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塑薄膜:“置前”、“置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11:19
“置前”、“置后”?

荣成市第三中学  王玲玲   2011年7月22日 14:21

 

“置前”、“置后”?

一、     偶遇知音

学习很苦,却要苦中作乐。同行们不断推出新品与精品,于是我们便大饱眼福,不断地浏览大作,吸取精华。突然一篇逻辑用语的教学能否首当其冲”映入眼帘,顿感心头一亮,学习之余颇有同感,似乎找到了知音。现摘录如下:

在有关不等式的教学研讨中,专家和老师们都有着将不等式的教学提前的意愿,而简易逻辑这一章是否也该提前讲呢。

当然,不等式在必修部分,放在前面讲理直气壮,而对简易逻辑的要求,课程标准将其列入了选修系列,在选修部分首当其冲,但从日常教学和本次的研修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必修中很多章节都涉及到逻辑用语,或者说,逻辑用语无处不在,当我们学到该章的时候再试图用逻辑用语来回扣原来各章中的知识点,总有些舍本逐末的味道,或者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如果将简易逻辑放在高中的开篇去讲,通过初中的一些简单知识去理解,一来我们可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去深究逻辑用语中的逻辑问题,二来对学生高中的学习也有个很好的衔接,后续的学习就可以借助逻辑用语这个工具,如在讲集合的运算时,我们可以从集合的角度去体会“或、且、非”,对奇偶函数图象的对称性,我们可以从充要条件去考虑,特别是在必修2中,立体几何中很多定义、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实质上就是充要条件、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例证,如果学生有简易逻辑这个知识储备,是否对立体几何这一章的定理理解会更深刻呢?

在高三的复习中,市教研室征求老师的意见,每每都是将简易逻辑的复习放在最前面,我想,在新授课时,是否有必要将简易逻辑也放在前面呢?希望和各位老师交流!

二、     讨论交流

针对上述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向办公室其他老师请教,征求意见,大家便不遗余力,各抒己见。起先,2种观点各持一半,置前不无道路,学了再用,强化知识;置后却似乎更有优势,经验理解——理论强化——实践再应用。最后大家达成共识——置后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我们的拙见

对于高三的复习,我们也同意这位老师的意见,将简易逻辑的复习放在最前面,但新授课时,将其置前,我们却不敢苟同,因为常用逻辑用语这一部分内容有一个特点,就它本身的知识来说只是一个形式的东西,但是我们要赋予这些内容一个好的内涵,而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我们原来学过的东西去理解这些形式的东西,这样才能给学生们留下更深的印象。并且简易逻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耳濡目染,孩子们对于简单的简易逻辑其实已经大体掌握,没有必要再拿过来讲,那样对于学生来说毫无意义。而在选修部分为什么要拿出来讲,我们以为这样做是对知识的一个提升,使学生们在学习了那么多数学知识后,回头回忆原来我学的这么多知识都可以用逻辑的知识来理解,心中不免会有一种喜悦,知识的提升水到渠成。到高三,首先将这一部分知识拿过来复习了,以后在各个章节中都可将其应用其中,强化了这一部分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其它章节知识的理解,这真的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四、     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借助经验

如对“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学生很自然的理解为:要证明线面垂直一种方法就是在平面内找到两条相交直线都与该直线垂直。知道这样足矣,如果此时非要强调说什么充分条件,似乎有故意将问题复杂化、高深化的嫌疑。

(二)理论强化

借助生活经验,好多数学知识接受起来其实挺简单的,但当你问到“”是否正确时,好多学生会一愣“这不对吧?”。所以当知识学到一定程度以后,是该提供一些理论基础了,此时我们再将逻辑的知识介绍给同学们,他们便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如此!

(三)理论应用提升

有了理论做基础,经验往往不是很能站稳脚跟,如问题“已知平面内两个点,动点满足,问动点形成的轨迹是什么图形?”往往有同学会不假思索,檀口就来“椭圆!”错!错在哪儿呢?要知道动点到两定点距离和为定值只是曲线为椭圆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学了不用等于白学!

学习要遵循认知规律,所谓“强扭的瓜不甜”,硬塞给学生的知识不牢。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教材的编写会越来越合理化,学生学起来会越来越轻松、快乐。