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弹少年团自拍:《论语.简析》——前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54:52
《论语.简析》——前言时间:2011-08-08 02:57来源:原创 作者:子江 点击:15次
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物质上的享受,但同时也给人类和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灾难。它把人类推到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因此,有识之士,又在寻找人类的出路。这样,中华古文化又被人们重新提起。
前言 (一)  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物质上的享受,但同时也给人类和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灾难。它把人类推到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因此,有识之士,又在寻找人类的出路。这样,中华古文化又被人们重新提起。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若星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而在这众多的学说当中,又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和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自汉代以后成为历朝历代的正统文化。这是因为道家所提倡的‘道’、‘德’,儒家所提倡的‘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标准。 宇宙、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人类的不断探索无非是为了寻找这些规律(真理),顺应规律,以便达到宇宙、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共存共荣。 那什么是真理呢?我们根据经典著作,简述一下:真理是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以及生命与自然、宇宙和平相处,共存共荣的道理;是宇宙生命、物质的性质(包括人性)和运动规律;是人与生命应该走的道路,应该遵循的法则。其中包括绝对真理和无数的相对真理,相对真理要服从绝对真理(大佛法)。 顺应真理,就能使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生命与自然和平共处,共存共荣。而背离真理,就会造成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以及生命与自然的相互争斗,其结果是一损俱损。 儒家学说的核心‘仁’就是相对真理中,最低的理。知‘仁’就会知道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天下行‘仁’才能达到人民安定,社会和谐。道家的‘德’、‘道’也是相对真理,‘德’高于‘仁’,知‘德’就会知道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以及天地万物如何和谐相处。天下行‘德’人安、地安、天安万物兴盛。‘道’又高于‘德’,知‘道’就会知道,人与生命与更大范围的自然万物如何相处,知道一定范围生命、物质往复运动的规律……。 (二) 《论语》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去世后,由孔子的弟子们记述的,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论、行为。由于孔子早年思想并未成熟,其弟子思想境界远未达到孔子的境界,加上记述有误等原因,有些言论不免会有些差错。虽然通篇讲的是“仁、义、礼、智、信”,但只是松散的言论,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给后人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因此,我们在这里简略地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帮助大家读懂《论语》,当然,读懂《论语》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目地是使自己明是、非,长智慧,知道理,才是我们学习的目地。 其实,不管是佛教、道教、还是儒教经典,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变迁,自然环境、社会意识形态、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甚至有些字、词的含义都发生了变化。失去了这些基本的东西,圣人们所讲的话,我们用现代人的思维就很难理解它真正的含义。人们只能用自己对人性的了解(深度)和文字含义的了解去推断(这就是为什么一本经典,被译成多种版本的原因),所以,认识到的东西和它的本意是有差距的。也就是说这些经典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做的分析的目的,不过是配合原文帮助大家培养认识事物、明辨是、非,认识真理的能力,一但遇到真理(大佛法),有能力不要错过。因为人的一切苦难都是走歪了路造成的,只有真理是正路,才能让人们摆脱烦忧,身心健康、自在;让小人成为君子,让恶人变成善人,让世人安乐。 人生命的意义,就是追求真理(大佛法),实践真理。因为他能使人类解除烦扰,走上正途。因此,孔子说:“朝闻道(真理),夕死可矣。”唐代诗人陈子昂,见世人茫然不知所为,更是发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伤叹。其意为:看古往今来还没有人传大道真理,救度苍生。看世人茫然不知所为而妄为,智慧的诗人,心生怜悯,(别人又不了解他,)因此,只能独自黯然伤感。可见真理对人有多么的珍贵和重要。
要想理解儒家经典著作,我们必须首先要用人性的特点去了解作者的思想状况,当然这需要多年的修炼,去了解人性;其次要认识儒家经典中的关键字、词的含义,这些词的含义不了解,谈仁谈义等于空谈。它们是“人、耻、仁、忠、敬、爱、恕、信、义、慈、孝、弟、智、礼、君王。” “人”:有人说:“有这个身体不就是人吗?还用问吗?但儒家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人的身体只有装上人的思想才能叫‘人’。人的身体装上狼的思想,那就是狼,装上什么思想就是什么。人爱人,狼吃人这是本性使然。因此,古人主张:教书先育人。即“未作文章,先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亚圣孟子更是对人的思想进行了规范,指出人必须具备:(1)怜悯之心,(2)谦让之心,(3)是非之心,(4)羞耻之心。也就是说:看人受苦应心生不忍;在利益面前,先他后己;要知道什么是‘是’(真、善为是),什么是‘非’(假、恶为非);应该严格用人的思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如果做得不对,应该感到羞愧和耻辱,并及时更正。
 “耻”:1.人有了(说、做了)非人(如:禽兽)的言行即为耻。2.违背真理、大道即为耻。
“仁”:是敬、爱他人,对自己的责任,尽心尽力,诚实守信,宽恕他人的无心之过和改过之过。即敬、爱、忠、信、恕为仁。它的具体表现为:在责任面前先己,在利益面前先他。天下行仁的目的就是孔子所说的:让老者心安,让少年得到爱护,让朋友(壮年)相互信任(帮助)。儒家讲仁却不知仁是什么,没有了做人、做事统一的目标和标准,因而人们因“不知所为,而胡为。”这是儒家以及人类道德没落的原因之一。 “忠”:是指人对自己的责任、义务(义)尽心尽力,毫不懈怠。对做应做的事,不尽心尽力,叫做不忠。 “敬”:是指重视、遵从他人,敬从心而生。 “爱”:珍惜 、关心他人(是物)。表现为无私的给予。就是无私地真心为他人(物)的一生(或更长远)着想,而不图任何回报,利他而不伤他。 “恕”:是指对人的无心之过和改过之过给予谅解,人非圣贤,犯错不可避免,对他人无意中犯的错误,我们应该体谅。对犯了错误,能够知错改错的人,人们也能原谅。但对于那些屡教不改和知错犯错的人“恕”就失去了意义。 “信”:人言为信(空话、假话非人言),实现承诺为信。首先,要有信用于仁、义,其次就是,只承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没有把握的不要承诺。但如果承诺后发现有违于“仁”当立即中止,这时“信”要首先有信于“仁”。 “义”;是人应该做的事情,应尽的责任、义务;维护人性真理、正义,走正路为义(因为人世间有祸害真理人性的)。应为而不为叫做不义。维护仁称之为仁义【仁义:仁者应尽的责任、义务,即对所有的人(而不只是一个国家或集团)仁,叫做仁义。】;维护德称之为德义;维护道称之为道义……维护真理称之为大义。义是实践真理的外在途经,古代的上士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来实践真理。 义的具体表现,作为人、首先应该维护仁义……大义;其次、作为父母有父母的责任、义务;儿女有儿女的责任、义务;兄弟有兄弟的责任、义务;员工有员工的责任、义务;官员有官员的责任、义务;国王有国王的责任、义务……。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义务,有必须去做的事。人人都应该尽心尽力去做。 义和利益是相辅相成的,想要获得多大的利益就要做相应多大的义。先义(做事付出)而后取得相应的利益(成果),这就是君子;只想取得利益,而不想付出或少付出义这就是恶人、小人。(责任、义务与利益是相辅相成的,尽了多大的责任就有相应的利益。责任和义务是第一位的,而后才有利益。) “慈”:狭义为父母爱护子女,即把孩子培养成有道德有能力,能够顺应真理,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独立自主的人。广义为强者爱护弱者,对弱者爱护为慈。
 慈和孝是相辅相成的,先有慈而后有孝。 当今有的父母说:我对孩子很好很慈啊!从小好吃好喝,怕累着什么都不叫做,长大了怎么这么不孝顺呢?那是因为你对孩子不好也不慈,因为真正对孩子好,你就要为他的一生着想(培养他做人做事立身的本领),而不是十几或二十几年的照顾。你给孩子二十几年的享受去换得他一生的痛苦,你说你是对孩子好呢?还是对孩子坏呢?对孩子慈呢?还是对孩子恶呢?因为当今一些人目光短浅,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已经分不清了。 “孝”:从内心敬爱父母,行为上侍奉父母。在不违反仁的情况下,顺从父母,为父母营造身安,心安的自然环境。对父母仁为孝。 “弟”:同“悌”,敬爱同辈弟兄。对兄弟仁为弟。 “智”:即智慧,是指辨别是非,真伪,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人性真理)的能力。它和人的道德品质是相辅相成的,仁者有相应的智慧;德者有德者的智慧;得道者有更高的智慧……。人们往往对自己感觉到,但不了解的事物,觉得神密,或根本不相信,说是迷信,是因为你的智慧达不到,当你的智慧达到一定水平,能够认识它的时侯,你会发现,那个事物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并不神秘,跟平常的东西没什么两样。 “礼”:是有权威的人(集团)根据仁德的要求,习俗等,规定的人在各种情况下,要遵循的行为,语言规范。用以约束人的言行,滋养仁德思想,礼是通过人的言、行、表情去实现的,是仁的具体运用,它的规定一定要符合于仁,否则就是歪“礼”。它的形式是随着时代、环境风俗有所改变,但形式万变,实质的仁德不能变。它的特点是:约定成俗,社会监督,自我约束。法律的制定也要符合仁(人性)的标准,如果不是那一定是恶的,它的特点:社会监督,法律强制。 敬、爱、忠、信、恕是仁的思想组成部分。对人做到敬、爱、忠、信、恕就做到了仁;仁义、慈、孝、弟是针对不同对象的仁;仁(人性)是礼(行为)的本质,礼是仁在现实中的具体实施,仁心需要行为(礼)来滋养,行为(礼)需要仁心去把握;智是做到仁的必要条件,有智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仁义。 什么是君王? 1.老子说:“为人民承受耻辱的人是国家的主人;为人民解除苦难的人,才能称其为君王”(《老子》·七十八)。 2.尧说;“唉!舜啊!上天的大任落在你身上了。真诚地走正确的道路。假如天下百姓陷入贫穷和困苦,上天赐给你的禄位就永远的停止了。” 舜让位于禹时,也对禹这么说。 3.商汤获得天下,祭祀上天时说:“我小子履,虔诚地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仆的善恶我也不敢掩盖,都由天帝来分辨。我本人如果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如果有罪,在我一人身上。” 4.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起来了,(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罪在我一人身上。”(论语·二十·尧说) 5.齐宣王问:“商汤流放桀,周武王讨伐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相传是有的。”齐宣王说:“做臣子的杀君王,可以吗?”孟子回答:“祸害仁的,叫做人贼,祸害义的,叫做残;祸害、伤害他人的,叫做独夫。我只听到有一个独夫被诛杀,没听到有君王被弑杀。”(孟子·汤放桀章) 6.老子说:“最好的统治者,是百姓不知有统治者。因为他置身于百姓之中,是道德行为的典范,人民生活轻松、自在;次等的统治者,真心爱民,国家政治清明,司法公正,人民生活安定、幸福,人民拥护他;再次等的统治者,以政令压民,人民惧怕它;最次等的统治者,用高压和欺骗来统治百姓,人民生活在动荡之中苦不堪言,百姓痛恨它、辱骂它。”显然,给人民带来轻松、自在、安定、幸福的统治者,是百姓乐于接受的。(《老子》.17) 可见,真心爱民,替人民承担、解除苦难的统治者,叫君王。欺压、残害百姓 的统治者,叫独夫。
 
(神州智慧网责任编辑:yingshi)
本文来自神州智慧网(http://www.shenzzh.com)
详文参考:http://www.shenzzh.com/a/qianyuanwx/zhuanlan/zij/2011/0722/23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