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禁系统没电:蒋介石倚重胡适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9:28:28

蒋介石倚重胡适之谜

作者:于继增

字体: 【大 中 小】


  以批评政事、主张民主自由而闻名的胡适,曾对蒋介石多有批评,甚至劝过蒋下台;但一向刚愎自用的蒋介石居然不愠不火,不仅在生活上关心胡适,而且在政治上给予重用,委以许多要职,甚至推举他接替自己的总统位置。这种事在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中是绝无仅有的。他们之间的交往可以说真挚而微妙,历史的风景也因此而变得丰富起来。
  
  出任驻美大使“全线飘红”
  
  1932年2月18日,蒋介石在汉口寓所约请胡适晚餐。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晤面。次日,胡适又去蒋宅赴宴,同席有陈布雷、陈立夫等人。蒋介石知道,胡适早年留学美国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哲学、史学、文学诸领域颇多建树。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与陈独秀共同编辑《新青年》,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蒋介石虽是行伍出身,但他很愿意结识像胡适这样的文化泰斗,其无可争议的文化领袖地位令他神往。这次见面因无单独谈话的机会。临别时胡适赠蒋一册《淮南王书》,希望他尽量克制自己。做一个“乘众势”的总统。1934年4月4日,胡适托人带给蒋一封信,要他“明定自己的职权,不得越权侵官,用全力来做自己权限以内的事”。胡适给罗隆基写信时还谈及此事,并说:“依我的观察。蒋先生是一个天才,气度也很广阔,但微嫌近于细碎,终不能‘小事糊涂’。”
  蒋介石不仅敬佩胡适的文化造诣,更看重其在英美国家的政治影响力。他很清楚,要想使中国在西方世界有一席之地。取得他们的同情与支持。非得有胡适这样背景的人出面斡旋不可。所以,抗战前蒋介石就有意让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在官邸一次喝茶时,当面征求意见,胡适表示可以接受。因为面对日本日益嚣张的战争形势,胡适也想做些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工作。胡认为“现在国家是战时,战时政府对我的征调,我不能推辞”。后因汪精卫被刺,情况发生变化,此议暂时作罢。随后,在蒋的安排下,胡适以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身份去了欧美各国开展“国民外交”,宣传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决心。在旧金山,胡适作了《中国能战胜吗?》等演讲,他说:“算盘要打最不如意的算盘,努力要作最大的努力。”以此勉励广大侨胞的抗战信心,进行募捐的舆论准备。
  胡适关注抗战也关心蒋介石的安危。正当胡适在美国活动时,中国发生了西安事变,他立即给张学良写信:“陕中之变,举国震惊。介公负国家之重,若遭危害,国家事业至少要到退二十年。足下应念国难家仇,悬崖勒马,护送介公出险。束身待罪……”胡适敦促张学良释放老蒋的主要目的,还是从有利于抗战的全局出发的,这一思想贯穿了始终。卢沟桥事变发生三天后,胡适等专程赶往庐山参加“谈话会”,他慷慨激昂地力陈中央不能放弃河北,应立即组织抗战。由此改变了蒋介石犹疑不决的态度。当夜议定全面抗战,调兵遣将,开赴河北战场。之后蒋介石发表了全面抗战的庐山谈话。接着,蒋介石再次派遣胡适出访。蒋对总统府秘书长王世杰说:“我们现在国际宣传工作非常重要,想找适之到欧洲和美国走一趟。”王找胡适谈了两三晚,哪知胡适却表示:“战争已经发生,我不愿在这个时候离开南京,我愿意与南京共存亡!”最后,王世杰抬出胡适的好友傅斯年才说服了胡同意出国。
  这次胡适是作为国民政府特使的身份,于1937年9月26日赴美游说的。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胡适发表了多场英文演讲,博得了美国人民包括官方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他预言美国将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美国参战将会有利于亚洲战场。此间,蒋介石曾三次致电在美国奔走的胡适,表示对他言论的嘉赏,让他注意身体。并敦促其出任驻美大使。1938年9月17日,国民党政府颁发了“特任胡适为中华民国驻美利坚特命全权大使”令。胡适对路透社的记者谈话说:“吾从未担任官职,吾珍视吾之独立思想。因吾为人过去素知公开批评政府,但时代业已改变,已无反对政府之余地,一切中国人应联合起来。”美国对胡适担任大使反映强烈,《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说:“除胡适以外,没有人更够资格向美国说明中国的情形。同时向中国说明美国的情形。”然而,从事学术研究始终是胡适的梦想,他在给夫人江冬秀的信中无可奈何地说。过去曾经发誓“二十年不入政界,二十年不谈政治……我只能郑重向你再发一愿:至迟到战争完结时,我一定回到我的学术生活去。”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二十一年的独立自由的生活,今日起。为国牺牲了。”他在赠给朋友陈光甫的照片上提曰:“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可以说,胡适弃文从政,一方面固然由于抗战形势使然。但更是来自蒋介石的力主相邀,他没有理由拒绝。
  在胡适的思想里当然有对蒋介石的“知遇之恩”,所以他带病穿梭于欧美;但从根本上说,民族的苦难是激发他抗战情怀的不竭动力。在胡适当大使的4年里,行程几万公里,讲演400余场,从未过过星期天,不动用大使“特支费”,不带随员,自提皮包。他曾在一封信中说:“我是为国家的事出来的,吃点苦不要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国家是青山,青山倒了,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得做奴隶。”“比起打仗的士兵,比起逃难的人民,我这里总可算是天堂了。”他多次拜会美国总统罗斯福、国务卿赫尔、财政部长摩根索等政要,成功地争取到1.7亿美元的国际援助,并就购买战机、训练飞行员、桐油抵押等达成协议。《纽约时报》评论说:“重庆政府寻遍中国全境,可能再也找不到比胡适更合适的人物了。他所到之处都能为自由中国赢得支持。”
  胡适在美国大获成功,“全线飘红”,这令蒋介石十分高兴,特地发来贺电:“借款成功,全国兴奋。从此抗战精神必益坚强,民族前途实利赖之。”蒋对胡激赏有加。但胡对蒋并非一切盲从。蒋让外交部长宋子文干预美国事务,这种做法引起胡适的反感和抵制。“某公在此,似无诤臣气度,只能奉承旨意,不敢驳回一字。”合作不愉快使胡适萌生了去职之心。他愿意为国出力,但不愿和自己看不上的外交部长打交道。
  
  讨厌“成为政府的尾巴”
  
  胡适频繁地拜会美国首脑,目的是争取外援和敦促美国参战。他始终坚信,只要美国参战,日本必败无疑。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海军遭到重创,罗斯福对胡适说,你可以即刻电告蒋委员长,我们不能妥协,太平洋上随时都有发生战争的可能。果然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历史进入了胡适预想的轨道,他长长地叹出一口气,觉得自己完成了国家赋予的重任,现在,他可以安心地离任了。于是向蒋介石报告了美国参战的消息,并提出自己请辞驻美大使的要求,“不曾有一个周末休息,颇感疲倦”。1942年3月至5月,胡适又抓住时机在全美及加拿大行程3万公里,演说百余次,谴责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呼吁世界联合抗战。他游说回到华盛顿之后。愈感身心交瘁。
  1942年8月15日,胡适接到蒋介石来电,就拟免去他驻美大使职务征求他本人的意见,胡适即刻回电称谢说: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