈理的作品。1841 秋,全家迁居喀山。1844 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一年后转该校法律系学习。在上学期间经常出入上流社会的舞会、沙龙,后由于西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厌倦了贵族花花公子的生活,开始对农奴制不满。1847 春天,大学没有毕业就以“健康不佳和家事牵累”为理由而休学回家了。在自己的领地上,试行农事改革和减租减役,想当个“好地主”,但改革失败了。1851 5月,以志愿兵的身份从军去高加索,在那里开始了创作生涯。1852 自传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的第一部《幼年》发表在《现代人》杂志第九期上。1854 1月,由高加索来到俄土战争前线。10月,《少年》发表。11月间,被调到克里米亚,并参加了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开始写作《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1855 8月,塞瓦斯托尔失陷。11月,托尔斯泰以军事信使的身份回到彼得堡,与进步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涅克拉索夫等人结识,参加《现代人》杂志工作,同时也与“纯艺术”论者来往。写成了短篇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1856 5月返回故乡,研究解决农民问题。12月,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发表。年底正式退军役。1857《现代人》杂志一月号刊登了《青年》。2月去法国、瑞士、和德国等国进行考察。7月底回国。9月《琉森》发表。1858 想创办“纯艺术”的刊物,没成功。夏秋,埋头于农业。与《现代人》杂志断绝关系。1859 开始写《家庭的幸福》。在雅斯那亚·波良纳为农民子弟开办学校。1860 7月,托尔斯泰第二次出国考察,曾先后去德、法、意大利和英国、比利时等国。主要考察欧洲各国的教育情况。1861 2月,沙皇政府宣布废除农奴制。托尔斯泰在巴黎获悉农奴“解放”的消息后表示怀疑。4月回国,当上了地主与农民的调解人,因庇护农民,遭到地主的反对。 1862 沙皇政府开始秘密监视托尔斯泰。6月初,趁他不在家时,宪兵搜查了他的庄园和学校。他曾写信给沙皇抗议他所受的侮辱。9月他与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别尔斯结婚。年底完成了中篇小说 《哥萨克》。1863 3月,中篇小说《勃里库斯卡》发表,开始写《战争与和平》。中篇小说《哥萨克》发表在《俄国通报》上。1865《战争与和平》(原名《1805年》)开头部分在《俄罗斯新闻》上发表,受到普遍的欢迎。1869《战争与和平》单行本问世,被抢购一空。1871 为孩子们编写《识字课本》。1873 3月,开始写作第二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7月,参加沙马尔省救济灾民的工作,亲眼看到了资本主义给农村带来的灾难。1875 l月,《安娜·卡列尼娜》开头部分发表,受到读者热烈欢迎。1877 完成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写作。1879 开始写反对官方教会的论文。1881 3月间,民意党人暗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托尔斯泰上书新沙皇,劝他赦免行刺的民意党人。秋天,为了子女受教育,全家迁居莫斯科。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他的世界观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宗教伦理性论文《忏悔录》(1879—1880)中公开表示与上层贵族阶级决裂。1882 1月间,参加了莫斯科人口调查,使他进一步看到了资本主义给城市人民带来的苦难。写作论文《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猛烈攻击了沙皇俄国的反动制度,同时也散布了“勿以暴力抗恶”的错误观点。1884 春,他一人回到雅斯那亚·波良纳,开始写作中篇小说《伊万·伊里奇之死》并完成了论文《我信仰什么?》。开始研究孔子和孟子的书,翻译老子的著作。开始改变生活方式,不喝酒,不吃肉,参加体力劳动。1886 连续写作《黑暗的势力》。1887 开始写《克莱采尔奏鸣曲》。1889 12月,开始写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1891 公开宣布放弃自己在1881年以后写出的一切作品的版权。1892 发表论文《关于饥荒》(《俄国人为什么挨饿》),引起很大震动。1893 把老子的《道德经》译为俄文。1894 亚历在三世去世,尼古拉二世上台,托尔斯泰在日记中抨击了新沙皇。1895 列宁领导的“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成立。契诃夫第一次到雅斯那亚·波良纳访问托尔斯泰。1897 写《艺术论》等论文。1899 写成长篇小说《复活》。1900 与高尔基结识。《复活》在国内外出版。被选为俄国科学院院士。l月,完成剧本《活尸》的创作。写《致中国人》一文。1901 沙皇政府加紧了对托尔斯泰的迫害。因《复活》揭露了沙皇****制度精神支柱的教会,2月25日被宗教院以“邪教徒”的罪名开除教籍,引起群众极大抗议。5月,得知高尔基被捕,写信给内务部长,营救高尔基。11月底,契诃夫和高尔基同到雅尔达附近访问托尔斯泰。1905 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托尔斯泰对1905年的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一边否定以暴抗恶,一边又对它抱有希望。本年发表短篇小说 《舞会之后》。1908 全世界文艺界集会,热烈祝贺托尔斯泰八十寿辰。列宁在《无产者》报上发表题为《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文章。统治阶级御用文人却借托尔斯泰八十大寿大做文章,大肆美化和鼓吹他的弱点,用以达到麻痹人民斗志、削弱革命力量的作用。写出论文《我不能沉默!》对沙皇越来越残酷地镇压革命群众运动表示极大的愤慨和抗议。1910 11月10日,因不满家庭的贵族生活,弃家出走。途中因患肺炎,于11月20日病逝于阿斯塔堡车站站长家中,享年八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