锉刀做刀视频:哀悼逝者,说一说你不知道的求学香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3:52:54
哀悼逝者,说一说你不知道的求学香港 (2011-07-25 20:39:21)转载 标签:

求学香港

内地生

自杀

    七点多下班,坐在地铁上漫不经意地翻看微博,被下面这条新闻彻底震惊:“明報:一名青年男子凌晨懷疑從紅磡理工大學學生宿舍高處墮下,送院後不治。凌晨約4時,一名年約30歲男子被發現倒卧紅磡理工大學學生宿舍二樓平台,救援員到場將男子送院,搶救後不治,警方正調查事件。”乍闻噩耗,我半晌没有缓过神来。就在一年前,我还住在同一栋宿舍楼里...目前,学校宿舍已经发表声明,证实自杀者是来自内地的研究生,居住在宿舍较高楼层的“博彦堂”。痛惜校友,痛惜内地生!!沉痛之余,我觉得我必须写些什么,让热切来港的新生们了解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在港内地生生存环境。
                                                                               ——写在前面 七点多下班,坐在地铁上漫不经意地翻看微博,被下面这条新闻彻底震惊:“明報:一名青年男子凌晨懷疑從紅磡理工大學學生宿舍高處墮下,送院後不治。凌晨約4時,一名年約30歲男子被發現倒卧紅磡理工大學學生宿舍二樓平台,救援員到場將男子送院,搶救後不治,警方正調查事件。”乍闻噩耗,我半晌没有缓过神来。就在一年前,我还住在同一栋宿舍楼里...目前,学校宿舍已经发表声明,证实自杀者是来自内地的研究生,居住在宿舍较高楼层的“博彦堂”。痛惜校友,痛惜内地生!!沉痛之余,我觉得我必须写些什么,让热切来港的新生们了解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在港内地生生存环境。 ——写在前面 “人民网香港7月20日电香港大学今天发布通告,称该校已完成201112年度内地本科生收生程序,今年录取的内地新生共有291名,包括17名“省市状元”。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条新闻。在今年的高校录取报道中,“港校与内地名校争夺顶尖学生”再次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巨额的奖学金、与西方接轨的教学体系、全英文教学环境、强大的软硬件及师资、充足的海外交换机会、丰富的假期实习计划、繁华的国际都市、理想的就业升学前景...——香港俨然成为了“升学天堂”,且这“天堂”只有成绩拔尖的天之骄子才能有机会进入。 众人眼中香港的种种好处我也全然看在眼里,而且我也亲身体验过其中的诸多优越。然而,作为较早来港内地学子中的一员,我今天只想谈谈也许大家并不知道的香港。 求学香港的“天之骄子们”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血泪史: 2011年7月,香港理工大学一名内地研究生从宿舍高层跳下,不治身亡; 2010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一年级广西硕士研究生韦惠滢在宿舍自缢身亡; 2008年10月,香港城市大学一名内地交流生,从宿舍天台跳下,不治死亡; 2007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学江苏籍博士生葛炜炜,在其宿舍内自缢身亡; 2004年7月,香港科技大学一名内地博士生从学术大楼坠下,伤重不治; 2002年5月,香港浸会大学一名来自清华大学的内地交换生,在九龙塘宿舍跳楼身亡 10年6跳,看到以上这些,你是否也跟我一样惊愕不已?事实上,这些仅仅是香港求学失败者中的少数极端情况。在我身边,因无法适应香港而中途退学、休学者并不罕有;亦有不少人选择自我封闭,沉迷于游戏和网络;在香港读书四年,毕业之后却无法用流利的广东话交流,甚至连听都听不懂的亦大有人在。也许你会质疑,香港怎么可能有这么难以适应?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内地学生在香港求学的难度绝对不亚于赴任何国外院校留学。 语言不通 初来乍到,相信最先令你感到窒息的就是语言。若是去了国外,我们至少还有“半瓶醋”的英语可以顶一顶。然而到了香港,你将面临完全一窍不通的粤语。也许你会说,我去香港旅游过,香港人的普通话都很好啊。我承认,现如今,不少香港人,尤其是旅游业、零售业的从业者,都有不错的普通话水平。然而,当你真正要在香港生存的时候,要上街采购日用品、参加社团活动、跟本地同学交朋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不会广东话的你简直等同于一个哑巴。你可能语言天赋异秉,你也许性格开放很积极地跟本地同学交往学习,但对于大部分非粤语地区的同学,粤语会让你在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里如骨鲠在喉。 除却粤语,全英文教学也常常是不少内地同学来港之初的痛楚。虽然在英语考试中个个都是抢分能手


    “人民网香港7月20日电香港大学今天发布通告,称该校已完成2011/12年度内地本科生收生程序,今年录取的内地新生共有291名,包括17名“省市状元”。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条新闻。在今年的高校录取报道中,“港校与内地名校争夺顶尖学生”再次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巨额的奖学金、与西方接轨的教学体系、全英文教学环境、强大的软硬件及师资、充足的海外交换机会、丰富的假期实习计划、繁华的国际都市、理想的就业升学前景...——香港俨然成为了“升学天堂”,且这“天堂”只有成绩拔尖的天之骄子才能有机会进入。

    众人眼中香港的种种好处我也全然看在眼里,而且我也亲身体验过其中的诸多优越。然而,作为较早来港内地学子中的一员,我今天只想谈谈也许大家并不知道的香港。

求学香港的“天之骄子们”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血泪史:

2011年7月,香港理工大学一名内地研究生从宿舍高层跳下,不,当真正听上一堂两小时的经济课或是数学课,相信还是有部分同学会感觉吃力。然而不论怎样,英语带给内地生的困扰都绝对无法跟广东话相提并论。 文化差异 来港之初,你通常会感觉跟香港同学的想法格格不入。香港同学很热血,崇尚自由、民主、公平,喜欢针砭时弊,不少人(尤其是某些社团)动辄就会组织集会、游行,向学校、政府兴师问罪。香港同学很实际,不少人没有宏大的理想,他们很懂得及时享乐:他们很会玩,玩的很疯狂(他们能连玩三天三夜,住宿舍之于很多本地学生就是无法无天地疯玩儿的开始,扰民在有些人的词典里是不存在的);也有不少人很虚荣、甚至有些拜金。有很多香港人信仰不同的教会,他们会很热情地跟你介绍自己的信仰,然而你会发现这些太难理解。内地同学在来港之初,往往很难跟本地同学找到共同语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爱好往往是横亘在两者之间的鸿沟。 而文化方面的差异,往往在研究生身上更为凸显。经历了大学本科教育,来港深造的研究生往往具备了相对完善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习惯、学术习惯和社交习惯。然而,固有的体系越健全,遇到外部冲击时,所表现出来的抵抗性就可能会越强烈,容易在香港处处碰壁,格格不入。另外,有些研究生项目只有1-2年的时间,较短的时间也给研究生适应本地社会增加了难度。就业方面,内地研究生就业的形势也比不上在港时间长、适应程度普遍较高的本科生。 “非主流” 来香港求学的内地生普遍面临社交圈的先天缺失——在香港没有家庭、没有发小儿和同学。而且,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在2012年学制改革之前,香港的教育制度为7年中学+3年大学,来港读本科的内地学生在来港之初(第一年预科)缺乏机会跟本地同学交往。新生抵港,各校的内地生社团往往会组织丰富的迎新活动,大家最初认识的朋友通常都是内地人,加之第一年上课基本都和内地同学一起,不久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有了一个很舒服的小圈子,而这个圈子里几乎都是内地人!第二年开始,内地生开始跟本地生一起上课,然而,已经有了习惯性社交圈子的内地生往往难以摆脱自己所织造的封闭网络。于是,在很多香港同学眼中,内地同学很封闭、不合群、甚至很神秘。慢慢地,虽然也许并没有人给这个人群正式贴标签,这群内地生还是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个社会里的“非主流”。他们的特征是,虽然生活在香港,但说的语言、交的朋友(包括男女朋友)、上的网站、聊的话题...都统统不“香港”。 “自由”陷阱 在香港上大学,你可以享受到极度的自由。在香港,宿舍不会熄灯、不会断网、不会锁门,你几点钟回宿舍、回不回宿舍根本没有人管;在香港,没有班级、没有班长、更没有辅导员,你几堂课、上不上课也根本没有人管。在这样一个极端自由的环境里,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了极致的发挥余地——如果你有足够的自制力和合理的规划,这样的环境可以让你在学业出色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展课外的兴趣和活动;然而,如若你把自由当成是“放纵”,你会很快迷失其中,无法自拔... 学业压力 在香港读过书的人都知道,香港的学业并不轻松。一门课程的分数会分散在学期全程的各种不同考核项目上:课堂参与(不只是出席,需要发言、互动)、案例分析、团队项目、学术论文、课堂小测、期中期末考试等等。习惯于一学期一到两次临时抱佛脚刷分儿的学生,在香港是很难吃的开的。要想在香港拿到好的成绩,平日里踏治身亡;

实的点滴付出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近些年,港校受内地追捧,生源质量高的惊人,在港校读书,你会发现身边卧虎藏龙,想在学习上达到以往的鹤立鸡群绝非易事。 物价压力 简单举三两例,你就会对香港的物价略有概念:香港低端的住房,平均每人要3000-5000月(如果每人一个单独小房间);最节省的吃法,每天也要50元左右(限于在学校吃饭的学生和住在偏远地区的人),而在中环上班儿的我,基本午餐就要50-100甚至更高;我每天上班需要搭乘15分钟地铁,单程车费9块9。初到香港的内地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自费生,通常会对物价很恐惧。我们这一帮朋友,大部分都有从深圳往回搬方便面、牛奶的记忆。当然,经过一小段时间,对于大部分人,物价一般比较容易适应。然而,巨大的收入鸿沟还是引起了部分同学的不自信、甚至自卑。 讲了以上这么多,也许你会对内地生在香港求学所面临的重重挑战略有了解。不少赴港求学的朋友陷入尴尬的境地,有人选择放弃、甚至选择走上绝路,其实绝非偶然。不难看到其中深刻的根源——赴港前心理准备不足,预期过于乐观;赴港后心态不够开放、自信、积极,没有主动融入社会环境(或者学术环境);久而久之,被排斥在主流以外,缺乏社交圈子、缺乏理解关爱、缺乏认可赏识,渐渐累积失落、孤独和抑郁;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之下,此时加之个人性格内向,没有及时向朋友、家人倾诉,偶遇外部刺激,就可能面对崩溃的危险... 本文无意妖魔化香港求学,只希望能够通过个人的经历、感悟为大家揭开在港内地生不为人知的一些问题和困扰。其实,我一直主张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香港,挑战越多,收获也会相应增多。我一定会继续撰文,为后来的求学者介绍一下自己微末的经验,希望大家能少走弯路、错路,尽快融入香港,从而减少此类惨剧的重演。 逝者遥不可追,唯有愿其安眠,后来的求学者切要引以为鉴,绝不可重蹈覆辙!!2010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一年级广西硕士研究生韦惠滢在宿舍自缢身亡;

2008年,当真正听上一堂两小时的经济课或是数学课,相信还是有部分同学会感觉吃力。然而不论怎样,英语带给内地生的困扰都绝对无法跟广东话相提并论。 文化差异 来港之初,你通常会感觉跟香港同学的想法格格不入。香港同学很热血,崇尚自由、民主、公平,喜欢针砭时弊,不少人(尤其是某些社团)动辄就会组织集会、游行,向学校、政府兴师问罪。香港同学很实际,不少人没有宏大的理想,他们很懂得及时享乐:他们很会玩,玩的很疯狂(他们能连玩三天三夜,住宿舍之于很多本地学生就是无法无天地疯玩儿的开始,扰民在有些人的词典里是不存在的);也有不少人很虚荣、甚至有些拜金。有很多香港人信仰不同的教会,他们会很热情地跟你介绍自己的信仰,然而你会发现这些太难理解。内地同学在来港之初,往往很难跟本地同学找到共同语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爱好往往是横亘在两者之间的鸿沟。 而文化方面的差异,往往在研究生身上更为凸显。经历了大学本科教育,来港深造的研究生往往具备了相对完善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习惯、学术习惯和社交习惯。然而,固有的体系越健全,遇到外部冲击时,所表现出来的抵抗性就可能会越强烈,容易在香港处处碰壁,格格不入。另外,有些研究生项目只有1-2年的时间,较短的时间也给研究生适应本地社会增加了难度。就业方面,内地研究生就业的形势也比不上在港时间长、适应程度普遍较高的本科生。 “非主流” 来香港求学的内地生普遍面临社交圈的先天缺失——在香港没有家庭、没有发小儿和同学。而且,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在2012年学制改革之前,香港的教育制度为7年中学+3年大学,来港读本科的内地学生在来港之初(第一年预科)缺乏机会跟本地同学交往。新生抵港,各校的内地生社团往往会组织丰富的迎新活动,大家最初认识的朋友通常都是内地人,加之第一年上课基本都和内地同学一起,不久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有了一个很舒服的小圈子,而这个圈子里几乎都是内地人!第二年开始,内地生开始跟本地生一起上课,然而,已经有了习惯性社交圈子的内地生往往难以摆脱自己所织造的封闭网络。于是,在很多香港同学眼中,内地同学很封闭、不合群、甚至很神秘。慢慢地,虽然也许并没有人给这个人群正式贴标签,这群内地生还是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个社会里的“非主流”。他们的特征是,虽然生活在香港,但说的语言、交的朋友(包括男女朋友)、上的网站、聊的话题...都统统不“香港”。 “自由”陷阱 在香港上大学,你可以享受到极度的自由。在香港,宿舍不会熄灯、不会断网、不会锁门,你几点钟回宿舍、回不回宿舍根本没有人管;在香港,没有班级、没有班长、更没有辅导员,你几堂课、上不上课也根本没有人管。在这样一个极端自由的环境里,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了极致的发挥余地——如果你有足够的自制力和合理的规划,这样的环境可以让你在学业出色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展课外的兴趣和活动;然而,如若你把自由当成是“放纵”,你会很快迷失其中,无法自拔... 学业压力 在香港读过书的人都知道,香港的学业并不轻松。一门课程的分数会分散在学期全程的各种不同考核项目上:课堂参与(不只是出席,需要发言、互动)、案例分析、团队项目、学术论文、课堂小测、期中期末考试等等。习惯于一学期一到两次临时抱佛脚刷分儿的学生,在香港是很难吃的开的。要想在香港拿到好的成绩,平日里踏10月,香港城市大学一名内地交流生,从宿舍天台跳下,不治死亡;

2007年11,当真正听上一堂两小时的经济课或是数学课,相信还是有部分同学会感觉吃力。然而不论怎样,英语带给内地生的困扰都绝对无法跟广东话相提并论。 文化差异 来港之初,你通常会感觉跟香港同学的想法格格不入。香港同学很热血,崇尚自由、民主、公平,喜欢针砭时弊,不少人(尤其是某些社团)动辄就会组织集会、游行,向学校、政府兴师问罪。香港同学很实际,不少人没有宏大的理想,他们很懂得及时享乐:他们很会玩,玩的很疯狂(他们能连玩三天三夜,住宿舍之于很多本地学生就是无法无天地疯玩儿的开始,扰民在有些人的词典里是不存在的);也有不少人很虚荣、甚至有些拜金。有很多香港人信仰不同的教会,他们会很热情地跟你介绍自己的信仰,然而你会发现这些太难理解。内地同学在来港之初,往往很难跟本地同学找到共同语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爱好往往是横亘在两者之间的鸿沟。 而文化方面的差异,往往在研究生身上更为凸显。经历了大学本科教育,来港深造的研究生往往具备了相对完善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习惯、学术习惯和社交习惯。然而,固有的体系越健全,遇到外部冲击时,所表现出来的抵抗性就可能会越强烈,容易在香港处处碰壁,格格不入。另外,有些研究生项目只有1-2年的时间,较短的时间也给研究生适应本地社会增加了难度。就业方面,内地研究生就业的形势也比不上在港时间长、适应程度普遍较高的本科生。 “非主流” 来香港求学的内地生普遍面临社交圈的先天缺失——在香港没有家庭、没有发小儿和同学。而且,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在2012年学制改革之前,香港的教育制度为7年中学+3年大学,来港读本科的内地学生在来港之初(第一年预科)缺乏机会跟本地同学交往。新生抵港,各校的内地生社团往往会组织丰富的迎新活动,大家最初认识的朋友通常都是内地人,加之第一年上课基本都和内地同学一起,不久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有了一个很舒服的小圈子,而这个圈子里几乎都是内地人!第二年开始,内地生开始跟本地生一起上课,然而,已经有了习惯性社交圈子的内地生往往难以摆脱自己所织造的封闭网络。于是,在很多香港同学眼中,内地同学很封闭、不合群、甚至很神秘。慢慢地,虽然也许并没有人给这个人群正式贴标签,这群内地生还是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个社会里的“非主流”。他们的特征是,虽然生活在香港,但说的语言、交的朋友(包括男女朋友)、上的网站、聊的话题...都统统不“香港”。 “自由”陷阱 在香港上大学,你可以享受到极度的自由。在香港,宿舍不会熄灯、不会断网、不会锁门,你几点钟回宿舍、回不回宿舍根本没有人管;在香港,没有班级、没有班长、更没有辅导员,你几堂课、上不上课也根本没有人管。在这样一个极端自由的环境里,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了极致的发挥余地——如果你有足够的自制力和合理的规划,这样的环境可以让你在学业出色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展课外的兴趣和活动;然而,如若你把自由当成是“放纵”,你会很快迷失其中,无法自拔... 学业压力 在香港读过书的人都知道,香港的学业并不轻松。一门课程的分数会分散在学期全程的各种不同考核项目上:课堂参与(不只是出席,需要发言、互动)、案例分析、团队项目、学术论文、课堂小测、期中期末考试等等。习惯于一学期一到两次临时抱佛脚刷分儿的学生,在香港是很难吃的开的。要想在香港拿到好的成绩,平日里踏月,香港科技大学江苏籍博士生葛炜炜,在其宿舍内自缢身亡;

2004 七点多下班,坐在地铁上漫不经意地翻看微博,被下面这条新闻彻底震惊:“明報:一名青年男子凌晨懷疑從紅磡理工大學學生宿舍高處墮下,送院後不治。凌晨約4時,一名年約30歲男子被發現倒卧紅磡理工大學學生宿舍二樓平台,救援員到場將男子送院,搶救後不治,警方正調查事件。”乍闻噩耗,我半晌没有缓过神来。就在一年前,我还住在同一栋宿舍楼里...目前,学校宿舍已经发表声明,证实自杀者是来自内地的研究生,居住在宿舍较高楼层的“博彦堂”。痛惜校友,痛惜内地生!!沉痛之余,我觉得我必须写些什么,让热切来港的新生们了解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在港内地生生存环境。 ——写在前面 “人民网香港7月20日电香港大学今天发布通告,称该校已完成201112年度内地本科生收生程序,今年录取的内地新生共有291名,包括17名“省市状元”。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条新闻。在今年的高校录取报道中,“港校与内地名校争夺顶尖学生”再次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巨额的奖学金、与西方接轨的教学体系、全英文教学环境、强大的软硬件及师资、充足的海外交换机会、丰富的假期实习计划、繁华的国际都市、理想的就业升学前景...——香港俨然成为了“升学天堂”,且这“天堂”只有成绩拔尖的天之骄子才能有机会进入。 众人眼中香港的种种好处我也全然看在眼里,而且我也亲身体验过其中的诸多优越。然而,作为较早来港内地学子中的一员,我今天只想谈谈也许大家并不知道的香港。 求学香港的“天之骄子们”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血泪史: 2011年7月,香港理工大学一名内地研究生从宿舍高层跳下,不治身亡; 2010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一年级广西硕士研究生韦惠滢在宿舍自缢身亡; 2008年10月,香港城市大学一名内地交流生,从宿舍天台跳下,不治死亡; 2007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学江苏籍博士生葛炜炜,在其宿舍内自缢身亡; 2004年7月,香港科技大学一名内地博士生从学术大楼坠下,伤重不治; 2002年5月,香港浸会大学一名来自清华大学的内地交换生,在九龙塘宿舍跳楼身亡 10年6跳,看到以上这些,你是否也跟我一样惊愕不已?事实上,这些仅仅是香港求学失败者中的少数极端情况。在我身边,因无法适应香港而中途退学、休学者并不罕有;亦有不少人选择自我封闭,沉迷于游戏和网络;在香港读书四年,毕业之后却无法用流利的广东话交流,甚至连听都听不懂的亦大有人在。也许你会质疑,香港怎么可能有这么难以适应?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内地学生在香港求学的难度绝对不亚于赴任何国外院校留学。 语言不通 初来乍到,相信最先令你感到窒息的就是语言。若是去了国外,我们至少还有“半瓶醋”的英语可以顶一顶。然而到了香港,你将面临完全一窍不通的粤语。也许你会说,我去香港旅游过,香港人的普通话都很好啊。我承认,现如今,不少香港人,尤其是旅游业、零售业的从业者,都有不错的普通话水平。然而,当你真正要在香港生存的时候,要上街采购日用品、参加社团活动、跟本地同学交朋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不会广东话的你简直等同于一个哑巴。你可能语言天赋异秉,你也许性格开放很积极地跟本地同学交往学习,但对于大部分非粤语地区的同学,粤语会让你在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里如骨鲠在喉。 除却粤语,全英文教学也常常是不少内地同学来港之初的痛楚。虽然在英语考试中个个都是抢分能手年7月,香港科技大学一名内地博士生从学术大楼坠下,伤重不治;

2002年5月,香港浸会大学一名来自清华大学的内地交换生,在九龙塘宿舍跳楼身亡


    10年6跳,看到以上这些,你是否也跟我一样惊愕不已?事实上,这些仅仅是香港求学失败者中的少数极端情况。在我身边,因无法适应香港而中途退学、休学者并不罕有;亦有不少人选择自我封闭,沉迷于游戏和网络;在香港读书四年,毕业之后却无法用流利的广东话交流,甚至连听都听不懂的亦大有人在。也许你会质疑,香港怎么可能有这么难以适应?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内地学生在香港求学的难度绝对不亚于赴任何国外院校留学。 七点多下班,坐在地铁上漫不经意地翻看微博,被下面这条新闻彻底震惊:“明報:一名青年男子凌晨懷疑從紅磡理工大學學生宿舍高處墮下,送院後不治。凌晨約4時,一名年約30歲男子被發現倒卧紅磡理工大學學生宿舍二樓平台,救援員到場將男子送院,搶救後不治,警方正調查事件。”乍闻噩耗,我半晌没有缓过神来。就在一年前,我还住在同一栋宿舍楼里...目前,学校宿舍已经发表声明,证实自杀者是来自内地的研究生,居住在宿舍较高楼层的“博彦堂”。痛惜校友,痛惜内地生!!沉痛之余,我觉得我必须写些什么,让热切来港的新生们了解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在港内地生生存环境。 ——写在前面 “人民网香港7月20日电香港大学今天发布通告,称该校已完成201112年度内地本科生收生程序,今年录取的内地新生共有291名,包括17名“省市状元”。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条新闻。在今年的高校录取报道中,“港校与内地名校争夺顶尖学生”再次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巨额的奖学金、与西方接轨的教学体系、全英文教学环境、强大的软硬件及师资、充足的海外交换机会、丰富的假期实习计划、繁华的国际都市、理想的就业升学前景...——香港俨然成为了“升学天堂”,且这“天堂”只有成绩拔尖的天之骄子才能有机会进入。 众人眼中香港的种种好处我也全然看在眼里,而且我也亲身体验过其中的诸多优越。然而,作为较早来港内地学子中的一员,我今天只想谈谈也许大家并不知道的香港。 求学香港的“天之骄子们”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血泪史: 2011年7月,香港理工大学一名内地研究生从宿舍高层跳下,不治身亡; 2010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一年级广西硕士研究生韦惠滢在宿舍自缢身亡; 2008年10月,香港城市大学一名内地交流生,从宿舍天台跳下,不治死亡; 2007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学江苏籍博士生葛炜炜,在其宿舍内自缢身亡; 2004年7月,香港科技大学一名内地博士生从学术大楼坠下,伤重不治; 2002年5月,香港浸会大学一名来自清华大学的内地交换生,在九龙塘宿舍跳楼身亡 10年6跳,看到以上这些,你是否也跟我一样惊愕不已?事实上,这些仅仅是香港求学失败者中的少数极端情况。在我身边,因无法适应香港而中途退学、休学者并不罕有;亦有不少人选择自我封闭,沉迷于游戏和网络;在香港读书四年,毕业之后却无法用流利的广东话交流,甚至连听都听不懂的亦大有人在。也许你会质疑,香港怎么可能有这么难以适应?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内地学生在香港求学的难度绝对不亚于赴任何国外院校留学。 语言不通 初来乍到,相信最先令你感到窒息的就是语言。若是去了国外,我们至少还有“半瓶醋”的英语可以顶一顶。然而到了香港,你将面临完全一窍不通的粤语。也许你会说,我去香港旅游过,香港人的普通话都很好啊。我承认,现如今,不少香港人,尤其是旅游业、零售业的从业者,都有不错的普通话水平。然而,当你真正要在香港生存的时候,要上街采购日用品、参加社团活动、跟本地同学交朋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不会广东话的你简直等同于一个哑巴。你可能语言天赋异秉,你也许性格开放很积极地跟本地同学交往学习,但对于大部分非粤语地区的同学,粤语会让你在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里如骨鲠在喉。 除却粤语,全英文教学也常常是不少内地同学来港之初的痛楚。虽然在英语考试中个个都是抢分能手

    语言不通 七点多下班,坐在地铁上漫不经意地翻看微博,被下面这条新闻彻底震惊:“明報:一名青年男子凌晨懷疑從紅磡理工大學學生宿舍高處墮下,送院後不治。凌晨約4時,一名年約30歲男子被發現倒卧紅磡理工大學學生宿舍二樓平台,救援員到場將男子送院,搶救後不治,警方正調查事件。”乍闻噩耗,我半晌没有缓过神来。就在一年前,我还住在同一栋宿舍楼里...目前,学校宿舍已经发表声明,证实自杀者是来自内地的研究生,居住在宿舍较高楼层的“博彦堂”。痛惜校友,痛惜内地生!!沉痛之余,我觉得我必须写些什么,让热切来港的新生们了解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在港内地生生存环境。 ——写在前面 “人民网香港7月20日电香港大学今天发布通告,称该校已完成201112年度内地本科生收生程序,今年录取的内地新生共有291名,包括17名“省市状元”。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条新闻。在今年的高校录取报道中,“港校与内地名校争夺顶尖学生”再次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巨额的奖学金、与西方接轨的教学体系、全英文教学环境、强大的软硬件及师资、充足的海外交换机会、丰富的假期实习计划、繁华的国际都市、理想的就业升学前景...——香港俨然成为了“升学天堂”,且这“天堂”只有成绩拔尖的天之骄子才能有机会进入。 众人眼中香港的种种好处我也全然看在眼里,而且我也亲身体验过其中的诸多优越。然而,作为较早来港内地学子中的一员,我今天只想谈谈也许大家并不知道的香港。 求学香港的“天之骄子们”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血泪史: 2011年7月,香港理工大学一名内地研究生从宿舍高层跳下,不治身亡; 2010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一年级广西硕士研究生韦惠滢在宿舍自缢身亡; 2008年10月,香港城市大学一名内地交流生,从宿舍天台跳下,不治死亡; 2007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学江苏籍博士生葛炜炜,在其宿舍内自缢身亡; 2004年7月,香港科技大学一名内地博士生从学术大楼坠下,伤重不治; 2002年5月,香港浸会大学一名来自清华大学的内地交换生,在九龙塘宿舍跳楼身亡 10年6跳,看到以上这些,你是否也跟我一样惊愕不已?事实上,这些仅仅是香港求学失败者中的少数极端情况。在我身边,因无法适应香港而中途退学、休学者并不罕有;亦有不少人选择自我封闭,沉迷于游戏和网络;在香港读书四年,毕业之后却无法用流利的广东话交流,甚至连听都听不懂的亦大有人在。也许你会质疑,香港怎么可能有这么难以适应?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内地学生在香港求学的难度绝对不亚于赴任何国外院校留学。 语言不通 初来乍到,相信最先令你感到窒息的就是语言。若是去了国外,我们至少还有“半瓶醋”的英语可以顶一顶。然而到了香港,你将面临完全一窍不通的粤语。也许你会说,我去香港旅游过,香港人的普通话都很好啊。我承认,现如今,不少香港人,尤其是旅游业、零售业的从业者,都有不错的普通话水平。然而,当你真正要在香港生存的时候,要上街采购日用品、参加社团活动、跟本地同学交朋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不会广东话的你简直等同于一个哑巴。你可能语言天赋异秉,你也许性格开放很积极地跟本地同学交往学习,但对于大部分非粤语地区的同学,粤语会让你在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里如骨鲠在喉。 除却粤语,全英文教学也常常是不少内地同学来港之初的痛楚。虽然在英语考试中个个都是抢分能手

    初来乍到,相信最先令你感到窒息的就是语言。若是去了国外,我们至少还有“半瓶醋”的英语可以顶一顶。然而到了香港,你将面临完全一窍不通的粤语。也许你会说,我去香港旅游过,香港人的普通话都很好啊。我承认,现如今,不少香港人,尤其是旅游业、零售业的从业者,都有不错的普通话水平。然而,当你真正要在香港生存的时候,要上街采购日用品、参加社团活动、跟本地同学交朋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不会广东话的你简直等同于一个哑巴。你可能语言天赋异秉,你也许性格开放很积极地跟本地同学交往学习,但对于大部分非粤语地区的同学,粤语会让你在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里如骨鲠在喉。 七点多下班,坐在地铁上漫不经意地翻看微博,被下面这条新闻彻底震惊:“明報:一名青年男子凌晨懷疑從紅磡理工大學學生宿舍高處墮下,送院後不治。凌晨約4時,一名年約30歲男子被發現倒卧紅磡理工大學學生宿舍二樓平台,救援員到場將男子送院,搶救後不治,警方正調查事件。”乍闻噩耗,我半晌没有缓过神来。就在一年前,我还住在同一栋宿舍楼里...目前,学校宿舍已经发表声明,证实自杀者是来自内地的研究生,居住在宿舍较高楼层的“博彦堂”。痛惜校友,痛惜内地生!!沉痛之余,我觉得我必须写些什么,让热切来港的新生们了解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在港内地生生存环境。 ——写在前面 “人民网香港7月20日电香港大学今天发布通告,称该校已完成201112年度内地本科生收生程序,今年录取的内地新生共有291名,包括17名“省市状元”。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条新闻。在今年的高校录取报道中,“港校与内地名校争夺顶尖学生”再次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巨额的奖学金、与西方接轨的教学体系、全英文教学环境、强大的软硬件及师资、充足的海外交换机会、丰富的假期实习计划、繁华的国际都市、理想的就业升学前景...——香港俨然成为了“升学天堂”,且这“天堂”只有成绩拔尖的天之骄子才能有机会进入。 众人眼中香港的种种好处我也全然看在眼里,而且我也亲身体验过其中的诸多优越。然而,作为较早来港内地学子中的一员,我今天只想谈谈也许大家并不知道的香港。 求学香港的“天之骄子们”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血泪史: 2011年7月,香港理工大学一名内地研究生从宿舍高层跳下,不治身亡; 2010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一年级广西硕士研究生韦惠滢在宿舍自缢身亡; 2008年10月,香港城市大学一名内地交流生,从宿舍天台跳下,不治死亡; 2007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学江苏籍博士生葛炜炜,在其宿舍内自缢身亡; 2004年7月,香港科技大学一名内地博士生从学术大楼坠下,伤重不治; 2002年5月,香港浸会大学一名来自清华大学的内地交换生,在九龙塘宿舍跳楼身亡 10年6跳,看到以上这些,你是否也跟我一样惊愕不已?事实上,这些仅仅是香港求学失败者中的少数极端情况。在我身边,因无法适应香港而中途退学、休学者并不罕有;亦有不少人选择自我封闭,沉迷于游戏和网络;在香港读书四年,毕业之后却无法用流利的广东话交流,甚至连听都听不懂的亦大有人在。也许你会质疑,香港怎么可能有这么难以适应?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内地学生在香港求学的难度绝对不亚于赴任何国外院校留学。 语言不通 初来乍到,相信最先令你感到窒息的就是语言。若是去了国外,我们至少还有“半瓶醋”的英语可以顶一顶。然而到了香港,你将面临完全一窍不通的粤语。也许你会说,我去香港旅游过,香港人的普通话都很好啊。我承认,现如今,不少香港人,尤其是旅游业、零售业的从业者,都有不错的普通话水平。然而,当你真正要在香港生存的时候,要上街采购日用品、参加社团活动、跟本地同学交朋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不会广东话的你简直等同于一个哑巴。你可能语言天赋异秉,你也许性格开放很积极地跟本地同学交往学习,但对于大部分非粤语地区的同学,粤语会让你在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里如骨鲠在喉。 除却粤语,全英文教学也常常是不少内地同学来港之初的痛楚。虽然在英语考试中个个都是抢分能手

   除却粤语,全英文教学也常常是不少内地同学来港之初的痛楚。虽然在英语考试中个个都是抢分能手,当真正听上一堂两小时的经济课或是数学课,相信还是有部分同学会感觉吃力。然而不论怎样,英语带给内地生的困扰都绝对无法跟广东话相提并论。

    文化差异
   
    来港之初,你通常会感觉跟香港同学的想法格格不入。香港同学很热血,崇尚自由、民主、公平,喜欢针砭时弊,不少人(尤其是某些社团)动辄就会组织集会、游行,向学校、政府兴师问罪。香港同学很实际,不少人没有宏大的理想,他们很懂得及时享乐:他们很会玩,玩的很疯狂(他们能连玩三天三夜,住宿舍之于很多本地学生就是无法无天地疯玩儿的开始,扰民在有些人的词典里是不存在的);也有不少人很虚荣、甚至有些拜金。有很多香港人信仰不同的教会,他们会很热情地跟你介绍自己的信仰,然而你会发现这些太难理解。内地同学在来港之初,往往很难跟本地同学找到共同语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爱好往往是横亘在两者之间的鸿沟。
实的点滴付出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近些年,港校受内地追捧,生源质量高的惊人,在港校读书,你会发现身边卧虎藏龙,想在学习上达到以往的鹤立鸡群绝非易事。 物价压力 简单举三两例,你就会对香港的物价略有概念:香港低端的住房,平均每人要3000-5000月(如果每人一个单独小房间);最节省的吃法,每天也要50元左右(限于在学校吃饭的学生和住在偏远地区的人),而在中环上班儿的我,基本午餐就要50-100甚至更高;我每天上班需要搭乘15分钟地铁,单程车费9块9。初到香港的内地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自费生,通常会对物价很恐惧。我们这一帮朋友,大部分都有从深圳往回搬方便面、牛奶的记忆。当然,经过一小段时间,对于大部分人,物价一般比较容易适应。然而,巨大的收入鸿沟还是引起了部分同学的不自信、甚至自卑。 讲了以上这么多,也许你会对内地生在香港求学所面临的重重挑战略有了解。不少赴港求学的朋友陷入尴尬的境地,有人选择放弃、甚至选择走上绝路,其实绝非偶然。不难看到其中深刻的根源——赴港前心理准备不足,预期过于乐观;赴港后心态不够开放、自信、积极,没有主动融入社会环境(或者学术环境);久而久之,被排斥在主流以外,缺乏社交圈子、缺乏理解关爱、缺乏认可赏识,渐渐累积失落、孤独和抑郁;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之下,此时加之个人性格内向,没有及时向朋友、家人倾诉,偶遇外部刺激,就可能面对崩溃的危险... 本文无意妖魔化香港求学,只希望能够通过个人的经历、感悟为大家揭开在港内地生不为人知的一些问题和困扰。其实,我一直主张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香港,挑战越多,收获也会相应增多。我一定会继续撰文,为后来的求学者介绍一下自己微末的经验,希望大家能少走弯路、错路,尽快融入香港,从而减少此类惨剧的重演。 逝者遥不可追,唯有愿其安眠,后来的求学者切要引以为鉴,绝不可重蹈覆辙!!
   而文化方面的差异,往往在研究生身上更为凸显。经历了大学本科教育,来港深造的研究生往往具备了相对完善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习惯、学术习惯和社交习惯。然而,固有的体系越健全,遇到外部冲击时,所表现出来的抵抗性就可能会越强烈,容易在香港处处碰壁,格格不入。另外,有些研究生项目只有1-2年的时间,较短的时间也给研究生适应本地社会增加了难度。就业方面,内地研究生就业的形势也比不上在港时间长、适应程度普遍较高的本科生。

,当真正听上一堂两小时的经济课或是数学课,相信还是有部分同学会感觉吃力。然而不论怎样,英语带给内地生的困扰都绝对无法跟广东话相提并论。 文化差异 来港之初,你通常会感觉跟香港同学的想法格格不入。香港同学很热血,崇尚自由、民主、公平,喜欢针砭时弊,不少人(尤其是某些社团)动辄就会组织集会、游行,向学校、政府兴师问罪。香港同学很实际,不少人没有宏大的理想,他们很懂得及时享乐:他们很会玩,玩的很疯狂(他们能连玩三天三夜,住宿舍之于很多本地学生就是无法无天地疯玩儿的开始,扰民在有些人的词典里是不存在的);也有不少人很虚荣、甚至有些拜金。有很多香港人信仰不同的教会,他们会很热情地跟你介绍自己的信仰,然而你会发现这些太难理解。内地同学在来港之初,往往很难跟本地同学找到共同语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爱好往往是横亘在两者之间的鸿沟。 而文化方面的差异,往往在研究生身上更为凸显。经历了大学本科教育,来港深造的研究生往往具备了相对完善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习惯、学术习惯和社交习惯。然而,固有的体系越健全,遇到外部冲击时,所表现出来的抵抗性就可能会越强烈,容易在香港处处碰壁,格格不入。另外,有些研究生项目只有1-2年的时间,较短的时间也给研究生适应本地社会增加了难度。就业方面,内地研究生就业的形势也比不上在港时间长、适应程度普遍较高的本科生。 “非主流” 来香港求学的内地生普遍面临社交圈的先天缺失——在香港没有家庭、没有发小儿和同学。而且,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在2012年学制改革之前,香港的教育制度为7年中学+3年大学,来港读本科的内地学生在来港之初(第一年预科)缺乏机会跟本地同学交往。新生抵港,各校的内地生社团往往会组织丰富的迎新活动,大家最初认识的朋友通常都是内地人,加之第一年上课基本都和内地同学一起,不久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有了一个很舒服的小圈子,而这个圈子里几乎都是内地人!第二年开始,内地生开始跟本地生一起上课,然而,已经有了习惯性社交圈子的内地生往往难以摆脱自己所织造的封闭网络。于是,在很多香港同学眼中,内地同学很封闭、不合群、甚至很神秘。慢慢地,虽然也许并没有人给这个人群正式贴标签,这群内地生还是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个社会里的“非主流”。他们的特征是,虽然生活在香港,但说的语言、交的朋友(包括男女朋友)、上的网站、聊的话题...都统统不“香港”。 “自由”陷阱 在香港上大学,你可以享受到极度的自由。在香港,宿舍不会熄灯、不会断网、不会锁门,你几点钟回宿舍、回不回宿舍根本没有人管;在香港,没有班级、没有班长、更没有辅导员,你几堂课、上不上课也根本没有人管。在这样一个极端自由的环境里,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了极致的发挥余地——如果你有足够的自制力和合理的规划,这样的环境可以让你在学业出色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展课外的兴趣和活动;然而,如若你把自由当成是“放纵”,你会很快迷失其中,无法自拔... 学业压力 在香港读过书的人都知道,香港的学业并不轻松。一门课程的分数会分散在学期全程的各种不同考核项目上:课堂参与(不只是出席,需要发言、互动)、案例分析、团队项目、学术论文、课堂小测、期中期末考试等等。习惯于一学期一到两次临时抱佛脚刷分儿的学生,在香港是很难吃的开的。要想在香港拿到好的成绩,平日里踏   “非主流”

   来香港求学的内地生普遍面临社交圈的先天缺失——在香港没有家庭、没有发小儿和同学。而且,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在2012年学制改革之前,香港的教育制度为7年中学+3年大学,来港读本科的内地学生在来港之初(第一年预科)缺乏机会跟本地同学交往。新生抵港,各校的内地生社团往往会组织丰富的迎新活动,大家最初认识的朋友通常都是内地人,加之第一年上课基本都和内地同学一起,不久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有了一个很舒服的小圈子,而这个圈子里几乎都是内地人!第二年开始,内地生开始跟本地生一起上课,然而,已经有了习惯性社交圈子的内地生往往难以摆脱自己所织造的封闭网络。于是,在很多香港同学眼中,内地同学很封闭、不合群、甚至很神秘。慢慢地,虽然也许并没有人给这个人群正式贴标签,这群内地生还是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个社会里的“非主流”。他们的特征是,虽然生活在香港,但说的语言、交的朋友(包括男/女朋友)、上的网站、聊的话题...都统统不“香港”。

    “自由”陷阱
   
    在香港上大学,你可以享受到极度的自由。在香港,宿舍不会熄灯、不会断网、不会锁门,你几点钟回宿舍、回不回宿舍根本没有人管;在香港,没有班级、没有班长、更没有辅导员,你几堂课、上不上课也根本没有人管。在这样一个极端自由的环境里,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了极致的发挥余地——如果你有足够的自制力和合理的规划,这样的环境可以让你在学业出色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展课外的兴趣和活动;然而,如若你把自由当成是“放纵”,你会很快迷失其中,无法自拔...
实的点滴付出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近些年,港校受内地追捧,生源质量高的惊人,在港校读书,你会发现身边卧虎藏龙,想在学习上达到以往的鹤立鸡群绝非易事。 物价压力 简单举三两例,你就会对香港的物价略有概念:香港低端的住房,平均每人要3000-5000月(如果每人一个单独小房间);最节省的吃法,每天也要50元左右(限于在学校吃饭的学生和住在偏远地区的人),而在中环上班儿的我,基本午餐就要50-100甚至更高;我每天上班需要搭乘15分钟地铁,单程车费9块9。初到香港的内地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自费生,通常会对物价很恐惧。我们这一帮朋友,大部分都有从深圳往回搬方便面、牛奶的记忆。当然,经过一小段时间,对于大部分人,物价一般比较容易适应。然而,巨大的收入鸿沟还是引起了部分同学的不自信、甚至自卑。 讲了以上这么多,也许你会对内地生在香港求学所面临的重重挑战略有了解。不少赴港求学的朋友陷入尴尬的境地,有人选择放弃、甚至选择走上绝路,其实绝非偶然。不难看到其中深刻的根源——赴港前心理准备不足,预期过于乐观;赴港后心态不够开放、自信、积极,没有主动融入社会环境(或者学术环境);久而久之,被排斥在主流以外,缺乏社交圈子、缺乏理解关爱、缺乏认可赏识,渐渐累积失落、孤独和抑郁;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之下,此时加之个人性格内向,没有及时向朋友、家人倾诉,偶遇外部刺激,就可能面对崩溃的危险... 本文无意妖魔化香港求学,只希望能够通过个人的经历、感悟为大家揭开在港内地生不为人知的一些问题和困扰。其实,我一直主张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香港,挑战越多,收获也会相应增多。我一定会继续撰文,为后来的求学者介绍一下自己微末的经验,希望大家能少走弯路、错路,尽快融入香港,从而减少此类惨剧的重演。 逝者遥不可追,唯有愿其安眠,后来的求学者切要引以为鉴,绝不可重蹈覆辙!!
    学业压力
   
    在香港读过书的人都知道,香港的学业并不轻松。一门课程的分数会分散在学期全程的各种不同考核项目上:课堂参与(不只是出席,需要发言、互动)、案例分析、团队项目、学术论文、课堂小测、期中期末考试等等。习惯于一学期一到两次临时抱佛脚刷分儿的学生,在香港是很难吃的开的。要想在香港拿到好的成绩,平日里踏实的点滴付出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近些年,港校受内地追捧,生源质量高的惊人,在港校读书,你会发现身边卧虎藏龙,想在学习上达到以往的鹤立鸡群绝非易事。

    物价压力

    简单举三两例,你就会对香港的物价略有概念:香港低端的住房,平均每人要3000-5000/月(如果每人一个单独小房间);最节省的吃法,每天也要50元左右(限于在学校吃饭的学生和住在偏远地区的人),而在中环上班儿的我,基本午餐就要50-100甚至更高;我每天上班需要搭乘15分钟地铁,单程车费9块9。初到香港的内地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自费生,通常会对物价很恐惧。我们这一帮朋友,大部分都有从深圳往回搬方便面、牛奶的记忆。当然,经过一小段时间,对于大部分人,物价一般比较容易适应。然而,巨大的收入鸿沟还是引起了部分同学的不自信、甚至自卑。 七点多下班,坐在地铁上漫不经意地翻看微博,被下面这条新闻彻底震惊:“明報:一名青年男子凌晨懷疑從紅磡理工大學學生宿舍高處墮下,送院後不治。凌晨約4時,一名年約30歲男子被發現倒卧紅磡理工大學學生宿舍二樓平台,救援員到場將男子送院,搶救後不治,警方正調查事件。”乍闻噩耗,我半晌没有缓过神来。就在一年前,我还住在同一栋宿舍楼里...目前,学校宿舍已经发表声明,证实自杀者是来自内地的研究生,居住在宿舍较高楼层的“博彦堂”。痛惜校友,痛惜内地生!!沉痛之余,我觉得我必须写些什么,让热切来港的新生们了解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在港内地生生存环境。 ——写在前面 “人民网香港7月20日电香港大学今天发布通告,称该校已完成201112年度内地本科生收生程序,今年录取的内地新生共有291名,包括17名“省市状元”。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条新闻。在今年的高校录取报道中,“港校与内地名校争夺顶尖学生”再次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巨额的奖学金、与西方接轨的教学体系、全英文教学环境、强大的软硬件及师资、充足的海外交换机会、丰富的假期实习计划、繁华的国际都市、理想的就业升学前景...——香港俨然成为了“升学天堂”,且这“天堂”只有成绩拔尖的天之骄子才能有机会进入。 众人眼中香港的种种好处我也全然看在眼里,而且我也亲身体验过其中的诸多优越。然而,作为较早来港内地学子中的一员,我今天只想谈谈也许大家并不知道的香港。 求学香港的“天之骄子们”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血泪史: 2011年7月,香港理工大学一名内地研究生从宿舍高层跳下,不治身亡; 2010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一年级广西硕士研究生韦惠滢在宿舍自缢身亡; 2008年10月,香港城市大学一名内地交流生,从宿舍天台跳下,不治死亡; 2007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学江苏籍博士生葛炜炜,在其宿舍内自缢身亡; 2004年7月,香港科技大学一名内地博士生从学术大楼坠下,伤重不治; 2002年5月,香港浸会大学一名来自清华大学的内地交换生,在九龙塘宿舍跳楼身亡 10年6跳,看到以上这些,你是否也跟我一样惊愕不已?事实上,这些仅仅是香港求学失败者中的少数极端情况。在我身边,因无法适应香港而中途退学、休学者并不罕有;亦有不少人选择自我封闭,沉迷于游戏和网络;在香港读书四年,毕业之后却无法用流利的广东话交流,甚至连听都听不懂的亦大有人在。也许你会质疑,香港怎么可能有这么难以适应?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内地学生在香港求学的难度绝对不亚于赴任何国外院校留学。 语言不通 初来乍到,相信最先令你感到窒息的就是语言。若是去了国外,我们至少还有“半瓶醋”的英语可以顶一顶。然而到了香港,你将面临完全一窍不通的粤语。也许你会说,我去香港旅游过,香港人的普通话都很好啊。我承认,现如今,不少香港人,尤其是旅游业、零售业的从业者,都有不错的普通话水平。然而,当你真正要在香港生存的时候,要上街采购日用品、参加社团活动、跟本地同学交朋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不会广东话的你简直等同于一个哑巴。你可能语言天赋异秉,你也许性格开放很积极地跟本地同学交往学习,但对于大部分非粤语地区的同学,粤语会让你在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里如骨鲠在喉。 除却粤语,全英文教学也常常是不少内地同学来港之初的痛楚。虽然在英语考试中个个都是抢分能手

    讲了以上这么多,也许你会对内地生在香港求学所面临的重重挑战略有了解。不少赴港求学的朋友陷入尴尬的境地,有人选择放弃、甚至选择走上绝路,其实绝非偶然。不难看到其中深刻的根源——赴港前心理准备不足,预期过于乐观;赴港后心态不够开放、自信、积极,没有主动融入社会环境(或者学术环境);久而久之,被排斥在主流以外,缺乏社交圈子、缺乏理解关爱、缺乏认可赏识,渐渐累积失落、孤独和抑郁;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之下,此时加之个人性格内向,没有及时向朋友、家人倾诉,偶遇外部刺激,就可能面对崩溃的危险...
七点多下班,坐在地铁上漫不经意地翻看微博,被下面这条新闻彻底震惊:“明報:一名青年男子凌晨懷疑從紅磡理工大學學生宿舍高處墮下,送院後不治。凌晨約4時,一名年約30歲男子被發現倒卧紅磡理工大學學生宿舍二樓平台,救援員到場將男子送院,搶救後不治,警方正調查事件。”乍闻噩耗,我半晌没有缓过神来。就在一年前,我还住在同一栋宿舍楼里...目前,学校宿舍已经发表声明,证实自杀者是来自内地的研究生,居住在宿舍较高楼层的“博彦堂”。痛惜校友,痛惜内地生!!沉痛之余,我觉得我必须写些什么,让热切来港的新生们了解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在港内地生生存环境。 ——写在前面 “人民网香港7月20日电香港大学今天发布通告,称该校已完成201112年度内地本科生收生程序,今年录取的内地新生共有291名,包括17名“省市状元”。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条新闻。在今年的高校录取报道中,“港校与内地名校争夺顶尖学生”再次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巨额的奖学金、与西方接轨的教学体系、全英文教学环境、强大的软硬件及师资、充足的海外交换机会、丰富的假期实习计划、繁华的国际都市、理想的就业升学前景...——香港俨然成为了“升学天堂”,且这“天堂”只有成绩拔尖的天之骄子才能有机会进入。 众人眼中香港的种种好处我也全然看在眼里,而且我也亲身体验过其中的诸多优越。然而,作为较早来港内地学子中的一员,我今天只想谈谈也许大家并不知道的香港。 求学香港的“天之骄子们”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血泪史: 2011年7月,香港理工大学一名内地研究生从宿舍高层跳下,不治身亡; 2010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一年级广西硕士研究生韦惠滢在宿舍自缢身亡; 2008年10月,香港城市大学一名内地交流生,从宿舍天台跳下,不治死亡; 2007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学江苏籍博士生葛炜炜,在其宿舍内自缢身亡; 2004年7月,香港科技大学一名内地博士生从学术大楼坠下,伤重不治; 2002年5月,香港浸会大学一名来自清华大学的内地交换生,在九龙塘宿舍跳楼身亡 10年6跳,看到以上这些,你是否也跟我一样惊愕不已?事实上,这些仅仅是香港求学失败者中的少数极端情况。在我身边,因无法适应香港而中途退学、休学者并不罕有;亦有不少人选择自我封闭,沉迷于游戏和网络;在香港读书四年,毕业之后却无法用流利的广东话交流,甚至连听都听不懂的亦大有人在。也许你会质疑,香港怎么可能有这么难以适应?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内地学生在香港求学的难度绝对不亚于赴任何国外院校留学。 语言不通 初来乍到,相信最先令你感到窒息的就是语言。若是去了国外,我们至少还有“半瓶醋”的英语可以顶一顶。然而到了香港,你将面临完全一窍不通的粤语。也许你会说,我去香港旅游过,香港人的普通话都很好啊。我承认,现如今,不少香港人,尤其是旅游业、零售业的从业者,都有不错的普通话水平。然而,当你真正要在香港生存的时候,要上街采购日用品、参加社团活动、跟本地同学交朋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不会广东话的你简直等同于一个哑巴。你可能语言天赋异秉,你也许性格开放很积极地跟本地同学交往学习,但对于大部分非粤语地区的同学,粤语会让你在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里如骨鲠在喉。 除却粤语,全英文教学也常常是不少内地同学来港之初的痛楚。虽然在英语考试中个个都是抢分能手
   本文无意妖魔化香港求学,只希望能够通过个人的经历、感悟为大家揭开在港内地生不为人知的一些问题和困扰。其实,我一直主张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香港,挑战越多,收获也会相应增多。我一定会继续撰文,为后来的求学者介绍一下自己微末的经验,希望大家能少走弯路、错路,尽快融入香港,从而减少此类惨剧的重演。

    逝者遥不可追,唯有愿其安眠,后来的求学者切要引以为鉴,绝不可重蹈覆辙!!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504dc0100suu4.html) - 哀悼逝者,说一说你不知道的求学香港_黑色了望_新浪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