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关键词挖掘工具:中国书法之馆阁体???今朝几人能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38:53

中国书法之馆阁体   今朝几人能为?

(2007-04-29 12:21:37)转载 标签:

文化

 

馆阁体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从那以后,作为一个中国人,字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人的脸面,写一手好字是人的荣幸和骄傲。

 

馆阁体的字体的特点平和、漂亮、实用。起初是以元代赵松雪的字体为蓝本,随后又以明代董其昌的字体为楷模。清代康有为先生也是馆阁体的受益者。当功成名就时,大声呼吁书法“千人一面”的可悲的状况。提倡大兴碑学,使书法面目一新。

 

康先生提倡碑学,是建立在帖学的基础上。当时的书法家受科举制度的影响,帖学工夫极深,馆阁体的字体就不用说了。

 

在清代士大夫们用的是白折子,用馆阁体写出的折子,整齐、美观、漂亮。也可说是当代的“公文”,比较规范,便于相认。馆阁体在当时起者很重要的作用。

 

馆阁体是以帖为主的,以王羲之为宗。以阴柔的姿态展示着美观、平和、漂亮。使人人都能写出一手平和、漂亮、实用的汉字,馆阁体可以说功不可抹,也可以说它是碑学振兴的基石。

 

就馆阁体而言,馆阁体也是书法大家庭的一员,本身也没有什么对与错。如同自然中的青松和小草,二者对环保的改善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食草动物来说,草是最好的东西;对建筑来说,树是最好是东西。再如山上的小草和山下的青松,本身没有什么高贵、低贱之别,只是位置的不同而已。

 

从艺术的角度上说,平衡是最重要的。多与少往往是衡量平衡的杠杆,康先生看到的是帖学多了,碑学少了,由此产生了不平衡。故呼吁弃帖、兴碑以保平衡。

 

如今馆阁体的字少了,精美的字少了;书法早已不在是考学的必须。可带来的是书法已不是大众的文化,而是书法家的专利,一些书法老百姓也看不懂,就连搞书法的也看不懂,这是不利于书法振兴的。总是说书法要走向世界,就连国人都看不懂,外国人能看懂吗?能走向世界吗?我看到头来只是文革的口号喊喊而已。

 

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书法也是如此。如京剧的振兴是靠全国的戏迷支持,如文革时期样板戏人人都会唱。普及的很好,到今天还在传唱。戏迷唱戏不是为了当角儿,其目的就是陶冶性灵,说白了就是一个玩、玩个开心罢了。书法要是能走到民间,那可能离书法真正振的兴就不远了。走向世界也不远了。

 

书法是国粹,学习书法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建立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做为一个中国人都去爱书法,写书法,不一定去当书法家,但不一定不会写一手漂亮的书法,同样可以陶冶性灵,玩的开心。

 

当今的很多书法大师或巨匠,对馆阁体是骂声如潮。如果他们稍微还有点良知,一定会心虚。当下我们见到的很多明代清代人题写的堂堂正正的匾额,有哪一个不是馆阁体打下的牢固基础?启功先生就说到今天还没有几人能写得好馆阁体,为什么,因为现在的人不肯吃苦。正因为启功先生的这种谦虚态度,他的书法也就能算是20世纪末期书法正大气象的流风遗韵。但是,若是启功先生跟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文徵明这些先贤们相比,那也只好算是细枝末节,流入末流了。

 

当下很多书法艺术大师有名有钱,只知道其字多少千多少万元一尺,不肯下心研究一个书家所应有的的素心与姿态,不肯在夜深人静时分对着先贤正大气象的书法检点平生。甚至有的大师还把赵孟頫的“頫”右边繁体的“页”简写,文徵明写成“文征明”,当代的钱锺书又误写成“钱钟书”等等常识错误,大师连这都搞不清楚分不清,又不见写出让人惊讶的宏伟篇章,让我如何能从心底里佩服。

 

其实说这么多,只是想呼吁那些书法家们,写上几幅让我凝足注目的宏大气象,人人能识的真书作品书来,权作对当下他们所倡导的文化书法、艺术书法、原生态书法做一个起码的交代,也真的能证明您还有些底气,别草绳搭木棍,让我们这些识字不多的人在心里瞎猜。

 

真的,现代人为名为利,也是社会的原因,让我们很难看到!但那并非我们不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