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人民政府领导:读毛泽东《矛盾论》随想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17:05
期末时间仓卒,于毛泽东不朽名篇《矛盾论》欲深入思考而不得,实为憾事。好在文章原先就读过的,自己本是哲学爱好者,于毛泽东思想自有特别的关注,与此仓储之际,再读《矛盾论》,亦可有些新的想法,遂成此文:不循何思路,不做何研究,故名“随想”。

1      《矛盾论》说了什么
篇名是最好的概括,矛盾论即谈矛盾,也即谈唯物辩证法。《矛盾论》这篇文章连同早一月完成的《实践论》,可算是毛泽东文章里比较“书卷气”的作品,文章对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做了系统而有侧重的论述,虽说文章意旨决非仅限于此,但是单就理论价值讲,《矛盾论》完全有资格以“唯物主义辩证法精要”的身份充当唯物辩证法高级教材。
具体来看,《矛盾论》一文总体的研究角度就是先看矛盾本身,再看矛盾的各方面。就全文讲,前面大半部分讲矛盾本身,后面讲矛盾的两个方面。
矛盾本身,首先略承辩证法的含义,也即文章第一节“两种宇宙观”,然后讲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于特殊性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方法论。由于该文章出炉的历史目的是为了克服党内的教条主义,故这部分着重讲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包括矛盾运动(形式)的特殊性——此矛盾与彼矛盾间的特殊;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矛盾此方面与彼方面间的特殊;矛盾运动运动不同过程与阶段的特殊性——矛盾此时与彼时间的特殊。最后,作者在第四节讲了矛盾特殊性中的两个特殊: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而矛盾的普遍性则是就矛盾的存在而言的:万事万物存在矛盾;自始至终存在矛盾。
矛盾的诸方面则在文章的第五节重点论述。其中包括矛盾两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问题。讲同一性,其内涵包括矛盾两方面的相互依存、依赖和矛盾两方面的相互转化。对后者则强调转化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最后,在第六节中,文章又重点提及斗争性中的特殊形式:对抗。
就我看,《矛盾论》一文由其历史目的及作者身份,总体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风格:其一,行文上总是边立边驳,揉立于驳。例如,在论及矛盾过程的特殊性时,作者专门插入了一段批判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文字等等。其二,强调方法论,运用大量的实力论证,特别是革命中的经验。这其实也揭示出毛泽东何以会在抗战初的紧张时期出炉这样一篇哲学论文,其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更具体的讲,在于指导革命。
上面只是纯概括性地对《矛盾论》的内容做了一点概括,至于理解、消化、应用,每一方面都有广泛和深刻的探索空间,不是时间和本文的篇幅所允许的了。

2      一点哲学问题
有一个问题值得略作考究,就是“形而上学”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对该词有两条解释:其一,“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其二,“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鼓励、静止、片面的观点看是界,认为一切事物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外部”。《矛盾论》中提及“形而上学”显然用的是第二条释义——或者说,词典中的第二条解释是《矛盾论》里的释义——几乎就是《矛盾论》中的原文。我没有考证过该条词义是否创造于《矛盾论》,不过完全可以肯定《矛盾论》中,以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著中的绝大多数的“形而上学”指的是后一个意思。
本来一词多义是很常见的事,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作为官方意识形态而在中等教育中全面普及,如“形而上学”这样的词在不是很关心哲学的中国人心中的概念就往往只有其二,没有其一了。而这“其二”的概念中包含着对“形而上学”的根本否定,这就造成了一个有害于认识,一个脱离实际的不良效果:在很多中国人眼中,“形而上学”纯乎是一个错误。
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形而上学。就“形而上学”的第一条意思——“历史上”的意思,或在西方哲学体系中的意思——更接近于该词中文的字面意义:有关“形之上”的学问。在英文中,对映 “metaphysics” ,而“metaphysics”的核心内容是 “ontology”,即“本体论”指 “the theory or study of being as such,i.e.,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ll reality”,即对“在”或“是”的反思性的寻求和研究。虽然本体论的思想本质,是把存在本身同存在的现象划割开来、对立开来,认为经验观察到的现象并非存在本身,存在的本身是那种隐藏在经验现象背后的超验的存在,即“本体”,就这点来看,纯粹的本体论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唯心论,必然导致机械的认识论,应当被历史扬弃。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它的精神根源是合理的:人类总是悬设某种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理性目标,否定自己的现实存在,把现实变成更加理想的现实。所以对本体的追求,能使人类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保持生机勃勃的求真意识、向善意识和审美意识,永远敞开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空间。就此看,广义的“形而上学”拥有永恒的价值。
这是有关“形而上学”。
另一个问题是有关“矛盾的矛盾”。哲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反思性”。《矛盾论》一文中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自我解析,即用矛盾的观点看矛盾。比如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矛盾,矛盾两方面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矛盾。矛盾的分析方法用于分析世间一切的“矛盾体”,而作者又自觉地运用这个办法来分析“矛盾”本身——我认为这才是唯物辩证法地精要——如果我们已经习惯于把世间万物(包括意识)当作对立统一体来做矛盾分析,而把矛盾本身看作是静止的,孤立于矛盾体的,那么“矛盾”便成了一种新的“本体”,“矛盾论”成了一种新的本体论。不过矛盾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矛盾体,矛盾论即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的绝对性,这于其它的矛盾体不同。要成就一门学问,在其最根本部分必然有某种假设或信仰,这些假设和信仰必是绝对的,否则整个学问体系便失去意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假设就是矛盾是绝对的。而这一论断是由认识而得到的,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所以这一论断实际上是“物质第一性”这一根本假设的马克思主义的推论。故而只要我们承认马克思的唯物论,就自然会承认其唯物辩证法。

3      毛泽东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
“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哲学研究家”是不同的。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不难推知,真正的“哲学家”必须是“哲学理论家”与“哲学实践家”的统一。就这点讲,苏格拉底、伯拉图比康德、尼采是更地道的哲学家,孔子比老子是更地道的哲学家。因为他们努力地将哲思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付诸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发展其理论。这不是否认“哲学理论家”的价值,因为哪怕是最最纯粹的“哲学理论家”也必以其自身的意识,人生作为其理论的实践对象。而像毛泽东这样的哲学家则将其哲学思想在整个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中进行实践、反思、创新和完善,就这点看,毛泽东确是一个幸运的、最最地道的哲学家。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可做出论断:当今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心一定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