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有哪些清真寺:黑白二玉:论黛玉和妙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2:57:42

在十二钗中,有两个人是带“玉”字的:黛玉和妙玉。这两人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黛玉,即为黛色(青黑色)的玉。说到妙玉,则是“无瑕白玉”。黛玉和妙玉,是红楼中的黑、白二玉。

两人的性格有些类似之处:都是高洁、孤傲,并且为世所不容。

两人自小都带着病根。黛玉三岁时,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但父母舍不得。和尚说:“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如果那时黛玉出了家,那么她可能就是妙玉了。

脂批中说,癞头和尚是来“点明迷情幻海”的。但显然,黛玉并没有听从癞头和尚的忠告:眼泪没有少,而且又见到了让她牵挂一世的宝玉,可谓是孽缘了。

妙玉“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

妙玉本是一个青春少女,和大观园的女孩子们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她入佛门是出于无奈,并不是因为是彻悟。大观园的春色,勾起了她的红尘之念;但由于佛门清规,又使得她不能不掩饰她内心的渴望(我觉得这完全是“天赋人权”,正当要求。入佛门对她来说本来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她被剥夺了她应有的爱与被爱的权利)。因此,她的所做所为颇有矛盾之处,不免让人感到有点做作。妙玉的种种,体现了她内心的强烈冲突。

槛外望红尘,愈觉春色浓。妙玉“思凡”,到头来反被红尘作弄,不能不说是人生的悲剧。

“玉”之特质是易碎。黛玉是“泪尽而逝”,而妙玉则是“终陷淖泥中”,都逃不掉毁灭的结局。

有一种说法,带“玉”的与宝玉有情缘。黛玉自是不必说,妙玉显然也对宝玉暗怀情愫的。两人都一样的多情。只不过,黛玉可以尽情尽性,而妙玉只能把这一切强压在心底。两人心愿均是未偿。黛玉与宝玉没有成为眷属,而妙玉则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黛玉体现了“情”之深,而妙玉则体现了“空”之难――正因为情深,所以才难以真的“悟空”―― 这其实是一物之两面。黑玉是感伤,是黯然;白玉是刺痛,是不忍。

妙玉是黛玉的另一面。

黛玉可谓是红楼中的灵魂人物。她的“葬花”,其实就是红楼的主题;而绛珠,在我看来,就是一把“葬花”之泪(红豆、血泪即为绛珠)。

妙玉,则是黛玉的另一种演绎。妙尼遭劫,可谓“情劫”。可见,纵然是躲入空门,终究是难逃此劫。这,就是宿命。

脂批给宝玉的定位是“情不情”。在我看来,红楼中的“情”,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之情,即为爱情;广义之情,则为“古今之情”。相应地,所谓“情不情”,也有这两层含义。

狭义的“情不情”,则体现在黛玉(“情”)和宝钗(“不情”)――所谓“幻”也。

广义的“情不情”,则体现在可卿(“情”)和湘云(“不情”)――所谓“梦”也。

作者自云,是在“经历了一场梦幻”之后,方有此书。“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情”对应着贾宝玉(假玉)――黛玉和可卿,而“不情”则对应着甄宝玉(真玉)――宝钗和湘云。

由“石”(假玉)而“玉”(真玉),由“情”而不“情”,这就是所谓的“情不情”。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置于死地而后生”吧?

这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可见下列的示意图:

        情       不情
――――――――――――――――――――――
爱情     黛玉       宝钗 ―――“幻”
古今之情   可卿        湘云 ―――“梦”
―――――――――――――――――――――――
       石(假玉)     玉(真玉)

凹晶馆联诗,在湘、黛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后,妙玉又续若干句。如果这有什么预示的话,我想,这可能表明:在湘、黛毁灭(春梦云散,飞花逐水)之后,才见妙玉的“结果”的。

钗、黛、湘、可、妙,是十二钗中对宝玉人生影响重大的人物。
黛、钗、可、湘是一场“情”之“梦幻”,而以妙玉作结。“云空未必空”,可见作者的心境。

由“情”而“空”,终是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