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房娇妈妈网:银行家的餐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2:36:44

银行家的餐桌

 

○孙耀东口述 宋路霞整理

 

银行家跟盐商学会了吃

旧时我们寿州孙家有不少人从事银行业,我本人过去也干银行,接触过不少银行家,发现他们大多有一个特点,就是爱吃、会吃。

当然这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先他们有的吃,他们是全中国最有钞票的一群;同时也是由于生意上的需要。尤其那些私营银行老板,他们要拉存款,要靠一些实力派支持,要跟同行竞争,还要找官方的靠山,在旧社会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请客吃饭。那时候,干银行的几乎每天每餐都要应酬,要极力把那些军阀、官僚、老板、款爷灌得烂醉,才能拉到他们的存款。把这些老爷们服侍好了,有时一夜之间可增加几万、十几万元存款;服侍不好,存入的款子也随时可能溜掉,所以干银行的嘴巴是闲不住的,因而“修炼”成了一套桌上的功夫,使得每个银行家,几乎都成了美食家。

同是银行家,吃什么,怎么吃,吃的程序,又大不相同。这与地域特点有关系,与当时全国几大产盐区的盐商、盐官也大有关系。因为中国的几大菜系,首先是盐商、盐官们“吃”出来的。四川是著名的产盐区;河南、安徽历来是私盐猖獗的地方;扬州则是两淮盐业的集散中心,所以财主特别多。那些涂金描绿的大花园、小花园,如何园、个园等等,都是盐商的家园。瘦西湖里的徐园过去就是“徐老虎”徐宝山的。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盐商们发了财,自然就成了银行家竞相追逐的对象,要拉他们的存款,拉他们入股,同时也学会了他们的“吃”。扬州、镇江、天津、河南、浙江、四川等地的银行家和钱庄老板,他们与盐商的关系几近鱼水,有的盐商和盐官后来自己也成了银行家、钱庄老板,或是银行的大股东。

盐业银行老板张镇芳(张伯驹之父,袁世凯的表弟)原本就是大盐官,任天津长芦盐运使,发了财才办银行。金城逛街上海行的经理吴蕴斋家是镇江大盐商,所以周作民拉他一起办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的大股东刘锦藻、张颂贤除了经营丝业,办盐也是老手,都曾拥有十几万盐票。

民国期间,尤其是北伐胜利到抗战爆发这段时间,银行事业大发展,银行界的竞争日趋激烈,银行家的豪宴就更加升级,简直是日新月异,各类美味琼浆令人眼花缭乱。所谓“食不厌精”、“天下财富,被他吃尽穿绝”。

 

各家有各家的吃法

那时一般有“脸面”的银行家,家里总有个好厨子。一方面是自己需要,同时也是生意上的需求,因为有时家里有个好厨子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且有些事情是只能在家里说的,家里的气氛也比外面亲切些。所以那时候银行家在家里请客是常事,不像现在,一说请客就是下馆子。

我曾到原中国银行董事长冯耿光家里吃饭,品尝他家厨子小丁的拿手好菜,那真是叫人终生难忘。就说他的虾片汤吧,就绝对与众不同。当一桌菜吃得差不多了,该上汤时,只见他端来一只大海碗,往桌子中间一放,碗底和碗壁上沾了薄薄一层用青岛对虾切成的虾片,然后在碗底撒上些葱丝、姜丝、香菜末、胡椒面,倒上少许白兰地,再端来一锅烧得嘟嘟滚的老母鸡汤,当着众人的面,“哗——”地往碗里一浇,那虾片就满碗沸腾,不仅碗里的虾片都烫熟了,而且江青屋子都弥漫了白兰地和虾片的混合香味,客人们轰然一阵叫好,桌上就十分热闹。还有他的焖烧鸡翅,酥而不烂,油而不腻,风味独特,也是他的招牌菜。他的菜,最拿手的有八样,如红烧竹笋、葱烤河鲫鱼、火腿千丝等等。人少用小盘,人多用大盘,一桌总是八样菜。虽说只有八样,都是家常菜,可吃了叫你忘不了,所以常有人向冯耿光借小丁去家里办酒席,有时还要排队挨号地等好多天,弄得冯耿光反而吃不上自家厨子的菜了。

提到淮扬菜,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扬州狮子头。其实同样是锤子头,外表看来差不多,但品质大致有两样。一种是狮子头,是用猪肉的边角杂料,上案板用乱刀剁成肉泥,拌馅而成;另一种叫斩肉,是用上好的猪腿肉加上些放肥肉,先放入冰箱稍冻一会儿,便于切细,要把精肉、肥肉分别切成米粒大小的细丁,然后拌馅而成。这里除了用料上乘外,关键是不能用乱刀剁,一剁肥肉上的油水就流失了,肥肉成了烂泥,烧出的狮子头如死肉丸子,就没有弹性。而斩肉就大不相同,加之配料得当,咬开后香软可口,有弹性,不知不觉地已一客下肚,吃了还想吃。

除了扬州狮子头,金城银行上海总行吴蕴斋他家还有一道叫绝的菜叫松子肉,是把五花肉切成一个大方块,把肉和皮分开,把肉切碎,用葱、姜、松子等调味品拌好,仍然堆成一方块,再把肉皮按原样贴在肉泥上,先在油锅里滚一下,再肉皮朝天地上笼清蒸,直到酥软为止。此肉端上盘来仍是方块,因为加入了松子,更加味美可口,肥而不腻。另外还有封鸡、十香菜、酥鱼、肴肉等等。他家的肴蹄一做就是10个,因为他是好好先生,常有朋友向他家要,他就索性一次多做一些,做了准备人家来要的。每次10个当中常有我的1个,因为我们在美味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见解。

 

辉煌一时的河南菜、山东菜

当然,会吃的不仅仅是干银行的,官僚、军阀、商人中,都有“吃”的豪杰。袁世凯的第六个儿子“袁六”袁克桓(心武)曾亲口对我说过,他父亲极喜欢吃鸭子,一顿饭能吃一整只鸭子和两个馒头,而且每顿饭要有一个儿子陪他,边吃边教训。他家厨子都是河南厨子,烧鸭子有绝招,所以袁世凯的肚子越吃越大。

河南菜曾经很风光,我们家的餐桌也因河南师傅出了名,是一个姓韩的河南大师傅掌勺,人称韩厨,在河南很有名。他早年在北京一个王府里做饭,还出过皇差,王府败落了,到我伯父孙亦蕉家掌勺,我伯父去世后,来到我家。他规矩大得很,只为我父亲一个人做饭,别人谁来请也不做,而且只管烧菜,厨房里其他事归二把刀和面二管,但是处理鸡鸭,那是一定要他自己亲自处理的,他有自己的办法,处理一只鸡只要5分钟,就把鸡多个部位的肉安排好了,有的是炒鸡丁,有的是红焖、黄焖的,有的是炒鸡片的,剩下一个鸡骨头壳子,扔在汤锅里。所以他的宫爆鸡丁、红焖鸡、芙蓉鸡片,总是与众不同。过去三马路著名的河南菜馆子梁园曾来人向他讨教,一个个唤他爷爷。可惜“八·一三”打仗时,他正在大世界一带闲逛,不幸被炸弹炸死了。

河南菜馆子过去有泰丰楼、会宾楼、悦宾楼,有名的菜如糟溜瓦块鱼、黄香管、爆双脆、烩鸭掌、烩鸭舌、鸭腰、炒虾仁、芙蓉鸡片、酱爆鸡丁、炸核桃腰、摊黄菜等等。所谓黄香管,实际上是猪肚子头上的一段一寸长的小肠子,只要处理得好,炒来吃很脆,一般菜馆子都是扔掉的,河南厨师把它制成了美味。所谓摊黄菜,实际就是炒鸡蛋,不过是用鸡汤调拌成的鸡蛋糊炒出来的,色泽和口味就不一样了。河南菜用料简单,变废为宝,注重手艺,与穷地方的民风也有关系。

山东菜注重用葱姜蒜调味,味重、色亮、油大,与山东地方的风气也有关系。山东人过去全靠力气大、讲义气闯江湖,所以饮食也有豪爽、侠义之风。过去上海英租界招巡捕,每年专去山东招人,其他地方的都不要。山东菜与河南的菜谱有不少相同之处,但糖醋鱼是山东人首创。从前国际饭店二楼的丰泽园就是山东馆子,是我堂兄孙锡三动员他们从北京南下上海的。掌柜的老栾当家时,我常去吃饭,对他们的锅贴豆腐和用鸡蛋清和面制成的鸡面印象尤其深刻。他们的服务也充满了人情味,一盘糖醋鱼吃完,盘子里剩有不少汤汁,他连忙拿去烩了一碗豆腐再端上来,叫人感激不尽。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服务了。

 

(摘自《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