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什么职业好:彪炳史册的庐山保卫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55:56

彪炳史册的庐山保卫战

作者:贺 伟

字体: 【大 中 小】


  
  庐山以文化底蕴深厚闻名于世,1996年,庐山以中国目前唯一的一家“世界文化景观”入选联合国遗产保护名录,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对庐山的评价第一句就是:“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华山论剑,庐山论文”已成为一句俗语。然而,这个举世公认的文化名山,在中国近代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却上演了一幕感天动地的壮剧,在中国史册上留下了气壮山河的一页。
  2007年9月28日,在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的日子里,重建的“庐山抗战纪念碑”竣工,104岁的老将军吕正操亲笔题写了7个大字“庐山抗战纪念碑”。纪念碑原建于1946年,主持建碑的国民革命军第九十九军军长梁汉明为纪念碑撰一对联:“风萧易水屠龙去,月冷庐山跨鹤归”,归来的英魂们安息在神州的名山之中,永与名山为伴!
  2006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专栏前来庐山拍摄8集专题片,其中两集为《抗战风云》、《庐山壮歌》。笔者陪同摄制组成员跋山涉水,在三百里庐山寻访当年抗日壮士留下的痕迹。追忆往事,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壮举令人热血沸腾,感慨不已!
  
  将士同仇敌忾 誓死如归
  
  1938年7月26日,侵华日军攻进了九江市区。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冈村宁次(后升任侵华日军总司令,头号战犯)踌躇满志,他眺望着庐山,兴致勃勃地画了一张庐山写生图。冈村数周前从被占领的中国首都南京溯江而上,此时,他希望几天内就能登上中国政府的“夏都”庐山,一览慕名已久的风光。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在庐山“恭候”他的,不仅有黄埔军校毕业的骁将,还有他的师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猛虎,直到近9个月后,日军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才得以进入牯岭山城。9个月中,冈村宁次几次面对近在眼前却无法攀登的庐山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叹。
  1938年7月24日晚上,国民政府第九战区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刘云瀚少将携带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的手令,赶往驻扎在九江市区的江西保安部队第三团和第十一团,命令两团官兵立刻赶赴市郊,参与阻击日军,掩护参加武汉外围保卫战的薛岳兵团在九江、德安一带完成战略部署,待任务完成后转上庐山,担负守卫庐山的重任。
  第三团和第十一团官兵星夜进入阵地,抢修工事,第二天便与日军交上了火,两团官兵和友军一起沉着应战,多次打退日军进攻。26日下午,两团接到撤离命令,近3000官兵迅速登上庐山,日军随即将庐山团团包围。
  随着庐山周边地区的相继沦陷,庐山已成“孤岛”,庐山守军成为“孤军”。但两团官兵斗志极为旺盛,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誓以血肉之躯保卫庐山。
  现庐山大厦停车场旁的台阶石栏上,仍然清晰地刻着“必恭敬止”4个大字,题词后还有小跋:“寇犯中国,九江相继失陷,余奉命率部固守庐山。顾此白山黑水油然生敬,因题四字,概取诗曰惟桑与梓必恭敬止之义。愿此志与名山同垂不朽云尔。‘八一三’周年纪念。新建胡家位敬题。”
  胡家位是庐山守军的指挥者之一、江西保安第十一团团长,江西新建人。他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舅舅是国民党上将、时任江西省主席的熊式辉。作为军人,胡家位当然知道孤军守山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他想调换一个位置,并不是什么难事,但他更知道,什么是一个军人的职责和使命。在纪念上海“八一三”抗击日军周年之际,在炮火纷飞的庐山,胡家位题下这幅石刻,表明自己要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恭敬之情化为杀敌的动力和勇气。
  他在题词的小跋中刻意写道:“顾此白山黑水。”“白山黑水”一般专指东北地区的山水(以长白山、黑龙江简称代之),而胡家位有意在此用“白山黑水”来指庐山,其用意不难理解:中国的军人一刻也没有忘记遭受日寇蹂躏的东北大地,祖国内陆的山水再也不能任由日寇的铁蹄践踏。军人报国,正当此时,纵是血洒疆场,也在所不惜,中国军人誓与祖国山河共存亡的志愿与庐山一样“同垂不朽”!
  
  和胡家位一样慷慨赴难、视死如归的是另两位指挥员:江西游击总部副总指挥兼庐山守军总指挥杨遇春将军和江西保安第三团团长邓子超。
  杨遇春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擅长游击战术。1938年7月底,他本是去第三战区任职,路过江西时,熊式辉挽留他在江西打游击,主要担负守卫庐山的重任。杨遇春明知任务的艰巨危险,却慨然领命,转赴庐山。他深知肩上责任的重大,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序幕正是在庐山正式拉开。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正式发表《抗战宣言》,宣告中华民族的存亡已到“最后关头”,“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只有拼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蒋号召全国军民:“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抗战宣言》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庐山也因此备受全国和全世界嘱目。决不能让这块圣土轻易落入日寇之手,杨遇春慷慨赋诗道:“奋勇忠贞来保国,此公无我待何人。登临胜地驱胡虏,免教神仙堕劫尘。”充分表达了他国难当头、舍我其谁的豪气和蔑视敌寇、视死如归的气概。这首诗原刻于仙人洞洞穴石壁上,可惜在文革十年动乱中被毁坏。
  和杨遇春一样毕业于黄埔军校的邓子超团长也以诗明志:“寇氛幂幂,士气勃勃。卫我庐山,伫看日没。”表达我军必胜、日寇必败的坚定信念。这首诗原也刻于仙人洞洞穴石壁上,在文革中亦遭毁坏。
  将军不畏死,壮士何惜头!三千官兵在各个路口要道构筑工事,屯集石块,誓与日寇决一死战。仙人洞旁的九十九盘古道上,至今还保存着一座碉堡。经专家考证,此碉堡位置极佳,高度适中,既能全方位扼制登山要道,敌人炮火又难以击中;射击孔计算精确,火力搭配天衣无缝,显示出了很高的军事建筑才能。
  孤军将士的勇猛善战几天后就让日军领教了厉害。1938年7月30日上午,日军第一○一师团的太久保联队用10余门野炮向庐山公墓土坝岭猛烈轰炸,墓群被炸得四分五裂,棺木、尸骨抛得到处都是。炮声停后,200多名日军沿着陡峭的山路向上爬来。保安三团第二大队的30多名官兵从掩体中跃出,进入阵地。待日军离阵地只有100米时,守军猛烈开火,子弹、手榴弹像雨点一样扑向日军。训练有素的日军即刻就地卧倒,守军官兵马上推倒成堆的巨石,巨石呼啸而下,横冲直撞,趴在地下的日军顿时炸了窝,嚎叫着弹起,四处躲避,守军的机枪随即猛烈扫射,打得日军抱头鼠窜。守军官兵们抡着大刀、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冲出掩体,向逃敌追去,一阵刀劈枪刺,又结果了几十名日军的性命。
  守军战士快速从日军尸体上收集弹药,一名尚未断气的日本兵猛然抱住一名守军战士,拉开了手雷的弦。战士拼尽全力将日兵甩开,还未来得及卧倒,手雷响了,战士身中多块弹片,倒在血泊中。几名战士奔过来要抬走受伤的弟兄,此时,日军又开始打炮,炮弹呼啸着飞来,在身前身后剧烈地爆炸。受伤的战士要同伴们快速撤离,不要为了他而增加新的伤亡。说着,他抓过两颗手雷,滚进一块巨石的凹处。官兵们只好飞身上山,躲进掩体。炮声一停,日军又开始第二轮进攻。受伤的战士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当一群日军走近他的身旁,他猛然拉响手雷,与数名日兵同归于尽。一位毕业于日本仙台艺术专科学校的日本士兵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庐山是支那名胜之地,前所未有的激战,中队长小队长的死亡大大的有,家人团聚的希望是危险的。”这位原有可能成为艺术家的日本士兵,果然几天后就战死在庐山的山道上,他的日记也成了庐山守军的战利品。
  庐山孤军奋勇抗击日军、重创日军的捷报在《中央日报》披露后,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蒋介石致电庐山孤军,云“孤军固守庐山,屡挫敌锋,极慰”。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1938年11月18日发表题为《援助庐山孤军》社论,指出:“我庐山孤军将士,固守山地,予敌以重大打击。我英勇孤军均抱牺牲决心,坚持抗战国策。我中央政府迭电嘉许,我各界同胞,敬佩之余,尤表感奋。”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