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封闭式小货车:文节忠魂谢枋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11:35

末世孤臣起义师    舍家忘身不仕元

 

——文节忠魂谢枋得

 

 

 

提要:   谢枋得,上饶弋阳人,南宋著名爱国志士、诗人。蒙古人南侵,曾散家财招募义兵助地方将领抗击;出仕为宦、知任信州,亦率孤军与蒙古兵鏊战;兵败,南宋降元,则隐名流浪、算命为生。遇元大赦,出,多次严拒元朝廷征召为官,后被强行押往元都,绝食而死。

 

 

 

公元 1226年 3月 23日,南宋著名的爱国志士,诗人和学者谢枋得诞生于江西弋阳县新政乡儒林里的一个山村。

 

谢枋得,字君直,又字仲直,小名钟,小字君和,号叠山。枋得之远祖居会稽,历三十三世后迁到福建,居邵武乌洲至四十四世。高祖通灵,任弋阳县令,因而定居弋阳。曾祖彦安,祖父益鹗,父亲应秀,曾任浔洲签判,母亲桂氏,封硕人。枋得长相奇异,其左目重瞳,脑壳隆起,大口长髯,而身高则不足五尺。

 

一、“江东十问” 忧国忧民

 

谢枋得青少年时,正值南宋积贫积弱之非常时期,他的一生亲历了南宋灭亡的全过程,故他的行为和思想都与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公元 1256年 6月,枋得 31岁,赴临安(今杭州)参加殿试,得中进士,名列前茅,但因廷对时指斥丞相董槐,宦官董宋臣及权奸丁大全,被抑置为第二甲第一名,知抚州司户参军,但他没有赴任。谢氏家族是个书香门第,枋得的族伯谢果斋曾在宋宁宗嘉定年间( 1208— 1224年)参加殿试,名列三魁。枋得的妻子李氏,是当时饶州安仁县东隅儒士李梅山的女儿,通诗词、会书法。枋得弃官回家后,对于家族背景和家庭状况,内心颇为不安。毕竟寒窗苦读,终不能长期蛰居山村、无所作为。目前的时政虽不适合出仕,但教授忠义之道,育化仁爱之心仍是必不可少的。基于这种思考,他决定第二年再去参加教官考试。所谓教官考试,是宋朝选拔州学教授的一种方式,始于北宋神宗熙宁八年( 1075年),后规定每年一试。从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 1142年)起,凡进士出身合试教官的人依次考经义、诗赋两场,考中后则可被任为 诸州教授,枋得在宝祐五年( 1257年)参加教官考试后,中了兼经科,朝廷委任他为福建建 宁府教授。本来建宁府距弋阳并不算远,中间只隔一座武夷山脉,但由于某种原因,枋得这次又没有赴任。

 

第二年( 1258年)二月,蒙古人兵分三路,大举攻宋,而南宋政府内部却忙着争权夺利。年底,淮民纷纷渡江避难,到了 1259年的 9月,忽必烈督军围鄂州,而又分兵进攻江西的临江和瑞州,游骑袭扰隆兴(今南昌),临江军知军陈元桂英勇抵抗,不敌战死,瑞州知州陈昌世则逃城而去。这时江西的难民不断涌向江东地区,信州弋阳首当其中。闲居在山村的枋得看着如此危急的形势,在身无一官半职的处境中,挺身而出,到处游说,短期内迅速组织起当地邓、傅两社,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拉起了有二千民兵的义旗,做好抗击入侵蒙古军的准备。枋得的妻子李氏,在关键时刻,全力支持丈夫的壮举,毅然将家产妆奁资助军费,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幸好当年的 11月,正当枋得处境困难时,朝廷任赵葵为江东西宣抚使,命他节制调遣饶、信、袁、临江、抚、吉、隆兴各州府的官军、民兵。赵葵虽年已 79年,但他是有名的抗金宿将,有着冲锋陷阵的经历,他一到江东,看到谢枋得等已自觉组织了民兵,正积极准备抗战,内心十分欣喜,便辟请他干办公事,并拔给一批军粮和十万贯楮币,加上枋得又向当地的邓、傅二社及其他的大姓富户借了一笔钱,共招募民兵一万多人,捍卫饶、信、抚三州。不久,赵葵又报请朝廷批准,封谢枋得为礼兵部架阁。

 

         1264 年,枋得 39岁,这一年的 9月,江南东路漕司(宋朝转运司的简称,又称漕台)要在宣城和建康举行乡试,谢枋得因曾获建宁府教授的资格,被任命为考官。枋得有感于时政暗淡以及权相贾似道窃取政柄,迫害忠良,误国害民的恶行,在考生的对策试题中,共提出了十个问题要求作答,这就是著名的“江东十问”。考试结束后,江南东路转运使陆景思立即派人将试题原件上送一份给贾似道,贾勃然大怒,立即指使亲信向皇帝弹劾谢枋得。 10月 15日理宗下诏削去枋得礼兵部架阁的官衔,谪居江南西路兴国军。他在兴国军呆了三年多, 1267年 1月 27日,因朝廷宣布大赦,枋得才又回到弋阳的老家。

 

1268 年, 43岁的枋得居家讲学,设馆授徒,其间贾似道曾召他去史馆任职,枋得拒不赴任。由于他的文名,上饶安辑乡有个书院还请枋得主持过教学,他同徐炎午等人一起设法筹集学田,以供给书院的经费,这个书院后来也被称为“叠山书院”。约在这一年,他为外婆家贵溪县桂店的历史人物桂卿撰写了《唐司空威显庙碑》的碑文。桂卿是南唐大司空,曾任信州静边总辖使,为剿平闽越边寇保境安民立下了大功;入宋,他又奉诏率军讨平闽寇,后又剿除信州一带的寇孽,确保了一乡平安,信州百姓深怀其德,在桂店立庙祭祀,宋宁宗敕赐“威显”庙额,这次威显庙重修,乡人请枋得撰文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信州农村的经济养蚕业占了很大的比重。枋得乡居时有感于此,遂作《蚕妇吟》一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这首诗以蚕妇蚕事之艰辛和贵族享乐之无度作深刻对此,反差强烈,感慨沉潜,颇有杜甫遗风。

 

乡居的生活是平静而安详的,但外面的世界却动荡不安。 1269年正月,蒙古军扰复州、德安、京山等处,掠万人而去。 3月,蒙古军围樊城,宋军大败。 1270年正月,左丞相江万里因贾似道不援襄、樊,自求罢相,而贾似道却对凡谈边事者即加迫害,在朝廷上制造和平假相。同一年,江南大旱,饥民遍野。 1271年 6月,范文虎率宋兵十万援襄阳,为蒙古军所败。 11月,蒙古改国号为元。这些消息不停地传到枋得的耳里,使他心潮难平。 11月 26日,他邀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共 19人,去铅山金相寺后辛弃疾祠堂祭奠辛弃疾的英灵,以此激励人们的爱国热忱和抗元决心。

 

金相寺坐落在铅山县城永平南 25里的阳原山南麓,祭祀完毕,天色已晚,谢枋得一行 19人回寺中宿歇。夜半,众人被寺后的辛稼轩祠堂里传来的大声疾呼惊醒,声音时而尖锐,时而悲切,恰似吟其不平。大家聚拢在一起,凝神谛听,直到夜半犹未止。众人便商议请枋得连夜作祭文,以慰辛弃疾在天之灵,并待明日祭墓时宣读,枋得朝稼轩祠拱手祝祷后,一气呵成,表达了继承辛弃疾遗志,抗击外侮、救亡图存,光复大宋河山的决心和愿望。第二天,众人到辛稼轩前跪拜,枋得朗声诵读了祭文。奠毕,大家盘桓良久,方才散去。

 

二、抗击元军 兵败流亡

 

转眼到了 1275年,元军加强了对南宋的全面进攻,这一年 3月中旬,元军攻占饶州,寄居在饶州的前左丞相江万里闻元军入城,为稳定军心,坐守不逃,最后与儿子和随从投“止水”池殉国。元军沿长江迅速东下,直压江东。朝廷罢免了贾似道后,命王应麟起草了《谢枋得特授秘书省著作郎兼权司封郎诰》,命他暂在信州团结军民,作抗元准备。因为江东是元军从长江中游进入临安的战略要冲,谢枋得在这一带深孚众望。 9月,朝廷又任他为江东提刑,执掌兵权,并命他在安仁县(今余江)设置提刑司机构,招集溃军,捍卫饶州和信州。由于他的声望,很快就聚集了数千人马,并起兵夺回了安仁县城,活捉了降元的县令李景。同年 11月,谢枋得以江东提刑兼江西招谕使,知信州,这时元军已占领了江西十余城,而江南东路的大部分州县也早已沦落,尚属南宋的信州守臣也早已逃之夭夭。谢枋得的知信州,也只是单独苦苦支撑江西、江东这一带的政局而已。好在他的“江东提刑兼江西招谕使”的大旗一扯,还能一呼百应,各地忠义之士纷纷前来投奔,他的麾下又有了可观的人马,这使他成为当时江东、江西两路实际的抗元中心人物。

 

1276 年正月初,元将吕师夔、武秀进攻江东各地,饶州降,谢枋得率兵迎敌,战不利,乃调部将张孝忠等血战安仁团湖坪,张孝忠等英勇阵亡,元军攻下安仁,继占信州,并大肆劫掠。而正在此时,元军也已兵临临安城下, 3月,元军占领南宋首都临安,并先后将宋恭宗、太后、太皇太后俘往元朝上都和大都。 4月,宋太皇太后谢道清派人下达降元诏令,枋得多次接到诏书,但他坚决拒绝,最后弃官避居信州上饶县云 石祭 岭。就在枋得血战安仁的同时,他的伯父谢徽明以八旬高龄代管浙江富阳县事,当元兵攻进时,他老人家拔刀上马,带兵出战,最后和儿子君恩、君赐同时牺牲。

 

1276 年 6月 14日 ,南宋新朝廷在福州建立,陈宜中、张世杰等拥赵罡为宋朝皇帝,史称端宗,改元景炎。端宗以谢枋得为江东制置使,命其即在弋阳组织抗元义兵。他的再次出山,又一次激发了当地百姓的斗志,一时间又有近二千义士聚集在他周围。

 

9 月 2日 ,他率兵进攻铅山,旋即失败。于是元军四处悬赏通辑,并派兵追捕,他易服变姓逃往福建。在弋阳,元兵为捕获枋得,以其老母桂氏为诱惑,但桂氏以 83岁高龄,坚守节操,临难不惧,元军无奈,将其释放。枋得的妻子李氏,携二子一女藏匿于贵溪山中,采草木而食,后遇好心山民,稍有安定,又遇元兵追捕而来,为保全乡民不被屠杀,李氏挺身被俘。枋得的儿子熙之、定之及弟弟、侄子、女儿、奴婢等也同时被捕,其中一个弟弟死于信州,其余皆押解至建康(今南京)狱中。元军在狱中向李氏逼婚,李氏不屈,与女儿、奴婢皆保节自缢。另一个弟弟与三个侄子都死于狱中。而熙之、定之移往扬州狱中,后被释放。这一场家庭的劫难,都是枋得在逃亡福建后发生的,待他知道详情,已是 7年后了。

 

却说枋得自 9月下旬越过武夷山脉,一路南行, 12月到达崇山峻岭中的建阳县境,此后一直转辗于崎岖山谷之间,不停地为摆脱元军的追捕而流亡。 1279年 3月 19日,南宋新朝廷最后在涯山灭亡,谢枋得因亡国之痛,常向东而哭。在福建几年里,他于逃亡的途中结识过朱熹之曾孙朱泳道,二人成为莫逆之交,又曾在武夷山九曲隐居过一些时日,还到过江西龙虎山一游,在这两地他常谈道家书籍,并产生了避世的想法。

 

三、覊押大都 以身殉节

 

1284 年,谢枋得 59岁,南宋已经灭亡 5年。这年正月,元朝大赦天下,谢枋得也在被赦之列。他便从深山里走了出来,在建阳驿桥算命为生,后因来求教问学的人多了起来,他便收了卜卦的摊子,回到定居的茶坂,设馆授徒,重新教起书来。谢枋得本是一位学者,他除了研究儒家经典之外,还曾经编过《文章轨范》,这部书选录了汉、晋、唐、宋时代的文章六十九篇,加以圈点评论,用来教导学生怎样读文和作文,至今仍为学者所推重。此外,他编写了《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共 5卷。章泉就是赵蕃(字昌父),南宋中期信州玉山人;涧泉即韩 氵 虎(字仲止),南宋中期信州上饶人,他们都是江西诗派的后劲人物,在当时有较高的诗名,被称为“上饶二泉”。这个《注解选唐诗》是他用来教育青少年学生的课本。

 

1286 年 3月,元朝理学家、朱子后学程文海向元朝廷推荐江南贤才三十人,以谢枋得为首。谢枋得坚辞不赴。 1288年,江淮行省丞相忙兀台奉旨前往征召谢枋得,并亲临访问,谢枋得又坚决拒之。其后还有过几次征聘,他都一一拒绝了,他离开了弋阳,重又隐居到福建的建阳。最后,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魏天                           祐奉元朝廷特旨,强行将谢枋得押解至大都, 11月 13日,闽北山区突降大雪。关于押解枋得上大都的消息几天前就传开了,这天清晨,他的许多朋友、门生都早早到来为他送行。行前,谢枋得写有《魏参政执拘投北,行有期,死有日,诗别二子及良友》一诗,这时他高声吟道: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

 

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男儿终不座,皇天上帝眼分明。

 

他的一位学生蔡正孙,待老师吟毕,走上前去,当众朗诵了他的和诗及序言:

 

翁老师因行赋诗,读其辞而见其心,天地鬼神昭布森列,不可诬也,为之感慨激烈。正孙辱在师门弟子之职,敢不拜一语以激扬先生之义气,用韵斐然。

 

山色愁予渺渺青,手生心事杜鹃行。

 

霜 雪虐天终定,岁晚江空水自清。

 

肩上纲常千古重,眼前荣辱一毫轻。

 

离明坤顺文箕事,此是先生素讲明。

 

这真是一场慷慨悲壮的送行。与这次送别相关的诗作还有不少。当时为谢枋得送行的场面真是气氛凝重而又热烈,大家借此机会,一则为枋得壮行,另外也抒发自己感慨。天降大雪,谢枋得虽形容枯瘦,衣衫破烂,鞋子洞穿,但仍精神抖擞,与朋友和门生慷慨赋诗,相互以节操激励,后在魏天祐的催促下,昂然上路了。

 

在路上颠波了近半年的时间,于 1289年 4月 21日到达大都(今北京)。在馆驿,他问明宋太皇太后谢道清殡所及德祐皇帝所在地方向,痛哭再拜,表示对已亡故国的眷念,此举在大都引起震动。在馆驿他拒绝进食以至病体垂危,后元朝将其迁置悯忠寺,枋得见寺壁间之《曹娥婢》,流泪读之,因感孝女曹娥之事迹,更以死自誓。

 

4 月 25日 ,原南宋的左丞相后投降元朝的留梦炎派医生拿了掺有米饭的药汤请他去喝,谢枋得支撑着已经十分虚弱的身体一面怒骂着,一面将药罐掷在地上。入夜,枋得是越来越虚弱了,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之灯将熄,慢慢坐起,抚弄着从长期陪伴着他的“钟”琴,慢慢地闭上了双眼……谢枋得终以绝食与世长辞,死后行襄空空如也。幸亏京师旧交得以备办衣衾棺椁,暂时葬于文明门外。 8月,其子谢定之护谢枋得遗骨,从大都回弋阳,人们建“叠山祠”以祀。

 

谢枋得殉国 170年后,明代景泰七年( 1456年)九月,巡抚江西右都御史韩雍巡视至弋阳,重建“叠山祠”,并上奏朝廷求赐谢枋得谥号,朝廷应允,赐谥,号“文节”。

 

综观谢枋得一生,其忠义凛冽、刚直耿介的生命气节用他自己的话来加以刻画可谓最为贴切,这就是:“清明正大之心不可以利回,英华果锐之气不可以威夺!”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枋得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