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程凯《餐桌上的养生:不生病的饮食七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12:33

                                               前 言一直不知道怎样把“吃”这件事讲得头头是道。
直到有一次,《时尚健康》杂志采访祖父程莘农院士时,我听到了他讲饮食养生的“七律”,这才明白原来在自己生长的中医世家中,看似平常的饮食也蕴含着深奥的中医道理。
律,就是原则、规律。饮食七律,就是有益健康的七个饮食养生原则和规律。
虽然是七律,但可以用三个字来总括,那就是:食有节。
食有节,就是要五味杂食,并益于五脏,合于四时;
食有节,就是在保持适量油盐的时候,也保持清淡的心境;
食有节,就是热不灼唇、冷不冰齿,用温暖的食物去温暖食者的心;
食有节,就是先分清饿的是眼睛、舌头还是肚子,不要勉强进食;
食有节,就是用心饮食,合理搭配,专注于食物本身;
食有节,就是只吃七分饱,不仅为了体型,更为了健康;
食有节,就是顺应节气变化,在每一个平常日子里养生……

程凯:出身于百年中医世家
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特邀中医养生专家,创下节目第一收视率。祖父程莘农老先生: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针灸界权威泰斗,行医70余年
父亲程红锋先生: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副主任医师,行医40余年
程凯: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行医20余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针灸学会腧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康复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科研项目负责人 ,教育部2007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当选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高级针灸培训班主讲教师。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加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各级奖励10余次。北京国康民健教育咨询中心——国康民健健康讲堂中医养生专家。“程氏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四代传承人(中医针灸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863”计划“经络实质研究”首席科学家、首批北京市“国医名师”和国家级“国医大师”、《中国针灸学》主编、现年89岁高龄的程莘农教授之孙)
程氏家族一直致力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并多次应邀前往新华社、保监会、外交部、北京广播传媒集团、国家行政学院、社科院、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青岛电视台等单位做中国式养生系列讲座。  内容简介:健康的身体源自均衡的营养。我们需要给脾胃提供多种食物,并进行合理调配,才能让脾胃功能正常发挥,从而为身体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充足的气血。养生首先要从饮食开始!用心去体会,简单的食物也可以带给您美味、营养和享受! 百年中医世家七种正确的饮食规律,让您拥有健康的体魄!第一律:五味杂食,益于五脏,合于四时;
第二律:适量油盐的时候,也保持清淡的心境;
第三律:热不灼唇、冷不冰齿,用温暖的食物去温暖食者的心;
第四律:分清饿的是眼睛、舌头还是肚子,不要勉强进食;
第五律:用心饮食,合理搭配,专注于食物本身;
第六律:只吃七分饱,不仅为了体型,更为了健康;
第七律: 顺应节气变化,养生在每一个平常日子里……。
深奥的中医原理融入饮食细节,
 
第一律 合五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药能治人,也能害人。
食物何尝不是如此。用对了,五味益五脏;用得不对,五味亦可伤及五脏。关键就在一个字上——“合”,也就是相宜。五味与五脏要相宜,五味与四时变化要相宜,五味之间也要相宜,五味在食量上还要相宜。“合五味”可不是简单的五味杂食。
1. 五谷、五畜、五菜、五果
我的爷爷程莘农院士是江苏淮阴(今淮安市)人。他10岁起随父研习中医,15岁时拜著名老中医、温病专家陆慕韩为师,19岁就独立挂牌行医。1957年,为响应政府号召,支持北京的中医事业,他被国家选调进入了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至今已从医70余载,成为了一代中医大家。
我的父亲程红锋是爷爷的长子,从小就目睹中医的神奇并很快爱上了中医。父亲成年之后,毅然走上了行医之路,并坚持不辍。即使从中国中医研究院退休之后,他还一直坚持门诊,行医至今也有40余年了。
出生在这样一个中医世家,又在爷爷身边长大,耳濡目染,我怎能不受影响呢?的确,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都闪烁着中医的影子。然而,当我步入北京中医药大学这所中医最高学府,再回首遥想童年的时候,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不是稚嫩童声里的汤头歌诀,也不是懵懵懂懂中的经脉病候,而是爷爷教给我的饮食道理。
记得小时候,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奶奶都按爷爷的嘱咐给我准备好了午饭。虽然那时的条件没现在这么好,但在我的记忆中,这餐饭却是十分的丰盛。
主食:或米或面。爷爷是江苏人,所以吃米饭的机会多一些。奶奶蒸米饭真有一手,用小小的铝锅(那个时代特有的器物)蒸出来,不硬不软,粒粒晶莹剔透,散发着一股米饭特有的清香。现在用电饭煲焖出来的香米饭,也很香甜可口,但却不是儿时的味道了。印象中奶奶还经常用大米、小米混合在一起的二米饭与红薯、玉米等粗粮调换口味,有时甚至还有一小碗盐煮花生或白蒸芋头……
绿叶蔬菜:一个被用得很旧的小盆里盛放着至少两种时令的绿叶蔬菜,每样的量都不是很多。这个菜量现在看来像是剩菜,其实却不然,那是奶奶每天中午特意为我做的,一般是一盘菠菜或卷心菜等的叶菜,一盘扁豆或青豆等的豆菜。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爷爷给我定的食谱……
肉菜:最常吃的是肉羹,就是将肉沫与鸡蛋一起蒸熟。本不觉得这肉羹有什么特别,直到上了大学,吃到食堂里一道著名且昂贵的“太阳肉”后,才比较出奶奶做菜的特色。所谓“太阳肉”,就是在调好味的肉馅里打一个鸡蛋,然后上火蒸熟即可。取名“太阳”,是因为肉是肉,蛋是蛋,界限分明,形如太阳。而奶奶却是将鸡蛋与肉沫充分混合,搅拌均匀,蒸熟后肉沫镶嵌在蛋间,使鸡蛋形成了蜂窝状的奇特结构,清浊融合,肉蛋再难分割,味道自然也就变得十分独特,回味无穷……
佐汤:每餐必有汤,以瘦肉丁儿、蒸熟的鸡蛋丁儿、山药丁儿为主并稍加青蒜的山药汤;将土豆切丁并加蛋花儿的土豆汤;还有把青豆、蚕豆混合而煮的蚕豆汤……这些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口味清淡。
水果:时令水果是每餐饭后安静小憩时的奖励。半个苹果、一个桔子、一瓣西瓜,每每让我沉醉在午后悠闲的童年时光……
上大学后,我才开始住校吃食堂的经历。记得第一年放假去看爷爷,本以为爷爷会考我许多学业问题,于是特意准备了一番。在我心目中,爷爷的肯定似乎比老师的更重要,所以准备得比期末考试还认真些。但奇怪的是,爷爷却问了一个与学业不相干的问题:每天都在食堂吃什么?
于是,我列举了一大堆具有学校特色的菜式,虽没有现在丰富,但也比家里的四菜一汤的选择面宽多了。
“每次只吃一个菜吗?”
“是啊,一个菜的量就很大,打两个菜吃不完,就浪费了。”我回答道。
“没有汤和水果吗?”
“有汤,但食堂里没有水果卖……”
“你觉得你吃得对吗?”
“……”我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你了解脏腑中脾胃的作用是消化食物,并转化为人体可以利用的营养精微物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可是人体健康生存的根本,也是人体从疾病状态迅速康复的基础,正所谓:饮食者,人之命脉也。人体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因此我们需要给脾胃提供多种食物,并合理调配,才能让脾胃功能正常发挥,才能为人体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充足的气血。养生,首先要从饮食开始,而中国传统医学素来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所以说,治病也离不开饮食的帮助。《内经》中讲,‘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是十分有道理的。结合奶奶平时给你做的饭菜,回去好好研究一下吧,看你能悟到多少。”
看来我没有通过爷爷的考试,还是回去继续研读《内经》吧。
《黄帝内经》——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分《素问》、《灵枢》上下两卷各八十一篇,成书于战国时代。但它既非一时之作,也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当时对许多医家理论、医学著作的总结。了解中医,学习中医,不可不研读《黄帝内经》,其蕴含的大智慧和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追随者。而以此书为基础逐渐发展丰富起来的中医学,更因其神奇的疗效,不仅博得了普通民众的喜爱,更在世界医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爷爷提到的这段关于饮食养生的经典论述记载于《素问·藏气法时论》,既是医学方面不可忽视的至理名言,更是指导人们健康饮食的重要原则。
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
五谷,指粳米、小豆、麦子、大豆、黄黍(音同鼠,即糯小米,北方叫做黄米,又叫黍子)等为代表的粮食作物。“五谷为养”,即以五谷为维持生命机体的基本食物或基本营养。何以见得“五谷”是基本的营养呢?文中对不同的食品分别用了“养”、“益”、“助”、“充”四个不同的字眼,这不全是为了避免行文上的重复,而且还有深刻的用意。它不仅讲了各类食品对人体的养益功能,而且还有主次之分。“养”是主要的,“益”、“充”、“助”是辅助的,不能喧宾夺主。
这里需特别说明一下,谷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质,脂肪含量并不高。而古人把豆类作为五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因为谷类蛋白质缺乏赖氨酸,豆类蛋白质缺少蛋氨酸,谷类、豆类一起食用能起到蛋白质相互补益的作用。
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
五果,指桃子、李子、杏、栗子、大枣等为代表的水果、坚果类食物。“五果为助”,即以五果为生命机体营养的补助。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营养丰富,还有助消化。虽不求多,但却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物。
五畜适为宜,过则害非浅
五畜,指牛肉、羊肉、猪肉、狗肉、鸡肉等禽畜肉食,广义上则包括了畜、禽、鱼、蛋、奶之类的动物性食物。“五畜为益”,即以五畜为生命机体营养的补益。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可以弥补植物蛋白质的吸收不足。但既然是补益,就不能成为每餐食物中的主角,应以适宜、适度为原则,食用过多则会伤及人体。
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
五菜,指冬葵(湖南叫葵菜,也叫冬寒菜,江西叫蕲菜)、豆叶、薤、葱、韭菜等蔬菜。吃菜讲究新鲜,各种颜色的新鲜的蔬菜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
五谷、五果、五畜、五菜这四个方面几乎把迄今为止人们饮食中的所有原料全部概括了。仔细回想儿时奶奶做的饭菜,每餐无一不是谷、果、畜、菜俱全啊!原来爷爷告诉我的饮食养生道理就是——杂食。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每类食物中都用了“五”字,就是告诉我们要吃杂一点,即使是主食粮食,也不能只吃某一种细粮而不吃杂粮。不同的食品,其营养成分的含量有所不同,吃杂一点是有好处的。肉类、蔬菜、果品也是一样。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回到学校,我立刻与同宿舍同学商定,每餐每人负责从食堂打回一样饭菜,或蔬菜,或肉菜,或水果,或主食,且每天必不相同。然后几个人聚餐食用,以求杂食,使营养均衡,这是我们那个时代在中医饮食养生原则的指导下自创的营养配餐吧!
但是,为什么要说“毒药攻邪”呢?是强调在用有毒药物攻除邪气、治疗疾病时,特别需要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辅助吗?我还是心存疑问,想找爷爷问一问。
TIPS:关于杂粮
朋友的儿子小森6岁了,正是上小学的年纪。为了补充营养,奶奶、爷爷每天都给他做很多好吃的精白米饭,三鲜馅儿的包子、饺子,红烧肉,糖醋鱼,油焖大虾,顿顿离不开肉。小森特别喜欢吃肉,一盘红烧肉一顿能吃掉一半。奶奶看着孙子这么能吃,非常高兴,觉得这个孩子身体差不了。可是一年级上完,期末拿到成绩单,在蓝色的期末成绩表里,赫然有一抹红色——体育不及格。是呀,这一年来小森确实看起来壮实了不少,但是他也越发不爱运动了……眼看这样下去成了个小胖墩,这可急坏了小森的父母。
情急之下,小森父母的朋友带小森去检查,原来是营养不均衡导致的。营养师建议家长在准备饭菜时给小森多增加点杂粮、蔬果,减少肉类的摄取。
杂粮是传统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人吃得细吃得精,但并不意味着就吃得健康。从营养上来说,总吃精白米、精白面其实并不好,慢性病发病率非常高就与此有关。调查发现,主食、杂粮、粗粮吃得越少,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的发生率就越高。
现在杂粮已经摇身一变,成了饮食中必不可少的健康食品之一,“糙米”、“鸡头米”、“燕麦”等过去上不得饭桌的杂粮,如今也“堂而皇之”地被摆上了各大超市的柜台,且价格还是普通大米的几倍(有些甚至十几倍),人们仍然踊跃购买,生怕自己“营养缺失”。
营养学家告诉我们:杂粮确实营养丰富,含大量B族维生素,钙、铁的含量也很高;丰富的膳食纤维是杂粮的一大特色,可以降血脂、降血糖。普通食物转化成葡萄糖进入人体内,血糖指数会很快地升高,而后又随之很快地下降,而食用杂粮后,血糖指数相对比较平稳。这对于糖尿病人控制血糖有好处,血糖得到控制后也有利于血脂的代谢。此外,吃杂粮耐饥,有利减肥,也可以改善便秘。
对一般人来说,杂粮占主食的比例可以是1/5~1/3,每天保证吃一次杂粮。随着消费者对杂粮食品的重视,现在可挑选的杂粮制品越来越丰富,除了糙米、鸡头米、棒子面、豆面这样的单一米面制品之外,像全麦面包、玉米馒头、荞麦面、燕麦片等,都不失为很好的选择。
同时也提醒大家:杂粮虽好,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多吃杂粮的。有些人就不太合适吃杂粮,如肠胃不好的人,比如有溃疡病、肠炎、胃肠道手术后等情况的病人,因为杂粮比较粗糙,要多加注意。
  
2. 五味入五脏
“爷爷,上次您提到的《素问·藏气法时论》中那段话‘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我弄明白了,讲的是杂食的原则,就是说平素饮食不要过于单一,不要过于偏好,要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多种食物混而食之,这样才能营养均衡,才能为脾胃提供充足的能量来源,才能补精益气。不过,前面那句‘毒药攻邪’我还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说‘毒药’呢?”
爷爷自幼研习中医经典,出口即诵,无人不佩服他对中医经典的熟稔,只听他轻声吟道:“《素问·汤液醪澧论》云:‘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这里的‘毒药’泛指所有药物,翻译一下就是说‘当今之世,人们患病以后必须用汤药来治疗他们的内部病症,用砭石、针灸治疗他们的外部病症,这样才能使他们恢复健康’。正如明代大医家张介宾所言‘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与今之毒药的意义不同,药物之性味各有所偏,这种性味的偏胜,古人称之为毒性。从这个角度上讲,食疗有其特殊意义。战国时扁鹊曾说:‘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唐代孙思邈也指出:‘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疗者,不足以全生。’作为医生一定要记住,用药攻除体内邪气,邪衰则当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来调补脏腑的精气。”
“怪不得说‘是药三分毒’呢!”我若有所悟。
“《五常政大论》中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医生治病应当以此为训诫,用大毒的药物治病,病去6/10即停药;以一般毒性的药物治病,病去7/10即停药;以小毒的药物治病,病去8/10即停药;以没有毒性的药物治病,病去9/10即停药。然后再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之类饮食调养,使正气逐渐恢复,邪气去尽。过用毒物会损伤人体正气,治病不应该偏爱药物而忘了饮食调养啊!”
“你还有不明白的吗?”爷爷轻捋花白的胡须,微笑着看着我。
“没有了。”
“真没有了吗?”
“没有了……”
“我看你离明白还差得远呢!”爷爷哈哈笑起来,“这‘气味合而服之’可不仅仅说的是杂食的道理,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取‘五’之数也不仅仅是个虚数,都有更深的含义,再回去好好研究一下吧。”
爷爷并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再一次把问题提了出来,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这种方式可以锻炼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获益匪浅。后来我站在大学讲台上给我的学生授课时,才理解爷爷是多么高明的一位老师,所以我也经常鼓励我的学生独立去分析解决问题。
还是回到《黄帝内经》。在《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我找到了这样一段描述:“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五脏之中,心需要苦味之物滋养,肺需要辛味之物滋养,肝需要酸味之物滋养,脾需要甘味之物滋养,肾需要咸味之物滋养,这是由于苦、辛、酸、甘、咸五味分别与心、肺、肝、脾、肾五脏彼此相宜的缘故。
明白了,我的问题出在对“合”字的理解上。合,相宜也。“气味合而服之”并不是把各种性味的食物混合食用,而是强调要注意将性味相宜的食物放在一起食用。食物的味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与什么相宜呢?与人体的五脏!这就是为什么五谷、五果、五畜、五菜都取“五”之数的道理。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很自然地画出了下面的表格:
再讲一个最近遇到的真实例子吧,以便让大家更清楚地理解五味对五脏的滋养作用,以及日常生活中看似不经意却蕴含着饮食道理的饮食习惯。
大约一年前的一天,《健康之友》杂志的编辑打电话来,说他们近期采访了一些人的生活习惯,希望我能从中医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和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是来源于真实生活,也就是说这些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每天还在真实发生并重复着。被采访者自己也觉得有些习惯不太健康,例如三餐不准时啦,不吃早饭啦,加班熬夜啦等,但长年如此,似乎也没什么不适,想知道这其中有没有什么中医的规律。下面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小洁(代名)是80年代出生的,大学毕业之后到伦敦留学,回国后做过媒体记者,现在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用小洁自己的话说,挺喜欢折腾的,不喜欢安分守己地工作,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两年前结婚,老公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因为自己是从事活动的策划和执行工作,加班是经常的事情,所以每天都要到晚上2、3点才能休息,早上8点40才起床。这样的作息时间导致了她有时差的饮食习惯,她还戏称,自己可以成为健康杂志的反面教材了。
从大学开始,小洁就不吃早餐了,这样的习惯已经维持了十年的时间了,但是不吃早餐的习惯至今没有给她带来胃肠疾病问题。而且,小洁早上还要空腹喝一杯咖啡,她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健康,但是习惯了,要是不喝一上午就没有精神,属于典型的咖啡依赖症。到了单位就喝水,也会喝一些补血的冲剂,上午的时间就基本以喝水为主。中午的时候她才开始进食,清炒苦瓜、西红柿鸡蛋、洋葱炒肉片是她喜欢的食谱。晚餐都在外面吃,会去西餐店喝咖啡吃沙拉。小洁特别喜欢喝咖啡,家里面有很多研磨和煮咖啡的器具,晚餐的时候也一定要喝杯咖啡,虽然喜欢吃西餐,但是不喜欢吃甜点、巧克力。夜里11点的时候,就是小洁的夜宵时间了,基本以水果和酸奶为主,例如樱桃、梨、西瓜这类水分比较多的水果,配合她自己最拿手的糖醋小排。
的确,从营养和饮食习惯的角度上看,小洁的饮食习惯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以中医五味滋养五脏的角度来分析,却可以看到不经意的习惯中蕴含的一些道理。正因为这些道理才使得她的身体逐渐适应了这样的饮食习惯,形成了某种平衡。
这是什么道理呢?让我们逐个分析吧。
酸以入肝
小洁每天凌晨2~3点才入睡的反时差生活习惯,打破了人体脏腑正常的生物节律。正常情况下,晚11点至次日凌晨3点为肝胆主时,此时肝的疏泄功能旺盛,适时入睡休息,进入深度睡眠,可使气血充分流归于肝,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记载“人卧血归于肝”的道理一样,使肝气得养,充分发挥其促进代谢、调畅气机的生理作用。小洁“夜猫子”式的生活习惯,有损肝气,长此以往,会影响肝之疏泄功能,使人体气机逆乱,情绪抑郁暴躁,体内垃圾贮存,新陈代谢变缓,甚至诱发严重疾病。
肝的疏泄功能是什么呢?
在中医学里,肝被称为“将军之官”。也就是说,肝、心、脾、肺、肾这五脏之中,肝是将军,是统帅,负责谋虑和思考,负责管理身体各部门的运作,有点类似西医学中的自主神经系统,像眩晕、中风等在中医里都被归类成肝系疾病。疏泄则是指身体的疏通调节(新陈代谢)功能。我们可以把肝理解为一个物流系统的控制管理中心,负责管理身体各种物质的流通及运输。既然负责流通和运输,也就不难理解肝喜顺畅了。试想,如果你从事物流、运输行业,你会喜欢每天路上都堵车吗?而情绪、睡眠、饮食及药物等各种原因均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特别是当抑郁情绪出现时,肝受的影响尤其之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当你左右为难、情绪激动的时候,我们常说是肝火旺盛,其实就是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体内气的运转受阻、郁而化火的表现,就像严重的交通堵塞会引发混乱和恐慌一样。
小洁似乎还没有遭遇这样的问题,这与她的夜宵食谱有一定的关系。从五味滋养五脏的理论出发,小洁夜宵经常食用糖醋小排、酸奶以及酸味的水果。酸味入肝,可旺肝气,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晚睡对肝的损害,短期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补救之法。
苦以入心
小洁不食早餐、空腹喝咖啡,在我看来,一种生活习惯而已,因个体适应性不同而异,不必盲目批驳。但咖啡也好,苦瓜也罢,均以苦味而入心,考虑到小洁的工作以策划为主,必思虑过多,易耗伤心气,故喜食苦性食物可补心气以养心。
中医所说的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所以也有神明之心的说法。“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出自《医学入门·脏腑》)
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气血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心主藏神,是指心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宰生命活动。“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有人说你这简直是胡说八道,人人都知道精神是脑的功能,而心只是主循环的器官罢了,怎么能说心主思维、意识、精神呢?
中医学确实认识到了脑的作用,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这些在中医文献中早已有明确的论述。中医学将思维活动归之于心是依据心血充盈与否与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的。气、血、津液、精等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气、血、津液的濡润,再高明的大脑也无法完成“思维”,而心脏运送血液以营养全身,也包括为自身提供生命活动必要的物质。大家仔细想想,当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比如发生心梗、供血不足等疾病时,一个人的神志还能完全清醒吗?
甘以入脾
小洁不喜甜食,应该是不太食甜食或不食过甜食物。这也许是女孩子怕胖养成的习惯吧,不管怎样,这种习惯非常好。但她嗜食沙拉、水果,这些都是味甘入脾之品,可健脾助运,缓解不吃早餐或工作造成饮食不规律对脾胃的伤害。
脾最主要的一个生理作用就是: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当饮食水谷入于胃中后,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既然被称为水谷,水指液体的部分,谷指固态的部分,按所指不同,脾主运化的功能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指对固态饮食物的运化,即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脾的转输和散精的功能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并布散至全身。也就是说,营养物质是否能化生精、气、血、津液,是否能被人体所利用,全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脾的运化功能旺盛,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
第二个方面是指对水液的运化,也被称作“运化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脾主运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吸收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并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如果把肝理解为管理中心的话,脾就是人体内的物流系统。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意味着我们身体里的物流系统工作效率大大下降,传送带失灵了,本来需要运送到全身各处的营养物质运不过去,身体里需要能量的地方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疲劳感与日俱增。特别典型的一个症状就是“餐后困倦”,吃完午餐后一定要睡一会,不然整个下午都没有精神。面色也由红润变得萎黄,显得萎靡不振。
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也意味着水液在体内停滞,产生湿邪。湿性重浊粘腻,使身体愈发困重,懒得运动。日久则聚湿生痰,这里的痰不是我们平时咳嗽而出的痰,而是指阻滞于人体经脉内的痰邪。它使水谷精微物质的输布更加失常,更加重了堆积、积聚的现象,于是浮肿、肥胖就相继出现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吃得很少也会长胖,所谓“喝凉水都长肉”的原因。
辛以入肺
“洋葱真是个好东西”,营养学家一定这么说,那我就不多说它的功效了。我要说的是,洋葱味辛,其性走窜,可宣肺,可通经,振奋卫气(所谓卫气,就是肌肤表面的一种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力量),开泄腠理(也就是毛孔),增强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洋葱使小洁可以轻松应对频繁的加班和承受不小的工作压力。
中医理论中,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有宣发和肃降的作用。“宣发”就是向上向外,通过肺气而宣达散布气血津液以滋养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至肌肉皮毛。中医形容肺的作用“若雾露之溉”。“肃降”,就是清肃下降的意思,说明肺气宣清宜降,如肺气不能肃降时,则可能出现咳嗽、气喘等症候。
中医理论还认为肺乃“娇脏”,其位在上,外在环境发生异常变化,或燥、或湿、或热、或寒等,就可能影响肺脏功能。所以,外邪伤人时首先侵袭肺脏,影响肺气的宣发功能则全身得不到气血津液的滋养而疲惫不堪。影响了肺气的肃降功能,则出现感冒、咳喘等肺系症状。
咸以入肾
相信咸味在每餐中都会存在,但还是介绍一下肾的功能吧,后面的章节也会用到这部分知识。
中医认为肾是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又被称为先天之本。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在四时与冬季相应。肾最重要的一个生理功能就是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这里描述的就是肾作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的功能。简单讲,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发育到青春时期,随着肾精的不断充盛,便产生了一种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称作“天癸”。于是,男子就能产生精液,女性则月经按时来潮,性功能逐渐成熟,具备了生殖能力。之后,随着人从中年进入老年,肾精也由充盛而逐渐趋向亏虚,“天癸”的生成亦随之而减少,甚至逐渐耗竭,生殖能力亦随之而下降,以至消失。
健康长寿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寿命的长短与后天养生密切相关。后天失养,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早衰、早逝的例子已不在少数。而且,活得长也不只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在健康的基础上活得长才是终极梦想。
于是,对抗衰老、延缓衰老、防止过早衰老逐渐成为实现终极梦想的关键问题。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改变人从出生、发育、成长、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规律,但我们却可以让这一过程平稳、和谐。这就依赖于对先天之本——肾的养护,让其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充分发挥其主生长、发育、生殖的生理作用。
此外,肾还主水液。肾,五行属水,为水脏,具有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传统医学认为人体的水液代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水谷精微中具有濡润脏腑组织作用的津液输向周身;二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利用后的浊液排出体外。
在正常情况下,水饮入胃,由脾的运化和转输而上输于肺。肺的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使清者(有用的津液)以三焦为通道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生理作用;浊者(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气等分别从皮肤汗孔、呼吸道、尿道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在这一代谢过程中,肾的蒸腾气化使肺、脾、膀胱等脏腑在水液代谢中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被脏腑组织利用后的水液(清中之浊者)从三焦下行而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再通过三焦上升,归于肺而布散周身;浊者变成尿液,下输膀胱,从尿道排出体外。如此循环往复,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因此,肾主水液功能失常时,就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尿多、尿少或尿频、水肿等病理现象就发生了。
还是回到小洁的情况吧。她的食谱可以说是五味俱全,各利于相应脏气,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了她自己特有的饮食习惯和食谱搭配。虽不能说是健康,但至少她自己还是比较适应的。
当然,以五味滋养五脏的理论为指导,小洁某些饮食习惯还应该改变,但关键还要自己喜欢,自己觉得适合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饮食偏好,中医强调各种各样的食物综合摄取,不要偏食,这样才能使能量均衡,才能弥补我们饮食过程中的稍许缺憾。
TIPS:五味的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曰:酸收,入肝。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曰:苦坚、燥,入心。
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曰:甘缓,入脾。
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曰:辛散、润,入肺。
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曰:咸耎(音软,有平息躁动上炎之势的意思),入肾。
其实,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淡: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数是淡味。
涩: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同时,涩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虽然有七种滋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3. 合五脏之性与四时变化
五味入于五脏,而对相宜的脏腑起到滋养的作用,这就是“合五味”的全部含义吗?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还是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这,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看来,五味或散或收、或缓急或润养的不同作用对五脏均有不同影响。要想做到五味与五脏相宜,还需要考虑五脏的虚实、用药时的补泻以及时令节气的变化等很多其他因素。“合五味”这三个字还真不简单!
《素问·灵兰秘典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篇章,灵兰是灵台兰室的简称,是黄帝藏书的地方,秘典就是黄帝秘藏的典籍。因这一篇所记载的内容至为重要,应当被珍贵地保荐下来,永久地流传下去,才起了这个名字。也正是在这样重要的篇章中,人体的五脏六腑都被封了“官儿”,有了脾气秉性……
肝被称作将军之官。既然是将军,就一定孔武有力。想象一下将军身着铠甲、手持利刃的威武之姿吧,代表着肝之性刚强、喜动、喜条达舒畅,所以肝又被称为“刚脏”,其性易亢易急,在志为怒,怒而气急易使肝气受伤。而甘味有缓急的作用,为了缓解肝易亢易急的将军之性,可以适当多吃些甘味食物,特别是在阳气生发、肝气旺盛的春季,更加适宜。由此,确立了春季饮食养生的一个原则:多甜少酸。
而针对肝之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特点,辛味发散可顺其性,酸味收敛可逆其性,故一为补一为泻,可作为肝之疾病状态的用药原则。
五脏之中,心为君主之官,主神志、主血脉。心是皇帝啊,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是五脏六腑的总头儿。虽外表看起来很威风,实际上它却禁不起伤害,一定要好好地被保护起来,这是其性喜软的一面。同时心也像所有的君主一样,喜欢听高兴的事儿,故在志为喜,而喜则气缓,过喜使心气涣散致神志失养。皇帝昏了头,没了规矩,不在宫殿里处理国事,反而到民间乱跑,整个国家也就失去了主心骨儿。对人体来说,“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而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心气旺于夏季,故夏季时节应适当多吃些酸味食物,以收敛易耗散的心气,避免心神受伤。由此,确立了夏季饮食养生的一个原则:多酸少苦。
而针对心之喜软而恶缓的特点,咸味软坚可顺其性,甘味缓急可逆其性,故一为补一为泻,可作为心之疾病状态的用药原则。
脾又是什么官儿呢?中医理论认为脾与胃关系密切,均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负责受纳、腐熟,也就是消化,脾负责转输运化,也就是利用。一个管加工、一个管销售,搭配工作,所以将二者合在一起,称为仓廪之官。既然是贮存粮食的地方,当然喜燥而恶湿,而苦味就有燥湿的作用。在长夏季节,湿邪当令,脾胃易被湿邪所困,此时应适当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苦燥健脾。甘味虽有滋补之功,但脾胃受湿所困时,滋补就变成了滋腻,反而有碍消化。由此,确立了长夏季节饮食养生的一个原则:多苦少甘。
针对脾之喜缓而恶湿的特点,甘味缓中可顺其性,苦味燥湿可逆其性,故一为补一为泻,可作为脾之疾病状态的用药原则。
肺居心之左右,好像辅佐君王的重要大臣,被称为相傅之官。功能上两者也是相得益彰:肺主气,心主血,气与血相伴而运行于人体经脉之中。气为血帅,推动血的运行,血为气母,载气而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与血难以分割,也说明了心与肺的密切关系。人体气的运行,除了怕阻滞不通外,还怕气逆不降,此时肺气不得收敛而易出现咳嗽、气喘等气机上逆的症候。而苦味有下降的作用,特别是在肺气主时的秋季,应适当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苦降宣泄肺气。由此,确立了秋季饮食养生的一个原则:多苦少辛。
针对肺之喜收敛而恶耗散的特点,酸味收敛可顺其性,辛味宣散可逆其性,故一为补一为泻,可作为肺之疾病状态的用药原则。
最后来看肾。前面我们介绍了,肾藏精、主生殖、主骨生髓。肾中之精,其性轻灵,为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宜封藏起来并使之充实,才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强壮,故肾又称为先天之本、作强(使身体强壮)之官。精属阴,水之性,所以肾中精气最恶燥。燥可伤精而致肾精亏虚,而辛味有润养的作用,因此在肾气主时的冬季,应适当多吃一些辛味食物,以滋阴润燥。由此,确立了冬季饮食养生的一个原则:多辛少咸。
针对肾之喜坚而恶软的特点,苦味能坚可顺其性,咸味软坚可逆其性,故一为补一为泻,可作为肾之疾病状态的用药原则。
合五味,不仅要求将五谷、五菜、五畜、五果等不同营养的食物杂食,还要让五味与相应的脏腑相宜。这种相宜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更要考虑到五脏的病理状态、季节时令的变换等因素加以灵活运用,才能真正起到滋养作用。
我将《素问·藏气法时论》又重读了一遍,发现我所悟到的“合五味”的真正含义,其实已经写在了我最初读到的那句话的下面: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TIPS:十二脏腑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好像一国的君主,主宰全身的精神活动;
肺,如同协助君主的宰相,调节全身的气机;
肝,好比统率军队的将军,运筹谋划;
胆,不偏不倚而能决善断,最为“中正”,好似国家的法制机构;
膻中(亦称心包),包蔽在心脏外面犹如贴近君主的近臣、使臣,表达君主喜乐的意志;
脾胃,能受纳运化水谷五味,供养全身,犹如国家的钱库、粮库一般;
大肠,功主传导,使水谷糟粕变化成形而排出,是国家或城市的排污系统;
小肠,受盛化物而有泌别清浊的消化作用,将有益的收纳,将无用的向下传递,是排污系统之前的处理系统;
肾,所藏精气使身强矫健,多智灵巧,主管着经济建设;
三焦,功主通调水道,是国家的水利调度部门;
膀胱,所处位置最低,为全身水液会聚之处,通过气化作用而使小便排出体外,像水库一样可以蓄水、排污、放洪。4. 五行是核心
五脏是通过什么与五味相对应的呢?
其实,答案已经摆在面前,稍微对中医理论熟悉一些的人就会猜到: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将人体、自然乃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均按“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来进行划分和认识。
木曰曲直
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古人以树干曲曲直直地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及现象。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五脏之中,肝属木。
火曰炎上
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昌茂、繁盛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五脏之中,心属火。
土曰稼穑
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为土具有生化万物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土”。五脏之中,脾属土。
金曰从革
从革就是变革的意思,引申为金具有肃杀、清静的特性。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清洁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现象,皆可归属于“金”。五脏之中,肺属金。
水曰润下
水具有滋润、寒冷、向下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或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水”。五脏之中,肾属水。
五行理论,使相近性味的谷、果、畜、菜聚成一类,形成五种味道的食物,而又适应和滋养着相对应的五脏。按照这种方法,食物的颜色也可以与五脏对应起来。
明白了“合五味”的养生道理,我在生活中就处处留心,让食物的性味、颜色与五脏相宜起来,起到饮食滋养五脏的养生作用。开始,只是自己感兴趣,慢慢揣摸和学习;慢慢地,身边的朋友们也开始热衷起来。
一天,一个做生意的朋友突然打电话来,神神秘秘地说要找我帮忙,我以为又是看病或是帮忙联系住院之类的事情,却不想是让我陪他去请客吃饭。原来,他当晚要请几个客户吃饭,算公关吧。他既想吃得有特色,让人家印象深刻,又想气氛热烈,于是就想到了我,想让我帮他点一桌健康养生菜,再烘托出一种和谐气氛,使大家的关系变得融洽。
说实话,我还真没有完成过这样的任务,心中不免有些惴惴不安,但朋友力邀,只好硬着头皮去。一桌人来自不同的城市,有南有北,有国外归来者,有沿海居住者,口味实难调配,怪不得朋友要我帮忙。我沉了沉气,慢慢讲了起来:
“中医饮食养生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合五味。简单地说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每一餐饭都要有主食、肉类、蔬菜和水果,混合杂食才能使营养摄入均衡,我想这一点今天我们很容易做到。而另一方面比较难一些,也就是要求食物的味道要适宜人体的脏腑。酸、苦、甘、辛、咸为五味,肝、心、脾、肺、肾为五脏,五味入于五脏,对相应的脏腑起到滋养的作用,我们今天就从这五味点起吧……”
我的一席话,引起了与座的兴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边讨论咨询,一边商量菜色,不一会儿一大桌子菜就摆了上来,有酸有甜,有苦有辣,真是五味俱全。而众人中,唯有我没有点菜,只是做了参谋,大家认为不妥,一定让我补上一个。我想了想,点了一个店家特色的时令拌菜,顺口解释道:
“别小看这道菜,价格便宜,做法简单,不同档次的餐馆都有,好像非常普通,其实不然,这里面蕴含了五色入五脏的饮食道理。要知道除了五味入于五脏外,食物的颜色也与五脏相应,青、赤、黄、白、黑对应着木、火、土、金、水,以后如果大家不清楚食物的性味,也可以通过颜色来选择,就像我点的这道菜,五色俱全,可以滋养五脏……”
有人说,养生很难,药膳极贵不说,做起来也很麻烦,无法日常享用。殊不知,掌握了养生的道理,其实不经意间也可以养生保健,不仅在饭馆里点菜时可以留意做到,有心者甚至在家里煮方便面也可以贴近健康。
不久前到上海出诊,就做了一餐养生方便面。
那是初春的一天傍晚,在门诊工作了一天,又累又饿,正准备和上海的几个同事一起在外面买点吃算了,不想下起雨来。上海的初春本来阴冷,加上小雨绵绵,更增寒气。有同事提议到他们宿舍自己做碗热汤面吧,这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同意。他们多比较年轻,远离家乡到大城市发展、创业,一年中也就有限的时间能和家人团聚,长期在外,在这种天气里一定更加怀念妈妈亲手做的热汤面吧。这个时候,山珍海味也比不了这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让人心里涌起无限的温暖和期待。
走回宿舍还有一段距离,小雨中大家边走边回味着家乡的“面味儿”,河南的念叨着烩面的量大味重,天津的想象着打卤面的精致调料,江浙的舔着嘴唇,仿佛嫩滑的细面已至唇边……问到我,我说:“今天我们吃一碗五色养生面吧!”
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一碗热汤面也能养生?还五色养生面?
其实很简单,汤面里放了这几样东西:木耳、菠菜、西红柿、豌豆、虾皮、竹笋、胡萝卜、山药、香菇,还每人打了一个鸡蛋。
说实话,真是冰箱里有什么就放什么了,不过其中不乏养生的道理。菠菜、豌豆色青,入肝;西红柿、胡萝卜色红,入心;山药、鸡蛋色黄,入脾;虾皮、竹笋色白,入肺;木耳、香菇色黑,入肾。五色俱全,稍加胡椒粉,以辛味发散之性,对抗阴雨带来的寒气。实实在在一碗五色养生面啊!
好吃吗?
找个机会自己试试看,反正我们那天就差把锅一起吃了……
TIPS:五行学说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五行,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归于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并由此形成复杂的运动和变化。切不可将五行看做是静态的,而应看做是五种动态的相互作用。五行不仅是物质和运动,不即不离,亦即亦离,是五种物、五种性、五种能力,故称五德。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五行的概念,不是表示五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而是代表五种功能属性,“是五种强大的力量不停地循环运动而不是消极无动性的基本(主要的)物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自然界客观事物内部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五种状态的抽象,属于抽象的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
五行学说是传统医学理论很重要的构成之一,是每一个中医医生、学者甚至医家所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的理论之一。因为它是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医认为木、火、土、金、水乃至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由阴阳的矛盾运动所产生。中医学的五行不仅仅是指五类事物及其属性,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五类事物内部的阴阳矛盾运动。
5.五味不当,亦可伤人
前一阵,我在电视上看到一条新闻,说有一个人特别注重饮食营养,每天都会买回来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蔬菜炒在一起食用,自认为营养丰富,又说这个做法源自中医“合五味”的杂食理论。
中医的“合五味”并不是简单地把五味放在一起杂食,即使是这样,也要五谷、五菜、五果、五畜合而食之,而不是只把多种蔬菜混合食之。再说了,有必要把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蔬菜放在一起食用吗?这在中医里被称作“目食”,也就是这样的食物是给眼睛准备的,而不是为肚子准备。换句话说,就是做样子看的,没什么实际意义。
另外,每一种食物都有其自己的性与味(这部分内容在后面我会详细讲到)。杂食时讲究相宜,食物的性味与五脏要相宜,食物之间也要相互搭配和谐。搭配不当,可能起不到滋养补益脏腑的作用,甚至还有相克相反的有害作用。这与五行生克的规律有关。
不光食物搭配不当有可能引起相克相反的有害作用,某一味的食物摄入过多,同样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也与五行生克的规律有关。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吧。
五行的相生规律
这一规律是指一事物对另外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下图所示。
五行的相克规律
这一规律指一事物对另外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相乘规律
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包括本身过于强盛而造成对被克制的一行克制太过,也包括被克制的一行太过虚弱引起的相对过克。例如,正常克制关系里木应克土,而木过强盛,或土过虚弱,形成木过多地克制了土,就称为木乘土。
五行的相侮规律
侮,这里指“反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制它的一行进行反克制。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称为木侮金。
相生和相克,是五行间正常的生克制化关系;而相乘和相侮,是五行正常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的相克现象。
那么,五味摄入过多,会伤及哪些脏腑,出现哪些严重问题呢?从一个例子讲起吧。
“盐”可算是生活中最普通、最常用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还记得以前看过好多描述抗战时期的电影,好几部影片中都有雷同的情节:游击队可以靠喝米汤、吃野菜、树皮充饥,几个月吃不到油水也不怕,但是万万不能缺少了盐,没盐吃就会没力气,打不了仗,因此影片里的老乡们都会想尽办法,冒着生命危险把盐或者咸菜给山里的游击队送去……研究证明:每人每天需要6~10克盐才能保持人体心脏的正常活动,维持正常的渗透压及体内酸碱的平衡。盐所带来的咸味,号称“百味之祖(王)”,它不仅增加了菜肴的滋味,还增进了人的食欲。那么咸味对人体会不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呢?
小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迷上了吃咸菜。北京有几个酱菜园子卖的酱菜非常好吃,特别是六必居的酱黄瓜、甘罗儿、熟疙瘩。可是吃到的时候却有限,眼睁睁地看着咸鲜的咸菜放在冰箱里,一放就是好久。几次我都不依不饶地耍性子,为什么明明家里有咸菜却不给我吃呢?爷爷奶奶想独吞不成?太小气了吧!
明着吃不行,我偷偷吃总行了吧?
有一天,我跟着爷爷到他的诊室去,送走最后一个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病人后,爷爷问我:“看到刚才那位老爷爷了吗?”
我点点头,不明白爷爷要说什么。
“再偷吃酱菜,以后你就成那样了哟!”爷爷微笑而又语气严肃地对我说。
“啊?!”我睁大眼睛,不会吧……刚才那位老爷爷,不仅坐轮椅,必须由家人搀扶才能行动,而且面部僵硬,眼睛总是瞪着,手也拐在身体一侧不能活动,那感觉,很是可怕。“我才不要变成那样呢!”
“那以后冰箱里的咸菜还偷吃不偷吃啊?”爷爷笑着问。
我连忙说:“再也不吃了!!!”
时隔多年,当我向爷爷请教饮食养生的问题时,他总是先把我幼时的“馋嘴”经历讲给我听,而后再告诉我其中的道理。
《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从字面上讲意思很简单:咸的吃多了,血脉就会流行不畅而改变颜色。这里的“泣”字,应为“沍”字,是涩的意思。那为什么血脉会流行不畅呢?血脉又会变为什么颜色呢?
咸味入肾,过度食咸则伤肾,水邪盛而乘心火,心在体为脉,其华在色,心伤而血脉凝涩而流行不畅,血行缓慢,血液黏稠而致瘀,瘀血色青或黑,改变了正常红润面色。这与高盐饮食和血瘀症密切相关的现代研究竟然完全吻合!
此外,《素问·五脏生成篇》还记载:“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苦味入心,多食苦味则伤心,心火乘肺金,肺在体为皮,其华在毛,肺伤则皮肤枯槁而不滋润,毫毛也会发生脱落。
辛味入肺,多食辛味则伤肺,肺金乘肝木,肝在体为筋,其华在爪,肝伤则筋脉拘急,爪甲枯槁。
酸味入肝,多食酸味则伤肝,肝木乘脾土,脾在体为肉,其华在唇,脾伤则肌肤就会出现坚厚皱缩的变化,嘴唇上的皮肤也会开裂掀起。
甘味入脾,多食甘味则伤脾,脾土乘肾水,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伤则骨节疼痛、头发脱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药能治人,也能害人。
食物何尝不是如此。用对了,五味益五脏;用得不对,五味亦可伤及五脏。关键就在一个字上——“合”,也就是相宜。五味与五脏要相宜,五味与四时变化要相宜,五味之间也要相宜,五味在食量上还要相宜。看来“合”字的学问可真不少,掌握好“合五味”的饮食原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第二律 宜清淡清,对应着油;淡,对应着咸和重。过食油腻或口味过咸过重之物,对脾胃都是有伤害的。而相对于清淡饮食来说,要做到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情志“清淡”就更加难了。的确,光有清淡的饮食,没有清淡的心境,又有何用?
1. 清与油
从记事起,我就看惯了祖父颏下长长的胡须,那是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不能出诊而蓄须铭志留下的纪念。小学时我还以此须为题写过一篇作文,专门写他坚韧为本的治学行医之道。不知不觉间,这缕长须已由花白变成全白,由浓密变得稀疏,而我也由一个稚嫩的毛头小子,变成了使用中医、传授中医、研究中医的中医人。
然而,似乎有一种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找中医看病,似乎都愿意找年老的大夫。年龄意味着经验嘛,谁让咱们中医是经验医学呢。所以像我这样年轻的中医,往往被人轻视,当然也就练就了一些应对患者这种心理的特殊技巧。
一次应邀到外地讲学,一位在企业里做管理工作的朋友非要把我介绍给他的领导,说请我这位北京来的专家帮这位领导看看病。我说人家没病看什么,而且也不一定想看。但他非要坚持,说这位领导可是实权派,为集团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年疏于调理,加上人到中年,一定多有不适,只是平素工作太忙,加上健康问题不愿示人,也不方便到处咨询就诊。这次是他几经劝说,领导才同意云云……一堆套话下来,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
走进宽敞气派的办公室,一眼就看到硕大的老板台上金灿灿的“一帆风顺”和老板台后正起身的明显发福的领导。他满脸堆笑,挪动着将军肚儿迎了上来,随着一句“你好,你好,北京来的中医专家,真是年轻啊……”,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些许失望,随即有距离感的常规寒暄让我觉得这次看病之行已变得有些累赘,但医生的职业特点还是让我飞快地瞄了他一眼,然后脱口而出:“您是不是最近腰椎不太好?或者腰部受过伤?”
“神了啊,您怎么知道?还没开始看病啊,也没号脉,您是怎么知道的?”他一脸好奇,口中的“你”也变成了“您”。
“我虽然还没问,但您的耳朵已经告诉我了。在耳朵上的腰椎这个区域有明显的血丝,这是腰部肌肉疼痛、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症的反应。看着您走路的姿态,想必您腰部一定有问题。”
“太准了啊。的确,这一年多来,腰椎间盘的问题弄得我好痛苦啊!”
认可了我的耳穴诊断,自然认可了我的医术。经过简单地问诊,我了解到他不仅有腰部的问题,还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头晕气短,大便不规律还偏稀,血压时高时低,偶尔还有半身发麻的症状。我让他把舌头伸出来,只见舌体明显发胖,舌两边有明显的被牙齿压出来的痕迹,舌苔白厚而粘腻……
“您的问题都是‘痰’惹的祸!”我总结道。
“痰?!我没感冒,不咳嗽,也不咳痰啊!”他满脸疑惑。
“不是因为感冒引起的痰,而是因为您吃得太油腻啦……”看来不是一句两句能解释清楚的,那就让我们慢慢解释吧。
提到痰,大家可能都会像这位领导一样马上联想到咳嗽咳出的痰。其实不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这里的“痰”,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痰饮”中的“痰”。
中医认为“痰”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产物:“痰”得阳气煎熬而成,浓度较大,其质稠粘,形成后,就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有人说,这不是在形容咳嗽咳出的痰吗?在传统医学中,痰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有形的“痰”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的痰浊和水饮,如咳嗽咳出的痰液;无形的“痰”是指由痰引起的特殊症状和体征,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看不到实质,所以叫无形的痰。痰作用于人体,可出现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胸闷恶心、呕吐甚至意识昏迷等症状。
还记得范进中举的故事吗?
范进得知自己中了举人后,“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而后又“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由此可知,在得到中举的消息以前,范进的神志是清醒的,只因得知喜讯后,欢喜太过,痰涌上来,迷了心窍,他的邻居提出建议:“让他害怕的人来打他一个嘴巴惊吓他一下,把痰吐出来,就清醒了。”而故事的发展也印证了邻居的分析,在被惊吓以后,他就清醒过来了。
大家可能要问了,不是说这位领导为什么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嘛,怎么说起范进中举来了?要想弄明白他为什么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就必须先清楚“痰”的概念。《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是很典型的“痰浊上扰、蒙蔽清阳”症。传统医学认为:“痰”的成因有很多种,外感六淫,七情所伤以及饮食都可以生成痰浊。范进就是被“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的“喜”所伤——过喜伤心,痰形成后,随气升降流行,痰浊上扰,蒙蔽清阳,就会出现范进那样的痰火扰心、心神被蒙而癫狂的病症。
痰的致病有三大特点。第一,它是随气流行的。我们知道,气血在人体各处正常运行才能防卫外邪侵犯人体,并营养周身。如果机体产生了“痰”,那么它随气而行,正可谓机体内外无所不至,痰本身是重浊、粘滞的,势必阻碍经脉气血的运行,气血运行不畅,人体就会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的症状。如果“痰”量较少,仅仅在局部凝结,则形成瘰疠(指发生于颈部、下颌部的淋巴结核)、痰核(指发生在颈项、下颌及四肢等部位的结块,不红不肿,不硬不痛,常以单个出现皮下,肿硬如核大)等疾病。
第二,痰是水湿聚集所致,如果凝滞在机体中,还容易阻遏气的出入,由此影响脏腑机能。例如,肺是以清肃为舒适的,如果痰停在肺中,影响肺气出入,则可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症状;而胃气是以降为和的,痰停留在胃里,使胃失和降,则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第三,痰作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它的形成就代表了水液代谢出现了问题。而形成痰之后,它又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反过来影响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的水液代谢功能。如果不加以治疗,任它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会有什么结果:比如会影响肾的功能,可致蒸化无力,从而影响人体水液的输布和排泄,使水液进一步停聚于体内,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更为严重;如果痰湿困脾,可致水湿不运,影响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
说到这里,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章开篇的病例。这位领导为什么会出现那些不适症状呢?
这是因为,在水液代谢中,肺主宣降,敷布津液,通调水道。清代医家唐宗海称肺为“水之上源”,水液要经肺的宣发作用,如喷泉一般将水液均匀灌溉到人体,才能濡养五脏六腑、全身肌肉,润泽皮肤。若肺的功能失常,失去了输布水液的能力,身体就不能得到正常的濡养滋润。
肾阳主水液蒸化,水液由肺输布全身,滋养人体后,又集聚于肾,在肾的作用之下,被泌别成清者和浊者两部分。清者,通过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回到肺,由肺再布散周身,以维持体内的正常水液量;而浊者则被化生成尿液排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旺盛,人体才能有充足的水分濡润。脾胃功能失常,津液生化不足,就像水库没有水源,身体自然得不到滋养。所以只有健脾益气,才能化生津液、通达阳气,才能有充足的津液随阳气散布。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看起来肺、肾、脾及三焦与水液代谢关系都很密切,但是其中脾的作用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如果脾胃受损,不能正常运化水液,就必然会形成“痰”。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这是因为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滞留;反之,一旦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这位领导当任多年,位高权重,平素应酬颇多,肥甘厚味自不在话下,过多的油脂会损伤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脾脏本身对于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摄入过多的油腻食物使得脾的运化负担加重,运化水湿功能受损,水湿为患,称“湿困脾土”;再加上脾气虚弱以后,更加不能正常运化新加入的水液,水湿不断地积聚停滞,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称“脾虚生湿”。久而久之,势必导致脾胃消化功能受损,摄入的食物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而是积滞在脾胃中,于是就会食欲不振了。此外,还可见周身困重、乏力、疲倦、头目不清灵、胸闷腹胀、泄泻、水肿等症状,在外可表现为过敏症状,如湿疹等。
“痰”与“气”,这些都是中医学上“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但却很有道理。其实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分析“痰”的本质也未尝不可。经过研究发现,痰的产生、致病与人体免疫学、细胞学、血液流变学、微量元素的摄入、异常糖类、糖复合物以及脂代谢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范进中举》这个故事在现代西医学看来,应该属于精神类疾病。实际上,除精神病外,痰浊与身体免疫、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中风)、癌症、哮喘等现代疾病都有密切关系。这就不难理解这位领导出现血压时高时低的现象了。
拿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出血等)来说,脑血管意外属中医学“中风”的范畴。众所周知,肥胖、饮食不节、情志、劳逸失常是中风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肥胖的人容易患中风病,这是因为肥胖之人多痰湿,体内痰湿停聚造成气血运行不畅,影响气行、血行,从而使气血功能失调,经脉不通而导致中风病。饮食过油腻、嗜食肥甘及过量饮酒也是引发中风的重要因素。“大餐”吃得多了,油腻、肉类、过量饮酒都可以影响脾胃运化而生痰、生内热。痰阻经络、热甚生风,最容易引起中风。明代张三锡的《医学准绳六要》明确提出:有中风先兆的人,应“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鹅、肉、面、酒,肥甘生痰动人之物”。
如果仔细观察现在的多发病、常见病,你会发现,“痰犯于头”、“痰迷于心”、“痰停脾胃”、“痰滞于肝”、“痰遏于肠”、“痰阻胞宫”、“痰阻咽喉”、“痰阻经络”、“痰凝肌膀”、“痰留皮肤”等这些中医病名皆与现代医学中的疾病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原来,过食油腻的危害有这么大!但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必须经常出去应酬,难免多吃油腻,有什么办法可以补救呢?”他诚心问道。
我叹了一口气,说道:“中医饮食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宜清淡,这里的清对应着油,也就是让我们平素少食油腻。如果你摄入过多,调养之法还有两种,不过补救总比不过预防。”
我告诉他的调养之法一是饮食,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注意养成以下的饮食习惯。
喝温水
除了减少精制米、面、糖果、甜糕点和油腻食物的摄入外,还要多喝温水,这样可以加快胃肠道的新陈代谢,减轻大量肉类食物和酒对肝脏、脾胃的危害。如果嫌水没有味道,那么喝茶也可以清除胃肠道的油腻,使胃肠道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过如果是刚吃完饭,那么注意一定要1~2小时后再喝,否则只会加重胃部负担。
吃水果
煎炸或甜点在制作过程中都免不了与油腻“亲密接触”,多吃自然容易伤害脾胃。煎炸食物容易引起脾胃热滞,导致便秘或腹胀;而甜点吃得过多也会导致脾虚生湿,造成虚湿积滞,引发腹泻。对于消化功能失常的人来说,水果相当有效。这里首推橙汁和木瓜,因为它们都有去热滞的作用,因此,你不妨多喝几杯橙汁,或吃木瓜,还可以用菊花加点蜜枣泡水喝,即香甜可口,又对肠胃有益。需要注意的是:同喝温水一样,如果刚吃饭,那么也要等1~2小时后再饮用。
食绿色蔬菜
很多人在面对自己喜欢的饭菜时都吃得很多,或者在长久吃不到“大餐”后猛然“开荤”,以为这样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其实正相反,很多膳食纤维都在你的大鱼大肉中流失了。因此要特别注意膳食纤维的补充,要多吃新鲜蔬菜,少吃肉,以补充足够的纤维素。
进食粗粮
油腻吃多了,主食就要以粗粮为主,多喝粥和汤,比如小米粥、面条汤、疙瘩汤等,不妨配点咸菜。这些汤汤水水都具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让早已“不堪重负”的脾胃得到休息调整。常言道“好吃不过饺子”,推荐食用素馅饺子,小麦粉擀出来的饺子皮含有丰富的纤维质,馅又包含多种蔬菜,再加上使用蒸、煮之类的烹调手法,自然不用担心油脂,一举多得。
另外一个调养的方法就是经络按摩,以加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让油腻尽快远离身体!
揉中脘
首先找到胸部正中两乳间膻中穴的位置,用力按下时可以感觉到下面是硬硬的胸骨,继续向下循按,不远处会感觉到胸骨的末端消失,中脘穴就位于这个位置与肚脐中央的中点处,刚好位于人体胃脘部。将掌根置于此,稍用力按下,轻轻揉动5~10分钟,可促进消化,缓解胃胀胃痛症状。
通胃经
屈膝,沿髌骨向下循按,可以清晰地摸到胫骨。距胫骨外侧边缘一中指宽处就是足阳明胃经小腿部的循行线。在这条线上,髌骨与髌骨下方的韧带(髌韧带)外侧凹陷内是犊鼻穴,自犊鼻向下约一掌处(四指并拢为一掌),即为胃的下合穴足三里,再向下一掌为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再向下一掌为小肠的下合穴下巨虚。便秘时,按压上巨虚穴多有明显的酸痛或刺痛感。
通胃经,即通畅足阳明胃经小腿部气血,可自犊鼻沿胃经循行线自上而下点按,反复操作10次后换另外一条腿继续治疗。遇明显酸痛或刺痛感处,不管是不是穴位所在,均要停留片刻,改点按为先点后揉,即用力点按10~15秒后,稍放松力量揉1分钟,然后再继续沿经脉向下点按。
通胃经,每日治疗次数没有限制,工作之余、茶余饭后,均可自助按揉,有助运化,促进吸收,排毒养颜,延年益寿。
点丰隆
取犊鼻至外踝尖的中点,旁开胫骨外侧边缘两中指宽处即是丰隆穴。先用拇指用力点按丰隆约半分钟,使局部出现明显酸胀感,然后稍松力,改点为揉,揉约一分钟,重复点揉8~10次。有空时即可点揉,不拘时间。 2. 淡与咸
根据这位领导的身体情况,我给他开了中药处方,边开边继续讲道:“清淡是中医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清对应着油,那么淡就对应着咸啦。”
饮食清淡,除了少吃油腻以外还应该减少盐分的摄入。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一道菜中可以没有酱油,没有味精,但绝不能没有盐。然而,这些看起来“不咸不淡”的问题,正悄悄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2007年的一天,我回到父母家中吃晚饭,发觉菜肴的口味更加清淡了:“妈,您和爸爸吃菜的口味什么时候这么淡了?是不是因为我爸得高血压,不让吃盐啦?”
“哪儿啊,呵呵,昨天居委会主任来咱家啦,给发了盐勺,”母亲走进厨房,回来时手里多了一个白色塑料小勺子,“这叫‘控盐勺’,容量刚好是2克盐。用这个来限制用盐量,每天吃盐多少就准确得多了。”新闻链接
2007年,北京市政府向全市家庭分发了“控盐勺”,其容量刚好是2克盐。经过科学论证后表明,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其中包括通过各种途径(酱油、咸菜、味精等调味品)摄入盐的量。也就是说,每天每个人摄入的食盐量不应该超过3小勺。为什么政府会采取这样的行动呢?因为当时的调查显示,北京市居民每天的食盐摄入量高达13. 4克,而农村地区为16. 5克,均远远超过了推荐的适宜量。虽然各类报刊杂志对过多摄取盐分所造成的危害予以报道、说明,可多数人却为追求口感而将忠告抛诸脑后,每日仍摄取8克乃至10克以上的盐分,而且炒菜所用的盐量,单靠肉眼确实难以控制。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高盐分的饮食习惯可谓是罪魁祸首。中医认为咸味入肾脏,能软坚润下。虽然咸味有它的药用,但同时《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素问·五味篇》也记载:“血与咸相得则凝。”这恰恰与高盐饮食和血瘀症密切相关的现代研究完全吻合。
大家都知道,盐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它能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压平衡及水盐代谢,可增强体力和食欲,防止痉挛。但摄入盐分过多、吃得过咸,却容易引发高血压,使人缺钙、肥胖。这是因为,盐(NaCl)主要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过量食盐会使钠和氯离子大量增加,过量的钠离子进入体内,首先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同时,由于钠离子与钙离子在人体内互相拮抗,盐的摄入量越多,从尿中排出的钙也就越多,不仅会加重肾脏负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医生要求慢性肾炎病人“禁盐”的原因之一),也使得钙的吸收率降低(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根本不必花钱去购买补钙产品,调整一下口味就能轻松补钙)。由于水、钠的滞留,血压便直线上升,长此以往,将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并影响水肿的消退。
不单如此,对爱美的女性来说,减肥也许是永远的话题。但当菜肴的味道较咸时,你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吃进更多的米饭,体形也就渐渐发生你所不愿看到的变化了。
另外,淡不仅与咸相对应,还与重相对应,即指饮食中的口味过重。喜酸、喜甜、喜辛辣,这都是口味的偏好,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度偏好,就会导致五味中某一味摄入过多,反而伤及五脏。这个道理在上一章《合五味》中已经做过详细讲解,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3. 低级含义说饮食,高级含义说情志
“清淡二字其实有两层含义,简单地说是饮食养生原则。少油少盐,您现在的身体营养过剩,缺少运动,导致痰湿郁积,日久会有血压和心脏的问题,应尽量少在外面应酬,多回家吃饭……”我边开处方边继续说道,他认真地听着并思考着。
“而更深层次的含义则是情志,中医讲七情致病为内因,情志问题会导致许多疾病。而在情志上,清与淡分别代表着清心寡欲和淡泊名利,说白了就是欲望不要太多,不要把挫折看得过重。正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养心为重。”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让他凝神思索起来,想必很有感触吧。
话是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我的祖父程莘农院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
在我幼年的印象里,祖父是一个非常忙碌的人,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每天清晨6点就去诊室给病人看病,待到8点钟别的大夫正式上班的时间,他已经给几拨病人看完病。那时候,他每个上午的门诊量就能达到80多人次。直到我也投身于针灸临床工作后,才深深体会到半天80多人次的门诊量是多么的辛劳,即便对于开药方的大夫,其工作量也是惊人的,更何况是针灸大夫,每天在病床与病床之间的奔波里程可达到几公里!而回到家的祖父也不闲着,会客、带学生、看书、看稿和改稿,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
后来,我从父亲那里才弄明白祖父这样拼命工作的原因。原来,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脾气耿直的祖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拒不承认自己的“滔天罪行”,作为“牛鬼蛇神”被剥夺了看病、教书的权利,到河南南阳等地接受再教育长达6年多。1973年他回到北京后,生了一场大病,这一病就是3年。面对这样的境遇,祖父并没有埋怨,也没有要求什么。为了挽回“文化大革命”带来的9年的损失,他蓄须铭志,决心靠自己的力量把损失的时间全补回来,所以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6点就开始给病人看病。祖父的这种习惯和性情深深影响了父亲和我,成为了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祖父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诊治患者数十万人次,累积的病例单摞起来和他的身高差不多高,治疗中风、半身不遂、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咽炎、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病症效果尤佳。例如:曾治疗印度一位纳拉雅南女士,该女士患17年三叉神经痛。她自己开设三个医院,拥有不少国际教授,然而用任何西药都不能为其止痛。祖父为其针刺20次即完全痛止。惊于其神技,三年后纳拉雅南女士特邀祖父去印度为其训练了12名针灸医师。巴西大使夫人因患急性坐骨神经痛而不能起床,服任何止痛药仍疼痛不止,遂邀祖父为其治疗。祖父为其针治三次而痛止,下床自如。又治一七八岁小女孩,患时常摇头,并无它症,其母邀医治疗,均无效,而祖父为其连针三次而摇头遂止,并不复发……学校老师、医院同事均惊叹祖父的针灸效果,但祖父却很谦虚,仍然虚心向别人求教。一针一师,一穴一师,一德一师,不断吸取他人长处,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他对首诊力求精准,治疗力求准确,在他眼里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对他不擅长治疗的病种他总是推荐让别的专家治疗。
祖父的病人很多,在我的印象中每次到他门诊,门口都挤满了病人。然而他的收费却少得可怜,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作为工程院院士、文化大革命前就晋升正高职称的主任医师,却和普通大夫收一样的挂号费和治疗费。有时候病人远道前来求医,生活困难,他就分文不取,颇有医侠之风、大医之范。
当我考入北京中医学院这所神圣的中医教育殿堂的时候,祖父已被尊称为中医针灸界的学术泰斗。然而他淡泊名利,从不居功自傲,特别告诫我在学校里不要提他的名字,不要提与他的关系。这使我在以高出基础分数线50余分的全校第一高分考上本校研究生时,我的导师耿恩广教授十分惊诧:他与祖父相识多年,竟然不知道我已经在这所大学里学习生活了整整五年!
我能考入导师耿恩广教授的门下,也离不开祖父的谆谆教导。本科的最后一年,我下决心考研究生,当时很自然的一个想法就是报考祖父的研究生,然而他却不同意,理由很简单:学海无涯,医者要博采众家之长。祖父向我推荐了耿恩广教授。耿老师师从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杨甲三教授,在腧穴定位和临床应用方面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和临证经验。另外一个推荐理由,则是因为耿老师人品好,不争名夺利。祖父说了这样一句话:“医者,当以患者为本,不求名利。”这句话,后来我的确从导师耿恩广教授身上深深地体会到。在导师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副患者送的中堂,仔细看来却是两句藏了导师名字的诗:恩泽无回报,广播有爱心。这也许正是老一辈中医人的人生准则吧。
祖父一生清贫,却具有清雅高洁的品行和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在养生中,他强调对内在精神的调养,既要注意意志的锻炼、情绪的稳定,又要心胸开朗、清心寡欲,方能减少和防止情志的刺激,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一代针灸大家,也正是这种精神,使已近九十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针灸学界中,在各种场合都不遗余力地为中医事业、为针灸事业鼓与呼,为针灸的发展喜与忧。
也许有人会说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是“避世”的心态,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庸庸碌碌,什么都不求,又有什么意思?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可能许多人会说:淡泊表现的只是一种情怀而已。我可以修养身心、不计名利与得失;但是没有名利、没有金钱这类普遍的衡量工具,社会上的其他人又拿什么来评判我生命的意义呢?这样看来,碌碌无为的一生和轰轰烈烈的一生,没有什么不同吧?不如就放低点自我要求,平平淡淡,不争不求地过一辈子算了。
其实,要求人们不追名逐利、不贪享安乐,这仅仅是它表面的含义。“淡泊”,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品性和理想,是为实现宏大抱负服务的,并非胸无大志,不思进取。
春秋时的齐国丞相晏婴,虽然身居高位,却一直住在一处非常简陋的老宅子里。齐景公过意不去,多次要求晏婴迁入新居,都被他谢绝了。最后,齐景公把晏婴以出使晋国为名调出齐国,而后把晏婴的邻居迁走,扩建了新宅。等晏婴回国后,又漂亮又大气的新居已经落成了。谁料,晏婴在谢过景公后,拆了新居,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住房,让邻居重新搬了回来……
从古至今,“淡泊以明志”的人层出不穷,魏晋时期的“建安七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他们不计名利得失,心里装着国家和民生,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赢得了后人的歌颂、景仰。
“养心莫善于寡欲”。适当抑制自己的欲望,保持淡泊、知足的心态,才能体会出无尽的人生乐趣,否则一旦“过”了,恐怕就不是“乐趣”了。
清淡二字,不仅仅是指口味上的清淡,思想上的“清淡”更为重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资本,浮名、权利、钱财都乃身外之物,过度追求反而影响健康,得不偿失。
  
4. 七情可致病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感情是一种本能的表现,无论喜、怒、哀、乐,抒发感情起着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如果不能充分疏泄愤怒、悲伤、忧思、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那将对你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甚至会引起疾病。但是,如果情志波动过于持久,过于剧烈,超越了常度,则将引起机体多种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此时的七情,便成了致病因素。中医讲“喜怒忧思悲恐惊”,所谓的七情致病,不单取决于情志本身,更取决于人们对感情的态度和使用感情的方式。
《红楼梦》相信大家都读过,即便没读过原著,19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也早已深入人心。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有着能让“落花满地鸟惊飞”的美貌,不夸张地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都比她而不及。这样一位绝代佳人,最后却因体弱多病败给薛宝钗,含恨魂归离恨天,不少读者为此扼腕,叹其“命薄”。
还记得黛玉罹患的疾病吗?小说中诊病的大夫说“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林黛玉幼时父母双亡,只能住在贾府,寄人篱下。虽然外祖母疼惜她,但贾府之内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的复杂环境使她不得一刻安宁。“心高气傲”又不得不面对自己寄人篱下的事实,与宝玉的爱情看似美丽,实则不知能否如愿。随着年龄愈长,她的抑郁也在不断加重,长期处于压抑郁闷的情绪中,导致疾病缠身,身体每况愈下。中医辨证,其病应该属郁症,当抑郁情绪出现时,受影响最大的当属肝。在中医理论中,肝主要负责藏血和疏泄。藏血是储存身体的养分,疏泄则是指身体的疏通调节(新陈代谢)功能。我们可以把肝理解为一个物流控制中心,负责管理身体各种物质的流通及运输。
有人说大家都看得很清楚,黛玉得的是肺病,和肝又有何干?这里就必须要提到五行生克规律了。
按五行生克乘侮规律,金本来是克木,但肝木抑郁,化生为内火,灼烧于肺金,呈木火刑金、木反克金的状态,所以才会出现咳嗽、咳痰,甚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的肺病症状,即呈反克(相侮)之势,《难经》称为“逆传”表明其病深重。
七情之中,“怒忧思悲恐惊”六情属恶性刺激,只有“喜”属于良性刺激。它为心志,笑为心声,笑是喜形于外的体现。经常保持喜悦、乐观的情绪,对健康是有好处的。故《儒门事亲》说:“喜者少病,百脉舒和故也。”
情绪引发的疾病可急可缓,临床所见因情志剧变而导致心阳暴脱而猝死(西医病名:急性心梗)、肝阳化风而猝中(西医病名:脑淤血、脑血栓、脑梗),以及暴聋、暴盲、发狂等情况,大多与喜、怒、恐、惊等急性情志刺激有关。也有一部分情志刺激是在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引发疾病的,如紧张、焦虑、悲伤等,这类情志刺激伤人精气。《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持续的忧、思、悲情绪,最容易积久而成疾。
一次,在接受北京广播电台《午夜收音机》节目的直播采访时,主持人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情况:“以前我有一个朋友,父亲去世了。她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体质很弱,经常感冒,经常生病,什么原因呢?”
听罢他的描述,我说:“你刚才提到的案例是一个特别典型的案例,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医认为人体的情绪与脏腑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刚才你提的这个病例呢,发病的情况是感冒,而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部邪气(我们称之为六淫)在伤人时首先侵袭肺脏,或者换句话说,肺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而中医里面讲的肺,它的情志表现是悲和忧,也就是说如果过多担心或者是忧虑,或者是悲伤就会伤及肺脏。你朋友的父亲去世了,这对她来讲是一种非常大的悲伤,这种过度的悲伤伤及她的肺的卫外功能,使得邪气容易伤及她的身体,因而经常得感冒。”
TIPS:两道养肺润肺的小菜
百莲酿藕
材料:百合、莲子、橘红、薏苡仁、芡实、瓜片各15克,鲜藕500克,糯米125克,蜜樱桃30克,白糖300克,猪肉油60克。
制法:取鲜藕粗壮部位,削去一头,内外洗净。将淘洗过的糯米,由藕孔装入塞紧,用刀背敲拍孔口,使之封闭不漏。放锅内煮熟后,捞出清水中漂起,然后刮去外面粗皮,切成6毫米厚圆片。莲子去皮,捅去心,同薏苡仁、百合、芡实分别洗净,装入碗中,加清水适量,上笼蒸烂待用。瓜片、橘红切成丁,蜜樱桃对剖。将猪网油取一方块,铺于碗内,先放蜜樱桃,再相继放入瓜片、橘红和薏苡仁、百合、芡实、莲米等原料,然后放藕片,撒入白糖,上笼蒸至极烂,翻于圆盆内,揭去猪网油即成。
功效:清热润肺,安神养心,特别适用于肺虚久咳的人。
用法:佐餐食用。
胡桃银耳炖海参
材料:胡桃肉18克,银耳10克,瘦猪肉、海参各60克。
制法:将胡桃肉用开水泡烫,去内衣;银耳泡开,洗净,摘小朵;瘦猪肉洗净,切丝;海参浸软,洗净,切丝。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水炖1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补肾益精,润肺养胃。适用于肺肾虚弱的中老年人。
用法:随量食用。前面的例子讲的是“悲、忧伤肺”,而其他的情绪过激一样可以伤及相应的脏腑。
恐则伤肾
肾这个脏腑是和惊恐联系在一起的,记得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村落中一户人家的小孩儿偷偷到神庙里玩耍,拔了几根神像的胡须回来向妈妈炫耀,妈妈就恶狠狠地吓唬孩子:“你这么不听话,冒犯了天神,晚上会有鬼怪来抓你!”小孩子吓坏了,晚上不敢入睡,勉强睡着了,却尿了床,也就是中医里说的遗尿。连续几天,每晚必尿,妈妈就请来了村里的医生,医生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就对孩子说:“你别怕,我也去拔根胡须来,不会有事的。”于是,就走到外面猪圈,拔了几根猪鬃回来,又和孩子一起过了一夜。果然整夜什么也没有发生,孩子相信了,不害怕了,遗尿也就自然好了。
还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吗?大家会在一起捉迷藏,但有的小朋友特别害怕被别人抓住,就躲在一个角落里。等听到别人走来走去、快抓住他的时候,他就特别紧张,一紧张他就想上厕所——当年其他孩子还经常笑话他。但后来我学了中医,进一步了解了人体,接触了更多的病例以后,我发现其实很多孩子都是这样,这是一种“恐则气下”的表现,就是惊恐、恐惧这样一种情绪会使肾主水、管理膀胱开阖的功能受到影响。小儿的脏腑本来就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受到过度惊吓会影响到肾的生理功能。
此外,太紧张也会影响肾脏的功能。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考试前经常想上厕所,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肾的功能受到了紧张情绪的影响出现的反应。另外,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包括事业、家庭、交友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心中的不安全感尤为明显。要知道,肾还主管生殖和生长发育,精神压力过大,影响了肾的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使肾中精气受损,使人过早衰老。这也许是现代人不孕不育、性功能障碍等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TIPS:推荐给大家一个益肾壮骨的炖鸡法
材料:栗子200克,甜杏仁12克,红枣5个,胡桃仁20克,公鸡1只,姜、葱、料酒、精盐、酱油、味精、白糖、油各适量。
制法:将甜杏仁、胡桃仁放在碗内,用沸水浸泡后撕去皮,捞出沥干水,放入温油锅内炸至金黄色,捞出。待冷后将甜杏仁碾成末,栗子切成两瓣放入沸水中煮至壳衣可剥掉,捞出,剥去壳衣待用。鸡肉洗净,斩成3厘米见方的块。姜切丝,葱切段。 锅中加油,烧至六成热,放入鸡块煸炒,加入料酒、姜丝、葱段、白糖、酱油,煸炒至上色后,再加适量水、胡桃仁、红枣烧沸,移至文火上加盖炖1小时左右,加入栗子再焖至鸡肉熟烂。
将锅中栗子捞出放在盆中,再把鸡肉捞出放在栗子上面,将汤调好味浇在鸡肉上,撒上杏仁末即成。
功效:补虚温中、益肾强筋骨。适于羸弱之人食用。
用法:日常可不拘时服用。 怒则伤肝
我有一个病人,她的工作是一个调解员,主要在法庭上调解民事纠纷。每天下午一点钟左右,她要面对双方的当事人,听他们的一些口舌之争。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调解工作,她必须充分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必须设身处地地感受当事人的心境。于是一来二去,自己的情绪就往往夹杂在每一件案子当中,情绪波动就很大,经常不自觉地生气发火。时间长了,她的脸色看起来没有了以往的光泽,面部色斑也开始越来越明显,月经不按时报到,工作之余也经常发脾气,甚至影响到了家庭和睦。我在给她诊断时认为工作性质是影响她身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采用了耳穴贴敷加心理辅导的治疗方法:首先在特定的耳穴上贴压了一些药籽,并让她回家之后自行按压。主要是疏肝理气,达到舒缓情绪、平复心境的目的。同时,又告诉她:“这种治疗的效果非常好,你除了在工作之余按压之外,每天一点钟接触当事人的时候,一看到他们就马上去按压耳穴,如果耳朵有热的感觉了,你今天就不会发怒了。”实际上,我们知道按揉这个穴位是一种机械性压迫刺激,按揉的时间长了,穴位局部会有发热的感觉。而每当她发现有热的感觉的时候,其实就给她一种心理暗示——不会发怒。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她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身体状况也随之好转。
其实这个事例就和肝这个脏腑相关。肝的作用是疏泄,可以使得人的气血运行正常,从西医角度来看是具有“排毒”的功能,但从中医角度看 ,它具有让身体的各个器官、各条经络里面的气血正常运转的功能,这样一个器官在情志方面的表现是怒,“怒则伤肝”。我们说一个经常发怒的人肝火旺,就是这个道理。
TIPS:中医教你保肝养肝法
1. 穴位点按法
在临床上,针刺双侧的合谷、太冲被统称为“开四关”。以此为主穴,我教给大家下面的方法,旨在调畅全身气机,缓解“肝火”带给你的负面影响。
双手虎口处的合谷穴与双脚对应位置上的太冲穴,合称四关穴。这四个位置是人体气机通畅的关键位置,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均是脏腑元气留止的部位,原有本原之义,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阳明多气多血,故合谷擅理气活血。肝主疏泄喜顺畅,则太冲可疏肝理气。
此外,还建议大家搭配下面的穴位以辅助气机的疏通。
两乳之间、胸部正中线上的膻中穴,又称为气会,是人体宗气会聚的地方。宗者,总也,也就是说膻中是人体各种各样的气所会聚的特殊部位,此处当然必须通畅起来才行。
乳头直下、第六肋间的期门穴,正位于胸胁交界之处,是肝之募穴,肝的脏腑之气结聚于此,点按可以加强肝的疏泄作用。
蠡沟,位于小腿内侧胫骨面的中央,为足厥阴肝经的络穴,可将肝经与胆经相互沟通。
阳陵泉为胆经合穴,胆经的经气由此深入,进而合会于脏腑的特殊部位,配合肝经穴位,以收疏肝利胆之功。
丰隆,小腿外侧中间,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为人体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化痰的穴位。除了可以化咳唾而出的、传统意义上的有形之痰外,还包括清理人体多余的营养或代谢后产生的废物垃圾,堵塞、流滞于经脉之中而形成的无形之痰,保证人体经脉的通畅。
最后配以百会,以安神明,定情志。
2. 推荐两款疏肝食疗佳品
绿豆酸枣酿藕
绿豆200克,酸枣仁50克,连节大藕4节(约500克)。
制法:以清水浸泡绿豆、酸枣仁半小时,处理干净备用。再将藕一端切断后并把绿豆、酸枣仁装入藕孔中,待装满后,可将切断端之藕盖于原处,用竹签插住固定,再入大锅中加冷水上火煮,直至藕烂熟即可。
功效:养肝安神,清胆通脉,清热解毒。
用法:每日2~3次适量食藕饮汤。可连用7~10天。
猪肝豆腐汤
猪肝80克,豆腐250克,精盐、姜、葱、味精、淀粉各适量。
制法:猪肝洗净切薄片,锅中加水适量。将豆腐切成厚片放入锅内,加盐少许,汤煮开后加入猪肝,再煮5分钟,而后洒入调料即成。
功效:清肝和胃,补肝益肾。
用法:食豆腐、猪肝,喝汤,每日1次,可间断长期食用。 喜则伤心
可能很多人并不理解这句话,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难道喜也有问题?
首先,中医上提到的心和我们现在解剖中所提到的心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中医里面讲的是一个脏腑,是人体功能的一种集合。它不单具有供应血液的作用,还具有掌控神志的重要作用。中医上讲“心主神志”,就是心是一个藏神的地方,一个人最根本的是他的神。我们之所以能够交流、能够生活,都有赖于神在发挥作用,所以一旦心有问题,人的精神问题往往就会显现出来。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木匠,他在帮别人盖房子挖掘土的时候发现了一箱金子。看到这箱金子后,他哈哈大笑几声后,就神志不清,变成了狂躁症,四处乱跑,招惹四邻。家人四处求医,最后请来了一位医生,医生了解事情的缘由后,拿起金子看了看突然跟他大喊:“哎呀,这根本不是金子,只是一堆铜块。”木匠立刻镇定下来:“你说什么,这个不是金子吗?”人一下就清醒过来了。虽然这只是个小故事,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过度的喜悦使之心神被扰,出现了精神方面的问题。
其实,由这个故事大家会联想到范进中举的故事,主人公都是由于外源性的刺激后,过于高兴,而出现了神志方面的问题。当然,每个人都会碰到一些令自己特别兴奋的事情,如果只是一种正常的喜悦,那么是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而且还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精神状态更为乐观向上。
作为养生的准则,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自我调节的意识,就是说遇到突发情况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过喜、过忧、过悲、过恐等情志的表现往往会造成人身体的不适,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健康。
TIPS:两款养心粥
红枣养心粥
材料:红枣15个,鲜山药100克,糯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红枣洗净,用清水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山药去皮洗净,切成小块;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1小时;泡好后,把红枣、糯米放入锅内,倒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后,加入山药块,再改用小火煮成稀粥,加入白糖调好口味,即可食用。
功效:养血安神,补虚健身。贫血、心悸心慌的患者尤为适用。
莲子桂圆粥
材料:桂圆肉30克,莲子(去芯)30克,红枣10克,粳米60克,白糖适量。
制法:粳米洗净浸泡半小时,莲子浸泡三小时,入锅,加适量水,与桂圆肉、红枣共煮成粥,加白糖拌匀。
功效:养心肺、安心神,适用于心悸、失眠、健忘、贫血等症。思则伤脾
最后来说说这个脾。小的时候我就经常看到祖父和父亲总对患儿家长们说他们的孩子脾胃不和,所以导致了如何如何不好的情况;还有些家长专门来找祖父和父亲给孩子用中医“捏脊”的方法,改善孩子的脾胃功能,提高抵抗力。可以说,脾胃或者脾很重要,但我们好像并不清楚它对情绪的影响。
其实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工作比较紧张、生活节奏比较快的女性朋友,经常会出现脾虚的情况,如四肢无力,肌肉酸痛,少气懒言等现象。有人说是缺乏营养,但是即使我们调整饮食,补充各种保健品,症状仍不见好转,这是怎么回事呢?
到医院看医生,经过一番仪器设备的检查,结果是一切指标正常。医生说你患上了疲劳综合症,可如何解决呢?而从中医角度看,这些都是脾虚的表现。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指当饮食水谷入于胃中后,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我们可以形象地理解脾为传送带,或是身体里面的物流系统。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意味着我们身体里的物流中心工作效率大大下降,传送带失灵了。本来需要运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营养物质运不过去,就堆积储存起来,不仅占据了宝贵的空间,阻塞了交通,而且营养不及时加以利用,时间一久就变成了垃圾,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东西。另一方面,身体需要能量的地方却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疲劳感与日俱增。特别典型的一个症状就是餐后困倦,吃完午餐后一定要睡一会,不然整个下午都没有精神。面色也由红润变得萎黄,脾五行属土,五色为黄,脾虚气血不足则面色呈现不润泽、无血色的土黄色,人也显得萎靡不振。
脾虚的人其实是很有特点的,就是这类人让人非常“操心”。他考虑事情太多,记的事情太多,工作压力太大,思虑过度,使人的营养摄取和代谢功能出现了失衡的现象。
TIPS:中医健脾妙招
1. 儿童健脾:捏脊 (详细方法请参见第六章内容)
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重复3~5遍。为加强疗效,在挟提到与病情相关的背俞穴上时,可加重挟提力量,并用力向上提捏一次。
2. 成人健脾:药食同源
红豆花生炖鲤鱼
材料:红豆100克、花生100克、鲤鱼1尾、葱1根、姜3篇,盐、米酒各适量。
制法:红豆洗净,浸泡2小时备用;鲤鱼洗净,去鳞备用;用油爆香葱段、姜片,再放入鲤鱼,用大火煎熟;另起一砂锅,加水煮沸后,放入陈皮、赤豆、花生和鲤鱼,用小火煮约1小时。起锅前,加盐、酒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补血养颜、健体丰胸。 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包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除了身体发生的一些变化之外,情绪或者我们中医叫做情志,发生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讲的“七情”一般指的是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七情之外,加之以寒热,称为九气。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气贵在平和,周而复始地循行在身体中,这样就不会致病。如果七情变化,就会影响气的升降出入,以及循行,导致气机失调,出现气郁、气滞,影响脏腑形体功能,引发疾病。
这些情绪如果能在正常范围之内宣泄——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朋友之间、家人之间的温馨、喜乐情绪,敌对之间不友好、郁闷、生气、或者愤怒的情绪都是很正常的。当我们很高兴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哈哈大笑,但是不会出现让人觉得非常难以接受的行为,这些都是正常的行为,是不会得病的。但如果发生严重的事情,遭遇突然的情绪刺激或过量的情绪刺激,可能就会使人体得一些潜在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