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曙光小学怎么样: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56:10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2

 

36.锤炼你的课堂语言:

“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纽带,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交流对话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道、授业、解惑、引导、点拨、启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并掌握知识,并建构自己的新的知识结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才能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37.不可小看教学语调:

“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声调占着一个最重要的地位。声调并不是教师的技能和设备中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一种不好听的或低沉的声调很可能阻碍教师事业的成功”(著名心理学家赛门斯)。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和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而语调是语言用的最高级、最具说服力的一种形式。教师自然流畅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语调在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恰当的语调能使其语言平地生辉,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拙劣的语调则使其语言黯然失色,教学效果也受影响。所以,我们在强调教师提高语言修养、强化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简洁性、逻辑性等方面的同时,千万不能小觑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调问题。

38.丰富你的表情:

表情是一个人的晴雨伞,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晴雨伞,是课堂中最直观、最富有生机、活力,最有魅力的教具。表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与低。教育有别于其他行业,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正处于发展之中,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对他们产生作用。教师积极、阳光般的外部表情能使他们心情愉悦,愉快地投入学习,而这种愉悦又是可以相互传递的,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教师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台上,学生由于心情愉快,接受知识快,思维也变得敏捷,能提出有用的问题,并能积极解决问题,这反过来又对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一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就高。相反,如果教师带着一副沮丧的表情,或者是走进教室看到不顺眼的事情就大发脾气,大声训斥学生,他们一个个心理紧张,不敢吭声,教室就真的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了,而且绝对是“顶着大鼓唱戏------费力不讨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自身能力的发挥。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句话:有一种东西,比我们的面貌更像我们,那便是我们的表情;还有另外一种东西,比表情更像我们,那便是我们的微笑。

39.幽默是一种魅力: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幽默是一个好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教师的幽默,主要是指教师能用寓意深刻而又诙谐有趣的语言进行的教学。教学幽默是老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多彩的火花。教师的幽默益智明理,是才华的流露;教师的幽默诙谐轻松,折射出的是真善美的心灵之光。教师的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情绪,愉悦精神。教师的幽默,可以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教师魅力。教师的幽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教师的幽默,可以开户学生心智,活跃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间或来点幽默,犹如“兴奋剂”,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疲倦感,点亮学生的注意之灯;同时教学内容因幽默而趣味化,使得学生记忆和巩固更高效。幽默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艺术,是能够培养的。幽默有利于教学,但我们绝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也非嘲笑或讽刺,浮躁难以幽默,装腔作势难以幽默,钻牛角难以幽默,捉襟见肘难以幽默,迟钝笨拙难以幽默。只有平等待人,游刃有余、超脱从容,聪明透彻才能幽默。

40.要有自己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教师在比较长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份气息,一种课堂气质。课堂文化体现着教师教学的思想内核,它包括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理念、价值诉求、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教学的思维倾向,以及维系师生交往活动的人际氛围和精神状况,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对知识、对教学、对目标等问题独到的个性理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根本理念、思想意识乃至教学的目标深度。名老师之所以成“名”,是因为有其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有其独特的“课堂文化”。如何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课堂文化”呢?“态度决定一切”,“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希望学生变成什么样,那就要把我们的话重复十遍、百遍、千遍;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照做的时候,这句话就成了文化,一种让学生一生享用的‘课堂文化’”。这样看来,树立正确的理念,踏实的进取,是能有所收获的。教学特色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需要修炼,需要积累,需要沉淀。

41.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著名教育家布鲁巴克)。“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提问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学实践看,提问对促进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有积极的作用。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可以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对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负责,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要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叶圣陶语)。所以,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就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

42.课堂不妨适当“留白”: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45分钟,在讲台上挥汗如雨,学生却抱怨节奏太快,容量太多。同时,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开始蔓延开来,教师也开始埋怨学生反应缓慢,浪费时间。面对此种情景,我们是否该反省一下:如此的充实,是不是有点过犹不及?为什么不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呢?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更是学生发展自我的操练台。作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笔墨”触及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刻。教师在课堂中沉默地等待,正是课堂中一份令学生想象不尽的“留白”。教师设定一个学习任务交给学生时,此刻,还给课堂一份“留白”。教师一言不发静静地等待,同时也要求学生保持沉默。也许从表面上看,课堂上一片静寂,学生作着思考状:或看着书本,或看着地面,甚或手里还玩儿着某样东西。这时,请教师不要着急,不要担心,时间在无声地流逝,也许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在十分专注地思考,但起码保证了一部分学生静思的权利。教师的本质在于正视差异,正视这一点,就必须从教学行为上有所体现,提供一种发展的可能,让有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得以享受,继而用自己的学习体会去影响另一部分人。艺术上的“留白”能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课堂的“留白”同样能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清思路的时间,给学生充分课堂练习和语言应用的机会。

43.善待发言错误的学生: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我们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家庭文化背景等种种不同,因此,在课堂上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接受新知识也有先后快慢之分,回答问题难免会出错。其实,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其心理和生理都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课堂上出错,才会有教师的解惑、点拔和引导,也会孕育出学生创新的火花。对待学生的发言错误,有的教师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或者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或者叫发言错误的学生立即坐下,让优秀的学生来说出正确答案,或者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不让学生经历实践并获得体验,这其实是阻碍学生迈向“对”的脚步。我们不仅要善待那些发言错误的学生,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纠错中开启智慧,培养能力,有时这反而成就了课堂“无法预约的精彩”。

44.尽量不当众批评学生: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思想认识与自律意识尚未成熟,出现错误行为在所难免,需要我们做好正确的教育引导工作,如果家长或老师忽视了孩子的发展规律,不懂得批评的艺术,很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如今的孩子独生子女比较多,而且正处在自尊心强、感情脆弱的年龄,所以我们更要注意批评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场合,尊重其人格。不分场合地刺伤学生自尊心的做法是愚蠢的。人人都要面子,即使是再调皮的学生也非常顾及自己的面子,不愿意众目睽睽之下受到别人的批评。当众批评只能使学生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事实上却是对这个学生的自尊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决不能只有生硬的批评,一定要有真情实感的流露,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期待。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性。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轻微的责备,一个微笑的轻声细语的分析开导,一个轻轻的拍拍肩膀的动作,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5.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教学也是同样,只有有风格的教学,才能达到教学艺术美的境界。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育个性和特色,是在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及教学情趣,教学风度等方面所显示出的较为成熟稳定的特点的综合。良好的教学风格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吸收前人的理论,他人的经验,还要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体验,以加深认识,准确把握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经验的源泉,也是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风格的主要途径。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师的影响最大,从时间上说,他将影响教师终生,从效果上说,他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直接影响教学形象。因此,教师应当充分运用主客观因素中的有利条件,促进优良的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完善提高。

46.上课决不“拖堂”:

教师拖堂的教学效果不好。通过观察及来自学生的大量反应表明,下课铃响之后,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还尽情地表现自己,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早已飞到了窗外。要么在交头接耳,要么关书待发,即便是正襟危坐,也是心思烦闷,甚至还会心中嘀咕:怎么还不下课!此时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学生无心接受,当然,更谈不上对教师所授内容积极反应。教师拖堂会影响下一堂课的教学。拖堂,使学生的大脑没有正常的课间休息,产生疲倦,在加上学生的反感情绪,便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同时,拖堂还直接延误了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准备,这样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下一堂课的教学。如果上一堂课教师为了多讲一点,而影响到下一堂课的教学,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肯定是不利的。对于教师而言,不管你有多少理由,有多少善意的想法,都不要剥夺学生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当清脆的下课铃声响起时,老师最后一句话话音刚落,然后从容地走出教室,那才是真正的潇洒!这样的老师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47.作业是一定要布置的:

“课外作业应当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应当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劳动现象,发展个人的爱好和需要,满足和发展个人的多方面的智力需要”(苏霍姆林斯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及进一步升华所必需的手段,同时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设计、布置、完成及评价课外作业,能有效地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和检测,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对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谐与统一。教师通过对作业的对错批改,一方面可以从学生那里得到有关信息,把握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修正教学行为,确保后续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输出信息后,从来自教师的反馈信息中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可以使自己刚产生的认识得到确定,从而促进知识的接收和强化,或及时矫正自己的认知偏差,变换思给方式或理解角度,改进自身的学习策略。因此,对错的这种批改方式有助于师生双方了解和分析教学成败的原因,便于调整教学目标、进度和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应进行认真地筛选,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作业挑选出来,把那些重复性的、机械性的、陈旧过时的作业砍掉,力求少而精,力争给学生的作业能够“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做到质高量轻。这样,既能保证学习效果,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48.让学生在作业中享受乐趣:

作业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为什么孩子们看到作业时不是一脸的喜悦而是一种无奈甚至抵触呢?反思我们的作业,不难发现:作业形式单一,多机械重复;内容单调,学科之间割裂;作业多为老师“命令式”、“大锅饭式”等等。这严重挫伤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教师应在布置作业时,积极地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由此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49.经常梳理你的课堂:

梳理课堂,就是针对传统教研中“无准备,无主题,无反思”的三种课堂现象提出来的。教师们不应该只讲究活动形式的翻新,对于课堂中的观察目标、教学细节、探究反思等也要做得十分认真,使梳理课堂成为校本教研的必要环节之一,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每天面对的不是学术资料、观点争鸣和理论走向,而是背景迥异的学生,课堂上讲的是原理公式、字词句文,课外做的是备课、改作业、辅导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校本教研中梳理出来的“小课题”虽然微观而琐碎,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是无法否认的。所以,教师要十分重视梳理自己的课堂。

50.每天,让课堂改变一点点:

“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教学需要创新,创新能给课堂注入活力”(特级教师薄俊生)。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教学与众不同,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很多孜孜以求、锐意革新的优秀教师、教育名家不断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和推陈出新,有的教学内容甚至已经被名师们雕饰到近乎完美的地步。要想“与众不同”,要想“耳目一新”,谈何容易。那么,如何达到这种教学的境界?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每天让课堂改变一点点。因为,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是重复的。课堂是展示教师创造力的场所,教师应该努力克服工作上的机械性与思想上的惰性,使自己的课堂每天都有自己的东西,一点一滴地产生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智慧。教师应该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找出课堂45分钟教育的最佳方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猜测、操作、分析和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课堂每天都是新的,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生气勃勃的主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从点滴做起,从“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做起,让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让我们的课堂渐渐精彩起来、魅力起来。“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若因小而不为,只顾标新立异,革故鼎新,无异于临渊羡鱼,一事无成。“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变如此,行之贵日新。”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功之路,都是由无数个“一点点”铺就的。只要每天改变一点点,我们就会一点点改变,在不知不觉中驶向理想的彼岸。

 

学习习惯篇:做一个完善的人

51.有颗成为名师的心:

成为名师,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能是毕其一生之功,它是综合素质的突出体现,也是大众认同的必然结果。所以,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成为名师。事实如此,那我们还有必要去追求、去奋斗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我们一定要有颗成为名师的心。因为理想、追求的高低,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大小。名师、大师意味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充分的实现。名师、大师的称号,虽不能代表全部,但却是衡量教师成就大小的最好、最简单明了的尺子。成为名师的奋斗过程是一个净化精神的过程,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一个全面超越自我的过程。很多普通教师都是通过这些磨炼才成为名师的。可以说这就是名师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名师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可能我们暂时无法消化名师的思想,名师的理论,但至少我们可以踏着名师成长之路,一步步向他们靠近。名师也是由普通人成长而来,他们之所以成长为名师,一定有值得大家探讨和学习的地方。所以,教师要真正享受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好处,就必须先一颗成为名师的心。

52.听课要学会“品”课:

一堂课,一堂有活力、智慧和情趣课,需要评课者有心地“品”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听课,是每一个学校和上级领导常抓不懈的工作。因为听课是新时代的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学习方式,一种提高自己能力的方式。评课,是每一个人听课过后的例行公事,尽管很多教师听了很多课,评了很多课,但还是老样子,其专业化素质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是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论是上课者,还是听课者,都仅仅是例行公事,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为之。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听课、评课,注定只能是流于形式而毫无结果。现实中,很多人忽视听课,即使去听课,也没有完全进入状态,甚至以自我为中心听课。尤其是学校领导在听课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上课,去评价教师的课。听课带着应付的心态,必然是草草了事;带着看出丑的态度,必然看到的都是一些落后的教育和理念;带着领导的居高临下,必然难以进入真正听课的角色中去。为听课而听课,为学习而学习,等于敷衍塞责。提高听课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换一种思路,换一种心态,以“品”课的心态走进教师的课堂,哪怕是一个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都要采取欣赏的心态去“品”课。尽管年轻教师经验不足,但是却又一股拼劲、闯劲和创新精神,他们能够也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常常喜欢用很多新奇的思路和教育方法,甚至很多是老教师想所未想、闻所未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些新思路注入现代教学课堂,必然激活整个教学。“品”课,才能品出味道,才能和上课教师一道真正走进课堂,完全进入上课的角色,唯有如此,听课教师也才能取长补短,取得收获,才能达到听课、评课的真正目的。

53.让自己“现代”起来:

“让自己‘现代’起来”,这是新形势下社会对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这一要求的核心就是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当今世界新技术层出不穷,作为教师,如果不了解现状,还停留在原来的层面上,在教学中继续沿用老的一套的话,那就有可以对学生造成误导,使他们不能及时、全面地接触到新事物,并在实际和认识中产生偏差,轻的可能闹笑话,严重的可有影响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新的时代,每一位教师都要具有学习的精神、研究的精神、创新的精神、敬业的精神、团结的精神和谦虚的精神,以现代的理念指导教学,以现代的步伐实践新课程,成为一个有现代感的、出色的教师。

54.精彩人生需笔耕:

“笔耕不止,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是造就教师杰出教育成就的熔炉,是壮丽教师辉煌教育人生的摇篮”(特级教师刘友开)。教书育人是我们传统教育的基本着力点,教师只要把这两个方面做好,我们的教育就好了,但是,现代教育课堂则不一样,不仅要求教师教书育人,还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课堂、研究教材与教参,研究开发出校本教材,走适合自己与自己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道路。因此,现代化教学课堂要求教师向专业化教师发展、向专家型教师奋进、向教育家型教师靠拢,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大量研究,走“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的道路,以研究带动写作、以写作带动研究,促进现代课堂的纵深化发展。教师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正确对待你的课堂、学生、教材,注意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注意你自己思想的发挥与创造,然后,写出你的教育感悟就可以了。“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写作,从你的思想开始,开始你新的人生征程,你会发现,你的天空将更加精彩有趣。

55.成为博客一族:

进入新的教学改革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慢慢由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在这个转变中,把博客当作学生成长的电子档案袋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把博客用于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协作,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汇报,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学生社团的兴趣爱好活动的合作交流空间。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和家长更容易地了解和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了解教师的观点和教育思想,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把一些不便当面表达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对于其他类似的学生也有启发作用。教师坚持博客写作就是一种积累,是自我过滤、自我反思、自我发现的过程,它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老师们不要小看自己写下的一切,这会成为一股力量,会对历史产生自己的影响。教师要提高能力,就要经常性地与同行们进行教学研讨与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在交流中提高。担这些交流仅仅依靠日常的接触是很难完美实现的。我们总有精力的限制、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但博客日志没有这些限制,它们可以分享,可以交流,可以记录下课堂实录,可以向家长、学生传递信息,延伸课堂,可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作为情感交流,沟通的渠道。

56:向周围人学习: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有从师的美德,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积小善为为大善,积小能为大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能只以学校的教师“唯师”,而忽视了生活中的老师。教师,肩负着引导人成长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们应该比其他任何人群都更关注自身的成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没有与时俱进的成长,没有素质的提高,我们就很难完成自己的使命。学习是人们实现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向别人学习又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向他人学习,那人们自身的成长就会像缺少某种维他命一样缺少营养。向周围人学习,首先要从教育家那里汲取思想营养,其次,我们还要向当代的优秀教师学习。再者,作为教师每天要与多少青春学子一同徜徉于求学之径,如果能不耻下问,真诚而谦虚地向学生学习,不仅是对自己学识的充实,也是对学生学风的一种熏陶。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就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较,而是一句切实的写照了。不管是向谁学习,最重要的一点要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意义。

57.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对教师而言,这句话可以改为:“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教师长年如一日地站在课堂上,以自己的不变应对外界信息的千变万化,如果他不去思考,那么就算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其结果也只能是在教书匠的层面上做无谓的努力。《韩昌黎集?师说》中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考是一种好习惯,它传承精华,弃除糟粕,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只有掌握了思考这个有力的工具,在工作与实践中架一道亮丽的彩虹,方能兼顾理念的验证和扩充,使得实践经验增长。如果我们从开始教书那一天起就对一个个问题进行思考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又在实践中反复验证,不断总结与提升,那我们肯定能够做出成绩来。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勇于思考,善于思考。他们思考自身的专业成长,思考学生的未来朝向,引领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可以说,名师终身秉持“思索,继续不断的思索,以待天曙,渐进乃见光明”的精神,深悟“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的精义,坚守“我思考,所以我存在”的信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永远牢记:有了善于思考的教师,才能有善于思考的学生。反之,没有了善于思考的老师,也就不会有善于思考的学生。

58.习惯“研究”自己:

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教育者应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并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这里的思考首先指对自己的“研究”,即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着自己已经和教育水乳交融的日常生活;同时,“研究”也包括关注、研究、咀嚼、审视别人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研究”就是即直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也通过别人来反思自己,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那么,教师如和研究自己呢?我认为教师研究自己,首要的是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前瞻性?自己有没有更高的教育追求?教育责任感、使命感是否到位?学识积累是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是否与时具进?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能否适应学生?自己是否做到及时总结教学得失、不断充实和完善呢?自己的教学艺术教育机智是否形成独特的风格?自己的教育智慧能否从容的引导学生面向未来?在前进的时代激流中能否始终做到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在学生与同事心中自己是否值得他们尊敬的爱戴?反思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也是研究过程、弥补过程、提升过程。理论在反思中学习,品质在反思中提升,知识在反思中丰富,技能在反思中产生,不足在反思中补充,形象在反思中树立,地位在反思中奠定。一线教师离开了教学反思必将一事无成。严肃对待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是一种教育使命的召唤。通过反思制定解决具体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教育智慧,促使自己得到较快的成长和发展,这是一个教师的最大心愿。研究自己就是要看清自己所处的环境,明白自己周身的事物,看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向最好处努力,向最坏处着想:研究自己,就是要从不足之处努力,就是要能够承受失败的打击,能够遭遇挫折的打击,在失败中不断总结教训,在失败中不断成长。

59.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

“教师拥有研究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特级教师孙双金)。学无止境,教无终法。随着教育的飞速发展,教师更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涓涓不息的清澈甘甜之水,润泽求知若渴的幼小心田。作为教师则应积极地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科研和课题研究活动,通过教学讲座和名师课例的光盘及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的观摩和学习,或教师之间经常探讨交流、实践研究、归纳总结,以此丰富自己的阅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

60.读书要“品”书:

何谓“品”?曾国藩读史之法可谓深领其会。他说:“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读罢,大喜,得之矣!”这就是读书之人每每能进入书中之情节,自然会深得体会。时至今日,读书人又有“吞”、“啃”、“品”之法。不吞,无以求其广博;不啃,无以致其精微;不品,无以得其精神。教师只有通过"品"书才能达到为知、为已、为人的读书境界。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这是教师提高水平和自身素养的基础。为已,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者的第二重境界。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

61.“嫉妒”是一种进步:

“见贤思齐焉”(孔子)。嫉妒是人的一种本能,它是对某些方面超越自己的人的一种忌恨,是对无意或有意竞争者的一种仇恨心。嫉妒实际上也是一种竞争,是竞争的异化。教师所应有的“嫉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为别人比自己优秀而产生的仇恨心理”。这里的“嫉妒”只是个形象的说法,它实质上是指老师的进取心;当周围的同事超过自己时,这个“嫉妒心”不是怂勇自己去恶意打击、报复、中伤他人,而是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将“嫉妒”转化为具有建设性的动力和热情。这种“嫉妒”对于老师而言是弥足珍贵的,它可以激发教师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并非什么坏事。教师有了这种“嫉妒心”就会不断地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竞技状态,以此来保持与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并且在这种不断的调整过程中取得进步。同时,教师又能通过这种好胜心,促进自己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当然,这种“嫉妒”需要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好胜心过强,就会发展成真正的嫉妒心理,看到别人超过自己就不服气,心里就觉得不舒服,甚至怨恨别人。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这种“嫉妒”就要学会见贤思齐。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思想纯正的人,一个能积极进取的人,当他发现有人比自己做得好,比自己有能力时,从不去考虑别人是否超过了自己,或对别人心生不满,而是从别人的成绩中找出自己的差距所在,从而振作精神,向人家学习。这样,便有可能在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下,迸发出创造性,赶上或超过曾经比自己强的人。这就是古人说的见贤思齐。

62.练好“三字一话”:

“三字一话”即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这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技能,是教学的基本功。教育学生写好字,教师首先应该自己写好字,这是为人师表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写一手好字,既可以丰富为人师表的内容,也可以给学生一个富有审美形象的精神境界,它好比无声音乐的流响,是心灵的倾吐,是生命情意的传递。当然,书写不只是对字体的较为熟悉及对书写工具的充分利用,而应是书写者性情、修养、精神境界的自然流露。如果这一情感是积极的,并长时期地处于稳定状态,学生就会对该位老师的授课倍感兴趣。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能够努力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合格中小学教师的标准之一。

63.教师,不妨跨学科听课: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都是按照纵向学科体系进行教学的,这种分科教学相沿成习,已成为一种思维和行为定势,教师和学生都很少考虑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其结果必然禁锢和封闭了思维的发展。思维的触须朝纵向延伸可以是无穷远的,但没有横向拓展的意识和习惯,这是目前学生发散思维薄弱,创造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跨学科听课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有助于各科教师相互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教师根据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合理地编排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全面地了解、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取他科之“石”,攻本科之“玉”,因此,跨学科听课也应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听课方式。

 

生活习惯篇:做一个充满情趣的人

64.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

“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苏霍姆林斯基)。读书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是通向成功的起点。正如高尔基所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延续主要依靠书籍,所以,成功从读书开始。教师读书,既可以保持教学的“源头活水”,保持职业不倦不殆的活力,又可以保持心灵的润泽、灵魂的高尚,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师。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智慧的源头,还要塑造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让读书改变我们的生活,让读书创造我们生命的喜悦;让教师更有教育的智慧,让教育更加美丽。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具有感应世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神游,能敞开胸怀接纳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开拓出更加深刻的心娄,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有准确把握真、善、美的能力,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传授给学生真理和人生的真谛。

65.要有良好的心态:

“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决定我们人生的成败”(美国成功学励志专家拿破仑?希尔)。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于教师而言,生活与享受生活、上课与享受上课、教育与享受教育完全不一样的。保持乐观、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点。教师以良好的心态从事教育,才能保持教育的纯洁性、才能保证受教育者少受外界环境的污染。首都师范大学田国秀教授指出:“教师的使命是教育,而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是对学生生命的影响。因此,教师保持一个良好的教育心态,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教育问题。教师良好的心态可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勇气,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增强学生对生命、对人生的关注,进而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教育者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让教育回归自然,让教育者回归本真,让学生回归童真,给教育一片璀璨的天空。

66.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健康是智慧的条件,是愉快的标志”(美国思想家爱默生)。健康,是人生最大、最宝贵的财富,是世界上任何珍珠玛瑙也无法相提并论的,因为珍珠玛瑙失去可以再赚回来,健康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变成了永恒的缺憾。努力工作是肯定的,但锻炼身体也是必需的。不论是老教师、中年教师、还是刚入行的年轻教师都是如此,锻炼自己的身体,还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明天,即使你什么都行,什么都是领头雁,受到的表彰难以计数,地位也愈来愈显赫,但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这一切都将与你无缘。健康的体魄,一切都来源于平时对健康的积累,没有积累,储蓄健康,一到退休,身体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消磨你的晚年幸福。对于每个人来说,应该做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不停的储蓄健康,为自己的健康体魄和幸福买单,为自己的健康体魄和幸福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给自己一个美丽的明天。

67.为生活创造快乐:

教师职业是辛苦的,甚至是枯燥的,长年累月,一届又一届,缺乏生活的激情。很多老师一直兢兢业业,付出很多,但却没有一点幸福感。他们埋头在教室,在办公室,在学生身上,在成绩单上。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一些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在下降。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师脸上很少有灿烂的笑容,缺少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怎么会失去呢?其实乐趣并没有消失,只是我们没有去寻找。有人说当今社会,凡是有“场”的地方就会使人丧失生活乐趣:战场,你死我活;官场,你上我下;商场,你赚我亏。这种“场”的效应也蔓延到了学校——考场,我第一名就意味着你第二名,我考上了,就意味着你可能考不上。由此又影响了教师的生命价值。我们一时难以改变外部的大环境,只能调整个人的心态,寻找生活的乐趣。教师的生活不能平庸化,更不能沉沦化,找找自己的支点,兴奋点,生活会更加充实,有趣。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释放各种压力,不能因为工作的琐碎而缺少成就感,从而丧失进取的动力,产生职业倦怠。教师应懂得寻找生活乐趣,要有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发展。我们除了教给孩子知识、培育孩子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还能给孩子一种行为引领,一种思想启示。善于寻找生活乐趣的教师拥有精湛的教学技艺,有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善于化僵持为和缓,化尴尬为融洽,化难堪为大度,化艰险为挑战,化困难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化痛苦为愉悦,化理念为行动,化阴霾为阳光,化腐朽为神奇,化希望为企盼。懂得寻找生活乐趣的教师才可能是有幸福感的教师,有幸福感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健康向上、有幸福感的学生。

68.认识你自已:

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同样是教师,为什么有的人觉得自己异常辛苦,学生难以调教,抱怨自己不被重用?而为什么有的人则觉得自己工作得很踏实、很有成就感,学生和同事都很敬重他、喜欢他,而且工作能得到校方的肯定?其实,原因很简单: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认识了你自己。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最难看清的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一个人可以认识别人,认识世界,但唯独不容易准确地认识自己。有的人可以为别人出谋划策,但却不会规划自己的人生,究其本质原因,就是看不清自己,认识不了自己。一个人如果认识不了自己,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即使付出了辛劳,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就好比盲人摸象,摸到的总是象的一部分,看不清全局。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但每个人又都有一定的不足,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充分发扬自己的优点,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尽情展示自己的聪明才干,成就辉煌的事业。如果一个不能真正认清自己的人,也不会真正认清他人,就会因为以自己方式强加于人而遭遇挫折。教师要善于用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优点,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越比心态越好,越能奋进;如果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不仅不会长进,而且会失去人生的追求。

69.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承担着各自的社会责任,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随着社会不断变革,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在发生为化,心理问题出现的机率也在大大增加。教师一方面要在多方位的角色转换中找到平衡,另一方面要应付来自学校社会升学的压力,来自责任心和时间紧迫感的压力,来自高付出与低收入的压力,来自用人制度改革,教师面临落聘、下岗的压力。教师就像根始终紧绷的弦,在超负荷地工作,这使教师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心理障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为重要。”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我们找心理医生看病还不能像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生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说简单一些就是提高自己心理调节的能力,说复杂一些,就是在自己的意识里要有珍上特殊的角色,拥有精神上的“第三只眼睛”,理智地观察自己情绪的变化,寻找心理扰动的原因。就像西方传说中每个人都拥有的“守护天使”,在关键的时刻给予自己智慧,帮助自已正确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不至于迷失方向。

70.教师应该有“静”功:

“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的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中国当代教育家  郑杰)。静下心来,受益的是你的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静心做好这些小事,就是教师的奉献。奉献是教师的责任,它不追求及时、现在的幸福。静下心,看似是一种状态,实质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矢志不渝专心于教育的精神品质。潜下心,看似是一种行为,但它更是一个要求,一个准则,一个走进学生心灵、涉入科研领域、漫步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的形势下,谁能做到这一基本要求,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谁就是人民满意的教师。教师肩负着培育祖国未来下一代的重任,如果抱着一种功名利禄之心从事我们的教育工作,从个人来讲必定一无所获,也根本不可能收获到什么幸福与快乐,从培养学生来讲,有百害而无一益,进而危及的是学生的一生,也必将阻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让教育工作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我们生命的一个有机组成细胞。我们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能够为下一代的成材奉献更大的力量。一定要让自己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同时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使自己符合“为人师表”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