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消防工程师培训班:潘志恒:以自然之道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2:44:52

医界达人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实习生 韦媛丽  通讯员 许健
中医的养生理论和经验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中医副教授潘志恒推崇的中医养生两大基本原则是:(1)顺应自然;(2)神形俱养。谈“养生”首先要“养心”,灵魂不安,遑论养生。因此他认为,养生首要是要活“好”,即先有生活质量,其次才是要活得长。
“顺应自然”指的是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亲近自然。潘志恒说,人是自然界之子,“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就是养生的最高智慧。英国伟大哲学家培根在《论养生》一文中说:“养生是一种智慧,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找出什么对自己有益,什么对自己有害……在吃饭、睡觉、运动的时候,心中坦然,精神愉快,是长寿的最好药方。”从这段名言可以看出,养生的智慧就隐藏在每天最基本的“吃、睡、动”的点点滴滴之中。
睡眠
不超过晚上12点
潘教授说,以睡眠为例,按照中医的阴阳理论,白天属阳、晚上属阴,而阴阳之交替就在晚上12点左右,因此,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最晚的睡眠时间不应该超过晚上12点,最好是晚上11点半之前就能够进入睡眠状态,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少于7-8个小时。现代人工作繁忙,时常熬夜,从养生的角度看自然是不明智的。潘教授本人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他多在晚上11点半上床入睡。
潘教授说,“人体就像是一台有使用寿命的家用电器”,在35岁之后,身体各个器官的储备功能开始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所以,从年轻开始,就要学会保养,这与对家用电器的保养原理是一样的。许多人只着眼于追求功名利禄,往往过度透支身体,到头来才发现后悔莫及。所谓“神形俱养”就是要兼顾两者。没有了身体的“形”,我们的灵魂———“神”便没有了居处;而若没有“神”的安宁,“形”最终也会受损,两者是互相依存的。
心态
对人对事要宽容
潘教授认为,养生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于活好活长。要“活好每一天”,心态很重要。他指出,在漫漫人生路上,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只有信仰、信念能够帮助你平安度过。人应当要有所敬畏、有所追求、有所寄托,生命才有目标,有意义。
此外,对人对事的态度要宽容,因为任何人都会遭遇各种挫折、痛苦和打击,想得开了,自然就放得下了,这样对维系身心的健康才有利。
运动
突击运动要不得
至于体育锻炼的“做什么?”他特别强调迈入中年后不适宜参加以竞技性、激烈对抗体育项目。与其一周参加一次几个小时的激烈运动,还不如一周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快走。那种“出身臭汗,畅快淋漓”就是养生的观点尤其要不得。突击性的高强度运动容易导致乳酸大量堆积,或拉伤肌肉韧带,甚至导致心脏病发作、关节错位、骨折等,显然与养生的初衷是南辕北辙的。
饮食
无需在乎吃名贵补品
潘教授觉得,一日三餐,营养均衡就好,无需在乎吃什么名贵补品。“多素少荤”应该是饮食的原则。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管住“口”尤其重要。他特别指出,虽然中医食疗对许多慢性病的调理有帮助,但必须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关于喝水,潘教授认为喝烧开的自来水最好,但要注意适当烧开多几分钟以去除余氯。老年人睡觉前适当喝些水可以减少夜晚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早上起来适当喝些白开水。潘教授还觉得平时多喝“糊”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小米、大豆、玉米、花生、核桃、芝麻,把这些粗粮做成“糊”饮用对身体特别有益,从营养学角度可以补充B族维生素、纤维素、微量元素等,从中医角度则补中益气、健脾和中,是养生的好食物。
潘志恒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中医科副教授。有近30年中医临床经验,擅治各种慢性肝胆胃肠疾病,出版了“慢性肝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学”等学术及科普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