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丝巾披肩系法图解:沂人乔仝遇神仙轼翁健笔寄贺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01:11
沂人乔仝遇神仙--轼翁健笔寄贺元

(沂水掌故之七)

     党宝修

 

 

    《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在《苏轼集》卷十七,写作时间为宋哲宗元祐二年丁卯七月间(1087),写作地点在开封府京畿路,作者时年52岁,在翰林學士知制誥任上。《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大约是苏轼唯一写到蒙山的诗篇。大家只是经常引用其中的“不惊渤澥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这一名句,其实大多数人不知道苏轼在这六首诗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蒙山道士得道成仙的故事。说的是五代时期,任过后晋(936年—947年)水部员外郎的贺元(一说贺亢、贺充)修道于山东蒙山,且在蒙山得道不死。至北宋元佑二年 (公元1087年), 他的弟子、年已八十的沂水人乔仝,西去卞京开封拜访翰林学士兼侍读苏轼,自言他的师父贺元仍活着,并与他相约来年在蒙山会面。推算这时的贺元应该活到150岁左右了。于是苏轼作了这六首诗相赠。这六首诗和这个故事与唐代杜甫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样,是蒙山作为道教文化名山的有力佐证。

    清光绪二十二年《费县志》收邑人杨仪廷(1836-1891)诗作13首,在《龟蒙顶》一诗中写道:“一条绵亘百余里,三次遨游四十年。治水东流空岁月,岱宗北望渺云烟。贺元不老今何在?范十隐居古所传。为忆东山狂李白,行吟猥自傍岩泉。”《龟蒙顶》是杨仪廷晚年的诗作,诗中“贺元不老”也是使用了这个历史典故,借李白、杜甫、苏轼、贺元等先贤与蒙山的不解情结,表达了诗人凭吊古迹、追思先贤之情,成为了今天研究蒙山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之一。

    遍查网络没有发现对《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的翻译和解释,今夏酷暑避居蒙山,仔细揣摩,试图领会古人意图,试做如下翻译和赏析,以期对蒙山旅游未来发展或有裨益。也许上元节的神仙会就可以做成蒙山旅游的节庆活动之一。

 

    苏轼原诗:

 

    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

    [宋]苏轼

 

    旧闻靖长官、贺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章圣皇帝东封,有谒于道左者,其谒云:晋水部员外郎贺元,再拜而去。上不知也。已而阅谒,见之大惊,物色求之不可得。天圣初,又使其弟子喻澄者,诣阙进佛道像,直数千万。张公安道与澄游,具得其事。又有乔仝者,少得大风疾,几死,贺使学道,今年八十益壮盛。人无复见贺者,而仝数见之。元祜二年十二月,仝来京师十许日,予留之不可,曰:"贺以上元期我于蒙山。"又日:"吾师尝游密州,识君于常山道上,意若喜君者。"作是诗以送之,且作五绝句以寄贺。

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恶疾堕眉须。红颜白发惊妻孥,览镜自嫌欲弃躯。

结茅穷山啖松腴,路逢逃秦博士卢。方瞳照野清而臞,再拜未起烦一呼。

觉知此身了非吾,炯然莲花出泥涂。随师东游渡潍邞,山头见我两轮朱。

岂知仙人混屠沽。尔来八十胸垂胡,上山如飞嗔人扶。东归有约不敢渝,

新年当参老仙儒。秋风西来下双凫,得枣如瓜分我无?

 

生长兵间早脱身,晚为元佑太平人。不惊渤澥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曾谒东封玉辂尘,幅巾短褐亦逡巡。行宫夜奏空名姓,怅望云霞缥缈人。 

垂老区区岂为身,微言一发重千钧。始知不见高皇帝,正似商山四老人。

旧闻父老晋郎官,已作飞腾变化看。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薪水看烧丹。 

千古风流贺季真,最怜嗜酒谪仙人。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问养神。

  

    小序翻译

 

    以前听说靖长官、贺水部都是唐末五代时期得道不死的高人。宋真宗封禅泰山加禅帝号后,泰山神的信仰渐渐扩大,章圣皇帝东封泰山时遇到在路边请求拜见的一位道人,其名帖上说他是晋水部员外郎贺元,可是皇帝不是随便就能见上的。这个道人对着章圣皇帝的车子拜了两拜就离去了。章圣皇帝当时也就没见到这个道人。过后侍奉晋见的人将名帖呈报给章圣皇帝看,因为章圣皇帝知道贺元是一个神仙,大为惊讶,赶紧吩咐手下人去寻找这位得道高人,却再也没有找到。天圣(1023-1032)初年,皇帝又派出使者喻澄,赴庙堂赐奉价值数千万的佛道像。张安道先生与喻澄交往密切,张安道就是从喻澄那里听说了这件事情。

 

    离蒙山不远的沂水县有一位叫乔仝的人,年轻的时候得了严重的风病,差一点自杀死去。后来他避居蒙山,有幸认识了贺元道士,贺元道士让他学道,结果治好了他的风病,乔仝今年八十岁了身体依然很强壮。一般人都没机会见到贺元道士,只有乔仝多次见过他。元祜二年十二月,乔仝来京城开封待了十多天,我要留下他多住几天,可是他没有答应。他说:"贺元道士约他于正月十五上元节那天在蒙山相会。"又说:"我与师傅贺元道士曾经到过山东诸城一带交游,当时在常山道上见过您在祈雨,他对你很欣赏,很喜欢你。"于是我就写了这首诗送给乔仝,又作了五首绝句委托乔仝送给贺元道士。

 

    送乔仝翻译: 

 

    沂水人乔仝年方二十,是一个长的帅气又威武的青年人,可是他得了一种恶疾,脸上的眉毛胡须都掉落了。
那发红的脸色和稀疏的白头发让他的老婆孩子看了都感觉到害怕,他自己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模样也感到很丑陋,无脸见人,一度起了自杀轻生的念头。

 

    无奈之下他自己一个人避居蒙山,住茅草屋,吃松脂与野果。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山中修炼的道士,这个道士就是传说中的后晋时期在蒙山得道不死的高人贺元道士。


    只见贺元道士大大的眼睛神光闪烁,在秀美山水的映照下面庞清臞,乔仝知道遇见了高人,倒地便拜,长跪不起,直到贺元道士答应收他为徒,叫他起身他才站起身来。


    在贺元道士的指点下,乔仝进步很快,觉悟了人生生死的意义,就像一枝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脱离了尘世的烦恼。


    以后乔仝跟随师傅贺元道士到山东诸城潍河邞河一带游历。熙宁年间,我在诸城任密州太守,当年大旱,我在常山两次举行祈雨祭天仪式时,被他们师徒两个遇见过。


    一般人哪里知道神仙也是常常以宰牲和卖酒等职业微贱的形象出现在我们身边,乔仝都八十岁了,胸前垂着长长的胡须。


    可是他在山路上攀登速度很快,像飞一样,年轻人都比不上他,他更不让年轻人去搀扶他。为了赶赴蒙山与师傅贺元道士的约会,他都拒绝了我邀请他在京城多住几天的请求。(可知那时从开封到蒙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所以需要提前出发。)


    可以想象在新年的正月十五上元之夜,得道的乔仝会在蒙山的青山绿水之间拜见到他那位传奇的老神仙师傅。我是多么的希望乘上传说中的飞鸟,顺着东去的秋风,从开封飞到蒙山去与神仙们会面。乔仝啊,你从师傅那里得到的大如瓜果的仙枣能不能也分给我尝一尝呢?

 

     寄贺君诗翻译:

 

    贺元道士早年在军队中间服役,但是很早就脱身离开了军队,后来得道成仙至今太平盛世元佑年间依然健在。看惯了世事沧桑,并不惊异于150多年来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是隐居山林、寄情山水,怀着一颗闲适平常的心去尽情的欣赏东蒙山下漏泽湖畔那潋滟旖旎的春光。

 

    贺元道士也曾在章圣皇帝东封泰山的路上想拜见皇帝,面对着烟尘蔽日的皇家威仪,贺元道士头戴方巾,身着灰色的短衣,在威严的皇家依仗面前徘徊等待良久,而终于没有见到这个皇帝。到了晚上章圣皇帝在行宫当中才看到手下呈上的贺元道士的名帖,而您早已飘然远去,任凭皇帝大发雷霆责备手下人没有及时上报你的名帖,却只有面对夜色中的云霞,为失去与神仙相会的千古机遇而怅然叹息。

 

    贺元道士长生不老,阅尽苍桑,却不是仅仅为了一己之利,而是心怀众生。凭借您的神仙之躯,可以说世事洞明,您的话语可谓一言九鼎。我知道您当初要见章圣皇帝,正是因为您就像商山四老一样,不仅仅是隐居山林,以山水为乐,也愿意出山从政,施展才华,辅助君王平定天下,这也是文人士大夫的理想啊!只因为皇威九重您没见上章圣皇帝。

    过去在父老乡亲之中广泛流传着贺元道士得道成仙的故事,原来我们只是把它当做人世蓬莱的传奇故事来看待。但是现在听乔仝说贺元道士还居住在山东蒙山修炼,我是真心愿意跟随乔仝前往蒙山为您砍柴提水,看您烧炼仙丹。

 

    象千古风流潇洒倜傥的唐代诗人四明狂客贺知章这样的人,平生最喜欢象李白那样放达山水嗜酒豪饮的才学优异之人。可是一般人都知道膏粱豪饮狂吟醉舞的生活方式对健康无益,还是粟饭藜羹、粗茶淡饭,清心寡欲才是修炼养生健康长寿的好办法。 

   

    参考资料:

 

    靖长官:(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唐朝显德末年,进士贾颙于九仙山遇靖长官,其行若奔马,知其异,拜而求道,取箧中所遗沈水香焚之。靖长官曰:“此香全类斜光下等六天所种芬陀利华。汝有道骨而俗缘未尽。”因授炼仙丹一粒,以柏子为粮,健康长寿。

 

    贺水部,唐末五代时得道者。东坡以五诗纪其事。“有客来相问,如何是治生。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此贺水部诗。《后山先生集·贺水部传》:賀充,世莫知其年與其邑里。仕石晉(指五代時石敬瑭建立的後晉)為郎。章聖皇帝東封,有布衣巾幘謁於道左,稱晉水部員外郎賀某。帝故知其仙者,夜閱牓子得之,大驚。使求之,不獲。每為莊獻皇后言之,以為恨。天聖中,賀使其弟子喻澄詣闕,獻金銀銅道釋像,直數千萬。后怪之,召問澄。澄以師對問,曰賀也。后亦大驚,問今安在,可得耶?澄求之淮南,與俱來。後為幸洪福寺見之。其言皆人所難切於時者。后不樂,罷之,亦不罪也。沂人喬仝,得惡疾且死。遇賀得藥,曰:「服之可不死,然欲不止,疾當復作。」仝富家子,年少,既疾愈,即娶婦,疾果復作。仝大悔,乃出其婦。去家求賀,數年乃見澄。方仝見賀時,澄在旁,故識之。澄曰:「賀不得見也。」仝涕位隨澄,冀復見賀。歲餘,澄曰:「賀使復與汝約,可復相見。」仝叩頭如約,澄乃引仝見之東山,使給薪水;久之,疾愈。熙寧中,東坡居士為密州。歲大旱,請雨常山。既而雨,居士卻蓋以行。賀從道旁見之,以為可授道也。欲往,而疑無素,乃止行。元祐二年,仝年八十餘矣,見居士於東都曰:「賀不忘君,語數及之。」已而求去,曰:「賀約歲首過我於龜蒙,不可失也。」居士因仝以詩寄之。後仝復來,出賀書,曰:「將使若人通言於君。」居士向所見異人,而人無知者。世言道家為方之外,而賀猶喜與人事。豈世之所稱目為不足,而賀之道,又以反人耶?不然,老氏之道,同於楊朱,難儒釋並矣。賀一見東坡,欲強授之。士之求仙,自修足矣;而世方區區弊精神,卑詞厚幣以致四方之士,而幸一得,是果足以得之耶?其不為賀笑,寡矣。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商山四老为秦先民,避秦苛政隐居山林,以弈棋为乐。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遵照开国大臣张良的主意,聘请商山四皓。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惠帝。后人用商山四皓代指贤人。

 

    后晋(936年—947年),五代之一,石敬瑭(即后晋高祖)所建,都开封,历二帝,前后十二年。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甘肃、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