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弹岗亭中宏建筑:八十年代《中国针灸》杂志临床经验选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18:02
八十年代《中国针灸》杂志临床经验选录

针刺透穴的临床点滴体会 (第一卷,第一期,P46)(1981年第一期)

(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李志明;北京市宣武区广外医院针灸科:李秀芳)

针刺透穴即一针透二穴或数穴。现将我们的临床实践体会略谈如下:

一、选针:针刺透穴所用的针比一般的毫针应长而粗,如肩关节和膝关节附近透穴用的针以26号至28号不锈钢针,长3-7寸为宜;其它处透穴如颊车透地仓的沿皮刺或内关透外关的直刺用28号至30号,长2寸~4寸为宜。

二、针刺术:进针法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迅速进针,一种是捻转进针,不论以何法进针,进针后须找到一定的感觉再留针15至30分钟或不留针。针刺的角度不外三种,一种是直刺如支沟透间使,内关透外关等。一种是横刺,如阳陵泉透阴陵泉。一种是沿皮刺或称地平刺,用于头面部及胸腹部,如颊车透地仓,丝竹空透率谷,膻中透鸠尾,巨阙透水分,鱼尾透鱼腰等。

三、临床体会:

1.凡阳证、实证、表证可用阳经透阴经穴或阳透阳经穴,如:胸胁痛,支沟透间使,阳陵泉透阴陵泉。外感发热风池透风府,外关透内关。凡阴证、虚寒证用阴经穴透阳经穴,如心虚证用内关透外关,大陵透阳池等。

2.脏腑疾患如胃气虚证,用巨阙透水分,不容透天枢。心悸证膻中透鸠尾。

3.同经透穴,如:心火引起失眠、烦燥,用神门透灵道。

4.右胁痛,用阳陵泉透阴陵泉。肾虚腰痛用太溪透昆仑。

人体可透的穴位较多,如:曲差透临泣,迎香透四白,曲池透少海,肝俞透胃俞,等等,这里不多介绍。透穴虽然没有绝对禁忌症,但应用时也应慎重,一般用一穴能治好的病不用透穴,特别是穴位接近脏腑和大血管的不宜用透穴。一般四肢透穴可直刺或地平刺;头面胸背及腹部以地平刺为主。

施针时要选好针,针入体内用提插或捻转角度要小,以防滞针、弯针或折针和刺破血管。留针时应嘱病人体位坚守不动,以防弯针或折针。有的穴位不可留针如内关透外关,大陵透阳池等。对初诊患者或病人体质太弱宜用透穴。针术不熟练者亦不宜应用。对小儿舞蹈病或精神分裂症不要留针。

指压攒竹穴治疗膈肌痉挛症30例 (第一卷,第一期,P48)(1981年第一期)

(交通部黄埔港务局港弯医院理疗科:龚瑞章)

膈肌痉挛中医称为呃逆,俗称打呃。近三年来,我采用指压攒竹穴治疗膈肌痉挛症3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治疗方法:让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施术者将两手拇指按压在患者双侧攒竹穴,其余四指拼拢紧贴在两耳尖上的率谷穴。指压由轻到重,持续大约3~5分钟,呃逆即可停止。

病例1:乔XX,男性,32岁。饭后引起呃逆连声,声短而频,24小时后,每分钟达20次之多,因来我科门诊。立即采用指压攒竹穴,3分钟后,呃逆即刻停止。

病例2:张XX,男性,48岁。因低热住院。患膈肌痉挛,每分钟15~20次。曾用解痉剂阿托品、颠茄合剂和镇静剂等,24小时后,都未能制止;后经我们用上法治疗,3分钟后,膈肌痉挛完全终止。

我治疗30例,无一例失败。

关元穴浅刺针法简介 (第一卷,第二期,P45)(1981年第二期)

(吉林省四平地区卫校中医教学组史秉才)

关元穴是针刺治疗遗精、阳萎、月经不调、遗尿、腹痛等下焦虚寒症的常用穴。针刺关元穴,一般多用斜刺、斜下进针2-3寸和直刺1-1.5寸。

笔者认为上述刺法针感有时不明显,传导方向不一,且有刺伤膀胱的可能性。

我通过近十年的临床体验,认为浅刺法较好,其方法是将针与皮肤成10度角刺入0。2-0。5厘米后,患者可感到似虫爬行沿腹中线下传至外阴部,或如触电感快速下传,男性患者可直达龟头。这时停止进针原地捻转,然后留针15分钟,留针期间加强捻转3-5次。
下焦虚寒轻者,针感多为触电感;下焦虚寒重者,针感多为似虫爬行感。
应用上法针后,一般疗效都有所增强。

病例:患者梁XX,男,16岁。自幼遗尿症,有时一夜遗尿两次。经用上法针一次后,夜里排尿即;经两疗程治疗痊愈,至今四年一直未复发。

针刺疗法在内科急诊中应用的点滴体会(第一卷,第二期,P44)(1981年第二期)

(北京市第六医院内科:李季章)

针灸疗法不仅对慢性病有效,对于急性病也有效。本人从1974年至1979年在内科急诊工作中,有选择性地对胃痉挛、心神经官能症等,配合针灸治疗,大多数能当时取得症状缓解,缩短疗程。简单介绍如下。

一、??取穴及针刺依据

根据脏象、经络学说认识到内脏与体表有密切联系,对内部疾病患者进行针刺之前循经检查时,多数可发现压痛明显之经络反应点,这压痛点多出现于原穴、郄穴、合穴,和背俞穴附近。

例如:消化道疾病反应点多在足三里、上巨虚附近。主要反应在胃经上。肝胆疾病反应点多在胆经阳陵泉附近,或在肝经中都附近。心脏和神经官能性疾病反应点多在心包经内关、郄门、通里、神门附近。总之,要选择与脏腑病相关的经络上找压痛点,在压痛点上进针、针感明显疗效迅速。

针刺方法:一般针刺至该穴需要的深度,大角度快速捻转,绝大多数能够达到“气至而有效”。病情缓解可立即退针;个别根据病情需要留针。

二、??疗程介绍

(一)??痉挛性疾病

1.??患者王XX,男,24岁,工人。1979年5月以上腹部疼痛难以忍受来院求治。检查:病人痛苦表情,全腹平软,仅剑突下有压痛;经化验检查排除其他疾病,诊断为胃痉挛。

我们于两侧胃经足三里穴附近各找到压痛点一,进针后,大角度快速捻转提插三次,针感十分明显,患者疼痛病容迅速消散,上腹部压痛亦不存在。

2.??患者祁XX,女,65岁,社员。1987年6月11日门诊。右上腹部疼痛已3-4天,为持续性疼痛阵发加重,伴有恶心、呕吐,饮食不进。曾用消炎、解痉、止痛药物均未能控制疼痛。既往有胆道蛔虫病史。

检查:病人腹痛哭叫不止,面部呈轻度脱水,右上腹部压痛明显,大便化验蛔虫卵强阳性,诊断为胆道蛔虫症。我们于阳陵泉附近找到压痛点,针刺时用大角度快速转动手法,不到一分钟,病人即感到腹痛已止。

临床体会,胆道蛔虫症再犯可以再针。

(二)??功能性疾病

患者郑XX,女,42岁,工人。1976年5月以突然胸闷、憋气不能忍受来我院急诊。发病前有明显情绪变化。既往发生过此病但较轻。

检查:神智清楚,呼吸短促无紫绀,无大汗。血压110/70mmHg、心率80次/分,心电图未见异常波型,其他检查均属正常,诊断为心神官能症。我们于两侧心包经内关穴附近找到压痛点,进针后捻转,针感迅速传至前胸,捻针不到2分钟,病人感到胸部开阔舒适。

(三)??各种头疼的对症治疗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如上呼吸道感染头痛、高血压头痛及神经性头痛,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大部分病人能取得症状减轻,促进早期恢复。

此外对过敏性疾病特别是药疹效果明显。曾经针刺治疗5例猩红热样药疹,取百会、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诸穴,留针20分钟,痒感显著减轻,皮疹大部分消退。对急性荨麻疹效果也很明显。

三、??小结

1.??本文介绍了几种内科急症,用针灸治疗,确实收到了减轻病人痛苦的效果,应广泛施用。

2.??实践证明,人体内部疾病在经络线上常有反应,其反应点主要为痛点,找到此点针刺,针感好,效果快,值得重视。

针刺内关穴配合深呼吸对急腹痛止痛效果的观察(第一卷,第三期,P41)(1981年第三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39243部队:熊新安)

急腹痛是内外科常见急诊病人中的主要症状,在临床上一般禁止使用止痛剂,以防掩盖病情,延误冶疗。笔者试用针刺内关穴配合深呼吸治疗195例急腹痛病人,获得满意的止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男133例,女62例。最小者11岁,最大者58岁,一般在25-40岁左右。

病1-3小时者32例,4-7小时者49例,8-10小时者36例,11-15小时者31例,16-24小时者27例,25小时以上者20例。

病因有急性胃炎53例,胃痉挛22例,胆石症胆绞痛8例,急性胆囊炎20例,胆道蛔虫症27例,急性胰腺炎12例,肠痉挛9例,急性阑尾炎18例,急性菌痢26例。

二、??针刺方法

按常规取内关穴(双),快速进针约0.8-1.0寸深,待“得气”后,两侧穴位同时施雀啄手法15-20下为一次,连续3-5次(强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在反复提插的过程中,嘱患者作较长的深吸气和深呼气5-7次,然后每隔5分钟重复上述手法1次(包括深呼吸),一般1次就能获得止痛效果。必要时每次可增加针刺次数。

三、??临床效果观察

从治疗观察看,病程越短,止痛效果越好,见附表。(止痛效果观察)

四、??体会

1.??本组病例,经针刺内关穴配合深呼吸治疗有效率为95.4%,止痛效果明显。方法简便,且副作用。

2.??内关属心包经的络穴,与三焦经互为表里。有舒膈理气,安心宁神,降逆止呕的功效;临床家也有“胸满腹痛刺内关”之说。在针刺的同时配合深呼吸,更能直接调节植物神经所支配的胃肠平滑肌的蠕动。从生理的角度上看,深呼气时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或抑制;深吸气时副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加快或增强,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因腹腔脏器受到的各种刺激时产生的痉挛状态。我们曾对20例患者单纯针刺内关穴,不配合深呼吸,则效果明显减低,往往不易彻底止痛。

3.??在治疗观察中,我们发现当急腹痛减轻或消失时,随之腹肌松弛,腹部体征消失,此类病人多为空腔器官的痉挛性疼痛所致。我们也曾对8例有明显腹膜刺症状(胃穿孔3例,阑尾穿孔5例)进行了观察治疗,症状未见好转,腹部体征无明显改变,可能与穿孔之内容物存留腹腔刺激腹膜有关。因而此法似可用于一切急腹痛患者的治疗性鉴别诊断。

4.??从针刺内关穴配合深呼吸治疗急腹痛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虽疼痛已止,但未能治本,故在止痛后应积极配合其它方法治疗原发病变,方能巩固疗效。

梅花针治疗扁平疣(第一卷,第三期,P43)(1981年第3期)

(江西省抚州地区人民医院:傅少岩)

扁平疣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赘生物。好发于面部、前臂和手背等处。皮疹为米粒或黄豆大小的淡褐色坚实而扁平的小丘疹,形状大小不一,表面凸起稍带光亮,有的聚积成片,有的稀疏散开。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感觉微痒。病程缓慢,可以延续数年之久。此病多见于青年人,特别常见于少女青春期,故又称为“青年扁平疣”。

“扁平疣”这病名,可能属于“扁瘊”之类。根据其临床症状,大抵为湿滞热结所致。一般常采用祛湿、清热、解毒之药,虽有一定疗效,并不十分理想。

几年来我院先后用梅花针治疗较典型的青年扁平疣7例,均获痊愈。计男性3人,女性4人。最大年龄26岁,最小年龄17岁;皆经过本地医院和外地医院确诊治疗多次的。详见下表。

治疗方法:取长柄(9寸)梅花针,按常规扣刺,每天或隔天治疗一次,7-10次为一疗程,中间休息3-5天。常规扣刺法:

1.??先刺整体(扣刺脊椎两旁俞穴线):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从内至外共扣刺四行,每行扣刺21-22下,以皮肤发红为度。

2.??后刺重点(1-5胸脊两侧):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每椎两侧各横扣刺2下;然后同样扣刺颈椎两侧。

3.??密刺病变局部:用有节律的弹刺手法,重复弹刺皮疹表面,使皮疹渗血为止。

4.??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及鱼虾、烧酒等。

典型病例

胥XX,男,26岁,工人,未婚。患扁平疣达四年之久,赘疣越来越多,重叠增厚,面、颈、项、前臂及手背指头皆有,皮肤变黑,胸背合并汗斑。曾用中西药物治疗三年余无效,特来我院就诊。经用梅花针按上法治疗6-7次后,皮疹开始成片结痂脱落,新皮肤由红润转为正常,13次后基本痊愈。为了巩固疗效,又专刺整体,不刺局部数次,至今未见复发。

深刺秩边穴治疗膀胱尿道炎(第一卷,第三期,P44)(1981年第3期)

(安达县中医院针灸科:李枫)

尿路感染是门诊常见病,尤以膀胱尿道炎为多。它以尿频、尿急、尿浊、腰骶痛、下腹坠胀为主症。祖国医学认为是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宣化失常而导致。

笔者自55年以来,单用秩边穴深刺3-4寸深治疗本病;同时曾与中极、关元、三阴交、膀胱俞、阴陵泉、次髎、太冲等穴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证明深刺秩边穴有良好效果。

患者最小的8个月,最大的76岁,其中以25至45岁为最多。发病至来诊日期,最短者一天,最长者两个月。针刺次数,最少者1次,最多者7次,其中以3-5次者为多。针后复发者,再针仍有效。

针刺方法

秩边穴属太阳膀胱经,位第二十一椎旁开3寸陷者中(甲乙经),即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选择5寸毫针,直刺或稍斜向会阴部,由浅入深达3-4寸深得气后,轻轻均匀捻转,使针感传向会阴部或沿膀胱经向下传导,以针感传向会阴部“气至病所”效果最佳。每5分种运针2-3分钟,加强刺激,20-30分钟起针。针后多数患者感到腹部轻松,尿意消失。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刘XX、女、21岁,某厂描图员。主诉:尿频、尿急、尿痛,下腹坠胀感4天,日尿20次以上,不能上班。服用氯霉素及呋喃呾啶两天,并用高锰酸钾冲洗阴部效果不显。查血:白细胞11,000,中性68%。查尿:尿蛋白(+),白细胞3-5个。上皮细胞多量,红细胞2-7个。不浮肿,腰部叩痛(—),下腹部轻压不适感,诊断为急性膀胱尿道炎。依法针刺秩边穴稍斜向会阴部刺入3寸深,针感向会阴及肛门传导,针后5分钟感到下腹部轻松,尿道胀痛消失。每5分钟捻转针1次,20分钟起针。针后5小时排尿,第二天上班。经访痊愈。

例2:患者凡XX、男、35岁,安达镇会计。两天来腰痛,下腹部胀、尿频、尿痛、尿急,日10次以上,全身乏力。体温36-37℃,不浮肿,腰部叩痛(—),血、尿常规均正常,诊断为急性膀胱炎。针刺三阴交、中极、膀胱俞。复诊上症稍好转,仍有明显的膀胱刺激症状。改用单刺秩边穴,深4寸,针感沿膀胱经向下肢传导,立感下腹部轻松。三诊又针上穴而愈。

例3:李老太太,76岁,城效社员。两个月来尿频、尿急、尿痛,由日10余次增到20余次,近20天来,尿淋漓不止,并有腰痛及下腹坠胀感。曾用四环素、氯霉素及呋喃呾啶多日无效。经检体温正常,不浮肿,血常规正常,尿沉渣大量红、白细胞及上皮细胞,诊断为老年性膀胱尿道炎。依法针之,两次好转,15次痊愈。

体会

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临床时深刺秩边穴治疗尿路感染、膀胱尿道炎,除蛲虫、滴虫,及其它病因外,均有明显效果。

腰痛针腹治疗358例的初步观察(第二卷,第一期,P24)(1982年第1期)

(山西省偏关县人民医院:冯纯礼)

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脱出、肌肉风湿等都可有腰痛证候。笔者根据《内经》“缪刺”和“巨刺”的启示,采用腰痛针腹的治疗方法,从1972-1980年底治疗358例腰痛患者,效果满意。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358例中,男性339例,女性19例。年龄15-19岁者6例,20-29例者75例,30-39岁者102例,40-49岁者100例,50-59岁者51例,60岁以上者24例。

二、??治疗方法

(一)??针刺点:首先在背腰部找准痛点(压痛点),然后于腹部相对处进行针刺。如痛点在督脉线上,则于腹部任脉与痛点相对处针刺。痛点在脊柱偏外,于腹部任脉偏外对准痛点针刺。

(二)??手法:虚则用热补法,实则用凉泻法,不虚不实用平补平泻法。

三、??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行动如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轻度不适感。进步:症状较前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任何变化。

四、??治疗效果

本组358例中,痊愈303例,显效29例,进步7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95%。

五、??典型病例

胡XX,男,43岁,干部。于1967年12月10日因不慎将腰扭伤,疼痛剧烈,卧床不能翻身及起坐,经针刺、服药无效遂来我院就诊。检查:腰部痛点在脊柱的督脉上。舌苔薄腻,脉弦紧。诊断为腰扭伤。

取穴:于下腹部任脉与督脉痛点相对处,用凉泻手法捻转片刻,疼痛即止,留针30分钟。起针后,患者即能站立、走路及弯腰动作,一次痊愈。一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马石铭老师的浅刺多捻手法(第二卷,第一期,P33)(1982年第1期)

(杭州市中医院:陈松泉整理)

马老师行医四十多年,精于针灸,临床上擅用浅刺多捻手法,疗效显著。其操作要点是:在选取的穴位上,用爪切痕,随即迅速捻针刺入皮下2-3分,再捻转10余次,捻转要快,幅度要适中,在局部“得气”后,配合补泻手法即可。他多用32号1-1.5寸毫针。

马老师的浅刺手法,著重在得气、行气,而不是如蜻蜓点水,一刺即止。他曾治一哮喘病人,喘急正在发作,不得平卧,马老师只取素髎一穴,浅刺1-2分,经快速捻转后,患者头、肩、背均有酸胀感,全身微微汗出,肺气得以宣肃遂得到缓解。

又如,对胸背部穴位,马老师用针尖仅点刺达及皮表而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针尖上达数分钟,使病人也能感觉“得气”。古人谓“浅深在志,远近如一”,马老师的刺法可谓深得其旨。

马老师针刺环跳穴也用1.5寸毫针,但通过多捻手法,仍能使针感传至足部,其疗效往往比长针深刺引起下肢触电针感更为满意。马老师临证针刺手法并非一成不变,他指出浅刺法要因病、因人制宜,如对羸弱者、婴幼儿及阳热疾病,要浅刺急出。反之,对体壮者及寒证等相对可深些重些。

马老师临证并注意运用补泻手法,他常用的补泻手法:以刺手的食指向前推为主,捻转角度较大,手法较重为泻,以拇指向前推为主,捻转角度较小,手法较轻为补。

总之,马老师的浅刺多捻手法,关键在于浅刺必须结合多捻,以期“得气”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有些人担心浅刺针感不大,功效可能欠高;这种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人体分布着经络,内通五脏六腑,外络皮毛肢节,内外息息相通,故浅刺同样能调阴阳、活气血。关于浅刺,古人是非常得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