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电视台直播节目表:让佛光照进众生的心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09:13
让佛光照进众生心田
——《佛教造像法》跋
  
  有一句俗语,叫“急来抱佛脚”。它反映着世俗中的一种人生态度,即平时可以不修心养性,可以不要悲悯情怀,可以不为善,广种福田,待真到了危难时刻,无计可施,便临时去求神拜佛了,把佛当成了一解燃眉之急的救火工具。一个在平日里从不以慈悲为怀的人,肯定会给自己带来这样的结果:一是种下什么不良种子,长出什么无益果实;二是不善待他人,也就可能得不到他人善待。因此,佛家讲究修行,讲究一个人的心灵纯净和灵魂升华,这样,于人于己,都结下好的善缘,也就有助于一个平安、和谐的氛围的形成。也就不至于在心急火燎时,才想起去抱佛脚。
  中国世俗间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进庙烧香,见神磕头”,也不管进的是什么庙,拜的是什么神。宗教信仰,对个人而言,是神圣的事情。真正的宗教,总是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洗涤人灵魂的至圣境界。好的宗教信仰,引导人超度现实中的一切烦恼,而那些动机不纯、随意性很大的所谓信仰,可能让人误入歧途。中国古代常常发生清除“淫祠”的举动,那“淫祠”,就多半是世人随便造的荒诞不经的神和庙,往往存在着愚弄人也危害社会的弊端。
  由此看来,人不要把佛当成为我所用的功利性工具,应当怀着虔诚的心去学佛,礼佛,从中了悟佛心。  也许,佛祖也为了让信众感悟到佛性,从佛的慈悲、庄严的妙相中感悟佛在眼前,佛在心间,因而向信徒论说了为佛造像的法度,这就是那部在《大藏经》中很独特的经典——《佛说造像量度经》。
  此经详述了佛像从头到手足各个部位应遵循的造像尺度。佛教造像,不是艺术创作,不能凭空任由造像者自由想象,随意发挥。那样造出来的像,无论艺术效果有多好,只要它不是依据佛家经典所造,那它就与真正的佛教造像差之千里。一个不懂佛教的艺术家,塑不好佛像;当然,美术是造像的基础,一个懂佛教却不懂美术、且不能依佛经去造像的人,也同样造不好如法的佛像。
  《佛教造像法》一书的作者根桑法师(当年出版此书第一版时,称王惕居士),正是一位既有深厚美术功底的画家,又是一个已入佛门、对佛学有较高造诣的人。尤其是她潜心研究佛教造像量度经多年,通过长期的求索,终于破解了文辞深奥难懂的《佛说造像量度经》中有关佛像塑造的确切尺度。从今往后佛门造像,即可以此为据,其善行是显见的,其功德是无量的。
  佛教讲一个缘字。十二年前,当根桑法师(王惕居士)将她费多年心血写成的《佛教造像法》书稿送到我面前时,我眼前顿时一亮。我能感觉出这部书稿的文化价值,我也很愿意将它出版成一本图文并茂、对佛门造像很有指导意义的图书。于是我与法师就此结下善缘。书出版后,反响甚好,此后根桑法师便开始了以《佛教造像法》为依据,到一些著名的寺院中去画壁画或塑佛像,将她在理论上对佛教造像的理解付诸实践。
  匆匆十余年过去了,她怀着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以花甲乃至古稀之年,奔走在东西南北的佛教名山圣地。她在佛学上的成就,也就展示在了诸如大雁塔、塔尔寺及印度那烂陀寺那样的重要名胜中的佛画佛像中。这期间,她一直很忙,我也很忙,都有自己要去努力做的事情。然而,每至岁末年初,我总能收到她寄来的佛家吉祥贺卡,有时还接到她的问候电话。我知道,她是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即使我只是为她这本书的出版做了点微不足道的事情,她也总是充满感念。这常常让我心存不安,毕竟她是大我二十余岁的长者,又是受人尊敬的佛门学者,本应由我对她礼敬有加才对啊!当然,佛家的一个“缘”字,抹去了人与人之间诸如年龄、身份、名望、财富……的界线,只有一句话:彼此投缘!而现在,当这部《佛教造像法》的修订本又面世时,我们的缘,便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佛教造像有法度可循,谨依法度是对造像者的最基本要求。同时,造像的人还须具备佛性,须心中有佛,才能了悟佛的内涵,也就更容易接近造像的本质。而且,这样的造像对于前来参拜的众生来说,会更富于感化力,可以使他们进一步接近佛祖,感受佛光在自己内心里的照耀。
  无疑,《佛教造像法》一书,将为造像者开启一扇通向佛教造像正道之门。此书的应用,将积攒着书的作者的功德。且不说将有更多的信众因此能更好地沐浴在佛祖的光芒中,就是众多的凡夫俗子,甚至那些身背孽缘的人,都可能感受到佛光照入心田的那一刻的到来。依佛家的说法,佛光普照之处,没有不可度之众生。这正是《佛教造像法》的作者,还有作为该书责任编辑的我,所热切期望的。
  当然,佛和菩萨是无处不在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若有众生当以何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成语“现身说法”,大约就源于此吧。普渡众生的方式有千千万,佛、菩萨也会有千千万的现身。因此,在寺庙中,人们可以从那神圣的造像中感悟佛法;而回到现实生活中,便时时处处要有佛心,要有佛性,因为佛和菩萨,也许就现身在你的身边,正引领你渡过苦海,走向彼岸。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