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帅为什么没女生追:首届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38:29

首届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

www.jyb.cn 2010年07月2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马芯兰 北京市幸福村中心小学教师】

  在教改园地耕耘

  ——记北京幸福村中心小学教师马芯兰

  北京幸福村中心小学马芯兰老师算得上是位名人了:北京市十杰共产党员之一、首都十大杰出教师之一、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这位闻名遐迩的特级教师,正在小学数学教改第一线继续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在和学生共享欢乐的王国里完善着她的教改成果,并把它献给同行们。

  勇敢的探索者

  八十年代初,三年级的小学生试做小学升初中的数学试卷,结果全班平均成绩93分。平时没有课外作业的四年级学生,仅用半小时就做完了六年级升学统考试题,而且得满分的学生占全班一半。

  简直让人难以相信,但这却是事实,这些就发生在马芯兰带的实验班上。应该说这个令人满意的结果,是在她预料之中的。因为,为了这项改革,她已探索多年。

  1967年,马芯兰从北京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教师生活,那一年她只有21岁。一踏上讲台,马芯兰就被充满活力的孩子们吸引住了,她一下子就爱上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她深深感到传统教材和教学方法给他们带来的压力。然而,在那特殊的年代,她所能做的不过是多给孩子们一些课本外的知识而已。1975年,全国人大会议描绘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马芯兰面对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更感到改革迫在眉睫。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教育工作者对我国小学数学改革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使之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却常常困扰着人们: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日渐沉重,学生和老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换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苦,老师也苦。问题究竟出在哪?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马芯兰深切感到,不从教材和方法两方面去改革,就不可能使孩子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使他们终生受益的知识。马芯兰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艰难的教改之路。

  节省的不仅是时间

  “如果用您编的教材和方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可用多少时间完成?”“三年。”马芯兰老师胸有成竹地说。六年规定的学习内容只用三年完成,在讲求效益、充满竞争的当今时代,无疑对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马芯兰开始系统地自编教材时,当时她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教师。没有现成的模式,只能靠自己创造,困难一个接一个向她压来。全国统一的小学数学教材,是经过几十年实践经专家多次修订的,它的权威性足以让人望而生畏。可是,社会各界“救救孩子”的呼声,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让马芯兰把一切都豁出去了。她对12本教材一字一句地看,一页一页地读,书上划,本上记。一晚两晚,一月两月,一年两年……反复试讲,反复修改。现行教材把许多相互关联的概念分解成孤立的概念,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循环反复地使用,这不仅割裂了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还把学生束缚在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之中,使他们的认知结构难以形成。针对这一点,马芯兰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法则和原理为中心,从“纵”和“横”两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组合。“纵”是指知识的“线”,即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组织教材。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可归结为计算和应用题两条线。所谓“横”是指知识的“块”,即把原教材中具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的知识调整编排在一起,形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块”。重新组合的教材,减少了重复教学,把小学数学中540多个概念总结归纳为十几个一般基本概念及“和、差、倍、分”四个重点基本概念;把11类应用题总结为4个基本类型。在学习一个新的基本概念时,渗入和这个概念有关的其它概念。以基本概念为中心,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以纲带目,以点带面,不断引伸概念,使学生改变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重新组织教材后,教学时间明显节省了。一年级第一学期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讲53课时,而马老师根据加法、减法都属于两步思维的间接推理这一共同的思维规律,用类比推理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算理,只用10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用市里的试卷考试,全班只错了一道小题。按《大纲》规定,十一类简单应用题要连续教学两年半到三年的时间,马老师将其归纳为4种基本类型后,只用一年时间就使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经考核证明,不论题目形式怎样变化,全班学生都能正确列出算式,进行解答。

  节省的时间干什么?马芯兰没有停步不前。她开始编补充教材,并设计出一系列新课型。渗透课、迁移课、思维分析课、趣味习题课、解题方法训练课、重点习题辅导课、实验启发课等等,这么丰富的课型,孩子们怎能不喜欢数学课呢?每逢这时,他们便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展开了思维的翅膀。难怪在组织教师听课时,一些教师都感到跟不上马老师的思路,而学生却能应付自如;不管用什么方式考核,他们的成绩都一样突出。这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教学为什么必须改革。

  给孩子终身受益的东西

  铃声响了,一年级新生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面带笑容的马老师走进教室,在讲桌上放了许多红苹果、大雪梨、糖球,还有一大摞图片。孩子们惊喜地睁大了双眼,猜想着老师今天要干什么?马老师没让孩子们打开课本,而是让他们一个个来到讲桌前数苹果、雪梨和糖球。不一会儿,马老师又拿出一张彩色图片:一座高高的山上,一群活泼可爱的猴子在嘻戏耍闹,大猴追赶着小猴……马老师问:“谁来数数有几只大猴子?几只小猴子?合起来一共有几只?”数完后,马老师又拿出几张图片:碧绿的草地上,洁白如云的羊群;宽阔的广场上大小不一的汽车……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抢着数羊和汽车。在直观生动的演示中,马老师教孩子们边看边说边想,培养他们眼、手、口、脑并用的能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牢固理解、掌握了“和”的概念。

  马芯兰老师的教法改革是和教材改革同步的。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绝不会感到乏味。每节课她只讲20分钟,这显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20分钟怎么讲,可就大有学问了。

  在教二年级学生第一节数学课时,马老师带来了一个小闹钟。“今天是9月1日,现在8点钟,开始我们二年级的学习生活。大家看我把表拨到8点。”几十双眼睛随着老师的动作,注视着钟表。下课铃响了,马老师讲完课说:“一节课40分钟,现在咱们再来看一下表。”一个同学说:“老师,表没走呀!”“对,表没走,因为我没上弦呀!现在我把表针一格一格地拨到8点40 分。”同学们注视着老师的动作。就这样,马老师连续拨了几圈,又让学生轮流一格一格地拨,并有意识地把有关知识渗透进去。有的学生问:“老师,过去我从没仔细看过家里的表,数学课还讲这些吗?”马老师告诉大家:“过些时候咱们就要学了,从今天起,大家可要留心看表呀!”

  这是马老师根据七八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时间的特点,估计以后学起“小时、分、秒”知识有困难,于是见缝插针,利用孩子们的无意注意使他们获取知识。可以想象,将来教学时,必定是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马芯兰老师的课堂是活跃的。讲完课后,孩子们可以做作业、完成作业的还可以看课外书。不了解情况的人,常常怀疑,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小学生能否形成敏捷准确的思维习惯?其实,这并不矛盾。马芯兰老师的课堂上疏密相间,张弛有序。她对学生计算技能训练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谁也别打算“溜号”。在计算教学中,她始终以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为重点,把培养迅速型的技能和思维品质,作为训练的重要目标,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形式。仅以一年级口算技术训练为例,马芯兰老师采用的训练方法就有:借助直观形象的计算训练、听算训练、新旧算题交错训练、讲解算式意义的训练,对文字叙述题的口算训练等达十余种。复合应用题的技能技巧训练方法竟高达18种。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一次又一次迸发出的智慧火花,令听课老师赞叹不已,人们更惊讶的是师生怎能如此默契地驰骋在思维的王国里,仿佛已融为一体。这大概正是马芯兰教改的目的吧,因为,学生正在或已经形成了能力。

  为了所有的孩子

  听马芯兰的课,常有一种十分强烈的感受,当马老师的学生真有福气。人们期待着马老师的教改成果能为更多的教师所使用。1984 年,北京市教育局发出通知,号召中小学教师向马芯兰学习;1987年又决定在全市230所小学的430个实验班进行实验。马芯兰老师又全身心地投入了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我国的小学数学教材是按“一纲多本”的精神由各省市自己选用的。因此,推行一种教材比推广一种教学方法要困难得多。尽管人们对马芯兰老师的教改成果赞不绝口,但一旦要变成自己的实践时却又困难重重。为保证实验质量,马芯兰和市教研部主持实验工作的老师及区县教研员,手把手地辅导参加实验的教师,给他们上示范课,讲解教材意图。为了推广实验成果,马芯兰连走亲访友都没有时间,她身体不好,却常常把医生开的病假条悄悄扔掉。在她家里,到处堆放着各种教学用书及参考资料,假日里,她把这些资料分类穿成一条条线,挂在屋里,以便于整理。她就像一只辛勤的蜜蜂,在大量的中外教学资料中不分昼夜的采集。大地对于辛勤的耕耘者总会给予回报的。一部60余万字的巨著——《小学数学改革尝试》出版了。这是她在实验理论研究上攻下的一个堡垒,也是她献给实验教师的一颗硕果。

  今年7月,北京市第一轮实验班的近万名学生毕业了,由市教研部统一测查,学习成绩普遍明显高于普通班。当年参加实验的教师有70%是中青年人,有些还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手,如今,他们正迅速成长起来。仅朝阳区51位实验教师中,就有15人在市区分别公开上过研究课,5人成为区里的骨干教师,4人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

  与此同时,马芯兰的教改实验也引起全国小学数学界的关注。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市的2000余所学校在学习马芯兰教改经验,同样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我有幸赶上了好时候,没有改革开放这个机遇,我也未必能成功。”马芯兰几乎对所有的来访者都说过这句话。这绝非名人故作谦虚,因为从马老师朴实的眼神中你能感受到她的真诚。

  马芯兰今年快50岁了,27 年的风风雨雨,没有改变她致力教改的决心,眼下,她正在系统地为实验重点课录像,还打算把重点教案都写出来,力争三年再出新成果。为了所有的孩子,她甘愿做教改园地的耕耘者。(本报记者 张玉文 刘全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