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代办公司:不 老 的 秘 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1:11:50
 

不 老 的 秘 密

     

 

          三分在药七分在养

  从养生学的角度来讲,养生的概念同样贯穿在中医治疗的整个过程之中,作为患者要尽量配合医生,遵守医嘱,与医生达到一个比较和谐的状态。只有这样,患者才能尽快克服病痛,很好地恢复,这就是中医里反复强调的“三分药七分养”的概念。

  我父亲曾经给我们国家的许多开国元勋看过病,其中有一位领导人,父亲一直给他看病,一直看到他临终,这前后经历了将近30年的时间。这位领导人经过战争年代的风风雨雨,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应该说他身体的情况与我们正常人差得非常远。

  战争年代的戎马生涯让这位领导人有多种疾病缠身,而且后来还得了不治之症,这些病痛一直困扰到他去世,但就是以他这样糟糕的身体情况,最后竟然活到了91岁高龄。

  为什么他老人家能得享如此高寿?是不是因为他平时吃得比我们好,营养丰富呢?不是的,我随父亲看病的时候曾经去过这位老人的家里,我觉得他吃的食物与我们当时正常的家庭基本差不多,也是粗茶淡饭居多。是不是他的工作压力比我们小呢?我想更不是,他平时的工作非常忙,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确如无锡东林书院里的那副对联所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以说他的工作生活压力也比我们平常人要大许多。

  除了体质不好以外,他晚年还由于早年身体的透支得了不治之症。那么,他怎么能活到91岁高龄呢?其中的秘密其实就是:三分在药七分在养。他老年后非常懂得“三分药七分养”的道理,而且生活非常有规律。

  比如,他给自己定的时间,如果说我今天计划会客10分钟,那么他一般不会超过12分钟;他给自己定了每天11∶00睡觉,那么除非有紧急情况,平时绝对不会超过11∶15睡觉;我父亲曾经跟他建议,让他每天要吃13颗黄豆补充营养,结果他每天就正好吃13颗黄豆。有一次出诊回来我就问我父亲,说这13颗黄豆有什么讲究没有,为什么偏偏要是13颗呢?我父亲就跟我说,其实这里面什么绝招也没有,只不过他就是想告诉他每天吃点黄豆对身体有好处,其实是11颗也好,13颗也好,没有什么大区别,也不是什么秘方。但是这位领导人他就非常遵医嘱,每天坚持,而且每天多一粒也不吃,少一粒也不吃。

  因此,他能够活到91岁的高寿。分析他的事例,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他主要就是把握住了两个字:规律。使他自己的身体与自然之间符合他自己的规律相互对应,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状态,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一种规律,这其实就是养生。

 

 


  药医不死病,医治有缘人

  中国有句古话:“药医不死病,医治有缘人。”虽然这句话现在看起来其中多少有些宿命的味道,但是我们还是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其中对待疾病的道理。

  临诊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两个年龄相似的人,相同的性别,体质也基本差不多,感觉到身体不太舒服,去医院做了若干检查也查不出什么大毛病来。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亚健康状态。

  他们找的是相同的医生,医生给了他们基本相同的治疗调理方案,但是最后可能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人经过医生一段时间的调理,吃完药以后可以迅速地将这些不适的症状消除掉,从而达到了康复的目的,有了一个很好的疗效。而另一个人却什么作用也没有,反而比治疗前还要坏。这是什么原因呢?

  当然了,这两个人的体质也肯定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但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这个没有得到康复的人,他不懂得“三分药七分养”的道理。

  疾病往往是由于忧患生于内,劳苦伤其外,生活无规律,感受到外界病邪等导致身体功能失去平衡而产生,这时单纯依靠药物强行恢复生理功能平衡就认为彻底治好了,但其实并没有改变致病的根本因素。如果这个人不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继续熬夜、喝酒,超负荷地透支身体,那么很快生理功能又会失衡而发病。

  我就曾经在临床上见过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效果一直不好。后来我问起他的生活习惯,他就跟我讲,说他平时喜欢打麻将,经常夜里整宿地玩儿,玩牌时间最长的还不止一个晚上,而是36个钟头连轴转,不但休息不好而且饭也不好好吃,因为身体不行,就一边拿胰岛素往自己肚子上扎针,一边继续打牌。像这种情况,我认为给他吃什么药也没用,就更不用提食疗、养生了。

  明朝名医汪绮石所著的《理虚元鉴》中有段话:“如初发病尚轻浅,亦有不药而但以静养安乐而自愈。稍重者,治需百日或一年,煎百剂……便可断除病根。至于再发便须三年为期。此三年间,起于色者节欲,起于气者慎怒,起于文艺者抛书,起于劳倦者安逸,起于忧思者遣怀,起于悲观者达观,如是方得除根。至于三发,则不可救矣。”

  中医一直认为,治疗手段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对于越重的病对病人自身的调理要求就越高,如果一味追求贵药新药不如及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

  如何才能防病、去病、延年益寿?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养心、养性、养精、养肠胃。泰然处世,生活乐观,饮食合理,遵循自然规律,不纵欲,不贪婪,注意起居,适量运动,不过度劳累,自然少生病少吃药,那么自然小病易治,大病可愈,甚至患绝症也可延寿了。

 



  长寿老人的共性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只要能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理论上人可以活到150岁。《内经·上古天真论》中也说过:“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们国家从古至今出现过许多高寿的老人,细细分析他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这些高寿老人的共性:

  怡然养性

  就是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性情。《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就可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养性之理。”长寿老人大多性格开朗,性情平和,很少生气,遇事心胸豁达,极少与人发生争执,为人厚道,不在小事上计较。其中的秘诀就是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不计较一时一事的荣辱得失。

  修心养德

  德是指道德、品德及修养。长寿者无不品德高尚,对社会、工作、家庭等有责任感,尽自己力所能及的义务。每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责任,平时注意心理平静稳定,就能够做到心胸开阔,乐观豁达,不计贫富,不怀恩怨,甘于淡泊,修身养性。


  亲情和睦

  妻贤子孝,亲情浓浓,特别是夫妻和睦,使老人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许多事实证明,家庭内部由血缘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亲情关系对于老人非常重要,亲情和睦能让老人感到物质上有依靠,生活上有关照,精神上有寄托,由亲情关系促成老人心理、生理、精神上的愉悦、幸福和满足感,是老人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

  生活自律

  包括生活上和行为上的自律。许多百岁老人从年轻时就养成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睡眠时间充足,坚持适量劳动,经常运动,生活规律,生活勤俭。

  当然许多长寿的老人还由于生活的自然环境好、气候适中、空气清新、饮食健康等诸多原因。但是我想,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往往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比如中国新疆、日本的长寿老人多,那我就想方设法地要搬到中国新疆、日本去居住,这肯定是不现实的,不如就从自身着手,寻找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第四节人过40防虚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