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朗朗钢琴艺术学校:六根,六识,六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8:14:40

圣严法师著述

‘六根清净’这个名词,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来,是非常浮浅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们以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净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点男女钱财的习气,一些专门喜欢扬恶隐善的新闻记者,便会在报纸上大做他们‘六根不净’的渲染文章!至于什么叫做六根,甚么又叫做六根清净?他们是不想知道的。

其实,六根清净四个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学的全部范围。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所以,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分析的。上面所说的六根是属于生理学,加上六尘的物理学及六识的心理学,便是一个人的总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称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类,构成鼎足之势,相互为用,缺了一类,其他的二类也就不能存在。因为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判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一个比喻,那么,六根是镜子,六尘是被镜子所照的影像,六识是判别镜中所照影像的人。

甚么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呢?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从六根所接触的物件上说,称为六尘,也就是物理学上的各类物质。眼根所见的颜色和形色,耳根所听的声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尝的味道,身根所触的粗细冷热与湿滑等,意根思想的称为‘法’——漪指的极微极远的无从捉摸的东西,这些就被称为六尘。

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判别力与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如果没有六识而仅有六根与六尘,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

那么,为什么要称为六根清净呢?

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镇,贪与镇,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镇、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头修理掉,称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称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称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守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转的祸苗。

因为,一个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没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业的导火线,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一旦到了六根清净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护下,勉强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净二字,那是谈不上的。一般人的观念,总以为僧尼们只要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净了,事实上,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总是六根不净,不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净。因为除了男女及钱财等的问题,都不容易觉察出来,净与不净,也就很少有人细心地注意它了。

根据中国天台宗的判断,六根清净位,便是五十二个菩萨阶位最初十阶的十信位,要断见思二惑——相当唯识宗的分别烦恼与分别所知的二障,这应该是从普通(外)凡夫进入贤位(内)凡夫的阶段。

又据法华经及涅盘经中说,能得六根清净,便可六根互用,所谓六根互用,那是说,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备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见色,也能闻声、嗅香、尝味等,耳能闻声,也能见色、嗅香、尝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样。

六根清净了,就能六根互用,这在一般的读者看来,难免会说这是神乎其神的神话。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就是说,我们利用六根而执取六尘,六尘充塞了六根,障碍了六眼,六根便成了六尘的奴才,也习惯地成了六尘的应声虫,色尘来了,眼根应付,声尘来了,耳根应付,香尘来了,鼻根应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样。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六根不执六尘,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那么,六根就从六尘之中得到了解脱,解脱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这个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净的六根,因为自由的六根虽然仍与六尘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尘的引诱而造生死的染污之业,所以称为六根清净。

说得明白一些,所谓六根清净,不是没有了六根,而是我们的生理官能,不再随著外境的幻象而转,这就叫做一尘不染——但这绝不是等闲的工夫所能办到的事。

为了便于读者的记忆,再将六识、六根、六尘的名目,抄录如下: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人間之六根者: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中之意根是無色根,是心,不是物質的色法,不是有色根,即是二乘法中所說的意根、意處、意,亦是大乘法中所說之末那心體、意根。

五根者謂眼根、耳根乃至身根等,都是隨有色根立名;譬如眼根,因為屬於眼,而且是接收色塵的受器,立名眼根;此根隨眼立名而為眼識生起及運作時的所依根,故說為眼識的根,名為眼根。耳、鼻、舌、身根,乃至心法的隨「意」立名而為意識生起及運作時的所依根,故說為意根。換句話說,若無眼根的具足,縱使外色塵仍在,眼識也將依舊無法生起,當然也無法有眼識存在而運作;耳、鼻、舌、身乃至意識也一樣,若無意根的具足存在,縱使法塵仍存在,意識也無法生起,當然無法有意識覺知心存在而運作:沒有意識存在就不能做種種直截了當的了知,何況能細加以觀察及思惟諸法?眼根是眼識的所依根,耳根是耳識的所依根,乃至鼻舌身意等根是鼻舌身意等識的所依根,所以六根是六識的所依,若六根有問題時六識就無法生起或正常的運作。六識即是識陰全體,所以六根是識陰的所依;由此可知,識陰中的意識覺知心,在人間的清醒位中當然是以五色根及意根為所依的;若是五色根壞了或功能受控制(譬如被全身麻醉)而不能正常運作時,意識覺知心就無法生起而暫斷滅了。

【…尊者舍梨子又問說:「賢者拘絺羅!有五色根不同的運作、住於不同的境界中,各各觸受自己相應的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這五根有不同的運作行為、住於不同的境界中,各各觸受自己相應的境界。這五根,是誰接受了他們全部的觸受境界呢?又是誰作為五根的所依呢?」尊者大拘絺羅答說:「五色根有不同的運作行為、住於不同的境界中,各都自己領受不同的境界,都是只能領受五塵中的一塵,不能同時領受其餘諸根所領受的四塵。眼根、耳、舌、身根,這五根各有不同的運作行為、各住於不同的境界中,各各領受自己相應的境界;意根則是一體的領受了五根為祂而受的境界,因為意根同時也是五根的所依根。」尊者舍梨子聽了以後,讚歎的地說:「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梨子讚歎過了,歡喜奉行。又再度請問說:「賢者拘絺羅!意根是依什麼而安住的呢?」尊者大拘絺羅答說:「意根是依壽而住,是依壽而住的。」尊者舍梨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梨子歎已,歡喜奉行。】

在這段大阿羅漢的對話中,說明了五色根各有所行境界,互不相同;也就是說,眼根只能運行於色塵境界,耳根只能運行於聲塵境界,… …乃至身根只能運行於觸塵境界,所以說「五根異行、異境界」,但是五根所行是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境界,所以五識在五勝義根所在的處所,領納五塵中各自相應該領受的境界;但是五根各自領受五塵中的一塵境界,無法統合領納全部五塵而作應對,當然得要有別一個心來統合五根對這五塵的領受,否則就會變成五個有情各自領受不同的境界了。

在這一段經文中說的六根,其中的五根都是各自運行於自己的一塵境界中,都不涉觸到其他四根所運行的四塵境界,所以眼根只能觸取色塵,耳根只能觸取聲塵,… …乃至身根只能觸取觸覺上的觸塵,這就是五根各自行於自己所行境界,所以是異行、異境界。但是意根統合五色根所行的不同境界,這也只是方便說,因為這種說法實際上也是有過失的;意根只能統合六識所行的境界,不是五根;所以意根統合五根所行境界,這只能在五塵所顯現的極昧略法塵上面來說,才能講得通。如果意根也能像意識一般地統攝五塵境界相,就表示祂也能像意識一般的了別五法境界的細相了!那麼大家眠熟之後,意識滅了,意根應該仍可繼續了別五塵境界的細相,就應該大家眠熟時都仍然在清楚明白的領受六塵才對,那麼人間就沒有所謂睡眠可說了。
假使意根真的可以如此,那麼意識的存在也就沒有必要了,大家只要有六根及五識就夠了!乃至五識也不必要了,都只要有六根就夠了,因為意根就能統攝前五根、前五識所行的境界了,那就只需保持色身五根就夠了,就成為只要意根及五根就夠了,前五識及意識也都不必要了;這樣子,又何必要有六識識陰的存在?所以,「意根單獨就能統攝五色根所行的五塵互異境界」,那是說不通的,必須要有意識、前五識的配合,意根才能依意識的了知而統攝前五根所攝入的五塵境界(這是在內相分與外相分合而為一的情況下來作的方便說)。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对应“六根”,例如色对眼、声对耳)
六塵者:謂色、聲、香、味、觸、法,六識能見的自性則名為見分,故將相對於六識能見的自性而說此被見的六塵名為相分,是六識心體所識知之法相故,這就是見分與相分界定的最粗淺層次。六塵相分有內、外之分。外相分六塵者:謂眼根所觸外色塵、耳根所觸外聲塵、… …乃至身根所觸軟硬、粗澀細滑等外觸塵、意根藉本識所觸外五塵上顯現之有變動或無變動的法塵。外相分的五塵相,是由如來藏藉五色根所接觸的,這五塵的大變動,即是如來藏與意根所接觸的外法塵,合為外六塵。

內相分六塵者:謂第八識如來藏將所接觸的外六塵,變現於腦中之色、聲、香、味、觸等五塵相分,以及內相分五塵上所顯現之微細法塵。眼識能見、耳識能聞、鼻識能嗅、舌識能嘗、身識能覺、意識能知,識陰六識各自擁有這些自性,故能了知內相分六塵;識陰等六識相對於被識知之六塵,稱為見分,是能見六塵之心體故,所見之六塵就被稱為相分;這是依最粗淺層次所說的見分,不是依地上菩薩無生法忍層次而作的界定。從有情覺知心的認知上來說,內六塵與外六塵是一模一樣的,全無差別,唯除殘障者;如是,六根取外六塵,自心如來藏就轉變外六塵相為腦中顯現的內六塵相;六識攝取內六塵而加以了知,即是藉內六塵攝取外六塵;有情不能識知此一事實,誤以為自己確實接觸到了外六塵,所以把外六塵執著為自己所接觸的相分,故誤認外六塵實有。

其實一切有情的六識心、覺知心,從來都不曾接觸到外六塵;因為不知這個事實,所以把外六塵執著為自己親身接觸的法,就認為外六塵實有。若能確認自己從來都不曾接觸到外六法,所接觸到的一向都是自心如來藏變現的內相分六塵,就能確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佛法妙義了。但這不是二乘聖人所能知道的,只有菩薩隨佛修學而證以後,才可能確認的;所以二乘聖人執著外法實有,菩薩則認為眾生所認識的外法,其實都只是自心如來藏變現出來的,所以就從外法不曾被自己所觸知的事實,而說外法非實有。

(一)五蕴(五阴)
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也称五阴)。蕴有积聚、类别义,即色等五蕴都是因缘和合(积聚)而生的类别不同的五种事物。前一色蕴,概括了我们所说的物质世界;后四蕴心法,概括了我们所说的精神世界。
1.色蕴
色蕴,指一切有质碍的外境。这里的色,不是指青、黄、赤、白等颜色,而是一个概括了一切物质的专有名词。色蕴是由地、水、火、风四大造成。地大以坚硬为性,水大以流湿为性,火大以温热为性,风大以流动为性。这四大也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地、水、火、风,而是起造一切色法的基本要素,略近于现代科学上所说的质力。
2.受蕴
受蕴,受是领纳义,指心在领取纳受所缘境界生起的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
3.想蕴
想蕴,想是聚像义,指取着于感受的印象而产生的概念。
4.行蕴
行蕴,行是造作义,指除去受、想之外其它一切思想活动,因念念不住地迁流变化着,所以称之为行。
5.识蕴
识蕴,识是了别义,指了别外境的各种认识活动的本体。
(二)十二处(十二入)
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六根)与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六境)。
1.六根(外六处)
十二处中,眼、耳、鼻、舌、身、意又称为“六根”,或“内六处”,指能取受相应的六境、生长相应六识的六种功能,如眼处(即眼根)是指神觉能力与视觉器官,其它五处以此类推。
2.六境(六尘)(内六处)
色、声、香、味、触、法又称为“六境”,又称“六尘”,或“外六处”,指眼等六根分别能够感觉认识的六种对象。这里“法”可以指人的意识的一切认识对象。
(三)十八界
即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这里“界”可以理解为界限、种类。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识的合称。
六识,前面讲的六根、六境(六尘),“识”是缘根与境(尘)产生的,如原始经典上说的“缘眼与色,而生眼识”,以此类推,六根六境而生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佛典中说此三科的意趣略有三种:
第一种是因为众生愚执不同。对于愚执心法的众生,则说五蕴,除色蕴以外,另开心法四蕴,于心法诸相较为详细;对于愚执色法的众生,则说十二处,除意、法二处外,其余十处皆是色法,于色法诸相较为详细;对于愚执色、心二法的众生,则说十八界,于色心二法诸相均为详细。
第二种是由于众生根器不同。对于利根略说法义便能了解,故说五蕴法门;对于中根需对法义稍加开演才能受益,故说十二处法门;对于钝根,必须广说才能了解法义,故说十八界。
第三种是由于众生乐欲不同。对于乐略说的众生,说五蕴;对于乐中说者,说十二处;对于乐广说者,说十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