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板厚度:周至有个董永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31:31
董永是咱西安人?

周至阿岔村的仙女庙。

阿岔村董氏后裔指点董永墓,清明祭祖就在这里。

周至官庄村的千年古槐。

槐荫池石碑。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上世纪五十年代,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红遍大江南北,片中那凄婉的神话故事,朗朗上口的唱词,让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一时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周至县司竹乡,就有一座藏在学校废弃操场上的董永墓,而且在周至县一带还流传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难道董永还是西安人?在象征爱情的七夕节到来之前,记者前往周至,对这里的董永墓进行了一番探寻。
二十四孝图中有董永
董永广为人知,是因为《天仙配》的故事。
相传,董永是个孝子,父亲过世却无钱埋葬,董永为了尽早安葬父亲,只得卖身为奴。恰好天庭的七位仙女戏于鹊桥,窥视人间,年纪最小的仙女被董永的孝心和勤劳善良的品质所打动,便私自下凡至槐荫树下,与他相遇并定下终身。东晋干宝《搜神记》中曾记载,这位“天之织女”为替董永赎身,“一旬织缣百匹”。诗人曹植曾在乐府诗《灵芝篇》中如此感叹:“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但是,两人结为夫妇不久就被玉帝强行分开,在槐荫树下挥泪惜别。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的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中,这个版本似乎是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
除了神话传说之外,历史上似乎也的确有董永其人:在二十四孝图中就有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在西汉刘向的《孝子传》中也能见到董永的身影。目前,在全国多处都发现有董永墓,如山东博兴、湖北孝感、江苏丹阳、河南武陟等地,且都有相关县志、戏文以及与传说有关的历史遗迹存在。在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董永后人后来分布到了全国许多地方,所到之处都要扎新坟并立碑。这一说法确凿与否还有待考证,但周至的董永墓又有何独特之处或历史依据呢?
董永墓深藏阿岔村小学
记者一行来到周至县司竹乡阿岔村,在一棵松树下见到了当地百姓心目中的董永墓,也沿着传说中董永的足迹,一路寻访了见证他与七仙女坚贞爱情的地方。
在周至一带,当地百姓认为七仙女回到天庭后,董永便思念至死,最终归葬当地的阿岔村。据当地人介绍,阿岔村是董永卖身为奴的地方。至于董永为何会安葬于此,村民们也说不清。阿岔村位于周至县司竹乡,上古时期,这里就以为皇家管理竹园而得名。阿岔村名字的来源也很有意思,传说成吉思汗率军行路至此迷失方向,感叹了一句:啊,岔路真多!这阿岔二字后来就成为了村名。
在阿岔村,有一支董姓族人,自称是董永的后人,共计有20余户,100余人。53岁的董昌牛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诉记者:阿岔村共有20多户上百位董氏后人,听老辈说先人们古时定居于此,期间已经不知经历了多少代。但代代都奉董永为祖先,并在清明时节会为董永上坟扫墓。村里原有董永祠、神女庙,但祠已被毁掉,神女庙也已经过了翻修,完全寻找不到当年的模样,如今,当年的神女庙成为阿岔村小学的办公地点。董昌牛说,村中原有一口需要两人合抱的大钟挂在董永祠前,钟上铭刻着关于董永的事迹传说。可惜大钟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了,而见过大钟又能够阐明大钟上文字记载的老人现在都已经过世。
推开几近废弃的阿岔村小学那斑驳的铁门,向内走上数十米,一座明清建筑风格的庙就立于眼前。董昌牛介绍,这就是老人们说的神女庙。不过,庙内已经没有任何与七仙女有关的物品。在距离神女庙数十米的地方,几棵松树掩映着一座非常不起眼的坟堆,董昌牛告诉记者,这就是董永墓。虽然这座小小的土墓非常不起眼,但在当地百姓眼里,它记载着一段传奇故事和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与向往。他们每年清明都要前来烧纸磕头进行祭拜。坟包显得非常普通,外围有一些今年新培上去的土。在校园另一端的砖墙下,有一块断成三截儿的墓碑。董昌牛说这可能就是董永墓的墓碑,但也在文革中由于破四旧被毁坏,上面的文字也无法辨认了。
在墓碑一侧,还有一口“刘秀井”,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口井是刘秀躲避杀身之祸的神井,也和董永有关。原来,相传当年刘秀被追兵追赶至阿岔村一带,实在无路可逃,就跳进了一口结满蜘蛛网的废井里。他跳进去之后蜘蛛网竟然神奇地连接起来,毫无破损痕迹,据传这是因为董永显灵,弥合了蜘蛛网。追兵们追到这里,发现蜘蛛网完好,断定刘秀没在井内,刘秀因此而躲过一劫。
不过,董氏后人拿不出太多有力的证据证明阿岔村的董永墓就是真正的董永墓,但他们坚持认为自己就是董永后代,而且,将董永身上的孝道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着,这一使命已经融入到了董氏家族的血液当中。在17年前,周至县教育局编印的《周至小学生作文选》中,司竹乡阿岔小学六年级的董岭尚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到了《董永的故乡》,文中不仅描写了董永墓以及董永的传说,更详细地记录了传说所承载的孝道文化。
清代诗词图志中有董永痕迹
在周至县前县委副书记、对周至地方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张长怀家中,他找出了诸多典籍和图志,来解答董氏后人心中的疑惑。
在《四库全书》收录的《关中胜迹图志》中,有一幅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编著的“渭河图”,其中明确标明董永墓的位置在骆谷水与黑水河之间,即司竹乡阿岔村所在位置。此外,在不同时期的《周至县志》中,董永墓的情况也有记载。乾隆年间的《周至县志》显示:“董永墓在阿岔村,旁有神女庙。相传董永纯孝格天,天降神女为之妇故,后人为立庙。杜光庭感遇传,以董永与神女即董仲舒之殁母村考”。
清朝嘉庆年间,周至才子、有南汤北王之称的诗人王禹堂曾被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打动,并留诗一首:“一孝珍千里,佣身事也长。槐荫夫妇散,仙女事荒唐”。这首诗现在收录在《周至古籍钩沉》一书中。建国后,由周至县委与周至县政协合力编纂的《周至名人录》(1999年出版)中,收录董永为周至县名人。
张长怀告诉记者,在许多戏文中,曾提到的董永家乡在丹阳。明嘉靖顾觉宇唱本《织锦记》中,记有“董永字延年,润州丹阳县董槐村人”。明万历年间的青阳腔《槐荫记》唱本中,董永原籍就简单为“丹阳县人”了。而就在距离阿岔村十多里路的竹峪乡,就存在一个丹阳村,这里是个典型的“七沟八梁九面坡”的半山区乡村,这里的百姓以种植油桃、花椒、猕猴桃等作物为生,因为这里有座名声极大的丹阳观,民间甚至有“先有丹阳观,后有周至县”的说法,围绕丹阳观也有许多传奇,但是,董永的故事在这里却没有留下太多痕迹。
千年古槐被视为定情之地
在阿岔村和丹阳村之间的翠峰乡官庄村,有一棵巨大的千年古槐。槐树枝繁叶茂,树冠犹如华盖一般,粗壮的树干至少需要五六人合抱才能抱得过来,斑驳的树皮上写满沧桑。据当地百姓传说,这棵槐树是唐代开元年间所植的古槐。
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作家周明还曾为这棵古槐前立的石碑题写碑文。他告诉记者:听老辈人说,董永和七仙女曾指槐为媒,这棵大槐树就是他们订婚的媒人啊。可惜的是,最终他们还是在大槐树下分手了。这里,就是他们爱情生涯开始和结束的最重要的纪念地。
周明回忆,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广。“小时候我姨家就住在司竹乡,当时村里每逢正月十一,在仙姑庙附近都要举行一场很盛大的灯笼会,给孩子们送红灯笼。大家都传说是当年七仙女被迫,与孩子分开,送灯笼寓意孩子提着灯笼尽快找到妈妈。而在七月初七,村里的乞巧节也非常盛行,有关乞巧的故事也流传有很多版本,但是近两年来妇女们外出打工较多,习俗也就逐渐变淡了。”
文/ 记者职茵 实习生孙楚楚 孙晓京
图/ 记者 尚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