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发怎么卷:[转载]鲍承陆:“龙游宣纸”申遗刺痛宣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41:25
鲍承陆:“龙游宣纸”申遗刺痛宣城

已有 442 次阅读 2010-10-25 08:54 |个人分类:宣纸研究|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遗 龙游 宣纸

宣纸:穿越千年的荣耀

宣纸只产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软坚韧,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防腐防蛀,故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的美称。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无不珍爱喜用。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产生出特殊丰满的艺术效果。郭沫若参观泾县宣纸厂时题词说:“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新世纪以来,宣纸再次成为关注焦点。2002年8月被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为原产地域产品(现更名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6月跻身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其古法制作技艺惊艳亮相,引起国际性关注。2009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荣登“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宣纸扇、宣纸信笺、宣纸邮票闪亮登场上海世博会。

纸因地而得名,地因纸而生辉。千年的传承,使宣纸、宣城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宣纸:来自那片红色的土地

每年清明节,宣城人民都会用最好的宣纸写就挽联、扎制花圈祭奠那些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新四军先烈,因为他们知道正是这些先烈才使宣纸度过抗战期间那些寒冷的冬天。

在近代,由于国外列强入侵,民族分裂,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导致宣纸业一落千丈。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日寇入侵,山河破碎、交通受阻、民生不济、经济萧条,导致宣纸原料荒废,纸工流散。而一些有民族自尊心的宣纸业主,在日寇持续打探宣纸生产秘密甚至捕人杀人的情形下,不愿宣纸制作技术外传成为民族罪人而主动歇业,宣纸业遭到悲惨绝境的恶运。

 

1938年8月,新四军军部进驻泾县云岭后,新四军军长叶挺安排民运部深入宣纸产地小岭地区,动员民众组建宣纸生产合作社,并组织召集大批流散的造纸工人回乡生产。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新四军军部拨出资金扶助宣纸的主要原料檀树的种植。泾县保卫战胜利结束后,叶挺军长还亲临小岭视察,勉励小岭人民开展宣纸生产。“宣纸是祖宗留下来的国宝,我们要发扬光大,现在多生产一张宣纸,就是为抗日救国多立一份功劳!”在军部的直接领导和帮助下,小岭萧条的宣纸生产开始得到复兴。小岭所生产的宣纸,大部分供应新四军军部《抗敌报》等各类宣传品的印刷。这不仅使宣纸这个传统工艺免遭灭绝之难,而且解决了造纸工人的生计和新四军抗日宣传用纸的困难。

解放后,泾县最好的宣纸被命名为“红星”宣纸,就是纪念那段光辉的岁月。


宣纸:让中华文明的经典代代相传

宣纸作为中国书画艺术载体而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独特宣纸文化,留存至今的唐代韩晃所作《五牛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数不尽的书画艺术作品。

另外,反映宣纸的诗文典籍也屡见不鲜、不胜枚举,如唐代的《历代名画记》、《旧唐书》、《新唐书》、《唐六典》、《宣州府志》等,宋代的《再寄权子满》、《珍珠船》、《小岭曹氏族谱》,明代的《飞凫语略》、《长物志》、《冬心画竹记》、《历代诗话》清代《罗纹纸赋》、《感坑》《红楼梦》《儒林外史》等,连鲁迅先生也向友人推荐宣纸,“……用纸,我认为不如用宣纸,性柔软、较耐久,又适于订成较厚之书”,诸如此类的文书典籍都不同程度地提到宣纸,构成了一道瑰丽的宣纸文化风景线。

文化部在推荐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曾介绍: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有重要的作用。

 

今年3月份,台湾故宫博物院特选老字号“汪同和”牌宣纸重印珍藏明内府彩绘本《明解增和千家诗注》,这是“国宝”宣纸首次成为台湾珍藏古籍善本影印的专用纸张。

宣纸已成为大中华文化圈一条不可缺少的纽带。


宣纸:那些执着的守候

虽然宣纸的名声大振,但其产业的总体规模仍然偏下,与巨大的声誉相去甚远。宣纸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了既不能盲目发展,又不能听任其无序发展。从现实看来,宣纸产业面临原料供应不足、生产技工匮乏、发展平台缺少、品牌带动效应不够、非遗保护整体水平不高以及缺乏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完善的配套政策措施等问题。

截至目前,泾县宣纸、书画纸加工企业共有230余户,其中宣纸厂家14家,宣纸品种达到1000多个,年产各种类规格宣纸、书画纸近6000吨,整个宣纸、书画纸行业从业人员达1.5万人,年销售额3亿多元,占全国书画用纸的6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手工纸生产基地。

近年来,当地政府顺势而为,兴利除弊,整合产业资源,发挥品牌优势,力克原材料、人才等发展“瓶颈”,推动新产品研发,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宣纸产业的“华丽转身”。泾县县委、政府按照“做精宣纸、做强书画纸、做活宣纸文化、做长宣纸书画纸产业链”的整体思路出台了《关于加快泾县宣纸书画纸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宣纸书画纸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培育青檀林基地10万亩,新建长杆稻草基地2万亩。并从强化政策扶持、龙头带动、原料基地建设、载体建设、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等六个方面制定措施予以保障。宣城市在加紧筹建省宣纸、书画纸标准技术委员会、开展宣纸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项执法打假、建设宣纸暨文房四宝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的基础上,积极申请筹建国家文房四宝文化旅游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同时安徽省文房四宝协会筹备组已发出关于召开安徽省文房四宝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大会的通告,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并邀请有志于推动宣纸等文房四宝保护和发展的企业和个人加入。

 

8月17日,宣城市长虞爱华专程到安徽省质监局商谈文房四宝国家级检验中心的申办事宜。虞爱华市长表示宣城市将召开专题会议,积极谋划项目,强化项目对接,全面推进宣纸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现在,宣纸品种由1980年的20余个发展到目前的1000多个产品,恢复生产“粉蜡笺”、“露皇宣”、“白鹿宣”等传统品种,创新出“三星”、“金星”、“明星”等一批新品牌,制作出“宣纸邮票册”、“宣纸折扇”、“宣纸印谱”等新品牌,宣纸用途延伸到裱托、印刷、复制、剪纸、服装等多个领域。


宣纸:国家秘密不容亵渎

凤凰卫视8月16日《腾飞中国》节目播出“宣纸制作工艺泄密”揭秘:早在19世纪初,日本间谍就试图打听宣纸的生产技术,并且连偷带抢地弄走了一些生产宣纸的特种树皮,侵华日军还曾经绑架了一些宣纸的工匠,并且运走了一些树种,但是中国工匠拒不透露宣纸生产的工艺,他们用生命保护了宣纸的技术。到了90年代初,日本人又来到了宣纸的故乡安徽泾县的有关的厂家,千方百计的打听各种生产流程。为了达到目的,他们给工作人员送礼品、送小费,但是由于当地的群众警惕性很高,不允许人日本人现场录像和拍照,也不允许他们取走纸浆,最后日本人无功而返。

令人遗憾的是,一年之后另一批日本人又来到浙江某县的造纸厂,这个厂是由安徽泾县扶持建立的,拥有全套的宣纸制造设备和技术。该厂对日本人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问必答,而且就连蒸煮材料的碱水浓度这样的细节都详细告诉了日本人,并赠送了造纸的关键原料。日本人回国之后利用得到的情报改良了生产技术,不久之后就宣称成功生产了宣纸,并放言“宣纸泾县第一、日本第二”。从此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甚至在今天欧美市场宣纸还被称为“Japanese Paper”。

宣纸生产技艺到底有没有泄密?据中国宣纸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有些外国人虽然早就觊觎我国的宣纸技艺,仿制宣纸,但从未制出真正的宣纸。曹天生先生认为,究其缘由,用一句中国的古话来说,那就是:橘逾淮为枳。外国人生产出来的宣纸,由于无法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因而无法与中国的宣纸相媲美,充其量只能是仿制。天时、地利、人和构成了宣纸自我保护的三道屏障。天时,是指宣纸需要在特定的气候环境中生产出来才能使其质量达到最佳;地利,是指宣纸的生产需要有特定物质含量的水资源和其他资源等,只有这些特定的各种资源条件充分满足,才能使宣纸产品的质量达到最佳;人和,是指宣纸的生产需要掌握特定技能的专门工人去操作。在宣纸生产工序中,大部分操作都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气候屏障,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原料屏障,即原料、药料和水,这是外国人不可能盗走的;技术屏障,即手工操作的微妙。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宣纸保护和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始终记住每一张洁白的宣纸背后,都蕴涵着新四军英烈和爱国工人的鲜血和汗水,守护宣纸就是守护我们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