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二中:老子文化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51:48
',1)">
老子文化论坛
| 历史反思 | 社会焦点 | 妙文漫论 | 会员文章 | 转载本站文网 | 本站论说 | <道德经>原章释译 | <道德经>分类释译 | 解老 | 译老 | 经书典藉 | <老子>视频 | 俗情雅意 | 老子《道德经》分类释译(2008年增订版) | 管理 | 首页 |





用户名:
密码:



中华老子网
天涯社区
汉文化论坛
老子论坛
中国老子网
汉网
国学论坛
兴华网
读书中文网
华夏复兴论坛
儒学联合论坛
老子文化
中国思维
哲学人生
爱智论坛
哲学在线
中国古典文化论坛
网易论坛
中国老子道学网络联盟
诸子百家
搜狐论坛
新华网论坛
中华网论坛
人民网强国论坛
中国学术论坛
简帛研究:学术争鸣
紫竹在线
博客
少儿读经网
史学研究
网址之家
盗火论坛
心月论坛
毕云天
焦竑及焦氏文化研究会
世界华人宗亲网
论坛网址大全
天涯博客
繁体字研究院
青少年读书网
出国留学论坛
三人行
新浪网老子文化博客
老济南人
图片大世界
网博客
百度博客
新浪网老子文化博客国事家事天下事
乐趣网老子文化论坛
我乐网安宁像片视频
庆贺寿辰
<<稷下学宫>>联合论坛
子归
奥运
人龙论坛
修真之道
清泉世界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网
国学参考
新国学网
龙江书院
天益网
中华文化传播网
文行天下
济南故事网
中学生作文网
武城公路局
道德网
尚香文化论坛
中山大学哲学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论坛
华夏文化网
北京大学历史系
搜狐济南故事博客
更多链接...

  您当前位置 -> 会员文章
老子、孔子与庄子关系猜测
正文文章标题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3日 6时34分
老子、孔子与庄子关系猜测
本文通过自己对《老子》《庄子》与《论语》等原著理解,猜测老庄与孔子(即儒家的代表)之间存在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我认为是一种继承的关系。所以,我加以猜测,以加强对这种关系进一步理解。通过对人物的历史背景及原著中的一些话语进行解读。
学术界比较认同老聃即为老子,曾做过周收藏吏,是东周王朝掌管图书的史官。如果以此进行猜测,老子的知识可谓是极其渊博的,另外自己又是一个史官。史官的特点是:记述事件的真相,比较客观的,而非主观臆断的评价某事件,总结历史经验。基于此特点,《老子》一书就应该是老子对其一生所观察多的事务进行了一个规律性的总结。他渊博的知识,加之以精练的概括,总结了人生的自然规律,其书包罗万象,可以称得上为中国的经典的源泉之一。
进一步猜测,百家争鸣的时间是从何时开始?当时是否有“百家”之谈?只有在《庄子·天下》篇真正才描绘了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①]《汉书·艺文志》列举诸子一百九十八家,班固将先秦诸子分为十大家,谓“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②]而在先秦时期并无道家之谈,至少在庄子时期还没有这种称呼,道家思想是后人总结为其概括的。基于此,老子用其渊博的知识写成的《道德经》并没有代表哪家的观点,只是自己通过多年的总结而成书,况且当时还未出现真正的百家争鸣,他的《道德经》就如同百家的总纲,蕴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渊博的知识,使老子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人类的活动,正因为其渊博的学识,使得老子思想拥有旁人无法企及的境界,无怪乎孔子慨叹老子曰:“吾乃今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成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庄子·天运》)孔子慨叹的大致意思是:我如今竟然见到了像龙一样的人。龙,会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分散开来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花纹,在云雾中成长,并且在阴阳之道中以养生。我惊悸得嘴巴张开而不能并拢,我又如何去效法老聃呢?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韩愈的《师说》里说道“孔子师苌弘老聃”,再则《礼记·曾子问》中的老聃深于礼数,且言孔子问礼于老聃,还有《庄子》中孔子向其求教的故事。但孔子最推崇人物是周公,以恢复周礼作为毕生的心愿。《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既然《礼记》中有孔子向老聃问礼的记录,孔子是怎样知道老聃懂礼的?是否在当时老聃的思想已经很受人们关注?我猜测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老聃当时的思想很受人们关注,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孔子了解到后才问礼与老聃,但是没有确切资料记载,不知是否如此!另外一种猜测,当是《老子》其书已成,孔子读到后深受其影响,并且进一步问礼与老聃。
那么二人的谈话就仅仅局限于此吗?我猜测不可能仅限于此,他们有可能进行过某种辩论,老聃也不可能仅仅为其讲礼而讲礼,会综合到自己的见解阐发礼,很多人一谈到老聃与孔子的关系时,常常会说,孔子仅仅问礼与老聃,其他便没有了任何关系,说得轻巧,周礼的精深仅仅是一句话便可以说明的吗?恐怕不会这样!如果问何为周礼?答曰:西周周公所作之礼。可谓言简,但这样回答,孔子和必要去问老聃呢!所以要弄明白周礼就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说明白的,而古时讲究就言传身教,很有可能孔子为了问礼,与老子生活过一段时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孔子就不仅学到了周礼,还应该有《老子》一书中的相关思想。
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多次言及老聃讲礼,谁说老子是反礼的代表人物,如果老子反礼,孔子何必还要请教育他呢?老子所说的话使告诉我们不要仅仅重视形式,要更注重内容,他重视“质真若渝” 的礼之质,拒斥生活中的种种装饰、种种疯狂。在这一点上孔子也说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对于周礼的了解不要停留在玉石丝帛这类里的形式上。为了说明礼的实质内容,而反对礼的表明形式化,《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夫礼者,忠信之泊,祸乱之首”,在《论语·八侑》中孔子也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其实孔子的观点不仅在礼上相同,还有其他方面的相同。例如:《道德经》第二章老子曰:“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而《论语·魏灵公》中载子曰:“无为而治,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阳货》中载: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和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同时老子与孔子二人都言及道与德。我把老子与孔子二人做一个比喻,把他们二人的关系与境界比作禅宗五祖弘忍与其弟子神秀,弘忍是已悟道的高僧,自然境界不是凡夫俗子可比,而上座神秀的境界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境界不同,所关注的问题也是自然也是不同的
庄子的思想学习孔子的,并对老子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庄子·天子方》有这样一段话: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国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
这句话中我认为“鲁国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是重点,而这句话中的重点是“方”。我翻阅了很多书本查阅对此句话的翻译是:鲁国有很多儒士,但很少有学先生道术(或方术)的。基本均理解“方”为方术或道术,未见其他解释。如果按照这种理解,是否当时的儒士都应该学习庄自学得到书呢?这不得而知。但是如果这样翻译,那么庄子的道术和下文的儒家所学又有何联系呢?感觉是一头雾水。而《说文解字》中:“方, :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行。”即两船并而为一。而《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方”字亦有“两船并行”之解。如按方为两船并而为一解,引申为:相似,相仿,一样的。那么这句话的理解就是:鲁国有很多儒士,但是很少有先生一样才学的人。如若这样理解,就可以清晰地明白,庄子也应该是儒士,而儒士应该达到他这样子才可以。虽然庄子不穿儒士的服装,但庄子却拥有“其道”,正像庄子所说“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这里的鲁哀公虽然不确定,但是却可以知道:庄子是学的是儒学,或者说起码掌握了儒学,精通此道。
庄子与老子的关系人们习惯二人并称,老庄思想一致,其实不然,庄子选其一而发展之,因为老子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而庄子则追求自由的境界,更加注重修养。人们谈论老子时往往选取其一点而论述之,大谈老子之意!离经叛道!
人们很是奇怪,《庄子》中论述的人物人们基本上认为是虚构的,而其他的书中都是真的,为什么总是厚此薄彼呢?在《庄子·寓言篇》开篇即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仅仅因为庄子的一句话吗?那么庄子也是太可悲些了吧?同样写孔子师老聃,《礼记》为真,《庄子》为假!无怪乎庄子慨叹:“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人们很是可笑,大家都相信太史公的《史记》中对老子的记载,其不知在此书之前已有很多关于老子的记载,大家在梦一样中的迷雾中转来转去,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评头品足,在这沉浸于此时,往往忽视了一些应该真正注意的内涵。庄子曰:“不知周之梦为蝴蝶鱼,蝴蝶之梦为周与?”精妙!谁能明白悟得这个境界,便可与庄语了,也就知道该信什么,什么不该信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禅宗始祖释加牟尼为了怕别人太过于迷信于书本,指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高明!孔子也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以其不可见乎?”孔子慨叹:人心不古!知其言,明其意,行其理,人心何必要古?
[①] 冯达文 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上册第26—27页。
[②] 韩泰伦:《新史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卷490—497页。
--

人山人海盛景,尽在梦幻西游

版权信息
技术支持-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