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卫大爷老董全文阅读:湖北长江阳逻段专职捞尸人30年打捞400多具遗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01:12
安全警示牌常常形同虚设
老陈和他的小船  提要:“浪尸漂,停阳逻”,特殊地理形成的大漩流,使得阳逻成为武汉江段打捞长江浮尸的第一道关口,这里曾产生过“培心善堂”这一专职捞尸的民间慈善机构。作为最后的传承人,59岁的陈阳喜在30年里捞起400多具遗体,让逝者有尊严地安息。近日,记者实地探访长江阳逻段最后的神秘捞尸人,感受着这份对生命的敬重与温情。

牵出命案

男子手脚被绑漂行月余

“陈师傅,江上发现一具浮尸,麻烦您尽快赶到江边帮忙打捞!”接到长航公安局阳逻派出所民警的电话后,59岁的陈阳喜拿着特制的长铁钩、粗麻绳和扁担等物,迅速赶到长江阳逻段江边。

登上巡逻艇后,陈阳喜和几名民警一道,沿着宽阔的长江江面往下游顺流搜寻。一个多小时后,烈日下,大家看到远处有物体忽起忽落地漂浮在水面上。此时,陈阳喜熟练地系紧身上的救生衣,站立船头,顺势甩出挂有细长铁钩的长竹篙,慢慢地试探几个来回后,将远处物体逐渐拉近。

随即,他又抛出圈在肩上的粗麻绳,套紧后将麻绳的另一头牢牢地栓在船舷上,一具仰面朝天、半浮水面的男尸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被捞起。这是今年6月中旬发生在长江阳逻江面上的一幕,而这,只是他30多年打捞生涯中再平常不过的一次。“因为生理构造不同,只要没有大风浪,女尸一般俯身浮在水面,而男尸则是仰面朝天,隔百米就能判断出死者的性别。”7月18日上午,走在长江边的陈阳喜向记者透露着自己的辨尸“秘诀”。

然而,也有特殊情况出现的时候,2009年9月份的一次打捞经历,就让他一直记忆犹新。“当天天气很好,上午10点多钟的样子,江面风浪比较大,我远远地就能看到,隔岸十多米的地方,他俯身浮在江面上,随着江水时隐时现,向下游漂去。船慢慢靠近后,我用钩子把他勾住,顿时,尸身翻了个面,一股刺鼻恶臭扑面而来。伏趴水面的死者竟是一个男的。”陈阳喜回忆起来仿佛历历在目。

紧接着,他发现,男尸双手双脚被粗绳牢固地捆绑着,颈部有勒痕,胸口则有五六处刀刺伤口。随行民警及法医鉴定后得知,死者年约40岁,由于遗体在水中浸泡了至少一个月,已出现高度腐烂情况,就连头发都已脱落,难以辨认。致命伤为胸口刀刺及颈部绳勒,系他杀,从上游沿长江漂行至该处。警方处理完之后,他协助民警将遗体运送至阳逻殡仪馆进行了处理。

收整遗骸

溺亡者家属感激涕零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对于痛失亲人的家属来说,这是再朴素不过的想法了。2010年7月上旬,20多岁的小刘与几名同学一起,结伴到武昌长江边游泳消暑,不幸被湍急的江水卷走失踪。

因为害怕,几名同学将事情真相隐瞒了两三天,小刘父母得知此事后悲痛欲绝,每天发了疯似地在武昌江段张贴寻人启事,逢人便打听孩子的下落。

苦苦找寻两天无果,小刘父母近乎绝望,后经人提醒,开始沿江往下游搜索,并最终在阳逻找到了小有名气的“老陈”陈阳喜。看到小刘父母红肿的双眼,老陈二话没说就一口答应帮忙找寻。

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陈喜阳在武昌至阳逻区间的江面上,来回寻找打捞,最终在阳逻附近找到小刘已浮出水面的遗体。和以往打捞一样,他将重达150斤的遗体用船拖到岸边,又和殡仪馆工作人员一起,将高温曝晒后已经腐烂的遗体送往殡仪馆处理。

在殡仪馆里,小刘的父母见到儿子的遗体,怎么也不愿意相信眼前的一幕,夫妻俩顿时号啕大哭,伤心欲绝的母亲更是几度晕厥过去。“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场景最让人心酸,夫妻俩好不容易拉扯大的一个大学生,一下子就没了,真是可惜。”虽然这种情景曾多次出现,但老陈还是忍不住地直摇头惋惜。

以此行善 30年打捞400多具遗体

“我干这一行是积德行善,从来不主动向别人开口索要钱财。前两年听说荆州有几个大学生在长江里溺亡,当地还有打捞公司看着学生们跪地乞求,还狮子大开口地挟尸要价,收了几万块钱才同意打捞,那些人赚死人钱,黑良心,要不得。”讲起自己的“同行”,陈喜阳不住地摆起头。

多数情况下,协助打捞江面无名浮尸后,警方将向陈喜阳支付200元酬劳,他都会接受。也会有死者家属出于感谢主动给他一点“辛苦费”,陈喜阳直言:“不管多少,别人的一点心意我肯定是会收下的,这也是对他们的尊重。”

对于死亡,绝大多数人都是十分忌讳的,浮尸、遗体等字眼,听起来都会让人毛骨悚然,更别提长期面对面地近距离与它们打交道。今年是陈阳喜当“捞尸工”的第30个年头,面对各种浸泡或腐烂的尸体,老陈已经习以为常,“别人可能都不习惯,听到就直泛恶心,但仔细想想其实也没什么,每具遗体都曾经是一条鲜活的生命,都有着他们属于自己的故事,送他们最后一程,和家人团聚,有尊严地入土为安,没什么不好。”

妻子吕学平告诉记者,丈夫从1981年就开始做“这个事”,她自己和孩子当初都是极力反对的,“总和尸体打交道,很容易被认为晦气而反感,谁不怕死?”为此,她没少和丈夫发生争吵,但是慢慢地,她和孩子发现,丈夫在江面上打捞尸体,很多死者家属常常感激涕零,“虽然事情不大,但对别人来说也算是个积德行善的好事”,时间久了,家里人对此也就习以为常了。

邻居周明介绍称,因为父亲周二狗常常会给陈阳喜当副手帮忙。周明坦言,老陈是个“很不错的老实人”,跟邻居们的关系处理得融洽,大家也都很敬重他。

据了解,陈阳喜刚入行时,每年都会从江面收起三四十具沿江漂下来的浪尸,但最近几年每年不到10具,以前大多是江中木船翻覆发生意外,现在绝大部分是在江边野泳溺亡。30年来,他在阳逻江面上经手打捞的遗体就有400多具。

特殊漩流 打捞遗体成为当地传统

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让陈阳喜选择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去做这样一件事?

陈阳喜是土生土长的阳逻人,上世纪80年代初,在阳逻染织厂当漂染工的他时常到江边玩耍。有一次,一名丁姓老人突然问他“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捞尸?”他“稀里糊涂”地就答应了,此后就时常利用业余时间与捞尸队几名老人一起划船打捞浪尸。而这名丁姓老人,正来自当地一家叫“培心善堂”的机构。

史料记载,武汉民间一直有着“浪尸漂,停阳逻”的说法。由于阳逻在地理情况上的特殊,长江水流自天兴洲以下,由东北流向转为东南流向,加上武湖外溢串江,形成一股强大的急流,冲向阳逻上河街的武矶头,受矶头伸入江中砥石的阻挡,汇成一股漩流。从上游江面上漂来的浮尸被卷入漩流,暴尸在武矶头附近江边,这就使得阳逻成了武汉以上打捞长江浮尸的第一道关口。

因此,在清朝道光初年,阳逻人雷窝子湾监生雷朝鼎、雷朝辅见此情景,便生好善之心,在武矶头附近搭起芦棚,雇用一只木船从事打捞,并对无人认领的浮尸,施舍芦席或木匣予以掩埋。后来,他们在阳逻上堡武矶头附近盖起三间平房,创建了“阳逻培心善堂”,配有专管人员,置木船两只,专事江上救生、打捞浮尸以及对浮尸的处理。

作为一个民间慈善机构,培心善堂曾担起了几次大的捞尸收殓活动:1913年,“康记”客轮在阳逻靠岸翻船,培心善堂全力抢救,救活200余人,捞尸300余具;1918年,招商局“江宽”号由上海起航赴武汉,经丹水池地段,被“楚材”号军舰拖沉,死者1000余人,培心堂捞尸800余具……

这种民间自发组织打捞浮尸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57年,时至今日,培心善堂已不复存在,传下来的捞尸人就只剩下陈阳喜了。

社会学家:捞尸善举体现人性温情

对此,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运清指出,阳逻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承,使得当地有着打捞浮尸的传统。长江中很多浮尸都属于非正常死亡,给死者家属带来痛苦,陈阳喜自己的特殊经历,使他更能理解死者家属们的复杂心情。他多年以来所做的事情,体现着对逝者的尊敬和对生命的敬畏,这种善良人性是一种人间温情的展示,在当前社会中,这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和帮助,值得学习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