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华价值优选基金净值:中資銀行境況比想像中更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55:13
正文
評論(31)
更多觀點的文章?
投稿
打印
轉發
    英文
字體
PATRICK CHOVANEC

資者擔心中資銀行的“健康”狀況。在過去兩年半時間裡,受中國政府指示的大規模貸款浪潮為推動中國GDP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投資者生怕這些貸款最終會產生規模同樣龐大的壞賬,他們這種擔心不無道理。幾乎每週都有關於項目陷入困境或即將發生債務違約的新消息。銀行和一些分析師說,不要害怕。他們指出,中資銀行的貸款與存款比率特別低,平均在65%左右,並以此作為證據,表明中資銀行有充裕的現金,可幫助緩衝未來可能出現的任何貸款損失。一切盡在掌握之中。這種說法有一定的誤導性,會讓人感到一種虛假的寬慰。
Getty Images
首先,貸存比率衡量的是流動性,而不是償付能力。貸存比高的銀行說明它可能過於依賴不穩定的短期貸款,而不是靠穩定的長期客戶來給自己的放貸提供資金。這可能會出現銀行現金儲備不足、無法滿足債權人要求的情況,於是只好被迫割肉拋售其它資產,而這種情況循環往復可能最終會導致銀行破產。銀行資產負債表左邊(資產)若有充足的現金儲備,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此類危機的發生。但這和銀行是否有能力在不破產的情況下吸收不良貸款的損失毫無關係。銀行在面對虧損時是否有償付能力,取決於它留出的貸款損失準備金及它在資產負債表右邊(所有者權益)積累的資本金。中資銀行喜歡誇耀自己高達220%的平均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高於2008年底的80%。撥備覆蓋率其實就是貸款損失準備額與不良貸款額之比。樂觀人士堅持認為,這一數字說明銀行預留的貸款損失準備金是為所有壞賬買單所需準備金的兩倍多。
但撥備覆蓋率計算的只是被銀行正式標明為不良貸款的那些貸款,而實際上,銀行很難在最近這次放貸大潮中辨別是否出現了壞賬。按照規定,中資銀行需預留出相當於其總貸款2.5%的貸款損失準備金。不過基於前幾輪信貸擴張的教訓,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總貸款的20%甚至30%都會在最近這次信貸擴張後的某個時間變為壞賬。據中資銀行監管者發布的估測數據顯示,為地方政府發起的基礎設施項目所提供的貸款中,有23%目前出現了淨虧損,另有50%可能會出現債務違約。如果中資銀行給這些損失單獨撥出適當的準備金,那麼它們號稱的創紀錄收益將徹底改變,資本金基礎也將相應減少。如果這些估測數據也適用於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商業貸款被挪用作股票或房地產投機等其它高風險貸款類別,那麼這些資本損失的風險就非常大。貸存比率並不重要,銀行可以有可以控制的存款和大筆現金,但如果把這些錢全部貸出去且變成了壞賬,銀行一樣可能面臨倒閉的風險。事實上,中國銀行業資產負債表上的這些過剩流動性正是問題的一部分。其存在不是因為銀行貸款謹慎,而是因為中國的外部失衡──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的資金流入,積累為外匯儲備──不斷推高了國內的存款基礎。如果不沖銷這些持續不斷的資金流入並阻止其流通,在現金儲備越積越多、貸存比被壓得越來越低的情況下,其結果就是貸款失控。這正是銀行業被允許利用其現金儲備參與貸款狂潮時所發生的情況。中國銀行業的高水平流動性並未形成對壞賬的緩衝,而是成了它們如此不顧一切放貸的根本原因。即使是當作一個流動性指標來看,貸存比也有可能具有誤導性。為控制銀行貸款,中 ??國央行將大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也就是銀行必須存於央行的現金比率,上調至21.5%。如果截至6月份平均貸存比為65%,那麼似乎就說明銀行系統內至少還有13.5%的可用流動性作為緩衝。但是,銀行持有的很多“非貸款”資產實際上是貸款的變體,比如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或在其他融資工具中的結構化股權。隨著貸款限制收緊,這些變相貸款在今年已經大幅增加。全行業65%的貸存比還掩蓋了大銀行和小銀行之間的巨大失衡。這種失衡對於銀行間貸款至關重要。因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順差而流入中國的存款,多數都放在大銀行戶頭,而在貸款活動中,中國的小銀行又承擔著過大的比例。大銀行平均貸存比為63%,中小型銀行貸存比為81%,這意味很多中小銀行都必須從存款充裕的大銀行借款,來滿足它們的法定準備金要求。銀行相互借貸的利率(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和回購利率)最近的上升趨勢說明,在小銀行走向極限、希望大銀行幫忙之際,它們的關係可能會是多麼的脆弱。從銀行間市場的波動性來看,中國小銀行發生流動性危機的可能性遠遠高於整體指標暗含的水平。認為低貸存比說明中國銀行業萬事大吉的人們需要三思。這個數據不反映還債能力,對真實流動性狀況的揭示也非常之少。如果說它說明了什麼的話,那就是反映了中國銀行系統固有的深度失衡。(作者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為清華大學經濟及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