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南雅中学网站: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47:59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新星出版社谢刚、许冬薇谈《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 光明日报 》( 2011年08月02日   13 版)

    记者:《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谢刚(新世界出版社社长):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受到了广泛质疑,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痼疾纷纷显露,这使得整个世界重新认识、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契机逐渐显现。

    作为一名理论功底深厚的学者,作者伊格尔顿希望能够厘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这本书正是对10个常见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批驳。

    这10个观点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终结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梦想;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对人类精神层面毫无兴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是最无用过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倡导暴力政治;马克思主义相信国家是万能的;过去40年,所有引人注目的激进运动都源自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都是正确的。

    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其对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彻底的揭露,还在于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当今社会同样适用。书中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我国当下的经济建设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参考价值。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的英文版于今年4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们社以最快的速度购买了中文版权并翻译出版。

    记者:请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特里·伊格尔顿。

    许冬薇(新星出版社编辑):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最有代表性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早年就读于教会学校,后进入剑桥大学深造,师从细绎派代表人物、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后来还得到左派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的指导。伊格尔顿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任教,受阿尔都塞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很深。

    从上世纪60年代末直到现在,伊格尔顿已出版美学理论、文学批评著作10多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来分析和评价英美一些作家的作品;第二类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并用他的“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去分析评论西方现当代各种美学和文学理论批评流派。

    伊格尔顿还定期为《卫报》和《伦敦书评》以及其他许多主流媒体撰写文章。查尔斯王子曾高度评价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和伊格尔顿之前的著作有所不同,其内容更加关注现实,语言也不艰涩,不故作高深,通俗易懂,但正是由于有之前多年的理论研究积累,才使得他能写出这样深入浅出的好书。

    虽然并没有见过伊格尔顿,但是看完这本书,我感觉他是一个很风趣的人,不是刻板的老学究。比如说,他在这本书中常常引用实际生活中的事情,在分析什么是历史时,会幽默地提到,“上个星期刷牙的事算不算历史”,还开玩笑说想请求上帝赐予他一个更漂亮的泰迪熊等等。这样的话会不时地在这本书中冒出来。

    记者:据你们所知,这本书在国际上反响如何?引进出版这本书对国内的读者有何意义?

    许冬薇:这本书的英文版面世后,立即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普遍关注和争议。

    英国《卫报》在5月发表书评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穿梭于里斯本、都柏林和雅典分发救治欧洲债务危机的良药和新自由主义局限性日益明显的时候,现在是引人入胜地讲述马克思与当今世界关联性的正确时刻。”

    美国亚马逊网站有读者发表五星评论认为,“面对当前已经如行尸走肉般的资本主义,这本书回归到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并发掘出其哲学理论中的本质力量。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他没有回避马克思思想中的不足,但又充分阐述了马克思对当今社会强大的影响力。马克思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就我的编辑体会来谈,全书共分10章,分别批驳了10个观点,文字有长有短,阅读过程中常常让我有“对呀,是这么回事”的恍然大悟的感觉。书中谈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史以来最彻底的,而且资本主义越发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越适用,一点也没有过时的感觉,说服力很强,看完之后会产生想要去读马克思原著的冲动。

    国内的很多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通常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图书很高深很教条,有时会有阅读的逆反心理。

    这本书通过先提出问题,然后做出反证,从而来说明马克思的正确性和现实性。这种写作的方式和角度本身就很新颖,解答了很多读者的疑问,语言也比较轻松,有助于提高大众读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兴趣。

    谢刚:《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的有些观点和研究的角度,和目前国内研究者的不完全相同。作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厚的西方学者,这些不同之处也很有价值,为国内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这本书的中文版已经引发了国内很多读者的关注,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西方对马列主义的研究。(本报记者 吴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