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青铜兵器巅峰- 越王勾践剑两千年锋利不锈之谜 D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28:33
青铜兵器巅峰- 越王勾践剑


 
  从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也正是吴越两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
  吴和越立国都很早,但长期僻居东南,国小势弱。直至春秋中期后段(约公元前6世纪前半叶),国力才渐趋强盛,至春秋晚期达到了颠峰。当时中原地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吴越两佃于是也介入其中。一方面,为开拓疆土,扩大势力,夺取对东南地区的控制权,吴越两国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另一方面,吴越两国还先生西进北上,与楚、齐、晋等大国争锋。在春秋晚期的历史舞台上,它们合演了一幕极其壮阔的活剧:

  在连年不断的征战中,吴越两国都建立了大规模的军队。由于吴越地区水网纵横,丘峦起伏,不便于马匹驾挽的战车驰驱,所以两国军队皆以步兵和水军为主,遇水便以舟济,弃舟即可步战。剑是他们大量使用的兵器。
  曾经叱咤风云的吴越诸王,以其雄伟的业绩,坚忍的性格和戏剧性的结局而名彪于世,至今还常令人唏嘘感叹;遗存于世的越王剑,则以其绝代的风采,向人们展示了吴越铜剑的超卓水平。
 

  王者之剑 剑中至尊
  在战国和汉代人的著作中,常提到一些有名有主的吴越宝剑。这些吴越名剑,多数实有其物,也有些仅见于传说,但无一例外都归属于王者,而且主要是归于盛期的吴王阖闾,夫差和越王允常、勾践父子。这个情况似可进一步说明,在吴越之剑中,最珍良宝贵的是王者之剑,而在王者之剑中,声名最隆的是盛期王剑。

  盛期王剑的实物,它们都是通体合铸而成,剑型主要有两类:
  1、剑首呈圆盘形,剑茎呈圆柱形,剑格呈凹形,剑刃前部向内侧收束弧曲,多数剑的茎部有两个圆箍,少数剑无圆箍;
  2、剑首呈中空的圆形,剑茎呈圆筒形,剑格呈“一”字形,剑刃前部也向内侧收束弧曲。
  盛期吴越王剑与吴国早期铜短剑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圆盘形或圆形剑首,圆柱形或圆筒形剑茎,凹形或“一”字形剑格,以及剑刃前部的收束弧曲:这些基本因素,都已见于早期吴剑。显然,盛期王剑应是由早期吴剑发展而来。
  
  线条流畅 轮廓优美
  较之早期吴剑,盛期王剑器身明显加长,达到了50-69厘米,已非短剑;剑身宽度也有所增加,一般在5厘米左右,强度随之提高,但由于剑刃前部向内侧收束弧曲,其穿透力并不降低;剑体各部的比例极其谐调,外轮廓的线条更加流畅优美。凡此种种,不仅提高了格斗的功效,而且更具艺术性,说明盛期王剑的形制已经成熟完善。器形的成熟性还体现于形制的规范同一。盛期王剑比起早期吴剑,器形明显简洁规范,尤其是茎部的构造,早期吴剑比较纷繁复杂,或设圆箍,而且都是在茎中部设两个圆箍,各剑非常统一。这显然便利于大量制作,反映了吴越铜剑整体的成熟化。在吴越故地,也出土了一些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无铭铜剑,形制均与盛期王剑相同,足可证明。

  锋折牛马 利穿铜质
  越王勾践剑刃部分含锡较多,因而坚硬锋利,剑体的其他部分含铜较多,因而具有很强的韧性,不易断折,体现了高超的铸造技术。此剑是吴越王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件,形制规整,器表光亮,锋刃锐利,由此能够看出盛期王剑制作的精细程度。史载吴越宝剑锋利异常,能够断折牛马,截穿铜质的容器,如《战国策·赵策三》记名将赵奢之语:“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优异的性能应是来之于高超的技术和精细的铸作。
  2004年09月,工作人员首度开箱亮出越王勾践剑时,在场记者无不惊叹连连。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剑,居然毫无锈蚀,且依然锋利无比,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20多层的复印纸,剑从中间“唰”一声一划全破。怪不得它是我国收藏的第一号名剑,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


  装饰华丽 美奂美仑
  盛期王剑还以其匠心独运的华美装饰而令世人叹为观止。如越王勾践剑,剑身表面满饰黑色的菱形花纹,打磨光滑,晶光熠熠,观之确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焕焕如冰释”的感觉。那一个个严格对称的菱形花格,似乎蕴含了无尽的奥秘。经检测分析,这种装饰是通过对器表进行硫化而获得的,其方法可能是:预先在剑身表面铸出略显凹凸的菱形花格,然后对铜剑进行硫化处理,最后对剑身、剑刃进行抛光,砥砺,使其显露青铜本色,而菱形花纹的内凹处未经抛光,仍保持硫化后的黑色。 
  此外,书载吴越宝剑有“鱼肠”之名,据东汉学者高诱所说,乃是因剑向文理屈襞若鱼肠,因而得名。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器物,1983年湖北战国楚墓出土的吴王夫差青铜矛也通体装饰黑色菱形花纹,而且保存完好,铸技之精,工艺之美,堪与越王勾践剑匹媲。这一剑一矛,被世人公认为是存世吴越铜兵中的双璧。
  上述吴越王者所有的剑和矛,器体上都铭有“某王自作”之词。所谓“自作”,大概类于后世的“御制”,其实际的铸造者则是民间匠师(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评价说:“铭为‘自作’,实赖民工”),他们的名字虽不见于题铭,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器物,不正显示了他们的才华、技术和成熟吗?

  鼎盛后的沉寂
  春秋中晚期,随着吴越两国参与中原霸业,它们与其他诸侯国的接触日益频繁。在此过程中,优异特出的吴越铜剑便逐渐传播到了其他地区。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山西等省都发现了东周时期的吴越王剑,而前人著录的传世越王剑,还有传出于陕西的。可见其传播之广。这一方面使得吴越铜剑的声名广被海内,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其他地区(主要是中原列国)铜剑的发展。
  争霸战争的需要和国势的强盛,直接促使吴越铜剑在春秋晚期发展成熟。越灭吴后,势力更盛极一时,故战国初期,吴越铜剑仍盛而不衰,并续有发展。但至战国中期,由于内乱以及强大楚国的凌迫,越国逐渐走向衰落,大致就在这个时候,吴越铜剑也呈现衰颓之势。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吴越地区为楚所据,重器宝物、名工巨匠尽被掳去,吴越铜剑遂最终衰落。
  

 吴越青铜名剑欣赏

越王勾践剑 正面    背面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
《拾遗记·卷十·诸名山》:
 “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昔黄帝伐蚩尤,陈兵于此地,掘深百丈,犹未及泉,惟见火光如星。地中多丹,炼石为铜,铜色青而利,泉色赤,山草木皆剑利,土亦钢而精。 至越王勾践,使工人白马白牛祠昆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以之指日则光昼暗。金,阴也,阴盛则阳灭。二名“断水”,以之划水,开即不合。三名“转魄”,以之指月,蟾兔为之倒转。四名“悬翦”,飞鸟游过,触其刃如斩截焉。五名“惊鲵”,以之泛海,鲸鲵为之深入。六名“灭魂”,挟之夜行,不逢魑魅。七名“却邪”,有妖魅者见之则伏。八名“真刚”,以切玉断金,如削土木矣。以应八方之气铸也。”      

越王勾践剑千古不锈之谜(图) 

1965年12月的时候, 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国的墓葬中,出土了600多件器物,其中就有这柄铜剑。它的长度有55.6厘米,插于黑漆剑鞘里。当人们将它从剑鞘内抽出时, 顿时有一种寒气逼人的感觉。只见剑身呈紫黄颜色,毫无锈斑,其光亮、色泽如同新铸成的一般。

仔细一看,剑身还布满略显黑色的菱形纹饰,剑格正面用蓝色琉 璃,剑格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花纹,在靠近把手的部位,有两行用金丝镶嵌的鸟篆文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这说明它是越王勾践的青铜剑。

对于越王勾践,大家一定不陌生,他为了雪耻复国,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故事在中国传颂了两千多年,也使许多人从中受到激励。勾践所在的越国地区原本就有质地精良的铜、锡和非常发达的青铜冶铸技术,当今浙江著名的旅游胜地--莫干山,就是因为传说中的铸剑名师干将、莫邪夫妇曾在那里铸剑而得名。越王勾践为了强兵强国,着力发展兵器的冶铸,所以才能有这么精良的铜剑问世。

要说铜剑的精良,还有一个大家从铜剑表面看不到的复合金属工艺。什么是复合金属工艺呢?简单地说,就是这柄剑是用两种不同成分的铜合金铸成的:为了使剑韧性好,不容易折断,剑脊部的铜中少加一点锡。而为了使剑的刃部锋利,就在刃部的铜中多加一些锡。

一把剑用两种合金,因成分不同,熔点也不一样,怎么铸造呢?古代的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两种合金在温度上的区别,即先浇铸含铜较高、熔点也较高的剑脊,然后再浇铸溶点较低的剑刃,于是两种合金就复合成一体了。使铜剑既坚韧又锋利。这种金属复合工艺,堪称是中国古代工匠的一大创造,领先世界2000年。

讲到这里,不知留心的读者是否注意到这么一个问题,越国位于浙江,怎么越王勾践的宝剑却 是在湖北江陵的一个楚国贵族墓中出土了呢?这涉及楚、越两国的关系,对此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和探讨,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嫁妆说,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 王为姬,因此,这柄宝剑很可能作为嫁女时的礼品到了楚国,后来,楚王又把它赐给了某一个贵族,于是成了这位楚国贵族的随葬品。再一种意见是战利品,即公元 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国出兵越国时楚军缴获了此剑,带回了楚国,最终成了随葬品。究竟是哪种原因呢?目前还不能下结论,但我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剑出现于黄帝时代

剑,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世人尊其为"百兵之祖"。剑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成为历朝历代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所追捧的对 象。不过究竟是谁发明了剑,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有人根据《管子?地数篇》中"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此剑之始也"的描述, 判断剑出现于轩辕黄帝时代。也有人说剑出现于殷末周初,《逸周书?克殷》记记载,牧野之战取得胜利后,武王用"轻吕"击刺纣王的尸体,此"轻吕"古书释为 "剑名",据考"轻吕"实际上是突厥语,而周人出身戎狄,比商人更容易掌握这种兵器,是以有人推断,剑是从西亚通过游牧民族传入中国。

无论剑是由谁发明的,剑历史悠久,被后人称之"百兵之祖",当之无愧。到了东周,大多以铜铸剑,剑质颇佳,冶炼技术也逐渐进步。春秋战果时期,各诸侯国规范了铸剑的法则,使剑成为最主要的短兵器,并成为社会各阶层必有之佩备。

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成语"卧薪尝胆"中的男主角勾践嗜好铸剑。据《拾遗记》记载:"越王勾践,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祀昆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断水,三名 转魄,四名悬翦,五名惊鲵,六名灭魄,七名却邪,八名真刚。"他还热衷于搜集和珍藏名剑。当时的宝剑鉴定大家薛烛,当他看到勾践珍藏的宝剑时,大吃一惊, 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稀世之宝。

由于勾践名剑众多,收藏价值极高,并且古代尚武之风浓郁,一把稀世神兵更是世人所追求的。特别是勾践死后,有许多人士曾绞尽脑汁去寻找他所珍藏的宝剑,但一无所得。

 越王勾践剑为何在楚墓中出土 
   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座楚国贵族墓中出土,全长55.6厘米,越玉勾践剑虽然已深埋地下2300多年,但至今仍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曾试之以纸,二十余层一划而破。足证《战国策,赵策》所记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医”决非向壁杜撰,《越绝书·宝剑篇》曾记有名剑鉴赏家薛烛对越王勾践的“纯钩”宝剑评论说:“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瓤,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溢于塘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职冰释。……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好犹不能得一物”。而《庄子·刻意篇》则云:吴越之剑“押而藏之,不敢用也,主之至也”,其声价之重自不待言。

  据复旦大学等有关专家进行科学测定,越王勾践剑的主要的成份是青铜和锡,还含有少量的铅、铁、镍和硫等,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在精密磨床生产的产品相媲美,充公显示了当时越国铸剑工匠的高超的技艺。1973年6月在日本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时,这把宝剑和东汉的银楼玉衣都是其中的精品,郭沫若先生在展出前,专为勾践剑和银楼玉衣题诗一首,诗云:“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安错金,银搂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并指出“剑铭自作,实赖民工;衣被王躯,裁成对革。创浩历中者。并北英雄帝干。乃是人民工匠当 时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曾在祝辞中说:“在这次出土文物展会里还特别展出了与楚有关系的古城发掘出越王勾践的剑。对中国政府这种特殊的照顾和好意,我表示衷心地敬意越王勾践剑的展出,轰动了日本科技界和考古学界,许多学者对我国古代精湛的铸剑工艺盛赞不已,叹为观止,1984年12月越王勾践剑又和刚在江陵出上不久的吴王夫差矛赴香港展出,被香港各界人士誊为“稀世珍宝”,是我国古代兵器中的“双壁”。

  然而,当时的越国领土地处今浙江一隅,越王勾践的宝剑为什么会在远隔千里之外的江陵墓中出土呢?香港考古学家吕荣芳先生根据该楚墓中一起出土的竹简研究,认为墓主人滑即邵滑,也即淖滑,邵滑是楚怀王时的大贵族,吕先生进一步从《史记·甘茂列传》和《韩非子·内储说下》所载史料剖析,认为楚怀曾派邵

滑到越,离问越国内部矛盾,诱使越国内乱,而楚怀王乘乱之机而亡越。邵滑是灭越的大功臣:楚怀王把从越国掠夺回来的越王勾践剑作为战利品赏赐给了邵滑,邵滑死后,将这把弛名天下的宝剑殉葬,以显赫他生前的功绩,这是有可能的(见《厦门大学学报》1977年第4期),中山大学古文研究室同志通过对该墓出士竹简的整理研究,也主张墓主人是邵固,越王勾践剑是从越国缴获的战利品。(见《中山大学学报》1977年第2期)。

  陈振裕先生从这座楚墓出土的竹简,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与其他墓葬的同类器物分析比较,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墓主邵固并非邵滑,墓主邵固应是生活在楚威王或早些时候,而史书记载中的邵滑主要政治与外义活动都在楚怀王后期,邵固与邵滑是生活于不同时期的两个人。墓主邵固生前的社会地位只相当于大夫这一等级;而史书记载中的邵滑在楚怀王十五年以前就是楚国的一位老练的外交家,在“齐破燕”后,曾担任了联赵魏伐齐的重要使命;尔后又被派到越国,为越王所用。五年后,由于邵滑在越国搞离间活动,遂使越国内乱,楚国便趁机出兵灭掉越国,邵滑是灭越的大功臣。根据史书和竹简所记,楚越之间的关系在楚威王之前是很密切的,楚昭王曾娶越王勾践之女为妃,而勾践将他珍贵的青铜宝剑作为嫁女之器而流入楚国,这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墓主邵固是以悼为氏的楚国王族,从他祭把先王、先君推测,他是楚悼王之曾孙,竹简中还记他常“出入侍王”,说明他与楚王的关系非常密切。死时很年轻,楚王为了表彰他的忠心侍候而把名贵的越玉勾践剑剔葬邵固墓中,也是很有可能的(陈文见《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

  方壮酞先生则认为越王勾践剑何以会流落到楚国来,这是和楚国灭越问题分不开的。因此,江陵望山1号墓的上限必然在楚国灭越以后,它的下限必然在楚顷襄王徒都于陈之前。因为楚国灭越以前,越国正在强盛时期,勾践宝剑不可能流落在国外。据方先生研究,越王勾践剑也有“可能是越国王子奔楚国,客死郢都的随葬品”(见《江汉考古》1980年第1期)。除上述三种意见外,已故的著名考古学家夏鼎先生认为:春秋未年,晋联吴以抗楚,楚联图吴,互相报聘,故吴物人晋,而越器亦出土于楚都,勾践灭吴以后,越楚接壤,更有交流互赠之可能也(引自《文物天地》1986年第5期谭维四文章)。如此看来,越王勾践这把随身佩带的青铜宝剑,为什么会在远离越国的江陵楚国墓葬中出土,还是一个未解之迷。

 

越王勾践剑两千年锋利不锈之谜

发帖人: 罗刹

 西施与越王勾践的故事广为流传,史上到底是否有无西施美人,正史中没有记载,但越王勾践在《史记》中确有其人,其佩剑更是在两千余年之后出土,并且锋利依然,带给世人无限的赞叹。

  郭沫若参与破译八字铭文
  1965年12月某一天的傍晚,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在挖掘之中。当考古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墓主人的内棺打开,赫然发现在内棺尸首骨架的左侧,有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在场文物工作者回忆,当考古人员将剑从剑鞘中抽出的一瞬间,伴随着一道亮眼的寒光,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而一名开采队员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用16层白纸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纸全部划破。

  这把令人炫目的青铜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首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圆箍最细的地方犹如一根头发丝。剑格向外凸出,正面镶有蓝色玻璃,后面镶有绿松石,即便在黑暗中也散发出幽幽的寒光。剑身上还纵横交错着神秘美丽的黑色菱形花纹,精美异常。

  最为令专家们兴奋的是,剑格也就是护手处有两行鸟篆铭文。铭文共八个字,当时在现场的专家仅解读出其中六字,它们是“越王自作用剑”。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万全文介绍说,“而中间代表人名的两个字,是后来经郭沫若等中国古文字研究专家反复推断,才破译出他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越王'勾践’”。

神剑出土 两千年锋利依然
  越王勾践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它千年不锈的原因是什么呢?专家们认为,这主要是这把剑埋藏的环境条件所致。

  据介绍,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再来看看越王勾践剑所处的外部环境: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学界称之为白膏泥的填塞,其下部采用的还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经过夯实的填土等原因,使该墓的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这么多的密封层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之间的空气交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钢铁都不会生锈的。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二。望山一号楚墓所在地地下水位较高,该墓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浸泡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三。

越王勾践剑可能是陪嫁品
  越王勾践剑如何到了楚墓中,这个谜底至今没有揭穿。
  “楚国和吴越曾战事频繁,楚国曾俘虏了越王勾践,很有可能当时的楚王将此剑以战利品赏给了臣子。”万全文推测说。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从墓中出土的竹简显示,墓主人很可能是楚怀王时的大贵族邵滑,而越王勾践是作为陪嫁品流入楚国的。

  根据相关史书记载,楚越两国的关系自越王允常时期开始就很亲密,两国曾一度互为盟友,楚昭王还曾娶越王勾践的女儿为妃,生下了楚惠王。因此勾践这把珍贵的青铜剑有可能是作为女儿出嫁时的陪嫁品流入楚国,楚王后来又把这柄剑赐给了邵滑。邵滑死后,这柄剑就殉葬于墓中。

  延伸阅读:卧薪尝胆是否真有其事?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被人们用来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其源自传说中的历史故事: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打败,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还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勾践被释放回国以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先尝一下苦胆,以不忘国家破亡的痛楚,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然而这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其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记载春秋史事的古书,当推《左传》和《国语》为最原始,也最可信。《左传》中“定公”和“哀公”两部分,《国语》有“吴语”和“越语”,都详细记述关于越王勾践之事。但那里没有片言只语谈及卧薪尝胆。到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时,始述越王勾践曾“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东汉赵晔作《吴越春秋》,也说到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仍毫不提及卧薪。

  至唐宋时期,在一些著述文字中,开始出现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的传说。杜甫在《壮游》诗中曾有”枕戈亿勾践”之句。北宋王洙注释此诗称:越王勾践“出则尝胆,卧则枕戈”。南宋初年李纲在《议国是》疏中,曾说勾践“枕戈尝胆以励其志”;在《论使事札子》中又说:“勾践枕戈尝胆,卒以报吴”。

  查“卧薪”和“尝胆”连缀起来作为一个成语使用,最早出现于北宋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那是一篇游戏性质的书信体文章,文中说:“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它与越王勾践完全无关。由于苏轼是个大文豪,所作文章影响巨大,故到南宋时,曾开、真德秀和黄震等官吏、学者,就在他们的奏章、著述中屡次提到勾践有“坐薪尝胆”或“卧薪尝胆”的事。不过与此同时,南宋学者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却说吴王夫差曾“坐薪尝胆”。至明代张溥作《春秋列国论》又说:“夫差即位,卧薪尝胆”。以后马骕编《左传事纬》和《绎史》仍把卧薪尝胆之事系于吴王夫差名下。至清初吴乘权编《纲鉴易知录》记:“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不久,蔡元放在修订的《东周列国志》中又云:“(越王勾践)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悬胆于坐卧之所,饮食起居必取而尝之”。这样,关于卧薪尝胆的故事才愈传愈广。

  综上所述可见,史书记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战国时代编纂的《左传》、《国语》中,丝毫没有这样的事;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和东汉赵晔撰的《吴越春秋》,开始记有“尝胆”,但还未见卧薪;唐宋间的一些诗文中,出现了越王勾践“枕戈尝胆”的说法。“卧薪尝胆”一语,北宋的苏轼最早使用;自南宋至明代,学者们对卧薪尝胆者,一说为勾践,一说是夫差;至清初《纲鉴易知录》料《东周列国志》问世,方成定论。

  说“卧薪”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有的学者表示不能同意。他们认为《吴起春秋》所记越王勾践“目卧则攻之以蓼”,就是“卧薪”之意。所谓“蓼”,清人马瑞辰解释为“辛苦之菜”(《毛诗传笺通释》卷六)。这种“蓼”菜积聚得多了,就成为“蓼薪”。越王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眼睛疲倦得想睡觉(“目卧”),就用苦菜(“蓼薪”)来刺激。尝胆是让味觉感到苦,卧薪是让视觉感到苦。后人把“卧薪”说成睡在硬柴上,那是一种误解。

  自汉代始记的“尝胆”和自宋代才见的“卧薪”,是历史上真有其事,还是出于误传?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还是“卧薪尝胆”?“卧薪”是想睡觉时用苦菜刺眼,还是睡在硬柴上磨练筋骨?要弄清这些问题,看来还颇费斟

   



  • 越王勾践有一个嗜好就是铸制名剑
  • 东吴博物馆展出越王勾践剑:前锋曲弧内凹....
  • 一把深藏两千多年的“神剑”
  • 纯钧
  • 从越王勾践剑看古代的铸剑技术
  • 越王勾践剑不锈成谜 铸剑师揭秘再造术(图....
  • 天下第一剑之谜:两千年勾践宝剑为何不锈....
  • 八闽文化之湛卢文化
  •  
  • 古代名剑考
  • 126把中国古代稀世名剑_Page4
  • 中国历代名刀、名剑录 - 国学大道场 - 国....
  • 素材 0006 兵器篇 剑
  • 剑匠,名剑与传说。_不作第一,只做第二。....
  • 中国126把古名剑大全(精)
  • 素材 0044 中国古剑
  • 东吴博物馆展出越王勾践剑:前锋曲弧内凹....
  • 史海钩沉:勾践“卧薪尝胆”真有其事?(...
  • 卧薪尝胆单指勾践吗?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真的吗?(2)_书库....
  • 【国宝档案】特别节目(二)越王勾践剑
  • 【历史】越王勾践到底有没有“卧薪尝胆”....
  • “卧薪尝胆”是否真有其人其事?
  • “卧薪尝胆”是否真有其人其事?_互动百...
  • 全国百家百幅斗方书法邀请展作...
  • 北洋往事-东北恩仇录【视频10集...
  • 好领导:少做事,多策划!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