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视孔灯配件:权力末班车上的最后疯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1:01:22
权力末班车上的最后疯狂2009年09月17日 08:09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张鸣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是一句老话,一句很多人挂在嘴边上的老话。现在,有人给这话作注脚了。河北武安市教育局局长换人了,但在市委宣布此项任免令的当晚,原教育局长冯云生并没有选择静静地离开,而是利用手中已不存在的权力,签署了大批调令,将数百名农村教师调入城市。(《中国青年报》9月16日)

当然,造成这种“边际效益”奇高的状况,跟当地市委的任免决定做出得太突然有关——事先没跟这位局长沟通,冷不丁就做出决定了。而此前局长肯定是跟大批的农村教师有过许诺(相关报道提到,有人质疑,这种许诺是要花钱买的),答应人家的事儿,不办看来是不行的。而突然的免职,使得局长只能连夜突击,利用工作移交的空当,突击办事。于是,奇观就出现了。

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不算新鲜事,但一下子把数百名教师从农村弄到城里,却也算得上轰轰烈烈。要知道,武安是个不大的县级市,冷不丁出现这么大人事变动,农村的学校肯定猛然之间缺少教师,而城里的学校又一下子挤得不得了——教育系统大乱。这一切,只因为局长要趁印把子在手里的最后时刻(理论上已经属于非法了),干上最后一票。类似的事情,还有另外的类型。比如一个县的主要领导,在离任前夕,大批调动干部,于是送礼者相望于道。所以民谣曰,“若要富,动干部。”如果换成教育局,得改成“若要富,调老师”。调一个农村的老师进城,明码标价多少多少钱(各地地情不同,价格随行就市)。不然前局长冒这样大的风险,给后任添如此大的乱子,无利怎肯起早?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一些官员,把自己手中的权力,悄然变成了收购人民币的秤砣,个头越大,收得越多。在任期之内,批发零售,越到后来,就越肆无忌惮。像一些趁最后期限成批批发的,虽然胆子忒大了点,但也不是不可以理解。对这些人来说,做官,就是权力的生意,能卖就得卖。按云南某位县委书记的话来说,拿钱给人办事,属于柔性腐败。这种柔性腐败,就是权力的买卖。但是,买卖做得这样露骨,这样大胆,近乎明目张胆地大规模批发,还是有点罕见。

当然,从根本上讲,我们的权力结构实在太有问题。一个局也好,一个县也好,一把手的权力太大,口衔天宪,说什么就是什么。像武安这样的事情,如果不是发生在权力交接之际,特别不正常,而且给后任造成极大的麻烦,也许还是暴露不了。很多地方老首长往往趁着离任,干点出格的事,后任看在前任的面上,不愿意惹麻烦,大多睁眼闭眼,于是,滋长了在权限交接时的腐败——由此看来,我们实行多年的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在一些地方肯定作用不大。

治国先治官。治官的关键,是限制官员手中的权力,让他们想卖都卖不成。目前看来,唯一的途径,是让众人盯着点。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