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婚诱情沈傲霜:介绍一张CD(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37:23

介绍一张CD(圣-桑  管风琴) 

(2011-05-30 08:10:43)转载 标签:

杂谈

    前几天转悠到了管风琴教授沈凡秀的博客,她是我国最优秀的管风琴演奏家,被评为世界八大管风琴演奏家之一,很不容易啊。

   我与老姐90年代初(92年?)在北京音乐厅听过一次管风琴音乐会,曲目和指挥还记得,但演奏者是不是左因教授我忘了,顺便咨询了一下,因她的粉丝很多,所以我也没指望有什么结果。但出乎意料她很快的给了我答复:是一个德国演奏家,不是左因老师,而且她还在德国听那德国人讲过这段经历。对于一个极普通的音乐爱好者一个不关紧要的问题,她能认真的回复,我对她的人品表示敬意。

    言归正传,书市除了淘书外,还总会有意外的收获,一次在地摊上淘得一张唱片,价格简直就是白给,很高兴。XYZ在国家大剧院听音乐会时谈到了管风琴,我忽然想起了这张CD,于是翻出来晒晒,确是一张不错的好唱片。

   
这是世界最大的古典厂牌之一DECCA的唱片。DECCA是音乐发烧友和爱乐者一直推崇的优秀厂牌。台湾福茂代理DECCA产品已有近40年,优点是有DECCA的中文版和价廉物美的高性价比。


这张CD收录了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两首曲目:《第三(管风琴)交响曲》和《骷髅之舞》。

                   圣.桑


    圣-桑是一位音乐神童:他刚刚两岁半,就开始学习钢琴;三岁生日刚过,他就写出了第一首钢琴小品;七岁时,他已正式从师学习作曲了;十岁的圣-桑,已经开了个正式的演奏会,这时的他竟然能够不看谱就背奏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任意一首。他还是一个能够“一心二用”的人,例如他经常一边搞配器,一边同别人闲聊,两不耽误。
    青年时代的圣-桑,才华得到许多前辈的赏识。柏辽兹称赞他为“无所不知,缺少的不过是一点点实际经验”;李斯特听过圣-桑在管风琴上的即兴演奏之后,竟称他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管风琴家”。他是当时法国音乐家中推崇瓦格纳歌剧的第一人,而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多诺夫》的总谱,也是圣-桑最先从俄国带回法国的。可以说,印象主义音乐能产生在法国,圣-桑功不可没。

    圣-桑一生曾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令人费解的是,除了《动物狂欢节》,《骷髅之舞》,《参孙和达丽拉》,小提琴与乐队的《哈瓦涅斯》《引子与回想旋曲》为纪念李斯特而写的《第三(管风琴)交响曲》等,其它多不为人所熟悉,我也不例外。在法国的作曲家中,我还是比较喜欢拉威尔德彪西勃辽兹

    我们耳熟能详,非常优美的《天鹅之死》,就是俄罗斯的著名芭蕾舞编导福金,根据圣-桑《动物狂欢节》里的第十三首“天鹅”改编的,由最杰出的女舞蹈家巴甫洛娃演出,其乐曲也常被单独演奏。本曲是整部组曲中唯一一首优雅、温柔的小曲,与其他各曲形成鲜明的对比。曲中竖琴的琶音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上荡漾的微波,大提琴优美迷人的曲调,则描写出天鹅高贵优雅的神姿,以及安详自在地浮游时的情景。全曲由伴奏竖琴水波荡漾般的前奏开始,接着大提琴唱出6/4拍子圆滑奏的高雅旋律,时而上行,时而下行,情调极为优美。竖琴伴奏的节奏与音型均与前奏相同,与大提琴的曲调融和无间。结尾乐句也很美,全曲在最弱奏中逐渐消失。此曲后人多有改编,但主旋是永恒的。

    ******************************************************

 简单介绍一下管风琴。

 管风琴正面   位于舞台正中的后面。

   

 演奏台  管风琴上有一层或多层键盘。这些用手来操作的键盘叫做手键(manual)。大一些的哨管往往要用一种特殊的键盘来操作,即用演奏者的脚来操作,叫做脚键盘或脚踏板(pedal)。现代的管风琴都有这两种键盘,一般手键盘有61个音,从C~c4,5个完整的八度。脚键盘32个音,从c~g1,两个半八度。

   与众不同的是演奏台两侧类似巴扬按钮似的音栓,也叫拉栓,是圆形突钮,可推进推出,通过轨杆机操纵滑板,控制音管;滑板上有与该排各音管对应的洞孔。音栓主要有:主要栓、笛音栓、弦音栓、簧音栓、变化音栓、混合音栓、联键音栓等。管风琴音量洪大,气势雄伟,音色优美、庄重,并有多样化对比、能模仿管弦乐器效果,能演奏丰富的和声

  音栓的作用是关闭或阻塞气流进入通向音管的通道。今天的音栓一定要拉到“ON”的位置,音管才会发声。

音管   舞台后面为主,双侧为辅,数量视琴的大小而定
     管风琴首先出现于公元前250年前后,是乐器历史中构造最复杂,体积最庞大,造价最昂贵的乐器,是一架雄伟,神圣的机器。管风琴是一件纯粹的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乐器,一般和拥有它的教堂歌剧院同时建造——因为管风琴的结构是直接依附在建筑结构之上。也因此,管风琴没有明确的规格限制,根据教堂或歌剧院本身的规模和经济实力来决定管风琴的大小。管风琴属于簧片类乐器中的自由簧乐器,演奏方法类似于其他的键盘乐器。音域极宽广,一般都使用数层的键盘,脚下还有脚踏键盘,由许多根的音栓来控制具体的音高,高音部以高音谱号记谱,低音部以低音谱号记谱,脚踏键盘部分以倍低音谱号记谱。管风琴的音量宏大,音色饱满,尤其适合在庄严的气氛中演奏严肃神圣的宗教音乐。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每个小镇的教堂中都拥有或大或小的管风琴,每到宗教节日,都能听到悠扬的乐曲飘散在整个小镇。能够在著名的大教堂中担任管风琴师,也是音乐家们引以为豪的荣誉。

    北京除了解放前西什库教堂协和医大礼堂(我父母在那里举行婚礼)有小型破旧的管风琴外,我知道的只有四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奏厅,中山公园音乐厅,北京音乐厅和新的国家大剧院。我只听过两次:一次是九十年代初,我请老姐在北京音乐厅听了一次管风琴音乐会,曲目就是圣—桑的《第三(管风琴)交响曲》,,指挥是汤沐海演奏家忘了是不是左因老师另一次就是前年在国家大剧院听圣诞音乐会,演奏的大概都是赞美诗,我也听不懂,弄得我昏昏欲睡。


北京音乐厅管风琴

 

              国家大剧院管风琴(后排天幕似的亮管都是音管)。国家大剧院的管风琴有一个脚键盘,上面有四层键盘,第一层是主键盘。有6500支管子和80个音栓,有钢制管也有木制管,观众看见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在墙后。

           欧洲教堂里的管风琴


沈凡秀,我国及世界最出色的管风琴演奏家之一。

演奏管风琴是一件牵涉到全身的技艺,双手在键盘上飞舞,还要兼顾那眼花缭乱的音栓,眼睛要同时看三部分的乐谱(我想象的:高音谱,低音谱,倍低谱),同时双脚也要演奏低音踏板,可谓“手舞足蹈”。此外,为了深入音乐的精髓,脑袋还要高速运转,真是一个考验人的绝活!

       *********************************************************************

 别不多谈,介绍这张唱片的两首曲子。 


A)《第三交响曲“管风琴”》
  圣-桑第三交响曲“管风琴”》是圣-桑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优秀管风琴交响曲。1886年这首第3号交响曲演出之前,除了柏辽兹外,几乎无人写过任何一首重要的交响曲。

   圣-桑认为“作曲家作曲,就像苹果树上长苹果一样自然”,而他的“管风琴”交响曲的诞生,在法国那个时代也的确就像苹果树长苹果一样般自然地诞生。圣-桑曾获得管风琴演奏奖,并担任教堂风琴师二十多年。因此管风琴对圣-桑来说,并不只是“世界上最大的乐器”这样单纯的一个概念,更是生活息息相关的伙伴。

  这首在年过半百写成的颠峰之作,是圣-桑为纪念李斯特而作的,是一部相当容易欣赏的浪漫派交响作品。整个作品洋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特色,配器色彩绚丽,旋律及和声热情流畅,略带有一种紧张感,尤其是管风琴的主导地位加重更增添了这种如同飓风过境的震撼力。

    有趣的是,该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乐曲用循环曲式写成,只分两个乐章。标准的古典交响曲是有四个乐章的,但该乐曲实际上每一个乐章又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因此也可以事实上是四个乐章。两个乐章中各自因主体材料和速度的差异而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略同于奏鸣曲快板乐章)与第四部分(庄严的终曲)间共有的主题乐思在使全曲因循环主题而呈现出高度统一性的同时,更具备了“哲理”般的意味;第二部分(温柔的柔板)显露出真正的法国气质,而第三部分(中快板-急板-中快板)激越的节奏和动人心魄的戏剧性扬弃了日耳曼交响曲中取足轻重的谐谑曲乐章。许多唱片录音都以四音轨分段录制。除了庞然大物“管风琴”的参予之外,乐曲还将还动用两位钢琴演奏者在一架钢琴上四手联弹!而乐曲的第二乐章第二部分是全曲最精采华丽的部分,管风琴呈现庄严深邃的威猛,再加上钢琴四手联弹的加入,营造出无比的终曲壮阔感!

    这首曲子的配器也别具一格:包括了由短笛,英国管,低音竖笛和巴松的木管组;铜管乐则有四只法国号,三支长号,三支小喇叭,另有士巴,定音鼓和弦乐组。

    在第一乐章开首处,我们听到一个缓慢的引子,弦乐奏出一个二度下行的叹息音调,木管轻轻地反向回答着,仿佛天国里缥缈的光芒。这个引子包含着一种宗教式的情感,它隐射了作者头脑中可能存在的“内容”,而从那波里和弦到C小调主和弦的和声进行则暗示了这一小二度在作品整个调性布局中的意义。

   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出现了,这个激动不安的短小句子不断变化重复着,在它的背景上闪现着引子中的答句和好几个副主题,在主题材料减缓做成的连接部后是悠长的f小调第二主题,随即演变成凯旋般的F大调结束主题,之后进入了展开部。在展开部中,我们听到好几种表情的音调素材交融、混合、分裂、冲突,是疾风式的第一主题像一面大帆将它们聚和、连接、驱赶,驶向再现。而第一主题的动机构成了全曲的核心,在音乐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将不断听到它的各种形态和新出现的素材相结合,最终达到惊人的高点。

   温柔如歌的第二部分出现在bD大调上,这是再现的A-B-A三部结构。弦乐上波浪般的主题旋律推动着听者的意识航行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而管风琴的和声背景仿佛两旁高耸的峡谷,随后,这个主题在管风琴和弦乐声部间的此起彼伏造成极为安谧的夜的意象,织体极为简洁凝重。骤然间对比中部的主题像豁然开朗的地平线般浮现了,星汉灿烂,共潮而生,这个起伏有致的优美曲调是圣-桑的神来之笔,也是纯净而缄默的法国气质的律动。第一部分主题的核心动机像暗影一样浮现、跳跃,带来变化的再现,航行继续着,这个室内乐般通体晶莹的段落和前后的部分形成极大的对照,在管风琴的轻吟中悄然结束。

    第二乐章。这是新的循环,它否决了前一部分的女性气质,以强梗的动力返回到了第一部开始时的状态。这个乐章的第一部分(即全曲的第三部分)具有传统交响曲第三乐章的谐谑性,但给人留下极深印象的是由弦乐擦出、定音鼓应合的主题一往直前、不可逆转的史诗气概和果决表情,这仿佛象征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力,紧随而至的核心动机对这力量作了补充,并与之一同构成这一谐谑性段落的第一部分。对比性的中部是一个欢快的、舞蹈性的展开段,其中包含着悠长的对比主题,暗示着某种超越“命运”之上的希望,但随即被强有力的第一部分的再现所截断。在再现部之后,我们出人意料的又听到中部开始出的舞蹈音型,正当我们感到迷惑时,低音声部响起了一个坚定从容的新主题——它连接着第二乐章的两个部分,它预示着全曲高潮和音乐发展的最终结果的来临,在这一部分就要结束时,在弦乐声部出现了一个宁静的三部卡农,这个弦乐四重奏般的织体被高声部圆号的上行半音和大提琴低声部的核心动机衬托着,这恬静的氛围昭示着即将到来的答案。

    第四部分是最后的终曲。答案出现了,这就是管风琴上庄严明亮的C大调主和弦。先前静穆的连接主题作为引子被势不可挡的断奏而出,再次肯定主和弦的伟岸。四手钢琴拨出天国般玲珑剔透的广袤背影,而核心主题平静地出现在弦乐齐奏上,无比巍峨,好似圣母院耸入云霄的塔尖,雍容而畅美,高贵而尊严。这是交响曲历史上少有的壮丽神奇的辉煌音响,也是圣-桑内心世界的写照。当这个第一主题呈示之后,一个赋格段作为连接部引出在木管声部交替出现的B大调上的第二主题,悠扬轻快,错落有致。展开部混合了核心主题各种形态,将其作对位式的组合。第二主题倒装再现,构成拱形布局,连接部再次出现了引子的材料,经过反复申述和酝酿,第一主题以狂喜的面貌涌入,长大的属和弦——主和弦的进行托起洪钟般的全奏,在缤纷华丽的焰火似的陶醉中,胜利地完成了全曲。

   作为圣-桑风格成熟时期的杰作,第三交响曲极好地表明了这个法国作曲家对于形式与内涵的理解,我们不能忽视作品在曲式和乐队语言上的创造,但我们决不会将其视作完全的创新之作:总的形式是保守而熟练的,为了表现特定的内涵而在局部巧妙地加以变化并不露斧凿;而这种形式又是何等凝练而完美,它完整地体现出作曲家的本来气质。诚如他本人所说:“我是个中庸的灵魂。这也许是一桩极大的缺憾,但我不能改变它:人不能对自己的本性视而不见。”

    法国音乐中巧夺天工的配器加上圣-桑独有的缜密乐思,造就了这首难忘的第三号交响曲“管风琴”。这部作品优美独特的旋律、富于表现力的管弦乐织体和微妙精美的和声必将使所有听过它的人难以忘怀,而它总的性格不是英雄的,却是宗教的。作曲家没有执著于个体意志与思想的表述,而是致力于描绘一种面对伟大的超凡的力量时自身的感受,这种感受最终被升华为赞美诗般的热烈和圣咏式的庄重,谱写它的音乐家,不是悲哀和自怜的,却是乐观而虔敬的。在这部作品里,我们很少感觉到日尔曼人偏好的忧郁的内心倾诉和乡野的森林情节。沉思冥想和苦苦求索被质朴的传奇和天真的宣示所替代,但同样是藉着严格的交响逻辑和纯熟的乐队语言。它不是冷漠无情和置身事外的,却是一曲渗透着敏感的直觉与优雅的浮想的狂喜的圣诗。 

 

    这首交响曲由瑞士指挥家安塞美指挥的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演奏。我听的管风琴曲极少,了解浮浅,因此听不出演奏的水平,不能评价。

 

 B)《骷髅之舞》

     此曲是圣-桑第三首交响诗,也是最著名和受欢迎的作品。它取材于法国诗人卡萨利的诗,创作于1874年,次年首演立即轰动乐坛。曲中充分显示了圣-桑的华丽的作曲技法。
     每年11月1日是圣灵节,在欧洲俗称“鬼魂之夜”,传说当天午夜,鬼魂会从墓穴中爬出,围在一起狂跳猥亵的舞蹈。

     乐曲先由竖琴以柔和的和弦弹出12声钟响。

     低音大提琴的拨奏表示墓穴开启。

     死神拿起小提琴表示骷髅登场。骷髅们接踵而来,然后死神奏出圆舞曲。舞蹈逐渐狂热。

     木琴干枯的音色暗示骨头碰击的声音。

     乐曲进入高潮时,法国号鸣响圣咏“神怒之日”,期间交织着叫声和尖笑。

     乐曲到达巅峰时却嘎然而止,双簧管演奏表示公鸡报晓,骷髅纷纷逃跑,只有死神的小提琴表示无限叹息。

                               咕咕,咕咕,咕咕,
                                 这是死亡之舞,
                                 脚跟着节拍起舞,
                                 死神也敲着基石,
                             在深夜里猛奏舞蹈的音符;

                                咕咕,咕咕,咕咕。
                                  这是死亡之舞,
                                  深夜里寒风呼叫,
                             菩提树的呻吟像海浪呼啸,
                                    发亮的骨架,
                                带着帷帐在东奔西逃;

                                 咕咕,咕咕,咕咕,
                                   骷髅拥抱着狂舞,
                                 带给人们恐惧和痛苦,
                                        嘘,
                                 舞蹈的声浪已经停止,
                                   骷髅们仓皇逃跑,
                                   因为已鸡鸣破晓。
    

    这首曲子的版本是Charles Dutoit(杜特华) 指挥,Philharmonica Orchestra (爱乐管弦乐团)演奏,Kyung Wha Chung(郑京和)独奏。

   值得一提的是,郑京和是国际舞台上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家。她4岁开始学钢琴,6岁改学小提琴,9岁在汉城交响乐队合作下演奏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一位音乐神童。喜爱西乐,尤其是喜爱小提琴的音乐爱好者,几乎没有不知道这位才华横溢的韩国女小提琴家。
  


    最后,听说圣-桑的这首《骷髅之舞》演奏时,为了增加气氛,要求独奏小提琴将外弦E,调成bE,而造成A与bE空弦的不和谐,形象地刻画出骷髅枯骨的撞击声,够奇怪的,没有求证是否真的,如真如此,对于演奏者可是要求够高的。

    对这张唱片和曲目只是喜爱,所以聊了一点看法,很多是从网上扒下来的,加着自己的文字,也就没注明出处,说的对否我也没把握,但我觉得这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一点:我觉得比较好听,比较不一般,所以就介绍给大家共享,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