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的种类和图片:一个传奇的故事:劳力士泡泡背篇 (Bubble back)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5:03:19
  相信每位钟表收藏家或喜爱藏表的人士,都会有各式各样的原因而喜爱钟表. 无论是作为观赏丶收藏丶投资丶保值或身份的象徵.於衆多钟表品牌之中,劳力士更是热门之选择! 而劳力士能够成为万千宠爱,珍如珙壁的珍藏就不得不提由始创人威斯多夫先生(Hans Wilsdorf)於三十年代开发的首只自动行针腕表~泡泡背(Oyster Perpetual),也使劳力士表厂於世界上创下光辉历史性的一刻!




 1、 蚝式自动表的诞生
  劳力士自20年代开发蚝式防水上炼腕表,虽然渐受市场欢迎更成为运动人士喜爱的品牌。 但基於属人手上炼的关系,使用者每每上炼後均忘记将表纽(霸的/龙头)旋纽封回而入水损坏,因而产生顾客的投骚及责备。 当时威斯多夫先生有见於此便思索出一款能全自动行针的腕表,可避免用者按出表纽上炼的问题。
  基於20年代由己经成功开发全自动行针腕表厂-克活(Harwood)拥有自动表原理制法的专利权,迫使劳力士只能於旧式上炼上研制出全新概念而成为自动表。
  克活表厂也於20年代尾期因经营不善而宣布结束营业,劳力士也从克活自动腕表上吸取教训(当时克活自动腕表,其内部机芯设计未能完善兼较为复杂, 受到用家及修理商的抗拒),劳力士除采用基本360度自动上炼回旋秤陀外也刻上英语及法语机芯分解方法,避免修理商的投骚。 但此自动机芯因较厚而一般平面盖底未能安上,於是研究专为自动表而设计之突出底盖, 这就是Bubbleback名字之由来!“
  现时仍然出产的Oyster Perpetual己不是采用突出底盖。真正称为Bubbleback是从1933年至1955年期间生产。在香港一般称为”官财仔/棺材仔“(包括官财孙,中官财及大官财),台湾及中国内地称为“泡泡背”, 而在英美大多称为Bubbleback(Bubble Back),意大利则称OVETTO(细小的蛋), 日本称DARUMA。

  泡泡背心脏历代图解剖:
  从30年代开始推出直至50年代中正式画上句号的泡泡背,期间曾作出6次改良之多,也为劳力士成为世界上最先获得高性能标准检查合格的腕表!
  第一代: (1933-1935年) 8 3/4'''Hunter
  大家可以发觉到最早期机芯有个调整槽,是方便修理商去调整时间快幔及刻上英/法话,清楚各部份分觧注明!
 

   第二代: (1935-1941年)'8 3/4''' Hunter
  基本与第一代无太大分别,只不过无刻印调整槽及各部份的分解方法。
 

   第三代: (1941-1943年)9 3/4''' Hunter
  初次采用NA机芯,称为620的9 3/4 Hunter比之前8 3/4大,配件相应加大丶精密度更高.新芯更傋有长度测试调节器(Mircometer Regulator)。
 
   第四代: (1943-1945年) 9 3/4''' Hunter
  开始刻有'高性能标准检查合格'-法文(CHORONOMETRE)并不是英文CHOROMETER. 此标准为放於1至5种不同位置上行走10日期间不超出0-15秒时差丶可抵受摄氏2度至32度温差中正负14秒合格方可以取到证书。
 
   第五代: (1945-1946年)9 3/4''' Hunter
  改良後刻上Rolex Perpetual字於旋转陀上. 第五代更衍生7 3/4''' Hunter之cal. 420又称为PA,安装於女装泡泡背表内。
 
   第六代: (1946-1955年)9 3/4''' Hunter
  1946年登场的双角度针面型(Double angle slope)机芯也是泡泡背最後於结。
  在1952年发表Cal。 765及775型号,直径较大但旋转陀则溥了1mm,故被称为Semi Bubbleback(中泡泡背)。全部六代大小型号bb机芯也在1955年结束生产。
  图为早期第6代机芯,仍采用封密陀式自动机芯。
 
     图为后期第6代机芯,己经转型为半封密陀式设计。
 
   2.泡泡背的尺寸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