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家地产北京门店: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0:53:45

    距离县城从江丙妹镇大约5公里,流到广州去的都柳江,就是从岜沙村东边和南边不远处的山谷里缓缓流过。而2005年央视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乡村医生李春燕住的地方距这里也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
      月亮山区的人们曾经自称自己是第九世界——这里是贵州的第三世界,贵州是中国的第三世界,中国本来就是第三世界。而对我们而言,这里是一个充满爱、真情和真实的世界,这里是美丽、古朴、和谐和永恒。
        岜沙作为月亮山区的一个小小的部分,更具有这所有的特质,虽然距离县城不足5公里,可这里仍然保持了其远古以来的风貌,村里古树参天,吊脚楼鳞次栉比,炊烟袅袅,歌声悠扬,舞蹈欢快。这里看不到灯火,看不到电线杆,也看不到水塔,是一个梦境般的田园。
岜沙的芦笙芒筒舞

  
        寨子里因为没有太多外界扰乱而保持着灵魂深处的本真模样,在炊烟袅袅间散发出历史的沧桑气息。自古以来,岜沙人在半山腰修建梯田,种植水稻和蔬菜,收获季节,他们把稻谷捆好,一束束地搭在禾晾上晾晒,之后,把收获的粮食贮藏在由木头支起来的悬空的禾仓中,以保持长久新鲜。几千年过去了,依旧是这片山地,吊脚楼伫立,梯田茂盛,人丁兴旺,欢歌笑语响彻山间。
        岜沙人自古崇尚太阳,崇拜树木,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的服饰、头饰和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男子打扮古朴,火枪成为重要的佩带。因此,岜沙风情曾在民俗研究、旅游、摄影等相关行业掀起一股风,岜沙也被海内外学者认为是“苗族生态文化的活化石”。
祭拜树神


        其实很难概括岜沙的风貌,若一定要要概括,“唐朝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就是这里最好的写照。而岜沙所属的贵州省黔东南州,则与美丽雄浑自然的西藏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胜地之一,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最后的家园”。
        几千年前,岜沙祖先在山顶附近的区域内依山势建起若干栏杆式吊脚木楼,现如今,岜沙已经发展成以老寨为母寨向周边散开的5个自然寨,400多户人家的2000余岜沙人在这个远离尘嚣的村落中安享着自己的恬淡生活。这里的村民以稻作为主,狩猎为伴,发髻、火枪和古树是这里的“三大宝”。
        走进岜沙,有如置身远古的部落一样。寨门口有年轻的枪手们站着,他们没有什么表情,但是当你主动和他们答话时他们就有了很淳朴的笑容。村寨里凡成年男子都佩戴一只属于自己的火枪,目光凶悍深邃,喜怒不行于色,颇有远古武士风范。
        他们坚定地称自己是“最正宗的苗族”、“蚩尤大帝的子孙”,守护着几千年未断的传统。岜沙苗人随身带枪,和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关。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褪去,火枪的意义也发生了嬗变。
岜沙斗牛

        岜沙的芦笙节和苗年节是每年农历的11月底,每逢这个时候,岜沙村民便会用传统的古老庆典方式,举行持续5天的盛大的芦笙会,引吭高歌;宰牛祭山,迎接新年到来,祈祷来年丰收。
      而在节日里,岜沙人要在丛林里的芦笙堂表演祭祀祖先、镰刀剃头、迎娶新娘等节目,姑娘盛装助威,小伙吹得芦笙粗狂奔放,尽显了古朴的本色,最后与客人手拉手共跳芦笙舞而结束。
        岜沙男子的装扮很有特色,身上一般是一身土法染制的青布衣,宽大的直筒青布裤,腰间别着砍刀与牛角火药筒,肩上扛着火枪。而他们的光头上,一般都挽着一个模式的发髻。发髻在苗语里叫“户棍”,是男性成人的标志。“户棍”就是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头发,留下顶部的头发,盘发为髻。
        据说这种装束是由苗族先祖蚩尤传下来的,岜沙人也因此自认为是最正宗的苗族。“户棍”发式是在中国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而他们的剃头工具就是用镰刀。剃头的时候,持刀人拿着一把旧的镰刀先在地上蹭几下,为“求地气”,再在衣服和手掌上背几下,叫“求人气”。然后就是洗头,再下来就是剃头,一刀下去,一缕头发“应声”落地,整个过程像一个仪式。
        岜沙男孩出生后一般不剃头,只是到十五六岁的时候由本家鬼师用镰刀把一头长发剃去,只留下中央的一撮并梳成高高的发髻,也就是堪称岜沙部落标志的“户棍”发型,然后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火枪,标志着他们进入了独立的阶段。 镰刀剃头


          另外,在岜沙,方圆几公里的地方看不见坟冢,原因是岜沙人敬畏树,村里每出生一个孩子,家里人就会为孩子种下一棵属于他的树,当他去世的时候就将树砍掉,做成棺材,把人埋在树下,再种上一棵树。从现代的角度来说,这样既保护了生态,又减少了土地的占有。
        新中国建立后,村里设立了现代化的学校,普及了教育,村里也设立了广播站,也拥有了电视等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但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乡民至今仍然保留和沿袭着传统的服饰、建筑、音乐和习俗等,尤其是古朴的民族风情在苗族众多分支中独具一格,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现在,政府有关部门开始在这里发展旅游,虽说很大促进了这里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可是,这个小小的村庄在今天的全球化分工的背景下,人们光是靠在地面的劳动,已经无法解决亲人的穿衣和治病问题,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虽然也很苦,但是拿到了比在家乡多十倍的收入,不知道这样的田园牧歌还能够维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