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类书籍那本比较好:古代奇趣百出的遇仙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39:57

古代奇趣百出的遇仙故事【选编】

 

 

  古代“遇仙”之说向为佳谈,如董永遇仙、刘晨(阮)遇仙、王质遇仙、郭子仪遇仙、秋翁遇仙等诸多典故。

 

 

【董永遇仙(七仙女)】

 

董永遇仙见《搜神记》记载: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隧。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以妇人曰:“愿为自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葬。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百疋。”于是永妻谓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业。缘君至孝,天帝令我主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译文:

 

汉朝有个董永,小时候母亲死了,与父亲一同过日子。家中以农为业,常让父亲坐在小车上推着去田间劳作。几年后父亲死了,无钱埋葬,就卖身做奴隶,把换来的钱埋葬父亲。主人家知道他孝顺长辈后,便给他一万文钱,让他回去办丧事。董永载家守丧三年后,要回到主人家去,为他服务。那天走在路上,遇到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女子主动地问了董永不少情况,最后说:”我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跟着董永一同到主人家。主人家对董永的到来有点出乎意外,说:“我不是将钱给你了吗?”董永说:“是的,承蒙先生好意资助,父亲早就顺利地埋葬了。我虽是没见识的小人,但我懂得知恩必报,所以愿意来你家做苦力。”主人说:“既然这样,那么这女子能干什么?”董永说:“她能织丝绸。”主人说:“你们一定要答谢我的话,那就请你妻子织100疋丝绸吧。”董永答应了,妻子就开始纺织,谁也想不到100疋丝绸10天时间就完成了。主人欣喜万分,让董永夫妇俩回家。回家路上那女子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十分孝敬你的父母,所以天帝派我下凡帮助你还清债务。如今债已还清,我也不得不归天了。”说罢,凌空飞去。董永呆呆地望着浩渺的天空,不知那织女一眨眼到哪里去了。

 

 据《太平御览·孝子传》卷四百十一引:东汉时,丹阳县董槐村董永,字延平,少习诗书。幼时丧母,侍父极孝。父亡,因无钱安葬,董永至现建昌镇吕丘的富户傅长者家,以做工3年抵换葬父之资。董永的孝心感动了玉帝,便遣织女下凡帮助董永。葬父毕,董永便去傅家做工,行至大槐树下,与织女相遇,织女说愿与董永结为夫妻。董永怕连累织女,推说元媒灼之言不能苟合,织女便施法让老槐树做媒,两人终成眷属,并以一月织300匹布抵工3年,还清傅家债务,回到董槐村过起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不久,织女下凡期限己满,两人来到昔日相遇的槐树下泣别,并告知自己已有身孕,若生儿,当送交董永,遂升天而去。后织女果然生一子,取名仲舒,送还董永。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故事是玉帝第七个女儿被“卖身葬父”的孝子董永打动,向往人间幸福生活,私自下凡与之结合。后玉帝派天兵天将把她追回天廷。董永行孝的动人故事被编入很多戏曲中,较早的为明代传奇剧《织锦记》,最有名的是黄梅戏《天仙配》。1952年,由洪非等人重新将黄梅戏《天仙配》剧本进行了改编。戏中塑造了老实憨厚的董永、善良美丽的七仙女、相互帮助的仙女姐妹、刁钻刻薄的傅员外、无情狠毒的玉皇大帝等生动形象,再加上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黄梅调,无不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特别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出色表演,让“董永遇仙”这个民间传说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七仙女”艺术形象得以人人皆知。

 

传说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宫孤独寂寞而思慕人间生活。一日随六位姐姐往凌虚台游玩,偶见下界卖身葬父的青年农民董永,被他的忠厚老实所打动而萌发爱慕之情。

大姐看穿小妹的心事,不顾天宫戒律森严,助其下凡。临行之时又赠难香一支,以便小妹危急时焚香求助。七仙女来到人间,经土地爷说合,槐荫树作媒,与董永结为夫妻。为了帮助丈夫赎身,七仙女去傅员外家做工。员外故意刁难,限她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如成,便将董永的长工期限由三年改为百日,否则将三年改为六年。七仙女在机房燃起难香求救,六位姐姐下凡相助,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傅员外只得履行诺言。董永做工期满后,夫妻双双愉快返家。途中,董永发现妻子已怀孕在身,赶忙去讨水为她解渴。这时,狂风骤起,空中出现天兵天将,传下玉帝圣旨,限七 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宫,违命则将董永碎尸万段。七仙女不忍丈夫无辜受害,只得将自己的来历向董永说明,并在槐荫树上刻下“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怀着悲 愤的心情,返回天庭。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故事考证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1950年,这个传说有赖于黄梅电影《天仙配》而大扬于天下。2002年10月26日中国邮政局发行的一套邮票《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更是扩大了这个传说在当代生活中的影响度。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传说中的两个主人公董永与七仙女的来源则不甚清楚。董永一角是来源于历史人物还仅是传说人物?唐宋以来,博兴、孝感、丹阳、东台、通州、蒲州、河间等地都称有董永遗迹,可见人们并不认为董永是可考的历史人物。至于七仙女,至今仍有人将之混同为织女,到头来,董永与牛郎之间的关系便难以理清。

 

董永遇仙传说发生于东汉中叶,支持这个结论的可靠材料过去只发现了三条,第一条见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修建的今山东嘉祥县境内的武梁祠石刻,该石刻上有董永孝养父亲的画像,但是画像中还没有出现仙女的踪影。第二条是魏曹植乐府诗《灵芝篇》:“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第三条见于东晋干宝《搜神记》卷1:“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董永上工的路上遇到一个女子,那女子要与他成亲,董永推脱不了,便一同来到主人家。妇人“能织”,“一旬织缣百匹”。帮助董永偿清债务后,便与之告别了。临行之时,她向董永交了底:“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上帝令我助君偿债尔。”

 

其实,董永是实有其人的。历代史料中至少记录了四个名叫董永的人。第一个董永记在《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有一个叫做董忠的人,因为告发别人的一个阴谋而立功,被汉宣帝封为高昌壮侯。后来他的儿子董宏、孙子董武又相继为侯。西汉末年,董武为王莽所废。幸运的是,27年之后,东汉光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复封被王莽所废的西汉故侯时,建武2年(公元26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孙)董永又被朝廷找到,再度封侯。《汉书》明确记载,董永生活于“千乘”(今山东青州,即高昌侯国所在地),与《搜神记》所记完全一致:“汉董永,千乘人。”因这条材料记在《表》中,且非常简略:“侯永绍封”,历来不为人所知。第二个董永生活在东汉末年。最早记下这个董永名姓的材料首见于南宋人娄机所撰的《汉隶字原》卷1:“孟郁尧庙碑阴。碑云:刊碑勒谍。碑皆载仲氏父祖兄弟子孙所历所终之官,独有一董永为异姓。”若此碑文所录不误,可以确定,公元167年左右今山东曹县(济阴)之地有一位大约五十上下的乡绅董永其人。第三个董永在唐代,《新唐书·孝友传》记载河间有一个孝子董永,曾受到朝廷旌表。第四个董永在宋代,《宋史·董槐传》的传主董槐是南宋的名相,他的父亲叫董永。

 

以上四个董永,只有两汉之间的那个董永最有可能是传说主角的历史原型。董武被废后不久,正逢乱世,山东犹受其害,董武父子生活艰难自不必说,即所谓“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所谓“遭”家贫,只能说明原先董永并不家贫,后来因发生变故,所以致贫;如若原就贫寒,父老岂有“遗财”?董永在贫寒中能“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正是他孝行的体现。

 

高昌侯董永与传说中的董永之间至少有五点重要的吻合之处:(一)二人姓名相同。(二)从时间上看,前者与武梁祠壁画,曹植、干宝的记载均不矛盾。(三)从地点上看,前者与武梁祠画像题记、干宝《搜神记》所记完全一致,皆为“千乘人”。(四)二人都与“孝”有关。尽管高昌侯董永的孝行只是笔者的推测,但“孝”作为高昌侯的传家宝却是史实,所以这种推测有合情合理的一面。(五)二人的生活条件有相似之处。高昌侯董永在父亲被废之后、自己未封之前,有27年的贫寒生活经历;传说中董永家境本来似乎不贫,后来才破财。因此可以认为,董永遇仙传说极有可能是以两汉之间的历史人物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的史实为材料,杂糅东汉时期的神仙观念而形成的。因后人不知它的历史渊源,所以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失真,以致到了东晋时,干宝只听说董永“少偏孤,与父居”的故事,而对他的家世则一无所知了。

 

至于七仙女,曹植之诗称她为“神女”,《搜神记》中她自称“天之织女”。而在《搜神记》成书的东晋时期,牛郎织女的传说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的传播。今存晋代到唐代的董永遇仙传说材料几乎是空白,也许正好说明牛女传说的巨大影响抑制了董永传说的传播。之所以会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既然牛郎已经与织女结缘,那么董永怎能再与之结为夫妇呢?

 

敦煌残卷《董永变文》是一篇重要的文献。变文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织女已经从一个演变成三个了!董永的儿子董仲长到七岁,受人羞辱,要找母亲,一个道士孙宾告诉他说:“阿耨池边澡浴来,先于树下隐潜藏。三个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边旁。脱却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时纵见小儿郎。”织女变成三个的契机,一方面是为了与牛女传说划清界线,另一方面也是以天上星象为依据的。织女星本有三颗,位于银河岸边,三星呈三角形排列。虽然有了三个织女,到底还不能与牛郎之妻截然分开,也不能确认哪一个织女是董永之妻。到了宋代,这个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

 

明代人所编的一部载录宋元旧话本的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在中国早已失传,20世纪初由日本传回国内,书中保存着一篇完整的话本小说《董永遇仙传》。董永的儿子董仲舒为了寻母,道士严君平指点道:“难得这般孝心。我与你说,可到七月七日,你母亲同众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药,那第七位穿黄的便是。”董永所遇的仙女第一次成了“七仙女”。从此之后,明清以来的各种地方戏中,董永所遇的仙女都叫七仙女了。织女一下子变成了七位,那么在天上,她们又是什么星宿的化身呢?

 

有学者考证,在中国古代星象学中,天上以“七星”命名的一共有十三组:北斗七星、紫微垣华盖七星、太微垣常陈七星、天市垣七公七星、东方亢宿折威七星、北方女宿扶筐七星、北方危宿车府七星、西方奎宿外屏七星、西方奎宿天溷七星、西方昴宿昴七星、南方鬼宿天狗七星、南方星宿星七星、南方轸宿青丘七星。这些星宿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其中北方女宿扶筐七星的功能是:“东七星曰扶筐,盛桑之器,主劝蚕也。”(《晋书·志一》、《隋书·志十四》)、“扶筐七星,为盛桑之器,主劝蚕也,一曰供奉后与夫人之亲蚕。明,吉;暗,凶;移徙,则女工失业。彗星犯,将叛。流星犯,丝绵大贵。”(《宋史·志三》)

 

得名较迟的“扶筐七星”,首见于《晋书》,而《晋书》、《隋书》均为唐人所修,则此星大致得名于六朝之后。唐宋时期,扶筐七星的主功能是非常明确,为人间桑蚕、纺织的主星神。因七星相围如采桑之提筐,所以得名“扶筐”,即“盛桑之器”。《宋史·志三》还说:“织女足常向扶筐,则吉;不向,则丝绵大贵。”元人所修的《宋史》对之记录甚明,可知当宋末元初扶筐七星主桑蚕之功能在民间定有流播。而首出七仙姑的《董永遇仙传》正出于宋元之际。可知,扶筐七星的纺织功能及吉凶预兆上的反映正是七星姑形成的星辰源典。这种民俗认定与宋元话本《董永遇仙传》中首次出现七仙女身影在时间与寓意上都是非常吻合的。因此,唐宋之后,民间观念中织女与七仙女才能不相混同,牛女传说与董永传说则自然分离开了。

 

不过,今天民间观念中的所谓“姑儿星”,其实指的是昴七星(昴星团),但在唐宋时代,这种观念还没有形成。唐代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说:“昴七星为髦头,胡星,亦为狱事。明,天下狱讼平;暗为刑罚滥。六星明与大星等,大水且至,其兵大起;摇动若跳跃者,胡兵大起;一星不见,皆兵之忧也。”可能是,后来人们因为找不着“七仙女”的星宿身份,便将之附会到看上去挤成一团的昴七星身上。

 

 

【刘晨遇仙(刘阮遇仙)·刘阮天台·桃源遇仙(桃花仙子)】

 

典故:刘晨遇仙。东汉永平年间。刘晨和阮肇国二人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招至成亲。半年后二人回家。方知子孙已过七世了,时已过百年。无人认识二人,二人返山找仙女,终找不到原路。喻有心花开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刘阮,南朝宋刘义庆小说《幽明录》中人物刘晨、阮肇二人的合称。二人俱东汉剡县人,永平年间同入天台山采药,遇二女子,留居半年辞归。及还乡,子孙已历七世。后又离乡,不知所终。刘阮遇仙的故事选自刘义庆《幽明录》。《幽明录》所记的也是神鬼怪异之事,今佚。在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得佚文二百六十六条。南朝宋小说《幽明录》写刘晨、阮肇入山遇仙结为夫妇的事。整个故事并没有什么怪异色彩,而是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叙述细致动人、委婉入情。特别是仙女们的音容笑貌显得逼真动人。长期以来,这一故事广为流传,已成了后来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典故,常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 故事通过美好仙境的描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群雄割据、战争仍频、充满罪恶和种种艰难困苦的现实世界的厌恶和鄙弃,政治色彩是浓厚的。同时,从中可以看到,即使是超凡入圣的仙女,也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求。后世将“刘阮天台”用为游仙或男女幽会的典故。这是一则极幽美的神仙故事,对后世诗词、小说、戏曲影响甚深,刘郎、阮郎、刘阮等词语已成为诗文中的典故。武陵桃源,描绘一个乌托邦(现代语)社会。

 

刘义庆小说《幽明录》原文:

 

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掺,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其家铜瓦屋。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岨,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欣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至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译文:

 

汉永平5年(公元62年),剡人刘晨、阮肇到天姥山采药。天姥山由刘门山、细尖、大尖、芭蕉山、拨云尖、莲花峰等群山组成,崇山峻岭,峰峦叠嶂,千姿万状,苍然天表,林深草茂,荒野僻壤,深不可测。刘阮二人只管埋头采药,不觉得天色已晚,肚子饥饿了,怎么办?忽然发现山上有桃,就随手摘几个桃子充饥。一边吃桃子,一边沿山湾小溪走,在小溪边以茶杯取水时,看见溪中有“胡麻饭”,他们想溪中有胡麻饭,山中必定有人家,二人就沿小溪往前走,只见溪边有两位女子,十分漂亮。这二位女子看见刘阮二人手持茶杯,便笑笑说:“刘、阮二郎为何来晚也?”好像老朋友相识一样。刘阮二人一惊,不容迟疑,就被邀到家。走进家门,房内绛罗帐,帐角上挂着金铃,上有金银交错,还有几名婢女。进入餐桌吃饭时,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菜肴相当丰富,又有美酒,还有吹、弦、拉、弹伴唱,嘻嘻哈哈,热热闹闹地吃喜酒。用完饭,几个侍女捧着桃子,笑笑说:“二位贵婿随我来。”随伴进房间与二位仙女结为夫妻,各就一间帐宿。过了十天,刘阮要求回乡,仙女不同意,苦苦挽留半年。子规啼春,刘阮思乡心切,二位仙女终于允许他们回去,并指点回去路途。刘阮到家找不到旧址,到处打听,结果在一个小孩子(第七代孙子)口中听到,长辈传说祖翁入山采药,因迷路不知道在哪里?刘阮在山上半年,山下已经到了第七世即晋太元八年 (388年),过去了几百年时间,没了老家,只得返回采药处寻妻子。结果刘阮二人怎么找也找不到妻子,就在那溪边踱来又踱去,徘徊不定。后来该溪叫惆怅溪、溪上的桥叫惆怅桥。这溪就是现在的桃源溪,桥即桃树坞的迎仙桥。后人在那里建了刘阮庙,庙内塑有头戴斗笠,肩背竹篓,手拿药锄的刘阮像。山上有采药径、阮公坛、仙人洞等。

  刘阮二人在那里徘徊了一阵以后,便在山上住下了来,不久就在当地成家繁衍后代,这就是现在的刘门山,当时该村村民全部姓刘,因交通不便,山上生活艰苦,慢慢外流。刘晨的后裔刘尚之,在唐代携带家小从刘门山遣到广西贵县,在贵县生下第三个女儿,取名刘三姐,就是后来的歌仙。后又携带全家流寓广东阳春县,对此,广东《肇庆府志》、《阳春县志》均有记载,所以,歌仙刘三姐的祖籍就在新昌的刘门山(选自《幻子仙城》神话故事山水人物:天姥山药仙刘晨、阮肇)。

 

后世将“刘阮天台”用为游仙或男女幽会的典故。这是一则极幽美的神仙故事,对后世诗词、小说、戏曲影响甚深,刘郎、阮郎、刘阮等词语已成为诗文中的典故。故事通过美好仙境的描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群雄割据、战乱仍频、充满罪恶和种种艰难困苦的现实世界的厌恶和鄙弃,政治色彩是浓厚的。同时,从中可以看到,即使是超凡入圣的仙女,也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求。

 

另录:

 

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远不得返,经十三日饥。 遥望山上有桃树子熟,遂跻险援葛至其下,啖数枚,饥止体充。 欲下山,以杯取水,见芜菁叶流下,甚鲜妍。 复有一杯流下,有胡麻饭焉。 乃相谓曰:“此近人矣。”遂渡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色甚美,见二人持杯,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杯来。”刘、阮惊。二女遂忻然如旧相识,曰:“来何晚耶?”因邀还家。南东二璧(南东二璧原作雨璧东壁,据明钞本改。黄本作西璧东璧)各有绛罗帐,帐角悬铃,上有金银交错。 各有数侍婢使令。 其馔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美。 食毕行酒。 俄有群女持桃子,笑曰:“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夜后各就一帐宿,婉态殊绝。 至十日求还,苦留半年,气候草木,常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乡。 归思甚苦。 女遂相送,指示还路。 乡邑零落,已十世矣。 (出《神仙记》,明钞本作出《搜神记》。)



语译:

 

刘晨和阮肇,进入天台山去采药,因为路远不能回家,已经饿了十三天了。 远远地望见山上有桃树,树上的桃子熟了,就跻身险境抓着葛藤到了桃树底下。 他们吃了几个桃子,觉得不饿了,身体充实了,想要下山。 用杯取水时,看见有芜菁叶流下来,很鲜艳。 又有一个杯子流下来,里面还有胡麻饭。 于是两人互相安慰说:“这里离人家近了。”就越过山,出现一条大溪,溪边有两个女子,姿色很美。 她们看见二人拿着杯子,就笑着说:“刘、阮二位郎君拿回刚才的杯子来了。”刘晨、阮肇都很惊讶。 两个女郎就高高兴兴地如旧相识一般,跟他们说:“怎么来晚了呢?”便邀请刘晨、阮肇跟她们回家。南边东边两壁各有大红色的罗织床帐,帐角上悬着金铃。上面有用金银雕嵌的综横交错的花纹图案交错。两个女郎各有几个侍奉的婢女使唤。 吃的东西有胡麻饭、羊脯、牛肉,味道很美。 吃完饭又喝酒。 忽然有一群女子拿着桃子,笑着说:“祝贺你们女婿到来!”酒喝到尽兴时就奏乐。 晚上,刘晨与阮肇各到一个女郎的床帐里去睡觉,女郎娇婉的情态特别美妙。住了十天,两人请求回家,二女又苦苦留住了半年。从气候、草木情形看,当是春天的时节,百鸟啼鸣,使他们更怀乡思,思归更苦。女郎就送他们,指点回去的道路让他们看清。他们回乡以后,看到乡邑已经零落,才知道已经过了十代了。

 

《续齐谐记》又载 :

 

汉明帝永平中,剡县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粮尽。望山头有桃,共取食之,如觉少健。下山得涧水,飮之并澡洗,望见蔓菁菜叶。从山复出,次有一杯流出,中有胡麻饭屑。二人相谓曰:“去人不远”。因过水行一里,又度一山出大溪,见二女,颜容絶妙世未有。便唤刘阮姓名如有旧。喜问郞等来何晩。因邀过家,厅馆服饰精华,东西各有床,帐帷设七宝璎珞,非世所有。左右直,悉靑衣端正都无男子。须臾下胡麻饭、山羊脯,甚美。又设甘酒。有数十客,将三五桃至云来庆女壻,各出乐器歌调作乐。日向暮,仙女各还去。刘阮就所邀女家止宿行夫妇之道,留十五日求还。女曰:“来此皆是宿福所招,得与仙女交接,流俗何所乐。” 遂住半年,天气和适,常如三二月,百鸟哀鸣。悲思求归甚切, 女曰:“罪根未灭,使君等如此。”更唤诸仙女,共作歌X送刘阮。从此山东洞口去,不远至大道,随其言。果得还家乡,并无相识,乡里怪异,乃验得七代子孙。传闻上祖入山不出不知何在。旣无亲属,栖泊无所,却欲还女家寻山路不获。至大康八年,失二人所在。

 

《刘阮洞记》:

 

刘阮洞其传久矣,余窃邑于此访于故老,往往不知其所在,此按图得之以询护国寺僧介丰者,乃曰:洞居寺之东北二里,斜行山谷,隐于榛莽间,人迹罕及;本朝景祐中,先师明照大师尝采药还,见桥跨水,光彩眩目,二女未笄,戏于水上,如刘阮所见,此水仙之洞府也。元祐二年春,植桃数百,本所以追遗迹继故事也。越明年,三月十日丁丑,寺僧报桃花盛开,并以其景物之盛求名焉。令率县尉晋云郭仪彦文、监征开封曹(“宋”去木加求)得之来游,而黄岩主簿西安王沔之彦楚、与其弟宣德郎知金华县事汉之彦昭继至,乃相与幅巾杖藜,徜徉行歌,沼涧而上,观渌波之涟漪,听寒音之潺湲;微风过之,余音清远,飘飘然犹锵珮环而朝玉阙也,遂名之曰“鸣玉涧”。涧之东有坞植桃数畦,花光射日,落英缤纷,点缀芳草,流红缥缈,随水西下,此昔人食桃轻举之地也,遂名之曰“桃花坞”。自坞以北,行数步,攒峰叠翠,廻拥,中有涧流,随山曲折,而游人之道从之,及水穷而道尽,则有潭清彻渊澄,可鉴毛发,郡山倒影浮碧摇荡,中有洞门,潜通山底,其深不测,虽淫霖暴至而不盈、大旱焦山而不涸,此等僧见金桥之地也,遂名之曰“金潭”。潭之南浒水浅,见沙中有磐石三,不没者数寸,可坐以流饮,自上流浮(“不”下+“皿”)盘,随流荡漾必经三石之间,俯而掇之,如在几案,此群仙会饮之地也,遂名之曰“会仙石”。拟石之端,仰而视之,三峰鼎峙,峻极云汉,寒光袭人,虚碧相照,悬崖落花,红雨散乱。其东峰则孤危峭拨,仪状奇伟,上有双石如绾鬟髻,遂名之曰“双女峰”;其西峰则壁立千寻,上边巨岳,朝阳方升,先得清照,遂名之曰“迎阳峰”;其中峰则居中处尊,以双女、迎阳为之辅翼,群山之翠,合而有之,遂名之曰“合翠峰”。三峰之间,林麓(“距”左+束)广,草木瑰异,左连琼台双阙之山,右接石桥合涧之水,采芝茹术,撷翠佩芳,杖履轻而白云随,(口关)语高而山谷应,(“修”左+上“攵”+下“羽”)然而性直,欲跨双凫,御清风逍遥乎不死之乡,而不知尘境之卑蹙、涉世之有累也,遂名之曰“迷仙岛”。以出,至于迎阳峰之下,有巨石偃于山腹,广袤数丈,寺僧目石为址,构亭于其上,画桷雕楹,(“羽”下+“军”)飞鸟革,前临清(氵此),瓦影浮动,鱼跳圆波,光弄樽殂,浮杯之迹顾指在目,遂名之曰“浮杯亭”。是日也,天气清明,东风和畅,岩端过两(“距”左+束)云漏日,余与诸君,携(木因)席,挈壶觞,上登崔嵬,下弄清浅,流觞藉草,惟兴所适,山肴野蔌具于临时,脍灵溪之鳞,茹金庭之蕨,无备具之劳也。挂衣长松,落帽幽石,带慵则披衣履,倦则跣足解巾,漉酒玉山自颓,无衣冠之束也。意所欲饮,命尊注之,一引而尽,量穷则止,无锺鼓之节也。酒酣浩歌,声振林木,音无宫(“滴”右),惟意所发,樵夫牧厮为之扪,高崖履危石,荷柯倚荣而视之,彼乌知其非刘氏之子阮氏之孙、厌洞府之未广而复为山间之游乎?既而夕阳西倾,暮烟四塞,洞天之景,恍若失之于是,寻云路骋归骏,松月照人,金影破碎,遥闻鸡犬,乃悟人间,诸君皆遽然而警,相顾而语,疑夫陵谷之变,更而子孙之迁易也。时郭彦文立马谓余言曰:数千百年湮没之迹,自公发之,今日胜游之乐,可无文以记之乎。余病,夫山水清而文辞俗,景物富而才思穷,不能尽洞中之幽趣,固辞而不获免,乃书其所见之实,以塞来命。若夫写难名之象,发不尽之意,则诸君之新辞雅咏在焉,非予所能道也。

 

 

【王质遇仙(仙童仙翁)、王质烂柯、围棋】

 

南朝梁文学家任昉在《述异记》中,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

 

 晋时樵夫王质,家居衢城太白井侧,有母瞽目。某日樵归,见母双瞳炯炯,惊喜莫名。母言适有二丐来,果腹后以气吹拂,目乃复明焉。遵母嘱,往寻丐者。于石室山见二貌似者弈战,质不敢惊动,且亦嗜此,遂坐斧柯以观。弈者一老一少。无何,少者曼声歌曰:“棋局纷争兮无尽期,尘梦昏沉兮醒何时?”歌毕,予桃一,色艳香浓,味尤甘,食后飘飘乎乃欲羽化。时老者起乱棋曰:“倦矣,盍归乎?”言讫不见。质愕然起视,日西沉,柯烂若泥矣。乃返。衢城迥异往昔,无一相识者。传闻母已登仙。自此淡然世事,后莫知所往。石室山因烂柯山。“仙界方一日,人间已千年”之谚,盖原于此也。

 

晋朝时,浙江衢州有一座石宝山。山上林木茂密,奇花飘香。山中还有一个石洞,深不可测。洞口紫雾缭绕,洞内时有仙乐飘出,人们也常看到一些神仙自洞中出入。

一日,衢州樵夫王质上山砍柴,时值正午,骄阳似火,暑热难挡,他便进入洞中歇息。洞深处有一室,室中有石桌、石墩,两位鹤发童颜的老翁正下围棋。王质虽说是山野粗人,但通晓棋路,颇有棋术。此时,他被两位老翁的棋艺迷住了,便站在一旁细心观看。两位老翁边下棋边吃甜枣,偶尔也顺手递几个给王质吃,他的肚子就饱了。有时渴了,就喝几口老翁壶中的泉水,精神格外抖擞。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两位老翁的一局棋还未下完。这时,一位老翁对王质说道:“嘴比嘴大,嘴比嘴小;嘴被嘴吞,嘴被嘴咬。”王质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了老翁这话的意思,于是便向两位老翁告辞。

王质出得洞来,再看放在洞口的斧头,斧头已经锈蚀,斧柄早已烂尽。旋归故里,已足百岁,无复当时之人。后来,人们把石宝山改为烂柯山。

 

“王质烂柯” 与围棋的典故:

 

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住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

 

王质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世间的巨变。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中“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就引用了这个典故。诗人用王质自比,表达了他遭贬离开京城二十多年后,人事的沧桑巨变所带给他的恍如隔世的感觉。

 

烂柯山,又名石室山、石桥山,位于衢州市东南10公里处,与全国重点大型化工企业衢州化学工业公司隔江相望。此山黛峰翠嶂,景极幽邃。是浙江省重点名胜风景区,被誉为“围棋仙地”,位于石室村东,西临乌溪江,海拔 164 米,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 2公里,群山盘回,景色幽邃。远眺烂柯主峰,如一座巨大的石桥,鬼斧神工蔚为奇观。石梁下主洞高10米,东西宽30米,南北深20米,即晋虞喜《志林》曰:“信安山有石室”之谓。山明水秀,风景优美,道书中称它为“青霞第八洞天”。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诗和流传久远的民谣都描述一个美丽又神奇的传说——王质遇仙,也记载了烂柯山与围棋这一史实。美丽的故事,神奇的传说,吸引了许多文人骚客,如晋代的虞喜,南北朝的任昉,唐代的孟郊、刘禹锡,宋代的朱熹、陆游,明代的徐渭及近代的郁达夫、邓拓等,有的亲临,有的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烂柯山已收入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辞源》、《辞海》、《中国地名大辞典》等名典,名声远播海内外。由于烂柯山远播的名声和传说本身的美丽,神州大地上称烂柯山或有烂柯传说的地方甚多。有山西陵川的棋子山,河南新安的烂柯山,广东肇庆(端州)的烂柯山,四川西昌、达州、福建南平、陕西洛川、江苏吴县、山西武乡的烂柯山,成都的烂柴山、山东莱芜的棋山,武夷山的仙弈台等都有类似的传说。且大都以正宗自居。那么,古籍中的“王质烂柯”究竟指的是何处烂柯山呢?“围棋仙地”又到底在何方呢?对此,众说纷纭,连近版《辞海》对烂柯山今址也作了回避,《中国历史文化悬案总览》则将其列入,称“烂柯山”有6座。

 

 

【郭子仪遇仙(织女)】

 

郭子仪从军遇仙的故事:

 

唐代郭子仪是华州人,起初在沙漠边塞当兵驻防,后来因为到京城催军饷,走到离银州十几里的地方时,忽然起了风暴,刮得飞沙走石天地昏暗,没法向前走了,就躲进道边一间空屋里打了地铺住下。这天夜里,忽然房子左右一片红光,抬头看,只见空中有一辆华丽的车子慢慢降落下来,车上的锦绣围帐中坐着一个美丽的女子正俯身向下看。郭子仪急忙跪拜祝告说:“今天是七月初七,您一定是天上的织女降临了,请赐给我富贵和长寿吧!”仙女笑着说:“你能得到大富大贵,也能长寿的。”说罢,车子又慢慢升上天空,那仙女一直看着郭子仪,很久才消失。郭子仪后来由于战功而官居高位大富大贵,声名显赫。唐代宗大历年初,郭子仪镇守河中时,得了重病,三军部下十分忧虑,郭子仪就请来御医和幕僚王延昌、孙宿、赵惠伯、严郢等人,对他们说:“我虽然病很重,但我自己知道决不会死的。”接着他就把在银州遇见织女的事说了,大家这才放了心,都向他祝贺。

后来,河北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叛乱,即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郭子仪率军平定了叛军,保卫了唐王朝,官至极品,福寿双全。他官做到太尉(最高军事统师)、尚书令(宰相),被尊称为“尚父”,活到九十岁才去世。民间传说很多,根据 郭子仪遇仙传说,后人也创作了不少作品!

 

 

【秋翁遇仙(牡丹仙子)】

 

传说古代有个老秋翁,虽然家贫如洗,却爱花如命,他在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花,小花园姹紫嫣红,百花争艳。 一天,老秋翁从恶霸张衙内的管家张坝手里,买回一棵三年不开花、快要枯死的牡丹。经他细心养护、精心培育,枯萎的牡丹居然开出鲜艳的花朵。张衙内闻讯闯进秋翁家,想霸占其花园。秋翁不答应,张衙内便指使恶 奴将花卉打得稀烂。秋翁万分痛心,无奈重整花枝。这时,牡丹仙子变成村姑,施法帮他使落花返枝。张衙内得知后,诬告秋翁以妖法惑众,将其关进监狱。贪官府尹接受了张衙内的贿赂,欲判秋翁有罪。牡丹仙子又施法扰乱了公堂,并警告贪官不得为非作歹。贪官无奈,只好释放秋翁。正在秋翁园内饮酒作乐的张衙内,也被牡丹仙子施法刮起的狂风吹进河里淹死。秋翁重返家园,只见百花开得更加鲜艳。

 

神话传说出处:《今古奇观·灌园叟晚逢仙女》、《醒世恒言·第四卷·灌园叟晚逢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