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盗刷 能追回吗:医家秘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12:45
本书为明代医学家周慎斋学派传学之秘本,由其后世弟子点校而成。书中具体介绍了:五脏逆传脉症法、亢则害承乃制论、损病汤药加减法、君火以明解、脉症不合论、五脏六腑衰旺论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欲提高中医临床技能和水平者而言,本书值得一读。
  本书为明代医学家周慎斋学派传学之秘本,由其后世弟子点校而成。全书文字不多,但论理深远,如对脉象的缜密分析,对内伤的阐述发挥,对医案的精辟辨治,远超一般所知所得。对于欲提高中医临床技能和水平者,值得一读。

目录

医家秘奥脉法卷上
医家秘奥脉法卷下
医家秘奥三书卷之一慎斋师口授记录
医家秘奥三书卷之二内伤杂语
医家秘奥三书卷之三医案
风一条
暑三条
痢三条
火症一条
头痛二条
痰二条
心痛一条
嗳气一条
咳逆二条
呕吐七条
身重二条
痿症五条
消症三条
积块二条
虚损十二条
咳嗽七条
吐血五条
肿胀九条
噎膈二条
泄泻四条
自汗三条
喘一条
大小便不通一条
眼痛一条
经水二条
产后三条
附自制丸方
附:查了吾正阳篇选录一卷
附:胡慎柔五书要语一卷
师训
医劳历例
虚损
虚损脉法
损脉致病次序
五脏逆传脉症法
虚损死证
寒热论
虚损致病之由
亢则害承乃制论
虚损误药辨
虚损秘诀
损病汤药加减法
痨瘵
总论
医案

附:医家秘奥笔谈摘要一卷
脾肾互补论
辨手少阴论
土多论
经络论
君火以明解
医行难论
脉症不合论
五脏六腑衰旺论
医家秘奥脉法卷上 明 周慎斋著 民国 方伯屏鉴订 (一) 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 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 主之。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相火上入心部宜壮 水制火。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 右手寸肺脉旺, 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如单左尺旺, 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 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 左尺旺,六味地黄汤。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 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 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 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 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 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 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 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 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 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 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 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 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 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 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 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十一) 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二十二) 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 (二十三) 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左病右取,右 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二十四) 左尺浮紧有力, 伤寒宜解表, 汗出即愈; 但有力不紧, 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 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 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或十全大 补汤佐以补肾之味;沉数阴中无阳,八味地黄丸。 (二十五) 右尺浮而有力, 系邪脉,后必喘促泄泻而亡。浮而虚, 补中益气汤;沉而迟弱无力, 命门无火,宜大补阳气;数为虚损,难治之症。 (二十六) 右尺洪而有力,六味地黄丸;无力十全大补汤;沉细八味地黄汤。 (二十七) 左尺沉细数,亦用六味地黄丸。两尺浮大,肺气先绝,金不生水,故尺浮大。 (二十八) 左尺微细不起,右尺带数或浮大,病名虚损,调理二三年方愈。 (二十九) 凡浮大之脉,见于右尺者,俱是假火,按内伤施治。 (三十) 凡虚损痨病俱见于右尺,伤风外感俱见于左尺。左尺不见太阳,内伤劳役无疑。 (三十一) 脉沉而有力,大便秘者,用承气汤;沉而无力,大便秘者,芎归枳壳汤。 (三十二) 凡脉沉而带数,阴中伏火也,宜泻阴中伏火,六味地黄丸之类;豁大无力,阴气犹 未绝也;倘豁大有力,三月后必亡不治,泄泻见此脉者,亦不治。 (三十三) 凡杂病伤寒老人,见歇止脉者,俱将愈之兆。惟吐而见歇止脉者死。 (三十四) 胃脉见豁大,保元汤加麦冬、五味子。见于脾脉,保元汤加干姜、白术。见于大肠 脉,八珍汤加黄柏、知母。见于肺脉,八味地黄丸。见于小肠,六一散或车前子、木通 等药。见于心脉,大补阴丸。见于肝部,四物汤加柏母。见于胆部,黄连泻心汤。 (三十五) 凡豁大之脉,须沉缓可治,沉则胃不绝,缓则脾不绝;倘非沉缓,药必不效。 (三十六) 凡脉豁大,外有火;沉细,里有火。六脉俱有火者,宜八珍汤和之。 医家秘奥脉法卷下 (三十七) 凡诸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无数短、紧细、豁大,易治。 (三十八) 浮沉迟数弦紧洪,有力为实无力虚。狂言乱语沉细死,无言无语缓莫疑。 (三十九) 凡病,前宜表里和解及归脾,再调气血痰。任意治之,不外参苓芎归,再加术草芍 地,应陈皮倚着八珍用。 (四十) 凡脉浮大数,或两手浮大数,或轻按浮,重按虚小,或肾脉重按无力不清,皆中气 不足。微紧,微弦,微数,皆系脾胃不足。 (四十一) 凡脉沉迟冷汗出,险;沉细冷汗出,死;洪大冷汗出,立死。 (四十二) 如脾脉顿数,肾脉重按无力不清,外无表症,宜补中益气。尺脉大于寸脉,阴盛阳 虚,宜汗。寸脉大于尺脉,阳盛阴虚,宜下。尺脉浮而有力宜表,无力补中;沉而有力 滋阴降火,无力地黄丸之类。 (四十三) 凡脉洪滑系阳脉,无痰则为富者脉,洪大、浮大俱为病脉。沉细系阴脉,沉迟寒, 沉数热,倘沉实、细、数俱为病脉。 (四十四) 左脉微弱,右脉豁大有力,方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干姜、益智。 (四十五) 右尺大,君不主令,相火代之,邪火不杀谷, 宜温火以生土, 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 干姜、益智。 (四十六) 血证脉见豁大无力可延;短数、细数、紧数、豁大有力不祥。 (四十七) 凡身热有汗,俱属血分虚。若脉浮大无力,作阴虚治之必不效。 (四十八) 唯脉浮大有力者,六味地黄丸加人参,或作汤服。 (四十九) 下部见数,不得用干姜,宜附子升起;上部见数,宜用干姜,以其温中达下也。 (五十) 心脉洪大,命门脉不起,是为心之正脉,主富;匀净,主贵;沉小,亦是正脉;豁 大,心包络少血,宜归脾汤之类。脉见短涩,俱是心包络不足。 (五十一) 肝脉弦长,脾脉缓,不唯无病,且富且贵。 (五十二) 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不足,宜山药、莲子、五味子之类;带数,中气不足, 宜补中益气汤。 (五十三) 脾脉缓,但肝脉或弦,或紧,或弦紧洪数,俱从肝治之。 (五十四) 肺脉短涩,心脉浮洪,宜利小便。肺脉浮大,或豁大,或微细,虽心脉不平,亦当 从肺治之。 (五十五) 浮而有力,表实当汗;无力,阳虚当温。沉而有力,积滞燥粪当下;无力,阴亏当 补。 (五十六) 凡豁大之脉,俱是阳虚。 (五十七) 沉而紧数属热,脾阴不足也,四物汤加知柏之类。沉而短数、细数俱从内治之。 (五十八) 脉见于右手不平者,莫作外感有余治。脉见于左手不平者,莫作内伤不足治。 (五十九) 左曰有余,右曰不足。 (六十) 若脉浮大数,宜于气分中佐以血药。若沉细之脉,宜于血分中兼用气药。 (六十一) 人之为病,虽曰虚实寒热四者,而多兼见焉。 (六十二) 热则流通,凡浮大数者皆热也。 (六十三) 寒则坚凝,凡沉小迟短皆寒也。 (六十四) 实则形刚,滑弦紧皆实也。 (六十五) 虚则形柔,涩濡缓皆虚也。 (六十六)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大数为热,小迟为寒,长为热流通,短为寒凝结,实为邪气 实,虚为正气虚,弦紧为痛,短坚为积聚,濡缓为湿,缓大为湿热,滑为血实、为痰, 涩为血虚有郁。 (六十七) 凡右关缓而有力者,胃强脾弱,白术一钱,白豆蔻仁三分,甘草五分,陈皮五分, 共为末,肉汤调服。 (六十八) 凡细脉宜沉细而起,是为阳虚之渐。转沉而数,痨瘵不治之症,脉在中,不死。 (六十九) 弦脉,甘酸之剂皆可用,黄芪建中汤之类、甘草芍药汤。 (七十) 洪脉,甘寒之剂皆可用,热邪所伤,三黄丸、调味承气汤可也。 (七十一) 脾胃缓脉,如得本经太过,湿邪所伤,除湿淡渗之剂皆可用,平胃加白术、茯苓、 五苓散。 (七十二) 涩脉燥热所伤,甘温甘润之剂皆可用,异功散加当归,四君子加熟地。 (七十三) 沉细脉寒邪所伤,甘热之剂皆可用,理中汤、四逆汤。寒甚者,理中加附子、益黄 散、养胃丸。 (七十四) 六脉俱弦,指下又虚,脾胃虚弱之症。 (七十五) 六脉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肠也,此火投于水,大寒之症,宜温之。 (七十六) 脉沉厥,紧而涩,按之空虚。若洪大而涩,按之无力,尤为虚寒之症,况沉紧按之 空虚者乎,是阴寒在内,中下焦虚寒之极。 (七十七) 脉来缓而弦急,按之指下洪大,皆中之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