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管钳:寻找失落的邻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42:46

寻找失落的邻居

2010年03月26日07:36南方网阿乌我要评论(2) 字号:T|T

身居大都市,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邻居每天都在做些什么。据《南方都市报》今天报道,白云区一个小区,居民每天被午夜金属敲击的噪音折磨,难以忍受后向物管投诉,物管搞不定,请来警察,结果惊骇地获知原来那个声音是某个租户在家造枪。

武器制造当然也是正当行业,只不过我们国家尚未对民营资本放开这个领域,这一家一看就知道是“三合一”加无证生产。这些人造出枪来,无论是对外销售还是自用,都挺可怕的。隔壁左右、楼上楼下的居民们想必非常后怕,还好他们是造枪,如果是研发和生产化学或生物武器,可能就没有机会撞破了———没有噪音,居民不会投诉,居民不投诉,警察也不会上门。

在家造枪的可能不多,但那么多屋子里,总有一些人在做一些见不得人、危害社会的事,作为邻居们,能知道的却很少。生活中的这种不确定性,令人持续保持紧张,也因此降低了生活质量。例如被用来造枪的那间房子,之前就有租户吸毒,以至于隔壁的李伯一直非常警惕,平时很少出门,便是和人说话,也要隔着一道铁门。

前段时间,番禺一个大型小区发生父亲活活打死儿子的人伦惨剧,大家唏嘘之余,也在反思为什么邻居们没有干预一下——— 因此人经常打儿子,邻居们是知道这一家有家庭暴力存在的。但回头想想,邻居能如何干预呢?直接跟那个父亲谈,很冒昧,而且很可能会被斥责侵犯隐私和干涉私人生活;报警?我们的警察没有干预家庭暴力的传统,因为家庭暴力无论如何发展,都不会影响“维稳”。至于拘捕打人的父母或将受虐待的未成年人带去保护起来,这在新闻里倒是经常见到,不过都是国际新闻。

过去的邻里生活可不是这样。邻居一直是传统文化里的一个重要元素,还没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孟子的妈妈,为了找个对儿子没有不良影响的好邻居,搬了好几次家。而南北朝的宋季雅,花1100万买个房子,其中倒有1000万是看在那个好邻居分上的。至于乡村社会和旧式大院生活,更是远亲不如近邻,邻里成员稳定,一住就是好几十年;各方面互相照应,当然也毫无隐私可言。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实施住房市场化以来,旧的生活秩序被打破了,邻居的意义越来越淡。邻居们很少认识,更加不怎么往来,有邻居相当于没邻居。而在失去邻居后,大家又开始怀念邻居,希望找到真正像邻居的邻居。开发商捕捉到商机,纷纷以业主对于社区活动的高参与度作为卖点,更有甚者将所开发项目直接命名为“邻居”、“左邻右里”等。后来网络兴起,邻居们开始在小区论坛这种虚拟社区碰头,进而开展线下活动,从虚拟走向现实,邻居文化隐约有回归之势,这倒也不失为一桩妙事。□阿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