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对号怎么打:第二个是“辩卷”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33:29

解缙

(2011-04-11 20:32:55)转载 标签:

杂谈

解缙的母亲

洪武二年(1369)解缙出生在吉水县城东门一户书香人家。

母亲高妙莹,出身书香门第,做闺女时就喜爱博览群书,不仅经史、传记、天文、地理、医学之书皆能论析,而且善小楷、晓音律。解缙的家庭虽然不富有,但却很祥和,解缙一出生就在这么一个祥和的家庭中接受到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

传说,解缙四岁才开口说话,五岁就会吟诗作对。

五岁时,早晨母亲要他扫地、把鸡放出来,他一边学着做事,一边随口说出:“打扫庭前地,放出笼中鸡。”母亲讲他:“做事就做事,不要去念诗。”小解缙回答说,“明明是说话,怎道我吟诗。”解母听了又欢又喜。

有人向解缙问路,打听姓董的郎中家住哪里?解缙稚声稚气地回答:“过街往北走,转弯你向东,门前桂花树,便是董郎中。”惊得问路人瞪大眼睛,半天回不过神来。

街坊祖渊静先生很喜欢解缙,就以“小儿何所爱”为题,要解缙作首诗,解缙作诗道:“小儿何所爱,爱此芝兰室;更欲附飞龙,上天看日出。”祖先生大喜过望,又问“小儿何所梦”,解缙又说,“小儿何所梦,夜梦笔生花;花根在何处?丹府是吾家。”祖先生非常惊喜,没想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胸襟如此开阔,气魄如此博大。

江南才子

洪武二年(1369)解缙出生在吉水县城东门一户书香人家。解缙的高祖解昭子,南宋咸淳年间入太学,被誉为“江右八龙”之一;曾祖父解应辰,元朝延祐年间,做过教谕、学正、永丰县主薄;祖父解子元,是元朝至正五年的进士,做过安福州的判官,战乱时,身陷敌手而不降,被敌人打死;父亲解开,元朝末年国子监生,明灭元,朱元璋安排他当官,被他推辞,回到吉水当教师。母亲高妙莹,出身书香门第,做闺女时就喜爱博览群书,不仅经史、传记、天文、地理、医学之书皆能论析,而且善小楷、晓音律。解缙的家庭虽然不富有,但却很祥和,解缙一出生就在这么一个祥和的家庭中接受到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

吉水自隋末建县以来,文风蔚然,俊杰代挺,曾出现过“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和“一门三鼎甲”的人文盛况,被誉为 “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是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陵文化的重要源头。欧阳修的忠贞,文天祥的义烈,杨万里的质朴,……先贤的精神、风范滋养着吉水这块土地。润物细无声,生于斯,长于斯的解缙,从小吮吸着故乡先贤的甘甜乳汁,也秉承着先哲们的大智大慧,自小就显示出聪明过人的国家栋梁之风度。

《明史·解缙列传》记载:“缙幼颖敏”。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某些小而细长的东西的尖端”,成语“脱颖而出”就是此义;又解释为“聪明”。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敏捷”、“机警”。现在,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会说,某某聪明、某某活泼,也会说某某又聪明又活泼,解缙小时候就属于那种又聪明又活泼的学生,而且是超出一般的聪明活泼。解缙自幼的颖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即:出口成章,擅长对句,巧于辩理。

先看“出口成章”。

传说,解缙四岁才开口说话,五岁就会吟诗作对。

五岁时,早晨母亲要他扫地、把鸡放出来,他一边学着做事,一边随口说出:“打扫庭前地,放出笼中鸡。”母亲讲他:“做事就做事,不要去念诗。”小解缙回答说,“明明是说话,怎道我吟诗。”解母听了又欢又喜。

有人向解缙问路,打听姓董的郎中家住哪里?解缙稚声稚气地回答:“过街往北走,转弯你向东,门前桂花树,便是董郎中。”惊得问路人瞪大眼睛,半天回不过神来。

街坊祖渊静先生很喜欢解缙,就以“小儿何所爱”为题,要解缙作首诗,解缙作诗道:“小儿何所爱,爱此芝兰室;更欲附飞龙,上天看日出。”祖先生大喜过望,又问“小儿何所梦”,解缙又说,“小儿何所梦,夜梦笔生花;花根在何处?丹府是吾家。”祖先生非常惊喜,没想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胸襟如此开阔,气魄如此博大。

解缙年少时,常用些日用物品入诗,如锯子、斧头等。《锯子》诗曰:“曲邪除尽不疑猜,昔日公输巧制来。正是得人轻借力,定然分别栋梁材。”《斧头诗》曰:“斫削群才到凤池,良工良器两相资。他年好携朝天去,夺取蟾宫第一枝。”锯子、斧头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在解缙的诗里,却蕴含着远大的志向。

传说,解缙在介绍自家出身时常说:“手推乾坤转,肩挑日月卖。”意思是说,他家里是做豆腐的,用磨磨豆浆,所以有“手推乾坤转”之说;自己经常挑着豆腐上街去卖,一头是油炸的豆腐,一头是水豆腐,红白分明,所以有“肩挑日月卖”之说。这两句诗说得非常形象,但不太真实,应该是后人用他之口说的话。解缙所处的朝代是明朝,明朝朱元章大兴文字狱,解缙是那么聪明的人,就是给他吃了豹子胆,他也不敢说出日、月为“明”,把“明朝”给卖了的话。而另一句自我介绍的诗“严父街前肩担日月,慈母屋里手转乾坤”,倒似乎更贴切一些。

民间传说中还有一首诗也不一定是解缙所作。说的是解缙一次挑着豆腐在街上边走边卖,时逢春天下着小雨,路面很滑,解缙不小心摔了一跤。街边一些闲人看了哈哈大笑,解缙便作了一首诗反讥他们:“春雨滑如油,落地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这首诗是应景之作。但诗中有些地方值得探讨。解缙字大绅,号春雨,诗中的“春雨”和解缙的号有没有等同之嫌?解缙是在永乐年间为文渊阁学士的,少年时的解缙这么称自己,虽说他有先见之明,但摔跤跌烂一担豆腐还作诗骂人还是有损解缙形象。

但不管是真是假,从以上的种种传说中,的确可以看出解缙从小就聪明绝伦,出口成章。

再说“擅长对句”。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曾被MZD主席引用过的对联,就是解缙所作。

解缙很小就善于对句。传说,解缙家对门有一户人家,姓曹名萱,是地方上的有钱有势之人。曹萱号称曹员外,这“员外”在古代一般是对地方上有钱有德之士的尊称,可这曹员外却是个有钱而无德之人。曹员外有个宝贝儿子叫曹宝,名叫曹宝实为草包,比解缙大几岁。曹宝仗着自己的老爸有钱,常欺负乡里百姓。

有一天,解缙同他的老师徐先生的女儿素姣提着小篮一同去采笋,回家时走在田间小路上,却看见曹宝和几个浪荡公子,骑在马背上,调侃在田里插秧的农夫。

曹宝趾高气扬手指正在插秧的农夫说:“喂,莳田郎,我们来对个句,我出上联,你们对下联。”说完便装腔作势的说了句顺口溜,“莳田郎,莳田郎,一天能莳几千几百行?”

农夫们那有闲功夫理他,仍然继续干自己的活。曹宝等浪荡公子以为农夫们对答不上,乐得哈哈大笑,还不停地叫:“绝句!绝句!”

解缙见曹宝闲得无事拿农夫开心取笑,愤愤不平,指着曹宝大声说道:“跑马夫,跑马夫,一天能走几千几百步?”

素姣和莳田的农夫们听解缙把曹宝比喻为跑马夫,一个个开怀大笑。

曹宝又羞又恼,打马向前,走近素姣,指着她挎的小竹篮说:“竹篮提笋母抱儿。”

素姣听曹宝把自己比作母亲,羞得面红耳赤。那些个浪荡公子洋洋得意,笑得前府后仰。

解缙怒不可遏,指着田里一把把秧说道:“稻草绑秧父捆子”。

解缙敏捷的即景对句,把曹宝比作儿子,农夫们听了大笑不止,素姣也转怒为喜。

曹宝还想在素姣身上占便宜,便借指前面不远处的小木桥说:“有木说是桥,无木亦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说着就用马鞭挑着素姣的下巴,色迷迷地说,“你做我的娇。”

解缙好不恼火,一把上前夺过马鞭丢在田里,回敬道:“有米说是粮,无米也是良,去掉粮边米,加女便是娘。”他用手指指着素姣,又指着曹宝加重语气说道,“她是你的娘。”

田里的农夫,素姣都笑得喘不过气来。曹宝等浪荡公子狼狈不堪,只好拍马回城。

儿子和解缙对句吃了亏,做父亲的曹员外觉得很没面子,心想:一个穿叉叉裤的毛孩子有什么才?决计要奚落一下解缙。

吉水县城的老街非常窄,两边是木板店铺,中间鹅卵石铺就的街道,只能容两三个人平行来往,逢当街这天,热闹的街,就显得更窄。这天,解缙照旧挑着豆腐担在街上叫卖豆腐。曹员外特意立马站在街心,不让解缙过。解缙往左,左边过不去,往右,右边通不了,便转身往回走。

曹员外特意来寻事,哪里容他去,便笑咪咪地说:“小子无才嫌地窄。”

解缙不假思索地答道:“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员外见解缙身着绿色衣服,便挖苦道:“水中蛤蟆穿绿衣。”

解缙听曹员外奚落自己穿绿衣,还把自己比作蛤蟆,便转过身来,指着身穿红袍的曹员外道:“锅里虾公着红袍。”

这时的曹员外有点恼火了,骂起人来:“两猿断木深山里,小孩子怎敢对锯(句)。”

解缙把眼一瞪,立刻回敬:“一马陷入泥潭中,老畜生岂能出蹄(题)。”骂得曹员外比他儿子还要狼狈。

中国有个传统,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贴春联。贴春联这种迎新春的形式起源于何时,好难考证。宋诗有“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说,但“桃”和 “符”都是道教里驱鬼怪的道具,据说“年”是只非常凶猛的鬼怪,所以老百姓过年时,在门上贴上一些桃符,用来吓唬、赶跑“年”这个鬼怪。这也许是最早的春联形式。但真正意义上的春联起源于何时呢?传说起源于明朝初期,百姓为歌颂朱元璋的老婆马皇后,在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贴上春联以示祝贺。这时的春联,字字珠玑,对仗工整,可算真正意义上的春联。现在吉水县城,在腊月的二十八九,还有不少文人雅士,在街上舞文弄墨,代人撰写对联,收一两元润笔费。

刚才我们说了,曹员外想奚落解缙不成,反被小小解缙反唇相讥骂了个狗血淋头。更有趣的是,就在那年的除夕,解缙写的一副春联,让曹员外洋相出尽,哭笑不得。

大年三十,解缙的父亲解开对他说:往年都是你哥哥写春联,现在你大了,字也写得蛮好,今年的春联就你来写。解缙说好啊,就问哥哥,春联写些什么东西呢?解纶告诉他,不外乎写些祝愿、抱负、风景之类的吉利话。解缙想了想,走出大门,左右观察一下,前后打量一番,看看有什么稀奇景物好入笔来。他看到对门曹员外家有一丛竹子,虽是隆冬,却依然精神,依然翠绿。松梅竹岁寒三友。竹子这东西吉利,又是文人尊崇赞美的东西,由竹子联想到家里的藏书,顿觉诗如泉涌,豁然开朗,于是写下了“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的对联,贴在大门两侧。

这付对联内容贴切,书法又好,一贴出去,就引来众人欣赏,对解缙啧啧称奇,说解缙甚是了得。

这一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曹员外耳朵里,他原本对解缙有过节,心存芥蒂。这时,见解缙用他家的竹子入联,且对联情景相融,对仗工整,十分吻合,书写飘逸,柔中带骨,勃勃生机,心里虽暗暗佩服,却又格外不舒畅。思忖着:这对联好,全靠我园里的那丛竹子,假设没有这些竹子,看你解缙这对联好到那里去。于是吩咐家丁,把园里那片竹子砍掉。

因怨生恨,人就变怪。大人有时侯就如同小孩,所做的事,就象过家家,令人啼笑皆非。

看热闹的人,就象看戏,总希望高潮迭起。看到曹员外家的竹子砍掉了,就知道曹员外是冲着解缙写的对联而来,起哄说:“解缙,竹子砍了,你拿什么入对啊?”

解缙看了并不慌忙,只在联尾各加了一个字,成了“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员外看见自家的竹子砍了,解缙家的对联反而加长,他发了恨,一不做二不休,叫家丁把竹蔸也挖得个一干二净,看你解缙还怎么个“短”怎么个“长”法。

这时看热闹的人是越来越多。解缙见曹员外把竹蔸也挖了,不仅哑然失笑,挥毫又写上两个字,叫妹妹解婷拿去贴上,对联成了“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把个曹员外气得拍胸跺脚。

民间传说中,还有很多解缙作的对联,现辑录部分,供大家欣赏:

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孔夫子,关夫子,两位夫子;写春秋,演春秋,两部春秋。

切瓜分片,上七刀,下八刀;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天当棋盘星当子,何人取下;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士口为吉,吉州吉府吉水县;日月为明,明山明水明国邦。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女居左,子居右,世间配定好人。

日好月好日月好大好江山一统;君乐臣乐君臣乐永乐天子萬歲。

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度黄昏。

宝塔七八层,中容(庸)大鹤(学);通书十二页,里(礼)记春秋。

半局残棋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枪;一堂古画人不笑鸟不叫花不馨香鱼不跃。

此木为柴山山出;白水成泉夕夕多。

桂花香八月,宜折不折,难得狂风嫉妒以害;灯火映三更,当熄即熄,莫招烈焰戏弄遗恨。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转水,水止因车停,故须扬车威祛旱威;风火火风,风助火,火借风,风强致火量,理应压火势除焚患。

鑫抱三金,天有不测风云,富家不幸酿悲;炎怀二火,人在难知吉祥,贫户无恙可喜。

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七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

千年老树当衣挂,万里长江作浴盆。

二人回家,一口大一口小,哪个是夫;少女出嫁,孤山高孤山低,此来正妙。

和尚和尚书诗,因诗言寺;上将上将军位,以位立人。

坐北向南吃西瓜,皮朝东甩;思前想后读左传,页往右翻。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闲人免进贤士进;盗者休来道者来。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

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周)末;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竹本无心,外面横生枝节。藕虽有孔,中间不染污泥。

五九加一九,共有几九?老年与少年,正是忘年。

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百姓;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如果把“诗、词、曲、联”称作中华文化的四大瑰宝的话,解缙是把对联推向顶峰的一代“联宗”。

最后讲讲解缙的“巧于辩理”。

天理自在心中,心存理,就能明理,才能辩理。

解缙从小心中就有那么一股天生的浩然正气,胆子也大,敢说敢做,人也聪明、思维敏捷,是非曲直能分辨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这里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审鹅”的故事,一个是“辩卷”的故事。从中我们就能看出解缙思辨敏捷的才气。

第一个是“审鹅”的故事。

邻居公子曹宝读书不行,天天在外放荡不驯,连个秀才也考不上,他父亲曹员外气得要死,就想方设法买通关系给他弄了个秀才。对于他家来讲,儿子考上秀才不也是天大的喜事,于是准备大设宴席,广请朋友,热闹一翻。十天前只买到两只鹅,还差了几只鹅一直没有买到,眼看就要开宴,菜都没有配齐,曹宝自告奋勇的说他去买。他拿了钱带着两个公子哥儿上街买鹅去。曹宝是个花花公子啊,一到街上见什么买什么,鹅还没买钱就花完了。这时,他看到一个农妇手里牵着六只鹅在街上叫卖,心生一计,走上前去对农妇说:“我们来对个句,你对上了,我出三倍的价钱买你的鹅,对不出来你的鹅就归我了。”也不管农妇是否同意,说完就吟出了一个上联。农妇没有读过书啊,哪知道怎么对句,怎么对得出呢?曹宝等不管三七二十一,三个公子抢了六只鹅就跑了。

这不明摆着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抢劫吗?街坊就撺掇农妇到县衙告状去。卖豆腐的解缙听说有这么一回事,寄放下豆腐担也到了县衙。

当时,吉水县的县令牛知县也是个糊涂官,他当然知道这事是曹员外的儿子曹宝干的,为了息事宁人,他提出了“按价还鹅钱给农妇,抢鹅之事不予追究”的处理意见。

六只鹅,在现在农村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更何况是当时的农村。牛知县的意见一出,低下是一片哗然。解缙忍不住了,站出来说道:“大人,这不妥,你虽然救了村妇之急,却好了作恶的人,此例一开,怕是空了官府,而本县却再无安宁之日了。”

牛知县见是解缙站出来,有点不高兴,但他知道解缙是个大才子,就问他:“你有什么意见?”

解缙说:“起码要罚三倍鹅的价钱,有功名的还要革除功名。”

牛知县无法,只得吩咐衙役把曹宝带来问话。

曹宝哪有那么老实承认,当然是百般抵赖,一会儿说农妇认错了人,一会儿说我家里有八只鹅,怎么能说六只鹅是农妇的呢?搅得牛知县毫无办法。

解缙听不下去了,又站出来说:“去把八只鹅牵过来,我要审审那八只鹅”。

牛知县觉得事已如此,也只能听解缙的,就吩咐衙役把曹宝家的八只鹅牵到县衙来。

八只鹅牵到县衙,解缙在地上铺上一块白布,让鹅站上,吩咐衙役一人按住一只鹅,不要弄错了秩序。

解缙走到公堂案前,把惊堂木一拍,一脸严肃地望着鹅说道:“鹅呀鹅,惹祸多,今日解缙来审你,皆因尔等有罪过,引得贼子起歹心,害得主人泪滂沱。按理该判尔极刑,送进人肚享安乐。”说到这里,解缙走到鹅身边,继续念,“若要免去吃一刀,赶快屙出屎一砣。”念完走到每只鹅后,俯下身用手拿在靠近鹅屁股的背上压了一下,八只鹅个个都先后屙出了一堆屎。

这时,解缙说:“把罪鹅押前站定,请验尸官验鹅粪。”

这还需要验吗?黑白分明啊!白布上两堆黄屎内有糠屑饭粒,是曹宝家喂了十天的鹅屙的,六堆墨绿色屎是农妇家的鹅屙的,因为她家的鹅天天放在野外吃的是野草。

案件真相大白,牛知县判罚了曹宝三倍鹅的价钱给农妇,还革除了他的秀才名份。

第二个是“辩卷”的故事。

洪武二十年(1387),时年18岁的解缙来到洪都(即现在的南昌)参加乡试。

明朝的科举考试,体系完备,考试严格,待遇也丰厚。考试体系分为四等级:县级考试,高中者为秀才;省级考试,也即乡试,高中者为举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国家级考试,也即会试,高中者为进士;进士的前几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高中者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乡试三年一考,中举人者才有资格参加会试。古有范进中举一说,可见中个举人也很不容易。古代的农家子弟,要想跳出农门,当官做老爷,或者在政坛上施展拳脚,也象现在的中考、高考一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取了,才有希望。因此,莘莘学子,对这个乡试,非常重视。

解缙是才子啊,乡试这天,他蘸墨挥毫,得心应手,快刀斩乱麻,三下五除二,就把试卷交上去了。只等发了黄榜,圆了宿愿,再打道回府,心里好不惬意。有时候,明明是稳扎稳打的东西,却偏偏祸从天降,解缙就是差一点把到手的鸭子给放飞了。就在放榜的前一天,几个衙役把解缙押入大牢。

解缙莫明其妙,不知祸从何来?主考来探监时告诉他:“你的考卷出问题了,你诽谤皇上,诽谤朝廷,按大明律法,你是死罪。我念你年轻,明天放你回家,但有一个前提,你必须当众把考卷烧了。”解缙听了主考官的话,就象坠入五里雾,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心想:先应承下来,待当众烧卷时再说。

考场如战场,场内场外,考前考后,处处都硝烟弥漫,时时都暗藏杀机。现在我国的高考纪律那么严肃,高考应该是最后一块圣洁之地,竞也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身试法,更何况古人。

原来,的确有人暗中使劲。兵部尚书沈溍出面,给主考官打了招呼,要让他的外甥中头名举人。可试卷改完之后,看来看去,这第一名,非解缙不可。可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得罪不起呀,怎么办?主考官左右为难。这时,有一位考官,左看右看解缙的试卷,硬是在鸡蛋里看出了一根骨头,于是如此这般地告诉主考官,因此,就有了前面解缙的莫明其妙地入狱。

科举是为国家选拔人才,是天大的事。一个考生要自毁考卷,事情也不小,必须有地方行政长官,监察御史,正副主考,部分学子等相关人员到场。主考官说:“各位,今有考生解缙,由于语言有所冲撞,愿意自烧考卷,请各位做个见证。”又对解缙说,“你把考卷拿去吧,自己烧掉”。

解缙接过考卷,立即改变主意,问道:“各位大人、主考官,你说我在考卷里诽谤皇上,请问哪里是诽谤?”

主考官一听解缙发问,心理发虚。他原想,把解缙坐牢,说解缙犯有死罪,这么一吓唬,乡下人不吓个屁滚尿流,连呼救命才怪呢。然后,给解缙指条生路,把考卷烧了,乖乖回家,还不跪下叩头谢恩。最后把兵部尚书的外甥改为第一名,做个好人情,此事不是算计得天衣无缝吗。没想到,解缙胆子那么大,临场改变态度。

各位官员一听,也觉得发问有理,说出来让他心服口服;众学子一听,是呀,指出错在哪里,也好让大家见识见识。逼得主考官没有退路,又吓唬解缙说:“解缙,你的意思是辩卷?”

解缙坚决地回答:“是。”他又说,“我知道辨卷的历害,我的答题里真有诽谤之意,我愿意把牢底坐穿,甚至杀头。”

主考官软硬兼施说道:“这可是你说的,你要想好了,弄不好,要送性命的。我劝你还是不要辩卷,把试卷烧了算事,早点回家,令尊还在家等着你呢?”

解缙这时并不理会主考官,而是转向御史大人,问:“要是我的答题没错,该如何处置?”

御史说:“你答题没错,就要剜去主考官的双眼。”

主考官这时心理更慌,但表面还是装着十分镇静,装腔作势的说:“各位大人,各位学子,考题是《颂君》,可解缙却写:‘大明灭,元国立,邦兴刑,治顽弊,德法并,施取信,万民苦,役免行……’这哪里是颂君,分明是诽谤。”

解缙一听,觉得可笑,但还是温和地说:“现在该我来辩了。很简单,写的是四字句,你却作三言一读。现在听我读给你听:‘大明灭元,国立邦兴,刑治顽弊,德法并施,取信万民,苦役免行。’这句句是颂君,怎么是诽谤呢?”

古人作文,文不加点,断句断错,句意就变。解缙写的是四字句,主考却念成三字句,词意当然迥然不同。

主考官听了解缙这么一辩,腿软手抖,睁大眼睛,盯着考卷,看着看着,他几乎歇斯底里地说:“有了,有了,大明江山的大字多了一点,成了犬字,这不是骂君吗?”

解缙上前看一眼,说:“还没有挖掉你的眼晴,你怎么就瞎了。这不是一点墨,是一只绿头苍蝇。”说着,将手一挥,苍蝇飞去。解缙冷笑说,“哼,一只苍蝇也想玷污我的考卷,真是可笑之极。”

众人一致称赞:“解缙是举人第一,解元之才,不愧为江南第一才子。”

主考官忙向解缙赔不是。地方行政长官也不想把事情闹大,调解道:“念主考官初犯,将他的双眼圈黑代刑吧。”于是,解缙提笔蘸墨,把主考官的两只眼眶涂黑。

乡试,解缙得了第一——解元。江南才子,更加誉满江南。

解缙才思敏捷,聪明伶俐,这样的一个才子,将会为国家作出什么贡献呢?

二、上万言书

洪武二十一年(1388)对解缙来说真是喜事连绵,这年会考,解家“一门三进士”:解缙、解缙的哥哥解纶、解缙的妹夫黄金华三人同科考取进士。这年解缙才19岁。

江西吉水解家一门三进士的消息轰动了整个南京城。朱元璋知道后,也引以为荣,便要召19岁解缙一见。皇帝召见新科状元这是常事,而特意召见一名新科进士,却是少有的事,解缙就遇到了这样的好事。

朱元璋把解缙召到御花园,见面就以《垂柳》、《春风》为题考解缙赋诗二首。解缙写道:“御柳青青近绿池,迎来攫秀不违时。皇恩天地同生育,雨露无私亦共知。”“慢慢春风入舜韶,绿柳舒叶乱莺调。君王不肯误声色,何用辛勤学舞腰。”

朱元璋让解缙把这两首诗写在白绢上。解缙提笔龙飞凤舞,很快写就。明太祖朱元璋未料到,解缙小小年纪,却写得一手好字(解缙的草书在当朝官宦中是数一数二的)。这两首诗更应合了朱元璋极力推崇的诗文风格:诗应写得“明白好懂、通道术、达时务”。解缙诗中借柳说风雨,既歌颂了当今的“舜韶”盛世,又赞美了“ 不肯娱声色”的“君王”,朱元璋当然是满心喜欢,对解缙更是十分地爱惜起来。

《明史》记载,朱元璋对解缙“甚见爱重”。见解缙还小,尚须慢慢历练,便授于解缙中书庶吉士。这庶吉士并非正式官职,是给新科进士练习办事的一种称呼,相当于现在的实习生;中书就是中央的文书处理机关。也就是说,当时的解缙,是在皇帝朱元璋身边做秘书。这种“常侍帝前”,加上朱元璋“甚见爱重”,虽然解缙还不是正式的官,但身份显要,就好比现在的总统秘书,其权力有多大就不言而喻。

更有甚者,解缙还是明朝功臣之后。《明史》记载:解缙的父亲解开“太祖尚召见论元事,欲官之,辞去。”是说解缙的父亲解开,太祖朱元璋曾经同他一起讨论元朝的事情,朱元璋给解开官做,解开辞掉不做,回吉水当乡馆教书先生,有闲时也帮夫人做豆腐卖。

解缙是朱元璋的老朋友解开的儿子,朱元璋开始并不知道,有一次在大庖西室同解缙聊家常时无意间知道的。这下朱元璋赞叹不已,真是天大的巧合啊,也难怪有“ 一门三进士”的奇迹,原来你们有一个这样的好父亲,于是朱元璋感慨地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恩犹父子”这是多么高的褒奖,历史上能够和皇帝以父子相称的大臣,恐怕只有解缙一个了。从此,解缙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年青的解缙有了他施展才能的政治舞台。当天,解缙他就慷慨激昂地写下了他人生的第一份政治宣言——《万言书》,也称《大庖西室封事》。

《万言书》是一篇充满火药味的战斗檄文,全篇以“封事”的形式出现,解缙虽把朱元璋的错说成是“天下皆谓陛下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而实际上字字句句直指朱元璋,用一代政治家独特的眼光,阐述了自己的施政新理念,

《万言书》的主要内容有:
    1、批评朱元璋法令多变,刑罚太苛。“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提出应加强正面教育,“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身,终始如一”。也就是说,要赞扬好人,赏识他、宣传他,让他的同乡像他一样,始终如一地做好事。这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心理学中所讲的激励法,不是通过杀鸡给猴看,采取高压姿态,威慑、恐吓的办法,而是通过表扬、宣传好的典型,激励人们祛恶扬善、遵纪守法、积极上进。

2、批评朱元璋看一些《说苑》、《韵府》,以及《道德经》、《心经》的闲书。提出愿“集志士儒英,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上接经史,岂非太平制作之一端欤”。朱元璋是个地地道道的流氓无产者,十七岁时父母相继病殁,贫得无以为葬,不得已落发成佛,乞讨为生,他哪里读了什么书,连“金盘苏合来殊域”的“殊”字都不认识,拆开来读成“歹朱”,成为一世笑话。因此他只看得懂“言情小说”、“武打小说”之类的书籍。但作为一个皇帝,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怎么能只看这种书籍呢?上海建平中学有一位学生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第一代统治者靠的是Z反精神,通过Z反变革社会关系,让社会趋于稳定;第二代统治者靠是的经济头脑,通过发展经济,迅速恢复国家经济实力,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第三代统治者靠的是法治意识,通过法律和民Z手段使国家走向太平和谐。这位学生的话有一定的合理性。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光知道杀人是不行的。因此解缙自告奋勇,主张编一部巨著作为皇家的必读之书,让统治者读后能以史为鉴,通古达今,更好地实施统治。这也可能是后来编纂《永乐大典》的初衷。

3、提出“禁绝倡优,易置寺阉”。要彻底禁止歌舞杂技艺人,另行安置宦官。同时解缙又提出:“绝鬼巫,破淫祀,省冗官,减细县,痛惩法外之威刑,永革京城之工役”。也即:禁止鬼神巫术以及淫乱的祭祀;革除多余的官员,合并小的县衙;彻底革除法令之外的残酷刑法,永远释放京城的杂工苦役。

4、批评朱元璋“台纲不肃”,相信“小人趋媚效劳之细术”。对官员的政绩考核,历朝各代都是以皇帝的个人好恶来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朱元璋也不例外,他根本就没有一套考核官员的具体办法。因此,有不少官员在处理案件时,严刑逼供、罗列罪状、加重量刑,以显示自己有能力、会办事;把审讯的囚犯越多看作是自己功劳越大(“以刑名轻重为能事,以问囚多寡为勋劳”);用以博得皇上的喜爱。有些官员听说皇上有什么宽赦,则故意坚持说不应宽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突显皇恩浩荡(“每闻上有赦宥,则必故为执持,意谓如此,则上恩愈重”)。这些都是奸邪小人的献媚伎俩,象这种只顾揣摩上级领导意图的官员,怎么去“励清要,长风采”?

5、批评朱元璋用人不当。指出朱元璋“进人不择贤否,授职不管重轻。”一些悍夫蠢才,早上丢掉刀剑,晚上就穿上官服,左手丢掉竹篮,右手就握着符节(“朝捐刀镊,暮拥冠裳,左弃筐箧,右绾组符”)。所以“贤者羞为之等列,庸人悉习其风流”。这些人“以贪婪苟免为得计,以廉洁受刑为饰辞”,“出于吏部者无贤否之分,入于刑部者无枉直之判”。这样的人怎么能为官?难怪天下人都说“陛下任喜怒为生杀”,他们哪里知道是“臣下之乏忠良也。”

6、批评朱元璋“互知之法虽严,训告之方未备”。提出要加强法制宣传,“求古人治家之礼,睦邻之法,布之天下。世臣大族,率先以劝,族之复之,为民表帅。”那么,新风气会不断出现(“作新可变”),社会安定、民风淳朴(“比屋可封”)也就不难了。

7、批评朱元璋“犹不免所谓神道设教者”,还是相信所说的神仙传教之人。并且“兴师以取宝为名,谕众以神仙为征应”,用夺取宝物为名而发动战争,用得到神仙征验为名来蛊惑百姓。

8。批评朱元璋滥征税收。“土地之高下不均,起科之轻重无别,膏腴而税反轻,瘠卤而税反重。”突出表现为:

其一,税收起征不公平。不管地好地坏(“地有盛衰”),是丰收还是歉收(“物有盈虚”),所征税收都是一样(“率皆定额”)。这就使得丰收了奸猾的人能够欺诈,不交税收(“盈也,奸黠得以侵欺”);歉收了,忠厚善良的人没办法却要拿自己的家当来补交税款(“歉也,良善困于补纳”)。

其二,税收过多过重。夏季要征收一次税(“夏税一也”),而茶叶、椒米有粮税(“茶椒有粮”),果子丝绸有税(“果丝有税”),而且“既税于所产之地,又税于所过之津”,为何“夺民之利至于如此之密也”。“今日之地,无前日之生植,而今日之征聚,有前日之税粮”,逼得老百姓卖掉家产来交税,家产没有了而税收还存在(“卖产以供税,产去而税存”)。

解缙提出:“欲拯困而革其弊,莫若行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义仓之举。”即采用平均分配田地的办法,同时公平征收税收,在受灾之时,国家实行开仓放粮等举措,来革除世弊,拯救百姓。

9、批评朱元璋“狃于晏安(贪图安乐),堕名城(毁除城墙),销锋镝(熔化兵器),禁兵讳武,以为太平。”如果这样下去,“一旦有不测之虞,连城望风而靡 ”。提出要马上下令“整葺”,采取措施补救,要在乡村设置弓箭手,教老百姓操练武器(“守之里胥,额设弓手,兼教民兵”),时刻准备打仗。提出要“开武举以收天下之英雄,广乡校以延天下之俊乂”。

10、批评朱元璋“连坐”的酷刑。指出“连坐起于秦法”,“今之为善者妻子未必蒙荣,有过者里胥必陷其罪”,这真是“听之(处理他们)于不义”。提出“罪人不孥,罚弗及嗣”。处罚这个人不要连带其妻子和儿女,惩治这个人不要株连到其子孙后代。应该改变过去那种“连坐”的所谓“习惯”。

11、批评朱元璋的官吏政策。提出“郡守县令,不应回避乡帮”。在明朝南方出生的官员要到北方去任职,北方出生的官员却要到南方去任职。这种南北大交流,在当时交通条件极为落后的状况下,并不是什么聪明之举。又提出官员之间应该“同寅协恭(互相尊重),相倡以礼”,而不应该“捶楚属官,甚于奴隶”。同时提出“笞杖之刑勿用”,“小有过差,薄鞭示辱,亦足惩矣”。

朱元璋是出了名的暴君,杀人如麻,仅胡惟庸一案,杀人10万有余。他还太兴文字狱,把一些转弯抹角讥笑他的人都统统杀掉,对上书劝谏之人更是处置甚重,比如司冠钱塘,抗疏入谏,被箭射死;员外郎张来硕,谏止将已许配少女作宫女,被碎肉而死;县官叶伯臣应召上书,言皇上分封太多,用刑太繁,被下狱处死。解缙这篇赤裸裸地批朱元璋的《万言书》送上去,那不是送肉上砧自己找死吗?

解缙比唐朝的魏征还要魏征,其铮铮忠言把自己度于生死之外,为了大明王朝,为了大明百姓,其一腔热血,日月可鉴。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发展不止,就是有一批像解缙这样硬骨头的人。所以,我认为因为有解缙的《万言书》,方有康有为的《公车上书》。

也可能是解缙的《万言书》感动了朱元璋,也可能是“恩犹父子”之情的允诺,也可能是吉人自有天相。解缙上《万言书》并没有为当时官宦所猜测的被朱元璋杀头,而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称赞。《明史·解缙列传》记载:“奏后,帝称其才。”朱元璋看后不但没杀解缙的头,还称解缙是个奇才,更加得到重用。这不能不说是解缙万分有幸遇到的奇事。不久,解缙又上《太平十策》,进一步阐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点。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好事有时也会变成坏事。胆大心直的解缙,尔后做了三件事,却让朱元璋对他大为不满。

第一件事:语嫚兵部官员。

解缙人长得矮小。有一名电影导演曾问过我,解缙到底有多矮,我回答说:“DXP有多高,解缙就有多矮”。解缙的矮,当时在朝中是出了名的,人们都亲切地叫他“解缙矮子”。

解缙刚到朝廷不久,有次到兵部去要几个差役,也就是要几个保镖一同出去办事。可兵部的官员看见解缙那么矮小,便口出污词很不尊重地对解缙说:你个子那么矮还用得着保镖吗?解缙听了很不高兴,双方对骂起来。解缙有首诗:“世人爱笑我矮砣砣,我笑世人着衣多。倒吊起来冇点墨,身高一丈又如何。”应是这时的作品。

兵部尚书沈溍知道这件事后,大肆渲染,抓住不放,以达到公报私仇的目的,于是加油添醋地把这件事报告皇上朱元璋。

解缙与兵部尚书沈溍怎么会有恩怨呢?原来,在乡试中,解缙不是经过辩卷才得到了解元吗?而在其中作梗的就是兵部尚书沈溍,他想让自己的外甥得解元,出面给主考打招呼,要主考把解缙拿下来,可解缙通过辩卷打破了他的美梦,他一直耿耿于怀。解缙不仅得了乡试第一,还进京考取了进士,做了皇帝的秘书,皇帝还十分宠爱。他便无从下手,今天有了把柄,他便要对解缙新帐旧帐一起算。

朱元璋听了沈溍的告状,觉得解缙确实有点“冗散自恣”(性格散漫、狂傲),因为一点小事,竟和士兵争吵,说话没有分寸,有失体统。但解缙到底年轻,有胆气,有才气,这个初生牛犊还不懂官场潜规则,官场上的潜规则是从书本上学不来的,是要到实践中去摔打,跌倒了再爬起来,这样做官才能游刃有余。于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调解缙到江西洪都去做监察御史。

第二件事:为李善长白冤。

李善长为明朝开国大臣,朱元璋的亲家,官爵封为韩国公,享受自免二死、子免一死的特殊待遇。李善长的侄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胡惟庸做宰相又是李善长推荐。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谋反案事发,五年后,有人告李善长为同党,被罢官,十年后再告,77岁的李善长被诛。

对于李善长的死,当时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朱元璋把开国大臣几乎都杀光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轮到杀他们,所以有很多大臣想为李善长鸣冤,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敢出头,谁都知道一出头就会惹来杀身之祸。这时,虞部郎中王国用想到了解缙。

洪武二十四年(1391)即李善长死后一年,王国用找到解缙,请解缙代写为李善长平反的奏疏。

解缙血气方刚,也认为朱元璋杀李善长不应该,于是应好友王国用之邀疾笔写下《论韩国公冤事状》。

状中所阐述的几条理由,从表面上看确实很有道理。

其一:“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示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李善长在朱元璋手上被封为韩国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做臣子做到这个份上已经做到了极点,他再帮助胡惟庸谋反,也不过如此而已。李善长没有谋反的功利动机。

其二:“且善长岂不知天下之不可幸取。当元之季,欲为此者何限,莫不身为齑粉,覆宗绝祀,能保首领者几何人哉?善长胡乃身见之,而以衰倦之年身蹈之也。”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知道要取得天下有多么的难,搞得不好就身败名裂,身首异处。更何况李善长年事已高,他没有去冒这个险的必要。

其三:“今善长之子祺备陛下骨肉亲,无纤芥嫌,何苦而忽为此。”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是皇上的附马,是内亲,两亲家没有什么隔阂。李善长谋反没有外在动力。

其四:“臣恐天下闻之,谓功如善长且如此,四方因之解体也。”皇上这样无缘无故地把有功大臣处死,天下人会有什么想法,一旦老百姓失去对皇上的信任,“水可覆舟”国家就将解体。

朱元璋看了王国用上奏的《论韩国公冤死状》。大发雷霆,又要杀王国用,解缙见状出来应承,说状子是自己写的,王国用才得免于无事。

事后,朱元璋把解缙和皇太子朱标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大骂解缙“多事”,并把一根长满利剌的棘杖丢在地上,要皇太子朱标捡起来。

皇太子朱标也反对父皇杀有功的大臣。望着父皇丢在地上的棘杖很是纳闷,迟迟不敢动手。

解缙见状,又挺身而出,愿替太子代劳。朱元璋很欣赏解缙对皇太子的忠诚,但他今天非要太子把带剌的棘杖捡起来不可。太子没法,只得俯身去拿,但无论怎样仔仔细细,用两指去拎,都躲不过棘杖上的刺。这时,朱元璋拔出宝剑,三下五除二,把棘杖上的刺削得一根不剩,再要太子把棘杖捡起来,太子很不费劲地就把棘杖握在手里,并且把玩起来,左瞧瞧右看看不明其意。

朱元璋语重心长地对太子说:“你明白父皇的用心了吗?那些有功之臣,功高盖主,将来我死了后,你能把握得住他们吗?更何况,在这些大臣中确实有不少险恶之人,他们都想把大明江山据为己有,这些大臣,就象棘杖上的利刺,我不把他们削掉,你将来怎么坐得稳皇位?怎么保得住大明江山?”

解缙听了朱元璋对太子说的一番话,很不自在,如坐针毡,知道这分明也是在教训他啊。这时他觉得为王国用写辩冤状是太草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