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万家丽蜡像馆门票:李孝萱,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水乳交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56:37

李孝萱,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水乳交融

   在央视做对李孝萱的访谈中,郎绍君对李孝萱有非常高的评价,下面转述郎绍君的观点。

郎绍君说他看过李孝萱上学时候画的写生和创作,当时李孝萱学的是徐悲鸿,蒋兆和一路写实画法,素描与笔墨基本功都相当好,可以说李孝萱不比某些知名画家差。李孝萱的毕业创作,人物有些变形夸张,这是主题所需要的,显示了他突破写实方法的努力。李孝萱从日本画家丸木位里、赤松俊子的《原爆图》受到启示,《原爆图》描绘原子弹对广岛造成的灾难,是一套反战作品。但李孝萱并没有抄袭《原爆图》,李孝萱着重刻画的是人们挖掘受难者和受难者挣扎求救的情景,场面巨大,很有感染力。

郎绍君说他当时看到的是素描稿子的照片,原作已经找不到了。但这个素描稿画的很具体,横长构图,画了很多人物,有力度和气势,也很有压抑感,看得出李孝萱非常有激情。素描稿也是一件完整的创作。

郎绍君说一个学生在班上水平如何,学生们清楚,教员清楚,李孝萱自己也是清楚的。不过,人们认可李孝萱的造型能力,不一定肯定李孝萱的才能。比如李孝萱有一种强烈的艺术表现欲望,有些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总要突出自己的个性等等,人们未必都能够理解和接受李孝萱。习惯于用意识形态化的眼光看问题的人,不喜欢这样的学生是很自然的。李孝萱自己并不满足于写实。李孝萱如饥似渴地寻求新东西,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蒙克、克里门特、席勒等的作品,引起了李孝萱的强烈共鸣,他的画也出现了表现倾向。最初有些摹仿,但很快就加入自己的东西,与中国画的画法融为一体。李孝萱还从中国古代画家如贯休的变形作品获得启示。所有这一切,都围绕表现李孝萱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行,这也许是一个绘画天才最重要的特质。

郎绍君还说李孝萱有很高的天分,视觉记忆力强,对画着迷,好像画画从来就是李孝萱生活的主要内容。李孝萱也很勤奋,一向把主要精力用在画上。李孝萱不大会玩。

郎绍君说他在《从写实到荒诞》那本书里提到,少年时期对李孝萱影响最大的是唐山地震。李孝萱家在天津远郊--汉沽,邻近唐山,是地震重灾区。那年李孝萱16岁,目睹了残酷和死亡。人在巨大灾害面前暴露出的弱点,面对死亡的悲哀和痛苦,深深刻在李孝萱的记忆中。地震灾难还包括震后传染病。李孝萱的许多家人包括爷爷、奶奶、母亲和叔叔大约六口人,都在很短的时间去世。这对李孝萱的心理和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李孝萱现代题材的作品,偏于表现人生不安、恐惧、变态甚至丑陋的一面,人物形象往往不是甜美的,漂亮的,好看的,圆通的,思想倾向不是颂美而是批判的,这与创伤记忆有关。有些事在别人看来也许不算什么,譬如李孝萱读书时曾有留校的期待,环境也给了李孝萱这个期待,结果却是李孝萱完全没有想到的,这对李孝萱也是一种创痛,也对李孝萱看待世界的眼光产生了影响。李孝萱作品中怪诞幽奇的形象,与这种创伤记忆是密切相关的。

这也包括李孝萱画的那些狗、猫形象,也都有异样的眼光。李孝萱笔下那些在地震公墓失神呆坐的人物,令人始终难以释怀。李孝萱说那是他在和"死人对话"。用理论话语说,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物我一体的想象,这想像是创痛的,苦闷和压抑的。这批作品没有什么现成的画可参考,李孝萱只能自己去创造,画得很辛苦。在中国绘画史上,还没有人像李孝萱这样去表现灾难和痛苦。地震系列之后,李孝萱画了城市系列。在此前的中国,也还没有人像李孝萱这样表现现代城市人和人之间那种不信任感以及城市的喧哗和怪诞。在80年代末李孝萱就把汽车画成了怪物,在街上横冲直撞,开汽车的人、被汽车轧的人都有些发神经似的。那时城市的小汽车还不多,李孝萱好像就预感到了汽车的某种恐怖性。这当然只是一种直觉,问题是这种直觉包含着深刻的东西。

李孝萱小时生活的汉沽,属于远郊,他家是个亲和的大家庭,兄弟姐妹多,李孝萱最小,受呵护也最多。父亲去世后,长兄们都成了家,原先的那种和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利益关系所扭曲,李孝萱很不理解。1978年李孝萱考入的天津美院,是wen革后招的首届本科,年长的同学不少,其中不乏有丰富社会经验、会“玩心眼”人,李孝萱也不大适应,觉得人和人之间这么多不信任和虚伪。这些感受,后来都以夸张想象的形式反映在李的作品中。这些作品的特殊之处,是表现了现代城市和人的某种异化,虽然这种表现可能是不自觉的。在郎绍君写的《从写实到荒诞》这本书,在相当程度上是认为这一点特别有意义,全书着重结合时代背景和李孝萱的个性,解读这些作品,指出它们在现代美术史上的价值。李孝萱的画多以一种幽默调侃的方式出现,在艺术上很独特,不同于传统人物画,也不同于西方现代绘画。比如李孝萱画汽车从人的身上轧过去,被轧的人还在那儿笑;李孝萱画两个裸体的男女贴在半空的楼墙上亲吻,也怪怪的,但又让人感到有一种真实性存在。形象夸张而怪诞,这是李孝萱用心灵折射出的城市景观,郎绍君称之为“城市心象”。

在1990年前后,能这样画现代城市的没有第二个人。1990年,在卢沉和评论界朋友的支持下,为李孝萱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办了一次个展,美院的师生和北京画界、评论界反映强烈。1993年,李孝萱又入选第一届"批评家提名展"。此后,李孝萱的作品逐渐产生影响。现在很多人画城市题材,但像李孝萱这样透过自己独特的心灵来折射城市异化的创作,仍然不多。

李孝萱画的形象有一定的夸张变形,甚至比较丑,看惯了甜美形象的人,往往对李孝萱这种风格看不惯。也有的是出于艺术思想与趣味有距离,这很正常。通俗大众艺术崇尚"好看",但真实的东西未必都是好看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接受者往往只接受不真实的“好看”,反而对真实的东西拒之门外。这种情况现在改变了许多。

李孝萱自己也说,他在美术理论圈还可以,但在市场上还不大行。

八十年代国内基本上还没有市场,有的只是港台画商。到九十年代中期,拍卖兴起,市场活跃起来。市场总是大量需求甜美、通俗的东西,但随着真正的收藏家群的出现,这种状况就会改变。李孝萱画的花鸟、山水和古装人物已经被市场接受,因此李孝萱的现代人物、城市题材作品,也一定会被接受,因为它们更有价值。

李孝萱通过荒诞来表现城市,对传统的国画是也是一种突破,郎绍君在《从写实到荒诞》一书中有曾具体分析了李孝萱的这一手法。中国人物画从元代以后就处于衰落状态,题材与手法单调,回避描绘现实。近百年以来,人们主要用素描、李孝萱用写实的方法来改造人物画,强调造型的准确性,这首先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写实中国画因为政治的原因,没有得到充分和正常的发展,只有写实手法而没有真正的写实主义。wen革后大家都反思,很快突破粉饰、矫饰和虚假,开始追求真实表现和表现性。但像李孝萱这样的作品,也不是很多。

解放后的艺术强调政治教化,要求表现共性的、社会性的内容,形式上则要求写实方法,个性、个人心理长期受压抑,改革开放以后,重新寻找五四传统,个性表现像开了闸的洪水,势不可档。不过,表现个性和个人内心的东西和表现社会的东西不应该对立起来,一味强调个性而忽视社会性、共性也要走到死胡同,西方现代艺术就是这样。

李孝萱关注的是个性,但并不赏玩个人感情,李孝萱关注个人生活当中的一些东西,也比较关注社会,比如李孝萱画的《股票,股票》、《大轿车》等,都具有鲜明的批判指向。当然,李孝萱的画也需要一定的解读,让人们更加理解。

近年李孝萱画了一些人体和花鸟,画了一些相对轻松的东西。李孝萱的花鸟、古代诗意画也很有味。近年李孝萱还画了一些变形人体。与90年代的作品比较,这些作品现实关注的含量少了一些,也许李孝萱想向多数观者靠近。

现代人的异化本身就具有一种荒诞性,西方现代艺术追求的荒诞,是以非理性手段来表现人类生存处境的无意义状态。但也有些现代艺术作品为荒诞而荒诞,一味荒诞,完全否定理性和秩序。中国的现代艺术家也开始追求这样的东西。对荒诞性要做具体分析,不能说凡荒诞的东西都好或都不好。李孝萱城市题材和地震题材的作品,出自他真切的体验,其作品的荒诞性有现实与心理的根源,不是为荒诞而荒诞。李孝萱曾画过一个人,头是人,身子是狗,表现人性和兽性的交织,很有些哲理意味。但李孝萱不是图解观念,而是表现他的人生体验,画的也很有趣。不过,无论是谁,一旦丧失了现实与内心的根据,就很容易跌入为荒诞而荒诞的险境。这是包括李孝萱在内的艺术家应该警惕的。

在国画界,还有没有像上面说的那种有意义的荒诞性作品其实并不多,大量的国画家还是在表现少数民族风情,在复制一种被展览和市场认可的形式风格。多数人物画还不能"直面血肉的人生"(鲁迅语),而只是在装饰人生,满足于把自己的作品消费掉,为商品而画。

在老百姓的眼中,城市确实如是李孝萱画的那样,所以我说李孝萱画是一种城市心像,是很独特很个人化的。但这种独特的个人化揭示了现代城市一些本质性的东西,在小说电影中也有类似的作品。李孝萱能看到一般人看到的东西,还能把握到一般人看不到但却是更真实、更本质的一些东西。如《大轿车》,它除了描绘拥挤,还有别的东西,这就是现代城市空间的缩影,这样拥挤空间中的人的生活不是一种异化么?

就是说,李孝萱反映的不仅仅是交通拥挤问题,在一个大笼子、大机器里面装了那么多现代怪人,这是人们所追求的现代生活吗?城市化是为了幸福,但这是幸福吗?李孝萱试图通过作品告诉我们现代城市的另一面,让我们思考现代城市化中的问题。

李孝萱画了汽车的外观,但可以看到车里的人,完全像透视。这只是李孝萱的一个手法,不限于所谓定点透视所把握的空间。李孝萱把握的是一个移动的空间。在四米多长的宣纸上画百余人挤在车里,没有人画过。画这样大的中国画作品是很有难度的。但李孝萱把握得很不错,对造型和笔墨做了很多探索,形象很现代,但中锋用笔、笔笔写出、笔力圆劲等等,又相当传统。

李孝萱追求现代,但李孝萱的基本方法是传统的,是传统的笔法;李孝萱借鉴了八大的用笔,但有新的创造。李孝萱有造型的功底,也有中国画语言的根底。你可以不喜欢李孝萱的作品,但你回避不了他的创造性价值。《大轿车》后来收藏在香港艺术馆。这是一件将成为这个时代中国画经典的作品。《股票,股票》也是这样。

李孝萱的作品对国外的介绍不够,不过海外会接受李孝萱的画。从内容讲,海外应当更能理解李孝萱的作品,但理解李孝萱的中国画形式有个过程。李孝萱借鉴西方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李孝萱作品中的荒诞性等,西方人会感到熟悉,但是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他们不熟悉,所以有个过程。李孝萱早就说过,他的东西,王彦萍、海日汗的东西,都比较容易被西方人接受。

很多人觉得李孝萱怪,说他是怪才。所谓"怪"有时是少见多怪。李孝萱过于直率,有点疾恶如仇,看待问题直接把窗户纸捅破,绝不绕着弯说,不给人留面子,一般人不会这样,李孝萱就成了"怪"人。李孝萱做人的方式他的艺术有一致性,李孝萱很多想法和通常人的想法往往不一样,常表现为一种逆向思维,你说好我偏说不好,你说左我偏说右。逆向思维往往有创造性,但也常常会偏激,容易把人事关系弄僵。在对待人的态度上,还是宽容些好。李孝萱的个性,与先天后天的许多因素有关。在生活中,大家总是喜欢老实听话的,不老实不听话就不好,就不喜欢。其实那些不大老实听话的,比较顽皮有个性的可能更有才能,更值得关注。

回复本贴 转发本帖 返回本版 修改帖子 转发微博 赠送礼物 谁与同波
  • 等级:0级
  • 积分 :129
  • TA的微博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 管理
  • 修改
  • 删除
  • 加黑
  • IP
  • 报名
返回顶部 2楼 2011-08-01 16:01:15

李孝萱谈画家的自省

有人问李孝萱画中的人物形象是不是李孝萱自己完全独创的,李孝萱作了如下回答。

李孝萱说他学过好多人。

李孝萱学画画,只要见到好东西,他就往自己脑袋里装,但是李孝萱消化能力特别强。吸收的知识多了,它们都混在一块儿,经过整合,再创造,最终变成了李孝萱自己的东西。但是李孝萱也有自己判别力,他知道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东西是坏的。李孝萱自己还有一个审美的认同。再经过审美认同这一过,融入他个人独特见解的形象就产生了。

郎绍君先生以“从写实到荒诞”来评价李孝萱的画作,中央台人物频道里也以“城市荒诞派的领军人物”为题来概括李孝萱的艺术创作道路。但李孝萱本人则喜欢用一句话来评价自己:李孝萱是中国画里的“新现实主义”。

李孝萱认为在中国画范围里,还没有人像他这样表达现实主义的,可以说李孝萱在中国画领域开创了一种新的道路。人们常说李孝萱是抽象的,是表现性的等等。因为艺术作品里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表现性,如果没有表现就不叫艺术。所以“表现性”独立称为一个画种是不太合适的。李孝萱认为他的画是特别写实的,是心理的一种写实,一种关注内在的写实。因为中国画里没有这种现象,李孝萱自己就认为是新现实主义或新写实主义。

李孝萱认为自己从来不设定自己。一个好的艺术家,如果设定自己,那么他就完了,就等于是公式化了。画家,一定要顺其自然。比如他这阵想画写实了,他就去画。李孝萱最近一直在画油画,因为他对色彩感兴趣,好多语言的界限李孝萱想打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