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片1.71比1.67薄多少:《雷玛根大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44:28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美国电影:《雷玛根大桥》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网上关于这座桥的历史资料不甚详尽,关于影片的介绍更是简单的可怜,在看过的一些历史记录片中对这座桥大多也是寥寥几句带过——可是,希特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两个“桥头堡”决定了我们德国的命运,一个在诺曼底,而另一个在雷马根!”
《雷玛根大桥》(Bridge at Remagen)——美国米高梅公司1969年拍摄;导 演:John Guillermin ;主 演:乔治·西格尔、本·吉扎拉、马歇尔等;片长115 分钟。
作为艺术作品,这部故事片加入了不少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内涵相当丰富,想来许多朋友都已看过,国内还有译制版本,在下不多啰嗦......
只是想为同样对这座桥或这部影片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些参考!
片中很详尽地描述了当时的战争环境:那些镇守德国小镇、年老体弱的“人民风暴”队员、那独自在窗口向美军射击,被乱枪打穿的孩子——一位坚定的“希特勒青年团员”、那列车上满脸绝望的伤兵......德国当时已是兵败如山,连老人孩子都上了前线,这些情节在其它二战题材影片中表现的不多;
片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军人形象,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当数那位英俊潇洒,足智多谋,喜欢摆弄精美烟盒的德国军官布莱恩少校,但他却是个地地道道的虚构人物!即便如此,他还是反映出了当时德国军人的尴尬处境——尤其是影片最后,布莱恩少校因为大桥失守被党卫军处决,临死前他叼着烟卷仰天叹道:“到底谁是我们的敌人啊?”令人心里为之一颤!
[剧情资料]
原名: The Bridge at Remagen
片长: 115 分钟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编剧: William Roberts (Richard Yates) / Roger O. Hirson / William Roberts (I)
导演: 约翰 吉尔勒明 (John Guillermin)
上映日期: 1969-08-27
又名: 决战雷马根大桥, 莱茵大桥, 雷玛根大桥
imdb编号: tt0064110
类型: 动作, 剧情, 战争
简体中文名: 雷玛根大桥
语言: 英语, 德语
主演: Ben Gazzara / Robert Vaughn / George Segal
是早期的一部以桥为核心的二战影片。影片里战火已经烧到德国境内,德军的七万残兵在莱茵河的西岸。雷玛根大桥是最后一座桥梁,布莱恩少校受命炸桥,但是他为了救援那七万残兵和逃难的平民,坚持到最后一刻。美军前锋抵达,双方展开激战,布莱恩下令炸桥,硝烟散去,铁桥竟然奇迹般的仍然卧在莱茵河上。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布莱恩少校最后被党卫军军法处置,临死前他叼着烟卷仰天叹道:“谁是敌人?”片尾打出字幕,被双方反复争夺的这座雷玛根桥,在几天后自己崩塌了。
影片开始部分美军装甲车辆行进的场面,导演约翰.吉尔勒明(John Guillermin)和摄影师创造性的使用了超低空航拍,摄影机几乎掠着大地,跟随着滚滚铁流高低起伏的跃进,在视觉上很有冲击力。至于具体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囿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当然无法与后世的《拯救大兵瑞恩》相提并论。
本片拿了1977年第3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最佳音响(1978)、最佳音乐(安东尼.阿斯奎斯奖)。对于收藏者而言,除了这些奖项,最值得一饱眼福的,就是影片中号称超过诺曼底空降的3倍,集中了3个空降师3万余人的最大规模空降。拍摄时,适逢北约大规模军事演习,借演习东风,摄影机得以不必投机取巧拍摄一些局部,而是大开广角,全景式的长镜头的展开,放眼一望,在广阔无垠的蓝天上,一架架土黄色的运输机轰鸣着划过,一朵朵纯白的降落伞绽开,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令人叹为观止!我想这样的机缘,也算是数十年一遇,即使在电影史上也值得大书特书。
[精彩影评]
大段的火爆战争场面维持了相当的娱乐性,尤其是在60年代的制作水平中属于佼佼者。但除此以外,就乏善可陈,某些地方甚至像极了一些国产战争片,打一打,说一说,节奏令人扫兴。
本片具有一个明确的时代背景,却缺乏把剧情融入这样一个背景的能力,整体显得比较架空,也是一大败笔。
影片还是竭力想表达出一点反战的思维,终究也被淹没在密集的枪火爆炸中了。
,《雷马根大桥》作为一部60年代的战争片,该有的元素都有了。剧情紧张,场面宏大,对阵双方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关于战争的思考无处不在。。。。。。也许人们已习惯于现代好莱坞式的故事风格,少了一个由俊男倩女演绎的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作主线,总觉得怅然若失吧。
当然为了尽可能达到扣人心弦的效果,本片还是在史实的基础上对细节做了很多加工。就真实历史而言,雷马根大桥的失守并不那么具有决定意义,其过程也不像影片描述得那样千钧一发,紧张刺激。
影片对德国军人的描写还是一如既往地充满了矛盾。为守卫大桥而殚精竭虑尽忠职守,并身先士卒,在几乎无兵可用的情况下仍凭借着难以想象的顽强坚持到最后一刻的布莱恩少校,最后却只落得个被“自己人”解职并以违抗命令为由枪毙的下场,说明了西方国家对纳粹军官既敬畏又嘲讽的心态——无论你们有多厉害,终究是在助纣为虐逆天而行,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尽管如此,我得承认银幕中德国军人的那种形象总是让我陶醉不已。他们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无论输赢总是保持优雅;他们冷静沉着机智勇敢,无论胜败总是永不放弃。本片中的布莱恩少校其实是个虚构的人物,但其形象确实是纳粹将领的典型。
影片最后的一幕令人难以忘怀。布莱恩被押出党卫军司令部执行枪决,临行前空中突然传来飞机轰鸣声。
一个好大喜功的少校,一个倦乏的少尉,一个市侩的一等兵,在死伤几十人的情况下,夺下了一座并不太重要的桥。一个坚守岗位的少校,不惜代价的,希望完成任务,却忘记了军人的基本职责,直到被自己人处决时,才认识到“谁是敌人”。
另外,我觉得德国的布莱恩将军有明显放美军过桥的倾向,从他对桥的认识,到他不但不派兵镇守,调走了部分防御的部队,加上送去的,又是不顶事的炸药,很难说只是为了拯救那几乎不可能拯救的7万部队。
如果真是我想的那样,对德国来说,他到底算是德奸呢,还是英雄呢。
整个电影处于一个看似矛盾的基调中,既对纳粹的控诉,又嘲搞了作为胜利者的美军军官,冷血、贪功、无能、莽撞,对他们来说,人命只是数字而已。反而对士兵的描写正面得多,当那个贪财、好赌、好色的一等兵打死一个抵抗的孩子时,流露出来的人性的善良,面对危险,表现的勇敢和机智,可算是美国概念中的好人形象,而作为主角的少尉,以他的年纪与军衔来看,很可能是从军士提拔的临时军官。
小人物当道,好莱坞的正统。美国的传统。
说到这,居然想到另一部战争片《安其奥》中,德军的凯瑟林元帅说的一句台词:你我要苦苦哀求才能得到的(武器和燃料),他们那边,中士一个电话就行了。
[请您观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