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人事人才网:天平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30:30
天平山距苏州十五公里,山势高峻,其山巅平整,可容百人驻足,故名天平山。唐宋以来,天平渐成游览胜地。以“天平三绝”奇石、清泉、古枫著称于世。

天平山左麓有范氏坟地。宋仁宗将天平山赐于范仲淹为家山。范仲淹去世后,天平山立范公祠,建忠烈庙,世受祭祀。

    登山路分下白云、中白云、上白云三程。从前嵌“登天平路”后嵌“万笏朝天”门额的墙门入内,是上山主道,路边两块大石,互相依偎,名“鸳鸯石”。上行至“更衣亭”,有石形似蹲距大鸟,称“鹦鹉石”。拾级而上至青峰亭,此为“下白云”。亭西,两石壁立,相对如门,高耸挺立,称“龙门”。“龙门”隙间,仅见一线青天,故又名“一线天”。石上有“龙门在望”“一线天”等摩崖石刻。仄身而上二十九层石级,有“飞来峰”前临深谷,微附磐石。由“飞来峰”左侧攀登,有一平岗,名“望枫台”。再上行是“白云亭”,旁有石穴,此段为中白云。由“白云亭”向上,攀登“上白云”。经“白云洞”越莲花洞,可达山颠。山巅平坦如砥。在此可望太湖,故称“望湖台”。“望湖台”旧为远公庵遗址,在此极目远眺,风光绝胜。

    山腰,有“白云泉”,泉水出自岩罅,涓涓如线,又称“钵盂泉”,岩壁上“吴中第一泉”石刻赫然入目。壁间还镌有白居易所题“白云泉”之字。相传,此泉为白居易游山所见后筑坝拦蓄。至宋范仲淹《天平山白云泉》名篇问世,白云泉才声明大振。清乾隆三年范瑶临崖而筑“云泉精舍”,现为茶室。茶室向东上行,可迂回至“卓笔峰”,峰石高达数丈,下粗上尖,形如毛笔,故名“卓笔”。

天平山下,枫林一片,每逢深秋,丹红灿烂,层林尽染,有“万丈红霞”之称誉。据载明万历年间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弃官回苏,带枫苗380株,植于山前。至今历400多年。最大的三人合抱,宛如游龙,窜腾天空。

    枫林右侧是“范公祠”,是历代官吏学人拜祭范仲淹的地方。祠原建庆州,南渡后改奉于此。现存建筑是清乾隆十六年重建。全称为“范文正公忠烈庙”,庙建成后,每逢农历三月由范氏后裔出任主祭,率众举行祭祀仪式。庙额“济时良相”为康熙南巡临天平山所赐。祠前矗立着高大的“先忧后忧乐坊”。原牌坊毁于文革,现坊重建于1989年9月4日,时值纪念范仲淹千年诞辰。

    忠烈庙东是御碑亭,亭八角重檐,楠木结构,十分精雅。亭中放置砍石御碑,碑身四面镌刻乾隆皇帝四首五言诗御笔,内容均为咏范仲淹高义之气节。正面刻有乾隆首临天平所赋之诗,文曰:

文正本苏人,故山祠宇新。

千秋传树业,一节美敦伦。

魏国真知己,夷维转后尘。

天平森翠笏。正色立朝身。

    明万历年间,范允临在天平寺东筑天平山庄,乾隆南巡,驻跸于此。山庄善借自然山水景色,庭院分隔,曲廊衔接,间置池石花木。建筑包括高义园、逍遥亭、范参议祠、芝房、听莺阁、鱼乐国、来燕榭等。张岱《陶庵梦忆》曾详述山庄园地景观。语云:

    “园门故作低山,进门则长廊复壁,直达山麓,其绘楼幔阁,秘室曲房,故故匿之,不便人见也。山之左为桃源,峭壁四湍,桃花片片流出。右孤山,种梅千树。渡涧为小兰亭,茂林修竹,曲水流觞……”

    山庄悬有堂联“门前绿水飞奔下,屋里青山跳出来”十分形象地点出了借景入画的自然之趣。

    山庄依次往南是十景塘、接驾亭、高义坊。

    自唐代白居易咏山以来,千百年间,无数寻胜游人踵至山中,善诗能文者各以诗笔状景抒情,留下了瑰丽诗章。为天平山增添了几多亮色。而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之高义名节让天平山更具催人向上的精神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