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按揭贷款流程表格:聚焦德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46:29
第二期(2007年)广西校长培训班论文汇编选

 

聚焦德育,建章立制,实现全员育人理念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探讨

                   首席导师 鲍贤俊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赵善兵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借鉴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等多所上海市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经验,探讨改进本校德育工作的思路。

【关键词】德育工作、保障、目标、探讨

前言素质教育,德育为先。对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德育工作是学校育人的核心工作。笔者有幸来到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挂职学习,同时还考察了上海市的多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聆听了十几位上海市的中职名校长以及几位专家学者的报告,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上海市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表现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文件制度健全,经费投入充足,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德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效果显著。受到上海经验的启发,对我校的德育工作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借鉴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等多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经验,提出进一步改进本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探讨。

一、学校基本情况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于1979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批准创立,学校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委员会。现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全国纺织中专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广西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是目前广西唯一的一所纺织服装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目前占地60亩,建筑面积30733平方米。教职工140人,在校学生5300人。所开设的纺织、印染、服装类专业具有较强的行业特征,目前学校已形成“专业稀缺程度高、就业对口率高、校企合作程度高”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1、学校周边环境复杂,校内资源稀释,综合管理难度大。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坐落在南宁市陈西路,学校毗邻陈东村、陈西村,地理位置属于城乡结合部。近几年,学校周边这两个村子的农民建了大量的房子用于出租,致使学校周边成为外来流动人口聚集地,随之而来的小饭店、烧烤摊、网吧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学校周围,从早到晚打麻将声、吆喝声、划拳猜码声不断,学校周边的人文环境令人堪忧,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大染缸之中。

另外,由于占据行业特色的优势以及中国入世、东桑西移等大环境的良性影响,学校生源比较充足,近年来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在校学生规模扩张太快,校舍不能满足需要,迫不得已在陈西村租了六栋楼安排900名学生居住。住在校外的900人也给管理和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师生比过大,生均拥有的设施设备明显不足,公共设施使用时的过度拥挤会增加学生发生摩擦、引起矛盾的机会。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学校德育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工作的领导核心。

我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尽管也取得一些成绩,但与上海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从总体上看,学校德育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工作的领导核心,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学校领导班子6人,一名校长,一名党委书记,三名副校长,一名副书记。其中一名副校长负责学生工作,分管学生科和保卫科,学生科负责全校学生的管理,各专业科室则没有管理学生的职能;一名副书记负责德育工作,分管团委,而团委负责管理各个学生社团,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学校没有德育工作领导机构,没有德育教研室。政治教研组的老师只管上课,很少参加其它德育活动。这样的德育管理系统明显导致了人员的分散和管理的职责不清状况,学生科、团委、政治教研组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单打独斗,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有时甚至会发生相互扯皮的不和谐情况。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和策划,因而德育工作缺乏创新,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学校有礼仪队、模特队、舞蹈队、爱乐演唱队、文学社、书画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等各类社团15个,各社团每学期都开展各自的活动,但有的活动缺乏德育老师的指导,很多活动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把德育渗透到每次活动之中,活动过后也没有很好地进行归纳总结,升华主题思想。全校上下还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意识和氛围,教师上课没有很好地将德育融入课堂,管理人员服务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比较淡薄。

3、学生生源结构不均衡,学习、行为习惯较差。

现在校学生5300人,其中男生1897人,占35.8%,女生3403人,占64.2%。高中学历占5.2%,初中毕业占94.8%,所以大多数学生年纪为15至17岁,正处于叛逆的年龄。农村学生4956人,占93.5%。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在学习上和在生活上都比较自卑,不爱学习、组织纪律性差、不讲卫生等现象比较普遍。尤其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是,部分学生虽然来自农村,特别是桂西部农村,经济相当困难,但在他们身上怕苦怕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仍表现得十分突出。从生源地看,因为学生报读我校多数是本校学生介绍,多年下来,使得各县分布并不平衡,比较集中在少数几个县市,其中平南、岑溪、横县、贵港、博白四个县市的学生就占了35.2%,学生中以老乡结帮形成势力问题值得关注。

三、对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探讨

1健全学校德育管理机构,为德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为了保证德育的有效实施,确保德育工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学校应该明确校党委是德育管理的领导核心,把抓好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党委工作的重点。成立学校德育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挂帅,班子成员、各部门领导参加。德育工作委员会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德育工作框架、目标及计划,督促各部门组织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负责做好协调、检查、指导和服务工作;负责定期对学校德育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组织召开德育工作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对先进的德育经验及时加以推广;负责制定完善德育工作规章制度和德育评价体系;负责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人人参与德育工作的氛围,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成立德育研究室,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制定德育研究课题计划,指导德育科研。进一步明确各科室的德育工作职责。学生科主要负责全校学生的日常管理、纪律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培养,负责管理和指导班主任、学生会开展各项工作;团委主要负责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负责组织指导各班团支部、各社团开展各种活动;保卫科负责搞好学校的安全保卫和校园秩序,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教务科及各专业科负责将德育融入教学中的教学改革、教学安排实施和教师课堂管教管导情况的检查,负责实施德育学分制的相关工作;总务科负责动员后勤人员开展“服务育人”活动,抓好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和各项服务与保障工作;党办、工会负责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的宣传教育,在教职工中深入开展“三育人”活动,营造全员参与德育的氛围;校办、人事财务科要根据学校德育工作委员会的安排,作好协调与服务,保证德育工作方案的实施;其它部门也要结合本部门的工作特点,协同做好德育工作。

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框架图:

 

  2、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运行机制,为德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1)推行德育学分制,形成学生德育的长效机制

以推行弹性学分制为契机,实行德育学分制。目前我校已全面推行弹性学分制,这为实行德育学分制创造了条件。德育学分制是一种新的德育管理制度,它是根据上级的德育要求和中职学生生活的阶段特点,将学生德育工作的目标、过程和考核有机地结合,使德育活动制度化、课程化、学分化,将德育的内容和环节换算为学分,将德育的过程和结果成绩化,把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活动、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全部纳入德育学分制的评价体系之中。德育学分制因为有了明确的德育工作目标和可操作的具体活动,学生非常清楚怎么做可以得到学分,怎么做会被扣减学分,看得见,摸得着,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规范性,学生获得德育学分的过程就是学校育人的过程。

(2)完善德育奖励制度,形成德育工作激励机制

为了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调动全校教职工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全体同学努力学习,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自觉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德育奖励制度,形成德育工作激励机制。要继续实行每年在教职工中评选“三育人”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在学生中每学期评选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纪检员、优秀团员、优秀毕业生、先进班级、文明宿舍、先进团支部。要加大先进评选的比例,加大奖励的力度。要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进一步修改各类先进评选的条件和评选办法。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为了进一步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每学期班主任考核和每学年评选“优秀班主任”的基础上,试行星级班主任聘任制。连续二个学期考核为优秀的定为一星级班主任;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一次或连续三个学期考核为优秀的定为二星级班主任;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两次或连续五个学期考核为优秀的定为三星级班主任,依此类推,直到五星级。凡聘为星级班主任者,按不同的星级享受不同的班主任津贴系数。

(3)成立心理辅导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承受能力还很差,却要承受着中考受挫、家长责怪、同学冷眼、学习吃力以及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诸多压力,因而经常表现出厌学、自卑、孤僻、叛逆、压抑、焦虑、烦躁、攻击、敌对、敏感多疑、网络成瘾……。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过去的学生管理中,我校除了每年请心理专家来给学生做一到两次心理讲座以外,心理健康教育几乎还是片空白。因此,成立心理辅导室,聘请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个案辅导、团体辅导或讲座,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学生德育的当务之急。同时,要抓好对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知识培训,把班主任培养成为班级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教育者与管理者,是对学生全面负责的老师,从事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可以充分发挥班主任角色的优势,可以把心理辅导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与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心理素质。毫无疑问,这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4)提高德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为学校德育提供经费支撑

以往,我校的经费比较多地投放到设施的改造,实验设备的添置上,对德育工作的投入相对较少。要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必须有资金保证。德育不是句空话,要有投入,要有载体,因此,学校每年应在预算时按一定比例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德育工作,专款专用。另外,由于学校正在征地,校园整体规划一直未定,致使校园美化不能实施。目前学校的环境还比较差,楼房陈旧,设施不足,其中学生住宿条件尤为简陋。环境越是不好,学生就越不爱惜,损坏公物、糟蹋环境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待完成征地,校园整体布局确定下来后,要抓紧校园美化,把面积不大的校园打扮的精致而美丽,并创设一种校园特有的文化氛围,让学生随时感受到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这是环境育人的需要。

3、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育人职能,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环境

(1)发挥学生口管理协调职能,实现管理育人

学生科和团委是直接接触学生的两个部门,在我校德育工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后,这两个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合作,发挥德育工作主要职能部门的作用。

学生管理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手段。学生科要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全面了解和及时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出现的问题。要全面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指导班主任工作,提高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完善学生管理的“班规”、“校规”等有关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避免学生因认识、情感的不稳定、不持久、不正确而导致行为的偏差。要切实布置好新生入学教育、军训以及每学期的全校学生大会、主题班会的内容,提供相关资料,抓好班会课的督促检查工作。协同保卫科搞好学校安全保卫,确保学校有安全的教学环境。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民主与法制、安全与防护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安排好值周组、学生行为规范值周班级、纪检部等开展工作。

 团委要承担起对青年团员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搞好团的自身建设,做好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带领和指导各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德育工作内容,使每次活动都能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比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利用升旗仪式时的主题发言对学生进行忠诚、团结、感恩、健康、环保等各种主题教育,上海市商业学校通过选拔每日升旗手以提高学生的荣誉感,这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2)增强各部门服务意识,实现服务育人

服务是职业学校的产品之一,学生是购买教育服务的顾客。在学校里,我们要么在给学生提供教学服务,要么在给学生提供后勤保障服务,要么在给学生提供就业推荐服务。但学校毕竟是育人的单位,在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还有育人的责任。总务科、就业办等部门都是学校向学生提供服务的窗口,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服务达到育人的目的。例如:当某个同学身患急病,班主任第一时间来到身边,并组织同学给予他精心的照顾,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叫团结友爱,什么叫集体的温暖;当某个同学到总务科报修时,总务科的师傅以最快的速度修好故障,这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什么叫效率;当某宿舍的下水道晚上发生堵塞,总务科的师傅及时前来抢修,不怕累不怕脏,一直干到深夜,这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敬业,什么叫吃苦耐劳;当就业办的老师为一个就业有困难的学生耐心地给予就业指导,不计其烦地打电话与各个用人单位联系,直到帮这个同学落实好就业单位,实现学校当初包推荐就业的承诺,这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诚实守信……。而敬业精神、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团结互助、讲究效率不正是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品德吗?

(3)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实现教书育人

要做好德育工作,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就我校而言,政治教研组的老师和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因学校班级多,教师相对不足,基本上所有教师以及部分行政人员都当了班主任,有的甚至是临阵磨枪,受命于“危难”之际,没有做学生思想工作、善于与学生沟通的方法和经验。这样的德育教师队伍难以胜任德育工作。当务之急是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要通过在职学习和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德育教师的工作能力。每学期举行班主任培训班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安排班主任利用带学生下厂实习、到企业看望实习学生等机会深入企业,了解行业、企业的规范和对人才的要求。多组织德育骨干教师赴校外学习考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德育教育的基本方法,所以承担德育工作的教师还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品格,要有爱心、耐心与宽容。常听到有些老师说:“现在的中职生一届比一届难教。”这话虽然有些抱怨的成分,但的确也说出了做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的艰难,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德育老师还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书育人”,“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但是,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上课时对学生打瞌睡、看课外书、玩手机游戏、发短信等违纪行为不闻不问,他们认为管学生那是班主任的事,或者认为如果在课堂上批评违纪学生要花时间,会影响上课进度,会影响自己的情绪而不利于上课。这显然是错误的想法。教学生知识是育人,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更是育人。因此,教务科在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教学改革等各方面都必须以育人为目的,以德育为先,把德育融入到教学里面。

 教师课堂要管教管导。课堂的40分钟,学校已经把整个班的学生交给了任课教师,旁人无权也不便再插手到其教学活动中去了,因此,任课教师在实施其教学活动的同时,必须承担起课堂之内德育工作的责任。这既是教师育人义务之所在,也是上好本节课之所需。教与学是一个相互感应的过程,试想如果在课堂上学生纪律一团糟,教师还能保证教学的效果吗?任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控班能力,维持好课堂秩序。必要时可以拿出课程成绩的一定比例(如30%)用来给任课老师对学生上课时的课堂纪律、学习态度、文明礼貌等表现进行评定,以端正学生的上课行为。另外,教师要结合自己上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上服装设计课时渗透行为礼仪教育,上化学课时渗透环保教育,上营销课时渗透诚信教育。这样做也许会减少了讲解教学内容的时间,但处理好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上课效率。就算因此而少讲了一点教学内容,这也是值得的,教会学生做人比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

四、 树立信心,聚焦重点和难点,实现德育工作目标

有的老师说,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真难做。个别学生你为他付出了很多很多,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有的学校三年级学生的表现不如二年级,二年级学生的表现不如一年级,一级不如一级,出现倒退的现象。这里说的是关于德育工作实效的问题。我认为,几千学生的一个学校,存在少数学生对德育工作顽固不化、“刀枪不入”是正常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应该从整体去评价,不能以某一个方面的表现或者以少数学生的表现来评价。从整体去看,从全面去看,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富有成效的,这一点毋容质疑。另外,育人是长期的行为而不是短期的行为,对少数难以感化的学生,更应该有足够的耐心,不可能一蹴而就。认识好这两点,我们才会对德育工作充满信心。

就我校来讲,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为行业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学生三年后几乎全部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按照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目标从大的讲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具体来讲就是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得到社会的认可,受到企业的欢迎。

结合实际情况,我校的德育工作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重点开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我们不难发现,每年的新生在入学的时候都带来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不讲卫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地涂鸦、损坏公物、抽烟酗酒、不爱学习、迟到旷课、投机取巧、不守纪律、爱说脏话、高声喧哗、穿著奇异,染发烫发、网络成瘾等等。而当学生毕业走向企业的时候,企业却是不允许他们的员工有以上这些不良行为的,如有违犯,轻则罚款,重则开除。我校在宁波雅格尔中日纺织有限公司实习的同学就曾发生过因违规抽烟而被开除的,也有因弄脏墙壁被罚款的。因此,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必须在学校得到纠正。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目前我校的做法是制定具体的学生行为规范和校园礼仪条目,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逐条学习。而对染发烫发,衣着打扮奇异等不合规范的行为则在报到的第一天就要求整改,否则不予注册。加强检查监督,实行学生行为规范纠察值周制度,由行为规范纠察值周班级的同学和值周老师一道对全校学生进行监督,并开展同学之间的互相监督,发现一个,纠正一个。结合纺织企业禁止吸烟的行业特点,开展校园禁烟暨去陋习专项活动。良好行为习惯不是靠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规章制度,需要正确引导,还需要持之以恒。

(1) 解决学生“厌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厌学问题,是很多中职学校都遇到的问题。中职学生厌学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的动机,觉得读书没用,不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二是学生的兴趣已经转移到做其它事情上了,比如上网,玩游戏等。三是文化知识基础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四是对老师不满意,从而对他讲的课也不感兴趣,发展到对该课程也不感兴趣。另外,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是学生产生厌学的重要原因。解决学生厌学问题,可以从产生厌学的原因入手。首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比如先引导他学习其感兴趣的某样东西,学成后帮他比较学习前和学习后的差异,进而启发其认识读书是有用的。其次,要进行教学改革。针对中职学生,一定要摒弃过于深奥的理论讲解,增加学生乐于接受的动手操作环节。要从恢复学生自信心的角度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可先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均能获得成功,并帮助学生从自身的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进步,要及时予以肯定。三是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合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要知道,你多么漂亮的板书也比不上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形象、直观、生动、快捷,只要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的提高。此外,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关心爱护学生,以此来吸引学生对自己的爱戴。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学生会把热爱自己老师的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

(2)突破学生“网瘾”难点,消除校园安全隐患

中职学生网瘾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德育工作者最头痛的问题。我校106个教学班,没有一个班不存在有网瘾的同学。有的学生上网已经达到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上网,他们可以翻围墙,爬屋顶,越水沟,因此而从屋顶上掉下来的不知到有多少人。所以,学生网瘾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严重安全隐患。绝大多数有网瘾的同学进校前就已经迷上了上网。我们到乡下进行招生宣传时发现,现在的网吧已经普及到了村屯(即以前的生产队)。而在农村,家长对小孩去网吧泡网几乎是不管的。解决学生网瘾问题,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教育,学校在开设计算机课时要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到授课内容中,班主任和班级工作也要重点纳入网络教育这块内容。从各方面规范网络行为,提高学生的免疫力。二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通报其孩子上网的问题,建议家长从经济上对孩子泡网吧进行限制。三是为各班教室安装闭路电视,开通校园网,在固定时间让学生上网。四是尽快修建校园围墙,加强保安夜间巡防,加强宿管员晚休查房,发现旷宿者及时予以处理。最后,还要向有关部门呼吁,规范社会网络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3) 强化学生诚信意识,养成学生诚实守信的习惯

 把诚信守信列为德育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是因为我校部分学生的诚信与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在企业,对员工诚信的要求远远高于其工作能力。但是在校园里,我们可以经常发现这样的同学:借他人东西不还;经常抄袭别人的作业;考试、测验经常作弊;向班主任撒谎骗取出门条;冒充班主任签出门条糊弄门卫;在家庭报告书上冒充家长签字糊弄老师;向班主任提供假的家庭地址和假的家长联系电话。毕业实习过程中不守实习协议书的承诺,随意跳槽,有的甚至连招呼都不打就随便离开企业,使企业非常恼火,个别企业还为此而终止与学校的合作。在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坑蒙拐骗、你讹我诈、假货横流、虚假广告盛行、诚信严重缺失的大环境下,学校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诚信习惯,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在思想上教育学生要守时、守约、诚信、本分,正确认识社会上的“信用危机”现象之外,还要立足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小事做起,信守诺言,诚实本分,持之以恒,形成习惯。诚信教育同样需要载体,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以给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做法非常好,从学生进校开始,学校就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份诚信档案,把学生的诚信承诺书、诚信记录等材料收集在档案里面,学生表现好的给予加分,做得不好的扣分,只要学生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做好人好事等,都可以得到加分,每学期期末评定诚信等级。当学生通过自己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诚信行为得到加分,他们就会感到满足,得到激励,从而会进一步强化他的诚信行为。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诚信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2、结合行业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与人相处

纺织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在纺织企业里如果你不与别人密切配合,就算你有再大的能耐,你也将毫无用处,一事无成。但我们发现,我们有相当多的学生存在人际交往的缺陷,他们或者过于自私,或者不够宽容,或者嫉妒心强,或者不会沟通,往往因此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陷入僵局。小蒋和小刘都是我校“景盟班”的同学,两人学习都非常优秀,最后一学年和同班的其它同学一起被安排到江苏景盟针织企业有限公司实习。一段时间里,他们表现都很不错,特别是小蒋和小刘,得到公司极好的评价。有一天,小刘被公司提拔了,按道理,这是应该值得全班同学高兴的事。但事情并非如此,有几个同学因为此事非常不舒服,尤其是小蒋。小蒋认为自己无论哪一方面都不比小刘差,公司为什么提拔小刘而不提拔自己,她想不通。小蒋甚至找到公司人事部,要求公司要么将她和小刘都提拔,要么都不提拔,否则她无法忍受打算辞职。事情的结果当然是以小蒋辞职而告终。类似的事情在我校还发生过几次。发生这样的事情,主要原因是象小蒋等同学心胸狭隘,自私自利,嫉妒心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现在有许多同学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往往都是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宠着,一切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没碰过壁,没受过委屈,只关心自己、不考虑别人,养成了极度自私、见利忘义的习惯。在学校里,他们和同学、和老师相处,没有利益之争,大家也能相安无事。一旦到了单位,碰到利益上的冲突,内心的阴暗面就会暴露无遗,以至被别人耻笑,被别人唾弃。这种心胸狭隘、过于自私的人是不可能和别人友好相处,不可能搞好人际关系的。所以在学校里,我们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要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人交往,相互沟通,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爱互助的团队精神。开展一些爱心捐助、照顾孤寡老人等活动培养学生逐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关心别人的习惯。利用诸如小蒋的故事等一些反面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剖析思想,正确引导他们摒弃内心深处阴暗的东西。

(2)加强责任感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在就业办公室统计的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的反馈意见中,学生吃不了苦是最突出的问题。许多同学到厂里坚持不到一个月就跑回来了,有的甚至坚持不到一星期。这些同学中,绝大多数还是来自农村,部分还是从比较贫困的河池、百色等地方来的,但同样吃不了苦。职业学校本来就是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学生要走向工作岗位了却不能吃苦!所以,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刻不容缓。经过分析,不管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的学生,他们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都是以升学为奋斗目标,在家里基本不用干活,于是逐渐养成了娇生惯养、好逸恶劳的习惯。学校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刚靠说服教育是不行的,还得给学生创造劳动锻炼的机会,在行为上强化训练。我们可以利用让学生搞清洁区、教室、实验室、宿舍卫生的机会,要求学生每天做,认真做,而且要做得好,做得到位。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目的不光是让学生搞好卫生,更主要的是锻炼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会找活干。学生的劳动周这个锻炼平台更要充分利用好。以往劳动周管理不到位,劳动任务不饱满,学生劳动有的干有的看,懒懒散散,劳动周变成了学生的自由活动周。今后要配备有育人经验、责任心强的劳动管理员,不但要把劳动班级同学组织好,把劳动任务完成好,还要利用劳动周这个载体,善于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品德。在我的印象里,汽车维修车间都是东西凌乱、满地油污的,参观了上海市交通学校的汽车实训中心后,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汽车实训车间是可以这么干净的!实物汽车、工具、零件、检测仪器摆放得整整齐齐,表面纤尘不染,全部象新的一样;地板也非常干净,光亮可鉴,象个舞厅。据了解,交通学校是特意要求学生在每次实训课后都必须对实习场地做彻底的、细致的清洁和整理,花多少时间也在所不惜,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本分和勤快的品质。你想想,本分勤快的学生哪个单位不喜欢!

 

【结束语】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的校园、设施、设备只能使我们惊叹和羡慕,但不是我们经济落后的西部学校轻易可以效仿的。而缺少先进的、足够的实训设备,要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想我校应该在德育工作上多下工夫。学校的德育工作不需要太多的经费投入,只要学校上下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全校教职工真正参与,借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先进经验,用心去做,就一定可以把德育工作做好。目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把学生的品德看得比他们的技能更重要,这既让我们感觉到了肩负的重任,也充分说明了我们德育工作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投身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去,把我们的学生塑造成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品德高尚,得到企业和社会认可的人,我们不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吗?

【参考文献】:

[1] 干洪真.中职学生厌学原因及解决方法.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 金婉娟.一个网瘾少年的心灵独白.心理辅导,2007,(4).

[3] 曹颐华.中等职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实践与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学生成才

[4] 朱增蕴.以诚信档案为载体,构建中职校诚信教育的实践平台.

[5]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关于试行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办法

 

透视一所职业学校的成功

                关于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调查报告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赵善兵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在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所见所闻所感,对这所名列上海市50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之首的名校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探讨其取得办学成功的原因,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

【关键词】:信息学校;成功;调查

【前言】:受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的委派,我作为第二期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赴沪培训班的学员,从9月12日来到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学习,至今已经有两个多月了。住在校园里,老师、同学门朝夕相处,直接参与了学校的一些活动,面对面地向学校的领导老师请教,对信息学校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为信校先进的现代化设施和设备而惊叹,为信校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而敬佩,为信校人的敬业精神而感动。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及办学愿景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创建于1959年7月,当时归属化工部的领导,校名曾为化工部上海化工学校、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化工学校。1978年改名为上海市化学工业学校,归上海市化工局领导。2000年学校再次更名为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归属于上海华谊(集团)公司领导。学校至今已有48年办学历史。1980年以来学校连续被教育部审核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4年初又一次以雄厚的办学实力被教育部评估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名列上海市50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之首。

上海信息技术学占地68104平方米,建筑面积50784平方米,拥有一流的设施和实训设备,拥有信息技术、现代化工两个上海市开放实训基地,动漫制作实训设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第三代化工仿真实训设备超世界先进水平。学校现有教职工240多人,其中一半为专任教师。专任教师均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级职称占40%以上。在校学生7300人,招生立足上海,面向云南、广西、河南、内蒙、江西、新疆等省区。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专业覆盖现代资讯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流通业和现代检测业四大领域共15个专业。

上海信息技术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以“诚实守信、勤奋博学”为校风,全力营造“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社会乐于用”的共同愿景。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就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创业有能力,终身学习有基础”的合格人才,努力把学校办成学习型、数字型、教研型的“中国著名、世界先进”的品牌学校是学校的奋斗目标。

二、荣誉之下,各项工作成绩斐然

1991年以来,上海信息技术学连续八届16年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国职教系统先进单位、全国职教系统就业指导先进单位、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标兵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青少年保护特色学校、上海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上海市五四特色团组织等荣誉称号。

1、教学工作硕果累累

上海信息技术学的教学质量过硬。参加三校生高考的学生,高考上线率达到95%以上。在各类专业技能比赛中,学校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比如:2007年6月,在重庆举行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技能大赛中,学校获得了三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在2006年12月7日举行的“华昌杯”全国首届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技能比赛中,取得了团体一等奖,个人全能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单项三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的好成绩;在2007年10月举行的“渤化杯”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中,取得团体一等奖,并获得全国个人全能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个人单项比赛四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在上海市“星光计划”第一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比赛中,获得通用类、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学类、现代服务类、美术类五个大类28个项目共95个奖。其中个人一等奖18个,集体一等奖4个,个人二等奖32个,集体二等奖3个,个人三等奖35个,集体三等奖3个;在上海市“星光计划”第二届技能竞赛中获得15个项目的50个奖项,其中全能一等奖11个、全能二等奖11个、全能三等奖14个;团体第一名3个、团体第二名1个、团体第三名2个;单项第一名2个、单项第二名1个、单项第三名3个、单项第四名2个;另外,06131班张笑箭同学发明的“地下消防栓”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认证。

信息学校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功,除了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之外,和学校近几年来狠抓教学管理、不懈地改革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分不开的。学校在上海首创“2+2”普通中专教学管理模式,在中职学校率先试行学分制管理办学模式,是教育部在华东地区设立的唯一的职业与远程教育基地,并结合学校的自身实际,很好地消化与吸收了加拿大的“CBE”、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和英国的“BTEC”等模式。在实践教学体系里,学校不断更新、引进先进实验设备,给予学生非常宽松的实践和动手的环境和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创实践和创造能力。在课程改革方面,学校努力引导教师充分领会课改理念,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企业发展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分类指导为特点进行校本教材建设,所开发的校本教材参加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首届校本教材展示交流评比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奖。

2德育工作富有特色

作为一所老牌国家级重点中专,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而且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

鉴于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现状,信息学校在2002年2月就开展了诚信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同年4月举办主题为“诚实守信、勤奋博学”的首届博学节(后每年一届),2003年9月开始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诚信档案,并形成诚信度评价体系。该做法是在新生入学时,即组织学生参加“走近诚信,诚信立人”系列活动、博学节以及诚信承诺大型签名活动等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诚信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又让每个学生与学校签订《个人诚信承诺书》和制定《个人诚信目标》,另外,对未满18周岁的一、二年级学生,组织由学校、家长、学生三方共同签订《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承诺书》,对三、四年级学生则签订《学生自律协议书》。同时开始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份学生诚信档案。学生诚信档案实际上承载了“诚信积分储蓄”和“积分操作平台”的载体作用,学生既可以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从而为诚信加分;同时亦要为自己的不诚信行为承担被扣分的后果。每个学期期末,对学生的表现评定等级,在学生毕业时,为每个学生颁发《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学生诚信等级证书》。作为用人单位录用学生的参照依据之一。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方案的实施,使学生在整个中职学习阶段始终处于被激励的状态,对学生诚信行为习惯的学习和培养起到一个非常好的载体作用。

在2003年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基础上,按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学校于2006年9月制定颁布了《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学生德育学分制实施办法》,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德育学分制。学生在毕业前必须修满包括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在内的24分德育学分方可正常毕业。德育学分制的特点是坚持“三个结合”,即坚持德育教育分类化,实现形式与内容相结合;坚持德育教育践行化,实现评价与考核相结合;坚持德育教育全员化,实现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德育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参加各类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高,由原来“要我参加”变成了“我要参加”,学校教职工参与学生带教活动的主动性也得到了很大的促进,进一步营造了全员参与德育的氛围。

另外,一年一度的新生入门教育、行为礼仪教育、博学节以及每学期都进行的职工文明岗创建、学生“创、建、做” (“创文明班级、建文明寝室、做文明学生”)等活动都是有计划、有总结、内涵丰富、主题鲜明,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3、后勤管理优质高效

在一般人的眼里,学校后勤保障部门的职工都是素质偏低,教职工以及学生对后勤服务工作的意见最大。但在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我看到的情况却不是这样。信息学校后勤工作线条多,事情杂,任务重,服务范围包括基建设备、物业维修、住宿服务、餐饮服务、综合经营、劳动教育、专项服务和医务等,连学生宿舍管理、教材的采购也纳入后勤工作的范围。但后勤保障部的干部职工能精心安排、积极工作,有条不紊、高效率地做好各项后勤服务工作。在学校每个月的工作安排中,后勤口的工作计划始终是最认真最具体的。在每个月的中层干部会议上,后勤口的总结是最正规的,用幻灯演示文稿汇报,图文并茂,非常漂亮。9月18日下午,超强台风“韦帕”袭击上海,上海市区普降倾盆大雨,信息学校由于地势低洼出现严重内涝,实验楼、办公楼、教学楼一层全部进水。后勤保障部的干部职工冒雨抢险,争分夺秒地把存放在一层的教材和实验设备垫高或转移,为保障学校财产免受损失发挥重要作用。维修部的陈师傅,专门负责修理门窗、家具和电器,但需要的时候他却爬进下水道清理堵塞;劳动管理员老师,每天提前一个小时到学校安排指导劳动班级的同学劳动,一丝不苟。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素质一点都不低!我刚到信息学校的时候,生活上免不了要麻烦后勤保障部的职工,每次他们都是愉快地以最快的速度帮我解决问题,使我领略到他们优质高效的工作的同时,还深深地体会到了信校人的热情和友好。

信息技术学校的亮点还有很多,在这里无法一一罗列。

三、学校成功的原因分析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没有行业特色的优势,却能在对手如林的信息技术专业领域取得快速发展,成为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的佼佼者,各项工作都取得卓越的成绩,其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呢?经过调查发现,成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让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对学校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学校有个好校长,是学校和职工的福分。这一点在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得到了验证。信息学校为何办得如此成功?就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多名学校的教职工,他们的回答是出奇的一致,就是:班子好呀,领导班子正派、团结、能力强,校长思想很超前,每次开会都有新的东西……。这和我观察到的完全吻合。在班子里面,杜孟镛书记具有极强的亲和力,他的人格魅力让全校职工为之折服。邬宪伟校长从1982年大学毕业开始从事职业教育,至今已有25年,从教员到教研组长,从专业科科长到副校长、校长,岗位变,角色换,可对职业教育的那份情感却与日俱增,立志办一所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职业教育品牌学校的“痴心”不改。25年中,他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和全国的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2005年20届教师节,他作为职业教育的代表进京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邬校长是上海市的杰出校长,今年九月他又和杜书记一起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校长(共10 名)。一个学校的领导班子有两人同时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校长,在上海中职学校绝无仅有。上一届领导瞿懋昌校长也是一位杰出的校长,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他退休前任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长达14年,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得全校教职工的爱戴。

信息技术学校领导班子的好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观念超前,高瞻远瞩,善于抓住各种发展机遇;二是富于改革创新和进取精神,勇于打破旧的平衡,认为“无功就是过”,不断探索,超越自我,追求第一;三是作风正派,团结协作,敬业奉献,把职业当作事业,信奉“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敢于做全体教职工的表率;四是关心职工,关心学生,率先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在改善职工办公条件时坚持“先教师,后职工,先群众,后干部”的方针;五是畅通职工参政议政渠道,善于汇集职工智慧决策学校发展,实行民主管理;六是班子相对稳定。瞿校长连续任了14年信校校长,邬校长接任校长至今任了14年的副校长和5年的校长。一个稳定的领导班子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和学校文化的传承。另外,信息学校的领导兼任许多社会职务,比如邬校长是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职教学中专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中职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等等,其他校领导也都在德育、教学等各种学会任职。这些任职使学校站得更高、视野更宽,对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极为有利。

2、有一个好的团队

信息技术学校的教职工队伍是一支团结的、具有高度凝聚力和主人翁精神的团队,只要学校决定要做的事情,大家都能一呼百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科室、各系部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协作,决不推委扯皮。学校的德育教研组放在商务部,学生宿舍管理员归总务科管,看起来匪夷所思,但他们的工作却开展得很好,这足可以说明学校部门之间工作配合相当默契。有一次,我曾经不经意跟培训部老师说我房间的热水器水管坏了,老师没有说这是后勤保障部的事让我去找后勤保障部,而是亲自打电话给后勤保障部,后勤保障部的老师接到电话后马上带水工前来修理。接着我又跟老师说在房间上不了网,老师也没有让我去找计算系网管中心,而是亲自帮我找计算机系的老师来接好网线。还有一次,我跟学生科的陈勤老师说我有个包裹寄出来好几天了还没收到,老师同样没有叫我去问门卫,而是亲自去门卫帮我把包裹取了回来。类似的事还有很多。爱岗敬业也是这个团队的显著特征。我喜欢和信息学校各类人员聊天,两个多月下来,没听到任何人对自己的工作有怨言的。上至学校领导,下到每一个普通职工,每天早上七点多就来到学校上班,提前了一个小时。按规定,下午四点半就可以下班,但是几乎看不到有谁准时下班的,很多人都忙到晚上七点多才能回家。我算了一下,他们每天工作时间达到了12个小时以上。但没有一个人有抱怨,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加班费。有位老师曾自豪的说:在信息学校,没有办不成的事。我相信!

3、谋求发展,教职工谏言献策

11月8日下午,在信息技术学校第三会议室,学校领导正在认真听取与会的教职工就“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讨论,与会人员是来自各个系、部的部分教职工。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踊跃发言,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提出了许多设想和建设性的意见。这是信息技术学校在召开GI(Good  Idea)座谈会。GI座谈会是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保持多年的教职工与学校领导相互沟通思想的桥梁,是集思广益、整合智慧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的重要途径。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取决于全体教职员工智慧的集合,尤其是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高度主人翁精神的信息技术学校的教职工,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更是学校的宝贵财富。除了GI座谈会,信息技术学校还定期召开以高级讲师为主要对象,以提高教学方法和质量为目的的“高讲座谈会”,有以无一官半职的普通群众为主,以随意无主题家常式的“群众座谈会”,有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己拟主题,并由学生自己主持的“双月谈”,当然还有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校重大建设项目、重大改革方案出台等专题听政会。

4、不断创新,必争第一

信息技术学校取得过一次又一次的辉煌成绩,但从来没有停留在某一次成绩上沾沾自喜,而是不断地打破旧的平衡,否定现在,以寻求更好。反对“无过就是功”,树立“无功就是过”,永不满足,自我加压,抓住机遇,锐意进取。不干则已,要干就要争取一流和领先。在信息学校,这种争一流、争第一、创品牌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渗透到信息学校的文化里面了。正是因为这种永争第一的精神,使学校建校48年来一直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取得综合评估在上海中等职业学校中的领先地位,率先从世界职教发达国家引进教学模式,率先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率先在华东地区设立职业与成人远程教育基地,率先推行学分制管理办学模式和德育学分制。

四、对存在问题的一点的建议

1、资源的稀释问题

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信息技术学校与多数学校一样,也出现了资源的不足。弹性学分制的实施和分类教学的改革,使得学生班级越分越细,需要占用的生均资源比以往大了很多。另外,信息技术学校做事务实,引领同行,永争第一,这就意味着他们要走在别人的前面,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亲自去摸索,去实践,这同样得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如今,信息学校教师每学期的人均课时接近500节,绝大部分教职工每天上班达到12小时,暑假大家几乎没有放假。因为太忙,影响到他们搞教学研究,影响到他们进修学习或下企业实习。信校多数教师都兼任班主任,同样由于上课太多,他们的班级有时无法顾及,没有时间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影响到了学生管理工作。这种捉襟见肘的现象是资源稀释必然产生的。

如何解决资源的稀释问题,我认为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充分借助外力。首先,上海市越来越多的开放实训中心是公共的资源,可以用以学生实训。其次,可以进一步加大联合办学的力度,输出本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标准,在校外开设更多的分校。另外,信息学校属于行业办学,有强大的主管部门上海华谊集团做依靠,集团下属的许多单位都是学生实习的对口场所。至于人力资源不足可以如下解决:一是返聘退休教职工,只要身体好就行。他们对学校有感情,对学校工作熟悉,不需要办理“三险”及其它手续,是学校最优质的人力资源。二是聘用大学实习生,一方面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一方面解决自己的人力不足问题。三是选部分表现好的本校四年级的学生留校实习,他们品学兼优,完全可以做低年级的班主任或实习指导教师。四是从企业聘用教师,他们富有实践经验和吃苦耐劳精神,能教给学生更多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也是解决资源稀释问题的办法。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统筹安排,象教室、实验室等资源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2、教学改革给学生管理带来的问题

学分制和分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学生带来了灵活与方便。但给学校带来的则是资源的更多消耗(或被占用)和学生管理问题。实行学分制后,学生的个性化选课突破了原来的班级、年级、专业乃至校际的界限,传统的行政班变得非常松散,学生在处于不断变化着的教学班学习,弄不好会变成一种失控的状态,原来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主义观念、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大大弱化。为此,学生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行政班的班主任对实行学分制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量加大要有充分的认识,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打破坐等学生集中进行教育和管理的模式,主动与任课老师联系,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出勤、纪律以及行为规范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第二,指导好班委会、团支部的工作,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尤其要注意发挥学生干部在各个教学班级的组织与带头作用;第三,开好班会课,充分利用班会课学生集中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第四,抓好以寝室为基地的教育管理,在确保寝室卫生和就寝纪律的同时,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将学生寝室拓展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第五,学校各类社团组织要多开展集体活动,保证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的培养;第六,教学班的任课老师必须管教管导,无论是上课、实验、实习还是劳动,都要严格考勤。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七,要加大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考核,增加德育环节的学分。第八,要加大在校园、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巡视,以便实现对游荡在校园各处无课学生的有效监控和管理。

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据说,上海因为工作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不少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信息学校,有几位老师也向我表示过这方面的担忧。学校规模扩大后,老师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上班时间越来越长,节假日时间越来越少,家庭、小孩无暇顾及;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学改革以及教学评价对老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质量越来越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管理、德育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以上因素加上学校“争一流、争第一”的理念都会给老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有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就学校而言,要多开展诸如职工文化沙龙、座谈会等形式的活动,丰富教师的生活,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校园氛围。要关心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适当减轻教师的上课工作量,在晋升、评职称、学习进修、开阔视野等方面多给教师创造机会,多肯定教师的成绩,实行和谐管理。就教师本人而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在困难与压力面前的排遣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要处理好工作学习与家庭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会工作,学会休息。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多体谅学生,多体谅学校,多体谅领导,善于从工作中寻找和体验乐趣。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弄不好不光影响教师本人的生活幸福,还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和其他的老师,进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结束语】由于在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学习的时间不长,对学校的调查了解还停留在表面和局部上,学校有很多更精彩的地方还没有被我发现。对学校的一些认识、看法也许也有主观片面的成分,甚至有可能发生偏差。在此,向大家表示歉意并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树立品牌意识   实施品牌战略

——上海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品牌战略的实践

指导老师   张云生   广西柳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玉李雁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供给方式的日趋多元和家长对教育选择性的增加,职教品牌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赢得家长和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实施品牌战略,强力打造职教品牌,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上海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品牌战略的实践过程,阐述了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品牌战略的必要性。

【关键词】:中职教育  品牌战略  实践探索

我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38条第2款提出“实施中国教育品牌战略”,这是教育品牌概念第一次见诸国家政策性文件,也是我国对当前全球化经济大背景的回应。职教品牌是职业教育个性化的表现,它是职业教育特性的浓缩,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大众通过职教品牌,能清楚地知晓这种教育的独特之处。随着中国教育供给方式的日趋多元和家长对教育选择性的增加,职教品牌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赢得家长和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无论将教育看作是一种投资行为还是消费行为,职教品牌都是使之与“竞争对手”相区别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中职教育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是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是企业在生产经济过程中为占有市场,赢得市场份额,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使其生产的产品得到消费者与社会普遍认同的建立过程。实施品牌战略,强力打造职教品牌,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上海中职教育直面国际国内教育市场激烈竞争的最佳选择。

一、政府统筹,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开发品牌资源。

1、规模扩张呈现职业教育发展主题。

全国中职扩招100万令人关注,而上海中职的招生在上海初中毕业生人数连续几年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仍保持“普职比”大体相当,一样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扩大规模为职业教育扬威造势,为职业教育发展赢得广阔的市场开路。
  2、大政方针凸显职业教育环境优化。

上海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相继出台文件主导职教发展,把《决定》精神落到实处。

财政的经费投入,劳动部门的就业准入制度,职普比例保持大体相当的水平,资助贫困生、特殊专业的奖励政策等等,都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务实举措。

此外,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的增加,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优惠等政策也使上海的职业教育环境日趋改善。

3、政府作为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

早在2002年,上海政府就描绘了上海职教现代化蓝图: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上加强建设,加快发展,向具有五化特征的现代化职教迈进:以优质化提升职教的地位,以国际化提高职教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以信息化促进职教的现代化,以市场化激活职教的活力,以法制化促进职教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在全国率先实现职教的现代化。

上个世纪末,上海市教委就制定了富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上海市建设一流职业技术教育总体规划》。规划中的8项实事工程适时开工:建立10个现代化标志性职业技术学校;建立10个现代化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50个重点专业(工种);装备15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设备;培训2000名职业技术教育中青年教师;建设15个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立上海职业技术教育信息管理网。政府还于2001年组织实施了百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工程,对未列入重点建设工程的中等职业学校逐步撤并,撤销建制。完成了中职教育结构调整和资源的整合工作。

实施“10181工程”——中等职教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工程。

历经近十年的建设,上海建立了以现代化标志性学校为龙头,国家级与市级学校为骨干,特色学校为基础,文化基础教育扎实,学科、专业适应面宽,创新与实践教育强,职前与职后教育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新格局,一个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初见雏形。如此,提升了职业教育在消费者及公众的心理地位,提高了大众对职教品牌的认知度,并为塑造职教品牌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找准位置,凸现个性,彰显特色,提炼品牌精髓。

找准位置,凸现个性,彰显特色,是职业教育形成品牌的三部曲。准确定位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城市建设为职教品牌的定位提供了方向标。

首先,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定位,决定了上海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良性态势。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城市功能目标定位为上海职教总体方向的设定和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战略导向。

而面对今后十年本市人口急剧膨胀的趋势,为提升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整体人口素质,更需要职业教育强有力的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将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需要提供广阔的服务平台。

教育发展服从于国家发展战略,上海已经明确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以及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上海中职教育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

2、结构调整凸现职教发展个性

以重点产业发展为目标,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上海教委通过联合、撤销等方式,把中等职业学校数量适当减少,形成规模效益好、基本覆盖主要产业、结构合理的学校分布新格局,并着力办好一批高质量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围绕“三、二、一”产业结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重点培养高质量的企业关键技术、新兴技术和优势技术的技术人才和关键岗位的操作人员,建设上海品牌专业。办学理念实现三个转变: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方向转变、由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方向转变、由为上海服务为主向为上海和为全国共同服务方向转变。

3、专业化发展彰显职教品牌特色。

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上海中职学校在内部管理上加强了专业调整,突出重点专业建设,原先综合性学校开始向专业化学校转变,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围绕某个龙头专业开设了相关专业并形成特色的专业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有报道统计,2005~2006年,上海中职学校新开设了50个专业和102个专门化方向,全力打造自身品牌。

办出特色就有优势。在大家都开设同一专业的情况下,如何办出特色就是在考验学校的应对能力。如用人需求较大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也已有十多所学校开设,错位竞争成了不少学校办出专业优势的应对之策。如信息技术学校偏重于编程,工业技术学校的强项是模具设计与制造,大众工业学校则把目标瞄准了数控机床维修。

紧贴市场需求就有生命力。与上海二、三产业以及经济、金融、航运、贸易“四个中心”发展需求结合相对紧密的专业招生形势普遍较好。如上海市南湖职校所在的虹口区是上海建设航运中心的重点区域,借助地域优势,学校开设的航空服务、邮轮服务与管理、国际客运管理等专业都按计划完成了招生,而传统强项金融事业专业更是超计划完成招生。

三、强调实践,强化质量,提升素质,熔炼品牌实力。

品牌实质上是一种承诺,职教塑造品牌的过程就是孜孜不倦实践其诺言的过程。品牌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文化、理念会在传播时与它的消费者产生沟通,打动消费者并和消费者共鸣。职教品牌不是由口号、标语、广告堆砌起来的,它是长期沉淀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努力过程,更是一个综合各种因素的整体推进的过程。

实施“10181工程”——中等职教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工程是上海中职教育实施品牌战略的重点。课程教材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系列活动为职业教育质量承诺得以兑现提供了过程保障,形成“深层探索、开发课程、注重内涵”的“上海模式”。

1、“星光计划”以赛促学 凸显职业教育本质

“星光计划”是上海市教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能通力合作,共同搭建的展示上海中等职业学校师生风采、宣传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大舞台。它是一项以参加技能竞赛为中心开展的系列性技能教学活动,是架设在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有效桥梁。它以新技术、新工艺为导向,引领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同时,作为上海中职校的品牌建设,其竞赛结果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和行业认同度,其影响力、号召力和权威性也正在逐步形成,覆盖上海66%的中职学校,近三分之二的在校中职生积极参与,成为了展示上海中职生技能的第一品牌。

 而“星光计划”的以赛促学不仅促进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的学习,从而引发教学改革。它对教师的学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内容从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转向职业技能知识的教学、教学方法从知识灌输转向指点操作、教学场地从仿真学习转向实地操作,等等,是职业教育打造名师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星光计划”是上海职业教育的品牌,是哺育能工巧匠的摇篮。学生获奖人数及奖牌代表了参赛学校的教学质量,企业也可从优秀学生中选拔所需技能人才,成为消费者及公众认可品牌学校的标识。

2、以“任务引领型”专业标准开发为抓手,引领全国职教发展。

上海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职业岗位要求,正组织编写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50个专业教学标准(含专门化方向)。以政府牵头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这在上海职教史上尚属首次。上海首批12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已正式颁布实施,在全国职教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上海职业教育发展从此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课程体系,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最大突破在于初步形成了“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具有上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

上海中职教改实施了以“专业教学标准”引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从而使毕业的学生更具“专业”的底子。以“专业教学标准”为导向,进行与生产实践“零距离”的教学,正成为上海中职教学的一大特色。课改的重要导向就是服务于学生顺利就业。

3、探究新教法,展示新教法

四年一次的教学法评优活动是上海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广大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使课堂教学进一步适应学生发展和实践技能培养的需要。通过评优活动,形成并展示一批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优秀教学范例,涌现出一批理念领先、业务精湛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塑造品牌教师,提高上海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整体水平。

4、校本教材展示交流,彰显上海职教特色

中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展示交流评比又是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改革的一大举措,也是展示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材改革成果的又一平台。校本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与完善,将使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职教特色、上海特点”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从而真正实现“以校为本,彰显特色,丰富教学,适应需求”。

产品质量是品牌的生命,市场竞争是质量的竞争,而中职学校的品牌主要取决于其毕业生的质量,师资的水平。质量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教学品质是维系职业教育持续发展与外界竞争并树立品牌的原动力。因此,“做优、做精、做特”,是树立职教品牌的必由之路。

四、开发潜能,精心维护,积极传播,锤炼品牌形象

实施品牌战略是职业教育进入市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但把品牌战略引入职业教育并不是对企业品牌简单的移植,教育自身非盈利性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更看重的是社会效益。职教品牌战略的实施并非是教育的市场化,一些非市场因素仍起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实施品牌战略必须从教育规律出发,从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来确定品牌发展战略,从而提升在教育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实施品牌战略的难点。

1、高就业率反映职教品牌实质。

现在的企业或消费者在选择职业教育时,比以往更关注中职学校在行业中的背景和社会声誉。上海一些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瞄准一线技能岗位,紧贴市场和产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稳定,且有供不应求之势。从2005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率为98.79%,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48个百分点。重点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99.22%,高于全市毕业生就业率0.91个百分点。06年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55%,直接就业率同比上升3.58个百分比,有30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实现100%。品牌学校、品牌专业的高就业率,进一步促进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学校今后的招生。因此,职教品牌真实地反映了职业教育在社会和受众选择的结果,而品牌学校的学生在求职、创业时的优势也是教育品牌无形资产的一种转变。

2、职教为公能力为本,开放实训开放办学

上海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摇篮和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基地,正在大手笔地描绘职业教育与时俱进地与社会、与企业一线发展协同进步的宏伟蓝图。极力推进以“大平台、大服务、大保障”为目标的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体系工程是这蓝图的精彩一笔。实训中心实行“公共资源统筹、依托职业院校建设、实现全社会共享”,是“职教为公,开放办学”理念下的重大举措,具有“功能创新——凸显为学生为企业为社会的功能;能力为本——注重课堂求知与专业实训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共享硬件软件课程师资的好资源;开放办学——践行适应时代需求为民为公的使命”的优质职教品牌特征,它的建设是上海构建职教开放体系,实现大职业教育格局的重要途径。经二年多的建设,职教开放实训中心体系初步实现校企合作模式、实训中心运行和管理方式的创新,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已开始在社会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已验收的10所实训中心,目前培训在校生近9万人次,职教师资培训万余人次,社会培训近4万人次,技能鉴定近万人次,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开放办学的一张名片。

3、以集团实现职教品牌输出。

上海的职业教育在经历了布局结构调整、开放实训中心建设、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等多方改革后,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与市场的结合度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组建职教集团便成了整合现有资源并使其发挥更大功效的理想途径,并将率先在现代护理、交通物流等十个领域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现代社会,掌握标准、拥有标准,就拥有发言权。以专业为纽带组建职教集团,可以规范专业的标准化建设。目前的行业准入还不是很严格,通过集团,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行业内形成了一个标准,一个人才培养的标准。通过集团在进行的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东西部合作中实现标准的输出,实现专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并最终形成品牌化和连锁化,真正实现“校企密切合作、盘活教育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共赢。

4、校长职级制,打造职教品牌领头羊。

校长品牌是学校品牌信心的保证。校长是学校品牌的形象代言人,校长是学校品牌形象的设计师,校长是学校品牌打造的推动者。上海在中职学校中实行校长职级评审制度,在全国应是先例。她正努力培养着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队伍。由此打造出的一批特级校长已成为上海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头羊,他们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引领着上海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他们的名字与学校一起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成为上海职教品牌的标识:张云生——上海南湖职校;邬宪伟——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张大成——上海商业学校;鲍贤俊——上海交通学校;……。

5、品牌经营,优胜劣汰。

上海中职教育进入品牌时代的最直接表现和标志是马太效应——名校的优势越来越强,弱势学校越来越弱。这意味着学校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候,谁的品牌特性鲜明,谁的品牌美誉度高,谁就能在竞争中占领市场,形成品牌效应,从而获得教育发展的无形资产。

如南湖职校以一流的校长所带领的一流的师资团队,以培养出色的学生技能特色赢得社会的赞誉;交通学校的品牌建设依赖于校企合作教育,以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背靠行业,依托企业,面向社会,培养的学生及各类学员遍及交通运输、汽车维修、汽车销售、国际金融、现代物流等各行业,已成为“培养交通人才的摇篮,学习汽车技术的基地”,享誉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树立“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社会乐于用”的办学理念,变教育的选择为选择的教育,培养的学生“就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创业有能力,终生学习有基础”,成为上海数字化学校的领头羊……这些学校都创造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也因品牌增加生源,获取投资者的青睐,得到政府政策倾斜,为学校创造大量的利益。这些学校的学生在求职、创业时的优势也是其教育品牌无形资产的一种转变。而一批缺乏市场意识和只重包装不重质量的学校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而被淘汰,如2006年在全部151所中职学校中有20%的学校不再招生,今年又有7所职校因无生源而被取消招生资格。

实践得知,品牌战略可为职业教育发展赢得广阔的市场,成为激发职校全面加强质量建设的动力,而品牌战略的实施也必然导致中职学校的优胜劣汰,从而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施品牌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改革与探索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事实证明,实施品牌战略使上海率先在全国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成为可能,并使上海职业教育成为了全国职教的特色品牌。

 

【参考文献】

1、《教育与职业》2005·16   增加品牌意识  塑造中职品牌学校 

             2、《上海教育》  2007·09A—09B

              3、《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十五”期间上海市中等职教发展综述

 

 

从上海市交通物流职教集团组建看县级职教中心建设

首席导师 鲍贤俊  导师:朱鸿德

鹿寨县职业教育中心   刘湘文

 

【摘要】:通过在上海市交通学校挂职锻炼,学习了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的实践经验,对建设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有很多的启示

【关健词】职业教育 职教集团 县职教中心 启示   

 

一、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情况

1、上海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集团化建设工作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沪府发(200610号)中明确提出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和连锁化。以品牌职业院校、示范性职业院校为龙头,联合社会办学单位、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对口支援地区学校等,与社区、企业(行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动,促进职业教育内部以及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互通,率先在电子信息、机电数控、交通物流、建筑、轻工、化工、旅游、现代艺术、现代护理和现代农业等10个领域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任务,同时出台的《关于本市推进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工作的意见》也明确规定:对职教集团组建的试点院校和相关企业,政府将提供各种政策保障和政策支持,如“在安排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项目时,优先考虑集团内的职业院校”、“对于集团内的成员单位优先给予政府委托的培训任务”等。这些政策的推出,在职业院校范围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许多院校从不同角度,想方设法,抓住这一机遇,构筑特色,打造品牌。国家的政策的支持以及上海市对该项工作的高级重视为组建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通过集团的组建:可以推进“校校”、“校企”和 “校协”紧密合作,推进优质职教资源聚和和服务社会功能拓展,推进人才模式改革和培养途径优化,推进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素质全面提高,推进与国内外职业教育资源合作与沟通,形成上海交通物流领域职业教育的品牌化效应和连锁化模式的一项改革试点。这一改革试点,对社会、对行业、对企业、对学校、对学生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

对社会而言,它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的举措,能为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对行业而言,它是搭建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新的举动,能巩固和拓展行业龙头地位,促进行业经济持续发展;

对企业而言,它是企业注重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企业能优先选择和录用优秀学生,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并能融优质职教资源于企业发展;

对学校而言,它是职教集团内的院校做大、做强、做活、做优的一种新的途径,通过组建职教集团,集团内的院校可争取到来自政府、行业、企业的各种援助,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实惠是有较公平、公正的机遇获得职教集团内品牌专业的良好教育,并能增加就业推荐的机遇和提高就业录用的概率。

2、拥有实力雄厚的行业支撑是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可靠的依托和保证。

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在刚开始将以交通物流专业为纽带,以上海交运(集团)公司和上海部分与交通物流专业相关的大型企业集团为依托,接着,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将以集综合交通与现代物流于一体的交通物流类系列化的品牌专业为纽带,进一步加大品牌化、连锁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力度,以交通学院董事单位和相关大型企业集团、重点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基地为依托,并在其知名的企业中寻找职教集团校企业的伙伴,逐步吸纳职教集团新的成员,适度扩大职教集团的规模,并以此作为交通物流集团创建上海市最有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的最强大的行业支撑。

3.拥有引领优势的发起单位。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上海市唯一的集交通和物流于一体的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以交通物流为依托,背靠行业,面向市场,开设的交通物流类专业21个,其中“集装箱运输管理”和“汽车运用技术”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报关和国际货运”被市教委评定为省市级教改试点专业。  

上海市交通学校是上海市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连续8年至今)、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交通部先进教育集体,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2000版认证。学校“立足交通,背靠行业,依托企业,面向社会”开设的与交通高职接轨的交通汽车类、现代物流类、交通运管类、交通航运类四大类的专业,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是国家级首批示范性专业,“现代物流”是上海市重点专业。学校是全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中国T-TEP样板学校,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ASEP项目全国首家培训学校。在上海市教委支持下,学校建有上海市“汽车运用与维修”、“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

两校在上海市职教系统和交通物流领域具有较广泛的影响。以此作为发起单位,并联合相关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组建的交通物流职教集团,拥有较明显的引领优势。

二、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的实施做法

1、集团性质,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交运(集团)公司的指导下,由交通学校和交通学院为发起单位,由相关的企业和实训基地、相关行业协会、相关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它们以专业为纽带,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在自愿、协议的基础上建立的职教联合体和非独立法人组织。集团各成员单位在产权、所有制和人事行政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校企合作”、“校际联合”和“校协联手”。

2、发展定位。坚持“集团化、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市场化、国际化”为标准。

3、组建原则。坚持“自愿参加、资源共享、骨干带动、责权对等、稳步发展”的原则。

4、运行机制。坚持“契约合作、民主议事、集体决策、例会监督”的运行机制。

5、职教集团实行理事会制,建设重点:坚持以交通物流专业为主攻方向,力争在交通物流类专业做到“六个连锁”即:人才标准连锁、课程开发连锁、师资培训连锁、资源共享连锁、产学合作连锁和评价标准连锁。

三、广西柳州市鹿寨职教中心建设的具体做法和思路

柳州市鹿寨职业教育中心成立于2004年5月,是鹿寨县整合优化资源,集中财力建设的一所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它主要是县政府对县内分散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县内的各种职业学校进行布局调整,通过合并、划转、置换等多种形式,打破行业、部门及学校类别的界线,实现县内各类职业教育的实质性合并,目的是通过这种集团式的办学模式加强职业教育资源的管理,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升职业教育整体水平。

鹿寨县职教中心建设的做法,主要是强化政府在职教中心建设的统筹功能。

第一、是统筹发展规划:政府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时,注意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以职教中心为基地,在完成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同时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和就业培训,承担农村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承担各有关部门在职干部提高培训的任务。

第二是统筹资源整合。2004年5月,县委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同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办、政府办、教育、国土等9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和实施《鹿寨县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工作实施方案》,将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农机校、良种繁殖场、农广校、机耕队等6个单位的人员、财产进行整合,组建柳州市鹿寨职业教育中心。整合单位所有在编人员(含离退休)统一收归县职业教育中心管理;土地、校舍、设备等所有财产全部划归中心管理、调配和使用,共整合资产7200多万元。同时,在职教中心内部保留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县农机校、县农广校的牌子,使其在业务上通过中心这一平台接受相关部门的指导,促进业务工作的开展。如此一来,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效益也明显提高,

2004年学校在校生仅为200余人,两年来中心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迅速达到4180人, 2004年至2007年,中心的各类培训达到36842人次。其中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引导性培训24381人次,有7142人次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785人实现转移就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612人次;阳光工程培训2880人次;在职干部职工培训1850人次。

第三、统筹师资配备。县政府积极组织协调在全县范围内选拔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老师到职教中心任管理人员和教师,同时通过双向选择从大学本科毕业生中大量招聘新的教师,三年来,共招新教师148人,其中以专业教师为主,保证职教中心的正常教学需求。中心现有专任教师207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人,在读研究生5人,本科以上学历178人,高级教师20人,“双师型”教师45人,办学能力大大提高。

第四、统筹专业设置和招生。鹿寨县地处世界旅游名城桂林市与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市中间,柳州市构建“一心两城”城市新格局,开发建设柳东新区,使得鹿寨县成为柳州市城市东扩的前沿阵地,面对柳州市工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和产业链条的不断延长,加之鹿寨县确立以“工业强县”、“科技兴县”的战略思路。据调查,鹿寨县近几年内企业的生产与发展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工人达3-5万人。

因此根据鹿寨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重点开设数控、机械、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维护和应用和电子服装等,为工业柳州或东部产业西移服务。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将招生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根据区厅和市教育局的招生任务,下达招生指标,明确任务,落实任务,实行规范管理,确保招生任务的完成。

第五、统筹资金投入。规划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共分四期完成,目前一、二期工程占地300亩,建筑面积成五万平米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显现一个明丽秀美,充满勃勃生机,高标准的现代化职教中心的雏形,中心投资800多万元投入建成两座集数控、机械等先进设备为一体的实训厂房,为中心的实训教学、技能操、技能培训作及校企生产注入了活力

在这个五个:“统筹”之下,县政府赋予职教中心的六项职能,即要求职教中心要办成自治区中职教育示范中心,办成全县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办成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新技术成果的推广普及中心,办成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和就业培训基地,办成职业技术人才的优质孵化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职教中心的工作得到了上级充分肯定。中心被评为全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柳州市城市绿化先进单位、2006年教育部表彰首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2006年暑期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优秀研修集体、柳州市素质教育优秀学校等,是国家科技部首批认定的 “星火学校”、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培训考试基地、广西劳动力转移万人培训基地、区农业厅“阳光工程”十佳培训基地、广西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认证考点。

但在建设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学生就读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仍不够高。一些家长和学生对就读职校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职业教育不了解或了解不多,不愿就读职教学校的思想较为普遍。

(二)实训教学跟不上发展需要。中心职教招生由两年前的不到200人,一下子扩大到4000多人,发展速度相当快,实训设备和教师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

(三)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中心实训教师严重紧缺,“双师型”教师少。

(四)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中心现可容纳在校生6000人,但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建设一个新的上规模的职教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资金紧缺,学校的基础设施得不到及时建设和完善,特别是实习、实训基地严重不足,资金缺口非常大。

四、通过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组建的实践,就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谈谈体会和思索:

第一、是要学习上海先进的职业教育新理念,改变观念,树立大职业教育的思想,摒弃职业教育是终结教育的狭隘认识,把职业教育作为与人的职业生涯始终相伴、与社会经济直接相关,与其它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特殊教育类型来看。

第二、要学习上海根据职业教育综合性特征精心打造办学特色和专业品牌的经验,在对县域内或区域内的职教资源进行整合,融各类职业资源于一体,加强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如何办好各类专业,打造品牌,做到职前职后教育兼顾,多种学制并举,教学与生产相结合。

第三、学习上海职业教育开放性实训中心建设的实践,尽快建立区域性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网络,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进而发挥其示范、共享作用,推动职教教育的改革创新,从而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第四、要学习上海与社区、企业(行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动,促进职业教育内部以及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互通访集团办学经验,主动与行业、企业联合,并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开展职业培训,拓展服务领域,扩大发展空间。

具体得到的启示如下:

一、建立高效运行机制,形成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合力。

实现县级职教中心的高效运作,强化政府的主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地位,理顺各相关部门及乡镇政府的关系,依托各级各类学校,遵守事物发展的规律,建立协调、有序、高效的动机制。

«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县级人民政府是县域内职业教育的主办者和责任者。同时,办好县职教中心,加大县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也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对县级政府的客观要求。

1、在县内就是要建立类似上海职教集团的一种集团模式运行机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各职能部门参与,切实解决好职教中心建设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统一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统筹职业教育的发展,高效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不侵占部门权益和损伤部门利益,不削弱相关职能部门的职权,而是集中部门优势,发挥部门作用,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高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县教育局、县计划与发展局,县财政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职能部门即各尽其责,充分发挥统筹 事业发展规划、保障经费投入,实施业务指导管理、统筹招生与就业等方面的职能与作用,要做到职能互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职业教育的基础在乡镇,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当地农村职业教育资源,为劳动力有序高效转移服务,为发展农民终身职业教育服务,构成乡镇农村职业教育基地,成为农民直接接受技能培训的场所。

2、要高效整合职业教育的资源,政府主导职业教育,其核心就是要高效整合资源。

首先就是要整合县内职业教育现有的资源。以引导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创建示范和高标准规范办学为突破口,通过合并、联办、划转、置换等多种形式,整合优质职教资源,努力打造品牌专业、特色学校,促进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同时,学习上海集团化和开放性实训中心建设的经验,通过更上一级政府的主导和统筹规划,加强对区域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此来体现办学特色和水平,是办好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关键和核心。

县级实习和实训基地,由于基础薄弱 、规模偏小及各县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实训条件和师资力量差异也较大,地方配套支持力度和能力不一,为完成招生任务,同时向政府申请经费,而且对建设的规模和质量的要求各不相同,也不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造成有限的资金投入分散,重复建设,基地的社会效益低下,实训实习也由于人数的增加,设备数量明显奇缺、且大多仪器设备陈旧老化,造成学生只能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课堂和书本上,因此也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理解不够,感悟不深,专业技术技能达不到行业和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加之专业教师基本没有企业背景,因此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磨炼,缺乏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个人持续性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因此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的作用尤为重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大力度,如上海职教集团运作一样,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选择某个专业能起骨干示范性学校和企业,通过一次性的投资或重点支持建设,使之为具有功能专业化、技术先进化、环境真实化、基地开放化的特点,达到校企共建,股份合作,区域共享的要求,如果能真正加大力度,集中建设,高规格、高配置区域性实习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就一定能打造出农村职教中心的品牌、形成办学特色,真正成为技能型人才培训的中心、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的中心,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中心。

第三是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调整教育结构,与普职招生比例大体相当为原则,完善学校招生管理办法,建立与健全招生督查与奖惩制度,把报考率、录取率、入学率作为考核乡镇目标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实现普通高中阶段教育与职业高中阶段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普、职、成“三教统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沟通,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和谐、健康均衡发展。

二、建立与健全经费投入和管理的保障机制,促进县级职教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职业教育的基础投入,尤其是实训基地和设备的投入相当大,如果光靠县级财政要办好是相当困难的,为了实现职教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必须加强政策引导,积极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尽可能的争取上级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要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建立健全县职教中心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

1、利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国家发改委已决定,在今后5年第年投入10亿元,重点支持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广西用三年时间大打职业教育攻坚战机会,努力争取享受政策优惠,用于中心的校舍、专业、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的建设。

2、应建立以县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入体制才是保证职教中心资金投入的有效办法,县政府要突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年终预算外资金追加时应优先切块给职教中心,同时,应开通绿色通道,尽可能减免各项规划管理费。与此同时,对于学校办的企业,应提供优惠待遇,如免征企业所得税,与企业联办的主要用于学生实训实习的校办企业对学校举办的培训班所到得的收入应当免征营业税,要通过设立企业或企业家基金等形式调动民营资本直接向职业教育提供资助;要积极推进企业在税前向职业学校捐资。

3、大力引进外部资金。要把握工业、企业将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作为增加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力的重要保证之一新的发展趋势,切实加大厂校联办、“订单式“培养的力度。工业、企业把提高现有员工素质摆到了相当突出的位置,依靠过去师傅带徒弟模式根本无法迅速大范围提高员工素质。这些工业、企业具有雄厚经济实力和培训资源,有充裕的设备设施,却没有足够的培训师资以及系统、专业的培训方式和经验。而县职教中心有较强的师资队伍,有相对固定的培训阵地和较大的培训容量,但缺少足够 的发展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实行厂校联办可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县职教中心即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充裕的培训资金更新实训设施设备,工业、企业员工可享受到系统、专业和高质量的培训。同时县职教中心还拓宽了生涯渠道、壮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专业的前瞻性、发展性,对口性。

4、充分发挥各项专项资金使用效益。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农业、劳动、科技等职能部门都拥有相对固定的专项下拔经费或人员培训经费。这些经费如果分开使用可能建培训楼却无钱添置设备,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县职教中心应当履行全面协调职责,加强引导,争取列入统一管理,以发挥专项资金投入的最大效益。

5、挖掘职教中心自我创收潜力。县职教中心要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适当控制在校学生规模,并扩大专业招生容量,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内涵建设等方式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益,充分运用自身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举办特色产业,举行各类培训,逐步增强办学和造血功能。

三、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形成职教中心办学特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1、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要立足于本县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数量、类型、水平和质量的实际需求,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本县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当地培养用得上、留得住、能转移的实用型人才,使之更好的承担起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但我们却难真正做到的原因,有时县域经济特色也不明显,二是职业教育的开放与协调合作程度也不够,三是上级宏观统筹及落实环节的支持不够。为此,职教中心建设要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从多专业的发展格局逐渐走向以几个特色专业或骨干专业为主的办学格局,用有限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

2、要加强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县职教中心原有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职教中心的办学特色。从如下入手:(1)以就业为导向,把握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根本原则,坚持做到立足于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由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由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书本知识与技能教育并重,如此才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和办学活力。(2)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方式。根据区域内建立新兴产业及特色经济的需要,调整课程结构,自主开发教材,突出其实用性、实践性和适应性。同时应考虑农民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条件,实行长学制与短学制结合、固定学制与弹性学制并举的制度,允许受教育者半工半读或者工学交替。(3)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依托企业办职教,办好职教为企业”。职教中心应加强同企业合作,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预测23年后企业的用工情况,在招生或学生就业前一年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并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习和毕业后安排到企业工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好服务了企业,又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促进职教中心快速健康的发展。(4)要不断探索县级职教中心如何更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新思想、新举措.该做什么,如何去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树立为服务“三农”的思想,努力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加强和农业部门的配合:如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及时分析和掌握人才需求市场的变化,有预见地培养相应的实用型人才。即要有意识的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农民精英,为未来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做长远打算,同时又要在劳动部门的指导下,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通过遵循区域社会、经济、教育发展规律,顺应农村社会转型的需要,动态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与基础教育相结合,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实现农村社会化终身教育,形成良好循环。

【参考文献】:

[1]陈美刚. «上海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初探».上海交运(集团)公司教育中心«2006年教师论文选»     

[2]王键等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200612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在上海市交通学校挂职学习的收获与思考

首席导师 鲍贤俊 导师:朱鸿德 汤定国

韦忠华(广西钦州市机电学校) 刘湘文(鹿寨县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参加广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赴沪挂职培训班学习,上海市交通学校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交通物流集团化组建方面的经验,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关健词】:上海 职业教育 上海市交通学校启示

 

一、挂职学习培训班的相关背景

广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赴沪挂职培训班培训项目是由广西教育厅和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合作,从2006年起,每年选派广西各地的十所学校校长学习上海市的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我们荣幸参加是第二批,培训时间为三个月,主要在上海市交通学校挂校长助理跟班学习,在上海市交通学校生活学习工作期间,我们受到了上海市交通学校有关领导的热情接待,无私的帮助,通过挂职学习,使我们对上海交通学校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实训设备等有一定的了解,大开了眼界,受益非浅。

上海市交通学校是上海市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现有全日制中职在校生2200余人,建校48年,学校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交通类特色学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连续8年至今)、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交通部先进教育集体,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2000版认证。学校“立足交通,背靠行业,依托企业,面向社会”开设的与交通高职接轨的交通汽车类、现代物流类、交通运管类、交通航运类四大类的专业,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是国家级首批示范性专业,“现代物流”是上海市重点专业。学校是全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中国T-TEP样板学校,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ASEP项目全国首家培训学校。在上海市教委支持下,学校建有上海市“汽车运用与维修”、“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

二、在上海市交通学校学习的主要内容及感受

在上海市交通学校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上海市交通学校拥有一个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好班子,拥有一个站得高、看得远、勇于创新、富有战略眼光的"职业化"校长鲍贤俊,有一个心胸开阔、爱岗敬业、公平公正的好书记陈伟龙,有一个充满激情踏实能干的林小荣常务副校长,同时朱鸿德副校长的热情、务实、多才多艺和汤定国副校长的开拓进取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美好的印象。他们始终能以“发展”凝聚人,鼓舞人,始终能把握市场脉搏,审时度势,确立自身发展定位,以求与社会发展相相应,围绕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办学定位,适时提出了办学方向由服务上海向服务全国转变,培养目标由终极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发展策略由中职教育为主向中高职联动、多形式办学为主转变,办学内容由专业设置过窄向文理兼容型转变,发展形式由形成数量规模向注意质量和效益转变,服务策略由校企合作、校校联手向更紧密方面转变,现在正按照上海市政府要求,向集团化办学转变。由于这些转变,从而以特色化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以优质化提高各项工作的质量,以规范化完善学校的基础管理,进一步实现了思想观念、专业建设、管理水平、教学质量、育人环境、办学资质的,“六个提升”,充分体现了为经济建设,促进再就业、农村建设和西部开发服务的“四个服务”办学指导思想。

 

此外,学校能坚持“立足交通办教育,融入市场求发展”,紧紧围绕“改革创新”这一主题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做大培训,加强教育综合管理,各方面工作有序进行。现成我们挂职学习情况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创建任务引领型新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是保持专业的先进性。任务引领型新课程体系是以就业为中心、根据社会需求而设计的课程体系,是学校深化专业内涵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涵盖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

1、积极推进“3+1”、教育培养模式

围绕任务引领型目标,改过去按专业划分课程为按工作的相关性规划设计相应的专业课程门类,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制定课程标准。同时建立形成性学习评价方法,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考试课平时成绩占60%,期未成绩占40%;考查课平时与期未各50%。

中专实施“3+1”模式,将中专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由半年延长至一年。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采用大类专业、小专门化方向的一体化。模块式教育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模式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即公共专业课)和专业化课程两块。专门化方向的名称、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均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相接轨,学生在学期间能逐项获得岗位职业能力。

建立校企教学顾问团,促进校企紧密合作共赢

围绕任务引领型目标,学校积极筹建以校企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将专业领域的专家集中起来,共同参与学校专业内涵建设,促进校企紧密合作共赢。

学校成立有校企专家指导委员会,如成立丰田教学顾问团,聘请上海12家丰田汽车门店的老总担任顾问,并与之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充分发挥教学顾问团的作用,推动汽车专业教学更贴近企业的工作实际。学生最后一年到这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企业有义务带教学生。同时,学校有义务为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另还有现代物流专业教学顾问团,由上海联运总公司、上海市沪东、沪西两家汽车运输有限公司、云峰集团、蓝霸汽配超市、上海国际集装箱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等15家大型物流公司的老总担任教学顾问。校企教学顾问团的成立为“订单式”培养创造也了有利条件,各“订单式”按企业岗位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大纲,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一方面,汽车专业除通用班、钣金班、涂装班外,中、高职形成“丰田汽车维修机工”“丰国汽车营销员”等系列丰田特色班。学校汽车专业已成为上海市唯一覆盖汽车维修系列所有专业的学校。另一方面,聘请行业专家任教有了制度保证。高职汽车商务、汽车保险与理赔专业每周邀请丰田经销店和太平洋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等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开设专业讲座,还首次聘请太平洋保险、瑞宝重车等企业的4名专家参与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论文的实践性明显增强。

目前,学校已经成为全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还是上海市2005“星光计划”汽车类、现代物流类项目竞赛赛场,并成功能承办了比赛。学校由此被确立为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中国T-TEP样板学校。

加强教育研究与实践,积极参与规划教材编写,加强校本教材建设

围绕任务引领型目标,为加速教科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教科研工作确定新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过渡性教学计划教学谋划的修订、教师论文管理与选送。«上海市交通学校课程改革方案开发计划(2005-2008)»,明确了中专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标准,对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具体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过渡性教学计划的修订明确了不能简单地加减课程,要合理统筹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平稳过渡,确保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不受影响,学校作为上海市汽车专业大组组长单位,完成了上海市教委布置的上海市中职首批12个“任务引领型”新课程标准中汽车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任务,还承接了上海市中职现代物流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任务。为了充分反映学校课程改革、师德建设、学校发展的现状,进一步促进广大教师转变观念、开拓思路、积极投入教学改革的实践,加强论文管理工作,编辑发版发行有«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师论文选»等。同时,围绕任务引领型目标,新课程体系的实践需要有配套教材,这些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校本教材,学校完成了国家规划教材«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修订工作,出版了«国际货运代理实务»、«基础会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学导论»的主审和编写工作。完成了«报关与货运实训手册»的编写工作,还完成中职«汽车企业管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等。这些规划教材和校本教材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了学校的教材体系。

二、抓好队伍的建设管理,加强办学基础能力的建设

 学校要发展,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上海市交通学校一直把队伍的建设管理作为第一要务,着手加强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队伍,一支精干高效的中层干部队伍,一支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进一步落实民主化管理,学校自2000年起推行校务公示制度,通过教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通过竞聘选拔任免中层干部,对重大事项均进行公示,提高了工作透明度,赢得了广大教职员工的信赖,领导班子多次获得上级主管部门嘉奖,鲍校长还被评为上海市“杰出校长”。学校还要求加快“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完善引进培训制度,构建优质人才梯队。近几年来,学校每年引进十几名各级各类人才,这些人才主要特点是高学历,高职称、年纪轻,学校不仅要求专任教师具备教师职称,而且通过实践进修取得专业技师或工程师职称,进而让教材、教法更贴近学生,让教师更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变化,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今年在重庆举行的全国技能大赛,上海市交通学校学生取得了优秀成绩,取得了团体一等奖,二个个人项目一等奖。就得益于这支“双师”团队的辛勤指导。

 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学校还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多年来,学校坚持加强教育教学,实验实训装备建设,利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现代物流两个上海市开放实训中心建设的有利契机,不断夯实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坚持“软中有硬,硬有中软”的建设方针,有力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建设。

三、         运行ISO质量认证体系标准,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选择实施ISO9000质量贯标体系,更新了教师观念,学校把“专业课程”作为产品,通过创建任务引领型新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使教师更努力钻研课程,更好的为学生需要服务,为此,学校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教育以学生为本,让每个学生都取得成功是学校的基本职责,教学以教师为本,让每个教师更乐于施教,让课堂成为他们展现才能的舞台,这一观念的转变,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无穷的动力,整个学校工作出了积极向上的局面。

2、通过实施IS09000质量贯标体系,使学校职责权限更明确 ,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ISO9001标准强调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的系统管理方法,有利于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形成团队意识、集体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该标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中始终围绕着质量控制主线将量化的质量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个部门和个人,并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限。这样不仅理顺了管理渠道,同时也使部门间的接口吻合,增强了教职员工遵守制度的意识和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自觉性,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权限,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教学职工的积极性,针对职员岗位繁多,难以量化评价的问题,学校在科学证的基础上,依据持续改进的原则,又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了职员岗位的每项工作规范,如此一来,学校管理档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通过实施IS09000质量贯标体系,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对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每项活动要进行严格的检查评估和督导。通过抽查、内审、管理评审,内外信息采集,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提出整改意见,改正存在的问题,依此举一反三,对影响质量的潜在问题提出防范措施。通过严格检查—发现问题—查找原因—进行改进和预防的良性循环,达到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效果,促进了学校的持续发展,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实力。

4、通过实施IS09000质量贯标体系,解决了学校管理的难题,提升了管理档次,健全的制度、规范的程序、明确的责任、使每个人的工作都有单可循,该谁的事就由谁来做,无须领导安排。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学校领导从繁杂的事务堆里跳出来后,把心思用在考虑学校发展的宏观方面上,把精力用在进行调研和制定学校发展的方针策略上,引领学校大踏步向一流国际名校迈进。

5、通过实施IS09000质量贯标体系,提高了学校声誉,打造了学校品牌。ISO质量管理体系达标认证是由社会上有认证资格的机构进行的公正客观的评审,是社会对学校的公正评价,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因此,达标认证书是一张国内外公认的教育教学质量合格的通行证,它有利于打造自己的品德,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如今,上海市交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学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上海职工教育素质培训:“十佳示范单位”,模范职之家等称号,在全国交通系统所属院校和上海市有关学校发挥了示范辐射的作用。

四、在校企合作、完善职后培训和集团化办学成绩显著

上海市交通学校在校企紧密合作上了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把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这种教育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今年在重庆举行的全国技能大赛,就是以“丰田”冠名,而交校与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共办T-TEP教育已经有12年历史,学校学生获得团体第一名的成绩,离不开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在硬件和软件的鼎力支持。通过丰田班、通用班和建立校企教学顾问团等多种校企合作的形式,取得了校企共赢丰硕成果。

学校还始终坚持职前职后并举的方针,在做优高职、做精中职的同时,力求做大培训,旨在更好的为集团的人才培养服务,为行业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服务,为社会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此开展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社会培养服务,学校还在汽车类专业形成一套完善的初、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体系,有:“二手车评估员”办学资质,每年还承办了上海市汽车职业技能大比武;一年一度的汽车高级维修工、高级驾驶员大比武;大众交通集团的汽车技能竞赛。学校还经管专业门类的培训,与其他培训机构合作办学,采用请进来培训的方式受到学员欢迎,利用已有的办学资质自主开展培训、组织考核、对职前中、高职学生“双证书”和“多证书”的取得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校在上海市职教系统和交通物流领域具有较广泛的影响。现按上海市政府的要求下,作为发起单位,联合相关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组建的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各种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并在今年12月中旬挂牌成立,组建上海市交通物流职教集团,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需要,是合理对交通物流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其达到最佳的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把上海市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做大、做强、做活、做实,打造出上海职教新品牌引领全国,服务社会。

 

 

 

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首席导师 鲍贤俊 导师:朱鸿德 汤定国

广西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  韦忠华

 

【摘要】:在职业学校内涵建设中,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服务社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五大环节,本文从上海市一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入手,对这几个大环节的运作进行探索职业学校打造专业品牌,促进职业学校内涵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学校 专业建设 一体化教学 师资队伍 实训基地  内涵发展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对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蓝领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上升,这也就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机遇。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举措,给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带来勃勃生机。教育部长周济指出:“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如此,中职教育亦如此。实践证明,中职教育如果没有社会认可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优质教学质量,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必将导致中职教育的萎缩甚至消亡。目前,在普通高等学校逐年扩大招生这一导向作用下,绝大部分初中毕业生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上的都进入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所能招到的学生文化素质比较差,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困难非常大。中等职业学校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模式大多数学校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来老的模式,专业设置不够科学,教学计划、课程内容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培养模式单一,就业口径过窄;师资结构也不合理,普遍存在理论教师比实践教师多,“双师型”教师短缺;实践教学设施少、较落后,实训基地薄弱等。要办出职教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势在必行。

一、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内涵发展的前提

专业建设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是学校建设的基本工程,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研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一)专业设置研究群体的建立

教育与经济之间“服务”与“依靠”关系的建立,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在专业设置上,专业设置是职业学校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现自身功能和特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是学校联系经济和社会的栋梁,也是打造专业品牌的切入点。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模式大部分是“我能做什么,我能培养什么人”,而当今市场经济强调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要职校做什么,需要职校培养什么人。专业设置也是停留在学科范围内, 课程理论研究和实验滞后,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没能较好解决专业课程与基础文化课的关系,也没有很好地体现课程的就业导向。因此,在课程中既体现中职的岗位针对性又体现对职业人的培养,那么专业设置要有专业带头人,要有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双师型”教师与文化基础课教师组合的研究群体,有较科学的程序和方法设置专业。

(二)深化改革,优化专业设置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在专业设置上,充分体现针对性、科学性与服务性,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用人情况,设置和调整专业,坚持做到“专业跟着经济转,人才培养围绕市场转,资源配置按照需求转”,紧密贴近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以专业建设的现代化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使专业的设置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学校的专业品牌。

二、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一直以来,职校课程设置专业局限性过强,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缺乏各工种之间的交叉和融合的弊病,导致内容繁琐、交叉重复、理论教学时数偏多。所以,用这种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只有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同时,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也是打造专业品牌内涵发展的重点。

(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看,首先普通高等学校逐年扩大招生,在这一导向的作用下,我国初中毕业的学生,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上的学生都将进入普通高中,挤进考大学的单行线上。而中等职业学校所能招到的学生只是那此学习成绩较差或极少部分由于家庭经济有困难上不起大学的成绩较好的学生,但主体仍是初中毕业生中成绩较差的那部分群体,部分学校甚至取消了入学门槛,学生的基础知识、自身素质不言而知。然而,职校原有的教学课程模式是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乐意不乐意,学校提供的是“套餐”,而“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当提供给学生的是“自助餐”。“自助餐”模块式的课程模式是从全新的教育理念出发,贴近市场、贴近就业,坚持专业服从市场需求,学制服从生产需要,教学内容服从企业需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的。这个课程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要求、家庭经济状况和劳动力市场对从业人员未来知识结构和实际技能的要求,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实施教学。分层次教学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适应了现阶段生源状况,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成才的有效措施。实施分层次教学是生源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进他们在可达到的教学目标内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施分层次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组织、科学的教学设计及客观的质量评价,并应不断总结、完整、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构建“厚基础、宽专业、活模块”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职教专家在充分研究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实际,创新推出的中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厚基础、宽专业、活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它解决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氛围不浓,专业口径过窄、人文教育薄弱,培养模式单一,就业面窄的问题。

1)“厚基础”是指淡化专业意识,拓宽基础知识,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它是对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的全面性。“厚基础”的提出来源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建立在中国基本困难之上。它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宽专业”是指打破工种间的壁垒,加强各工种课程的联系与组合,进行各工种之间的知识交叉渗透,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就业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对智能型、复合型技术工人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而改革职教课程设置,是培养智能、一专多能技术工人的有效途径。

3)“活模块”不仅吸收了国外多种课程模式的优点,尽量避免其缺陷,而且吸收了我国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的长处。这种课程模式,避免了原有学科知识上的系统性和独立性,以社会和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对讲解若干模块,培养若干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模块形式是动态的,是“活模块”,即不需要的模式将逐步淘汰,社会急需的内容作为新模块将逐步纳入整个模块的系统中,以保证模块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这种“活模块”充分体现了“活”的特点:

1)专业“活”:学校不但可根据已开设的专业来建立一个职业群,确定几个或十几个相关专业,在每学期或每年还可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和本校实际,推出新专业,组成新模块。能真正按市场经济需求,灵活变化专业。

2)层次“活”: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能力的差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实施的教学方法。模块层次可分为升学模块(对口高职,成人教育两个层次);就业模块(高层次多证,一般层次少证)。

3)课程“活”:高新技术的发展,决定了职业学校的课程内容必须更新,新的课程不断产生,充实着模块的内容,陈旧的教学内容也相继在模块中消除。只有在这种不断地淘汰与更新中,才能使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跟上时代的步伐。

4)主体“活”:学生可以根据本人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个性特点及个人的学习基础、精力、求职意向等选择模块,也可以在学校为本届学生推出的模块组合中任意选择,“活模块”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权利,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要想改变目前职业学校教学培养模式单一的现状,培养出同一工种不同规格、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工人,就必须改革传统职校课程设置模式,实行富有时代特性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宽专业、活模块”的新型职校课程设置模式。这样才能增强职校毕业生在未来社会产业结构中和瞬息万变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综合课程内容

中职课程内容的改革要向综合化发展。针对传统教材划分过细、内容重复、知识老化的情况,新型的教材设置必须对老教材进行改革调整。考虑学生今后的发展,择业的需要,根据国家的劳动预备役、技证上岗改革,依据专业等级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对老教材进行删、减 、撤、改、组。第一,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即把一些相互之间的有着内在联系的几门科学综合为一门课程,如机械类专业,可以把工程力学、机械设计、液压传动技术编写为一门课程;机械制图与金属材料(部分知识)、公差与测量综合为一门课程;电子类专业的物理学(电学部分)、电工学编写为电工基础等。通过科学知识之间的整合,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而且能加强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削枝强干,突出实用、够用。第二,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综合,即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不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验课)两张皮,相互割裂,而是在实践中领悟理论,从做中学,先做后懂。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职业类人才成长的规律和培养途径,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基本理论,强调实用、实效。第三,专业课程与企业或职业活动中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即开发项目课程:把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中的工作任务,或者现实生活中典型的课题,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以项目形式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与实施、工作成效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和实施,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得到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今后就业、创业奠定了基础。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职业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训课分开进行,在教室里专业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由实验指导老师在实验里操作演示指导学生,两位老师各唱各的调。而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把理论课和实训课放在一个大系统中通盘考虑,融为一体,从而避免二者的脱节或分离,避免“各定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现象出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任课教师在专业教室和实验室利用教学挂图、示教板、专业教学设备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将理论讲授、实验实习、操作应用、生产加工等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有机地融为一体,系统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在教学组织上,以小组教学为主、班级授课形式为辅。教学实施步骤可分为:①设定任务;②分组;③自主学习、咨询;④小组交流与教师指导;⑤合作制作;⑥测试与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起指导、咨询作用,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自行处理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施一体化教学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注意始终坚持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一体化教学,要求每位教师对每门专业课(理论课环节和实训课环节)的授课“一竿子插到底”,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授课时应采取边讲边做的形式;而不像以前上理论课的教师只管课堂教学,上实训课的教师只管实训指导,相互“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只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一体化教学则要求教师不但要讲理论内容,而且还要讲实训内容并带领学生进行现场操作。其他实训指导教师要在任课教师的统一安排下实施教学,这是任课教师授课内容的延伸和分解。二是注意把握理论课讲授内容尺度。理论课是熟练掌握实践技能课的钥匙,但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打不开锁的钥匙再多也没用。因此,理论课的多少要以够用为尺度。三是注意及时总结提高,严防回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老路。实施一体化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或失误,需要我们不断及时总结提高,肯定成绩、改正错误。

实施一体化教学,促使学校对专业教材的建设和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对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系统地、全面地掌握专业实用和前沿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职业能力。

四、师资队伍是职业学校的灵魂

学校发展,以师为魂。要造就职业化学校教师是关键,要培养职业化的学生,教师又是关键中的关键。职业教育是一种直接连接学校与社会的特殊载体,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职业学校教师不能“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必须要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教师们如果仍然把自己当作象牙塔里的“教书匠”,就不可能培养出能与时代接轨,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学生。要打造职教品牌必须建设一支师徒高尚、业务水平高、肯钻研、能力强、适应未来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拓展职教市场,转变教师观念

如何结合市场,为职业教育找到出路,为学生找到出路?那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树立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法则,成功与淘汰的机会是参半的。在人才竞争的社会里,思想上,既要有控制能力,也要有承受能力;业务上,既要有以自己的优势更上一层楼的能力,也要有受挫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能力本位”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理念。所谓“能力本位”不是简单的“就业教育”或“专业教育”,而是“为人生做准备”的教育。学生的能力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此,教师们必须做到“三个转变”: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园丁”、“工程师”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由“蜡烛”、“一桶水”向研究者转变。使教师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 和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推动者,成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和引路人。

(二)加强师资管理,提高教师素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学生必定能够吸取一二,从而也具有相似的品质。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技能,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从业的操守。因此,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成为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双师型”的教师就应该培养出德才兼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能手。要全面立体地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首先必须从提升教师的素质着手开展。“双师型”的理念本身就是对职业教育教师素质的一个高要求。但是,教师有“双证”未必就是“双师”;一方面,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另一方面,有证未必有德。“双师型”教师更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职业操守,否则如何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呢?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形成了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职业道德、创业教育、就业指导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模式。在培养青年教师师德的工作中,要求青年教师热爱教育,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以学生成才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同时要求教师严于律已,为人师表。做到: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自信自强,勇于挑战;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追求上进,富有创新精神;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

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更是学习者。“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也是学习型教师的要求。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教师并不具备“双师型”要求,他们只有不停地努力,不断地学习才能取长补短。通过教学科研,提升自己的理念水平;有的深入基层认真实践,弥补动手能力的不足,最终达到“双师”的要求,成为具有全面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三)有计划地对教师的培养培训

1、重点选拔专业带头人和一批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教师参加“万名职业院校师资素质提高工程”。有条件的可出国进修培训。

2、以校本培训为主,教师根据自身需求结合学校发展的要求制定年度发展计划,自己确立学习目标,教学科研目标,技能达到目标之后,学校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或校内特长教师对在职教师进行系列培训。以更新知识结构、转变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3、安排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一线岗位锻炼,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步伐。

4、为优秀教师、特长教师建立专门工作室。工作室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教师,进行技师培训、项目培训、产学研结合以及校本课程研究及开发等。

五、突出学生技能培养,组建开放型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切实加强技能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进行基本功、技能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的基地,真正使学生在“学学——做做——学学”中充实,提高自己,在学校期间就磨炼成为技术应用娴熟的高素质劳动者。实训基地建设充分体现专业建设的特色和水平,也是支撑专业品牌的基础。上海市交通学校对规划和建设开放型实训基地的认识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实训基地要体现行业的特色。职业教育是与行业、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类教育。一方面,职业教育依赖企业的需求而生存发展;另一方向,企业也需要职业教育源源不断地为其输送新鲜血液而发展壮大。职业学校只有紧紧依托行业、背靠企业办学,才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因此,建设开放实训基地要贴近行业,为社会服务;二是实训基地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上与基础教育有根本差异。职业教育应使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未来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而职业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把就业的需要放在突出的地位,把实践性教学环节放在重要的位置;三是实训基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特色。以人为本,服务学员。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提供精良的实训设备和优良的师资,帮助学员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实训基地可采用集团化管理运行机制,一方面利用内部的教师资源,开展针对教师专业技术、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和素质提高的培训、指导、带教,组织校际交流,轮岗锻炼,发挥各校教师特长和才能;另一方面,发挥企业的优势,定期将教师派往企业进行岗位锻炼,参与企业的革新改造,使教师及时掌握企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感受企业实际生产、管理氛围,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提供条件和保障机制。同时利用基地的资源,开展社会培训及加工生产产品。

职业学校只有真正融入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才能真正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才能真正有地位,也才能赢得社会、企业、人民大众的支持。因此,为社会发展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是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宗旨与目标,反过来,专业品牌和学校内涵建设,又增强了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鲍贤俊  对规划和建设开放实训中心的认识与举措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    现阶段中等专业学校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3]中职教研员  广州市中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调查后的思考

[4]史益大  打造专业品牌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2

[5]徐国广  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职教课程模式探析  职教通讯[J] 2003.(9)

 

 

 

 

 

新形势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首席导师:张大成  导师:高国兴、乔蔓菁

广西来宾市职业技术学校    梁  新

 

【摘要】:校企合作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有利于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所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职学校应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实施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创新产学研机制等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子,使职业教育更加切近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同时还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企业的‘订单’不仅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订单,还要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订单培养计划”。校企合作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有利于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所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职业教育应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积极推行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由此带动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使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学制安排等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上海、江苏、广西部分中职学校在长期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活动中,积极探索“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和“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把握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切入点,加快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零距离”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学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校企合作,实现双赢。下面是广西来宾市职业技术学校接到的两份校企合作“订单”。

 

表1  校企合作的两份订单

合作企 业

设置专业、性质、形式

培养人数(人)

企业主要职责

学校主要职责

东莞康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技术应用中专班2+1模式

400

1、年支付培养费80万元,即2000

元/每生每年;

2、在学校设置两条生产线;

3、负责派4-6名技术人员担任专

业指导教师;

4、保证委培班100%合格毕业生就业;

5、负责管理教师工资,包吃、住,

月薪1000元;

6、接受、指导学校教师到企业培训。

1、负责招生

2、负责组织教学

3、负责学生的考评

4、负责就业学生管理

广东中山晋江利朗服装集团

服装制作与工艺中专班2+1模式

 

200

1、年支付培养费20万元,即1000

元/每生每年;

2、负责派4-6名技术人员担任专

业指导教师;

3、保证委培班100%合格毕业生就业;

4、负责管理教师工资,包吃、住,

月薪1000元;

5、接受指导学校教师到企业培训。

1、负责招生

2、负责组织教学

3、负责学生的考评

4、负责就业学生管理

车工、缝制工艺短期培训班1个月

每月200-300

1、培养费300元/每人;

2、保证短培班100%合格学员就业;

3、负责管理教师工资,包吃、住,

月薪1000元。

负责招生、培训、学员管理

 

上述“订单”2006年起已得到实施。广东东莞康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中山市晋江利朗服装集团已付给学校学生培养费178万元,“订单”使学校赢得了市场,赢得了生源,也赢得了发展,而企业赢得了稳定的高素质员工。采取“订单培养”,可使企业需要与学校培养目标实现了“对零接”,达到校企双赢。

其次,加强对人才就业市场和专业开发建设的调查研究。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目标,做到市场预测“准”、就业岗位“明”、培养目标“正”,校企双方应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做好可行性报告。上海市商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和企业,加强专业建设发展,主动适应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市场变化对专业教学的新要求,整合并发挥“品牌学校”和重点专业的教育资源优势,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一步优化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全面规范专业教学。学校从实际出发,重点进行上海经济建设紧缺急需的,办学相对成熟如现代服务类美容美发、饭店服务等专业的建设,如酒店管理威斯汀班、酒店管理艾美班等,优先进行招生量大、就业面广、师资条件较强如商务英语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及会计专业的建设,学校还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进行商务日语、工艺品鉴赏与营销等新专业的探索和建设。

第三,学校要把握市场需求,精心选择市场信誉好、管理规范、与所开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企业合作,通过“内引外联”接订单,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或生产车间,实现育人与用人“零距离”。上海市商业学校与上海书城、上海国际饭店、上海七重天宾馆和上海华安美发美容有限公司等100多个著名的企业签订有校企合作协议,并建立了就业网络;上海市交通学校与大众、通用、丰田等公司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和就业的场所。

第四,校企合作实现工厂设备、企业生产新技术和师资等资源共享,学校可了解企业技术和行业信息,开展教学课题研究或技术推广,使每个专业有企业支撑,有专家顾问,有实训基地,有产学研合作成果,深化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从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如上海市商业学校各专业引入的行业或企业的客座教授或专家达100人以上,客座教授或专家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有效的促进了学校产学研结合。

二、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中职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推动专业教学课程改革和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其实质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构建具有现代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块式课程体系,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和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1、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校企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应以需求方对人才的知识水平、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要求为核心,坚持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按照行业标准和专业要求,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2、共建“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学校要针对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量身培养、培训岗位人才,共同开发“校企教材”。教材应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本位转变,内容上注重实用性,少理论,多技能,教材内容与生产岗位实现“零距离”。目前,上海市商业学校各教学部大力组织教师参加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已完成电脑翻打传票、中英文录入、会计专业模拟作业、会计制单、美容美发操作、交际英语口语及商务英语电话等10多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这些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开发建设要有助于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优势,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成为具有职业技能专长和职业技能特色的合格人才。

3、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本着重视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学校根据实际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确定包含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内容和考核方法等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用工需求的“零距离”。

三、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1、借鉴“双元制”经验,积极探索以实践能力为本位的“项目教学法”,推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积极推行教学改革试点,建立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体现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探索“分段式”教学模式实践。实施“订单培养”,其教学过程可分为理论学习阶段和企业实习阶段,前阶段以学校为主,后阶段以企业为主,但学校和企业在两阶段中并非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理论教学中亦有公司的参与,如广西来宾市职业技术学校组织服装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现场参观、企业生产与管理技术骨干来校上课、客座教授或专家来校上课等;实习阶段亦有学校的参与,如上海市商业学校指派专门的指导联系教师与企业和学生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与带教老师共同解决学生在实习中碰到的问题,学校分管领导定期到学生实习点看望学生,并与实习点的领导沟通交流。可见,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完成的。

3、探索“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实践。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积利用数控开放实训中心承接产品加工;江苏无锡市旅游商贸技术学校挂靠公司把超市引入学校,对学生和居民开放,相关专业的学生做为营业员参加超市的营业管理;广西来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引企入校”把服装厂引到学校,利用“技能劳动周”、双休日或假期到企业参加劳动生产,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通过建立“把厂建在学校,把学校建在厂”新型的校企合作机制,使学校和企业双赢。学校应着眼于培养实用型人才,依托实训基地设备设施,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与企业共同管理和经营工厂,实施“产教一体化”办学,“半工半读”式育人,把课堂搬到了工厂,使学生在多轮次、多形式的工学交替中强化动手能力,提高岗位技能。企业派骨干技术工人到实训工厂担任生产技术指导教师,根据订单任务确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与生产,实训工厂成为生产工厂,实训作品成为订单产品,既实现了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习,又帮助学生利用工学报酬顺利完成学业。经过“产教一体化”、工学交替式”培养的学生基本技能扎实,动手操作和协作能力强,很快适应市场需要,倍受企业欢迎。

4、改革教学模式,培训实现功效“五合一”。学校整合学校专业教师和实习厂的技术人员等的力量,组成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借助“前校”“后厂”的优势,实习厂得到了人力资源和财力物力的支持,提高了生产经营技术开发的水平。利用实习厂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条件,将工学结合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环境之中,把生产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在现场讲解实际操作和解决疑难问题,由企业提供工艺标准、技术人员、工作量具和原材料,学生直接生产操作,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在教学上突出技能,突出实训,施行实训功效“五合一”,即实训室、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创业合一。逐步实现学生生产实习由“消耗型”向“盈利型”的转变,达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的目的。“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产教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而言,相比从社会上招收的工人,学生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管理难度小,也缩短了培训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对于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来说,以工助学获得的工资不仅解决了学费、生活费,还能补贴家用;对学校而言解决了师资、经费和设备的困难,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实现了有效“对接”,提高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四、以企业为主体,探索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探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教育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际工作能力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用人单位(行业或企业)是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以企业评价标准为主,让企业做“裁判员”。一是理论学习考核,主要由学校负责,考核结果作为企业是否录用的参考条件之一。二是技能学习考核,主要由职业鉴定部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等级进行考核鉴定,这是衡量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依据。三是企业实习考核,主要由企业负责考核,其包括学生期中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成绩鉴定,其中实习平时成绩可由带教老师评定。

2、推动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创新。中职学校要构建教师的教学业绩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注重产学研结合,专业课教师必须到企业实习2个月以上,将学生就业率和巩固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重要标准,并将参与企业实践的成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和年度考核的评价内容之一。因此学校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目前,江苏无锡市旅游商贸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探索通过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取得导游证,并在假期带1~2个旅游团队,不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学校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学生、家长、社会满意为最终目标,让学生的“双证”率、就业率和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改革创新

1、促进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企组织人员一起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培训大纲、实习实训标准。不断调整完善培训大纲,实现专业课教学与实践“零距离”结合。同时,通过“引企入校”、“把车间建在学校”等新型办学机制,学校利用企业的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其生产车间和培训中心成为实践教学的课堂和技能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最佳场所。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实践与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2、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根据职业教育实用性、技能性的特点,必须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决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学校要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雄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我们应根据专业建设和不同老师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鼓励他们利用适当的时间进行实际的工作锻炼,或者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教师到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锻炼,从事实际工作,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而对于那些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则可鼓励他们考取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从企业等相关单位聘请一批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来做专兼职教师,让他们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也可以带动我们相关教师操作技能的提高,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3、着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教科研成果转化。首先,立足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学校支持和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和工作流程。同时,重点围绕学校如课程改革等重大课题研究,积聚科技资源,积极探索“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产学研运作模式。目前,上海市商业学校支持和鼓励教师带科研课题到企业蹲点,学校分阶段提供科研课题经费。第三,教研兴教,提高教学质量。中职学校的教科研主要立足于应用性和前瞻性,围绕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努力探索专业课教学规律,以科学研究指导教学实践,以创新成果推动教学质量提高。近年来,上海市商业学校、广西来宾市职业技术学校等学校教师所承担国家级、市级教科研项目和教师所发表大量论文,都凝结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丰硕成果。

 总之,校企合作是培养中职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学校和企业必须积极开展企合作,才会使校企“双赢”。同时,也会使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更高,更富有特色。因此,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共同发展的空间,下大力气打造中职学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的品牌输出,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变,使我国从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吴启迪.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教结合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07)

[2]张玉臣.职教教学改革的技术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1)

[3] 胡萍,赵菲菲,左继军.走校企合作之路 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2)

[4] 崔德福.引企入校 办校进厂 产教一体——胶南市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2)

[5] 张晓春,王长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01)

[6]梁长垠,晏凯.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7,(03)

[7] 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01).

 

 

 

 

加快南宁市职教事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首席导师:张大成导师:高国兴、乔蔓菁

广西南宁六职校    梁庆凯副校长

 

【摘  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广西南宁为例,在认真分析南宁市职教事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立足市情,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合资源,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职教发展 思考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这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本文以广西南宁为例,作些探讨。

一、当前南宁市职教事业的发展状况

1职业教育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调整,深化办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模式与课程结构“三项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1—2005年,全市职业中学均超额完成年度招生任务;各公办学校形成了2—3个相对稳定、各具特色的骨干专业,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了较大的提高。至2005年,全市有职业中学34所,在校生2.04万人。2006年,南宁市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人数已达3万人,平均每年递增8%左右,至2010年达到4万人;2010年市区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2500人以上,农村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1500人以上,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600人以上;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达1.7万人左右,建设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精品专业、精品课程。

2、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职校

重点建设南宁市一职校、南宁市三职校、南宁市四职校、南宁市六职校等5所职业学校。比如,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4700多人,开设有28个专业,其中有4个省级示范专业:烹饪专业、酒店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及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护。2006年3月,获首批自治区示范性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学校,市政府决定在“十一五” 期间投资1.1亿元建设全新的自治区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南宁市中职学校中唯一的国家级计算机及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开设有信息技术、商贸旅游、财经、文秘、机电、艺术等六大类十多个专业,其中计算机及应用、文秘、电子商务是自治区级示范专业,在校学生2800多人。

《南宁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加大对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依托原有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将市一职校与邕宁职校合并,扩大办学规模,对原邕宁职校300亩校园用地重新规划,按“全国示范性职业院校”标准,建设四大基地,即实训基地、产业基地、培训基地、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基地,提升原有的信息技术、旅游服务、烹饪、电工四大类专业,重点发展建筑类和数控车床等专业,使其成为立足首府、服务广西,面向东南亚的全国名校。将市六职校与校外实践中心合并,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中心周边新征土地300亩,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统筹规划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以精品职校为目标,建设辐射广西并与国际接轨的全国名校。”

3、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

从2004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将不低于15%。对职业学校的校办产业按国家规定的范围实行减免税收政策外,对使用划拨土地的职业学校,经市政府批准,其校办产业可减免土地收益金和国有资产占用费。对于自建校舍、学历教育超过600名学生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政府还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及资金资助。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

在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方面,鼓励公办学校走依托名校办民校的道路,形成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要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做强做大。《关于加快南宁市教育发展的实施办法》明确规定,民办学校按划拨方式提供办学用地,免收建设配套费等有关地方性规费;设立民办教育奖励基金,对办学成绩显著的民办学校和优秀办学人员实行奖励。

此外,还成立了南宁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领导由分管市政府领导担任,成员单位由市教育、发改委、经济委员会、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人事局、扶贫办公室、科学技术局、建设委员会等组成。联席会议负责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研究解决职业教育重大问题,检查指导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每年不定期举行2-3次,各相关单位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分别汇报开展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研究和解决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推进全市职业教育工作。

4、市辖六县职业教育机构比较健全, 推动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截止2007年10月底,南宁市辖六县均已挂牌成立了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武鸣县、横县、宾阳县等三县把县域内包括县进修学校、农机校、农广校、就业培训中心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了统筹整合,对职业教育设施、设备重新调配,学校教师实行校间流动教学。目前,隆安县已确定了县职业教育中心新校址,正在平整土地,做总平规划;马山县已将县农机校整合到县职业教育中心,中心实训楼与学生宿舍正在施工之中;上林县正在新征15亩土地,已进入土地勘测和征地前期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培训25万技能型人才,3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学习实用技术,5万绿色证书学员,每年开展转移培训20万人次以上,最终实现1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城镇职工接受继续教育,城镇在职职工全员年培训率达到50%以上。

二、主要问题

1未能形成与农业大市相适应发达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主要表现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资源比较分散,主要分布在教育、农业、科技、劳动等部门。如农业部门有农业中专、农广校、农机校、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劳动部门除技校外还有民办培训机构;教育部门职、成教口也都各有机构,各部门独立运行、资源分割、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制约了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2、民办职教发展水平低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已经确立了“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就民办教育而言,长期以来公办教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还相当狭小,其在法律地位、公平政策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还面临许多难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公平政策环境问题。民办职业学校一般得不到政府的投资,在学生待遇、教师职称评定和科研经费、学校职工人事档案保管和社会保险费缴纳、土地征用和税收、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也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

二是办学自主权问题。社会筹资、收费为主、自主办学、注重质量、机构精简、人员高效、机制灵活、思路新颖等,本是民办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所在。但从目前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在招生计划、招生分数、招生区域以及在专业设置等方面的管理,影响了民办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其难以形成办学特色和较强的竞争力。

三是投入严重不足问题。许多民办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实习、实验设备,缺乏高素质的教师。特别是教师短缺问题很突出。据有关资料,目前中专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约占68%,职高该比例约为33%。

3、未能形成与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城市定位相适应的职教体系

广西今后将全力推动实施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M”型战略的中轴“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是以从中国南宁为起点,经过越南首都河内、老挝首都万象(或柬埔寨首都金边)、泰国首都曼谷、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一直到达中南半岛南端的新加坡的泛亚铁路和公路大动脉为载体的经济走廊,沿途连通中国、越南、老挝(或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7个国家,这些国家有的教育相对广西还落后,有的虽然教育先进,但缺乏技术工人和高级技师。

比如越南,华人在越南的投资极其需要懂中越双语的高级技师和技术工人,而越南本身的企业也急需要高级技师和技术工人,但这在越南是无法满足的。现在,越南的台商协会已密切联系广西的一些职业学校,洽商人才输送的合作事宜。南宁的职教可以在面向东盟的高中等技术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

4、高水平的校企合作未能形成

目前,大型企业多以“订单模式”与部分职业院校定点培训或招收新的技术工人,但由于多数职业院校缺乏实习条件,职业教育实质上与普通教育差不多,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都不强,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

5、区域内经济发展快速,而职教资源尚未形成规模

2007年上半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达到17.4%,比全区高出2.4个百分点。沿海地市各项经济指标增速迅猛,均排在广西前三位,一批产业正在北部湾经济区集聚。中石油千万吨级炼油项目、电子产业基地项目、林桨纸一体化项目、火电厂项目、物流项目等一批项目的落户,加上原有的粮油、高新技术、旅游等产业,经济区基本形成临海石化、林浆纸、能源、粮油食品、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旅游等产业基地。北部湾经济区贸易、投资等各方面经济增长拉动广西全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1%,创下1993年以来最好水平。地方经济的发展对各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区域内职教规模不大,影响力和吸引力不够:各市的职教机构太小,专业设置未能满足人才的需求;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不断推进,钢铁、重化、林浆纸、港口、海洋等产业的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具有较高造诣的生产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的管理人才,以及高素质、专业化、能开拓国际市场的专业人才将更加紧缺,人才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加快南宁市职教事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1、加快农村职教发展

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一级政府,要把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工培训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的主要责任是从政策、资金和办学环境上,给予职业教育扶持、保护和推进。扩大办学规模,除有效的招生政策引导外,还要靠职业学校的质量和水平来吸引和支撑。换句话说,只有尽可能地满足人们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规模扩张。外延式多样化发展目前仍然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农村职业教育应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结合,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要多元化,办学机制要灵活;还应打破常规,制订灵活的招生政策;学制要长短结合,探索非学历教育和分阶段学习的模式,以符合农民流动性大的实际。

增加投入,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办学实力。一是解决投入问题。政府预算内设置的职业教育经费项目要足额到位,在教育事业费中除保证义务教育投入外,要优先考虑职业教育并适当增加投入比重,努力完成教育费附加20%-30%用于职业教育。如山东平阴县采取“向上级争取一点,县财政挤出一点,向社会融资一点,建设单位预垫一点,相关规费免收一点”的多元化筹资措施,值得借鉴。二是解决基础问题。在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增加校舍建设、教学设备的投入,以及增加教师编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入,提高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待遇,将专业技能型教师吸引到农村职业学校来。三是实行城乡对接、区域合作。借助城市职业学校的教学设备、专业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南宁市决定在“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振兴职业教育9大工程。振兴职业教育九大工程分别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培训工程、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工程、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通过实施9大工程,南宁市将培训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同时,到2010年,力争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万人目标的实现,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对91.6万城镇职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对38万社区居民实施现代城市市民综合素质培训;按照国家、自治区制定的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规划和标准,建设9所起示范带头作用的职业院校,带动全市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培养培训能力的提高;通过示范实训基地建设,改善该市职业院校的实训设施条件,为培养、培训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提供条件保障等等。

2、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组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走集约化办学道路

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应当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每年都要开展就业用工情况检查,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职业院校学历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应充分体现相关职业资格的要求,使毕业生申请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及中级以下职业技能鉴定时,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省级以上示范专业,经劳动保障或人事和教育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同时,即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经人事、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如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可免试相关科目。在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示范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及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要使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职业教育由“各自为战”的分散状态走向“联合作战”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必须要以高等专业技术学院或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为龙头,以特色骨干专业为纽带,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联合有关职业院校,组建一批集约化、规模化、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推动职业教育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要增强职业教育集团的吸引力,重点建设设备先进、资源共享的专业实训基地;选择部分高校和企业,建立市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重点培养 “双师型”骨干教师。此外,还要建立技能人才供求对接机制,列入重大项目的企业,将项目实施各阶段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结构等信息提供给教育部门。

3、加快民办职教事业发展

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在继续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发挥好公办职业教育作用的同时,大力促进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抓好学校职业教育的同时,大力推动职业培训和非正规职业教育的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民办职业学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大力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联办各方共同承担办学经费、师资、设施等,同时享有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优先录用毕业生等权利。

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创造更加公平的政策环境来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给予民办职业教育与公办职业教育一视同仁的支持。特别要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民办职业学校建立多元融资体系,并在税收、贷款、土地征用、建校场所、师资设备、就业安排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4、推动校企联合办学

对职业院校和企业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加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校企双方本着校企互惠共赢的原则,实行共同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共同参与职教办学、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五个层次的合作途径。

(1)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在企业挂牌等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生产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实行实习就业一体化;企业则积极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相应岗位实习,安排对口专业的实习岗位,按有关规定和实习合作协议提供合理报酬。

(2)职业院校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到校担任专业课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颁发兼职教师证书;学校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实习锻炼学习两个月以上。

(3)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培养技能人才,建立企业资助的奖学、助学基金,开办“企业冠名”班,在企业建立分校或将职业学校办在企业。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实现了技能培训与高位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如南宁市一职校与南宁市的五星级洒店——广西沃顿国际大酒店、明园新都酒店、荔园山庄、桂景大酒店、邕江宾馆、南宁饭店,联办烹饪班、酒店服务与管理班、旅游班。南宁六职校与南宁市好友缘酒店联办酒店服务与管理班。

(4)职业院校可采用接受企业设备赠送、设备推介、为企业提供设备场地、与企业合股等形式,积极引进企业先进生产设备用于实训和生产,将学校实训中心建成企业的生产基地和学校的教学工厂及技能考核鉴定场所。如区内某职校接受宁波某服装厂整套服装生产设备的赠送,让学生体会企业的生产环境及流程,为学生今后到企业工作奠定基础。

(5)职业院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技术革新、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实训设备、实训平台的研发制作,参与企业研发工作,为企业和学校解决实际问题,推进成果在生产服务和教学实训领域的应用;企业则可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场地、设备、教师资源,在职业院校建立企业研发基地,通过企校合作,建成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育孵化基地。

南宁市为推动校企合作办学,提出了一些保障政策和措施,主要有:

(1)建立南宁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南宁市政府分管领导挂帅,市教育局、劳动保障局、经贸委、人事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等部门分管领导参加,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履行相应职责。

(2)各类企业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与培训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培训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其中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不低于50%;对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承担部分的支出从企业自留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3)对企业资助和捐赠职业院校用于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的资金和设备费用按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4)对企业按与职业院校签订的实习合作协议,支付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报酬、意外伤害保险费等费用按规定进行落实。

(5)对职业院校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

(6)对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展产学研结合,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

(7)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师生实习任务、实习培训、组织开展“订单式”培养工作显著的有关人员、优秀企业兼职教师给予适当奖励。

5、推进广西南北钦防区域职教一体化发展

“南北钦防”城市群是广西城市分布密度最大、地域范围最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连绵区域。随着国家将区域经济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南北钦防”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按区域经济原则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和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市场、优势互补、联合协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配置,加速专业群的整合与重组,并以整体优势参与对外竞争。主要措施:

(1)成立高职院校协调合作委员会.由院长组成,负责制定院校发展规划和专业群建设、教材建设、精品课程示范建设与专业重组。

(2)成立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和建立教师访学、挂职锻炼等机制。

(3)基础资源共建共享,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践和培训条件。

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想,突破了各学院、各地方“闭门规划”、“互相竞争”和“低层次重复建设’’的思维模式。围绕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建设和追求资源品质,以体制——机制——运行为核心,构建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要的专业群建设的制度,对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重组,最大程度提升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增量和持续发展竞争力。

6、与东盟国家共建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园,推动职教事业向国际化发展

职业教育园将以培养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为重点,建设成为以实训为导向的国际性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职业教育园的建设将使区域内分散的教育资源有效的整合起来,形成集约化管理和流水线式人才输出,为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建立一个互动联系,打破封闭式人才培养的局面,一方面,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搭建通畅的新型平台,有利于学校招生。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将学校作为本企业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基地,大大降低人才培养和招聘成本。作为国内首个“服务广西,面向东盟”的职业技术教育园区,将成为广西 “一轴两翼”战略在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领域的实践者 。

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已被证明是产业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主要支撑体系,而产业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亦将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政府支持”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把职业教育的市场开拓力从传统习惯中释放出来。项目建成后,其社会效益是显著的:将成为广西实施“一轴两翼”战略的人力资源合作开发方面的典范,促进整个教育园区的建设;将为南宁、广西乃至东盟提供相应的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其经济效益是显著的:校企合作,确保就业,教育效益更易体现;政府支持,生源更有保障;东盟概念,产业技术工人输出抢先一步。

【参考文献】:

[1] http://www.gxnews.com.cn   2007年10月08日中国新闻网

[2] 人民网广西视窗  2007-07-24

[3] 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桂经网  www.gxi.gov.cn  2007-10-18  

[4] 左学金主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学林出版社,2006年8月

[5] 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深化改革促内涵发展    创新特色抓品牌建设

      ──记上海市商业学校积极探索特色办学新路子

首席导师:张大成    导师:高国兴、乔蔓菁

广西来宾市职业技术学校      梁 新

广西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  梁庆凯

 

【摘要】:上海市商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抓住机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迈向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狠抓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发展内涵,不断创新特色,创建品牌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深化改革   发展内涵  创新特色  品牌学校

 

创办于1960年的上海市商业学校是全国商业中专系统的经典名校。在长达40多年的历程中,为上海市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学校自1980年以来四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自1985年以来已9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学校曾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上海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德育课题重点实验学校 、上海市中小学(中职)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中小学(中职)德育先进集体 、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2000年上海市教育系统中首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学校还通过了上海市教委组织的“百校重点建设”验收评估认定。学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一流商业学校”的办学总目标,实行的是“以学生为本,求真、求实、求新、求发展”的质量方针,教学规模逐年扩大,学校占地面积40亩,建筑面积近3.5万平米,教学设施齐全,图书馆被评上海市中职校A级馆,食堂被评为中职校示范性食堂,师资队伍完备,中、高级职称占教师总量的90%,其中共有海归硕士9名。学校有6栋教学楼,140多个教学班,常设专业达19个(含2个市级重点专业,4个专门化);设有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电子商务、文秘、计算机及应用、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商务外语、饭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工艺美术等专业;同时开设有就业班与高考班。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人数为5800多人,其中中专学历教育人数5200多人,大专学历教育人数600多人;社会培训5000人次,其中电大学历教育为1200人。上海市商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抓住发展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开拓创新,着力发展内涵,创建品牌,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

一、把握机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原来的校园校貌、教学设备等均较为陈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上海市商业学校从2000年开始,经多方筹措,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现在学校办学条件已大为改观。

1、学校建筑面积扩大。新建综合楼1幢,教学大楼1幢,实训楼1幢,租用改建学生宿舍两幢,新增建筑面积18000平米;新建室外塑胶运动场面积5700平米,跑道长度200米,学校绿化面积达23%。

2、教学设施逐步完善。学校进行校园网改造,计算机已达1000余台;投资3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现代化商务英语专业的多媒体语音室、电子商务室、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实训室、多媒体教室、演播室等。为方便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需要,学校在每间教室投入资金安装投影仪,为教龄满一年以上的教师每人配置1台笔记本电脑。学校还投资200万元,新建面积为330平米现代商贸实训中心,满足了物流、信贷、连锁经营、办公设备使用等多种技能的实训。2005年10月学校投资 850万元建成了上海市职业教育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公共实训中心,总面积为1915平米,可提供实训工位 396座。

3、教辅设施改造已见成效。学校为了给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2001年学校投入150万元为新建图书馆购置书馆设备及文献,2001年被评为上海市中职图书馆先进集体,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中职校‘A’级图书馆”,现在学校每周都进5000多元的新书。后勤保障得到改善,学校新食堂设备购置费约160万元,实行了社会化改革,2002年被评“上海市中职校示范性食堂”。

二、更新观念,“以学生为本”和谐发展

上海市商业学校能及时把握时代脉搏,更新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实现了新突破。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立了“以学生为本,求真、求实、求新、求发展”的办学质量方针,即以真诚的态度培养真诚的学生、以务实的精神培养务实的学生、以创新的理念培养创新的学生、以发展的态势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近年来,学校学生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办学质量又上新台阶,具体表现在:

1、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社会声誉好。文化课、专业课教学质量高,不断加强中英文输入、外语口语训练和专业技能实训,学生的专业技能成绩优异。学生曾代表上海市中职生参加由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全国首届“斯诺杯”英语口语技能大赛,获特等奖并代表大专组、中职组、中学组所有选手,在人民大会堂发表英语演讲;2004年,学生参加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第18届学生普通话演讲比赛获集体一等奖,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作文比赛一等奖2个、三等奖1个;学生曾参加“蒙妮坦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美容美发大赛获得晚宴妆一等奖、女士修剪一等奖、公仔头二等奖。学生社会公众形象佳,在上海市举行的各类大型活动中都有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身影:如上海市花卉节、茶文化节、艺术节、南京东路步行街开街仪式、2007年上海特奥会社区活动等,充分展示了上海商校学生的精神风貌。

2、毕业生素质好,倍受用人单位欢迎。2006年,毕业生推荐就业率100%,一次性就业签约率达96%。由于毕业生质量较高,许多单位连续多年录用我校毕业生。毕业生主要有三大特点:其一,毕业生在工作单位很多走上了中层管理干部岗位,例如,财会931班朱勇担任了上海滨海商贸公司副总经理、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吴峙峰任华安美发合作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等。其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屡获各种荣誉。例如: 93级吴峙峰华安美发合作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高级美发师,获02年“亚洲杯”美容美发大赛女士吹、剪亚军;98级袁超华安美发合作有限公司高级美发师,获02年“亚洲杯”美容美发大赛公仔头冠军。其三,毕业生中涌现了一批社会知名人士,例如:全国优秀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上海市电视台主持人渠成,著名歌手罗中旭等。

3、学校“以学生为本”,根据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和谐发展的特点,制定了合理的学生培养目标: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国际化需要,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合格商贸类劳动者,做到毕业生职业道德优、知识基础宽、专业技术精、动手能力强、成才通道广、发展后劲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德育领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建立了完善的职能管理机制,形成了科学化的五级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网络,在抓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同时,积极开展德育工作的开拓创新,形成了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1、以《成长册》课题研究为中心,实现课内外德育教学模式的新突破

上海市商业学校是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试验”课题重点实验学校,在中职德育教学模式实践中,学校实现了“四个突破”:一是教学理念的突破。从以教师为主的灌输、传播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参与的“知、情、意、信、行”融为一体的德育活动过程。二是教学方法的突破。教案就是活动设计方案,上课是主题教育活动,课后作业是“活动建议”,真正体现了“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三中心。三是德育课考评标准与评价体系上的突破。制定了以学生课内外行为表现为主,文字书面考核为辅的新的综合考核标准评价体系。四是德育教育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有突破。德育也要因材施教,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进行行为规范和礼仪、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制、职业道德教育和责任感教育。

2、创建德育基地,探索德育实践活动新形式

上海市商业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队、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前卫村农家乐、上海市拓展训练公司等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一个上海市崇明德育实践基地。2005年起学校每周组织一个班级到德育实践基地参加德育实践活动。一周的德育实践活动分为五大主题板块,分别是:培育民族精神、感悟生命自然、体验劳动生活、训练团队协作、提高自理能力。每个板块都包含2—3项体验活动,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根据学生成长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活动方案,每项活动都明确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提高。

3、心理健康教育常抓不懈,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学校下大力气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1、一级网: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队伍;2、二级网:班主任、教师、心理辅导员;3、三级网: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每天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每周三晚上6:00-8:30开设心理咨询热线,设有“心灵之约”信箱。学校对所有刚入学的新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心理测试,并对有辅导愿望的学生提供学习心理辅导。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宣传周活动、“心理之友沙龙”活动、“心灵之友”志愿者活动。心理辅导室编辑了《启心匙》刊物、《悟心语》和《沁心语》小报,向全体师生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组建学生社团,发挥学生主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助、互助作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强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4、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上海市商业学校实行“德育导师”制。中层以上的领导或党员构成的“德育导师”队伍,起到传帮带作用,“帮教”活动有措施、有成效,逐渐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

学校与部队、派出所、街道的文明共建活动活跃。重点开展国防教育、法制教育、文明宣传、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如学校与崇明空军某部队合作组织学生 “军营一日”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知识讲座和军体活动训练;同时学校定期组织师生开展拥军拥警活动;组织教师学生志愿者定期为部队、社区服务。

学校积极探索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家长会、家校通、信访和现代网络等渠道建立与家庭的联系。

5、以学生社团为单位用活动搭建学生自我成长的舞台

学校成立了38个学生社团,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学生自我成长的舞台。近年来,学校投资七十多万元创建了“学生大舞台”、“学生室内管乐队”、“学生电视台”和学生“广播台”,开展“校园文化月月演”等活动,并与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合作在校建立了“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管乐实践基地,培训了一大批学生记者、摄、录、编、播人员,制作了多期节目,反映学生的生活和心声。通过学生学习兴趣习惯个性特长测试分析及指导、学生体质状况测试分析及指导、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社会志愿者服务四个载体,以灵活多样的评价机制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激发学生恢复自信;发掘学生内在潜质、引导学生探索创新。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参加学生社团,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社团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课外活动,经考核合格后能折算一定的学分,并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情况记入成长档案,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健康发展。

四、科研促教,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1、适应市场需要,形成多层次办学模式

学校坚持走产教结合之路办学,在办学中始终抓住市场需求热点,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拓宽办学路子。形成了高职、中专、综合高中、中外合作办学、电大、成人中专、各类短期培训班等多层次、多种模式办学,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职前和职后教育的机会,对学生就业与升学起了积极作用。

2.加强课程开发建设,建立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学校加强课程开发建设,现常设专业有19个。在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上,学校根据市场要求与学生自身条件进行了大调整,建立了有一定特色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例如:学校承担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研究与开发项目——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课题研究,该结题报告经教育部审核后通过并向全国推广;学校专门编写了国家规划教材3本;还承接上海市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教材编写工作,其中主篇了12本教材,该系列教材是全国商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向全国中职学校相关专业推荐使用的教材。

为促进、鼓励和规范校本课程与教材建设,学校制定了《上海市商业学校校本课程及教材建设方案》和《上海市商业学校校本课程及教材建设实施办法》,成立了校本课程及教材建设开发委员会。校本课程及教材建设实施办法还明确了校本课程及教材开发的具体程序方法和经费报酬,从而调动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及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几年来,共有48名教师主编或参编了54本教材。

3.因材施教,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按照教委《关于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实施办法》的要求,学校从2001年开始,进行学分制试行方案的调查、论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02年9月《上海市商业学校学分制实施办法》及配套文件通过了上海市教委职成教处组织的专家论证,已在2002级学生中执行,现在又开办了学分“银行”,实现了学生上网跨校选课。考虑到上海市各行业和世博会对外语技能要求将会逐年提高,学校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组织专门人员研究“双语教学”方案,2003年该方案已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学校成为上海市中职校中首家进行全面“双语教学”的学校。这些教学管理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机会,增强了学校办学竞争力。

4、以ISO9001质量管理为抓手,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2000年,学校通过 IS0 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机制,确立了学校的质量方针、目标、及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严格的管理程序,学校遵循的是ISO9001∕2000版的P-D-C-A(即策划—实施—检查—改进)闭环式系统化管理方式。学校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一流商业学校”办学质量目标以及“以学生为本,求真、求实、求新、求发展”质量方针的要求,规划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对纠正教学和服务质量缺陷,预防教学质量事故的发生起了积极作用,学校以ISO9001质量管理为抓手,加快了内涵发展。

5.深化教学改革,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高质量学生和打造品牌学校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争取到2010年,高级职称教师分别占教师总量的40%。同时努力培养“双师型”、“双语型”教师,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开展“聚焦课堂”系列活动,强化教师业务基本功训练

教师业务基本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更关系到学校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学术委员为主的听课督导小组,从2001年起,已连续3年在教师中开展“聚焦课堂”系列活动。2002年又连续两次举行“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多媒体教学法比赛”,共有47名青年教师参加比赛,在青年教师中掀起了使用先进教学手段的热潮。2004年组织教师参加上海市第四届中职校教学评优活动,学校获优秀组织奖,5位教师分获一至三等奖。通过四年“聚焦课堂”系列活动,教师业务基本功普遍有所提高,学校在 2003 年推出了品牌教师评选办法,根据《品牌教师评选办法》评选了 3 次,有10位教师成为学校的品牌教师,部分青年教师在活动中脱颖而出。

(2)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学校组织教师参与教学课题研究,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积极培养并引进各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形成人人重视科研,关注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的良好学术风气。学校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级、市级和校级教育教学课题,给每个课题组提供了2000元以上的经费。学校教科研成果喜获丰收:“十五”期间学校的研究课题“用活动搭建学生自我成长的舞台——《成长册》实验与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学校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上海课题组,是该课题在上海的实验校之一;《新形势下商业职教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的研究》获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立项;《如何在校园网建设中实现良好师生交流功能》课题组,获得了曾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课题立项; “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科学指导的探索与研究——《当代家长》丛书(中职学段)实验与研究”获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问题初探》等多篇论文获得了市级以上论文评比奖。学校被评为德育先进实验校,校长张大成同志被评为“百名德育专家”。

3)采取措施改善和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首先立足本校实际,对现有师资进行再培训,学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培训管理制度,一是要求所有学历未达标教师参加学历培训,并制定了相关的奖惩制度;二是鼓励教师参加“双语型”教师培训,学校组织了初、中级英语口语强化班以及选派教师赴国外参加语言和教学培训。其次,积极引进资深教师,几年来,共引进教师53名,其中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师7名,高级技术职称教师8名,“双语型”教师12名,新专业紧缺教师18名(本科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最后,还聘请100名具有社会实践经验和知名的客座教师。现在,学校专任教师中,学历达标率为100%,其中高级职称为30.3%(含实习指导教师)、中级职称60%,双师型教师比例为70%,“双师型”教师73名,“双语型”教师42名。

五、创建品牌,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1、品牌专业的建设

学校下大力气打造重点品牌专业。学校十分注重饭店服务与管理、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建设,在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实训设备添置等各方面都实行了政策倾斜。学校看准时机,加大了专业建设、改造的力度,针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该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形成了全新的专业办学理念,仅实训、实习设备近三年里共投资达240万元。在教材建设方面均走在了全国中职校的前列,主编了餐旅教学新系列12本教材,该系列教材是全国商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向全国中职学校相关专业推荐使用教材。选用剑桥商务英语教程为主干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起了推动作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重点专业建设已初见成效,市场反映强烈,考生报名踊跃。重点品牌专业的建设带动了学校美容美发、会计等其他专业的建设发展。

2、品牌骨干教师的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学校认真组织教职工的政治学习,掌握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和有关法规,坚持不懈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教育管理艺术修养,煅造一支具有优良品行的师资队伍,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道德基础。

(2)、稳定队伍规模,优化师资结构。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使学校专任教师数量稳定在150名左右,其中骨干教师100名左右。优化教师职称结构,提高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通过在职进修和人才引进等途径,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到2010年,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的比例争取达到30%。大力培养“双师型”、“双语型”教师,所有专业课教师都要取得相关专业的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现在双师型教师占70%。学校进一步巩固稳定客座教授队伍,客座教授规模保持在100名左右,发挥客座教授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

(3)、大力培养各级学科带头人队伍。学校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服务理念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不断提升师德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激励教师不断钻研教学、科研业务,打造品牌学校,持续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上海商业学校通过代表学校教学高水准的优秀教师群体─品牌教师评选、鼓励教师参加校级及市级研究课题等办法,着力培养国家级和上海市重点专业的学科带头人,通过努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形成学校、市中职系统、全国商科中职系统的梯度型学科带头人队伍。

(4)、深化教师在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学校设立教师进修培训奖励基金,进一步健全教师培养培训模式,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财力保障,巩固鼓励资深教师带教新教师的培养方式,建立“一对一”的师徒带教培养模式,促进新教师尽快成长。坚持并巩固教师到企业挂职实习制度,提高教师社会实践能力。 “十一五”期间,所有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2006年有75名教师参加暑期到企业蹲点教育科研课题调查活动,学校给予提供相应的课题费用。构筑人才“小高地”,积极招聘海归学者,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汲取世界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近年来,上海市商业学校主打国际化和外语教学品牌特色,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校目前已有从比利时、瑞士、英国、日本等学成海归硕士9名,把他们主要安排在中外合作专业,从事语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开始崭露头角,其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可以和外方派遣的教师相提并论,甚至更胜一筹。

3、品牌学生的培养。上海市商业学校坚持“重实践、重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遵循教学规律,强化常规训练,做好“每日一练”。常规训练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侧重指导,课外侧重训练。此外,学校广开第二课堂,对学生加强多方位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实现“一专多能”、“一本多证”。学校利用中午、下午放学后时间组建了“中英文录入”、“餐厅客房服务”、“英语口语”、“传票翻打”等各类训练班,加强学生多方位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取得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及各类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参加第一届“星光计划”职业技能比赛有56人获奖,第二届有130人获奖,在上海市中职学校名列前茅。

学校还特别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每周评选一名“光荣升旗手”,每月评选“每月之星”,每学年评选“优秀学生”,以点带面,总体提高。多年来,上海市商业学校坚持“重实践、重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立足于培养技能性人才,学生在学校里不仅学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了相当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上岗能力,倍受用人单位欢迎。

六、中外交流,打造外语特色学校

1、积极探索中外交流合作办学。上海市商业学校于2000年与澳大利亚TAFE西南悉尼学院、加拿大NIAGARA学院密切合作联合办班,移植相关院校的课程,采用原版教材和全英语教学,部分课程由外方派遣资深教师任教,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商务专业英语特色的外语教学,为上海市各商务、商贸类中外企业输送了许多应用操作型的合格人才;还与国外同类型专业学校建立友好协作关系,目前已经实现与韩国娜德丽美容美发学校、国际标榜蒙妮坦学校等的合作,开办了中韩美容美发班,开设了国际考证项目技能课程,有30位学员参加了培训和考证。

学生完成三年的学习后,考试合格者可同时获得上海市商业学校的毕业文凭和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有关学院的相关证书。这些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和专业知识,并拥有同澳大利亚等国本土学生相同的证书,是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首选人才。

2、加强外语教学,教学质量高。面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多年来学校坚持以英语为主,日语、韩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多语种的外语教学。学校紧跟市场的需求,自2000年来,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和商务日语专业;还开设了中外合作的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市场营销方向)。学校对非英语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都实行双语教学,由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提高很快。中外合作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国际专业证书获证率为90%,普通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剑桥国际商务英语证书的获证率为90%。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市通用英语初级证书的获证率为95%。在市第一届和第二届星光计划职业技能比赛中英语专业的学生表现突出,荣获多项第一第二和第三名。中外合作班的王宪同学获得了全国斯诺杯口语比赛中学组特等奖。全国ACT口语大赛中外语部的同学们也获得了一金二银三铜的好成绩。

3 学校外语教学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支非常年轻的非常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各语种外语教师60名,60%为具备各专业职称的中高级教师,80%的教师具备双语教学的能力。近几年来有9位留学英国、加拿大、日本及瑞士的研究生加入了教师队伍。经常聘请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资深的外籍教师常驻学校进行常规教学,在课余时间为学生辅导英语小品,深受学生的欢迎。

七、建议与思考

1、要转变观念。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转变观念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深入干部群众、师生广泛宣传学习职业教育的新政策、新理念,为职教的发展的营造良好氛围,特别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才能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如上海市交通学校领导和教师及时更新观念,使学校的校企合作和实训中心得到大发展。

2.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大职教”思想,中职教育要做到五个协调发展:劳动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协调发展;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协调发展;职前和职后教育的协调发展。如上海市临港科技学校、上海市石化工业学校能“以学生为本”,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重点,以掌握基本就业技能为基础,为学生搭建成才就业可持续发展的舞台,

3.整合拓展规模发展。在整合上争取四个突破:①在行业部门配合,在职教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构上有突破;②资源整合,在职教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使用上有突破;③产教结合,在办学和培养模式上有突破;④综合改革,通过教育领域或培训体系的整体改革推进职业教育有新的突破。

4.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质量要加强五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品牌学校的建设,多出“精品”,重点建设好35个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涵盖重点行业、发挥示范作用的省部级以上示范性专业;二是专业建设。中职专业结构要注重与现代服务业市场需求相匹配,要创建具有上海特点的品牌专业,重点建设饭店服务与管理、美容美发等5个以上现代化标志性专业;三是实训基地建设。努力争取行业和企业的支持,重点建设约3个具有示范性、开放性、实用性的实习实训基地;四是师资队伍建设。要实现专业课教师70%以上达到“双师型”、“双语型”教师的目标。改变“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培养路径,加强教师的行业背景、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五是课程教材建设。构建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探索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合一的培养模式,采取综合弹性课程学制,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5.改革创新发展。改革和创新是形成学校特色发展的唯一出路。一是观念创新,应该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看作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二是教育体系完善创新,探索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互认和互换、职前学历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的联系和延伸、终身教育和职业教育对接。三是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创新,随着产业发展的要求,职教结构必须相应调整,学校布局要调整、层次结构有变化、专业结构要更新。四是体制和制度创新,改革投融资体制、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创新、建立产教结合的长效机制、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招生制度、改革评价制度。

6、对内搞活,对外开放。要继续加强跟国内兄弟学校联合办学,拓展国内市场。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如资金、设备、理念、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教材、师资等,实现跨越式发展;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领域招收境外留学生或赴境外学习,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竞争;打开职业教育境外就业的市场,提高技术技能劳务输出的能力,从而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商业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2010年)

2、上海市商业学校课程教材改革实施方案

3、上海市商业学校“十一五”师资建设规划

4、上海市商业学校教师师德规范

 

 

创新中谋发展   和谐中争一流

——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调查报告

广西校长培训班玉李雁   徐建英

 

【摘要】:上海南湖职业学校从重组到如今,七年改革成绩显著,学校已成为国家级重点学校、上海市标志性学校,现正在向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发展。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充分借助教代会这一平台,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全体代表的积极性,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校教代会  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  品牌  成绩显著

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张云生校长2005年被评为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这是我们广西壮族自治区一行十人到上海市挂职培训前通过上网得知的,而我们两位女校长有幸被安排在南湖职校学习,亲自在张云生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和工作真可谓是幸运之星。我们怀着敬仰和好奇的心情踏进了这所花园式的学校——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我们称她为上海的绿宝石。置身校园,你会被参天的大树、茵茵的草坪、盛开的鲜花、葱郁的藤蔓所吸引,那掩映在水杉树丛的塑胶运动场红绿相称分外耀眼,现代化的体育馆坐落在学校中央,十分气派。

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是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的首批国家级重点职校,上海市现代化标志性学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学校占地面积115亩,绿化面积占40%,被评为上海花园式学校。校舍分别由教学楼、计算机楼、行政楼、图书楼、技能实训楼、体育运动场、会议中心和学生公寓等组成。学校拥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实训设施:装备有12个计算机房、4个语音室、100座学生电子阅览室、国际标准的体育馆、全套的摄录像系统和监控系统、完整的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等;拥有模拟银行、世界流通货币教学展示室、模拟导游室、烹饪、物流、网络管理等设施完备的实训室。

学校现有教师149人,其中中、高级教师占90%以上;在校生达3600人。学校设置的专业以金融、旅游、商贸、计算机等为代表,其中金融专业为上海市重点专业,国际商务、现代物流、邮轮服务与管理、动漫制作与设计等为热门专业。

初到学校我们以为南湖职校有如此深厚的积奠,至少也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当我们听了张校长的介绍后我们吃了一惊,南湖职校从建校到现在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我们惊讶是什么力量、是什么理念、又是什么样的管理让学校一跃成为国重、成为标志、成为品牌学校呢?

我们发现南湖职校七年来除了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人才外,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第一:他们有一个团结、奋进、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领导班子:他们正是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张云生,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虹口区十佳青年校长书记卢秀兰,实干、经验丰富的吴洪健副校长。三个人的领导班子,是各显特色的管理和方式,有各具优势的工作能力,使南湖职校七年上了三个新台阶:台阶一,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台阶二,成为上海市十所现代化标志性职业学校之一。台阶三,成为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第二:学校三届教代会主题鲜明,始终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召开大会,充分发扬民主,依靠教职员工议发展、论改革、创品牌、展未来。我们对南湖职校三年来召开的三届教代会的其中几次代表会议进行了解,我们认为这是促使该校飞速发展的重要而又最直接的原因。下面从三方面就南湖职校教代会铸就一流的职业教育品牌谈几点体会。

一、树理念、创品牌,南湖迈上新台阶

上海南湖职业学校从其建校开始,在国家级杰出校长张云生的引领下向着品牌学校的方向在不断发展,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为上海的品牌学校。这得益于这几年南湖职校办学理念的树立和深入人心,得益于学校每年二次教代会的召开,并把这些理念灌输给各位代表,辐射给全体教职工。

当我们步入南湖学校的大门,行政办公大楼顶楼赫然醒目的八个大字就印入眼帘“创业创新,追求一流”,这就是南湖精神,就是南湖人的梦想。在梦想的实现中南湖又诞生出了南湖的办学思路、培养目标和管理模式。办学思路:发展、特色、改革。培养目标:文化合格、技能过硬、素质良好。管理模式:一个目标、二级管理、多种特色。张校长在教代会工作报告中是这样来说明品牌的:在校学生的规模达到一定的数字,专业设置适合市场,具有吸引力,家长对学校工作有相当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实习生的接收和录用是首选或较满意;各类竞赛的业绩是领先且稳定、全面;校风是健康、有序、向上,教师大部分是能管会教有水平并出业绩、小部分是称职并负责任,没有不合格;教学模式是工学结合,因材施教,干部是懂专业、有威信、有能力,有效率,学校是人均总收入水平有明显增长;毕业生的质量绝大部分是优秀、合格,不合格的不进市场。总之品牌职校的软硬件是基本一流,学校在市场经济中拥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清晰透彻的分析,始终不渝的落实,南湖职校终于取得了惊人的成绩。2000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1年被评为上海市语言文字先进集体,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国家级二级先进,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青保先进集体,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校,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学校团委派被评为上海市五四特色团组织,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第六届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体育工作优秀学校,2006年被评为第三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用张校长的话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小步走,不停步,学校就会发展,就会成为更高层次的品牌学校。

二、论创新、抓重点,聚焦技能创特色

 在南湖职校,这几年领导想得最多、教师议的最多的就是教育教学改革,就是创新,.这一点从教代会校长的主题报告和通过的决议案就可得到有力的验证。近几年,南湖职校教代会先后审议并表决通过了的校长主题报告及教职工规章主要有:《转变观念,推进改革,构建就业教育的新模式》、《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遵循职教规律,谱写南湖辉煌》、《南湖职校章程》、《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补充意见》、《走内涵发展之路,建南湖品牌职校》以及《树立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理念》,等等,始终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改革而议事。

特别是近两年来他们以我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为标志,以教育部下发“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为转折点,根据上海市教委制定的“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的要求,作为上海市职业学校课程教材改革实验校,按照市教职工委“出经验、出思路、出成果”指示,充分吸纳上海市专业教学标准成果,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大刀阔斧地对本校四大类、15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课程教材建设情况进行了重新审视,学校对课程的领导力和执行力进一步加强。经过广泛讨论与充分论证,提出了学校课程教材建设内涵发展的新框架,这就是:一种观念:以学生为本转为以准职业人为本。两条底线:品质不合格和技能不合格的学生,学校不能推荐就业,不能让不合格的学生流入社会。一定要做到进校家长放心,出校用人单位满意。三种课程:大众化课程、补差课程和提高课程。努力做到“ 有教无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南湖都能学有所获,为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五项技能:专业技能、解决问题技能、交流沟通技能、合作技能和伦理审美技能。南湖职校的所有课程都应在学生的这五项技能培养上聚焦,并产生明显的效能、价值和特色。南湖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看他们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专业特色:他们认为决定职业学校生命力的第一要素就是专业,学校的金融专业是市重点专业,也是学校的品牌专业,20多年来经久不衰,专业的内容随着行业的发展而同步变化。现有的十四个小专业,三分之二是近几年新开设的,做到和市场相适应,和社会对接而不错位。近年来学校投资700万元新建物流和网络实训室,更新模拟银行和计算机房以及市国际商务开放实训中心。

质量特色:学校把决定职业学校竞争的第一要素定格在质量,认为毕业生是质量的载体,毕业生质量的高低决定就业率和就业覆盖面。现在职校生进校时的基础低,社会用人的标准较高,因此这个从低到高的过程就是我们提高质量的空间,任务确实是非常的艰巨,学校紧紧抓住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训练两个环节下功夫,通过德育主渠道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在毕业至就业,学校至社会过渡期的适应能力;对学生的准确定位决定了对学生的岗位技能必然长抓不懈,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于2003年市“未来建设者”中职学生技能比赛中,学校参加金融、旅游类七个项目比赛,分别获得八个团体和个人第一名。在2005年市“星光计划”中职学生技能比赛中,学校参加51个项目比赛,分别获得18个全能和47个单项一等奖共178个奖项,两次大赛的优秀选手被银行和饭店抢着录用。工商银行的有关领导说:每年招收的中专生使用下来,还是南湖职校的最好;上海银行的有关领导说:每年招收中专生,首选的就是南湖职校。在当今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质量就是竞争力,质量决定市场。

就业特色:南湖毕业生的就业推荐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金融专业学生开始进入法国巴黎、渣打等外资银行,邮轮管理与服务专业已经开辟海外劳务输出的通道,学校有140多家固定联办单位,按照人才超市的模式常年向用人单位输送急需又合格的毕业生,基本形成学校围绕市场转的培养和运行机制。毕业生呈现典型多、层次高、覆盖广的特点。

社会培训特色:学校这两年随着社会培训事业迅速发展,培训人数逐年递增,培训项目从计算机操作员等3个增加到物流员等8个,培训层次从初级到中级,培训资质从C级到B级,学校的鉴定站所2004年鉴定考试64万人次,2005年达15万人次,学校已经没有双休日,鉴定所工作2004年获市一等奖,2005年获市特等奖。

三、讲民主、建规章,谱写南湖新辉煌

南湖职校的教代会开的规范,群众参与面广,民主气氛浓厚,气氛认真中显诙谐、紧张中有活跃。我们有机会参加了他们今年119日至12日举行的三届三次教代会,亲自感受到干部和群众之间、教师与职工之间融洽的和睦关系,全体代表们对学校前途的关切和希望。他们每一个人的发言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例子,水平之高是我们两位参加过本校多次教代会所从没见到过的。

教代会勾画出学校发展的的蓝图,凝聚了大家的智慧,记载了奋斗的历程。学校从2000121第一届一次教代会,到今年年底召开的第三届三次教代会,七年中召开了共三届15次教代会,制定了40多个规章制度,这在我们广西中职校中也是少有的。每一次教代会,张云生校长都亲自写并作学校工作报告,报告始终按照学校既定方针而写,全体代表按照校长的工作报告而议,学校教职工按照教代会的决定而行,使全校工作中心突出、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效率极高。

现在的南湖职业学校正在为实现2005年第二届四次教代会制定的《南湖职业学校(2005——2010)发展规划纲要》而努力。既在这次教代会上与会代表又通过了一个更长远、更赋有挑战性的目标:以优良的业绩,站在上海职业教育的前列,高标准、严要求,争取获教育部(国家级)的荣誉称号。为此在今年年初的三届一次教代会上张校长的题为《为成为全国中职示范校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无疑成为了全体教职工为争取全国中职示范校的助推器。现在上海南湖职业学校的全体教职工,正在向着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而奋斗。南湖职校的全体教职工,只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你们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我们在此也祝愿南湖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为使南湖职校的工作今后开展的更加顺利,借此提两点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加大学校对外的宣传力度。校园网络是宣传的重要方式,在花园式的校园里还有一些公共场所,人们经常出入的地方,都可以作为宣传的平台,及时张贴校内和校外的科技和新闻 ,也可以将可部门的新人新事、教育教学的成绩和活动进行宣传。还应向区内、区外、甚至向省外,特别是西部地区进行宣传,提高学校知名度,增加省外学生来校读书的人数,扩大学校的生源。

第二:加强学校内部经常性的横向和纵向的交流和联系,学校尽可能多的为部门间搭建交流、交谈的平台,促进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转眼我们的学习就要结束了,回顾三个月来上海南湖职校给予我们的知识、观念、思维方式、关怀……太多太多,一时无法用简单的文字来表达,但我们还是要借这块方寸之地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谢谢我们的导师张云校长,是他引领我们找准了中国职教的方向,感谢南湖职校的各个部门,给我们提供工作、学习、生活上的便利。当然还要感谢我们的班主任王有道师和张老师,经常带领我们在陌生的城际间穿梭,使我们很快的熟悉了这一国际大都市,了解到上海市超前的职业教育。最后, 祝我们在上海的朋友们今后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学校发展。

 

 

 

中职药剂专业两种课程体系的对比与反思

首席导师:陆国民 导师:徐学泉

广西药科学校 周小雅

【摘要】:笔者对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构建的药剂专业两个课程体系进行回顾、对比和反思,以分析和探讨职业学校建立专业标准,保证服务质量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药剂专业 建构主义 专业标准

课程是学校的产品,也是学校实施教学服务的载体。构建适合目标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并有效地组织实施,既是学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质量的综合体现,也是学校再造教学业务流程,建立竞争优势,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举措。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职药剂专业面临两个普遍性问题,一是生源质量的下降,二是就业岗位的转移。药剂专业原为培养医院药剂科各岗位专业技术人才而设,以《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为主干课程,学生以高中毕业为起点。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而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就业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导致大学生与中专生共同竞争医院药学专业各岗位,中专生明显处于劣势,迫使药剂专业中专毕业生大量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一线岗位流动。为此教育部、卫生部于2001年颁布了新的《药剂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使原有的药剂专业加设了制剂生产与药品经营两个专门化方向。但课程的构建仍然是学科体系模式,教学内容过于宽泛而缺乏目标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指向性与针对性。解决毕业生的能力与目标岗位任务要求的适配性,就成为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对此,各学校采取的应对策略是不同的。

广西药科学校与上海医药学校都是依托医药行业开设药品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在生源质量、专业设置、服务范围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两个学校的历史背景、市场环境与资源优势不同。在各种市场因素作用下,为了生存和发展,两个学校都选择了“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专业标准”的课改策略,以期通过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结构、课程功能与实施标准等形式,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依据,也为构建专业服务品牌提供保障。在此,笔者试对两个学校建立的药剂专业课程体系予以回顾、对比和反思,与同道探讨职业教育服务质量标准与质量保障的相关问题。

一、过程的回顾与工作结果的对比

1.回顾:上海医药学校运用实践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再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工作流程是“企业专家提出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制定药剂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DACUM表)→确定专业技术课程→确立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标准→形成课程体系”。在工作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头脑风暴法,对目标岗位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分析,按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组合,开发了共有六十多个项目模块的药剂职业能力分析表。根据职业能力的同质性将药剂专业划分为制剂工艺、药品营销、药学服务三个专门化方向,开发了固体制剂技术等十三门专业技术课程,以及医药仓储技术等五门专业基础课程。以项目模块组合的方式,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为线索,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级建立课程标准。广西科学校采用了集群模块结合式,再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工作流程是“分析药剂专业历史沿革→确立差异化与细分化专业建设目标→分析药品行业价值链→定位药剂专业目标市场→分析目标顾客需求→制定职业能力分析表→确定教学标准→建构课程体系”。工作过程中主要运用价值分析的方法,以企业、学生的服务者的身份立场,对目标岗位的任务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此定位中等药剂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标准。也开发了具有六十多个模块的药剂职业能力分析表。将药剂专业划分为制剂工艺与药品营销二个专门化方向,同样开发出《制剂工艺与技术》等八门专业技术课程及《药学基础》等六门专业基础课程。以项目模块组合方式,以工作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为线索,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建立课程标准,由医药科技出版社分开出版发行了十门课程的配套教材。

2.对比:两个学校对同一个专业进行了课程体系再建工作,工作结果是基本一致的:一是药剂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总体数量上一致;二是职业分析结果一致,均开发出六十多个项目模块的DACUM表;三是开发整合的教学模块基本一致;四是再建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的名称与课程功能地位基本一致;五是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模式基本一致,均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实施各模块课程,校本教材的结构、内容均具有相似性。主要的区别点在于:①框架结构与专业的覆盖面不同。广西药科学校仅细分出药品营销与制药工艺两个专门化方向,主要是考虑药剂专业毕业生的目标岗位—医院药房与社会药房的工作业务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上海医药学校则把药剂专业分为药学服务、制剂工艺、药品营销三个专门化方向,主要考虑的是上海地区历史上形成的医、药二大行业在市场上领域的分工。②课程内容的差异。命名相同的课程在结构地位、功能标准的要求不同。例如两个学校都设置《药学基础》课,但广西药科学校的《药学基础》课在内容设置上整合的是“健康与疾病”、“行业、职业与专业”、“药学基本常识”、“药品质量基础知识”等内容,在结构地位上针对初中生的生活经验不足,专业、职业意向还不明确的问题,是与《医学基础》、《药品商品学基础》、《制剂工艺与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形成接口,定位于“领进门、带一程”的专业启蒙性课程,专业知识的整合度较大。而上海医药学校的《药学基础》课程则主要是《药理学基础》的内容,专业知识的整合度相对较小。《医学基础》课程也呈现同样的差异特点。③构建实施新课程基础条件的进程有差别。这种差别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实施新课程必需设施、设备、教材等“硬件”的配备进程;二是教师识别与执行新课程的必需的的观念转变、技能培训等“软件”建设进程。上海医药学校建立了制药与检验的两个开放性实训基地,为专业技术课程的实施建立了必要的硬件基础,保障了专业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而广西药科学校在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的同时,已经公开出版了配套的教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且广西药科学校为实施新课程进行了大量的教师校本培训,旨在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与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并建立了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体系。④新的专业标准指标体系的不同。上海医药学校是以“了解、掌握、熟悉”描述知识的认知层次,以“会做”为技能标准建立课程标准,以实践为导向开发专业技术课程,强调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对专业技术课程有显著的规范与指导作用。而广西药科学校则借鉴、移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课程标准体系,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上不仅强调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也强调学生的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不仅对专业技术课程有规范的指导意义,也适用于规范和指导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文化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

二、分析与反思

1.共同点的分析:长期以来,学校以人才的加工制造者自居,以规模化的“生产”方式来实施教学。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的状态下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导致人才类型与规格标准的多样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对职业学校教学服务业务的基本要求。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人才市场膨胀而呈现“供”大于“求”的市场特征。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中职学校市场竞争加剧,生源下降是中职学校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

广西药科学校和上海医药学校都充分地认识到人才市场的变化对职业学校的影响,以服务学生、服务企业、培养目标岗位适配性人才为理念,依托了各自的行业背景与专业优势,立足于为药品行业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两个学校在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建构模式建立了相同的课程体系,主要原因是两个学校的服务者的角色定位、目标市场、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以及生源质量等到方面均相同。由于课程改革的动因相同、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课程改革的目标一致,所以课程改革的结果一致。

2.差异性对比:两个学校构建药剂专业课程体系的差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门化方向的划分不同,二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建构形式不同,三是构建的课程标准指标体系不同。

笔者认为: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是职业学校对现有专业进行重新设计与改造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呼唤职业学校再造教学业务流程。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学校教学业务流程必然以“价值选择-价值提供-价值沟通”[1]的过程模式运行。受到地域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个学校的价值选择、定位、工作过程、工作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必然存在差异。广西药科学校缺乏区位、人才的优势,只能依靠学校内部的力量,以改革课堂教学为切入点,运用价值分析的方法分析客户需求,帮助学校准确地识别目标顾客的需要并确定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考虑了目标岗位的需求与学生学情的差异,以缩短学生素质与目标岗位能力需求为目的,设计、整合项目模块以形成课程。这种课程设计的理念决定了课程实施的评价标准必然以“学生素质向目标岗位需求方向获得提升”为指导思想,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构建,同时也定位了专业基础课程的项目、数量及实施方法。而上海医药学校则依托其区位、人才的两大优势,直接组织目标客户提出项目任务与人才需求,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为线索设计课程。倡导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导入新知识与新技能,最终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达到目标岗位的需要。

由此可见,两个学校构建的药剂专业课程体系并无本质的区别。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个学校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选择构建课程的模式、理论依据、技术以及方法路途的不同,最终导致对课程运行结果的评价模式也产生差异。

三、讨论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到:因为开发的总的职业分析表是相同的,所以两个学校以此为依据建立的药剂专业标准,在“教什么”的目标指向上没有差异。两个体系的构建在人才规格标准的定位上都考虑了中级工与高级工的衔接问题,并予以区分,所以“教到什么程度”的质量层级设计上也没有区别。但通过两个学校在新课程的实施环节的调查与对比,不难发现,同样的科目、同样的学生由不同的老师实施教学,所产生的效果却大相径庭。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探讨标准的二个层面:

1.标准的可识别性

职业教育的实践已经证明,以“让学生获得进行***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形成严格遵守***的态度”等类似的方式描述课程标准是笼统的、难以量化的[2]。以“了解、熟悉、掌握”三级指标建立的课程标准,在标准层次的深度描述上是模糊的,却是教师习惯接受的。这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形成了教师识别新标准、执行新标准的障碍。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以信息传递为主要特征的讲授法教学对学习动机不明、动力不足的中职学生是无效的。学生厌学,老师难以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的激励,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并滋生厌教情绪的现象,在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因此,课程体系要为教学流程中的“价值沟通”环节提供必要的保障。

笔者认为:“能力”是人的心智能力、肢体能力与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心智能力是知识(经验)、过程与方法技巧的综合体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能力获得提升,职业教育不过是使这种能力更具专向性,更符合某一职业岗位任务的要求,更能保证该岗位任务的完成,并为岗位任务的完成质量提供保障。能力的内涵是构建课程标准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课程体系不仅要对教学实施的广度予以定位,也要对教学实施的深度予以定位;不仅要对教学过程有规范作用,更应对教学过程有指导作用。因此,专业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能有效地传递三个方面的信息:课程所具有的功能,即通过学习该课程,学习者可以获得什么能力;如何判断学习者获得了这种利益,即通过何种方式或途径评判这种利益;作为课程的实施者,老师需要通过哪些技术路径以保障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确实获得了这种利益。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课程标准的指标体系就只是表述问题而不再有原则性的争议。

2.标准的可执行性

标准的执行层面上,人们往往过多地关注执行的硬件条件而相对忽视执行者――人的意识与能力对执行结果的影响。这种认识的偏差导致在构建专业标准时,比较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却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不足。孰不知教师的教学观念、服务意识、教学技能、实践经验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标准的特性表现为指标评价要求的“刚性”和实现目标要求过程的“柔性”,专业标准也不例外。标准所蕴含的相关信息是需要有效地传递和执行的,建立专业标准和执行专业标准是保证标准有效性的两个关键性环节。这两个环节都应由教师参与、完成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工作智慧与方法技巧的集中体现。教师需要依据专业标准确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对课程标准进行细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标准的执行效果。

两个学校在教学实施环节上的差异,课堂上“教”与“学”的氛围不同,缘于两个学校工作程序和工作进度的差异。广西药科学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课程改革的起点构建课程体系,再转入课堂实施,是从微观到宏观再到微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使课程改革的成果以较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改进和提高。而上海医药学校以目标市场需求为起点构建课程体系,专家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即使工作中有老师的参与,但工作中处于被指导的地位,难以获得教学改革的直接经验,所以难于突破课程改革成果进入课堂的技术障碍。

由此可见,课程改革应该是“草根行动”,没有教师教学服务观念的转变,没有教师创新教学过程的探索和变革,没有教师为满足“顾客”需求所付出的努力,则无论如何建立标准,任何学校的教学质量、品牌形象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四、总结

1.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如果说专业是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产品,那么把这种产品设计成什么样式,是学校依据对自身的资源与所处市场环境的分析而做出的抉择。其功能价值在不同的学校间并没有可比性。然而,从教育服务的层面与市场的层面来看,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有其自身特定的运行规律和必需的运行条件。正如“电脑”作为一种特定产品的代名词,我们不能把主机箱和显示屏称为为电脑一样。目前中职药剂专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人才市场的变化促使学校对服务的目标市场作出抉择。但不同学校的实施策略有很大差异,导致了同一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标准的不一致。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专业价值的障碍。所以制定统一的药剂专业标准也是规范职业教育服务市场的现实需要。

2.统一标准的可行性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某个专业的标准,主要障碍在于教育服务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一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一致,从而导致在不同的地区,即使是同一产业,同样的职业岗位,也有人才规格需求的差异;二是目前不同学校之间,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还仅处于局部区域、小范围的竞争,企业对人才的选择除了受到时、空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人才评价标准的可识别性等因素的制约;三是专业标准在价值沟通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价值是通过人才的职业素养显现的,而教育服务与一般性服务的区别点在于教育服务为提高质量所作的各种努力却难以在短期内呈现。因此,由于各地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不一致,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专业标准的可行性还有待商榷。而上海医药学校与广西药科学校分别代表东、西部地区,从不同的技术路径开发、重建了药剂专业课程体系,两个体系的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并没有原则的区别,因而在探索统一药剂专业乃至其他专业的标准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3.标准的可执行性

两个学校的基础条件各不相同,在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构建的专业标准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但由于各自的技术路径不同,导致执行新标准的技术障碍不同。可见课程构建的模式并不重要,目标市场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才是制定标准的重要依据。而教师是标准的设计者,也是标准的执行者,没有教师理念的更新,没有教师在教学环节的创造性劳动,没有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绩效所作的努力,任何标准都没有意义。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强、作风硬的师资队伍,才是保障教学质量,创设教育服务品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世经.市场营销学[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73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1

 

 

标杆就是这样树起来的

——上海医药学校发展战略的调查与分析

首席导师:陆国民 导师:徐学泉

广西药科学校 周小雅

【摘要】:笔者根据在上海医药学校挂职二个多月的调查与学习,分析上海医药学校成为中职标杆学校的原因。

【关键词】:标杆管理 调查报告

今年9月,受广西教育厅的派遣,我们一行十人在组长赵善斌的带领下,分赴到上海七个优秀中职学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挂职学习。在上海医药学校陆国民校长和徐学泉副校长的领导和指导下,根据在原校实际工作的职责范围,我作为校长助理分别到教学运行部、药学部、营销部、基础部等部门见习。通过参加校长办公会、教学运行例会、听课以及与各部、室的老师、学生进行访谈的方式参与了学校的多项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上海医药学校以组织结构的创新作为切入点,以项目活动为载体整合学校内、外部资源,创设中职学校品牌的组织战略思想。

我认为上海医药学校之所以成为品牌学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领导班子理念新,组织精干,有明确的战略目标

学校以“未来决定现在”为理念定位学校的发展战略,并改革内部机构,为实现战略目标的提供保障。对上海医药学校的发展战略,我有感于以下三点:

1.“三个跳出”的视角定位占据了市场分析的制高点,保证制定发展战略过程中的高视角与高起点。

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职教看职教;跳出行业看行业。提示的是研究战术时,要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视角,决策前必需对决策可能产生的结果予以科学的预测,倡导的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态度。常人说“旁观者清”,“三个跳出”就是要我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立一面镜子,认真、客观、细致而谨慎地审视自己,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只有客观而公正地评价,得出的结果才是可靠的、科学的,才能为决策的成功奠定基础。重未来,不重过去;重机会,不重问题;选择自己的方向,不追随别人的脚印;目标远大,求非常的挑战和表现,不求安全和易做。

2.“四个原则”确定了构建组织形态的基本原则。

重未来不重过去,提示的是在市场竞争中,学校发展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即使过去我们做得不错,也依然无法摆脱市场竞争的危机,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现在的市场环境进行再分析和再评价。重机会不重问题,提示我们尽管资源是制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但如果丧失了机会,我们的任何决策都没有意义,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机会,而且还要不遗余力地寻找和创造机会。选择自己正确的方向,不跟随别人的脚步,这是市场竞争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做的是分析对手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找准自己的工作重点,以特色为核心竞争力才是最有效的竞争。求非常挑战不求安全易做,提示的是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可见上海医药学校是一个进攻型而不是防守型的组织。从战略意义来看,进攻是最有效的防守。

3.明确的工作重点与“抓手”。

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学校重点抓了二个方面的工作:(1)以畅通的出口和充盈的入口带动学校的快速发展。就业问题和生源问题是学校经营过程中最不可控,却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性因素。显然上海医药学校服务的是与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医药行业,是只有行业内涵的提升与业务的拓展,不会随社会的发展而消亡的“朝阳”产业,有足够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前景,因此有显明的行业优势。学校只要做到培养的人才具有适配性,则“出口”没有问题。生源就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上海医药学校依托自己三年课改工作积累所创造的优势,采用校-校合作办学的模式,将其服务的项目与服务的标准不断“复制”,有效地开发了生源市场,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2)实训中心建设。医药行业的工作业务特点就是技能性强而设备配置要求极高。实训中心的建设既是教学质量保障条件,也是学校构建市场进入屏障,形成竞争优势的有效策略。因此学校以实训中心建设为抓手,制定了“理念上超前于企业,设备上同步于企业、标准上接轨企业,技能上适配于企业”的建设目标。显然学校要有通畅的出口,必须保证“产品”与企业的“需求”匹配,所以后面三点很容易理解,很多学校也都在做类似的工作。但上海医药学校工作理念的先进性在于从经营的角度出发,把企业作为自己服务的顾客,站在企业的立场思考企业的需求,以满足企业的潜在需求、超越企业的心理期望来提高企业的满意度。这就不仅是通过需求的适配性争取顾客,而且还以“理念上超前于企业”的思想为指导,主动地发现顾客和经营顾客,是一个着眼于未来的、培育市场的工作理念。

二、组织机构结构合理,岗位职责分工明确

1.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了沟通环节

各项任务“一竿子到底”有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日常的工作业务被划分为三个条块:市场开发-教学运行-后勤保障。各条块之间的协同运行依赖于三个主要领导之间的协调。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来自组织外部的各种因素对组织的压力将集中于就业市场与生源市场,从而使“市场开发-教学运行-后勤保障”三者的直线关系构成了网状的关系,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上海医药学校把握住这种变化,及时地调整内部的组织机构,使市场信息以最快速度同时反馈到教学运行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二条线在各自的工作范围调动和整合组织内部的所有资源同时“出击”,实现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应对。这种快速的反应能力保证了组织能够有效地抓住市场机会,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取得市场的“首入”优势。

2.各职能科室、岗位有明晰的职责描述,为实现目标管理奠定了基础

岗位人员通过岗位描述就能够明确任务、职责范围、工作要求,从而在任务目标的引领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工作目标。尽管“无为而治”是管理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还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因此,一个严密的组织机构,必然有一整套严密的管理制度。上海医药学校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以及国企下属机构的文化氛围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机构臃肿、内耗严重等等众多企业共性的弊病,只能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予以“治疗”。为此,上海医药学校以组织机构调整为契机,进行了管理制度的改革。对各个岗位的工作业务进行了界定,并通过明晰的岗位描述确定岗位职责,实施日常业务的目标化管理。

3.组织人员素质高,团队意识强,中层干部具有总体规划、系统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把所有部室都推到了工作第一线,中层干部面临的挑战,首先是要站在学校全局的高度系统地考虑任何一个项目的任务目标、运行条件以及对学校整体战略规划的影响,然后才是考虑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层干部能否在众多的日常事务中准确地识别重点业务而全力以赴,是保证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其次,中层干部在项目运作中还要考虑各部室的协同问题,如果各部室没有协同“作战”的意识,整个组织的工作就完全成为条状结构而降低了进攻能力。上海医药学校在日常的工作程序上建立了协同工作机制,通过例会制度、每周日常工作安排表等方式,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提高了的整个管理团队的战斗力。

4.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合二为一,保证了“集中有效力量,全面、全程、全方位服务学生”工作思路的贯彻执行。

学校的教育说到底就是为学生服务和为企业服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就业需要,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基本点。为实现全面、全程、全方位服务学生的工作思路,学校将德育教师作为一支重要的管理力量纳入学生管理轨道;组建学生自我管理队伍;提出了“学生到校、班主任到场”的工作目标要求。班主任的管理支持,对年龄偏小、自制力偏低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为教师实施教学服务奠定了基础。在组织机构的建设上,学生管理服务与教学服务二条工作主线合二为一,则为全面、全方位地服务学生建立了组织保障。

三、办学思路清晰,特色鲜明

1.立足于中等职业教育,目标明确,定位准确

各种办学思潮,纷繁的办学“理念”,不可能对上海医药学校没有影响,特别是各种极具诱惑力的“特色”专业、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等等,不断地冲击着领导者的工作理念与信念。然而上海医药学校凭借自己对市场敏锐的分析能力,充分认识到组织本身在市场环境中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明确而准确地选择恰当的目标市场,瞄准目标,集中优势力量快速“出击”,有效地把握了发展机遇,办学规模一度发展至上万人。在获得规模效应的同时,学校又及时地调整发展策略,对原有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使商贸类专业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学校新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增长点。敏锐的市场“嗅觉”,快速的反应能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原则,都基于学校准确的市场定位。

2.把握生源市场与就业市场二个关键点,以教学服务为核心,安全服务、生活服务体系为保障,工作结构严谨。

上海医药学校是上海医药集团的下属机构,有明显的行业优势。充分挖掘这种行业优势,开展各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有效地开发就业市场。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了学校对市场动态的观察力、分析力与应变力,为教学服务这一核心任务提供了工作依据,也为打造医药教育服务品牌奠定了基础,并带动了生源市场环境的优化,形成了“出口畅、入口旺”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学校从“学、吃、住、安、困”等五个方面建立学生的安全和生活服务保障体系,使教学服务与安全服务、生活服务构成一个整体,则进一步巩固了学校的服务品牌。

3.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构建工作平台,引进社会资源,在实践中提高组织的整体素质。

短短二个多月的时间,上海医药学校组织了很多项目活动,如:整体设计、按计划、有步骤推进的学生素质教育系列活动;承办了浦东新区医药行业技能大赛;组织承办了全国医药职业技术研究会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技术培训班”;教师教法大赛;特奥会闭幕式龙舟表演等等。在社会各界专家指导下的教法研究、学分制研究、实践导向课程开发研究等多项课题也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活动,提高了学校教师、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品牌价值。

四、结论

根据以调查与分析,我认为:上海医药学校是一个进攻型组织。在对学校在市场环境中的优劣势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攻策略,及时、准确地把握各种机会,抢先占领了中职医药教育服务市场的制高点。并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行业优势与人才优势,通过组织机构的优化、工作平台的构建,提高了组织团队的整体素质,从而有效地树立了教育服务的品牌。所以上海医药学校理应成为我们学习的“标杆”。

 

 

树职业发展教育理念  建人民满意的教育

首席导师:张云生

广西华侨学校  徐建英

【摘要】:职业教育已被社会广泛重视,中等职业教育要向纵深发展,必须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为中职生寻求一个终身受益的教育,既职业发展(生涯)教育。科学认识中职职业发展教育,认真分析职业发展教育开展的必要性,探索符合中职校职业发展教育的新途经。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中职生   终身受益   途经探索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刻阐述,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作为职业教育就应该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目标,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以学生为本,树立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理念,科学开展中职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为中职生后天的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是我们的后天,必须重视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中国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发达”才能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贡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的一席话,说明今天的中职教育已进入新的职业发展教育机遇期,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成为教育的战略重点之一。

为了让毕业生今天的就业和今后再就业能顺利进行,各级学校和政府教育界都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开始了初步的探索,与之相关的“生涯辅导”“职业生涯教育”等概念层出不穷,各种职业生涯的教学用书也相继出台。这些教育活动在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有效实施,在当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学生追求个性化发展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在中职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让他们具有规划和管理自己职业生涯的意识和能力,是对中职生培养目标认识的重要一步。

一、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

“职业发展教育”作为一个术语,目前在学术界应用较少,但与之相接近的名词很多,如“职业指导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生涯辅导教育”,等等。虽然这些名词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其意义指向均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相关联。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界定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与之相近的有几种。

中共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在《关于加强上海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中指出:“职业发展教育是大学生人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职业发展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和理念,提升全面素质”。

美国将生涯指导的概念定义为:“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的各个阶段,为了使人能适应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并在职业生涯中能向上进步做准备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教育。

基于以上不同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它是指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独立生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而开展的一系列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了知识、能力、技术的培训与指导以及各种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体现出该项教育活动具有全程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二、影响中职校职业发展教育的客观原因及分析

1、职业教育被社会看成是“次等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制约了中职校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为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由于精英教育观念及其制度性作用,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了,而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一张考卷,分数唯一)衡量所有的人,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应试能力的竞争,并主导着我们相当部分的教育活动。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的个体多样性被否定了,社会的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教育类型之间的等级化,把职业教育置于普通教育的从属地位;不同教育类型的人口分流变成为被选拔与被淘汰、受青睐与受歧视的重新归队;“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了,使现实生活中往往只承认一种“考试状元”;“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古训也被否定了,使我们的教育几乎天天都在惩罚学业失败的学生进入了职业教育系统学习,于是,职业教育被社会看成是“次等教育”,它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也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同时,既然把职业教育看作从属于普通教育的补充系统,因此很容易把职业教育设计成单纯的技能培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这样的职业教育中同样被扭曲,使职业教育服务于人的发展功能被弱化了。

2、中职生年龄“小”及生长环境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中职生心理年龄“小”。现在的中职生的年龄均在14岁——18岁之间,再就是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远不是80年代前的情景,有传统的家教,有多个兄弟姐妹的关怀和沟通,有气氛融洽的邻里关系。现在的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基本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与人的沟通少,与电脑中的游戏交流多,导致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不愿思考,更不去总结。总之是接触面窄,经历的事情少,阅历太浅。他们的心理年龄远比实际年龄还要小。而且中职校的学制由4年改为3制,又在3年要拿出一年来实习,就更显得他们年龄小,难以达到社会的要求。

家庭成员呵护太多,缺乏劳动和自力。很多家庭是一个独生子女有3个以上的人来 “伺候”,就是最基本的生活起俱,也要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可谓捧在手是怕坏,含在口里怕化,千般爱于一身。出现现在的中学生不会穿衣,不会煮饭;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高学历者到了已婚年龄不能自己找对象,要依赖父母到公园等场合帮推荐子女,物色女婿或儿媳等等在过去看来奇怪的现象。他们等家人帮安排好生活,靠家长打点其一切,要长辈来实现其个人理想。以至于出现等不到就骂,靠不到就打,要不到就杀的悲惨情景。

3、社会地位低,压抑了中职生潜在智力的发展。中职生比工读生强比高中生差,处于一个被社会轻视的弱小群体。在当今人们把读高中、升大学当成是人生最佳选择的时代,使很多中职学生自身认为:我是学习差考不上高中的淘汰者、不守纪律被老师批评的坏孩子、头脑笨学业无望的一分子。家长们认为:自已的孩子只能上中职校是脸无光,话无力,父子过,母无能的表现。社会上认为,读中职校的学生已经是被升高中淘汰过一次,又被一般高中拒绝过一轮,还被家人数落了数遍的不争气的学生。他们虽然没有因违法乱纪而送入工读学校,或劳教所,但确是不成才的一群人,今后也是在社会的底层。

有这么一个数字可见中职生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职业技术教育》刊物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上海八成教师认可中职生是“差生”》的报导。报导作出了这样的评点:在07年上海举行的“聚焦课堂——今天怎样教学生”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论坛上,一份关于上海中职教学现状的调查显示:有八成教师认可社会上流传的“中职生是‘差生’”的观点。调查显示,教师中认可“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中职学校‘差生多’”占80.70%,只有19.30%的教师表示“不同意”。教师认为学生“差”的理由,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习惯差”,第二位是“行为习惯差”,第三位是“学习基础差”。

我们的中职生就是在这种被社会歧视的目光中成长,他们不但要按部就班的到学校听课,还要通过认真学习,给老师和家长一个好的印象,改变以往人们的观点,可由于现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还不成熟,不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才智,加之听不懂个老师缺乏实际的教学,学生只能老老实实的坐在教室,一天六节课,一周1350分钟的耐心静坐,这对中职生而且是文化基础较差、天生好动、具有个性的学生无疑是一种天性的埋没,遏制了学生智力的正常发展。

4、缺乏科学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是中职生终身教育的绊脚石。我们现在的中职教学基本上还是按照以往的小学和初中的程序进行,上课、复习、考试、评比等等,注重文化成绩,轻视科学引导和个性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评价体系。重视听话的学生、关注老实的学生,而对不守常规的学生、给老师出难题的学生一概报以否定的态度。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引导下学生要围绕着老师转,老师围绕着课本转,转的结果是老师所教内容严重脱离实际,学生学习的没有兴趣,毕业的学生脑子空空,满足感、成就感几乎为零。三年后的学生大多数仍处于: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沟通技巧,欠缺最一般的组织活动能力,缺少独立思考,不善总结和概括,更不能表现在文字方面等等。这对今后他们进一步学习或深造,以及数年后的终身受教育和教育下一代都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绊脚石。实际这些能力才是中职生走向社会最受用的工具,但我们没有很系统的、有目的的把中职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传授给他们,可以说是教育的一大失误。

5、缺少符合现代中职生、满足中职生需要的师资队伍。我国职业学校师资严重匮乏。首先,由于缺乏职业教育的师资,许多职业学校无法开设系统的劳动课,名义上挂着职业学校的牌子,实际上课程却与普通中学无异。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素质普遍偏低。由于缺乏专门的职业技术师资,多数中职校或者直接招用一些技术人员甚至技术工人担任教师,或者由普通师范毕业生充当职业技术课教师,存在着懂技术不懂教学规律,或懂教学规律而不懂技术的严重问题。再次,教师自身素质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很多教师对生产第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教学基本功差,重理论轻实践,脱离生产实际,使职业教育学生既学不到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又不能掌握实践技能,进而造成学生严重流失。

三、在中职校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必要性

1、开展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树立学生的信心,开发他们智力潜力。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由学校承担的系统的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是从基础教育开始的,在进入高校之前,学生就经历了生涯认知阶段、生涯准备阶段、生涯探索阶段和生涯定向阶段。在一般情况下,经过上一阶段循序渐进的教育指导,进入高校之前,学生们就已经很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为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需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鉴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现实情况,在大学生中尤其是在中职校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必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当下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就业的严峻形势,使得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青年人的要求。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局限于以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为目标,而开展的一些求职技巧、就业政策等的培训以及就业服务工作。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学生择业观的多元化,学生对用人单位以及对职业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是找一份工作的问题,更多地涉及到个人的自我定位、就业能力的培养、职业倾向的探索等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通过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让学生及早地认识自己,更多地了解社会,从而使学生确定好自身的定位,调动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个性,施展埋没已久的才华,才能有目标的按照本专业的要求去努力学习,拓展自己和锤炼自己,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海洋中大显身手。

2、职业发展教育为准职场人群的再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06年上海市劳动力市场分析,2006年上海市劳动力市场供需两旺,劳动力供给的总体情况呈现如下状况:通过上海市公开招聘网及现场服务网点应聘的求职者共有105万人次。首先从求职者的年龄结构看,16岁~24岁的占44、8%,25岁~34岁的占30、7%,35岁~44岁的占12、5%,45岁以上的占11、7%(见表1)。其次从求职者的学历结构看,中专、职校、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44、5%,大专、高职学历者占38、6%,本科以上学历者占16、9%(见表2)。再次从求职者的人员类别构成看,本市失业、协保人员占49、8%,应届毕业生占13、3%,农村富余劳动力占11、8%,外地来沪人员占4%(见表3)。

求职者的年龄结构(表1

 

年龄

16岁~24岁

25岁~34岁

35岁~44岁

45岁以上

比例

448%

307%

125%

117%

 

求职者的学历结构(表2

 

学历

中专、职校、高中及以下

大专、高职

本科以上

比例

445%

386%

169%

 

求职者的人员类别构成(表3)

 

类别

失业、协保人员

应届毕业生

农村富余劳动力

外地来沪人员

比例

49、8%

13、3%

11、8%

4%

 

从以上三组数字可以说明:

第一,年纪越青、学历越低、易失业者和应届毕业生,求职的人数越多,也说明他们更迫切需要有一种更好的办法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工作,在最短的时间里求得一分职业。

第二,低学历层次的人群再就业的基率要高于学历层次高的人群,而在而立之年之前就能有一技之长外,又具备多种能力,比如,组织、协调和发展的能力,这对他们的再就业将极为有利。

第三、越早掌握了职业发展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就越能为他们的求职缩短时间,找到捷径。

3、职业发展教育的最有效教育是终身教育

下面是来自2006年3月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汇编的几组不完全统计数字。

①    企业的培训考证数字:

 

企业名称

上海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教育培训中心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交运(集团)公司

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

合计

近年平均年培训考证人次数

75000

370000(仅2005年)

6000

6900

37699

495599

 

②    高职院校的培训考证数字:

 

校  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科学技术学院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合计

近年平均年培训考证人次数

12000

1004

3800

5600

4754

27158

 

③中职学校的培训考证数字:

 

校  名

上海市临港科技学校

上海市交通学校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

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

上海市医药学校

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

合计

近年平均年培训考证人次数

2600

10000

2265

102000

500

1666

3200

122231

 

从以上三组数字可以说明:

第一,学习、培训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由原来只有学校开展学习上课或培训,发展到企业和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共同行为。

 第二,通过自学考证的人数在迅速增加,这就依赖于其原有所受到的职业教育发展观点的影响,如果有一个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和方法,其成功的希望就会增大。

 第三,这些学习培训的人员中有许多人是已有工作岗位的人,而且是有必较好的工作的人员,体现了真正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现实,这些人正因为有较好的职业发展教育的理念和具备了相当的能力,才会与时俱进,不断进取,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4、中职生年龄小更易开展职业发展教育

常言道教育要从小抓起,一个人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如果能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他将受益终身。所以我们的老师不应只授之予鱼,更应授之予渔。在现行初中以下教育体制未变的情况下,高中层次的教育,特别是中职学校,理应担当起这一重任。因为中职生不但年龄小,而且他们思维活跃,不易受固有观念的束缚,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容易。开展的好的职业发展教育不同一般的文化课知识的传授,它是集知识、技能、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教育,是通过各类有兴趣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教育,理当受到学生的欢迎。

四、中职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途径探索

鉴于职业发展教育活动的全程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需要中职校根据目前学生的现状,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将职业发展教育与现行的中职教育相互渗透与融合,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中职校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1、建立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或称之为职业规划生涯课程,其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职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决策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基础、方法和可以利用的资源,初步学会科学决策所应有的思维方法和步骤;唤醒学生了解自我、认知职业的自主意识,掌握求职过程中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基本政策。该课程的设立旨在解决学生中的共性问题,在理论上让学生形成一种概念,唤醒学生的职业意识,从而主动地适应和把握中职生活。

2、专业教育中融入职业发展教育内涵

中职阶段是学生进入职业社会的准备阶段,如果职业发展教育忽视了这个事实,那么贯穿三年的职业发展教育就可能与三年的专业教育呈现“两张皮”的格局,理想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严峻的就业现实之间就会发生冲突而使职业发展教育难以奏效,而我们正需要通过职业发展教育来缓冲与化解矛盾。因此,在学校开展的各种专业教育中必须融入职业发展的教育内涵,这一教育内容可以选择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通过专业介绍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另外,在三年的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班主任协助开展学业规划等方式融入专业的导向和对专业的认知。

3、开展个性化教育提高教育针对性

职业发展教育对每个学生来说更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不同的专业对应着不同的职业,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理想、不同的职业发展要求和发展途径。因此,中职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征开展针对某一共性群体的职业发展讲座,协助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还可以通过开辟职业咨询室等方式开设面向个人的辅导,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发展困惑、相关资讯等方面进行指导。用相信人人有才,帮助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来办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4、开展职业测评帮助学生正确自我定位

从中职生一入学就开展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了解其特长、兴趣、爱好、能力等,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通过教师、班主任协助学生制定中职三年的学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协助学生尽快适应中职生活,还可请已毕业而且在事业上有所成绩的成功人士,为在校生或新生作报告,以影响和帮助他们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各种职业技能,合理规划,稳步发展。

5、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结合中职学校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并扶持学生成立职业发展兴趣社团,通过这个平台认识自己、拓展知识、发展兴趣、培养能力。以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比赛、主题研讨与论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模拟招聘、生涯团体辅导、职业心理测评与咨询等多种活动形式,开展内容丰富、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教育的课外活动。积极探索职业发展教育的新途径,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设立职业发展教育的主题网站或网页,扩大职业发展教育的受众面和受益面。

6、搭建中职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社会实践平台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的机会,增进学生对社会大环境和职业环境的接触和认知,让学生认识到职业发展不仅要考虑个人的情况,还必须考虑社会的需要,并在两者的结合点上发展自己。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建立一批实习基地,让学生亲身感受未来从事职业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从而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思考。另外,通过开展一些职业特色明显的社团活动来搭建社会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例如,请一些专业教师和工作在第一线的业界人士与学生零距离地交流与沟通,让学生感受职业氛围、探索职业环境。

综上所述,在中等职业教育日益受到从中央到地方重视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认真分析中职校的现状,积极的展望未来,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展和不断探索中职校职业发展教育的新路子,让更多的学子用其所长,尽其所能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1]《职业技术教育》2007*21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挑战

[2]《职业技术教育》2007*18 职业教育因何受歧视

[3]《上海教育》2007*04A科学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

[4]《 素质教育大参考》2007*6B 21世纪教育的六个要素

[5]《成才与就业》2007年7月A 2006年上海劳动力市场分析

[6]《 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汇编2006年3月

 

 

简论当前中职学校管理的问题与思考

首席导师:闻人勇建

广西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 洪庆刚

【摘要】:加强中职学校管理工作,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让每一个学生既成材又成人是当前中职教育仍需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力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认识,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的思想教育分析入手,就当前中职学校的管理提出看法。

【关键词】:管理 中职学校改革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中职学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在中职教育繁荣的背后,我们又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中职学校的管理仍存在着诸多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当前中职学校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职学校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比较多。如教学设施、师资水平、生源素质、教学管理办法、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校园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管理效能,但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学生的思想教育这三方面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

(一)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效果不明显。当前,中职学校的课程未能结合实际进行设置的情况较为普遍。如每个专业的学生进校后,英语、语文、数学是必学科目,课程多、学时长,这就必然缩短了其专业课时;有的专业甚至删减速了与之相关的课程,园艺不学化学,电子电工不学物理等,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难度;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课差,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缺乏学习兴趣,因而容易产生“厌学”思想。

(二)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滞后。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几方面表现:专业课教师缺乏,且无稳定来源;专业课教师待遇低,难以发挥积极性和潜力;专业课教师缺乏后续培训,专业知识老化;专业课教师准入“门槛”高,难以招聘技术人才。

(三)中职学校学生的素质较低。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高持续升温,中职生源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中职招生困难,生源素质下降,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教育教学质量管理难度加大。1995年以前,中专招生是高分录取的优质生源,到2002年,仅凭“初中毕业证书”即可录取,生源素质下降且参差不齐是显而易见的。给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加强中职学校管理的若干思考

为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中职学校管理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掌握管理的主动权,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有所作为。

(一)大胆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加强中职学校管理的根本。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用于学分制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探索和实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据此,本人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保持这一特色,课程设置是根本。而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对教学质量影响重大。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采用三段式,即文化课、专业课、技能课的模式。现在,我们必须改革,应采取集群式模块课程设置办法,打破原有的课程三段式,把全部课程分为“宽基础、活模块”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部分。“宽基础”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的职业或工种,而是集合了相关职业群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活模块”阶段所学习的内容,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职业或工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以强化职业技能为主。这种课程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职学校的管理。

1、集群式模块课程的预期效果。集群式模块课程一方面为学生进入相关职业群作准备,另一方面设计了与这一职业群中某一特写的职业或工种相对应的“模块”。其预期效果为:一是提高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应变能力,可为学生获得在一类职业群广泛就业的可能性;二是使学生就业后能在这类职业群中转换职业,而不需要太多的再培训;三是学生能在毕业前得到针对性强的培训,就业时能顺利顶岗;四是学校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形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利于专业建设,把握市场主动权;五是有利于学校选择相应“模块”开设短训班,增强学校活力,解决社会急需;六是有利于中等职教与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使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成人教育等体系相沟通;七是有利于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为用人单位全方位加入办学全过程提供方便;八是有利于一个地区职教整体优势的形成,便于加强宏观管理。

2、实施集群式模块课程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管理。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目前缺乏操作性强的手段。如果能大面积实施集群式模块课程,就能使职教教学管理既落在实处,又便于操作。这种管理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

第一,通过“一纲多本”的形式,管理“宽基础”阶段的课程。“宽基础”阶段所学内容,由于并不针对某一职业或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基本素质,成百上千个专业因此可归类为几十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的“宽基础”阶段的学习内容基本一致,即使有差异,也可通过“一纲多本”的形式解决。

第二,通过职业资格鉴定,管理“活模块”阶段的课程。我国已经推出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正通过与各行业的合作,制定职业资格标准。而“活模块”阶段的课程设计思想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且力争做到行为目标化,因此可由专门部门进行职业资格鉴定,教育行政部门则可通过职业资格达标率来评估学校“活模块”阶段的教学质量,管理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上述两种方式的管理,不但使职教行政部门的教学管理能落在实处,而且使各级职教服务机构的教研工作也有了极强的操作性。同时,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实施,也有利于加强学校的教学微观管理,不但有利于校内教研活动的组织,而且有利于考教分离和考核社会化;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教师自定教材、自定进度、自选考题、自己判卷等教学随意性的弊病,还有助于学校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估与反馈。集群式模块课程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的规模效率,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也便于“多专业、大容量”的教学活动的落实与管理。

(二)加快中职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中职学校管理的关键。

中职学校的教师不仅和所有教师一样肩负着为人类延续知识、发展知识,培养新生的劳动后备军,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重要使命,而且肩负着将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起着直接或间接地为国家建设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的重大作用。客观要求中职师资队伍必须按中职学校教师的标准整体优化。

1、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针对中职学校教师目前存在的问题,要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建设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主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的中职师资队伍。要特别重视“双师型”教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队伍及实训教师队伍建设,要注意加强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面对生源素质下降且呈现严重参差不齐的现实,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生源素质的变化,实现因材施教;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职技能教育、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教育;要面向市场,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技能培训方式改革。同时,教师还要紧跟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开发或选用能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课程或教材,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用得上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2、不断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下简称《谈话》)中深刻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中职教师应认真学习贯彻《谈话》精神,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为依据,主动适应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主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增强教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促进教师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抵制唯心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到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与时俱进;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水平;加强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加强道德修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为发展教育事业甘做“春蚕、红烛、人梯”。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与职责;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关心爱护教师队伍。职业学校教师的大量付出,需要学校组织的体贴和关怀。职业学校要为教师在教学、科研、进修、职称评聘、政治进步、生活保障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当好教师的“后勤部长”,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学校行政后勤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教师有精力、有体力、心情舒畅地搞好教书育人工作。

(三)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加强中职学校管理的保障。

学生管理是职业学校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保证学生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两方面,而学生的思想教育正是促进管理工作有效实施的根本所在。

1、注重专业思想教育。目前,大众对职业教育较之于普通教育有很大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偏移。而家长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各种非理性的选择。家长喜欢什么专业就选什么专业,以致学生在进校后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这样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性,容易种下思想上的不良种子,所以及早发现了解并及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作为中职教师,要了解学生专业选择的原因,是家长选择还是老师推荐,是自己喜欢还是因为当前就业形式火爆?了解完后经过汇总统计选择相应的思想工作路径,及时调整学生的心态,作好专业思想教育工作,并且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并结合集体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进行。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懂得中职与普高是同一层次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其次要讲明职业教育在振兴地方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懂得读中职一样有前途的道理。再次,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帮助学生设计生涯规划,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概况及人才需求规格,以便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同时,还要结合专业特点给学生讲解学校的发展和专业设备资金的投入,使学生对学校有一定的信心;给学生观看一些学生外出参观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图片或是录像,或者请已经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到班级做专题报告会,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其专业兴趣。还可以给学生订阅一些专业和职业教育的报刊杂志,使学生能把思维面和知识面拓宽到课堂之外。

2、注重学生品质的养成教育。受“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无论是社会、家庭,或是学校、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或唯一标准。使学生认为成绩好就是最好的。其他的发展就忽视了。部分学生虽然天天都在努力,但最终还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信心和斗志丧失殆尽,留下的只有对自己的不满意和不愉快。中职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分清哪些事情最重要,哪些事情最紧急,哪些事该做,该怎样做;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班级也应及时组织一些班会进行引导,特别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其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学生自身实际,不能千篇一律。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成绩较差的同学要多花心思,让其明白老师和同学没有遗忘他们,当一些平时表现不好的同学做出进步的事情,我们就要进行点评和表扬。再次,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当然,要搞好中职学校的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仍是基础,这是不能忽略的。实施具有较强适应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且较为有效的教学常规办法,有利于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活动行为,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学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总之,中职学校的管理应多管齐下,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掌握教学质量管理的主动权,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有所作为,方能保证培养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最重要的工作是育人,要培养好每一位学生,当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的更新、不断的进取,这样我们的集体才会越来越团结、越来越有朝气,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也越来越高,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参考资料】:

[1] 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2] 蒋乃平,《教育与职业》 1994年第11期

[3] 吴畏,《中国教育管理精览》1997年11月第1版

[4]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00年2月21日

[5]《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职教文摘与信息,2002,17:3—9

[6]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上海市职业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广西灵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洪庆刚

 

受广西壮族自治教育厅的委派,我们分别来自广西不同县市中职学校的一行共十位同志一起来到上海市,并分散到上海市的南湖职校等六所职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挂职培训(广西校长第二期培训班),自九月中旬到来至今,我们分别走访了上海市信息学校等共十多所学校。之外,还调查了其他有关上海市职业教育的一些情况。

经过走访调查看到,近几年来,上海市政府对整个上海市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政府及有关部门均认真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从上到下,领导加强、措施得力、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使职业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日显增强,为整个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持,发展势头良好,集中表现为:职业教育工作得到迅猛发展、职业教育整体结构合理、专业配套,面向市场。形成了多元化投资职业教育格局。整个职业教育格局表现为公办学校为大龙头,行业、企业、企事单位等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市场化,多层次的新格局。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职工的岗位、上岗、转岗等培训工作成效显著。职业技能人才就业安置形势良好,收入以明显提高、经济和社会成效显著。

 

通过调查同时也发现:

1、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特别是一线技能人才数量需求与本市初中毕业生数量的不足矛盾。据悉,未来十年上海经济发展每年需要补充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人数约为10万人。但是随着本市初中毕业生数量减少,以及高中阶段普及比例的调整趋势,今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仅为3.54.6万人。2010年将进一步减少为34万人。缺口很大,人力资源的供给不足势必会影响上海经济建设的进程。

2、适应学生,群众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愿望不强。进入中职的学生及其家长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未能彻底改变,大多数因为初中基础差而考不上高中无奈被动地进入中职学校,甚至很大部分即使进入了职校也都在职校期间通过职校中附设的高复班参加高考进入普高行列,以摆脱日后成为一线技术工人的命运。

3、校企合作机制没有很好建立,导致真正的合作难以实现。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一旦与职校合作,为职校生提供实践机会,势必与实现自身目标相矛盾。

4、实习基地、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培养职校生,培训对象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职校出于培养成本的考虑及实际财力的限制,不能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投入实训成本,特别是高耗专业。因此大量的实习基地、实验设备未能很好发挥实际功能。

 

建议:

1、结合十七大精神、继续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努力提高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

1)要充分认识职教在现代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职教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地方新增劳动者,在职、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推广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市人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

2)要充分认识本市职业教育和培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制造业不断加速向我国特别是长三角转移。这次产业转移是以新技术带动产业重置。目前,上海市正实施大开发战略,争取使整个上海市成为国际性制造基础。开发全市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全市开发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适用型人才,为实现国际性制造业大都市提供高素质劳动力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全市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中心。今后,随着高校招生已饱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失业、转业等人员渴望参加职业培训职业教育的需求量很大。今后几年,是全市大力发展职教的战略机遇期。各级领导、职教工作者都必须抢抓这一历史机遇。

3)要充分认识“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是成功教育,而不是淘汰教育。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为每位学生终身发展扎实基础。要树立“进我职校都是才,出我职校都有用”的职教理念。

 

2、大力推进和深化职校的内部改革。

1)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进一步加强全市重点学校骨干专业现代化建设,加强职校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职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

2)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在职业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要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校担任专、兼职老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深化学校内部人员分配制度改革。创造有利于竞争骨干教师、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3)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育的职业能力。职校要认真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公共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培训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要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

3、政府宏观调控、校企切实沟通、真正实现校企合作零距离。一方面政府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减、免税收或进行补贴等形式的政策,给予真正能为中职学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使为中职学生提供实训基地的企业的利益得以应有的补偿。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也应切实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寻找真正适合本校学生实习的企业。同时努力协助企业做好实习学生的实习管理,力求将企业因学生的实习而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如此校企合作零距离,为今后中职生毕业就业打下直接坚实的基础。这么一来,无论是政府、企业、学校均负起了社会经济建设人才培训的责任,皆大欢喜。从整个社会效益上说,也非常划算。

 

【参考资料】:

《上海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责任编辑:张红、庄如倩) .cl2leftcenter ul { padding-left:11px; padding-bottom:10px; } .cl2leftcenter li { padding-top:10px; } .cl2lctop a {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font-size:14px; color:#2121a6; line-height:25px; height:25px; } .cl2lcbottom { color:#348000; } 职教推广
  • JAVA就业培训-长春千合教育 JAVA就业培训-长春千合教育 www.chinazy.org
  • 达内it培训:高端职业培训 达内it培训:高端职业培训 www.chinazy.org
  • 北大青鸟IT培训 受到大学… www.chinazy.org
网友关注排行
  • 上海市职教协会2009年获奖论文汇编
  •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首届昌吉州青年创业计划大赛选手取得佳绩
  • 新疆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操作人员培训
  • 上海市职教协会2007年获奖论文汇编
  • 研究会对外合作办学与交流工作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
  • 上海市职教协会2008年获奖论文汇编
  • 国家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
  • 海南省召开教育工作会议
技术支持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编辑运营中心
电话:010-62389019 联系人: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