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中央城算市中心么:爱国楷模谢枋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02:49:03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江西弋阳人。宋宝祐四年(1256)与友人文天祥同科中进士,并称“文山”、“叠山”,二公历来被视为我国历史上两座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峰。叠山先生在江西信州(今上饶)组织民兵抗元失利,城破,遁入闽中,隐居建宁府(今建瓯)、建阳、武夷山等福建北段诸山12年之久,过着“朝迁暮徙崎岖山谷间”的生活。宋亡,元廷迫其出仕,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为了邀功,强执叠山北上大都燕京(今北京),后以绝食殉国,谱写了一曲轰轰烈烈的爱国诗篇。  敢藐权贵   嘲讽自如  叠山先生学识渊博,为人正直,殿试面君,宋理宗皇帝发策十问,先生敢将螺发抛乌纱,当殿揭露时弊:“民穷、兵弱、财匮、士大夫无耻”。直言:“权奸误国,兵必至,国必亡”。指斥丞相董槐,司谏丁大全,宦官董宋臣,平章贾似道等一伙祸国殃民的朝廷高官。当场激怒了理宗皇帝,被抑置二甲第一名,授建宁府教谕。叠山回驿馆,当夜秉烛赋诗明志,诗曰:“玉皇殿下脱恩袍,羞见冥鸿惜羽毛。书生有心扶社稷,朝廷无意得英豪……次第秋风到兰菊,归家痛饮读《离骚》”。按贯例,新科进士,次日务必拜访座师,可是,叠山却牢记孟子“信则行,弃则藏”这句名言,心想:当今皇上对自己不信任,只有躲起来,继续读书做学问,过着无忧无虑的教书生涯而已。于是,不辞而别,弃官归乡。景定五年(1264)叠山被朝廷任命为建康(今江苏南京)考官,试士出题以“贾似道政事如何”为问,被当局诬为“居乡不法”而谪居兴国军。咸淳三年(1267)叠山被无罪赦归。先生居乡八年,闭门讲学,足迹不及豪门,深孚众望。  惩治贪官 执法如山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叠山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元兵东下,朝廷任命叠山为礼兵部架阁,奉命组织民兵捍卫饶、抚、信三州。叠山率兵入安仁,查安仁知县李景勾结上司、引娼入宫、横征暴敛、强夺民田等不法之事。叠山抓到确凿证据后,立即下令火速逮捕李景,“景以家资二万钱赎罪”,叠山怒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尔家财独非朝廷物耶”,于是,果断传下命令,将李景推出斩首示众。江西百姓见贪官已除,大快人心,纷纷报名投军起兵勤王,自觉捍卫家园。叠山先生在国难当头、大敌当前之时,敢于为国分忧,为民除害,申张正义,惩恶扬善,芳名留传青史。  为官廉洁 两袖清风  “清明正大之心不可以利回,英华果锐之气不可以威夺”。叠山先生始终把这两联作为自己做官、做人的座右铭。他在《上程雪楼御史书》中说:“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某所以不死者,以九十三岁老母在堂耳”,又曰:“某三十而入仕,五十而休官,平生实历,不满八月,俸禄无一毫归家养亲,亲丧在浅表,贫不能礼葬。”寥寥数言,真不愧为百世楷模,万代景仰。在抗元期间,叠山为了解决义军的军需,说服妻子李氏夫人,变卖娘家赔嫁的所有妆奁,悉数捐献助军。景定初年,元军暂退,以贾似道为代表的投降派人物,以核军费为借口,行“打算法”,大搞秋后算账,诬陷主战派,各路宋营抗元将帅获罪者不少。叠山先生为了帮助吴潜、赵葵等主帅赔偿军费,倾尽家赀,一贫如洗。晚年有家难归,遁隐山林,采薇充饥,形体憔悴,衣衫褴褛,鞋子洞穿,衣物药食,多为人所资助。逝后行囊空空,囊中所出,唯有宋朝告身,见者感动,无不为之流涕。  违抗君命 誓不投降  叠山先生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之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并以忠义自任。德祐二年三月,元军俘宋帝赵显及全太后北去;八月,又俘太皇太后谢道清北去大都燕京;十二月,宋帝奉传国玉玺并附全国各州府户册向元廷纳币请降。太皇太后自燕京派人带来诏命,命宋军各营抗元将领停战投降。叠山先生接到诏命后,自思:忠君是为了爱国,只有当皇帝代表民族和国家利益时,才应报以无限忠诚,否则,决难从命!后来,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君臣以义合者也,合则就,不合则去”可见,叠山先生对皇帝并非只是无原则的愚忠。  五辞诱聘 绝食殉国  叠山先生自幼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年时期,受抗金名将辛弃疾奏稿影响较深,每以稼轩爱国节操自励。  南宋末年,朝廷大兴土木,官府腐败,国运日衰,叠山奉命抗元,因大势已去。孤军无援,一败安仁,再败铅山,三败信州,城破遁闽。此时,南宋朝廷的封疆大臣们,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如宋营将领管如德、吕师夔、吕文焕献九江、江州、抚州降元,右丞相程文海叛宋投敌,左相留梦炎逃离京师,而叠山却坚守大义,誓不变节。宋亡,元朝统治阶级为了拢络人心,收买汉族士大夫,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集贤殿学士程文海向元廷推荐宋臣22人,叠山名列榜首,不赴。至元二十四年,丞相忙兀台奉旨江南求贤,叠山以“姓名不详”未赴。至元二十五年,右丞相管如德,特赴江南招贤,尚书留梦炎极力推荐枋得,叠山以司马迁“人莫不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自励。叠山致信座师留梦炎:“愿先生以三十年老门生不悖负师门为念,望赐仁言,为某陈情”致万言书,反话正说,婉言却聘。于是“丞相义之,不强也”。同年九月,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为了邀功,以请叠山卜卦为由,将叠山先生从建阳后山堂骗下山,囚禁在崇真道院,并派重兵把守,如临大敌。叠山先生给天佑信中说“古人有言:‘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某是男儿,死即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何必逃之!大参相公忧虑亦太劳矣。”待见到天佑,更破口大骂:“尔辈治闽毫无得意,反起银冶病民。”天佑被骂得恼羞成怒,将叠山先生强执北行大都燕京。次年四月囚悯忠寺,元朝当局押叠山到文天祥就义处,威胁曰:“此地系文丞相斫头处”,叠山先生听罢,仰天大笑:“当年能与吾友同榜登科,今日又能与同年同游地府,岂不幸耶”!统治者的高爵厚禄不足以动其心,白刃严刑不足以挫其志,为保持民族气节竟以绝食殉国。  阖门忠烈 彪炳青史  叠山先生出身仕缙世家,世代书香门第,父母伯叔,兄弟姐妹,子女儿侄皆受儒家文化熏陶,及传统爱国思想教育,道德观念较深,品质教养较好,人人自幼都奠定了爱国家、爱人民、爱家乡的良好思想基础。(详见《宋史·谢枋得传·李氏夫人传·桂氏夫人传》及《江西通志·谢徽明传·葵英传》)。  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正月,叠山83岁高龄的伯父谢徽明为富阳令,元兵骤至,率兵出城御敌,阵亡,其子君恩、君赐“趋进抱父尸,亦亡”。叠山二弟君禹,为镇越学生,被俘不屈,遭元军斩于九江。叠山妻李氏为逃元军追捕,携二子一女,二婢三侄二弟匿贵溪山中,采草木以食。元军令曰:“苟不获李氏,屠而墟。”李氏闻之,曰:“岂可我故累及乡人,吾出,事塞矣。”遂就俘。元军将李氏一行十一人,囚于建康狱中,元将见李氏有姿色,遂向李氏逼婚,李氏趁夜深人静,解裙带自缢尽节狱中,女儿、二婢见状,亦相继悬梁身亡。叠山弟君泽、君烈及三个侄儿皆被元军斩于狱中。子定之、熙之蒙友人相救,移狱广陵(今扬州)获释,幸免于难。叠山母桂氏,年93,贤达明义,国难家仇,泰然处之。人问之,曰:“义当然也。”世人以贤母称之。叠山长女名葵英,嫁于安仁县通判周铨为妻,无子早寡,闻母死于监狱,父死于燕京,遂动忿世轻生之念,捐尽一切家资,托人在故乡安仁造座石桥,桥成,携二婢投水死,乡人嘉之,名其桥曰:“孝烈”,至今存焉。明代诗人郑獬赋诗赞曰:“笑筑桥成竟自沉,人闻俱为泪沾襟,至今溪上连宵月,照彻贞魂万古心”。  叠山精神 永放光芒  叠山有三子,长子定之、次子熙之,三子应之,顺昌县岚下村谢氏村民系叠山次子熙之公后裔。为了弘扬叠山先生爱国精神,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文化,再现历史名人风采,笔者于1993年发起创办叠山文化研究会,1998年以民办公助方式在岚下村明代叠山祠故址,牵头兴建叠山纪念堂。叠山纪念堂落成,由顺昌县原正处级领导谢添寿先生剪彩,南平师专书法讲师徐良夫先生为“薇馨堂”题匾。厦门大学图书馆李秉乾教授影赠馆藏珍本《叠山集》。河海大学寄赠叠山原作《却聘书》。南昌大学《谢叠山大传》作者俞兆鹏教授致信祝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任崇岳教授赠送《谢安评传》。世界谢氏总会会长谢汉儒先生(已故)题赠“至大至刚”墨宝。《世谢通讯》(台北)、《全球谢氏通讯》(香港)、《谢氏源流研究》(福建)以及省市县各新闻媒体均有报道这一盛况。  叠山纪念堂落成后,每年坚持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五四、六一、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开展群众性的各项文体活动,如:春节游园、盛世观灯、迎春花卉展、春节书画展、村友座谈会、宗亲茶话会、知青汇报会、民间故事会、元宵灯迷节、中秋剪纸节以及京剧清唱、二胡独奏、棋牌竞赛、彩灯评奖等等。到目前为止,叠山纪念堂内部设施有“六室一厅”,即村史资料室、叠山文史室、文物陈列室、电视室、棋牌室、嘉宾接待室和叠山先贤瞻仰厅,配备有专职管理员,义务讲解员和校外辅导员。2004年叠山纪念堂被中共南平市委、市政府授予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中共南平市委宣传部将岚下叠山纪念堂印成贺年片,提高其知名度。2007年福建省高考文科试卷出题以叠山先生《武夷山中》这首诗为问卷,要求考生解读,岚下村当年参加高考的22名考生中,人人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后来18人上大专线,其中9人上了本科线。高考结束,学生们回乡再次来到纪念堂,重读叠山文史室中悬挂的叠山诗词文章,他们无不感慨地说:“今年高考,叠山纪念堂《武夷山中》诗句给我们考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叠山精神为我们树立了顽强拼搏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