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口臭挂什么科:校长应该具有现代学生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15:30
                                 校长应该具有现代学生观
人类的知识经验和精神文明不可能通过遗传得到延续,只能通过学校,由拥有专门文化的教师,运用交往、互动的方式,在新一代中获得继续和发展。在学校组织中,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在身心和社会意识方面,是处于生长发展尚未成熟的个体,他们从进校开始学习生活起,就受到教育规范和道德规范的训练。学校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追求知识、真理,以及争取成功的愿望,帮助他们学习人类社会的基础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学校全部工作的质量最终应该直接表现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水平上。为此,校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领导教师根据跨世纪人才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每位校长和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生观,包括自觉的或潜在的观点在指导着自己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不同的学生观导致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得到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如果说,学校管理的全部工作贯穿着一个怎样看待教师的问题,那么,学校教育的全部工作贯穿着一个怎样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教育观和学生观往往是教育工作中取得成功或导致失败的重要问题。

纵观教育历史的发展,教育者的学生观,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是管辖的对象,贮藏知识的容器。教育者习惯于对学生发号施令,不考虑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采用注入式灌输法,用一系列理性的知识和规范去要求学生,把不顺眼的行为一概斥责为“越轨”,甚至常常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其结果使学生个性心理处于压抑的状态。另一类则视学生为独立的个体,他们强调研究学生的需要、兴趣、性向,主张学校应该适应儿童,一切以帮助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所谓学习是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发展创造性的过程,教育者是设计和提供教育的环境,激发学生主动介入教与学,采用启发、鼓励、疏导等方式和态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大批实验和经验表明,成功就在于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树立起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的观念,用师爱、童心、尊重、理解、关心等一切办法去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用热情、智慧和心血启迪诱导学生,是以正确的学生观指导全部教育工作的结果。

当前在学生中出现厌学情绪,除了社会原因之外,还有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失去对学生吸引力有关。要使学习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根本的出路还是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从“应试教育”转变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这是观念的转变,也是90年代世界各国教育革新的共同趋势。可见树立崭新的现代学生观不是孤立的问题,而是同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形象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整个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观和学生观是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学生观蕴含着学校对学生赋予的希望,教育正是从此开端。

当人类面临着即将到来的21世纪,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应办成造就学生的理智、情感和体力和谐发展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形象。根据这一要求,现代学生观应该含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发展的整体观

人的成长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必然经历着生理成熟、社会成熟和心理成熟的过程。学生个性社会化进程是其身心发展和外部世界的适应过程。关于人的发展问题,卢梭曾用“象农夫那样劳动,象哲人那样思考”的人来表述他所追求的教育理想。这一表述蕴含了身心发展的辩证思想,至今仍有意义。但在处于新旧世纪交替的今天,理想学生的形象更应体现时代精神和新教育观的综合,在人的认知能力、道德、个性、精神力量等等应体现出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人的认知能力是人类适应社会和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21世纪的社会将是信息传递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应该使其具备处理信息和再生新信息的能力。即善于捕捉信息,对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的能力,与新信息的创造、传递能力,即从大量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综合抽象,增强自己改变外在客体和事态的能力,调节自我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能力,这里还涉及思维方式的突破,善于多视角综合认识和动态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在变化迅速、新旧交替的时代中,人的生存发展不仅与外界社会、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机遇等外部因素相关,而且与个人内在精神力量、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密切相关。理想学生的道德面貌,必须突出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其中价值观问题是支配着人的态度、行为的取向和精神力量。学校要教会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培养对祖国、民族的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感;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富有自信、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迎接挑战的冲动和勇气,较强的耐力、适应力和顽强意志的人。

校长要领导教师以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来考察学生个性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整体素质打好基础,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全面合格,使他们成为爱国、勤奋、诚实、乐群、敬业、健康、富有创造精神和个性和谐发展的“四有”新人,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高素质的公民。

二、个性发展的主体观

个性是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是个人身上表现出来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家庭、文化、环境和背景的影响迥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个性。面对全校学生的发展成长,那将是一个令人瞩目各放异彩的个性世界。

综览世界教育的演进,可以发现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教育改革发展正处于同一走向。西方国家倡导教育要表现个性、培养自我。例如欧美兴起的完善人格学派、体谅关心学派等,都把自我作为主体,不少教育模式包含着自我教育的意蕴。近十多看来,我国学校整体改革中出现各种实验和经验,例如“愉快教育”、“参与教育”、“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创造教育”、“合作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亦无一不是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的追求上,做着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研究。中外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同性,正是反映了新旧世纪交替时期,时代精神的需要,时代发展呼唤着个性教育和人的主体精神。

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引起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剧变。为了适应立足变革的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确立起主体意识、主动参与、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等等时代特征的重要观念。几乎不能想象一个没有主体精神的人、不会独立思考的人、不会选择不会创造的人能在复杂多变的当代社会中生活得美好。因此校长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认识教育要探索学生的个性,提倡教育的针对性,做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工作,使学生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学校培养出对社会有责任感、富有主体意识,创造精神的学生,是时代赋予学校的使命。

三、交往沟通的平等观

学校是培育人的机构。教育行为是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和沟通实现的。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建立起心理联系,进行着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知识的活动。所以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整个学龄期是学生主体意识形成和迅速发展的时期。教育者首先要增强民主平等的意识,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关心、尊重和帮助。良好的教育是在平等的交往沟通的方式中体现的。教师的民主精神和平易近人的作风,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天然的“向师性”得到正常发展。校长要领导教师把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推向每一个学生,创造宽松的、平等的教育环境,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证明:师生之间平等的交往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

我国社会由于种种复杂因素,在“应试教育”、“升学第一”的教育观念支配下,往往容易形成教师居高临下,学生被动接受灌输的教育模式,结果是束缚学生、阻碍学生及压抑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独立性转化为反抗和逆反心理等等问题行为。同时也因为师生缺乏平等的交往和沟通。往往迫使学生以自我萎缩的代价来实现所谓“理想道德”的完善,扭曲了人格精神的发展。因此,校长要领导教师批判陈腐的教育观,明确跨世纪新人的培养,必须进行健全的人的教育。批判传统的“师道尊严”,树立正确的现代学生观,才会认真研究学生,激发学生主体精神,创造良好的师生沟通的环境和氛围。通过精神交往,师生互助,及教育力量控制,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智慧、能力、意志、信仰、理想等等一种综合的精神力量,以便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把握自己的命运,承担起创造未来的重任。

教育者的学生观,不仅仅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问题,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的重要部分。所以校长要领导教师摈弃陈旧的学生观,把握时代精神,研究当代学生在新时期的个性特点,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规律,以科学的现代学生观指导全部学校教育工业,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及新世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