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稳健投资理财:杨振宁:老去的廉颇 老不去的少年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42:11
有人说,杨振宁已经成为一个中国成功男性的符号:生于学术世家,35岁就得了诺贝尔奖,自此成为一代宗师;政治上,地位超然,历代领导人都礼为上宾;生活上,发妻杜致礼是大家闺秀,子女双全且均事业有成,到了耄耋之年,又有“上帝恩赐最后的礼物”……
相比李政道的低调,杨振宁虽然未如期望得到第二个诺贝尔奖,但他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挑战着国人的神经:他说28岁的翁帆给了自己重回青春的欢喜,他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比美国好,他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他是学者,又不像学者;他是爱国者,又不像是纯粹的爱国者。
顺遂人生:每一步都做有利的选择
在移民美国之前,虽生逢乱世,杨振宁的人生可谓一帆风顺。
出身学术世家。半个多世纪前,学界提到杨武之,真是“天下无人不识君”。中国第一名因数论研究获得美国博士学位 的学者,归国后,杨武之在清华大学任教20年之久,陈省身、华罗庚等均出自他门下。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杨振宁的早慧很早就被发现和善加引导,唐诗宋词、 易经八卦、数学英文均在教授之列。[…详细]
庚子赔款奖学金给了杨振宁人生最重要的机会。1945年8月,杨振宁乘飞机到印度,再由印度搭运兵船赴美留学。 这个成立于1909年的项目为中国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钱学森,邓稼先也先后依靠此项目留学美国。前者学成之后,在遭到软禁的情况下抗争,最终周恩来拍板 用15名高级战俘换回国;后者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之后回国,成为“两弹元勋”。1971年杨振宁来华探亲时曾问邓稼先:“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 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泪流满面。
师承费米,结交李政道,学术之路上有良师有益友。费米是谁?用杨振宁的导师来介绍肯定是不合适的,这位1938 年就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在业界声名显赫,他去世后,物理学界以费米作为长度单位之一。而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恩恩怨怨,实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从 1946~1962年,两人的合作长达16年,曾经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同出吴大猷和费米门下,因宇称不守恒理论永被后世学者铭记,同获诺贝尔奖,最后却 断然决裂,数十年虽对面而如陌路,不能不谓遗憾。[…详细]
移民美国,父亲终生不宽恕。踏上美国19年后杨振宁终于做了移民美国的决定。对于拿着庚子赔款留学的他来说,这 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在谈及移民原因时杨振宁提到了买房事件——因为他是中国人,美国业主拒绝交易。还有一些科研上的问题。于是,在不敢告诉家人,在了解 了“迁居别国被认为是彻底的背叛”的情况下,杨振宁移民了。恪守“有生应记国恩隆”的杨武之,至死没原谅儿子。[…详细]
网络有贴曝,杨振宁很庆幸,人生每个阶段都做了最有利的选择。且不管这句话是真是假,事实确实如此,相比早早为两弹献身的邓稼先和文革被批斗的钱三强,杨振宁确实选择了最自己最有利的道路。
热爱中国:曾经一度矛盾,如今积极乐观

矛盾的爱国者——做杨振宁还是做邓稼先。杨振宁和邓稼先小时候就是朋友,一直到美国留学时两个人住一间屋子亲如 兄弟。邓稼先读完博士后就回国了。那时国内实行供给制,每月只给300斤稻谷做工资。杨振宁留在芝加哥大学,后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后来得了诺贝尔 奖。邓稼先回国不久就组织人员研究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因为那时候研究条件很差,也经常出事故,所以邓稼先62岁时就去世了。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生活道路 了。
邓稼先去世后,杨振宁写了下面几句话:“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的,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 会仍然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评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邓稼先庆幸!”是的,能像邓稼先一样一生不悔的人,不多了。
乐观的爱国者——对中共信心满满。1971年,去国26年的杨振宁第一次回国探亲,这是他和中共,和新中国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回美国后杨振宁对“文革”中的中国大加赞扬。
多年以后,杨振宁对当年的言论失察作出过反省:“我那时没有了解‘文革’的真相,我承认我是蹩脚的新闻记者。可是请注意我不是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身份 或心情去中国的。”不过如今的杨振宁依然乐观:“我活了八十多岁,你没看到我小时候中国的样子,中国能够从那时到现在,这里头最重要的贡献是因为有中国共 产党……你如果去问基辛格,他一定同意。现在大家也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大跃进”的时候饿死了几千万人,这个从科学证据、数字证据都可以看出来,可是总体 讲,有今天的样子,还是靠了共产党。”
罔顾非议:中国教育模式胜西方
七八年前,回到清华的杨振宁,做了一个让世人震惊的决定——年届八十教大一学生。在教了一学期本科一年级物理后,杨振宁开始频繁公开发言,论调皆是强调在中外对比中,中国模式胜于西方。大谈中国学生的勤奋扎实,是杨振宁乐此不疲的话题之一。
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2007年,杨振宁曾以一句“建国以来,中国的大学办得很成功。”掀起轩然大波,如今,他 依然坚持这个观点。他说,50多年来,中国大学培养的大学生对中国的贡献无与伦比。他说,由于中国的学生做的习题远比美国学生多,基础远较美国学生扎实。 “我在中国和美国都教过大一的学生,我觉得中国的大一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更努力学习。”
十年内中国人拿诺奖。“在中国本土上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指日可待,20年内一定会出现。这个预计还不太乐观,应该说10年之内就会出现。”十年之内得诺奖,杨振宁言之凿凿信心满满。
记者曾拿这个问题问杨的宿敌李政道,李沉默了一会儿说:“算命我不会。”
结束一党执政不利科研。2011年6月7日,在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上,当杨振宁被问及民主与科学的关系时,他以 苏联为例,认为苏联虽然不民主,但科学仍然蓬勃发展。“在专制的体制下,能不能有科研的发展,苏联当时是很专制的,可是它的科技发展有些方向是非常成功 的……中国要是现在放弃一党执政的话,我认为对科技发展不利。”

浪漫因子:82娶28——我们是天作之合
杨振宁的老友黄昆说他是一个“最正常的天才”,“正常”是说他有普通人的爱好,也有普通人的情怀。事实上,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杨振宁是过于浪漫了。
6月18日,是杨振宁九十大寿。他挽着翁帆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一如以往,坦坦荡荡温情几许。
老夫少妻,是所有香艳段子中必备的题材。而54岁的年龄差距,更是突破了很多人的底线。面对非议,翁帆高调之中显得低调沉稳,该出现时出现,但从不多言。而杨振宁更是坦坦荡荡,以“她觉得我很纯”等言论挑战着大众的神经。
老夫少妻到底怎么过日子?台湾女作家平路在文章中说,她在一场音乐会上巧遇杨振宁夫妇时,“远远看着,白发红颜,像浪漫的佳偶”。但仔细一想,老少 配的真相其实是“视网膜破洞,膝盖风湿刺骨,夜晚还有欲尿的感觉,站着憋气,却又像滴漏迟迟不出”。她还说,当杨振宁碰到翁帆,就像是“老年的孤独碰上青 春的孤独”,加起来说不定正好是一百年的孤独。[…详细]
此番言论惹得杨振宁夫妇勃然大怒,在杂志上申辩“我们没有孤独,只有快乐”“是'天作之合'”。
当然堵不住大家的嘴。陈文茜说,作为一场爱情交易,他们的买卖贸易额度比凡人大,女的换到了所有年轻女人梦寐以求的地位;男的获得了所有年老男子共同渴望的年轻肉体。[…详细]很犀利,也很符合大众的口味。
但是看客们:感情这回事,没人说得清。即使别人说你们是百年孤独,转念想想,“天杀的!天底下有哪几个婚姻不孤独?”
老夫聊发少年狂 这是为哪般?
与杨振宁同时代的科学家们,要么已经故去,要么沉默不语。
如他自己所说,他从“那时的中国”走来。他的高调和喧嚣告诉我们的,不止是诺奖和女人,而是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史。他远赴海外,他移民美国,他小心回来,他高调回归……成长民国、立业海外的他一次次强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他依然在做学术。最近一次露面,他报告了在冷原子领域的最新进展。但更多时候,他谈中国模式、谈中国高校、谈一党执政。正如三十年前,他在美国谈文革。
低调从不是他的个性,但耄耋之年似乎愈发狂放。好事者又要问:这是少妻给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