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客为何不游台湾:"四大历史遗产"决定中国改革方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15:22

国旗护卫队队员护送国旗走向升旗台。

    【香港《南华早报》8月12日文章】题:中国式道路

    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经济改革是史无前例的。没有人能否认,虽然出现过失误,但中国确实以非凡的方式成功推行了大规模经济改革。

    迄今为止,改革中的中国一直都避免照搬其他民族的模式,因此,当中国人正在考虑当今现实以及未来治理改革的方向时,他们可以借助什么样的历史性力量呢?有一件事应当引起注意。他们已经掌握或需要处理的历史遗产不止一项,而是至少有四项。如何把从过去学到的经验教训同未来的状况结合起来,将很可能决定了下一阶段的必要改革,决定了对改革成功至关重要的那些机构应当如何开展工作。

    第一项遗产就是邓小平本人确定的各项原则:集中精力向世界经济敞开大门;尽快掌握世界经济的门道;调整先进技术,满足中国的迫切需要;但尽可能保留国家治理结构。许多人认为,中国在这些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现在需要拿出新的看法来。

    第二项遗产来自革命的苦涩成果,其中包含了中国在历经国内战争、外敌入侵、超级大国威胁和剧烈的自我更新等阶段时吸取的经验教训。革命的结果是诞生了由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久经考验的政治体制。这一体制不惧怕变革.但它变革的目的只是为了变得更加强大。这一体制相信自己必须始终做好准备,完成自己的使命,即建立统一、繁荣的中国。这一体制最初受到马克思和列宁的启发,但毛泽东思想的创新部分—— 富有本土特色与民族主义色彩——仍然保留至今。

    第三项遗产要追溯到难以捉摸的孙中山,他代表了现代社会在中国人脑海中激起的第一丝火花。孙中山留下的各种思想远远谈不上完美,但其中包含了一些开明的呼声:希望中国向外部世界学习,同时也渴望得到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首肯。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呼唤有两大前提,一是尊重民主理想,二是把贫苦的农民大众从千百年来的卑微中解放出来。这项遗产有所保留地借鉴了英美主义的理想,而后者是不可能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的。

    我在确定第四项遗产时心怀迟疑,因为面对上文提到的前三项遗产,很少有人会觉得下文提到的可以算成是第四项。但确实有许多思索国家治理改革的人正转而从1911年以前的文献中寻找启示。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有: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和谐;敬老爱家,尊重传统。

    似乎毫无疑问,中国的目标是建设一个进步、稳定、广受景仰的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许多精明的头脑都在拼命思考各式各样的方法。他们大概只会就一个问题达成同样的看法,印中国无论变成怎样,都会与众不同,因为中国的历史始终都那么独特。(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原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