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时互动:伴君艺术的殉葬品—杨修之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0:18:51
古往今来,“伴君如伴虎”是个史实确凿的现象,伴君得意时风光无限、盛气凌人;伴君失意时满门操斩、冤声载道;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伴君善终者屈指可数,伴君恶果者比比皆是。三国杨修之死就是引人沉思的范例。
杨修是杨彪之子,字祖德。出身世代簪缨之家。为人绝顶聪明,真所谓“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举孝廉,除郎中,为丞相曹操主薄。“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为曹操办事很得力。但此才子,最终死于曹操手下,史书传说,杨修之死是曹操嫉贤妒能,因才惹祸,本人不敢苟合。
杨修死因之一:恃才放旷不宜时
杨修的确非常聪明,在蔡琰家,见到蔡邑手书在曹娥碑背面的“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在场的人(包括曹操)一时都想不出它的意思,唯有他却悟出这是“绝妙好辞”的意思(“黄绢”为有色彩的丝织品,“色”与“丝”加起来是“绝”字;“幼妇”是年轻的少女,“女”与“少”放在一起,是“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女”和“子”加起来是“好”字;“甭臼”是捣药草的器皿,尝药用舌头,药常是苦辛的,“舌头”的“舌”加“苦辛”的“辛”就是“辞”字)。悟性如此聪明,真也是天下称绝、拍案叫奇的旷世珍品。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花园落成时,曹操去观看,不说好,也不说坏,只取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开了。人们不了解他的意思,只有杨修理解。他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后,又请曹操去看。操大喜,问道:“谁知吾意”左右回答:“杨修也!”曹操虽然表面上称好,而心底里却很忌讳。又有一天,塞北送酥一盒给曹操。操亲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杨修看到了,竟自作主张拿去给大家分吃了。操问其故,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然嘻笑,而心头却不喜欢杨修这样的才思敏捷。
杨修满腹皆文章,身首异处不冤枉;亏却思透君王意,阿瞒用人独思量。伴君和伴权臣一样,稍不留意,轻则贬官流放,重则满门操斩。杨修自恃聪明,不分场所不分环境,一语道破君王的内心想法,其实是犯了大忌。在伴君路上,彰显才华的同时切记不要功高盖主,免遭杀身之祸;和君王一起,出谋划策之时要摆正心态和位置。
杨修死因之二:出谋划策未有度
曹操第三个儿子曹植,爱杨修之才,常邀杨修谈论,终夜不眠。曹操与心腹商议,想立曹植为世子。曹操想试试曹丕、曹植的才干。一天,一边命令他们各出邺城门,一边又密使人吩咐门吏,不放他们出去。曹丕先到,门吏挡住他,他老老实实地只得退回。植听到这个情况问于修。修说:“你是奉王命出城,如果有人阻挡,就可以立即把他杀掉!”曹植听从他的话。及至城门,门吏挡住。植喝叱说:“我奉王命,谁敢阻挡!”立刻把门吏斩了。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干。后有人告诉曹操说:“这是杨修教导他的!”操大怒,因此也不喜欢曹植了。杨修又曾为曹植作答教(有答案的问卷)十余条,如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剖析植,植对答如流。曹操心中甚为疑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曹操见了大怒说:“他竟敢欺骗我!”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辅佐王君,出谋划策实属必然,但如果知道是要考察之,就要禁言慎之,虽不能锦上添花,亦不必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在杨修身上有过之无不及。
杨修还爱揭君王的短,不给留面子。
曹操多猜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作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独杨修又了解其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揭短。
面子在中国,有时比性命重要。“打人不打脸,说话不揭短”这是社会常识,聪明人就不该不知道!君王韬略,往往目的性极强,聪明人难得糊涂,也是明哲保身的举措。杨修自以为是、耍小聪明,适得其反,被诛只是早晚的事。
圆滑和变通是伴君艺术的基本招数,但见有圆滑变通的权臣,没见向杨修这样揭短的蠢才。明太祖朱元璋闲时好吟诗作画,一日命宫廷画师周玄素在宫殿墙上画一幅天下江山图。周玄素不敢画,也不敢不画。心里揣度了一下回曰:“臣不曾遍游九州,不敢奉诏。请陛下先草创一个规模,臣然后稍作润色。”朱元璋画兴忽来,挥毫泼墨,草图构出,大势初成,后退数步,独自欣赏。一面命周玄素:“可为朕润色之。”周玄素答曰:“陛下山河已定,岂可动摇?”朱元璋一笑作罢。这种绝世圆滑,恐怕杨修一辈子都学不会。
杨修死因之三:心态有恙应思量
杨修世代簪缨,却只在曹操的相府中担任主簿之职,杨修对此是不甘心的,所以他常要卖弄聪明,期望自己的才智能够为曹操所赏识。曹操对他卖弄早已心怀不满,因为他的才华好像专用于破译曹操的思想,而从不提供有积极意义的建议和计策,而且杨修似乎在故意眩耀他那种解读曹操的本领,并开始影响到曹操的政务。甚至在立庶立长这样敏感的问题上,杨修也屡屡出手,误导曹操的判断。杨修的插手,干扰了曹操对两个儿子的考察,致使他作出了不正确的判断,终于引得本来就对他颇为反感的曹操起了“杀修之心”。杨修卖弄聪明,希望得到重用,本无可厚非,但他过于专注地把目光集中在曹操身上(而不是军国大事上),以致除了解读曹操外,几乎一无建树。
一代枭雄曹操是惜才重绩效的实干家,不喜欢只说不务实的浪才;三国时,蜀国仅五虎上将闻名,而曹操的战将如云,这不说明些什么吗?如果说曹操嫉贤妒能,那就得分清是何贤何能了
杨修将这种解读君王心里的本领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展示之后,赔上了一条自己性命,验证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的性命”。
曹操自平汉中时,困于斜谷界口,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悼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间道:"您为什么收拾行装"修说:“以今晚的号令,就可知道魏王不久就将退兵回去;鸡肋,吃又没肉,扔掉又有些味道。现在进攻不能取胜,收兵又怕人笑话,在这里又没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回去,明天魏王肯定会退兵。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时慌乱。”夏侯敦说:“您真是魏王的肺腑知己呀!”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此情后,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杨修的推断经几步周折,做得可说是准确无误。但是这种破译有什么积极作用呢 没有。只有曹操所说的“乱我军心”的消极作用。在战场上,指挥官尚未下达撤退命令,部下却已纷纷打点行装,准备回家,这样的情况,即使在今天也是不能允许的。曹操的情绪在此时上升为“大怒”,喝令刀斧手斩了杨修,并将首级号令辕门之外。“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杨修遭曹操嫉恨而惹杀身之祸。但曹操杀杨修,却不是嫉才妒能的表现。
纵观杨修之死,也怨不得曹操。他自恃聪明,想以解读君王思想为晋升的台阶,走投机取巧的路来哗众取宠,可偏偏是曹操不吃这一套。生不逢时,放在乾隆年代,杨修说不准会飞黄腾达呢;杨修无战绩,三国时没听说有哪个军事战争和政治战争和杨修的业绩相关,放在现在经济发展时期,光说不务实,没有业绩的聪明才子,恐怕也没有哪个老板敢用,除非老板的脑子进水,愿意买个花瓶作摆饰。
古往今来,伴君是一门学问。善解人意,吃透君王内心,那是本事,但怎么说怎么做,大有讲头,绝不揭君王的短,这恐怕是伴君第一要诀吧;圆滑和变通的本事,曲线救国,绝不和君王对着干,可以算伴君第二要诀吧;察言观色、顺从君王的旨意,效忠于君王,绝不作逾规逾矩的事,算伴君第三要诀吧。历史上,伴君艺术运用的炉火纯青的大有人在,如我写的小文“伴君艺术的楷模:秦大将王翦”便可视一斑而知全豹。以拙文以飨君朋,不亦乐乎。
西安    王北陵
200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