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遇之掠情txt下载:金刚经译文的前言(释永信法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47:39
佛经不同于哲学的地方,在于哲学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系统的世界观。哲学的正确与否,需要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去证实。而佛经则不同,佛经中所讲的道理,更加要向着人的内心去求证,佛家所讲的禅定,就是这样一种从内心求证的过程。有人认为这是唯心主义,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人类的实践活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的,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种则是内向的,针对大脑和人体的实践活动。前一种活动产生了科学和哲学,后一种活动产生了神秘学和宗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的大脑则是人体长期进化的产物,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人脑中包含了人类乃至自然界进化过程中所有的信息,因此,人脑是全息的。人的大脑中隐藏了人类太多太多的未知,只有佛教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历经千辛万苦,成功的解决了面向人脑的实践问题。
     人脑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本身就是思维的物质基础,现在要用脑的功能——思维来探究脑的结构和意义,这显然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为此目的,实践者必须做到:一、心理极度安静,进入极低耗能状态;二、去除杂念,抛弃概念;三、减少主动思维,准备接收大脑本身发出的信息;四、之后就会发生许多在我们看来奇异的和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佛家所谓的“明心见性”。
     这一过程显然是极其艰巨的,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大脑中会出现极其复杂的景象和感受,不是心地善良纯正的人绝难做到不发生精神疾病,所以佛家特别强调平时积福行善的重要性。再者,概念的存在也会引起思维的自主活动,而思维正好是大脑进入低能量状态的障碍,所以佛在《金刚经》里反复强调摒弃概念和思维的重要性。
     人们平时比较严重的一些爱好和习气,也是影响修道成功的原因。这些爱好和习气干扰了大脑内部的能量分布和平衡,理所当然是影响大脑进入低能量状态的重要因素。所以也是佛要求摒弃的东西。佛家强调“舍”,就是说把什么都要“放下”。
     在这种低能量状态下,大脑里的物质和能量处于均衡和平衡状态,思维和脑物质达到了低能量状态下的平衡,正所谓心物一元,如如不动,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时候只有感受,没有思维,所谓云在蓝天水在瓶,就是这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下还会发生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能达到这种境界,佛就说是得道了。因为人脑是全息的,此时你就可以洞悉到你想要知道的一切,包括宇宙的本原和自己的来龙去脉,所谓明心见性,透彻人生宇宙真谛。
     对于缺乏佛学知识的人来说,《金刚经》里的一些名词是很难懂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我尽可能解释得通俗一些。佛说“入世间法也就是出世间法”,基于这种思想,在翻译的时候我大胆采用了一些哲学上的概念,请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多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