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歌美人心计薄太后:虚假新闻中的章太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23:27

张耀杰:虚假新闻中的章太炎

发布时间:2011-04-01 09:05 作者:张耀杰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318次

  自从有新闻媒体的第一天起,虚假新闻就是新闻界的永恒话题。事出有因的虚假新闻并不十分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相关各方蓄意利用虚假新闻,作为以讹传讹、借题发挥的高调借口……


  自从有新闻媒体的第一天起,虚假新闻就是新闻界的永恒话题。作为中国新闻界最早的先驱人物之一,章太炎(炳麟)既是虚假新闻的制造者,也是虚假新闻的受害者。


  1912年5月23日,由于右任主持的同盟会第一大报上海《民立报》,在“北京电报”栏目报道说:“前日章太炎在总统府宴会,与唐总理相值,忽出手枪击唐未中,唐走避。总统笑曰:‘先生醉耶?’饬兵护送出府。章在途中犹向空连击不已,巡警出而干涉,经护兵解释,始得回寓。”


  5月24日,《民立报》刊登徐血儿撰写的社论《呜呼党争之怪剧——章炳麟暗杀唐绍仪》。


  5月26日,《民立报》以《请究章太炎之乱暴》为标题,刊登以“同盟会南京支部”落款的通电:“北京袁大总统、参议员、各部总次长、中国同盟会本部、各报馆鉴:报载章炳麟在总统府宴会,以手枪狙击唐总理,总统未予追究,仅以护兵送章返寓云云。事果属实,则章炳麟乱暴违法,已蹈刑章。按之现行律,实不容宥。乃总统震章虚名,竟放弃法律责任,毫不加罪,既足以破坏法律尊严,尤大负人民信赖之初心。本会为国法计,为风纪计,为政事计,为总统计,不得不请求惩究,以维法权而杜效尤。”


  6月2日,章太炎任社长的上海《大共和日报》与《民立报》同时刊登章太炎的公开信《致报界俱进会书》,对于北京《国民公报》、《定一报》率先刊登“章太炎在总统府中,以手枪吓唐总理”的虚假新闻表示抗议:“京城报馆三十余家,大抵个人私立,取快爱憎,以嫉妒之心,奋诬污之笔。其间虽有一二善者,而白黑混淆,难为辨别。都城斗大,闻见易周,然其信口造谣,甚于齐谐志怪。”


  章太炎所谓“个人私立”的“京城报馆”,并不是由职业报人创办的严格遵守新闻规约的民间报刊,而是由具有党派色彩的一些个人筹资创办的政论性报刊。创刊于1910年7月的《国民公报》,最初是国会请愿同志会的机关报,1911年5月由徐佛苏个人主办,成为主张宪政建设的梁启超一派的言论平台。该报虽然率先刊登“信口造谣”的虚假新闻,却没有基于党派立场借题发挥。真正利用虚假新闻对章太炎实施轮番攻击的,是同盟会方面以《民立报》为首的多家报刊。


  6月5日,《大共和日报》在《唐绍仪为章太炎辩诬》中报道说,“唐以总理名义,电复上海同盟会,辩明章氏并无杀害之意”,只是有过“为国务总理,必须有不畏手枪、炸弹之毅力”的话语,致使各报馆“传闻失实,幸勿误会”。


  然而,在唐绍仪亲自出面辟谣辩诬的情况下,《民立报》依然于6月12日刊登署名秋水的《呜呼经学大师》,继续对章太炎实施人身攻击:“太炎素贱视政党议士,至比之干矢鸟粪。今竟甘为抢粪之蜣螂,而作党魁。朝曳裙于朱门,夕奔走于豪右,不恤宗国之危亡,而惟党见是争。”


  7月22日,同盟会设在槟榔屿的《光华日报》,刊登李慕牺的署名文章《章炳麟运动教育总长》,变本加厉地造谣攻击章太炎想当教育总长:“何谓大粗豪,于总统府敢以手枪击人,粗豪甚矣。欲总长教育,而出于运动,而至于授意党羽赞扬于总统之前,其品行可以想矣。”


  1909年,章太炎曾以半真半假的《伪〈民报〉之检举状》,针对孙中山、黄兴、汪精卫展开人身攻击。他随后退出同盟会,与陶成章等人重新组织光复会。辛亥革命后,陶成章被同盟会方面的陈其美、蒋介石等人阴谋暗杀,章太炎从此与同盟会势不两立。内阁总理、同盟会会员唐绍仪,是从小被清政府派往美国留学的洋派人士,与主要研究国学的章太炎之间,除了党同伐异的党派之争,还有格格不入的文化隔阂。1912年5月1日,应袁世凯邀请到北京就任总统府顾问的章太炎,在致钱玄同信中谈到,唐绍仪在行政方面多是洋行作风,他曾经对别人说过,“识中国字至二千以上者,皆当以巨舰载至海中,沉之浊流”。


  6月15日,面临政治困境一筹莫展的唐绍仪,擅自离职前往天津,随后辞去内阁总理之职。一再遭受虚假新闻诬蔑攻击的章太炎,并没有认真汲取经验教训,反而对于此前主动站出来替自己辟谣辩诬的唐绍仪,实施落井下石的反戈一击。他在《内阁进退论》、《处分前总理议》等文章中,仿照同盟会报刊攻击他时所采用的以讹传讹、借题发挥的话语逻辑,要求政府当局把唐绍仪绳之以法。随着与同盟会方面的误会加深和矛盾加剧,老革命党人章太炎干脆采取站在袁世凯一边与同盟会及国民党公开为敌的政治立场,直到宋教仁被暗杀之后,他才再一次回归革命党阵营。


  历史事实证明,事出有因的虚假新闻并不十分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相关各方蓄意利用虚假新闻,作为以讹传讹、借题发挥的高调借口,在推波助澜、无限放大的过程中,实施注重破坏而不注重建设、注重斗争而不注重和解的人身攻击甚至于政治报复,以至于造成相互伤害的严重后果。


来源: 南方周末 | 来源日期:201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