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阅读做题技巧:【佳片U约】日本电影:《男人们的大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50:00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日本电影:《男人们的大和》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男人们的大和》《吾为君亡》:招魂、安魂不反思,要批判  !
聚焦日本人心灵创伤的二战海空战题材经典。日本导演佐藤纯弥代表作。1945年4月7日,象征“大日本帝国”军威和军魂的“大和”号战舰在冲绳战役中被美军击沉……60年后,一位成熟美女因“想知道父亲的事”而来到鹿儿岛追寻“大和”足迹,并在一位亲历其事的机动船老船长帮助下如愿前往北纬30.43、东经128.04海域,从而引出了对“大和”最后出击过程以及“大和”3332名将士死难经历的沉痛追忆……“美丽的绽放,壮烈的凋零”。凭吊慷慨赴死的“战殁者”亡魂,展示幸存者难以自解的苟活情结,引导懵懂少年并用武士道与士道精神……制作精工,表现老到,人间爱揪心煽情,海空战极尽惨烈,只“纪念”,不反思。反町隆史、中村狮童、铃木京香、松山健一、苍井优、渡边大等主演。
该影片号称“战后60年纪念作品”,但在作为故事背景提及太平洋战争重大事件时却注解不详、含糊其辞。史载“大和”最后出击时的“乘员”为3332名,该影片以“大和”死难将士人数为3333名。据说该影片制片人角川春树曾表示,“希望用爱与死的主题,表现日本人独有的自尊和精神。”而日本东映公司则在宣传该影片时宣称,“《男人们的大和》将引导未来的日本以及世界前进的方向。”
[剧情资料]
导演: 佐藤纯弥
编剧: 佐藤纯弥 / 边见纯
主演: 松山健一 / 中村狮童 / 反町隆史 / 苍井优 / 池松壮亮 / 仲代达矢 / 本田博太郎 / 井川比佐志 / 胜野洋 / 铃木京香
类型: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05-12-17
又名: 大和号 / 男人们的大和号 / 男人的大和 / Otoko-tachi no Yamato
男人们的大和的获奖情况
2007年 日本电影学院奖 最佳摄影(提名) Yoshitaka Sakamoto
2007年 日本电影学院奖 最佳女配角(提名) 苍井优
2007年 日本电影学院奖 Best Music Score(提名) 久石让
男人们的大和的剧情简介
故事背景设定在太平洋战争中后期,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被美海军大败;第一机动舰队4艘航母被击沉;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战死,太平洋上各岛屿的日军守备部队先后覆没,日海军处于严重不利的形势。
昭和19年(公元1944年)的春天,特别少年兵部队的神尾怀着对大和号的憧憬,登上了超弩级战列舰“大和”号的甲板,当时的大和号是日本国民和军人的希望与象征。神尾忍受了舰上严酷的训练,然后迎来了他的第一次实战——莱特湾大海战。
在这次海战中,联合舰队事实上已经土崩瓦解。当残酷的战局放在面前,大和号和它的船员们怀着守护国土的决心,起锚迎来它的最后一次悲壮决战。所有的人都很清楚:迎接他们的将是杀气腾腾的美军大批舰载机群...........
[精彩影评]   怎样鉴别一部军国主义电影
《男人们的大和》这部高成本的平庸之作,因为题材的敏感,又一次成为中国关注的焦点。与导演和制作方声称的初衷“呼唤世界和平”这一主题大相径庭的是,中国青年则多认为这部影片不过是在“鼓吹军国主义”,是一部彻底的军国主义影片。
他们认为,影片在美化皇军,美化侵略战争,并用强烈的煽情手段,淡化影片的思辨力量,强制推销作者观点,为军国主义招魂。很容易的,《拯救大兵瑞恩》被用来作为反面力证,“有一个死了哥哥的水兵不顾军官的好意,要留下来与大和共死。很像《拯救大兵瑞恩》里詹姆斯选择留下来坚守大桥是不是?或许有日本人看到这里会感动,但我真的快要笑死了!人家留下来战斗是为了解放欧洲人民,TM你个小日本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送死还是杀害更多的盟军?”
《男人们的大和》是不是一部军国主义电影呢?作为一部“旨在”鼓吹军国主义的电影,必须符合军国主义宣传需要,必须要为侵略扩张,思想灌输,军事独裁寻找合法性。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通常采用善恶二元对立的做法,就如《上甘岭》《闪闪的红星》《鸦片战争》,将自己要美化的形象置于我们赋予的正义的一边,用对手的恶来反衬我们的善。
可惜的是在《男》中,只找到挺身反抗不公待遇的下层军曹,为了荣誉和家人而不是天皇战斗的青年,还有被迫执行自杀任务的舰队长官。这部影片甚至没有对手的有机形象,盟军被物化成一群飞机,一种强大力量,却没有赋予更多的含义。显然,制作者并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鼓吹什么或者批判什么上。如果有,也和战争没有太大关系。《男》希望把自己打扮成一部关于男人而不是军人,关于士兵而不是军阀的反战电影。
当然,这一点它也没有成功。由于采取对敏感问题的回避策略,实际上也留下了足够给予误读的空间。日本影评人山田和夫很容易就能上纲上线:“这种感伤的追悼与宣传相呼应,结果就让这种惨死在感情上被美化了。特别不能忽视的是,电影本身就存在迎合宣传语言和观众朴素“感动”的问题。……如果要对这种毫无理性的自杀式战法追根问底的话,实际上可以借此揭示出那场被称为亚洲——太平洋战争的非正义侵略战争的反人类性和反科学性。但这部电影对于有关责任的思考却非常的缺乏,这正是该电影最大的缺点。如果大和的死者们像电影公司宣传所说的‘只是为了守卫爱人、家庭、朋友和祖国……’那么这样残酷的战斗就被美化了,亚洲——太平洋战争也就成了日本生存和自卫的战争。这难道不是为我们最应该警惕的侵略战争肯定论张目吗?”
立场混沌,态度暧昧,在反战和反动之间飘摇不定。既可以理解为陈仓暗渡逐渐偷换概念的军国主义幽灵,也可以理解为中流砥柱坚持人性自由的反思作品。在如此一个敏感的历史题材中,既要召唤日本民族自强自尊的精神,又不能标新立异越过雷池半步,带着枷锁跳舞,《男》的命运其实早就注定。谁让你生为一部日本主旋律战争片?
但是。
为什么立场混沌不能成为堂而皇之的第三条道路?这部电影反战,于是是好的;这部电影反动,于是是坏的?为什么作为观影者一定指望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以替代对影片质量的判断?为什么为了力图让这个判断更加清晰,需要不遗余力地从细枝末节处寻找蛛丝马迹?就像我们对《武训传》所作的那样?
这让我想起《黑影降落》的结尾:历经磨难损失惨重的美国大兵疲惫不堪地奔跑在摩加迪沙的小路上,身边不时经过茫然的非洲妇女。这究竟是在树立一个不远万里不辞辛劳“为非洲人民服务”的武装白求恩形象?还是一种独立自主坚强不屈“谁请你们丫来了”的骄傲非洲精神?
不知道,也没必要知道。
破灭与重生
看俞天任博客中连载的《浩瀚的大洋是赌场》最新的章节已经讲到了冲绳战役中的日军菊水作战,里面当然少不了大和号战列舰的情节,这促使我去看了《男人们的大和号》(YAMATO)。很多国人在网络及其他媒体上指责这是一部“片面理解牺牲”、美化宣扬日本军国主义精神的电影。但我看完后的第一感觉是:这不是一部宣扬军国主义的电影,恰恰相反,它是一部很不错的反战电影。另外, 这部片子之所以能够打动无数现代日本人的心,让观众们眼睛中满含泪水(这也是某些人认为该片是一部美化军国主义的电影的证据),还在于电影通过沉没的大和号,很好的讲述了一个关于梦想、信仰破灭的时代的故事。
巨舰大炮主义时代的破灭
日本海军大和号战舰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祭品——传统的巨舰大炮主义海军时代结束的祭品。日本海军有一套理论,认为日本海军若想守住小笠原群岛防线,打败假想敌美国海军的进攻,其舰船总吨位不得低于美国海军的70%。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同时弥补对美国海军数量上的劣势,日本海军决定建造吨位巨大的战列舰,于是就有了大和号和武藏号。大和号有着72800吨的满载排水量,这个吨位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也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巨舰,其庞大程度可以与美军现役的核动力航母相媲美。大和号装有3座三联装460毫米主炮,能够将1.5吨的炮弹发射到20海里之外。可以想像,即使是1.5吨的铁疙瘩从天而降砸下来的威力那也是巨大的。在大和号身上,日本海军寄托了巨舰大炮主义的巅峰梦想——一艘战列舰可以应对敌方一个舰队。而能够以大和民族的名称去命名一艘军舰,自然也是将其作为这个民族的理想和荣耀的象征。所以,大和号又不仅仅是一艘战舰。
大和号于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试航完毕,随即被编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1945年4月8日,作为日本海军仅余的一支舰队的旗舰被美国海军击沉,它的沉没也意味着太平洋战争海战部分实质性的结束。所以从时间上看,大和号经历了太平洋战争全过程,但它在整个战争期间却并未像日本海军所希望的那样取得什么值得后人追忆的“战绩”。中途岛之战它是联合舰队旗舰,但整个大战期间都在战场300海里之外观战;所罗门海战期间,大和号呆在军港里呆着无所事事,随后就兼职做运输船(绝世巨舰作运输船用!);莱特湾海战中大和号和姊妹舰武藏号带着一群战舰去找美国航母送死,结果武藏号被美国海军击沉;最后,在驶往冲绳岛途中,大和号终于被击沉。
是役,日本海军第二舰队损失战列舰大和,轻巡矢矧,驱逐舰朝霜,霞,矶风,浜风,仅大和号一舰上就有2229名士兵死亡(全舰共有2498名士兵);美国海军损失20架飞机,飞行员死亡14人。
大和号特攻冲绳岛附近的美军的任务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次有去无回的死亡之旅。来下达作战命令的草鹿龙之介参谋长向指挥官伊藤整一转述了天皇质对海军军令部的质问:“海军没军舰了吗?”这句质问的潜台词是:“如果亡国了,海军所有的军舰都要随之沉没。”所以有了舰队指挥官伊藤整一的话,“因为大和号代表1亿国人,所以,他要做1亿人玉碎的先锋,我们只是替它选择了死的场所。”就这样,巨舰大炮主义巅峰时代的代表大和号走上了不归路。
回望近代世界海军发展史,各国海军中最不应该作为巨舰大炮主义时代结束标志的正是奉献了最后殉葬者大和号的日本海军。早在甲午战争时期,刚刚诞生不久的日本海军和号称“远东第一舰队”的北洋舰队进行了一场大战。在此之前,北洋舰队的镇远号号称“远东第一坚舰”,此舰是当时是所有日本海军军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在战斗中,镇远舰一炮就把日本海军一艘主力战舰打得退出战斗。但这场战争的结局却是新生的日本海军打败了远东第一舰队,镇远舰也成了日本海军的战利品。究其原因,除了日军的运气之外,更在于日本海军技术、军事思想先进,也意味着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指挥能够克制巨舰大炮。
如果说甲午战争所昭示的意义还太抽象的话,那么偷袭珍珠港的成功则应该足以让日本海军有所警醒了。日本海军没有依靠巨舰大炮,仅仅依靠航母搭载的舰载机,就在一场战斗中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而且打得就是那些巨舰大炮。这场一边倒的战斗充分的表明:庞大的战舰在飞机面前只能任其宰割——海战立体化的时代来临了。
用俞天任的话说,“用舰炮对轰是所有海军军人的理想”。但是,当航母出现后,这一传统的海军梦想就变得脆弱不堪甚至虚无缥缈了。经过珍珠港事件,美国海军醒了,或许他们在心底仍万般留恋传统的巨舰大炮主义,但他们却懂得积极适应现实,于是源源不断的制造航母,使得美国航母舰载机满太平洋飞。作为胜利一方的日本海军本应以宣告巨舰大炮主义时代终结者的角色被记入海军发展史,但可惜的是他们自己始终未能从胜利中发现对手失败的原因,而将之简单归结于日本军人精神的强大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正如影片开始神尾克己对母亲所说的,“美国是个个人主义国家,一盘散沙,很好打。”
在中途岛战役失败后,日本海军损失了一半的海军舰载机力量,更为惨痛的是那些战斗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的损耗。由于航空力量锐减,而美国海军却能源源不断的补充航母和舰载机,此消彼长,太平洋战场上的局势也迅速逆转,航空力量薄弱的日本海军处处被动挨打,以至于到了战争末期只能让庞大的舰队在很少的航空兵的掩护下出去送死。到了大和号的最后死亡之旅时,日本已经没有航空兵为其护航了(后来争取到一些,指挥官伊藤整一的儿子就在大和号上空为老爹护航)。
大和号就这样驶向了它殉葬的墓地,以自己的沉没,宣告了巨舰大炮主义时代的破灭。
轻生重死时代的破灭
之所以说《男人们的大和号》是一部反战电影,乃是因为贯穿全片始终的一个主题——生。日本武士道精神迷恋死——“随时随刻赴死的决心”。在日本文化中,死可以消弭生前的一切罪恶与羞辱,令死者变得如樱花一样美。对死的迷恋,是深入日本人,特别是信奉武士道的日本军人的骨髓的信念,于是在战斗中动则”玉碎“。大日本帝国军队世界第一,战无不胜,如果不能取胜,就玉碎冲锋。死光之后,既可以消除无法取胜(或曰战败的耻辱),又可以展示日本军人世界第一勇士的精神,反正至少在精神上要比对手强。这或许是鲁迅先生所揭露的“精神胜利法”的日本版本。日俄战争之时,乃木典西指挥日军进攻旅顺俄军203地。就在这个土山包下,日军足足伤亡17000人,尸体累积了好几层,这其中就包括乃木同志的两个亲儿子。客观的说,乃木典西的指挥能力是很有问题的,面对远东第一堡垒,他从头至尾坚持使用“肉弹”战术,把一批又一批日军送进坟墓。但就是这样一位资质平平的将领,战后却被封为元帅,后又被日军尊为”军神“。他取得如此褒奖和地位,不在于其能力,而在于它不怕死的忠勇精神。
但在本片中,这种轻生重死的精神被无声地否定了。
最后一次出征前,大和号让船员回家与亲人相聚。每个人的告别都是依依不舍的生离死别。常田的妈妈给儿子做了最爱吃的糕点,告别后忍不住又追上已经说过”沙扬娜拉“的儿子,拥抱着他一遍一遍的说”你不能死“;内田守和心爱的艺妓相拥无言,迷离复杂的眼神充满了不舍和纠结,并约定在广岛守候相聚;妙子向即将离去的神尾哭诉自己的爱,央求他千万不能死;唐木的妻子抱着儿子赶往码头送别丈夫,而唐木听到妻子的呼喊后整个人突然从呆滞的状态醒来,瞬间变得异常激动,在小艇上一遍遍喊着妻儿的名字,手不停的挥呀挥,直至身影变得模糊不清。
导演花了这么多镜头描述亲情、爱情和美好的生活片段,的确有交待促使大和号上的男人们殊死战斗的客观原因之一——保护家人——的目的。但是,影片的重点显然不在于此,而在于亲情、爱情和美好的生活本身。肯定了这些因素,也就肯定了生的价值和意义,并无声地批判了战争对美好生活的无情摧残。
甲板上,军官允许士兵们向着自己家乡的方向与家人最后一次告别。话音一落,下面已经哭成一片。士兵们冲向船舷,遥望家乡,有的呼喊儿子,有的呼喊妻子,有的呼喊爸爸妈妈,有的呼喊外婆,满舰的生死别离的嚎啕与呜咽。船舱内,军官和士兵们因为此次“明知是死而赴死”是否有意义而发生了争执和斗殴。资格较老的军官们认为“,为了国家,为了天皇而死足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个人的生命算不得什么”;而年轻的娃娃兵们则认为,“明知是死而去送死没有意义”,并且“这样救不了国家”。这些年轻人终于开始醒悟:为了死而死是没有意义的死,是不值得死的,是该摒弃的时候了。
森协为了防止士兵们在战舰沉没时向惯例一样殉舰,特意告诫他们:“万一,来了全体撤退的命令,战斗就结束了,那时候大家可以离舰。”当舰长命令离舰时,疯狂的神尾果然试图继续战斗,结果被森协和内田奋力拦住并扔了下去。内田还将山本五十六赠送给自己的短剑托付给神尾,一方面是为了保存此剑,另一方面也是想以此维持他求生的意志。若是为了美化军国主义或者宣扬死的价值,此时的情节显然应该是大家如何如何不畏炮火和沉没的危险,坚持战斗,坦然玉碎等等。可这部片子没有这样,在阿西坚持不住沉入海水中时,神尾还在拼命的去拉他上来,而非送他一程。
之后,被救存活下来的神尾到好友阿西家向阿西的母亲报知爱惜的死讯。初时阿西的母亲狠狠的责骂神尾为何未陪同大和号死去而独存活——”怎么有脸一个人活着回来?“,这句质问使得神尾羞愧万分无地自容,跪下连连磕头谢罪。但后来阿西的母亲却阻止了他,并从传统的为国牺牲无尚光荣的”政治正确“束缚中解脱,回归为一位真正的母亲,说出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期望——你要好好活下来。此时她不仅仅是阿西的母亲,也是神尾的母亲,是所有大和号上的男人们的母亲,她道出了所有母亲最为真实的想法,一如常田的妈妈在送别常田时所哭求的:”你可不能死啊,不能死,不能。“
当然,对于一个伸手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思想浸淫的国家来说,要想迅速实现由重死到重生,由为国到为个人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这需要一个长远且痛苦的过程。常田在告诉妈妈哥哥的死讯时,他妈妈开始时强忍着悲痛——儿子是为国家而死,应感到荣耀才是。直到后来再也忍不住,汹涌的感情才喷薄而出无法抑制。阿西的母亲在见到报告儿子死讯的神尾时也是在直接骂他无耻。指挥官伊藤整一中将的老婆在送别丈夫时直接就告诫说,“如果打不赢,就不要回这个家了”(影片中没有涉及)。不久,这位政治正确的中将夫人在短时间内接连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年轻的儿子。而作为本片回忆着的神尾克己,则更是花费了60年才实现彻底的转变。
神尾是一个十分矛盾的角色。一方面他渴望和战友们一同战死,一方面他又渴望生存下来(我认为后者的比重要占得高些)。这种尖锐对立的矛盾的交织冲撞使得最后幸存的神尾一直不知为何而生,然后虽生犹死般地度过了60年,这也是他在大和号沉没后的六十年中一直都无法面对大和号和死去的战友的原因。六十年后,内田守的养女告诉神尾其实内田当时也生存了下来,并且一直默默忍受着别人的误解和指责而抚养十一名战争孤儿。内田之所以能忍受着偷生怕死的指责活下去,并非是为了什么政治正确的“崇高”的理由,而是个体的理由——“我要是死了,森协、唐木、神尾,还有西哲他们纯真的模样,就会跟着消失。”这句话让迷茫了六十年的神尾彻底醒悟,明白了自己生存下来的意义。也正是在那一刻,他才“真正告别了昭和时代”。
六十年前,在大和号驶向坟墓的途中,神尾曾向一个军官请教”武士道“和”士道“的区别。军官答道:”武士道就是随时随刻赴死的决心,士道就是始终不渝按信念活下去。”在大和号上,神尾实践了武士道。六十年后,故地重游,战友遗言惊醒梦中人,在大和号的坟墓上,神尾终于领悟了哪位军官所说的“士道”。
为新生而求一死
既然影片否定了死,但为何又有森协庄八这样的主角在最后关头放弃救援,独自游向深海自杀寻死呢?而且他还说过,“死这东西,谁都会。现在,我们需要生存下来的人,如果没有人活下来,我们就不能死。”
在最后一次出征前,森协与大和号上的士兵们一起赌博。应森协的要求,赌场在打烊后又为这些赴死的人开了最后一局。正当所有人兴致勃勃地准备下注时,森协却突然来了一句:”一点定输赢,这一局赌我们能否回日本。“刹那间,空气似乎凝固了,所有人都一脸凄然。其他人都押了能够回来,只有森协一人赌死。
这是一场关乎命运的赌局,但参与赌局的人都无比弱小,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有听天由命而已,因为他们自己都已知道是在朝着坟墓前进。其实不单单是这些士兵在赌,整个日本自甲午战争以降都在赌。士兵们赌自己的生命,而日本则赌的是所谓“国本”,这是一个赌性十足的国家。赌徒往往是少有理性的,他们更多的依赖运气。日本当然也不例外,不过很不幸,日本的运气已经用尽了,此次无运气可用了。但一旦运气用尽,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却还在要求自己的舰队去做玉碎先锋,还号召一亿国民集体玉碎。于日本而言,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一个自我灭亡的时代,一个该革旧鼎新浴火重生的时代。但日本陷得太深,没有强大的刺激,不经过涅槃,无以警醒。所以,森协认为应该有人同大和号一同死去,像大和号的沉没警醒了沉浸在巨舰大炮主义中梦想中无法自拔的日本海军一般,他们的死,或许能够使得日本警醒,在战火中实现涅槃,焕发新生。
前面说过的军官和士兵因为大和号明知是死而赴死的做法产生争斗。后来,一个军官近来制止了那场争斗,听取了双方的观点后,他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都是要死的人了还打什么,日本太轻视进步了,太轻进步重精神了,可是没有进步就没有胜利,历史已经证明了,幕府末年,在萨英战争吃亏的萨摩,在马关战争中失败的长州,之后放弃攘夷锁国的政策,从欧洲引进新式武器,最后打倒了幕府。战败才能觉醒,日本无其他出路,现在觉悟,早晚就会得救,为了日本重新获得新生,你们要做赴死的先驱,这难道不是你们的宿愿吗?!”
这个军官后来被炮弹击中,在奄奄一息时饮刀自杀。
这是在“宣扬牺牲”,“曲解了牺牲的真正含义”吗?显然不是。这位军官,以及森协,并非是为了死而死,而是因求生而死。他们求的不是自己的生,而是国家民族的生;他们并非是求国家在传统的道路上延续,而是要以一种涣然一新的面貌重生。他们要日本明白,“为了死而死不能拯救日本”——只有有人活下来,死才有意义。如果转换成孟子的话,那就是“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从这个角度看,大和号必须沉没。至于森协他们是否必须以死来警醒国家重生,我持保留意见,但可以肯定的是,森协已明白其中道理,他是为了“进步”和“生”而死,而非为了“效忠”和“死”而死。
所谓“军国主义电影”
由于大和号的象征意义,该片因而也成为了一个敏感话题,很多国内媒体在影片还没上映时就开始批判这部电影,周边国家如韩国也是如此。作为日本侵略战争的受害者,此种担忧可以理解,但在担忧之余,不能失去理性,而已一副有色眼镜来看待一部电影作品。
影片通过大和号上男人的故事人们展示了传统轻生重死价值观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但并未直接用对白或空洞的政治口号去批判这些忽视个体价值和生命价值的“传统”,而是通过对其反面的歌颂和追求来否定它。但是,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处理方法却又引来日本邻国众多人士的批评,他们认为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一句反思战争起源、否定战争意义的话,因此是在美化军国主义精神和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这种论证逻辑是否成立先不说,我想这些人或许根本就没有亲自看过电影,或者是看了也没明白。如果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能够使得观众沉浸于对生的热爱和留恋,那就已经达到了最好的反思战争和追求和平的效果。那些絮絮叨叨的从各个方面来议论一场战争的起因和责任的口号,往往可以喊得很响很响,政治上也很正确,但却往往并不能达到反战的效果。辨析人类的生与死,才是从最根本上否定了造成血腥杀戮,破坏亲情爱情和友情,留下无数精神创伤的战争。
在影片结束部分,内田养女在撒完父亲的骨灰后,又行了个军礼并说了一句“内田二等兵曹,现在归队”,同时小男孩也扎上白带,默默接过小船的轮舵开始航行。在部分人看来,这些情节都被赋予了“为军国主义招魂”,“军国主义后继有人”等深刻象征意义。
我认为,上述批评是很不客观的,或许批评者根本就没看懂影片的故事。内田孤身一人,嘱咐女儿将其骨灰撒入大海,不过是想和“真正的兄弟”们死后相聚罢了。而掌舵的小男孩更是重生后的日本的象征。同样是15岁的他,不必再像六十年前十几岁的神尾、西哲们那样在战场上厮杀,为了生命而提心吊胆,而可以打工挣钱买摩托玩。当神尾在60年后终于告别了自己的昭和时代时,他恰好看到了他,以及内田、森协等人所渴盼的新生的日本——一个为自由幸福而生的日本。
[请您观看]
',1)">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I4MTkwNjMy/v.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